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提出了什麼治國思想?他的,思想核心是什麼? ?

General 更新 2023年10月15日

孔子提出了什麼治國思想?他的,思想核心是什麼?

政治思想其核心是“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孔子全身畫像\x0d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於民,實際上已打破了傳統的禮不下庶人的信條,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一條重要界限.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對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一個政府都是適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x0d經濟思想孔子的經濟思想最主要的是重義輕利、"見利思義"的義利觀與"富民"思想.這也是儒家經濟思想的主要內容.對後世有較大的影響.孔子所謂"義",是一種社會道德規範,"利"指人們對物質利益的謀求.在"義"、"利"兩者的關係上,孔子把"義"擺在首要地位.他說:"見利思義".①要求人們在物質利益的面前,首先應該考慮怎樣符合"義".他認為"義然後取",即只有符合"義",然後才能獲取.孔子甚至在《論語·子罕》中主張"罕言利",即要少說"利",但並非不要"利".《左傳·成公二年》記載,幹不符合道義的事而獲得富貴,就如同浮雲一樣,②不屑於用不義的手段取得富貴.孔子還認為,對待"義"與"利"的態度,可以區別"君子"與"小人".有道德的"君子",容易懂得"義"的重要性,而缺乏道德修養的"小人",則只知道"利"而不知道"義".這就是孔子在《論語·里仁》中說的"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有人認為孔子既然重"義",則勢必輕視體力勞動.這種觀點是錯誤的.《論語》中記載他對想學農的弟子樊遲十分不滿,罵他是"小人".這是因為孔子認為人要有更大的理想和追求,要承擔的是更大的責任.他要讓他的學生成為價值的承擔者而不是一個農民.由於孔子保守的政治態度,因此對待經濟制度的改革也反映了保守的思想.比如魯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實行"初稅畝",從法律上承認私田的合法地位,是春秋時代的重大經濟改革;但是據《左傳》說,孔子修《春秋》時記載"初稅畝",目的是批評其"非禮也".而民眾不富足,國君沒有富足的.在《論語·堯曰》中還記載,孔子主張"因民之利而利之",即對民眾有利的事情才去做.另一方面,他又主張賦稅要輕一些,徭役的攤派不要耽誤農時.《論語·述而》記載,孔子還對當時的為政者進行說教,要求為政者不要過於奢侈,要注意節儉.他說:"奢則不遜,儉則固.與其不遜也,寧固."同時,還主張"節用而愛人".這裡麵包含了把孔子"仁"的思想運用於經濟領域.\x0d教育思想孔子在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賦素質相近,個性差異主要是因為後天教育與社會環境影響(“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

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什麼

孔子是儒家創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禮”.

“仁”的主張是“仁者愛人”,這一主張是要求統治階級體察民情,反對苛政.“禮”的主張是“克己復禮”,就是說要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禮”要求.

1、孔子主張禮治,反對法治.禮的意義在古代甚為廣泛,指國際間交際的禮節儀式,貴族的冠、婚、喪、祭、餮等典禮,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規範等.孔子說:“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後繼周者,雖百代可知也.”(《論語·學而》)似乎周禮是千秋不變的規範.晉國鑄了刑鼎,他尖銳地反對,說:“晉其亡乎,失其度矣.”

2、在經濟方面,他反對封建的田賦制度而極力維護西周以來的田賦制度.《左傳·哀公十一年》:“季氏欲以田賦,使冉有訪諸仲尼……仲尼……私於冉有日:‘君子之行也,度於禮.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斂從其薄.如是則以丘亦足矣.若不度於禮,而貪冒無厭,則雖以田賦,將又不足.且子季孫若欲行爾法,則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妨焉’.”

3、孔子主張維護等級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種合乎“禮”的等級制度.孔子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跏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論語·子路》)

4、孔子主張克己復禮.《論語·顏淵》記載:“顏淵問仁.子日:‘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顏淵又問“克己復禮”的具體內容是什麼,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5、在倫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張仁.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據周禮調整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勞動者.孔子說:“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論語·憲問》)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義,是比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6、在哲學上,孔子主張天命觀.孔子主張天命,一次,他受到匡人的圍困,他說:“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在孔子看來,“天”是宇宙萬物無言的主宰者.孔子認為他自己就是秉承天命而說話做事的.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他把恢復周禮看做是自己的歷史使命,說:“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論語·子罕》)

7、在教育上,孔子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

8、在品德方面,他主張“寬、恥、信、敏、惠、溫、良、恭、儉、讓”等.

孔子提出什麼觀點

這一兩句講不清的,主要是“仁”的思想,即如何處理人與人的關係,他提倡愛人,提倡忠恕之道,提倡以禮來限制個人的行為,主張要將外部的規範轉化為個人的自覺要求,關注人的生命的自由與質量。等等。

孔子提出的什麼是他全部思想的核心

孔子最核心的思想是仁,他一生倡導很多有意義的思想,有仁、禮、寬容、忠孝等等,因為能夠以仁義之心待人,自然就可以克己復禮,可以孝順父母,可以寬恕別人……所以最核心的思想還是在於仁

孔子的主要思想?

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是“仁”和“禮”。孔子提出“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為政以德”,要求統治者體察民情,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提倡廣泛的理解和體貼他人,以愛人之心調節與和諧社會人際關係,穩定社會秩序。孔子主張“克己復禮”,就是說做人要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禮”的要求。為了實現“禮”,孔子進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張,即按照周禮的制度把當時已經混淆了的社會等級秩序矯正過來,達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名正言順,貴賤有序。

孔子注重政治與人事,對鬼神抱有敬而遠之的態度。孔子並不否認天命鬼神的存在,但他明確表示:“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他還認為“不能事人,焉能鬼神”、“未知生,焉知死”,把探討和解決人世間的實際問題放在優先位置。

孔子還提出“有教無類”,認為不分貧福貴賤,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資格;主張“因材施教”和採取啟發誘導的方式去教育學生。

相關問題答案
依法治國的核心是什麼?
從嚴治黨的核心是什麼?
工匠精神核心是什麼?
一個公司的核心是什麼?
禮儀的核心是什麼?
銀行的結算中心是什麼?
老師的良苦用心是什麼?
十五大提出了什麼概念?
黨的十七大提出了什麼?
勸學提出了什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