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稱謂的變遷和含義?

General 更新 2023年10月15日

急需中國古今稱謂的演變?

稱謂是為了表明人們之間的社會關係才產生,它區分了人們在社會關係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

很多民族如漢族對錶達同一含義的稱謂分為尊稱、謙稱、雅稱、暱稱、別稱等多種形式。不同場合,對於同一人的稱謂不同;不同的人對同一含義的稱謂也不同搐這主要根據扮演的角色不同,稱謂隨之發生變化。而在古代社會,彼此間的稱謂也表明了人的身份、社會地位、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如中國皇帝自稱為“朕”,臣民則稱之為“陛下” 稱號又叫別號、表號。名、字與號的根本區別是:前者由父親或尊長取定,後者由自己取定。號,一般只用於自稱,以顯示某種志趣或抒發某種情感;對人稱號也是一種敬稱

稱謂語的演變及其社會意義 怎樣去寫

本文通過對若干稱謂語的演變的考察,認為稱謂語的演變反映了社會生活的變遷,並具有一定導向力量,大多從經濟文化發達地區向落後地區擴散。

簡述“昆明”的稱謂的變遷?

“昆明”一詞作為地名,在唐代以前很難稽考。關於“昆明”一詞的起源,有多種說法,大多數學者認為,“昆明”最初是我國西南地區一個古代民族的族稱。

“昆明”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寫作“昆”、“昆彌”或“昆淋”。早期並非城市名稱,而是居住在中國西南地區即今日的雲南西部、四川西南部的一個古代民族的族稱。 見諸記載,“昆明”一詞的出現,可追溯到漢武帝時期。當時的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西南夷列傳》中寫道:“西自同師(今保山)以東,北至葉榆,名為嶲、昆明、皆編髮,隨畜遷徙,毋常處,毋君長,地方可數千裡。”由此可見,“昆明”一詞是古代雲南一個少數民族的族稱。

“昆明”作為地名出現,則是在唐代。“武德二年,於鎮置昆明縣,蓋南接昆明之地,因此為名。”按此處置昆明縣,非今之昆明,乃四川定笮鎮(今鹽源縣境)。唐代為什麼把定笮鎮命名為“昆明”,記載當中已寫得很清楚,系它接近昆明之故。此處昆明仍指昆明族而言,蓋漢唐以前,昆明族大部定居雲南西部地區。直到南詔、大理國時期,烏蠻、白蠻興起,昆明族居住的地方,為烏蠻、白蠻據有,昆明族才東遷滇中,聚居於滇池周圍。宋寶佑二年(1254年),元滅大理,在鄯闡設“昆明千戶所”,“昆明”始作為地名出現,延續至今。

“昆明”一詞的含義,晉常琚解釋說:“夷人大種日昆,小種日叟。”這句話可解釋為人口眾多的昆明族。 至於有的地方誌記載:“昆明北之樑王山名崑崙……昆明之名取義於雲南洪水退除,崑崙山南方有離(黎)明景象,當屬非虛…… 昆明名取義不外標識雲南之文明景象……謂日月相推而明生可以燭照一切,蓋雲南僻處邊徼,開闢較後,以昆明名省會,謂自後當可比同腹省,或其光明更著,可以照耀各先進省也。更就字形言,昆為日比二字併合而成,即日日相比之意,言其文明將日比一日進步也;明為日月二字併合而成,即日月合璧之意,言其前途之發達將如日月之升恆也,昆明之取義如是……”此一家之說,僅供參考。

古代稱謂與社會關係演變有何關係

稱謂是為了表明人們之間的社會關係才產生,它區分了人們在社會關係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

很多民族如漢族對錶達同一含義的稱謂分為尊稱、謙稱、雅稱、暱稱、別稱等多種形式。不同場合,對於同一人的稱謂不同;不同的人對同一含義的稱謂也不同,這主要根據扮演的角色不同,稱謂隨之發生變化。而在古代社會,彼此間的稱謂也表明了人的身份、社會地位、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如中國皇帝自稱為“朕”,臣民則稱之為“陛下” 稱號又叫別號、表號。名、字與號的根本區別是:前者由父親或尊長取定,後者由自己取定。號,一般只用於自稱,以顯示某種志趣或抒發某種情感;對人稱號也是一種敬稱

1成員 王漢傑 施玉英 蔡芳霖 姚盈盈 陳鴻圳 顏泓傑 楊阿妹

2分工 1上網查找:

2.圖書館查找:

3.書面資料:

:4資料上傳:

5 PPT製作

3選擇課題的原因 秉著對於課題的興趣,我們認為它有進一步瞭解的意義,藉此可以豐富我們的知識,讓我們在研究中,不僅僅是從歷史中瞭解到社會的變遷,而是可以從另一個角度瞭解古代社會。

4目的 通過對古代稱謂的研究瞭解古代社會關係的演變

1古代稱謂種類

2 社會關係的演變

3 稱謂與社會關係的聯繫

5意義 在古代社會,彼此間的稱謂也表明了人的身份、社會地位、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通過的古代稱謂的研究從而瞭解古代社會關係的演變,是向友好發展或是向疏離或是其他方面發展

4理解 稱謂變遷,概括社會的流變。稱謂的演變所反映的社會關係、政治關係、人際關係都在發生重大的變革。

6初步計劃 1瞭解課題研究內容

2初步查找資料

3明確目的,確定分工

4 獲得所需的各項有價值的資料

7長遠計劃 第一階段 多渠道獲取資料,如到網上和圖書館查找,翻閱相關報刊,雜誌,

第二階段對我們的課題進行深入瞭解、整合、分析

第三階段:篩選,彙總,分析出原因,得出結論,提出建議

8當前目標 通過資料的查找和初步整合,對我們的課題有初步的認識和理解

9預期成果 讓我們在這方面的知識得到豐富,同時也讓更多的人瞭解知道稱謂的變遷,瞭解中國的傳統文化。

課題計劃表

[ 2008-2-12 17:12:00 | ]

選擇課題的原因: 稱謂是為了表明人們之間的社會關係才產生,它區分了人們在社會關係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

我們正是為了更深入地瞭解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才選擇這個課題

完成課題的有利條件: 1.組員都能夠很好地合作,提出個人的意見

2.通過網絡,可以找到的資料廣泛;

3.我們的組員對這個課題都有一定的瞭解

4.我們的課題比較切合生活,基本有內容可找

完成課題可能遇到的困難: 1.處理數據不夠快速、準確;

2.進行深入研究時,資料的分析不夠完善;

3.學習與研究時間有衝突

希望通過這次學習活動達到的目的: 通過本次研究對中國文化有較深入的瞭解,豐富自己的課餘知識,同時通過對稱謂的研究也可以改正平時一些不正確的稱謂

研究計劃: 1.查找、分析資料

2.設計問卷,通過即時調查及網絡調查完成問卷並分析問卷內容

3.針對某一些問題做出討論

4.總結分析,共同探討

5.結題報告

我們預期成果: 通過對古代稱謂的研究分析,瞭解社會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變化,同時也將我們所瞭解到的知識與更多的人分享...

中國一詞的詞義在歷史的演變中呈現什麼樣的特點

中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代;

中國一詞最早出現在外交文獻始於1842年的《南京條約》.

中國正式作為國家名稱是中華民國,簡稱中國,也就是叫作中華的國家.

現在的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國一詞的由來

“中國”一詞最早出現是在(周代)《詩經》中,如《大雅•民勞》“惠此中國”.但《詩經》中的此類“中國”實為“國中”,還不是真正指國家.稱國家的“中國”一詞,在戰國諸子書中已屢見不鮮了.如《孟子•滕文公上》雲:“陳良產地,悅周公仲尼之道,北學於中國”,又“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莊子•田子方》:“中國之君子,明乎禮義而陋幹知人心”……這些都說明:上古所謂“中國”,即指後世“中原”.但地域不及後世中原廣,而相當於今山西、山東、河南、河北一帶.

關於“中國”一詞的含義,大致有兩種解釋:1.中國二字有京都、京師之意.最早這麼用中國一詞的便是《詩經•大雅•民勞》中的“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民亦勞止,汔可小息,惠此京師,經綏四國”.據說這幾句詩是規勸暴君周厲王的,讓他先從愛護京都的人民開始,然後推而廣之,安定天下.漢代研究《詩經》的學者毛萇,特意為“惠此中國,以綏四方”作注:“中國,京師也.”《孟子》中記載了一段齊王對大臣說的話:“我欲中國而授孟子室.”照現在的意思,不過是想在京城中給孟夫子蓋間房子而已.漢末學者劉熙也說:“帝王所都為中,故日中國.”2.中國一詞指古時華夏民族聚居的區域.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大河南北,古稱中土、中原,或稱中夏、中華.當然也被稱為中國.這些稱呼,實際是指黃河流域一帶.如《史記•楚世家》載:“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當時的楚地在長江中下游地區,這裡所講的中國實際上就是對黃河流域的幾個國家的統稱.

在我國古代,國家有時統一,有時分裂,中國一詞的含義在不同時代也不同,大致統一時期略指全國,分裂時多指中原.隨著皇帝統治疆土的變化,中國一詞所包括的範圍也相應有所不同.“中國”這一名稱在西周武王時期意為“中央之國”.相傳3000年前,周公在陽城(今河南登封)用土圭測度日影,測得夏至這一天午時,八尺之表於周圍景物均沒有日影,便認為這是大地的中心,因此周朝謂之中國.漢代開始,人們常把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稱為“中國”,少數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自稱為“中國”.南北朝時期,南朝自稱為“中國”,把北朝叫做“魏虜”;北朝也自稱為“中國”,把南朝叫做“島夷”.遼與北宋,金與南宋,彼此都自稱“中國”,都不承認對方為中國.到清代,處於清政府管轄下的全部領土,都以中國為:它的代名稱.在19世紀中葉以後,“中國”才專指國家的全部領土,不做他用.

辛亥革命後,1912年成立民國,當時合漢、滿、蒙、回、藏五個大族為一家,定名為中華,全稱為“中華民國”簡稱“中國”,這個稱謂才正式成為其有近代國家概念的政治名詞.1949年lO月1日,新中國成立時,定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也簡稱“中國”.

“中國”一詞已經有著3000年•的使用歷史,但一直只是作為一種:代指性名詞來使用,沒有一個王朝曾經將“中國”兩字明確作為-其政體的直接名稱.漢朝的國號是:“漢”.唐朝的國號是“唐”,以後建立的王朝國號有宋、遼、金、元、明等,清政府與外國簽訂的條約上籤•署的國名是“大清”.

現在,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一名,在外交文獻上出現,始於1842年的《南京條約》....

老師的稱謂從古至今的變化

從春秋到現在,老師的稱謂由“塾師”、“書師”、“學究”、“老學究”、“村夫子”、“門客”、“館師”、“館賓”等等的,進行演變,指導確定為現在的老師。

從這些稱號可以看出,老師所處的歷史背景決定了他們這個職業的工作環境、待遇水平,受尊敬程度,也就是所謂的社會地位的高低。是一種由私到公,由小到大,由低向高的過程。

中國古代名字的演變

中國古代的姓、氏、名、字、號的歷史由來及演變:

一、姓

許慎《說文解字》卷二四“女部”:“姓,人所生也,從女、生,生亦聲。”班固《白虎通德論》卷九曰:“姓者,生也,人稟天氣所以生者也。”《左傳·隱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這都說出了“姓”的本義是“生”。因此人們普遍認為,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緣、血統、血族關係的種族稱號,簡稱族號。作為族號,它不是個別人或個別家庭的,而是整個氏族部落的稱號。據文獻記載,我們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為了“別婚姻”,“明世系”、“別種族”。它產生的時間大約在原始社會的氏族公社時期。

姓是怎麼來的?人們推測,姓的由來與祖先的圖騰崇拜有關係。在原始蒙眛時代,各部落、氏族都有各自的圖騰崇拜物,比如說麥穗、熊、蛇等都曾經是我們祖先的圖騰,這種圖騰崇拜物成了本部落的標誌。後來便成了這個部落全體成員的代號,即“姓”。由於古代氏族部落的數量畢竟是有限的、可數的,所以,純正的遠古時代留下來的姓是很少的。

後人據《春秋》整理出來的“古姓”有:媯(今河北涿鹿有媯水)、姒、子、姬、(周王族姓)、風、贏(秦姓)、己、任、吉、芊、曹、祁、妘、姜、董、偃、歸、曼、羋(楚姓)、隗(原北方少數民族姓)、漆(瞞)、允等22個姓。這些姓中近半數帶女字旁。所以,人們推測,姓的產生可能在母系氏族社會。章太炎先生及其他學者又從《說文》、《山海經》、甲骨文、金文等較古的文獻中整理出幾十個古姓(約59個,章太炎得52個,他人又從金文中得嫘等7個),這樣加上原有的也不過80幾個,可以想見,這只是遠古實際存在的姓中的一部分,原有的姓肯定不止這些。其他的已佚。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時候的姓決沒有我們今天講的“姓”多。我們這裡可以羅列幾個從古至今具有代表性的關於姓的數字。

①北宋以後的封建社會,長期作為兒童識字讀物的《百家姓》(北宋錢塘無名氏編),共收入502個姓氏(其中單姓342個,複姓60個。開頭曰:“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馮陳褚衛,蔣沈韓楊……”)②宋代鄭樵《通志·姓氏略》中統計古代姓氏共有1745個。③明代翰林院編修吳沈等人據當時戶部所藏戶籍編成《皇明千家姓》,收姓氏1968個。(開頭曰:“朱奉天運,富有萬方,聖神文武,道合陶唐……”)④清代康熙帝親自審定《御製百家姓》,(開頭曰:“孔師闕黨,孟席齊樑,高山詹仰,鄒魯榮昌,冉季宗正,遊夏文章……”)⑤清人張澍《姓氏尋源》、《姓氏辨誤》中說古姓氏有5129個。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大陸學者閻福卿等曾編輯出版過《中國姓氏彙編》共收姓氏5730個。其中單姓3470個,雙字姓2085個,三字姓163個,四字五字姓12個。臺灣省也出版過《中華姓符》共收姓氏6363個,但裡面有異體字重複收入的情況。⑦據中國語言文字改革工作委員會漢字處1984年的抽樣調查及有關專家的估計,直到今天還在使用的姓氏在3000個以上。(氣象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王大良編《當代百家姓》據1982年全國人口普查數據認為:目前,我國常用的姓約400個,按當時人口數算,前100個姓是:李王張劉陳楊趙黃周吳,徐孫胡朱高林何郭馬羅,樑宋鄭謝韓唐馮於董蕭,程曹袁鄧許傅沈曾彭呂,蘇盧蔣蔡賈丁魏薛葉閻,餘潘杜戴夏鍾汪田任姜,範方石姚譚廖周熊金陸,郝孔白崔康王丘秦江史,顧侯郎孟龍萬段雷錢湯,尹黎易常武喬賀賴龔文。這100姓佔全國總人口的87%以上。其中李王張劉陳5姓就有3億多人口。李8700萬、王8000萬、張800萬、劉6000萬、陳5000萬。全國各城市的大姓情況也不一樣,如上海前10名的姓是:張王陳李徐朱周吳劉沈。)這......

中國的漢字演變過程

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隸書 → 楷書 → 行書

(商) (周) (秦) (漢) (魏晉) 草書

以上的“甲金篆隸草楷行”七種字體稱為 “漢字七體”

中國文字——漢字的產生,有據可查的,是在約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後期,這時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漢字中仍有一些和圖畫一樣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動。

到了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大篆的發展結果產生了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範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後來秦朝丞相李斯對大篆加以去繁就簡,改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體簡化之外,並把線條化和規範化達到了完善的程度,幾乎完全脫離了圖畫文字,成為整齊和諧、十分美觀的基本上是長方形的方塊字體。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點,那就是它的線條用筆書寫起來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幾乎在同時也產生了形體向兩邊撐開成為扁方形的隸書。

至漢代,隸書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漢字的易讀性和書寫速度都大大提高。隸書之後又演變為章草,而後今草,至唐朝有了抒發書者胸臆,寄情於筆端表現的狂草。隨後,糅和了隸書和草書而自成一體的楷書(又稱真書)在唐朝開始盛行。我們今天所用的印刷體,即由楷書變化而來。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是行書,它書寫流暢,用筆靈活,據傳是漢代劉德升所制,傳至今日,仍是我們日常書寫所習慣使用的字體。

到了宋代,隨著印刷術的發展,雕版印刷被廣泛使用,漢字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產生了一種新型書體——宋體印刷字體。印刷術發明後,刻字用的雕刻刀對漢字的形體發生了深刻的影響,產生了一種橫細豎粗、醒目易讀的印刷字體,後世稱為宋體。當時所刻的字體有肥瘦兩種,肥的仿顏體、柳體,瘦的仿歐體、虞體。其中顏體和柳體的筆頓高聳,已經略具橫細豎粗的一些特徵。到了明代隆慶、萬曆年間,又從宋體演變為筆畫橫細豎粗、字形方正的明體。原來那時民間流行一種橫劃很細而豎劃特別粗壯、字形扁扁的洪武體,像職官的銜牌、燈籠、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裡的神主牌等都採用這種字體。以後,一些刻書工人在模仿洪武體刻書的過程中創造出一種非顏非歐的膚廓體。特別是由於這種字體的筆形橫平豎直,雕刻起來的確感到容易,它與篆、隸、真、草四體有所不同,別創一格,讀起來清新悅目,因此被日益廣泛地使用,成為16世紀以來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體,仍稱宋體,也叫鉛字體。

在中國文字中,各個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各種字體,有著各自鮮明的藝術特徵。如篆書古樸典雅,隸書靜中有動,富有裝飾性,草書風馳電掣、結構緊湊,楷書工整秀麗,行書易識好寫,實用性強,且風格多樣,個性各異。

漢字的演變是從象形的圖畫到線條的符號和適應毛筆書寫的筆畫以及便於雕刻的印刷字體,它的演進歷史為我們進行中文字體設計提供了豐富的靈感。在文字設計中,如能充分發揮漢字各種字體的特點及風采,運用巧妙,構思獨到,定能設計出精美的作品來。

自秦始皇統一,中國文字才逐漸走上了發展的道路,各個時代的中國文字都有著與眾不同獨特的民族、民風的內涵,中國的文字史裡處處深深地刻著中華兒女的智慧與勤勞。然而,現今有些人對本國文字瞭解甚少,而對於其他國家的語言文字投入極大的熱情,卻依然是個半調子。文字是國家的靈魂,為了瞭解祖國文字的變遷,祖國的歷史,祖國的靈魂,我們選擇了這個課題。

中國文字的發展,經過秦統一中國後,連續對漢字進行簡化、整理,使漢字逐漸走向規範化。漢字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古文、篆......

“中國”一詞的最早出處?及其含義演變?

baike.baidu.com/view/61891.htm

相關問題答案
中國稱謂的變遷和含義?
國徽的來歷和含義?
晟在名中的意思和含義?
英國國旗的由來和含義?
邦字的意思和含義?
欣的意思和含義是什麼?
雯卉的意思和含義?
悅晨的意思和含義?
瑞的意思和含義是什麼?
寶的意思和含義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