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抒發了怎樣的情感?

General 更新 2023年10月15日

蒹葭表達了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蒹葭表達出了一種賢才難覓,情人難得的悵惘,乃至前途渺茫理想不能實現的失望心情。全詩流溢著抒情主人公對“伊人”的真誠嚮往、執著追求以及追尋不得的失望、惆悵心情。

蒹葭抒發了什麼情感

這首詩就是表現了抒情主人公對美好愛情的執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悵心情。精神是可貴的,感情是真摯的,但結果是渺茫的,處境是可悲的。

蒹葭這首詩描繪了怎樣的景象,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蒹葭》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抒情詩.它抒寫的是懷人之情,表達了詩人某種執著的追求.在藝術上它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堪稱《詩經》中的佳作.至於其追求的“所謂伊人”,有人認為是“知周禮之賢人”,有人認為是朋友,有人認為是戀人,我則更多的傾向於後一種說法.

全詩分三節,都是圍繞同一中心,抒寫作者對戀人的一種執著的思念和追求.這一執著的精神一直貫穿全詩的始終,在詩中有淋漓盡致的表露.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開首兩句先交待了時間和環境.從這兩句我們可以看出:這是一個深秋的清晨,茂密濃郁的蘆葦正呈現出蒼青的顏色,而晶瑩閃亮的露珠已凝結成一層薄薄的霜花.這兩句以眼前所見的景色起興,既點明瞭時節、環境,營造了一種蕭涼悽清的氛圍,又襯托出詩人當時的惆悵心情,言簡意賅而內蘊深遠.在這樣一個蕭涼悽清的早晨,卻有一個人沿著蘆葦岸邊躑躅而行,他在追尋什麼呢?“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原來他所追尋的正是自己日夜思念的戀人!他透過茂密的蘆葦叢,久久地凝視著河的對岸,那也許就是他心上人所在的地方吧,然而漫漫的大河盡是茫茫的一片,他思念的人兒卻遙不可及.“在水一方”,喻所在之遠,同時也表明詩人確信心上人的存在,雖然前景渺茫,但他始終抱著堅定的信念,執著地去追求.“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這裡是說,詩人思念心切,心急如焚,為著尋找一條通往彼岸會見伊人的道路而上下求索.逆流而上吧,路途是那樣的崎嶇艱險、漫長曲折;順流而下吧,眼前卻依然是一片水波茫茫,伊人可望而不可即.詩人帶著煩亂不安的心情一味的痴想,儘管他還站在岸邊,但他卻早就情迷意亂,心神搖曳起來.神思恍惚間,他似乎看見他的心上人正站在大河中央那被水環抱的小島上向他遙遙招手.“宛在水中央”,這裡一個“宛”字用得極其逼真生動、精妙傳神.它把詩人那種因思念而顯得如痴如醉的神態刻畫得活靈活現,“伊人”的形象隨之也猶如近在眼前.

詩篇採用了迴環、反覆的寫法,第二、三節的內容與首節基本相同,只是更換了個別的詞語,避免了詩的呆板和累贅,加強了節奏和韻律,使得全詩主旨更加明確,情感表達更為強烈,讀來纏綿悱惻,啟人深思.

這首詩先以寫景起興,通過寫蒹葭、白露兩種最能渲染深秋悲涼氣氛的自然景物,造成一種縹緲空靈的抒情意境,從而襯托出詩人悽清、惆悵、寂寥的心境.這種以景託情,移情於景的表現手法,不僅起到了深化詩意的作用,而且也增加了詩的藝術感染力,使全詩達到了情景交融的最高藝術境界.

整首詩筆調含蓄委婉,給人一種朦朧的美感.詩中所述的秋水伊人,亦給人以可望不可即之感,然而卻始終使人存有希望.正因為這一份朦朧與期盼,詩人對“伊人”的那種嚮往、思戀和追求才更為顯得強烈和執著.若說穿了,也就沒有了韻味.

蒹葭全詩是怎樣表達作者情感

1《關雎》寫了一個男子對一個女子的思念、追求過程,表達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悅之情。

《蒹葭》是一篇美麗的情歌,追求意中人而不可得,表現了詩人希望見到意中人的深切感情。

2《關雎》這首詩主要運用了“興”的藝術手法。如本詩開頭“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它原是詩人借眼前景物發端的話,但水鳥和鳴,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間和諧恩愛。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義上發生關聯。本詩的起興之妙正在於詩人情趣與自然景物渾然一體的契合,也即一直為人們所樂道的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3

景語情語。詩開篇便向讀者展示了一個悽清的畫面:一個晚秋的早晨,天色朦朧,籠罩在晨霧中的是一望無際的沾帶露珠的蘆葦。一條河流,蜿蜒而去。望遠處,是一塊小小的沙洲。這是一幅蕭瑟的晚秋晨光圖,烘托主人公悽惻的情感。

詩的第二、三章採用重章回復的方式,反覆詠唱。但景物又有不同。首章“白露為霜”,露凝為霜,是拂曉時;二章“白露未唏”,太陽露面,天已大亮;末章“白露未已”,陽光照射,露水快乾。三幅不同時間的晚秋晨光圖,渲染烘托出主人公久久佇立遠望而始終不能見面的惆悵心情, 而主人公這種心情隨著晨光畫面的重疊,顯得越來越急切,越來越悽婉。這篇詩在藝術上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境地。

4 重章疊句的形式,即重複的幾章節,意義和字面只有少數的改變。如《蒹葭》全篇三章十二句,只變動了十幾個字,不但寫出了蘆葦茂盛的狀態,愛情道路的曲折綿長,伊人雖近在咫尺,但又遙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過不斷重複的旋律,表現出詩人對愛情的執著追求,似乎有一種合唱、輪唱的味道。

5.《關雌》著重於敘事,而《蒹葭》卻沒有明確的故事,《蒹葭》比《關雌》的情感韻味 更濃郁些。在藝術手法上,《蒹葭》比《關雌》“興”的特點更加突出。“蒹葭”“水”和 “伊人”的形象交相輝映,渾然一體,用作起興的事物與所要描繪的對象形成一個完整的藝 術境界。

如何理解《蒹葭》這首詩所抒發的感情?

如果把詩中的“伊人”認定為情人、戀人,那麼,這首詩就是表現了抒情主人公對美好愛情的執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悵心情。精神是可貴的,感情是真摯的,但結果是渺茫的,處境是可悲的。

然而這首詩最有價值意義、最令人共鳴的東西,是他所創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難即這一具有普遍意義的藝術意境。意境是一種格局、一種結構,它具有含容一切具備相似格局、類同結構的異質事物的性能。“在水一方”的結構是:追尋者——河水——伊人。由於詩中的“伊人”沒有具體所指,而河水的意義又在於阻隔,所以凡世間一切因受阻而難以達到的種種追求,都可以在這裡發生同構共振和同情共鳴。

由此看來,不妨把《蒹葭》的詩意理解為一種象徵,把“在水一方”看作是表達社會人生中一切可望難即情境的一個藝術範型。這裡的“伊人”,可以是賢才、友人、情人,可以是功業、理想、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聖境、仙界;這裡的“河水”,可以是高山、深塹,可以是宗法、禮教,也可以是現實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礙。只要有追求、有阻隔、有失落,就都是它的再現和表現天地。如此說來,古人把蒹葭解為勸人遵循周禮、招賢、懷人,今人把它視作愛情詩,乃至有人把它看作是上古之人的水神祭祖儀式,恐怕都有一定道理,似不宜固執其一而否決其他,因為它們都包蘊在“在水一方”的象徵意義之中。

自然,當我們處在與“在水一方”類似的境遇時,應當欣賞的是它的銳意追求,而不是它的悲觀失望。這首詩以水、蘆葦、霜、露等意象營造了一種朦朧、清新又神祕的意境。早晨的薄霧籠罩著一切,晶瑩的露珠已凝成冰霜。一位羞澀的少女緩緩而行。詩中水的意象正代表了女性,體現出女性的美,而薄薄的霧就像是少女蒙上的紗。她一會出現在水邊,一會又出現在水之洲。尋找不到,急切而又無奈的心情正如螞蟻爬一般癢,又如刀絞一般痛。就像我們常說的“距離產生美感”,這種美感因距離變得朦朧,模糊,不清晰。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間位置都是模糊的,給人以霧裡看花、若隱若現、朦朧縹緲之感。蒹葭、白露、伊人、秋水,越發顯得難以捉摸,構成了一幅朦朧淡雅的水彩畫。詩的每章開頭都採用了賦中見興的筆法。通過對眼前真景的描寫與讚歎,繪畫出一個空靈縹緲的意境,籠罩全篇。詩人抓住秋色獨有的特徵,不惜用濃墨重彩反覆進行描繪、渲染深秋空寂悲涼的氛圍,以抒寫詩人悵然若失而又熱烈企慕的心境。詩每章的頭兩句都是以秋景起興,引出正文。它既點明瞭季節與時間,又渲染了蒹蒼露白的悽清氣氛,烘托了人物悵惘的心情,達到了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藝術境地。“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輝映,渾然一體,用作起興的事物與所要描繪的對象形成一個完整的藝術世界。開頭寫秋天水邊蘆葦叢生的景象,這正是“託象以明義”,具有“起情”的作用。因為蘆葦叢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會呈現出一種迷茫的境界,這就從一個側面顯示了詩的主人公心中的那個“朦朧的愛”的境界。王夫之《姜齋詩話》說:“關情者景,自與情相為珀芥也。情景雖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樂之觸,榮悴之迎,互藏其宅”,《蒹葭》這首詩就是把暮秋特有景色與人物委婉惆悵的相思感情澆鑄在一起,從而渲染了全詩的氣氛,創造了一個撲朔迷離、情景交融的意境,正是“一切景語皆情語”的體現。總之,《蒹葭》詩的豐富美感,不論是從欣賞的角度,還是從創作的角度,頗值得我們重視和予以認真探討。

蒹葭表達了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這首詩就是表現了抒情主人公對美好愛情的執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悵心情。精神是可貴的,感情是真摯的,但結果是渺茫的,處境是可悲的。

相關問題答案
蒹葭抒發了怎樣的情感?
知己是一種怎樣的情感?
我認識了怎樣的孔子?
邊城反映了怎樣的現實?
打下了怎樣的印象?
長城抒發了作者的什麼?
指甲油塗了怎樣乾的快?
十萬位的發票怎樣申請?
喉嚨發炎怎樣好的快?
快遞發出了,怎樣追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