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六識是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3年10月15日

佛教早期只有六識,八識之說源於何時何人?

佛法唯識學中的“八識心王”是指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

1、眼識:我們的眼睛能看到各種各樣的東西,就是眼識的功能。注意,眼睛只能看見,而不會分別;如果你在區別這個是書、那個是筆,這已經是意識在作用了。

2、耳識:耳朵具有聽的功能,同樣耳朵只是具有聽見的功能,而不會區分這個是長笛的聲音、那個是小號的聲音。一區分,就是意識在作用了。

3、鼻識:鼻子具有嗅覺,但它也只是具有嗅覺功能,一區分香臭,就已經是意識在作用了。

4、舌識:舌頭具有味覺,同樣它也只是具有味覺的功能,一區分甜和鹹,就已經是意識在作用了。

5、身識:身體具有觸覺的功能。

前五識是感識,認識具體對象。

6、意識:意識是第六識,具有認識抽象概念的功能。前五識中有一識起作用,意識便同時俱起。

此外,意識對內外之境,不分有形無形,及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有比知、推測的作用。因此迷悟升沉之業,皆由意識而作。現在心理學上,研究到前六識為止。但是在佛法上的分析,還有第七、第八——末那識和阿賴耶識的存在。

7、末那識:末那是梵語manas的音譯。末那識是意識的根本,其本質是恆審思量。因為它是執取第八識(阿賴耶識)的見分或其種子為我,使意識生起自我意識,所以末那識又稱為“我識”。這基本上是一種我執的作用,由此而形成煩惱的根本。

這種我執的具體表現是,我的具體生命在過去現在未來所思想所經驗的東西,有其餘勢,以種子的形式,攝藏於第八識的阿賴耶識中。末那識在下意識層面執取這些種子,以之為我。實際上,這些種子都是無始來前滅後生、非常非斷的作用。《金剛經》中最重要的三句話是:“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此中本來無常,末那識以這樣虛妄的東西為我,因此生起貪、憎、痴、疑、慢等種種煩惱。

末那識屬於潛意識的範圍,它本身並不造作善惡之業,但因它執著自我,所以成為一切眾生自私自利的根源。

末那識所執著的我是什麼呢?就是最後一個阿賴耶識。

8、阿賴耶識:阿賴耶是梵音,又稱為藏識,含能藏、所藏、執藏三義,是一切善惡種子寄託的所在。

阿賴耶識是本性與妄心的和合體。由無明(無明二字的含義見我的《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略解)而起的妄想概念稱為阿賴耶識的見分,再因這妄想概念而幻現一種對象的境界,稱為阿賴耶識的相分。

一切眾生,每一個起心動念,或是語言行為,都會造成一個業種,這種子在未受報前都藏在阿賴耶識中,所以此識有能藏的含義。前七識的作用是能薰能緣,第八識是前七識所薰所緣,所以有所藏義。第七識恆定執此識中的見分為我,而為它所愛,所以有我愛執藏義。

佛教 六識一智 什麼意思?

六識分別是,眼耳鼻舌身意,眼是觀見,而是聽見,鼻是聞知,舌是貪知,身是感知,意是思維知,此六種知都是虛妄,人都會為這六種感知而努力拼命,這就是慾望的根源,

一智:智為真知,不為虛妄所動,不為感知所迷惑,

總體意思就是,六識一智的意思是,六種虛妄化為一心,一心不亂。

佛講六根,六塵,六識,五欲指的是什麼?

眼耳鼻舌身意之六官也,根為能生之義,眼根對於色境而生眼識,乃至意根對於法境而生意識,故名為根。大乘義章四曰:“六根者對色名眼,乃至第六對法名意,此之六能生六識,故名為根

色聲香味觸法之六境也,此六境有眼等六根入身以坌汙淨心者。故謂之塵。圓覺經曰:“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是六根對色、聲、香、味、觸、法之六塵而生的見、聞、嗅、味、覺、思的了別作用。因為是八識中之前六識,故常被稱為“前六識”。

佛家所說的六根,六識,六知是指的什麼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佛教所說的六根清淨中的六根指的哪六根?六塵、六識指的又是什麼?

眼耳鼻舌身意之六官也,根為能生之義,眼根對於色境而生眼識,乃至意根對於法境而生意識,故名為根。大乘義章四曰:“六根者對色名眼,乃至第六對法名意,此之六能生六識,故名為根

色聲香味觸法之六境也,此六境有眼等六根入身以坌汙淨心者。故謂之塵。圓覺經曰:“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是六根對色、聲、香、味、觸、法之六塵而生的見、聞、嗅、味、覺、思的了別作用。因為是八識中之前六識,故常被稱為“前六識”。

西藏佛教之六根、六塵、六識關係?

六根是人的六種覺,如色、香、味觸等對應六種人的眼耳鼻喉等~六塵是物理界的六種表現,如形、色、味等。六識為:人將六塵記憶於腦後的六種覺識如你能在未見到水果而知其甜就是你腦中的六識~六塵因六根而現六識,所以佛家以斷六根而得六識清靜~人說佛教是唯心的~其實佛教是因緣論,因六塵得六識,因六識而創六塵~

佛教八識之中第六識的佛家命名是什麼? 10分

[一、眼識],謂眼以色為緣,而生眼識。眼識依根而生,眼根因識能見,而能見者,是名眼識。

[二、耳識],謂耳以聲為緣,而生耳識。耳識依根而生,耳根因識能聽,而能聽者,是名耳識。

[三、鼻識],謂鼻以香為緣,而生鼻識。鼻識依根而生,鼻根因識能嗅,而能嗅者,是名鼻識。

[四、舌識],謂舌以味為緣,而生舌識。舌識依根而生,舌根因識能嘗,而能嘗者,是名舌識。

[五、身識],謂身以觸為緣,而生身識。身識依根,而生身根,因識能覺,而能覺者,是名身識。

[六、意識],謂意以法為緣,而生意識。意識依根,而生意根,因識而能分別,以能分別前五根所緣色等五塵境界,是名意識。(五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也。五塵者,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也。)

[七、末那識],梵語末那,華言意,亦名相續。識,又名分別識。此識本無定體,即第八識之染分,依第八識自證分而生,緣第八識見分,而執為我,為第六識之主執,轉第六識所緣善惡之境,而為染淨,皆由此識也。前第六識名意識,今此識亦名意者,謂第六識,依根而得名。此識當體而立,號第六識。雖能分別五塵好惡,而由此識傳送相續執取也。(依根者,根即意根也。當體者,即分別之體也。)

[八、阿賴耶識],梵語阿賴耶,華言藏識。以其錠法不含,無事不攝故也。此識染淨同源,生滅和合,而具有四分,如摩尼珠,體本清淨。又如明鏡,能含萬像。若以染分言之,無明依之而起,結業由之而生,具足煩惱塵勞,變現根身世界,即前七種識境皆是也。若以淨體言之,即本覺心源,離念清淨,在聖不增,在凡不減也。(四分者,一、相分,即形相。謂此識能變現根身世界及諸法名義、相狀,皆由第八識此分而生,如鏡中所現之影像也。二、見分。見,即照了之義。謂此識能照燭一切諸法,及解了諸法義理,如鏡中之明,能照萬像也。三、自證分。自證所具之法,謂此識能持見分、相分,親證無礙,如鏡之圓體,能持其明,能含眾像也。四、證自證分。證,即能證之體。自證,即所具之法,能持前自證分、見分、相分,皆不離此分,是第八識本體如鏡之背也。梵語摩尼,華言離垢。根身者,即眼等諸根也。)

佛說六識 眼,耳,鼻,舌,身,意 是啥子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根為“能生”之義。

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塵是“境界”之義。

六識:六根攝取了六塵,根塵交涉,生起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這些意識如瀑布般流動不絕,也構成我們感知的世界。

佛學基礎:什麼是六根,六塵,六識

外六塵(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所相應的六種對境,也是六識所感覺、認識的六種境界),內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中六識(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知覺)。

相關問題答案
佛教的六識是什麼?
佛教的本跡是什麼意思?
佛教的法門是什麼意思?
佛教的歸一是什麼意思?
佛教的開示是什麼意思?
佛教的悟道是什麼意思?
佛教的究竟是什麼意思?
佛教的娑婆是什麼意思?
佛教的靜修是什麼意思?
勤學善教的意思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