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衝星的本質是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3年10月15日

有人說女大學生是小龍女,女博士是滅絕師太,誰知道對應的男生版本是什麼?

網上流傳較多的是這樣的版本:

女人讀書不宜多,因為在男人心目中:大專生是小龍女,本科生是黃蓉,研究生是趙敏,博士生是李莫愁,博士後是滅絕師太,碩博連讀更可怕——是傳說中的“東方不敗”!!!

男人讀書不宜多,因為在女人心目中:大專生是韋小寶,本科生是段閥,研究生是丁典,博士生是陳家洛,博士後是歐陽峰,碩博連讀呢——他就是可怕的“嶽不群”了!!!

脈衝星核是不是應該很堅硬?

已知的有脈衝星核的密度高達1015/cm3,即1立方厘米這種物質有10億噸。

樓上的問題是脈衝星核,討論脈衝星核,那麼我們首先要簡要的瞭解一下脈衝星。脈衝星, 顧名思義, 就是能夠發射脈衝的星體;其英文名pulsar是根據“脈衝射電源”(pulsed radio source)杜撰的。脈衝星標誌性的觀測特點當然就是其節奏單一的脈衝信號; 消除各種其它影響後, 脈衝到達地球的時間非常準, 精確度甚至超過地球上最好的原子鐘。從1967年以來天文學家已經找到了1400多顆脈衝星。多數脈衝星的自轉週期為1秒左右, 最快的一顆每秒鐘竟要轉640多圈!

脈衝星是上世紀60年代天文學四大發現之一。它具備了極高的密度、強引力場和電磁場等極端條件, 是一種得天獨厚的宇宙物理實驗室, 因此長期以來脈衝星一直深受物理學家和天體物理學家的青睞。在眾多的脈衝星課題中, 最引人入勝的要數對脈衝星本質的研究。脈衝星到底是什麼? 起初人們深信它就是物理學家朗道早在1932年就預言的中子星, 但後來卻殺出個“程咬金”—— 隨著研究的深入, 人們發現脈衝星也可能是由所謂的“奇異夸克物質”組成的奇異星。從中子星理論最初的受冷落, 到脈衝星的發現和被證認為中子星, 再到脈衝星是中子星還是奇異星之爭的撲朔迷離, 整個研究歷程可謂一波三折, 充滿了戲劇性。

然而,脈衝星果真就是中子星嗎?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 人們認識到中子並非基本粒子,而是由更為基本的夸克組成的;因此有少數天體物理學家開始考慮由自由夸克物質組成星體(稱為夸克星)的可能性。而這種天體和中子星的質量、半徑、轉動和輻射性質有許多相似之處, 所以脈衝星是否是夸克星值得研究。不過, 就如同中子星的概念對於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的人那樣, 夸克星對當時大多數天體物理學家來說也是非常陌生的。

“夸克”一詞取自一本怪誕的詩集中的詩句, 是海鳥神祕的叫聲;美國物理學家蓋爾曼幽默地取了這樣一個名字, 就是為了表示這些粒子的神祕莫測。繼中子發現之後,物理學家們又陸續發現了許多新粒子、新現象;原來普遍認為的“質子和中子是不可分的基本粒子”觀念受到了挑戰。在對大量實驗分析和理論研究的基礎上, 1964年蓋爾曼和茲韋格各自獨立地提出:包括中子、質子在內的強子是由更深層次的粒子(即夸克)組成的。最初提出的是三種夸克: 上夸克、下夸克和奇異夸克。上夸克帶有+2/3電荷, 而下夸克和奇異夸克則帶有-1/3的電荷。後來隨著一些新粒子(如丁肇中等發現的J/?粒子,等)的發現, 人們相信還存在另外3種夸克(粲夸克、底夸克和頂夸克)。因此自然界可能存在六種夸克。

從1969年開始就有人將有關夸克的研究應用到天體物理中,夸克星真的能存在嗎?在1984年,美國著名數學家和物理學家威滕提出了這樣一個猜想:完全由上夸克、下夸克和奇異夸克組成的物質(稱為奇異物質)要比一般物質穩定。他進一步認為宇宙中有三種方式可能出現奇異物質:宇宙大爆炸極早期的夸克時代, 由奇異物質組成的天體(稱為奇異星)以及極高能宇宙線。威滕的這一猜想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其它研究者的認同;如果它是正確的,奇異星的能量應顯著低於中子星;或者說,奇異星比中子星更穩定。有人甚至大膽地提出, 很可能所有已知的脈衝星其實都是奇異星,自然界根本就沒有中子星。不過,最近確實有若干先進的空間觀測顯露出奇異星存在的跡象。

至今,小小的脈衝星已經讓天文學家兩次獲諾貝爾物理學獎(1974年授予發現脈衝星者之一休伊什;1993年授予美國天文學家泰勒和他的學生赫爾斯, 以表彰他們發現了脈衝雙星......

中子星的發現者是誰

你好,我來回答你!中子星的發現者是英國天文學家休伊什教授和休伊什研究小組的射電觀測人員中一位女博士研究生,她的名字叫 SJ貝爾(S.Jocelyn Bell)。

仰望夜空就會發現,星星總是一眨一眨的。研究表明,這是由於大氣層溫度和密度分佈的不均勻引起的恆星閃爍現象。對於河外射電源來說,由於距離遙遠,角直徑很小,並受到地球高層電離氣體以及來自行星際空間電離氣體的干擾,所以也會出現類似恆星的那種閃爍現象。

英國劍橋大學休伊什(Anthony Hewish,1924-)研究小組發現,小角徑的射電源強度一般有0.1角秒的起伏。要消除這種起伏,就要建造高大的射電望遠鏡。為此,他們於1967年建成一座龐大的射電望遠鏡,它的矩形天線為470米45米,由16128(=2048)個偶極子構成,佔地18,000平方米。洛弗爾(Bernard Lowell)爵士說,這是“科學史上代價最大的一次”。這架射電望遠鏡的靈敏度非常高,這就為脈衝星的發現提供了良好的觀測手段。  休伊什研究小組的射電觀測人員中有一位女博士研究生,她的名字叫 SJ貝爾(S.Jocelyn Bell)。她從 1965年就參加了這個射電天文小組,並在此攻讀博士學位。安裝這個龐大的天線陣也有她的功勞。  天線安裝完畢後,為了撰寫博士論文,貝爾要蒐集足夠的數據。所以,從1967年7月份開始,每隔4天她就詳細分析一遍400英尺的記錄紙帶(望遠鏡對整個天空掃視一遍需4天時間)。由於這時與天線配套的計算機還未安裝,所以要靠貝爾的雙眼,她要一英寸一英寸地審視記錄紙帶。這是一件非常枯燥的工作。貝爾既要從紙帶上分離出各種人為的無線電信號,又要把真正射電體發出的射電信號標示出來。  在觀測的過程中,細心的貝爾小姐發現了一系列奇怪的脈衝,這些脈衝的時間間距精確的相等。她馬上報告了他的導師。經過兩人的討論,決定用新安裝的時間分辨率很高的快速記錄儀繼續觀測。  1967年11月28日,終於獲得了清晰的連續脈衝圖。脈衝週期極短,只有1.337秒,而且週期非常穩定。脈衝隨天體東昇西落的視運動而移動,脈衝來自狐狸座方向。這是什麼脈衝訊號呢?為什麼訊號週期這麼短?為什麼訊號週期這麼穩定?一個大膽的設想,想到了有理智的高級生命。是不是外星人在向我們打招呼?人們甚至想:如果有這種外星人的話,它們一定是身材矮小,不需要從植物獲得太陽能,皮膚可能是綠色的。就這樣,誕生了想像中的“小綠人”。這是多麼誘人的推測,這是多麼鼓舞人的設想。  貝爾對“小綠人”的說法很不以為然,她為這種射電源起了一個有趣的名字——交通指示燈(Belisha Beacon)。她認為,這種射電天體有固定的位置,天線接收的方向和速度也都不變,不像是LGM之所為。如果是LGM之所為,它們的行星運行會影響信號的速度,進而產生所謂的“多普勒位移”,幾個月的觀測並未發現這種效應。並且貝爾接著又發現3個輻射脈衝的天體,LGM不可能在4個相距如此遙遠的天體上同時使用同頻段發射射電信號。  貝爾和休伊什等5人於1968年2月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題為《對一個快速脈動射電源的觀測》的報道,文中對這種天體的性質作了嘗試性解釋,認為它可能是一種白矮星或中子星。  中子星的研究歷程   關於中子星的研究可以追溯到30年代。1932年,英國物理學家查德威克(James Chadwick,1891-1974)發現了中子,這在科學界引起了極大的反響。德國物理學家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1901-1976)和蘇聯物理學家伊凡寧柯(1904-)據此對原子核的結構提出了新觀點。......

相關問題答案
脈衝星的本質是什麼?
管理的本質是什麼填空?
技術的本質是什麼?
改革開放的本質是什麼?
數學設計的本質是什麼?
磁力的本質是什麼?
生命的本質是什麼答案?
分析新聞的本質是什麼?
互聯網的本質是什麼?
哲學愛的本質是什麼?

Have any Question?

Let us answer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