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裡周瑜做的壞事 ?

General 更新 2023年10月15日

三國裡周瑜做的壞事

《三國演義》中為了塑造才智幾近天人的諸葛亮形象,不惜犧牲一代帥才,用三次鬥智失敗而被活活氣死來描繪周瑜,但周瑜真的是被氣死的嗎?值得考證`````` 從演義中可以得出結論:周瑜心胸狹隘,嫉妒諸葛亮的才智,而又在鬥智中失敗才被氣死的。 好,先從周瑜心胸狹隘說起。周瑜出身名門,家教甚好,少年得志,能統觀全域性,是難得的帥才,所以才有孫策的“外事不決用周瑜”之託。可見周瑜必定是心胸廣博之人,程普周瑜之爭更是體現了周瑜之大度。由此可見周瑜之大度絲毫不遜於司馬懿,諸葛亮寥寥數語根本不會刺激到周瑜,更何談周瑜是被諸葛亮氣死?而且從他“氣死”時還推薦和諸葛亮較有交情的魯肅,更可看出他的心胸寬廣,決非小肚雞腸之人。那麼他到底是怎麼死的嗎? 據現代醫學觀分析:周瑜死前症狀,只是因為情緒激動大呼幾聲就轉不過氣來昏厥而亡,可以知道是典型的心肌梗塞突發。 所以基於上我們得出一個結論:周瑜由於平日工作壓力過大,為國事軍事操勞過度,積勞成疾,而又不注意調理,心腦肝腎功能受損,心病潛伏。

三國演義中周瑜為什麼而死?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三氣周瑜氣死的

三氣周瑜:這是《三國演義》裡的一個故事,這是作者虛構的,為了美化諸葛亮而故意貶低周瑜,正史上並無此事,並且周瑜氣量也非常寬巨集,與《三國演義》描寫的完全不同 。

三氣周瑜說的是《三國演義》小說中“第五十一回 曹仁大戰東吳兵 孔明一氣周公瑾”、“第五十五回 玄德智激孫夫人 孔明二氣周公瑾”,和“第五十六回 曹操大宴銅雀臺 孔明三氣周公瑾”的故事。

一氣周瑜

《三國演義》“第五十一回 曹仁大戰東吳兵 孔明一氣周公瑾”:“周瑜和諸葛亮約定,如果周瑜奪取南郡失敗,劉備再去取,周瑜第一次奪取失利受傷,然後又將計就計,打敗了曹兵,但是諸葛亮卻乘機奪取了南郡等地,既沒有違約,又奪取了地盤。”

二氣周瑜

劉備的夫人死後,孫權按照周瑜的計策假裝把自己的妹妹孫尚香許配給劉備,想把劉備騙到東吳,再將其殺害。誰知吳國太(孫權的母親)看中了劉備,不僅不許孫權殺他,還真要把孫尚香許配給他。周瑜便想讓劉備長期與諸葛亮,關羽張飛等人隔開,並且用聲色迷惑劉備,使之喪失得天下的雄心,但矗失敗了。諸葛亮又使計讓劉備安然的回到了荊州,並且讓周瑜中了埋伏,還讓士兵譏諷周瑜“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讓周瑜氣得吐血。這也就是現在“賠了夫人又折兵”這句俗語的由來了。

三氣周瑜

《三國演義》“第五十六回 曹操大宴銅雀臺 孔明三氣周公瑾”:劉備向東吳借取荊襄九郡,圖謀發展壯大自己,然而東吳怕養虎為患,等劉備強大後勢必對自己構成威脅,三番五次要求其歸還荊州,劉備和諸葛亮就以攻取西川后,必還荊州為由,但遲遲不攻取,此舉令周瑜氣急敗壞,遂想出了過道荊州幫助劉備攻取西川,因為欲攻取西川必須途經荊襄,可是周瑜實則是為了攻取荊州,此計卻被諸葛亮識破,使得周瑜被圍,周瑜氣急又加之舊傷復發,不治身亡。

而實際上,周瑜(175-210),字公瑾,漢族,廬江舒縣(今安徽廬江西南人),東漢末年東吳傑出軍事家,相貌英俊、有“周郎”之稱。精通軍事、善音律,江東向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建安十三年(208年),周瑜率東吳軍與劉備軍聯合,在赤壁以少勝多、擊敗曹操南犯大軍,奠定三分天下基礎。在建安十五年(210年),因病去世,年僅36歲。

應該為箭傷復發而死

說一下劉備的失敗的原因

1: 曹操驕傲輕敵

2:北方有馬騰、韓遂牽制曹操精力

3:曹軍不善水戰

4:曹軍一半為新降之人,戰鬥力差

5:東吳同仇敵愾,士氣高昂

6:周瑜善於察覺天氣因素

7:黃蓋的火攻、詐降計劃很出色

8:劉備、孔明積極的粘略配合作用 耽

赤壁之戰

戰爭日期:208年七月 ~208年十一月

地點:烏林(今湖北蒲圻西北) ......

三國周瑜分析

周瑜出身士族,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皆為漢太尉。其父周異,曾任洛陽令。周瑜本人身材高大、相貌俊美(“瑜長壯有姿貌”《三國志》;“美姿貌”《吳地記》),志向遠大。周瑜與孫策是摯友。當年孫堅兵討董卓時,家小移居舒縣。孫策和周瑜同歲,交往甚密。周瑜讓出路南的大宅院供 周瑜題跋像

[1]孫家居住,且登堂拜見孫策的母親,兩家有無通共。周瑜和孫策在此廣交江南名士,很有聲譽。 孫堅死後,孫策繼承父志,統率部卒。周瑜從父周尚為丹陽太守,周瑜去看望,時孫策入歷陽(今安徽和縣西北),將要東渡,寫信給周瑜。周瑜率兵迎接孫策,給他以大力支援。孫策十分喜悅,說:“吾得卿,諧也。”(《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 於是,二人協同作戰,先克橫江(今安徽和縣東南長江北岸)、當利(今安徽和縣東,當利水入江處),接著揮師渡江,進攻秣陵(今江蘇江寧秣陵關),打敗了笮融、薛禮,轉而攻佔湖孰(今江蘇江寧湖熟鎮)、江乘,進入曲阿(今江蘇丹陽),逼走劉繇(參見孫策平江東之戰)。時孫策部眾已發展到幾萬人。他對周瑜說:“吾以此眾取吳會平山越已足。卿還鎮丹陽。”(《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於是,周瑜率部回到丹陽。 不久,袁術派其堂弟袁胤取代周尚任丹陽太守,周瑜隨周尚到了壽春(今安徽壽縣)。袁術發現周瑜有才,便欲收羅周瑜為已將。周瑜看出袁術最終不會有什麼成就,所以只請求做居巢縣長,欲藉機回江東,袁術同意了周瑜的請求。 建安三年(198年),周瑜經居巢回到吳郡(今江蘇蘇州)。孫策聞周瑜歸來,親自出迎,授周瑜建威中郎將,調撥給他士兵兩千人,戰騎五十匹。此外,孫策還賜給周瑜鼓吹樂隊,替周瑜修建住所,賞賜之厚,無人能與之相比。孫策還在釋出的命令中說:“周公瑾雄姿英發,才能絕倫,和我有總角之好,骨肉之情。在丹陽時,他率領兵眾,調發船糧相助於我,使我能成就大事,論功酬德,今天的賞賜還遠不能回報他在關鍵時刻給我的支援呢!”周瑜時年二十四歲,吳郡人皆稱之為周郎。 因廬江一帶,士民素服周瑜的恩德信義,於是孫策命他出守牛渚、後來又兼任春谷長。不久,孫策欲取荊州,拜周瑜為中護軍,兼任江夏(治湖北新州西)太守,隨軍征討。周瑜、孫策攻破皖城,得到橋公兩個女兒,皆國色天姿。孫策自娶大喬,周瑜娶小喬。(注:大喬、小喬本姓橋,後橋、喬二姓不分,都作喬,通稱二喬。演義中為了擡高二喬身份,把她們的父親叫做喬國老。)孫策對周瑜說:“橋公之女,雖經戰亂流離之苦,但得我們二人作女婿,也足可慶幸了。”(策自納大喬,瑜納小喬。策從容戲瑜曰:“橋公二女雖流離,得吾二人作婿,亦足為歡。也有說法,流離做光彩煥發貌講。)接著進攻尋陽,敗劉勳,然後討江夏,又回兵平定豫章(今江西南昌)、廬陵(今江西吉安)。周瑜留下來鎮守巴丘(今江西峽江縣,並非病逝之巴丘)。 建安五年(200年)四月,孫策遇刺身亡,時年26歲,臨終把軍國大事託付孫權。時孫 權只有會稽、吳郡、丹陽、豫章、廬陵數郡,其偏遠險要之處也尚未全附。天下英雄豪傑散在各個州郡,他們只注意個人安危去就,並未和孫氏建立起君臣之間相互依賴的關係。關鍵時刻,首先出面支援孫權的是張昭、周瑜、呂範、程普等人。周瑜從外地帶兵前來奔喪,留在吳郡孫權身邊任中護軍。他握有重兵,用君臣之禮對待孫權,同長史張昭共同掌管軍政大事。 曹操在官渡之戰打敗袁紹後,兵威日盛,志得意滿,以為天下可運於掌。於是,在建安七年 周郎顧曲

(202年),下書責令孫權,讓他把兒子送到自己這裡來做人質。孫權亦是人英,當然不願如此受制於人,便召叢集臣會商。臣下眾說紛紜,張昭、秦鬆等重臣,猶......

促使“赤壁之戰”失敗的原因是什麼?

政治:東吳孫權吳人吳制,也就是政權江東化。本質上緩解了一定的內部階級矛盾。曹操方面:北征烏丸剛結束,新降荊州集團,內部矛盾壓力大,曹操依循法家思想治國,嚴重影響士族階級的特殊為官地位,面對的輿論壓力大(輿論掌握於士族階級之手) 總結一句話:東吳基本上下一心(孫權斬岸立誓之後)與劉備聯軍,曹操內部矛盾雖未徹底激發,但要相對較大。

軍事:孫氏久佔東吳,以歷三世,國險民附,易守難攻,且入主東吳必經水戰,江東之人多以水戰為主。曹操方面軍事力量強大,兵數眾多卻因新老(親兵,新降,地域)關係上下離心,不習水戰,故而略顯外強中乾。

戰術:曹操領5000精兵追擊劉備後,突然離奇的停頓在巴丘(今湖南嶽陽),並沒有順勢追擊劉備或者等大軍到齊順江而下東吳,給劉備時機聯合東吳做足夠的戰前準備。所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曹操在巴丘停頓了將近半年,從而喪失了戰機的主動權(有說法是軍隊得了瘟疫。)

思想:驕傲自滿,過於輕敵。順便說下一樓的!赤壁之戰根本就沒龐統什麼事!!龐統那時沒名氣沒地位,憑什麼讓曹操相信他?連鎖戰船是曹操或者他自己的幕僚們的想法,一是因為瘟疫,二是因為北方人不善水戰,三是氣勢。

總結一句:曹操在赤壁之戰中一錯再錯,指揮上與思想上嚴重失誤,再加上瘟疫及內部政權階級不穩,後方不乾淨(馬騰,韓遂)以及孫劉聯盟和周瑜指揮的正確性,導致了三國鼎立的局面逐步形成赤壁之戰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一次戰爭,正是這場戰爭奠定三國鼎立的局面,曹操在這場戰爭中失敗後再也沒能捲土重來,從此勢力僅限於北方,而孫權和劉備在江南和巴蜀的勢力則得以鞏固。赤壁之戰前的曹操可謂雄心壯志,氣吞山河,他通過討董卓、伐呂布、滅袁紹、攜天子而令諸侯,一度統一了中國北方,而且麾下兵精將廣、人才濟濟,因此揮師南下,欲完成統一天下的大業,不料佔據軍事優勢的曹操在赤壁之戰中卻敗的一塌糊塗,令人嘆惜。關於他的失敗,史家已經羅列了非常多的原因,那麼這些因素中哪些才是決定性的呢?

一是曹操驕傲自滿,過於輕敵。由於曹操在此前的戰事中一路高奏凱歌,接連消滅了袁紹、呂布等割據勢力,壯大了自己的力量,從而內心開始漂漂然起來,他率領大軍來到長江後,根本不把孫劉聯軍放在眼裡,在戰鬥之前就已經開始盤算勝利後在江東如何享樂,沒有象此前管渡之戰時那樣細心研究戰略戰術,也沒有精心安排細作到江東去探聽軍情,反而疏於防範,讓孫權的耳目三番五次的混進軍營刺探訊息。

曹操最為疏乎大意的就是沒有仔細考察黃蓋投降的真偽,以及龐統來獻“連環計”的用心,這兩件事是導致火燒赤壁的直接原因,由於曹操的驕傲自滿,沒有及時識破孫劉聯軍這兩次計謀,從而為赤壁之戰的失敗埋下了伏筆。晉代史學家習鑿齒在《漢晉春秋》中指出曹操被勝利充混了頭腦,驕傲自滿、求勝心切,在戰爭的指揮策劃中顯得心浮氣躁,從而導致了大敗,他說:“昔齊桓一矜其功而叛者九國,曹操暫自驕伐而天下三分。皆勤之於數十年之內,而棄之於俯仰之頃,豈不惜乎!”可見曹操由於一時的疏乎大意,沒有認真的看清當時的形勢,從而導致大敗,將數十年的積累毀於一旦。

曹操的自大還體現在他不聽勸告上,赤壁之戰失敗後曹操狼狽的從華容道逃跑,慨嘆道:“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三國志·魏書·郭嘉傳》),開始後悔沒有人給他出謀劃策,其實早在他準備揮師南下時,謀士賈詡就力諫曹操不宜南下,因為當時時機並不成熟。《魏志?賈詡傳》寫道:“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荊州欲順江東下。詡諫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漢南,威名遠著,軍勢既大。若乘舊楚之饒,以餉吏士,撫安百姓,使安土樂業,則不可勞眾而江東稽服矣。’太祖......

在“三國”中周瑜最後是怎麼死的??是怎樣被氣死的?告訴我被氣死的過程····

三氣周瑜說的是《三國演義》小說中“第五十一回 曹仁大戰東吳兵 孔明一氣周公瑾”、“第五十五回 玄德智激孫夫人 孔明二氣周公瑾”,和“第五十六回 曹操大宴銅雀臺 孔明三氣周公瑾”的故事。

一氣周瑜

《三國演義》“第五十一回 曹仁大戰東吳兵 孔明一氣周公瑾”:“周瑜和諸葛亮約定,如果周瑜奪取南郡失敗,劉備再去取,周瑜第一次奪取失利受傷,然後又將計就計,打敗了曹兵,但是諸葛亮卻乘機奪取了南郡等地,既沒有違約,又奪取了地盤。”

二礎周瑜

劉備的夫人死後,孫權按照周瑜的計策假裝把自己的妹妹孫尚香許配給劉備,想把劉備騙到東吳,再將其殺害。誰知吳國太(孫權的母親)看中了劉備,不僅不許孫權殺他,還真要把孫尚香許配給他。周瑜便想讓劉備長期與諸葛亮,關羽張飛等人隔開,並且用聲色迷惑劉備,使之喪失得天下的雄心,但是失敗了。諸葛亮又使計讓劉備安然的回到了荊州,並且讓周瑜中了埋伏,還讓士兵譏諷周瑜“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讓周瑜氣得吐血。這也就是現在“賠了夫人又折兵”這句俗語的由來了。

三氣周瑜

《三國演義》“第五十六回 曹操大宴銅雀臺 孔明三氣周公瑾”:劉備向東吳借取荊襄九郡,圖謀發展壯大自己,然而東吳怕養虎為患,等劉備強大後勢必對自己構成威脅,三番五次要求其歸還荊州,劉備和諸葛亮就以攻取西川后,必還荊州為由,但遲遲不攻取,此舉令周瑜氣急敗壞,遂想出了過道荊州幫助劉備攻取西川,因為欲攻取西川必須途經荊襄,可是周瑜實則是為了攻取荊州,此計卻被諸葛亮識破,使得周瑜被圍,原文大意如下:

忽聽到一聲梆子響,城上一齊豎起刀槍。趙雲站在城樓上喊叫: “孔明軍師已知都督的計策,所以留我在此守候。”探馬又來報,關羽、張飛、黃忠、魏延四路兵馬,從四面殺來。周瑜大叫一聲,舊瘡復裂,從馬上墜了下來,眾將急忙將他救回。 周瑜被救回船,軍士報告說劉備、孔明在前面山頂上飲酒取樂,周瑜更加憤怒,咬牙切齒說:“你道我取不得西川,我偏要去取。” 便令船隊上行,到巴丘時,探子報說:“上流有劉封、關平兩人領軍截住水路。” 周瑜正要出戰,孔明忽然差人送信來。勸他不要去取西川,如曹軍乘虛而攻江南,江南就不保了。周瑜讀完信,口吐鮮血,他知道自已活不長了,便上書孫權,推薦魯肅代替他的職位。死前嘆了口氣說 :“既生瑜,何生亮!”連叫數聲而亡,死時才三十六歲。 周瑜氣急又加之舊傷復發,不治身亡。

周瑜輸給諸葛亮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也許是周瑜才打敗了曹操,輕敵而致。況且諸葛亮生平向來謹慎行事。勝敗乃兵家常事,諸葛亮還不是有失敗的時候嗎?所以我認為沒有什麼根本原因

歷史上周瑜的真正死因是什麼?

周瑜之死

《三國演藝》上說是氣死的,那是小說虛構的!!

《三國志》中是這樣的寫到的:

赤壁戰後,劉備以左將軍領荊州牧,已乘機攻佔了武陵、長沙、零陵、桂陽四郡,駐在公安。劉表舊部多附劉備。劉備為了進一步擴大地盤,到京口去見孫權,以江南四郡地少,不能安民為理由,請求孫權把南郡借給他,使他得以控制荊州地區的局面。

周瑜上疏給孫權,疏中說:“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愚謂大計宜徙備置吳,盛為築宮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娛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挾與攻戰,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資業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場,恐蛟龍得雲雨,終非池中物也”(《三國志·吳書·周瑜傳》)。

但孫權認為曹操在北方勢力太大,應該廣泛招攬英雄人物才能與之抗衡;而劉備又絕非可以輕易制服之人,所以,沒有采納周瑜的建策。

周瑜扼制劉備的計謀未被採用,很不甘心,於是又向孫權獻上另一計策。時劉璋任益州牧,張魯不斷生事滋擾。周瑜對孫權說:“今曹操新折衄,方憂在腹心,未能與將軍連兵相事也。乞與奮威俱進取蜀,得蜀而並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蹙操,北方可圖也”(《三國志·吳書·周瑜傳》)。

周瑜這一計劃,非常有戰略眼光。孫權當即表示同意。 周瑜想趕回江陵,做出徵的準備工作。半途染病,死於巴丘(今湖南嶽陽。一說死廬陵巴丘,今峽江縣巴邱鎮),死時年僅三十六歲。

所以周瑜是病死的

周瑜是《三國演義》刻畫的曠世奇才,小小年紀就當上了東吳的全軍統帥,並讓三世老臣也佩服的五體投地,甘聽號令。然而,周瑜是個悲劇人物,給當時給後世留下無盡的遺憾和惋惜。

按通常的人道講,智慧與度量是成正比的。智慧越高,智力越發達,知識越淵博,閱歷越豐富,心胸越寬闊,思想越寬廣,理想越遠大,度量越寬巨集。同時代的奇才曹操、諸葛亮均都做到了這一點兒,惟獨周瑜沒有做到,這實在是周瑜悲劇的根源。

大將就應有大將風度。俗話說:“宰相肚裡能撐船”,作為一方將領,尤其是很有才華的將領,定要與對手爭個高低,見個分曉。從哪裡見高低呢?應從戰場上見,從智上勇上膽上識上見,要贏就贏得光明正大,讓人口服心服,要輸也輸得清清白白,自己口服心服,甘拜下風。赤壁之戰,與曹操鬥智鬥勇斗膽鬥識。周瑜是勝利者,且勝得偉大,贏得痛快,曹操是失敗者,且敗得狼狽,輸得窩囊。從此周瑜名聲大震,威震中原。而周瑜就有點兒勝得太自服,贏得太驕傲,還不如曹操敗得大度,輸得樂觀。也可以說,男子漢大丈夫就應能屈能伸。

周瑜的度量實在小得可憐,周瑜與諸葛亮之間本是盟軍,是合作者,孫劉聯合抗曹是既定方針,而周瑜與諸葛亮的鬥爭卻貫穿赤壁戰爭的始終。諸葛亮的大度也在赤壁之戰中得到充分的體現。諸葛亮沒有與周瑜一般見識,他以大局為重,堅決執行既定方針和政策,堅持原則,沒有使聯和的局面破裂,對周瑜每一次的加害都以智來破之,始終沒有撕破臉皮。

赤壁之戰中,《三國演義》把周瑜與諸葛亮刻畫的都入木三分,兩個人的性格形成鮮明的對照。周瑜與曹操鬥智屢屢得手,一方面顯示出其才華不凡,大智大勇;另一方面,周瑜與諸葛亮鬥智卻次次受搓,表現出其心胸狹隘,不能容人的小家子氣的性格。一方面得手,一方面受挫,均具有其必然性,與曹操是敵對矛盾,是不可調和的關係,是你死我活的鬥爭,因而,東吳上下同仇敵愾,同心同德,每施計謀,必定齊心協力全力以赴,故而大獲成功。而與諸葛亮是內部矛盾,是聯合協作關係,目前沒有利害衝突,目的是一致的,組成了統一戰線,所以,周瑜不敢明目張膽的加害,總想找些無須有的罪名為理由,施些障眼法掩人耳目。試想,......

請列舉出幾個有關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和周瑜問題

1 周瑜為何三番五次為難諸葛亮,最後不敵落個身敗名裂的下場?難道真的是因為周瑜嫉妒諸葛亮的才能麼?

答案 在三國演義中周瑜三番五次為難諸葛亮的原因是怕將來諸葛亮之才對東吳的統一大業造成威脅,並且諸葛亮不可說降。周瑜如此做的原因是“恨諸葛之才不能為東吳所用”

2. 諸葛亮為什麼在華容道放置的武將是關羽,而不是一定能斬曹操之首的張飛,趙雲?

答案 首先 關羽欠過曹操的人情,放關羽在那放走曹操會還清人情債。讓關羽再面對曹操的時候能夠坦然而對。

其次 所謂“吾夜觀天象,曹賊命不該絕”是因為如果曹操死亡,三國鼎立的局面就無法形成,北方政局將十分混亂,而當時劉備的實力無法於孫權相比。曹操死後,孫權一定會借北方混亂之際進攻劉備,這會直接導致劉備集團的全盤失敗。

3. 諸葛亮為什麼六出祁山?為什麼這與隆中對中制定的政策背道而馳?

答案 隆中對制定的政策是荊州屬於劉備集團的情況下。而後來的情況是荊州重歸東吳,蜀漢政權實力最弱。必須改變當初制定的政治路線。如果繼續“待中原有變”,第一個滅亡的政權就將是蜀漢。所以必須以戰略進攻維持政權的存在和穩定。

4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評價是什麼?

答案 天下奇才

5 空城計所包含的政治含義是什麼?司馬懿為什麼決定不進城?

答案 如果空城計失敗,諸葛亮身死,那麼天下就沒有能夠匹敵司馬懿的人才,並且曹操不用司馬懿的原因就是此人有反心。所謂“狡兔死,走狗烹”。諸葛亮如果被殺,司馬懿的路也就走到了盡頭。這也是司馬懿決定不進城的原因。

相關問題答案
三國裡呂布穿什麼鎧甲?
三國演義趙雲的武器?
三國殺周泰怎麼死?
三國演義智慧的化身?
三國裡宦官是什麼意思?
周瑜得的什麼病?
三國演義劉備的性格?
三國演義華容道故事?
三國演義成語小故事?
雷鋒做的好事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