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的意思解釋?

General 更新 2023年10月15日

弟子規的全部意思

總敘

1、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弟(同‘悌’) 次謹信

【解釋】弟子規,是聖人的教誨。首先是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姊妹,其次是謹言慎行、信守承諾。

2、泛愛眾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

【解釋】博愛大眾,親近有仁德的人。 如果家庭條件允許,只要有時間和精力,就應該多學多問。

入則孝

3、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解釋】如果父母呼喚自己,應該及時應答,不要故意拖延遲緩;如果父母交代自己去做事情,應該立刻動身去做,不要故意拖延或推辭偷懶。

4、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

【解釋】父母教誨自己的時候,態度應該恭敬,並仔細聆聽父母的話;父母批評和責備自己的時候,不管自己認為父母批評的是對是錯,面對父母的批評都應該態度恭順,不要當面頂撞。

5、冬則溫 夏則凊 晨則省 昏則定

【解釋】冬天天氣寒冷,在父母睡覺之前,應該提前為父母溫暖被窩,夏天天氣酷熱,應該提前幫父母把床鋪扇涼;早晨起床後,應該先探望父母,向父母請安問好;到了晚上,應該伺候父母就寢後,再入睡。(此處引用古代“二十四孝“中的黃香的典故)

6、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業無變

【解釋】出門前,應該告訴父母自己的去向,免得父母找不到自己,擔憂記掛;回到家,應該先當面見一下父母,報個平安;雖然子女有出息,父母會高興,但是父母輩對子女最大的期望不是你多麼有出息,而是你平平安安穩穩當當,一生沒有災秧。所以,居住的地方儘量固定,不要經常搬家,謀生的工作也不要經常更換;

7、事雖小 勿擅為 苟擅為 子道虧

【解釋】事情雖小,也不要擅自作主和行動;擅自行動造成錯誤,讓父母擔憂,有失做子女的本分;

8、物雖小 勿私藏 苟私藏 親心傷

【解釋】自己有什麼東西,就算很小,也不要揹著父母私藏。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如果私藏東西,即使自己很謹慎,也免不了會有被父母發現的一天,那時父母會傷心;

9、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

【解釋】父母喜歡的事情,應該盡力去做; 父母厭惡的事情,應該小心謹慎不要去做(包括自己的壞習慣);

10、身有傷 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

【解釋】自己的身體受到傷害,必然會引起父母憂慮。所以,應該儘量愛惜自己的身體,不要讓自己受到不必要的傷害。自己的名聲德行受損,必然會令父母蒙羞受辱。所以,應該謹言慎行,不要讓自己的名聲和德行無端受損,更不要去做那種傷風敗俗,自汙名聲,自賤德行的事情。

11、親愛我 孝何難 親憎我 孝方賢

【解釋】父母對我們態度慈愛的時候,孝敬父母恭順父母不是什麼難事;父母對我們態度不好,批評我們,埋怨我們,或者惡聲惡氣,厭惡我們,憎恨我們,打罵我們,甚至動刀動槍殺害我們,還能對父母心存孝意,才是難能可貴。(當然,父母打自己,甚或要動刀動槍殺自己的時候,自己應該遠遠的躲開,跑掉,以免讓父母背上不慈殺女弒子的壞名聲。)

12、親有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

【解釋】如果自己認為父母有過錯,應該努力勸導父母改過向善,以免父母鑄成更大的錯誤,使父母陷於不義的境地;不過要注意方法,勸導時應該和顏悅色、態度誠懇,說話的時候應該語氣輕柔。

13、諫不入 悅復諫 號泣隨 撻無怨

【解釋】如果自己勸解的時候,父母聽不進去,不要強勸,應該等父母高興的時候再規勸,別跟父母頂真,徒惹父母生氣,還達不到規勸的效果;如果父母不聽勸,又哭又鬧,就暫時順從父母;如果把父母勸惱,生氣責打自己,不要心生怨恨,更不要當面埋怨。

14、親有疾 藥先嚐 晝夜侍 不離床

【解釋】父母親生病時,要替父母先嚐藥的冷熱和安全;應該盡力晝夜服侍,一時不離開父母床前;

15、喪三年 常悲咽 居處變 酒肉絕

【解......

弟子規到底是什麼意思

弟子規:做人的規範。

註釋:“弟子”的意思比較多:在家指孩子;在學校指學生;在公司指員工;在社會大眾中指公民。“規”就是規範。

福 望採納~

弟子規是什麼意思?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李毓秀一生只考中了秀才,是個教書先生,《供蒙文》是他根據自己的教書實際經驗編寫的一本兒童蒙學讀物。後來,這部書被清朝學者賈存仁修訂改編,並改名為《弟子規》,一直流傳至今。《弟子規》全書以《論語·學而》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為全書的中心思想,採用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的韻文形式,分五部分編纂成書,具體列舉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禮儀與應守的規範。

弟子規的規的意思是什麼

弟子規的規的意思是指規矩,現在稱為行為準則。‍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

弟子規說的是什麼意思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後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並改名為《弟子規》。《弟子規》共有360句、1080個字,三字一句,兩句或四句連意,合轍押韻,朗朗上口;全篇先為“總敘”,然後分為“入則孝、出則弟、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七個部分。

作品註釋

總敘篇

1、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弟(同‘悌’) 次謹信

【解釋】弟子規,是聖人的教誨。首先是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姊妹,其次是謹言慎行、信守承諾。

2、泛愛眾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

【解釋】博愛大眾,親近有仁德的人。學好自己的思想道德之後,有多餘精力,就應該多學多問。

入則孝篇

3、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解釋】如果父母呼喚自己,應該及時應答,不要故意拖延遲緩;如果父母交代自己去做事情,應該立刻動身去做,不要故意拖延或推辭偷懶。

4、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

【解釋】父母教誨自己的時候,態度應該恭敬,並仔細聆聽父母的話;父母批評和責備自己的時候,不管自己認為父母批評的是對是錯,面對父母的批評都應該態度恭順,不要當面頂撞。

5、冬則溫 夏則凊 晨則省 昏則定

【解釋】冬天天氣寒冷,在父母睡覺之前,應該提前為父母溫暖被窩,夏天天氣酷熱,應該提前幫父母把床鋪扇涼;早晨起床後,應該先探望父母,向父母請安問好;到了晚上,應該伺候父母就寢後,再入睡。(此處引用古代“二十四孝“中的黃香的典故)

6、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業無變

【解釋】出門前,應該告訴父母自己的去向,免得父母找不到自己,擔憂記掛;回到家,應該先當面見一下父母,報個平安;雖然子女有出息,父母會高興,但是父母輩對子女最大的期望不是你多麼有出息,而是你平平安安穩穩當當,一生沒有災秧。所以,居住的地方儘量固定,不要經常搬家,謀生的工作也不要經常更換;

7、事雖小 勿擅為 苟擅為 子道虧

【解釋】事情雖小,也不要擅自作主和行動;擅自行動造成錯誤,讓父母擔憂,有失做子女的本分;

8、物雖小 勿私藏 苟私藏 親心傷

【解釋】自己有什麼東西,就算很小,也不要揹著父母私藏。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如果私藏東西,即使自己很謹慎,也免不了會有被父母發現的一天,那時父母會傷心;

9、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

【解釋】父母喜歡的事情,應該盡力去做; 父母厭惡的事情,應該小心謹慎不要去做(包括自己的壞習慣);

10、身有傷 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

【解釋】自己的身體受到傷害,必然會引起父母憂慮。所以,應該儘量愛惜自己的身體,不要讓自己受到不必要的傷害。自己的名聲德行受損,必然會令父母蒙羞受辱。所以,應該謹言慎行,不要讓自己的名聲和德行無端受損,更不要去做那種傷風敗俗,自汙名聲,自賤德行的事情。

11、親愛我 孝何難 親憎我 孝方賢

【解釋】父母對我們態度慈愛的時候,孝敬父母恭順父母不是什麼難事;父母對我們態度不好,批評我們,埋怨我們,或者惡聲惡氣,厭惡我們,憎恨我們,打罵我們,甚至動刀動槍殺害我們,還能對父母心存孝意,才是難能可貴。(當然,父母打自己,甚或要動刀動槍殺自己的時候,自己應該遠遠的躲開,跑掉,以免讓父母背上不慈殺害子女的壞名聲。)

12、親有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

【解釋】如果自己認為父母有過錯,應該努力勸導父母改......

弟子規全文和意思

概述: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纂而成,分為五個部份加以演述;具體列舉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禮儀與規範,特別講求家庭教育與生活教育。後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並改名為〈弟子規〉,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

◎總敘

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弟 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

易解:弟子規這本書,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生活規範。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和大眾相處時要平等博愛,並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後,還有多餘的時間精力,就應該好好的學習六藝等其他有益的學問。

◎入則孝

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

易解:父母呼喚,應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應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辭偷懶。父母教導我們做人處事的道理,是為了我們好,應該恭敬的聆聽。做錯了事,父母責備教誡時,應當虛心接受,不可強詞奪理,使父母親生氣、傷心。

(君子聞過則喜,小人聞過則怒。)

冬則溫 夏則凊 晨則省 昏則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業無變

易解:侍奉父母要用心體貼,二十四孝的黃香(香九齡),為了讓父親安心睡眠,夏天睡前會幫父親把床鋪煽涼,冬天寒冷時會為父親溫暖被窩,實在值得我們學習。早晨起床之後,應該先探望父母,並向父母請安問好。下午回家之後,要將今天在外的情形告訴父母,向父母報平安,使老人家放心。外出離家時,須告訴父母要到那裡去,回家後還要當面稟報父母回來了,讓父母安心。平時起居作息(生活習慣),要保持正常有規律,做事有常規,不要任意改變,以免父母憂慮。

事雖小 勿擅為 苟擅為 子道虧

物雖小 勿私藏 苟私藏 親心傷

易解:縱然是小事,也不要任性,擅自作主,而不向父母稟告。如果任性而為,容易出錯,就有損為人子女的本分,因此讓父母擔心,是不孝的行為。

公物雖小,也不可以私自收藏佔為己有。如果私藏,品德就有缺失,父母親知道了一定很傷心。

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

身有傷 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

親愛我 孝何難 親憎我 孝方賢

易解:父母親所喜好的東西,應該盡力去準備,父母所厭惡的事物,要小心謹慎的去除(包含自己的壞習慣)。要愛護自己的身體,不要使身體輕易受到傷害,讓父母親憂慮。(曾子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要注重自己的品德修養,不可以做出傷風敗德的事,使父母親蒙受恥辱。

當父母親喜愛我們的時候,孝順是很容易的事;當父母親不喜歡我們,或者管教過於嚴厲 的時候,我們一樣孝順,而且還能夠自己反省檢點,體會父母的心意,努力改過並且做得更好,這種孝順的行為最是難能可貴。

親有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

諫不入 悅復諫 號泣隨 撻無怨

易解:父母親有過錯的時候,應小心勸導改過向善,勸導時態度要誠懇,聲音必須柔和,並且和顏悅色,(子夏問孝。子曰:‘色難。’)如果父母不聽規勸,要耐心等待,一有適當時機,例如父母情緒好轉或是高興的時候,再繼續勸導;如果父母仍然不接受,甚至生氣,此時我們雖難過得痛哭流涕,也要懇求父母改過,縱然遭遇到責打,也無怨無悔,以免陷父母於不義,使父母一錯再錯,鑄成大錯。

親有疾 藥先嚐 晝夜侍 ......

弟子規的意思

《弟子規》是人們的生活規範,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編寫而成,教導學生為人處世的規範,做到與經典同行為友。《弟子規》是儒家的基礎,人性的基礎。

簡介

“弟子”的意思有兩個:一是指孩子;一是指學生;“規”就是規範。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以《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纂而成。分為五個部分,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後來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訓蒙文》,並改名《弟子規》,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教育孺子的最佳讀物。

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廢經廢倫,治安敗壞根由。貪瞋痴慢,人心墮落原因,欲致天下太平,須從根本著手。圖挽犯罪狂瀾,唯有明倫教孝。誤根本為枝末,認枝末為根本。為求解決問題,反倒製造問題。君子唯有務本,本務邦國自寧。

俗雲:「教兒初孩,教婦初來」,兒童天性未染汙前,善言易入;先入為主,及其長而不易變;故人之善心、信心,須在幼小時培養;凡為人父母者,在其子女幼小時,即當教以讀誦經典,以培養其根本智慧及定力;更曉以因果報應之理,敦倫盡分之道;若幼小時不教,待其長大,則習性已成,無能為力矣!

三字經曰:「養不教 ,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教之道,貴以專。」,而非博與雜;故一部經典,宜讀誦百至千遍,蘇東坡雲:「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現在教學,壞在博與雜,且不重因果道德及學生讀經、定力之培養,至有今日之苦果。企盼賢明父母師長,深體斯旨;此乃中華文化之命脈所繫,中華子孫能否長享太平之關鍵,有慧眼者,當見於此。

幾百年來,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一直堅信這樣一個簡單的道理:小孩子在他年少時(0~13歲),記憶力非常好,應該把前輩的人生經驗、生活智慧記憶下來,牢牢地背記,並爛熟於心中。儘管此時他還不理解其深刻含義,但是先記住,好比牛先把草吃下去,有時機再反芻一樣,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理解能力也在成長,到了一定年齡自然醞釀發酵,必然有更深的理解和領悟。如果在孩子在記憶力強的時候,不給他一些經典的東西儲存到腦子裡,沒有“厚積”,怎麼能“薄發”呢?怎麼能融會貫通、觸類旁通呢?

《弟子規》這本書,影響之大,讀誦之廣,僅次於《三字經》。“弟子”是指一切聖賢人的弟子,“規”“夫見”意思是夫子的見解。所以是每個人,每一個學習聖賢經典,效仿聖賢的人都應該學的。《弟子規》如果沒做到,學習別的經典就很難得到真智慧。《弟子規》共360句(1080字),概述簡介,以精練的語言對兒童進行早期啟蒙教育,灌輸儒家文化的精髓。

但是《弟子規》也篡改先秦思想,奴化民眾,為腐朽、墮落的統治階層進行學術服務!

《弟子規》一書的大概意思是什麼?

《弟子規》在中國清代教育史上有一定的影響,清代後期成為廣為流傳的兒童讀本和童蒙讀物。此書以淺近通俗的文字、三字韻的形式闡述了學習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禮貌常識等等,幾乎與《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有同等影響。《弟子規》總敘中說:“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這裡面有七個科目,即孝,悌,謹,信,愛眾,親仁,學文,前六項屬於德育修養,後一項,即學文,屬於智育修養。《弟子規》明確強調了做人的各項準則,首先教育我們孝順父母、恭敬兄長,繼而教育我們把對父兄的孝敬擴大到社會,“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進而教育我們泛愛眾,“凡是人,皆須愛”,通篇講的是愛心。父母對子女傾注了無私的愛,子女應該以無私的愛回報父母。這是天經地義的。總之,學好《弟子規》,對於“知廉恥、明是非、懂榮辱、辨善惡,培養健全的道德品質”,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問題答案
弟子規的意思解釋?
弟子規的意思是什麼?
攻城略地的意思解釋?
矜持的意思解釋?
曉的意思解釋?
塔羅牌的意思解釋大全?
迷茫的意思解釋是什麼?
翰的意思解釋?
翰字的意思解釋?
幽幽子蘭的意思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