抗戰教育主要強調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4-05-27

抗戰教育主要強調什麼

去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77週年儀式、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9週年座談會、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中日友好交流大會、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以及一系列雙邊、多邊外交場合發表重要講話。這些講話鮮明地展現了習近平的抗戰史觀。對講話進行分類梳理,有助於我們更好地學習領會,把握精神實質。

【抗日戰爭是全民族的偉大勝利】

抗日戰爭是近百年來中國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這是用傷亡3500萬人的巨大民族犧牲換來的歷史定論。在去年“七七講話”中,習近平這樣講述那段深植國人心中的歷史記憶—— “面對日本侵略者的野蠻侵略,全國各民族、各階級、各黨派、各社會團體、各界愛國人士、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團結一心,義無反顧投身到這場關係民族生死存亡的偉大斗爭中。” “從那時起,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全體中華兒女冒著敵人的炮火共赴國難,無論是正面戰場,還是敵後戰場,千千萬萬愛國將士浴血奮戰、視死如歸,各界民眾萬眾一心、同仇敵愾,奏響了一曲氣壯山河的抗擊日本侵略的英雄凱歌,用生命和鮮血譜寫了一首感天動地的反抗外來侵略的壯麗史詩。”

【突出強調中國共產黨是當之無愧的中流砥柱】

近代以後,中國人民歷次反侵略戰爭為什麼接二連三地失敗?又是什麼力量使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中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凝聚力,最終戰勝了強大的敵人? 習近平總書記旗幟鮮明地回答了這個問題—— “近代以後,中國人民歷次反侵略戰爭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政治統治集團的腐朽無能和民族內部軟弱渙散。” 在抵抗日本侵略的民族危難之際,“中國共產黨秉持民族大義,擔負起民族救亡的歷史重任,呼籲建立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以抵抗日寇侵略、驅逐日寇出中國。” 去年“九三講話”中,習近平進一步指出,中國共產黨堅持全面抗戰路線,制定正確戰略策略,開闢廣大敵後戰場,成為堅持抗戰的中堅力量。中國共產黨人以自己的政治主張、堅定意志、模範行動,支撐起全民族救亡圖存的希望,引領著奪取戰爭勝利的正確方向,成為奪取戰爭勝利的民族先鋒。

【中國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東方主戰場毋庸置疑】

長期以來,中國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作用地位,並未得到國際社會足夠重視和應有評價。甚至有外國領導人坦言,對中國抗戰所發揮的作用認識不足。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從一開始就具有拯救人類文明、保衛世界和平的重大意義,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年5月,在出席俄羅斯紀念衛國戰爭勝利70週年慶典活動前,習近平在俄羅斯媒體發表署名文章指出:“中國軍民不屈不撓、艱苦卓絕的抗日鬥爭,消滅並牽制了日本侵略者大量兵力,以傷亡3500萬人的巨大民族犧牲,最終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中國國家元首在國際場合深切回顧中國人民可歌可泣的抗戰歷程,為中國贏得了廣泛讚譽。

【偉大的抗戰精神永不磨滅】

古往今來,任何一個有作為的民族,都以自己的獨特精神著稱於世。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民族精神的核心。這種民族精神在抗日戰爭時期達到了全新的高度。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9週年座談上的講話,第一次全面、系統地揭示了抗戰精神的內涵——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 在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上,總書記再次強調:“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歷來具有不畏強暴、敢於壓倒一切敵人而不被敵人所壓倒的英雄氣概。面對極其野蠻、極其殘暴的日本侵略......

抗戰教育主要強調

這些東西,該記住的自然會記住,沒興趣的你天天講也沒用,我初中時還有一個女生不知道國慶節是哪天的,你和她講史有意義嗎?而且那段歷史實在太糟心太恥辱,那些個紀念日基本都是日本人發動戰爭的時間,你說的抗戰總方針壓根就沒有實踐過,那些抗日將領很多都是屁股向前犧牲的,那些大會戰基本都是由日軍負責發動國軍負責捱揍的,抗戰勝利是美國人勝利的副產品,對於這些又有多少人知道?大多數人遇到這種事都會選擇迴避。

抗日戰爭教育方針和制度的變化是什麼

(1) 抗日戰爭時期的教育政策

①“文化工作中的統一戰線”政策

②“幹部教育第一,國民教育第二”的政策

③“實行生產勞動”的教育政策

④“民辦公助”的政策

(2)制度

“三三制” 政權是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時期建立抗日民主政權的基本政策,請對此加以分析。

(1)所謂“三三制” 抗日民主政權是指在抗日民主政權組成人員的分配上應該是:共產黨員佔三分之一,他們代表無產階級和貧民;左派進步分子佔三分之一,他們代表小資產階級;中間分子及其他分子佔三分之一,他們代表中等資產階級和開明紳士。只有漢奸和反共分子才沒有資格參加這種政權。在抗日根據地內政權的問題上,必須確定這種政權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權。這種政權,即是一切贊成抗日又贊成民主的人民的政權;即是幾個革命階級聯合起來對於漢奸和反動派的民主專政。它是和地主資產階級專政相區別的,也和嚴格的工農民主專政有一些區別。“三三制”政權表現為幾個革命階級對漢奸、親日派、反動派的聯合專政,既能合乎統一戰線原則,團結大多數以與日寇、漢奸、親日派、反動派進行鬥爭,又能保證由共產黨員與進步勢力結合起來的優勢,所以這不僅是今天敵後抗戰的最好政權形式,而且是將來新民主主義共和國所應採取的政權形式。

(2)“三三制” 政權反映的是抗日戰爭時期的階級關係變化。抗日戰爭時期,中日民族矛盾是中國社會最主要的矛盾。如何動員、組織全民族力量打敗日本侵略者,是整個抗日戰爭時期的基本內容和中心任務。 和平統一、團結抗日成了國內各黨派、各階級的共同使命。適應國內政治形勢和階級關係的變化,為了挽救民族危亡,團結全國一切抗日的人民和黨派、階層,組織抗日統一戰線,打敗日本侵略者。大資產階級與民族資產階級、歐美派大資產階級與親日派大資產階級、大地主與中小地主及開明紳士有明確的區別:親日派大資產階級已經徹底投降日本,歐美派大資產階級則尚能繼續抗日,但其妥協傾向依然嚴重存在,他們是抗日統一戰線中的頑固派。中等資產階級就是除了大資產階級以外的民族資產階級,他們贊成團結抗日,開明紳士是地主階級的左翼 ,他們的政治態度同民族資產階級大略相同,中等資產階級、開明紳士以及地方實力派都是抗日統一戰線中的中間勢力。抗日戰爭勝利的基本條件,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擴大和鞏固。而要達此目的,必須採取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反對頑固勢力的策略,這是不可分離的三個環節,而以鬥爭為達到團結一切抗日勢力的手段。

(3)“三三制” 政權集中反映的是抗戰時期統一戰線“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的策略總方針。發展進步勢力,就是要放手發動工人、農民和城市小資產階級參加抗日鬥爭和民主運動,積極擴大八路軍、新四軍及其他人民抗日武裝力量,廣泛發展共產黨的組織。進步勢力是中國革命的基本力量,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依靠和支柱。發展進步勢力,是爭取抗戰勝利的基礎和前提,是有效地爭取中間勢力和孤立頑固勢力的基本條件。只有一步一步地發展進步勢力,才能阻止時局逆轉,阻止投降和分裂,而為抗戰勝利奠定堅實的基礎。爭取中間勢力,就是爭取中等資產階級、開明紳士和地方實力派這三部分人。依其階級性的不同,這三部分人的政治態度是有區別的,但都是目前時局中的中間派,是我們爭取的對象。“在中國,這種中間勢力有很大的力量,往往可以成為我們同頑固派鬥爭時決定勝負的因素,因此,必須對他們採取十分慎重的態度。”反對頑固勢力,就是要在統一戰線中同歐美派大資產階級的反共活動進行堅決的鬥爭。他們實行著合作抗日和摧殘進步勢力的兩面政策。因此我們必須以革命的兩面政策對付它,既要爭取其繼續抗日,又要同其反......

抗戰時期國民政府實施以什麼為核心的抗戰教育

愛黨愛國,黨國為中心!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

抗戰期間教育制度

抗戰期間,國民政府財政極其困難,但仍然將鉅款投向了教育,對大中小學生全部免除學費,甚至提供食宿,教育經費在財政支出中僅次於軍費,居政府財政支出的第二位

年抗日戰爭爆發,戰前中國共有高等院校108所,其中91所遭日軍的轟炸,財產損失巨大,25所院校因此被迫停辦,繼續維持的僅有83所。教職員工和學生的數量也急劇下降,財產損失更高達3360餘萬元。而此時,由於日軍佔領錠中國最重要的財富來源地東南沿海地區,中國政府因此失去了佔全部財稅收入一半以上的關稅,加上軍費開支急劇上升,財政狀況極為窘迫。一些政界、教育界人士極力倡導實施戰時非常教育或國防教育,主張將一切正規教育中斷,高中及大專院校停辦,師生員工應徵入伍,共赴國難。

戰爭爆發後,國民政府有計劃地將大學遷往內地,淪陷區90%的高級知識分子、50%以上的中級知識分子和37所高校都轉移到了大後方,這是一個奇蹟。但大批來自淪陷區的學生衣食無著,教育部長陳立夫便以個人名義借貸建立了貸金制度,凡經濟來源斷絕的學生,可直接向學校貸款以維持生活,貸金包括膳食及服裝各項費用,並免費提供住宿。由於通貨膨脹等因素,這些貸金以後並未償還,這等於政府向學生無償提供了學費和生活費,因此貸金制隨後改成了公費制。

抗戰期間,由中學到大學畢業,完全依賴國家貸金或公費的學生,共達128000餘人,這其中就包括了“兩彈一星”元勳錢驥、姚桐斌、鄧稼先、程開甲、屠守鍔、陳芳允、任新民、朱光亞、王希季等9人,還有李政道、楊振寧這兩位未來的諾貝爾獎獲得者。8年抗戰期間,全國專科以上高校增加了33所(31%),教員增加了3623人(48%),學生增加了41575人(99%)。中小學教育也全部免費,學齡前的兒童入學率從戰前的43.4%上升到了勝利前的76%,初等學校學生數量幾乎是戰爭爆發後的2倍。在職業教育方面進步更加明顯,在校學生人數由戰前的7000人增長到了25000餘人。

【南方週末】本文網址:www.infzm.com/content/15279

抗戰時日軍接受的教育達到什麼水平?

二戰時期的日本士兵,普遍達到初中畢業程度(貫徹九年制義務教育的結果),最差也是小學畢業。

能夠領會理解長官意圖,獨立看懂地圖。絕不是現在抗日神劇中那種呆頭呆腦的樣子。

《什麼是好的教育

楊絳先生談教育:“好的教育”首先是啟發學習興趣

教育是管教,受教育是被動的,孩子在父母身邊最開心,愛怎麼淘氣就怎麼淘氣,一般總是父母的主張,說“這孩子該上學了”。孩子第一天上學,穿了新衣新鞋,拿了新書包,欣欣喜喜地“上學了!”但是上學回來,多半就不想再去受管教,除非老師哄得好。

我體會,“好的教育”首先是啟發人的學習興趣,學習的自覺性,培養人的上進心,引導人們好學,和不斷完善自己。要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教育,讓他們潛移默化。這方面榜樣的作用很重要,言傳不如身教。

我自己就是受父母師長的影響,由淘氣轉向好學的。爸爸說話入情入理,出口成章,《申報》評論一篇接一篇,浩氣沖天,擲地有聲。我佩服又好奇,請教祕訣,爸爸說:“哪有什麼祕訣?多讀書,讀好書罷了。”媽媽操勞一家大小衣食住用,得空總要翻翻古典文學,現代小說,讀得津津有味。我學他們的樣,找父親藏書來讀,果然有趣,從此好(hào)讀書,讀好書入迷。

我在啟明還是小孩,雖未受洗入教,受到天主教姆姆的愛心感染,小小年紀便懂得“愛自己,也要愛別人”,就像一首頌歌中唱的“我要愛人,莫負人家信任深;我要愛人,因為有人關心。”

我進振華,已漸長大。振華女校創始人狀元夫人王謝長達太老師毀家辦學,王季玉校長繼承母志,為辦好學校“嫁給振華”貢獻一生的事蹟,使我深受感動。她們都是我心中的楷模。

爸爸從不訓示我們如何做,我是通過他的行動,體會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古訓的真正意義的。他在京師高等檢察廳廳長任上,因為堅持審理交通部總長許世英受賄案,寧可被官官相護的北洋政府罷官。他當江蘇省高等審判廳廳長時,有位軍閥到上海,當地士紳聯名登報歡迎,爸爸的名字也被他的屬下列入歡迎者的名單,爸爸不肯歡迎那位軍閥,說“名與器不可假人”,立即在報上登啟事聲明自己沒有歡迎。上海淪陷時期,爸爸路遇當了漢奸的熟人,視而不見,於是有人謠傳楊某瞎了眼了。

我們對女兒錢瑗,也從不訓示。她見我和鍾書嗜讀,也猴兒學人,照模照樣拿本書來讀,居然漸漸入道。她學外文,有個很難的單詞,翻了三部詞典也未查著,跑來問爸爸,鍾書不告訴,讓她自己繼續查,查到第五部辭典果然找著。

我對現代教育知道的不多。從報上讀到過美術家韓美林作了一幅畫,送給兩三歲的小朋友,小孩子高高興興地回去了,又很快把畫拿來要韓美林簽名,問他簽名幹什麼,小孩說:“您簽了名,這畫才值錢!”可惜呀,這麼小的孩子已受到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價值觀的教育難道不應引起注意嗎?

談婚姻:男女結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

我由寬裕的孃家嫁到寒素的錢家做“媳婦”,從舊俗,行舊禮,一點沒有“下嫁”的感覺。叩拜不過跪一下,禮節而已,和鞠躬沒多大分別。如果男女雙方計較這類細節,那麼,趁早打聽清楚彼此的家庭狀況,不合適不要結婚。

抗戰時期在上海,生活艱難,從大小姐到老媽子,對我來說,角色變化而已,很自然,並不感覺委屈。為什麼,因為愛,出於對丈夫的愛。我愛丈夫,勝過自己。我瞭解錢鍾書的價值,我願為他研究著述志業的成功,為充分發揮他的潛力、創造力而犧牲自己。這種愛不是盲目的,是理解,理解愈深,感情愈好。相互理解,才有自覺的相互支持。

我與錢鍾書是志同道合的夫妻。我們當初正是因為兩人都酷愛文學,痴迷讀書而互相吸引走到一起的。鍾書說他“沒有大的志氣,只想貢獻一生,做做學問。”這點和我志趣相同。

我成名比錢鍾書早,我寫的幾個劇本被搬上舞臺後,他在文化圈裡被人介紹為“楊絳的丈夫”。但我把錢鍾書看得比自己重要,比自己有價值。我賴以成名的幾齣喜劇,能夠和《圍城》比嗎?所以,他說想寫......

黨的六屆六中全會提出了什麼政治制度

黨的六屆六中全會第一次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次全會正確地分析了抗日戰爭的形勢,規定了黨在相持階段的任務,為實現黨對抗日戰爭的領導進行了全面的戰略規劃。這次全會基本上克服了王明的左傾錯誤,再次強調中國共產黨必須獨立自主地領導人民進行抗日戰爭,從而使全黨統一於中央正確路線的指導之下,推動了各方面工作的發展。這次大會還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和中國革命相結合的原則,肯定了毛澤東在全黨的領導地位,從而在黨的歷史上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

舉實例說明什麼事是強調的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什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就決定事物發展方向和內在性質的方面,次要方面是服從於主要方面的!對事物的發展方向和性質起著影響的作用!例如在抗戰時期,矛盾的主要矛盾是中華民族和帝國主義的矛盾,這是主要的矛盾,經濟發展落後就成了次要矛盾,經濟發展的水平可以影響抗戰勝利的進程,但是抗戰勝利是主要矛盾決定的。那就是社會主義必然戰勝資本帝國主義。現在隨著時代的發展,矛盾也轉化了,我國現在的主要矛盾是經濟水平的發展落後與人民對物質文化的需要的矛盾就成了主要矛盾!所以現在就是一箇中心——抓住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放!!!

抗日時期,日本在淪陷區實行奴化教育,日本奴化的具體方式是什麼,程度有多嚴重?

日本侵華殖民地教育研究專家齊紅深先生將偽滿洲國教育的本質定性為“奴化教育”。奴化教育,實質是通過對原住居民進行“洗腦”,消除其對統治者的仇恨,進而把統治者的思想強加給原住居民,並使其後代不能認識到事實的真相。縱觀日本侵略者制定的一系列奴化教育方針,概括起來其主要內容不外乎“剷除狹隘之排外思想”,建立“東亞新秩序之始基”、“根絕容共思想”、“親仁善鄰”等。透視奴化教育政策,日本侵略者推行奴化教育的主要手段或者說奴化教育的主要特點是對中國人強制推行日本語教育。日本很多學者曾著書立說,提出要把日語作為“亞洲通用語言”、“亞洲第一語言”推行。有關部門還制定了日本語普及方案,明確提出普及日本語的“內涵是指導大陸民族使之煉成純正日本人,外延是青少年的教育和一般民眾的教化”。我國臺灣島被侵佔後,日語作為所謂“國語”被明目張膽地強制推行了五十年,造成了極其嚴重的後果。

日本侵華期間(1931—1945),日本侵略者的奴化教育大體上可分為“偽滿教育”(東北淪陷區)和“汪偽教育”(華北、華中、華南等地)。九一八事變後,東北淪陷。從偽滿政權初期推行的“王道教育”,到中期的“新學制下的皇道教育”,再到“戰時體制下的尊皇敬神教育”,清晰地反映出侵略者對中國人民步步加劇的奴化教育的本質。新學制公佈後,日語被定為偽滿洲國的國語。日語在小學教育中佔據了突出地位,教學時數是滿語課時的一倍。這時的日語課已不僅僅是一門單純的語言課,而是一種宣傳“大和精神”的工具。滿鐵附屬地對中國人的日語教育被提到了至高無上的地位。滿鐵總裁中村是公提出:“要做到在滿鐵沿線,日本人所到之處,只講日本話就可以辦事。”為了普及日語教育,滿鐵規定:除作為公學堂的主要課程和實行語學檢定考試及獎勵制度外,還專設日語學堂,而且凡是在滿洲的中國人教授日語或者準備辦此類學校者,只要願意接受滿鐵領導和監督,都一律在人力和財力方面給予補助。盧溝橋事變後,華北、華中、華南部分地區相繼淪陷。日本侵略者在淪陷區扶植傀儡政權,極力推行其奴化教育政策。“汪偽教育”就是以大漢奸汪精衛為首的偽國民政府教育。汪偽政權極力強化日語教育,妄圖實現教育過程中的日語化,肆無忌憚地纂改教科書,增加親日內容,刪除或修改抗日內容,妄圖從文本上消除中國人民的抗日意識。華北的教育宣傳大權被日軍建立的新民會所把持,在其控制下,偽華北臨時政府的教育方針明確規定普及日語教育,並規定各級學校都把日語列為必修課。日偽天津特別市政府,把日語定為各級各類學校的主課,要求學生第一課就要升日本國旗,學習日語的51個片假名,規定體育課用日語口令,音樂課學日本國歌。同時,還成立“日語專科學校”,脅迫教師、學生、公務員等學習日語。日偽天津市公署教育局還舉辦“中日中小學生交歡學藝會”、“學生日語講演比賽”等所謂的“日語普及運動”。其他日戰區情況也基本如此。在中國大陸各淪陷區,日本人全面控制了從小學到大學的各級各類學校的教育主權,不僅在一般學校大力推行日語教育,還開設了大量的日語學校,設立各種成人學校、補習學校,如日華女學院、日語學校(日本宗教聯盟設立)、興亞學院、天爵日語學校、國際日語學校、啟明學院以及暑期女子日語學校等等,就連抗戰前的妓女女子補習學校也派設了日本教師,足見這種奴化教育是無孔不入的。

日本侵略者憑著殘酷的武力而推行的日語奴化教育實質上是一種強迫的語言同化現象,是民族侵略政策、壓迫政策的產物,這種強迫語言同化的直接後果是日語吞噬掉漢語。語言學告訴我們,語言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最重要的基礎與標誌之一,是民族文化的載體,它承載著民族的......

相關問題答案
抗戰教育主要強調什麼?
早期教育主要學什麼?
績效主要強調的是?
印度主要信仰什麼教?
壯族主要信仰什麼教?
非洲主要信仰什麼教?
伊斯蘭教主要信仰什麼?
學校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中國一重主要生產什麼?
免疫九項主要檢查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