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布衣是什麼意思?

General 更新 2024-05-18

古代布衣是指什麼

布衣bùyī

1. [clothes made of cloth]∶(布制的衣服.麻布衣服(古時老百姓只能穿麻布衣服).《大戴禮記·曾子制言中》:“布衣不完,蔬食不飽,蓬戶穴牖,日孜孜上仁.”《後漢書·禮儀志下》:“佐史以下,布衣冠幘.”《古今小說·月明和尚度柳翠》:“﹝ 柳翠 ﹞又制下布衣一襲,每逢月朔月望,卸下鉛華,穿著布素,閉門唸佛.”

2. [cloth gown worn by scholars not in government]∶借指平民百姓.古代平民不能衣錦繡,故稱.《荀子·大略》:“古之賢人,賤為布衣,貧為匹夫.”漢 桓寬 《鹽鐵論·散不足》:“古者庶人耋老而後衣絲,其餘則麻枲而已,故命曰布衣.”宋 沉括 《夢溪筆談·技藝》:“ 慶曆 中,有布衣 畢昇 ,又為活板.”清 李漁 《玉搔頭·締盟》:“多應是皁蓋填門多顯輩,因此上錯認了風塵一布衣.” 臣本布衣.——諸葛亮《出師表》典故《鹽鐵論》中說:古代普通人要到八九十歲才能穿絲綢衣服,在這以前,只能穿麻衣.所以老百姓稱為布衣.

閱讀古文甚至近來作品時,都可碰到“布衣”一詞.“布衣”指平民百姓的最普通的廉價衣服;“布衣蔬食”常形容生活儉樸;“布衣百姓”乾脆指廣大勞苦大眾了.

“布衣”顧名思義是布做的衣服.請大家注意了,這裡的“布”,可不是現在常說的百分之百棉花織出的“棉布”啊!追溯古代說的“布”,是今日叫做麻布的麻製品.所以,那個形容窮苦百姓的“布衣”,是穿麻製衣料的普羅大眾呢!先別驚詫,雖然麻製衣料現時比棉布還貴重,但古代卻恰恰相反.古時中國盛產各種麻類,用麻織布歷史悠久,棉花產量曾經甚少.物以稀為貴,棉布衣服只有大富大貴的顯赫人家才穿得起.大約在南北朝前後,中國的棉布是從南洋進口的走俏外國貨,只是運費也使得棉布身價成十倍的翻番,普通窮人只能將就著穿麻料衣服呢!直到元朝時,有名的黃道婆從瓊州帶回黎族人的紡織技術,種植棉花才漸漸多起來.朱元璋建立明朝後,規定凡有四畝田地的耕種者,必須種植桑、麻、棉各半畝;有十畝田地者,種棉加倍.這一來,棉花的種植,才逐漸在全國普及.

古代布衣是什麼?

草民

古時候的布衣青衫是什麼意思

指的是平民百姓,在古代的時候,衣著的面料、顏色也是區分人的身份、地位的一個手段,普通老百姓只能穿麻布,現在麻布比棉布貴,但在古代卻不是這樣的,例如,士農工商,商人最末,所以明朝初例,商人不能穿絲綢等。明朝初年,政府規定農民可以穿綢紗,而商賈之家只許穿絹、布;農戶一人經商,全家不許穿綢紗;還規定禁止商販、僕役、倡優、下賤穿用貂裘。顏色上,老百姓只能穿青、黑、綠、赭色。所以就有了用布衣青衫來代稱平民百姓的用法。

古代布衣族稱為什麼

春秋戰國時期

布依族祭壇

據《華陽國志》記載,南盤江、北盤江、江水河流域是布依族先民濮越人的發祥地。紅水河古稱牂牁江,春秋時以江名國。《貴州古代志》考其國境包括今烏江以南延展到兩廣大部分地。戰國時牂牁國衰,其北部夜郎,以至西漢末年,分佈在這一地域的布依族先民,是古夜郎國的主體民族之一,仍處於奴隸制社會階段。

漢唐時期

東漢至兩晉南朝,布依族被稱為“僚”。唐、宋、元時期則為“番”、“番蠻”、“西謝蠻”、“南謝蠻”等。隋唐時期,封建領主經濟興起,王朝始給布依族首領封號,實行羈縻政策。

明清時期

自明、清迄建國前稱“仲家”、“仲苗”、“仲家苗”、“夷族”等。同時在本民族內部,復又有很多互稱。如望謨縣稱彼此為“濮拉”,縣境內的各區之間的布依族又稱彼此為“濮洛”、“濮榜議”,貞豐縣稱冊亨縣的布依族為“濮央”,冊亨縣和羅甸縣稱望謨縣的布依族為“濮曼”等等。

建國後

1953年經本民族共同商議,一致同意以本民族的自稱為族稱,統稱為“布依族”。

--百度百科

中國古代把百姓稱為“布衣”,這裡的“布”指的是什麼

可以說是封建社會的一種等級制度的劃分.當時的百姓比較窮,只能穿最普通的布做的衣服,而不是那種絲綢的.久而久之,布衣就成了一個代名詞了

古代常用布衣稱呼什麼人物?

“布衣”指平民百姓的最普通的廉價衣服,代指貧民,也指沒有做官的讀書人,布衣精神就成為一種知識分子安貧樂道的情操

古代把平民稱作布衣,除布衣外還有其他稱呼嗎?

閭閻 庶民 百姓 黎民 布衣 平民 子民 1.四千多年前,黃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結成聯盟,他們同東夷一起打敗了從南方前來進犯的九黎民族,並俘獲了大量的俘虜。這些俘虜便成了炎黃部落的奴隸,被稱為“黎民”。

如《詩經·雲漢》:“周有黎民,靡有孑遺。”《齊桓晉文之事》:“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

2.又稱“黎氓”,《北齊書·顏之推傳》:“何黎氓之匪昔,徙山川之猶曩。”

3.又稱“黎苗”,《後漢書·鄧皇后紀·毅上安帝書》“菲薄衣食,躬率群下,捐膳解驂,以瞻黎苗。”

4.又稱“黎甿” :唐錢起《錢考功集 ·入送李評事題漳州使幕》:“幕下由來貴無事,佇聞談笑靜黎甿。”

5.還有稱“黎烝” 《史記·司馬相如· 封禪書》:“正陽顯見,覺寤黎烝。”

6.又稱“黎首”《千字文》:“愛育黎首,臣服戎羌。”

7.又稱“黎庶”《韓詩外傳》:“黎庶歡樂,衍盈方外。”

8.又稱“黎元”《漢書·谷永傳》:“使天下黎元鹹安家樂業。”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哦五百字》:“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

9.又稱萌隸(氓隸),“氓”也是古代對百姓(多指失去土地,外來遷移的居民)的稱呼。《詩· 氓》:“氓之蚩蚩,抱布貿絲。”

10.又稱“氓隸”。賈誼《過秦論》“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

11.又稱“庶”。《左傳· 昭公三十二年》:“三後之姓,於今為庶。”

12.又稱又稱“庶民”,《詩 ·節南山》:“弗躬弗親,庶民 弗信。”

13.又稱“庶人”,。《教戰守策》:“庶人之在官者,教以 行陣之節。”

14.又稱“民”,《書·五子之歌》:“民惟邦本。”

15.又稱“草民”“生民”,《孟子·公孫丑》:“自有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

16.又稱“平民”“小民” 《教戰守策》:“至於農夫小民,終歲勤勞而未嘗有病。”

17.又稱 “人民”,《周禮·地官》:“掌建邦之土地,與其人民之數。”

18.又稱“民眾”《公羊傳》:“趙穿緣民眾不悅,起弒靈王。”

19.又稱“生靈”,《梁書·張纘傳》:“拯生靈於宇內。”

20.又稱“蒼生”,《晉書·王衍傳》:“然誤天下蒼生者,未必非此人者。”

21.又稱“平人”,《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你怎麼步步行凶,打死這無故平人。”

22.又稱“平頭百姓”,《范進中舉》“家門口這些做田的、扒糞的不過是平頭百姓。”

23.我國是農業大國,過去種田的多是窮人,百姓多指那些在田野裡耕種的人。因此又稱“野人”代指百姓。《孟子·滕文公》:“無君子莫治野人,無野人莫養君子。

24.又稱“小人”,《書· 無逸》:“不知稼穡之艱難,不聞小人之勞。”

25.又以“丁口”稱代百姓。《促織》:“里胥滑黠,假此科斂丁口。”百姓大多沒有官職,因而又稱“白身”。高適《送 桂陽孝廉》:“桂陽少年始入秦,數經甲科猶白身。”

26.又稱“白士”《晉書·羊祜傳》:“以白士而居重位,何能不以盛滿受責乎...

布衣 古義: 今義:

布衣的本意,古今基本一致,就是指布做的衣服,但是在古代,布衣常常還用來指代平民。諸葛亮,出師表中雲:“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

相關問題答案
古時布衣是什麼意思?
古代包衣是什麼意思?
古時九洲是什麼意思?
古時中國是什麼意思?
古代的更衣是什麼意思?
古文大有是什麼意思?
蒙古語滿達是什麼意思?
古文白道是什麼意思?
古代震卦是什麼意思?
小狗叫布丁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