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男子年齡段稱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3年10月15日

古代稱呼(古代男子年齡的稱呼)

總角:指童年。   語出《詩經》,如《詩·衛風·氓》“總角之宴”,又《齊風·甫田》“總角兮”。以後稱童年為“總角”。陶淵明《榮木》詩序:“總角聞道,白首無成。”   垂髫:指童年。   古時童子未冠,頭髮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賦》:“被褐振裾,垂髫總髮。”   束髮:指青少年。   一般指15歲左右,這時應該學會各種技藝。《大戴禮記·保傅》:“束髮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   及笄:指女子15歲。   語出《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謂結髮而用笄貫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歲。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稱“待字”。   語出《後漢書·曹皇后記》“小者待年於國”。以後稱女子待嫁的年歲為“待年”。《文選·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聲夙振。”   弱冠:指男子20歲。   語出《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表示已經成年。左思《詠史》詩之一:“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群書。”   而立:指30歲。   語出《論語·為政》“三十而立”。以後稱三十歲為“而立”之年。《聊齋志異·長清僧》:“友人或至其鄉,敬造之,見其人默然誠篤,年僅而立。”   不惑:指40歲。   語出《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以後用“不惑”作40歲的代稱。應璩《答韓文憲書》:“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艾:指50歲。   語出《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老年頭髮蒼白如艾。《民國通俗演義》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還有什麼不滿意的事?”   花甲(耳順):指60歲。   以天干地支名號錯綜參互而得名。計有功《唐詩紀事》卷六十六:“(趙牧)大中鹹通中效李長吉為短歌,對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環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歲。   語出杜甫《曲江》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亦作“古希”。   皓首:指老年,又稱“白首”。   《後漢書·呂強傳》:“故太尉段潁,武勇冠世,習於邊事,垂髮服戎,功成皓首。”   黃髮:指長壽老人。   語出《詩經》,如《詩·魯頌· 宮》“黃髮臺背”。老人頭髮由白轉黃。曹植《贈白馬王彪》:“王其愛玉體,俱享黃髮期。”陶淵明《桃花源記》:“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鮐背:指長壽老人。   語出《詩經》,如《詩·大雅·行葦》“黃臺背”,“臺”與,“鮐”通用。《爾雅·釋詁》:“鮐背,壽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鮐魚背。   期頤:指百歲。   語出《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謂百歲老人應由後代贍養。蘇軾《次韻子由三首》:“到處不妨閒卜築,流年自可數期頤。”

古代人對各個年齡段的稱呼分別是什麼?

古人創制了各式各樣的年齡稱謂,很多今天還在繼續使用。對它進行深入的研究,將有助於我們更好地學習古文並加以承傳。

0歲

孩提:指初知發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

襁褓:未滿週歲的嬰兒。

2歲

孩提:指初知發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也有寫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韓愈詩中就有“兩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孩提:指2——3歲的兒童

8歲

總角:古代幼童把垂髮紮成兩結於頭頂把頭髮紮成髻,形狀如角,因而也用“總角”來代指人的幼童階巍=柚贛啄輟T謖飫錚?白堋本褪薔勐J?岬囊饉肌W芙侵?唬ㄓ啄昃拖嗍兜暮門笥眩?W芙鞘前司潘曛潦??乃甑納倌?古代兒童將頭髮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

童齔[chèn]:齔,《說文》中有“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齔;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齔”的說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脫落,長出恆牙,稱為“齔”。“童齜”,往往是指人的兒童少年時期。也有說成“髫齔”的,如《後漢書·董卓傳》:“其子孫雖在髫齔,男皆封侯,女為邑君。”

9歲

九齡:為9歲。

13歲

豆蔻:指女子十三歲。豆蔻是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還不是盛夏,比喻人還未成年,故稱未成年的少年時代為“豆蔻年華”)。

十三:為13歲。

15歲

及笄:笄[jī],本來是指古代束髮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歲以後,就把頭髮盤起來,並用簪子綰住,表示已經成年。“及笄”即年滿15歲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歲。

結髮:束髮,紮結頭髮,古人男20歲束髮而冠,女子15歲束髮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標誌分別為“加冠”、“加笄”。

志學:為15歲。

志學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15歲為“志學之年”。

束髮:古人以十五歲為成童之年,把頭髮束起來盤在頭頂。束髮是男子十五歲(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紮成一束)。

16歲

二八:為16歲。

20歲

加冠:指二十歲。古時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歲(又“弱冠”)。

結髮:束髮,紮結頭髮,古人男20歲束髮而冠,女子15歲束髮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標誌分別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歲行冠禮,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故稱“弱冠”。指剛成年。指二十歲。弱冠:古代男子20歲叫作“弱”,這時就要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滿20歲的男子。後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弱冠是男子二十歲

30歲

而立(而立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30歲為“而立之年”。而立之年:指三十歲。而立是男子三十歲(立,“立身、立志”之意)。

始室:三十歲。《禮記·內則》:“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40歲

不惑(不惑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40歲為“不惑之年”。不惑之年:指四十歲。不惑是男子四十歲(不惑,“不迷惑、不糊塗”之意)。

50歲

艾:古稱五十歲的人為“艾”。《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艾稱年老的。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

古代的各個年齡階段稱呼是什麼?

不滿週歲——襁褓;

2~3歲——孩提;

女孩7歲——髫年;

男孩8歲——齠年;

幼年泛稱——總角;

10歲以下——黃口,即乃稚氣未脫的少兒代稱也;

13~15歲——舞勺之年;

15~20歲——舞象之年;

12歲(女)——金釵之年;

13歲(女)——豆蔻年華,

15歲(女)——及笄之年;

15歲(男)——志學之年

16歲(女)——破瓜年華、碧玉年華,二八年華;

20歲(女)——桃李年華;

24歲(女)花信年華; 至出嫁—— 梅之年,標梅之年;

至30歲(女)——半老徐娘;

20歲(男)——弱冠;

30歲(男)——而立之年;

壯年時期——春秋鼎盛;

40歲(男)——不惑之年、強壯之年;

50歲——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還歷之年;

7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從心之年、懸車之年;

80~90歲——耄耋之年;

90歲鮐背之年;

100歲——期頤,又可稱為“人瑞”。

古代男子年齡段稱什麼

襁褓—— 不滿週歲 黃口——本指雛鳥,後比喻幼兒,10歲以下。

總角、孩提——幼年泛稱。

垂髫(tiáo)、始齔(chèn)——童年泛稱。

幼學——10歲 束髮——15歲左右

弱冠——20歲

而立之年——30歲

不惑之年——40歲

知命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50歲

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60歲

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歲

杖朝之年——80歲

耄耋(mào dié)之年——八九十歲的年紀

鮐背之年——90歲

期頤(jīyí)之年——100歲

古代稱各年齡段的人為什麼? 為什麼要這樣稱?

古代年齡稱謂大全

古人創制了各式各樣的年齡稱謂,很多今天還在繼續使用。

0歲

孩提:指初知發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

襁褓:未滿週歲的嬰兒。

2歲

孩提:指初知發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也有寫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韓愈詩中就有“兩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孩提:指2——3歲的兒童

8歲

總角:古代幼童把垂髮紮成兩結於頭頂把頭髮紮成髻,形狀如角,因而也用“總角”來代指人的幼童階段。借指幼年。在這裡,“總”就是聚攏束結的意思。總角之交(幼年就相識的好朋友)。總角是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髮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

童齔[chèn]:齔,《說文》中有“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齔;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齔”的說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脫落,長出恆牙,稱為“齔”。“童齜”,往往是指人的兒童少年時期。也有說成“髫齔”的,如《後漢書·董卓傳》:“其子孫雖在髫齔,男皆封侯,女為邑君。”

9歲

九齡:為9歲。

13歲

豆蔻:指女子十三歲。豆蔻是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還不是盛夏,比喻人還未成年,故稱未成年的少年時代為“豆蔻年華”)。

十三:為13歲。

15歲

及笄:笄[jī],本來是指古代束髮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歲以後,就把頭髮盤起來,並用簪子綰住,表示已經成年。“及笄”即年滿15歲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歲。

結髮:束髮,紮結頭髮,古人男20歲束髮而冠,女子15歲束髮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標誌分別為“加冠”、“加笄”。

志學:為15歲。

志學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15歲為“志學之年”。

束髮:古人以十五歲為成童之年,把頭髮束起來盤在頭頂。束髮是男子十五歲(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紮成一束)。

16歲

二八:為16歲。

20歲

加冠:指二十歲。古時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歲(又“弱冠”)。

結髮:束髮,紮結頭髮,古人男20歲束髮而冠,女子15歲束髮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標誌分別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歲行冠禮,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故稱“弱冠”。指剛成年。指二十歲。弱冠:古代男子20歲叫作“弱”,這時就要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滿20歲的男子。後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弱冠是男子二十歲。

30歲

而立(而立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30歲為“而立之年”。而立之年:指三十歲。而立是男子三十歲(立,“立身、立志”之意)。

始室:三十歲。《禮記·內則》:“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40歲

不惑(不惑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40歲為“不惑之年”。不惑之年:指四十歲。不惑是男子四十歲(不惑,“不迷惑、不糊塗”之意)。

50歲

艾:古稱五十歲的人為“艾”。《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艾稱年老的。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

古代男子和女子的年齡段怎麼劃分?叫什麼?

古人創制了各式各樣的年齡稱謂,很多今天還在繼續使用。對它進行深入的研究,將有助於我們更好地學習古文並加以承傳。

0歲 孩提:指初知發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 襁褓:未滿週歲的嬰兒。

2歲 孩提:指初知發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也有寫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韓愈詩中就有“兩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孩提:指2——3歲的兒童

8歲 總角:古代幼童把垂髮紮成兩結於頭頂把頭髮紮成髻,形狀如角,因而也用“總角”來代指人的幼童階段。古代兒童將頭髮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

童齔[chèn]:齔,《說文》中有“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齔;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齔”的說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脫落,長出恆牙,稱為“齔”。“童齜”,往往是指人的兒童少年時期。也有說成“髫齔”的,如《後漢書·董卓傳》:“其子孫雖在髫齔,男皆封侯,女為邑君。”

9歲 九齡:為9歲。

13歲 豆蔻:指女子十三歲。豆蔻是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還不是盛夏,比喻人還未成年,故稱未成年的少年時代為“豆蔻年華”)。

十三:為13歲。

15歲 及笄:笄[jī],本來是指古代束髮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歲以後,就把頭髮盤起來,並用簪子綰住,表示已經成年。“及笄”即年滿15歲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歲。 結髮:束髮,紮結頭髮,古人男20歲束髮而冠,女子15歲束髮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標誌分別為“加冠”、“加笄”。 志學:為15歲。 志學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15歲為“志學之年”。 束髮:古人以十五歲為成童之年,把頭髮束起來盤在頭頂。束髮是男子十五歲(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紮成一束)。

16歲 二八:為16歲。

埂20歲 加冠:指二十歲。古時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歲(又“弱冠”)。 結髮:束髮,紮結頭髮,古人男20歲束髮而冠,女子15歲束髮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標誌分別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歲行冠禮,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故稱“弱冠”。指剛成年。指二十歲。弱冠:古代男子20歲叫作“弱”,這時就要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滿20歲的男子。後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弱冠是男子二十歲

30歲 而立(而立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30歲為“而立之年”。而立之年:指三十歲。而立是男子三十歲(立,“立身、立志”之意)。 始室:三十歲。《禮記·內則》:“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40歲 不惑(不惑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40歲為“不惑之年”。不惑之年:指四十歲。不惑是男子四十歲(不惑,“不迷惑、不糊塗”之意)。

50歲 艾:古稱五十歲的人為“艾”。《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艾稱年老的。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歲(又“知天命”、“半百”)。 知命:是男子五十歲(知命,“知天命”之意)。“知命”是“知天命”的縮略語。 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

男人在古代各個年齡段的叫法 比如 古稀

0:赤子 20弱冠,30而立,40不惑,50知天命,60花甲子,70古來稀,80耄耋之年

人初生叫嬰兒,不滿週歲稱襁褓。

2至3歲稱孩提。

女孩7歲稱髫年。男孩7歲稱韶年。

10歲以下稱黃口。

13歲至15歲稱舞勺之年。

15歲至20歲稱舞象之年。

女孩12歲稱金釵之年。

女孩13歲稱豆蔻年華。

女孩15歲稱及笄之年。

16歲稱碧玉年華;

20歲稱桃李年華。

24歲稱花信年華;女子出嫁稱票?梅之年。

男子20歲稱弱冠。

30歲稱而立之年。

40歲稱不惑之年。

50歲稱知命之年。

60歲稱花甲或耳順之年。

70歲稱古稀之年。

80歲稱杖朝之年。

80至90歲稱合?之年,耄耄之年。

100歲樂期頤。

另外,還有稱童年為總角或垂髫,稱青少年為束髮,女子待嫁稱待年或待字,稱老年為皓首或白首,稱長壽老人為黃髮等等

參考資料:自己打的(打了十五分鐘啊啊啊啊啊啊

女子的年齡可以稱為“芳齡”,那麼男子的年齡要怎麼稱呼呢

對同輩人用貴庚

對長輩用高壽

相關問題答案
古代男子年齡段稱什麼?
古代男子二十歲叫什麼?
古代皇子的老師叫什麼?
古代竹子做的書叫什麼 ?
古代男子自稱什麼?
古代男子行禮叫什麼?
古代男子用什麼束髮?
男子三十歲是什麼年華?
古代休的近義詞是什麼?
古代賣東西的人叫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