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供給側改革?為什麼要進行供給側改革 ?

General 更新 2023年10月15日

什麼是供給側改革?為什麼要進行供給側改革

一、供給側改革: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調整,在增加投資過程中優化投資結構、產業結構開源疏流,在經濟可持續高速增長的基礎上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就是優化產權結構,國進民進、政府巨集觀調控與民間活力相互促進;就是優化投融資結構,促進資源整合,實現資源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就是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產業質量,優化產品結構、提升產品質量;就是優化分配結構,實現公平分配,使消費成為生產力;就是優化流通結構,節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經濟總量;就是優化消費結構,實現消費品不斷升級,不斷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實現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

二、改革目的(進行供給側改革):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落實好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從生產領域加強優質供給,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使供給體系更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

三、改革措施:

1、巨集觀政策要穩,營造穩定的巨集觀經濟環境:

繼續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使二者相互配合,協同發力。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2016年巨集觀政策提出的具體要求,釋放出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營造穩定的巨集觀經濟環境的重要訊號。

當前,世界經濟和貿易低迷、國際市場動盪對我國影響加深,與國內深層次矛盾凸顯形成疊加,實體經濟困難加大,巨集觀調控面臨的兩難問題增多。2015年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堅強領導下,通過加強定向調控和相機調控,以結構性改革促進結構調整,實施穩定市場的有效措施,新的動能加速孕育形成,就業擴大、收入增長和環境改善給群眾帶來不少實惠。在此過程中,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功不可沒。

2、產業政策要準,準確定位結構性改革方向:

中國整體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經濟發展正加快向第三產業主導的形態轉變。然而,在產業結構表現出顯著改善的同時,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

一方面,第三產業的提升潛力仍然十分大。與歐美等發達國家70%以上的第三產業比重相比,中國第三產業在經濟總量中的份額仍然較低,還不到50%。

另一方面,中國工業體系中傳統工業較多,新興產業的增長難以彌補傳統工業的萎靡,內部結構矛盾十分明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這為中國未來的產業結構調整政策指明瞭方向。

第三產業內部結構明顯改善,整體水平提升明顯,服務領域不斷拓展,逐漸成為推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之一。金融業與房地產業成為拉動第三產業發展的主要力量;傳統服務業佔第三產業比例下降,金融保險、計算機服務、物流配送等現代服務業發展迅速;社會化養老、休閒旅遊、社群服務等新型服務業越來越受到關注。

3、微觀政策要活,激發企業活力和消費潛力:

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微觀政策要活”。做到靈活的微觀政策就是要通過完善市場環境、激發市場活力和消費者潛力,放活政策做活微觀經濟,充分釋放生產消費活力和內部增長潛能,開創經濟發展新局面。微觀經濟是經濟形勢的“晴雨表”、發展的“推進器”,放活微觀政策是應對經濟下行壓力、積蓄髮展新動能的現實需求。做活微觀、提質增效對加快推進供給側......

為什麼從需求側到供給側改革

供給側不是什麼新名詞。從經濟學基本理論角度看,供給與需求是經濟學中一對最基本範疇,其他許多概念與定律均由此而派生,比如供求關係決定商品價格規律等等。供給與需求關係又是一對經濟執行中的矛盾統一體,由供大於求或供小於求的不平衡矛盾達到供求基本平衡是任何國家巨集觀調控追逐的共同目標。國家巨集觀調控措施主要從供給側面發力還是主要從需求側面發力取決於當時國家經濟執行中供求關係的平衡狀況。

供給與需求是社會再生產迴圈過程中的兩個基本環節:首先,供給與需求的關係是社會再生產迴圈過程中的生產與消費兩個環節。二者關係是生產(供給)決定消費(需求),消費(需求)促進生產(供給)。比如房地產市場,當市場只有商品房一種商品供給時,人們就只能充當“房奴”這一角色;當低收入群體增加特別是加快推進城鎮化時,民生房的需求會倒逼政府擴大民生房的供給。其次,供給與需求的關係會在調整中保持動態平衡,供大於求即生產過剩,供小於求則生產短缺,無論生產過剩還是生產短缺都會導致社會再生產過程的不平衡,嚴重時甚至會使再生產過程中斷。比如,目前某些企業的產能過剩就是供求關係的嚴重失衡,區域性失衡嚴重時會引發系統失衡。最後,國家巨集觀經濟發展戰略與調控就是要尋求供給(生產)與需求(消費)的動態平衡。所以,無論強調供給側還是強調需求側都是一個國家在不同經濟發展階段(週期)推進經濟可繼續發展戰略上的一種動態平衡選擇。

為什麼要進行供給側改革 天涯論壇

供給側改革實在是要將供給的結構進行調節,壓縮規模以增加有效需求。

原因如下:

首先:國有企業普遍存在產能過剩,特別是工業產能過剩的弊病,特別是鋼鐵產業,雖然都是好鋼,但是銷售嚴重下滑。這十年以來,隨著房地產的逐步發展,日漸蓬勃,國有企業很多該轉型的企業都得到了豐厚的利潤,從而導致國有企業過渡工業化,扎堆集中於第二產業,而對於第三產業,比如服務業、網際網路,物流業,則幾乎沒有涉足,所以就像一個人投資一樣,將所有的雞蛋都放到一個籃子裡面,導致了風險就變得十分大。可以說,國企過度重工業化,是嚴重的問題,將會演變成為危機。現在的供給側改革,就是要及時的調整國有企業的經營範圍,更多的向高科技,服務業,網際網路方面演變。這是一場輸不起的戰爭,國有企業既要供給,也要整合。目前來看,對於這一點,各級主管部門要麼是因為體制機制原因,都沒有任何有效的措施。要麼是因為惰性和責任,都未能採取有效措施。國企的供給側改革無疑是痛苦的,對於殭屍企業,要逐步解散破產重組。對於負債的企業,要及時成立戰略諮詢委員會,該換領導班子的就換領導班子,特別是要注意讓基層幹部,工人和中層幹部成立企業監事會(要實行換屆選舉),來監督企業戰略的實行。現在很多國有企業,管理者失去嚴密內控,導致企業最終走向不可持續的破產局面。鼓勵業績良好的國有企業兼併重組業績不佳甚至負債累累的國有企業。在這個上面,要及時控制。

其次,民營企業部分大多都是偏向於生活服務業,主要集中在輕工,代理,奢侈品,網際網路方面。在有效整合需求的同時,存在零散,混亂的問題。但是,相比於國企,這已經是比較小的問題了。

再次,政府財政收入的改革,政府的財政收入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於稅收,而國企上繳的利潤已經十分微小了。財政收入是國家機器執行的基本養料,它的供給是一個關乎全域性的問題,要小政府還是大政府?這是供給的另一側的根本問題,對於中央與地方財政分配也是一個重要問題,以後,地方政府在企業營業稅,消費稅,甚至增值稅上,要有更大的話語權,這樣才能夠很好的轉移地方的幹勁兒,藉以創造新的企業發展格局,結束土地財政的非理性衝動。

然後,是要改善融資環境,資金是供給的一個方面,現在的銀行,仍然沒有克服那種偏好貸給大企業,國有企業的毛病,雖然支援小微企業的口號喊了好幾年,但是,真正付諸實踐的仍然微不足道,如何改善這種局面,也要實行供給側改革才行。具體的措施就是要大力發展民營銀行,規範和支援網際網路金融。

再次,房地產去庫存化也是一個問題。現在的房地產庫存嚴重超量,不僅要通過適度降價促銷,政策支援,還要鼓勵房地產企業相關的創新,比如租賃,融資租賃,地產銀行等形式。爭取每年消化十分之一到二十分之一的庫存。在這個過程中,融資,抵押,都要創新模式。不能夠把所有的風險都集中到一個籃子裡面。明年的政策就是積極去庫存,降價不能一直降,個人覺得,要漲跌相間。才能夠有力支撐這種政策的實行。

最後,城鎮化是需求發展的基本。

供給側改革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要讀供幾側?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調整,在增加投資過程中優化投資結構、產業結構開源疏流,在經濟可持續高速增長的基礎上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就是優化產權結構,國進民進、政府巨集觀調控與民間活力相互促進;就是優化投融資結構,促進資源整合,實現資源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就是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產業質量,優化產品結構、提升產品質量;就是優化分配結構,實現公平分配,使消費成為生產力;就是優化流通結構,節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經濟總量;就是優化消費結構,實現消費品不斷升級,不斷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實現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

二零一六年一月二十六日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二次會議,習總書記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落實好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為什麼要著力推動供給側改革

一、著力推動供給側改革的原因:

1、從國際經濟大背景看。

從國際上看,當前世界經濟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調整。國際金融危機打破了歐美髮達經濟體借貸消費,東亞地區提供高儲蓄、廉價勞動力和產品,俄羅斯、中東、拉美等提供能源資源的全球經濟大迴圈,國際市場有效需求急劇萎縮,經濟增長遠低於潛在產出水平。主要國家人口老齡化水平不斷提高,勞動人口增長率持續下降,社會成本和生產成本上升較快,傳統產業和增長動力不斷衰減,新興產業體量和增長動能尚未積聚。在這個大背景下,我們需要從供給側發力,找準在世界供給市場上的定位。

2、從國內經濟面臨的局勢看。

從國內看,經濟發展面臨“四降一升”,即經濟增速下降、工業品價格下降、實體企業盈利下降、財政收入下降、經濟風險發生概率上升。這些問題的主要矛盾不是週期性的,而是結構性的,供給結構錯配問題嚴重。需求管理邊際效益不斷遞減,單純依靠刺激內需難以解決產能過剩等結構性矛盾。因此,必須把改善供給結構作為主攻方向,實現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躍升。

二、進行供給側改革的措施: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從生產端入手,重點是促進產能過剩有效化解,促進產業優化重組,降低企業成本,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增加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簡言之,就是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

推進供給側改革,必須牢固樹立創新發展理念,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

經濟新常態下為什麼要加強供給側改革的意義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是中央審時度勢作出的重大戰略判斷,是新一屆黨中央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同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經濟發展實踐相結 合、把經濟發展一般規律同中國經濟新階段特徵相結合的重大理論創新,是對當前中國經濟增長階段性特徵認識的一次重大飛躍。2014年,在錯綜複雜的國內外 環境中,面對經濟下行的巨大壓力和“三期疊加”的階段性特徵,我省經濟“穩中有進、進中向好”,延續了“高於全國、中部靠前”的發展勢頭。這一份成績單, 是適應經濟新常態的良好開端,來之不易、難能可貴。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也是湖北做好今年乃 至今後一個時期經濟工作的基本前提。   要準確把握新常態的必然性。新常態之“常”,不是平常之“常”,而是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之“常”。新常態不僅是經濟執行從高速增長轉到了7%左 右的中高速增長,其實質是經濟向形態更高階、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進的過程,是對經濟轉型、產業升級、創新驅動、節能環保的更高要求。從生產要 素供給的自然規律和中等收入水平國家的發展經驗來看,我國經濟在創造了30多年高速增長的紀錄之後,一直保持10%以上的高速增長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持 續的。現在,國內生產要素成本大幅上升,國際競爭優勢相對減弱,資源環境條件難以承受以往粗放型的發展模式。如果硬性推進高速增長,過度消耗資源、汙染環 境,就是自殺式發展,是自然規律所不允許的。從經濟發展和生態發展的客觀規律來看,我們已經從建國初期一個瀕臨崩潰的國民經濟體系發展為世界第二大經濟 體,要追求新的目標,構建更高的發展形態,必須通過改革創新、轉型升級,不斷提升發展質量、提高產業科技含量,處理好經濟社會發展和自然生態保護的關係。 從世界發展形勢來看,全球經濟已經一體化,中國不是經濟孤島,一個省更不是經濟孤島。國際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仍在持續,經濟復甦基礎仍不穩固。與此 同時,世界經濟與政治、軍事等因素也交織互動、相互影響。順應經濟規律之“常”,結構調整、轉型升級,是大勢所趨,是必然要求。   要高度重視新常態的決定性。當前,我國人均GDP已總體達到中等收入國家水平,正處在與上世紀90年代拉美國家跌入“中等收入陷阱”時相似的發 展階段。如果仍然追求過去的粗放型增長,就既不能在成本上與低收入國家競爭,又不能在高科技上與發達國家競爭,經濟發展就會失去競爭力,就會陷入困境。到 目前為止,世界上真正越過“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屈指可數。經濟發展是實現中國夢的基礎,新常態是一道坎、一座高山,如果邁不過、越不過,我們“兩個一百 年”的奮鬥目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難以實現。因此,適應新常態、應對新常態,具有決定性意義,是經濟發展的攻堅戰,必須決戰決勝。改革開放發展 到今天,我們曾經是經濟快速發展的英雄,能不能在新常態下繼續爭當英雄,保證中國經濟的航船行穩致遠,這是對我們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領導經濟工作能 力和水平的一次重大考驗。   要清醒認識新常態的過程性。經濟發展轉型是一個動態執行的過程,不可能像電腦操作、機械操作那樣,通過一項指令,一步完成、一瞬間實現;經濟發 展轉型也不可能在經濟停頓的狀態下進行,它是一個在行進中完成的過程,這就是新常態的過程性。對於湖北而言,經濟轉型升級的過程性特徵更加明顯。發展總量 不足、規模不大,是湖北最大的省情;要素成本、資源環境、交通區位、科教人才是湖北的比較優勢。所以,我們既要強調科學發展一步到位,突出“三維綱要”, 又要做大經濟總量、夯實發展底盤;既要保持一定速......

運用《經濟生活》的知識說明我國為什麼要實行"供給側"改革

市場經濟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市場規律是市場經濟的無形之手,進行供給側改革,就是要正確處理好市場與政府的關係,按市場規律辦事。

國家巨集觀調控的目標是,穩定物價,促進就業,促進經濟健康發展,實現社會供給與社會總需求的平衡。進行供給側改革,有利於完善科學巨集觀調控,在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促進供給側,也可以推動經濟發展。

生產決定消費,實現供給側改革,有利於更好地發展生產,保障供給,轉變生產方式,調整產業結構。

科學發展觀要求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必須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調整產業結構為突破口。

中國為什麼要推進供給側改革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黨中央和國務院適應與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作出的重大創新,是適應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後綜合國力競爭新形勢的主動選擇,是正確認識經濟形勢後選擇的經濟治理藥方,也是問題倒逼、必經關口,是解決中長期經濟問題的根本之道。

為什麼必須推進供給側改革

所得謂“供給側改革”是指從供給側入手的改革。所謂“結構性改革”是指標對結構性問題而推進的改革。所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指從供給側入手,針對經濟結構性問題而推進的改革。所謂“供給管理”是指標對供給側問題而開展的管理。

廣義供給是指所有能對經濟發展和經濟效益提高起作用的“供給側”(supply-side)因素或供給側力量,包括經濟活動主體(如企業和個人等)、生產要素(如勞動、資本、土地等資源、企業家管理、政府管理等)、要素升級(如技術進步、人力資本提升、知識增長、資訊化等)、結構變動(如工業化、城市化、區域經濟一體化、國際化等)、制度變革(減管制、減壟斷、減稅收等)等。

供給側改革(或供給管理政策)具有如下三個特點:一是供給側改革強調發揮企業和創業者作為市場主體的作用,而需求管理政策主要強調政府巨集觀調控的作用;二是供給側改革強調解決中長期健康和可持續發展問題,而需求管理政策更多強調解決短期經濟波動問題;三是供給側改革強調製度的變革與完善,而需求管理政策主要強調短期的政策調整。

供給側改革的實質就是要:一則形成新主體,即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同時要正確發揮政府的作用;二則培育新動力,即通過全面改革培育新的增長動力,通過全面創新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通過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來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三則發展新產業,即一方面要尊重和順應經濟規律、市場規律,讓市場及時出清,避免資源浪費,及時化解經濟泡沫,避免系統性風險,另一方面要大力發展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等。

編者:2015年11月23日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提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構性改革”、“供給側改革”等詞很快就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那麼,如何理解供給側改革?為何要推進供給側改革?有何理論依據?如何避免推進中的誤區?本文作者對此進行了解析。

如何理解供給側改革

所謂“供給側改革”是指從供給側入手的改革。所謂“結構性改革”是指標對結構性問題而推進的改革。所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指從供給側入手,針對經濟結構性問題而推進的改革。所謂“供給管理”是指標對供給側問題而開展的管理。本文並不嚴格區分以上四者,下面主要使用供給側改革這個詞。

供給、需求乃經濟學最重要的概念,現代經濟學的理論大廈就建立在這些概念基礎之上。需求是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總需求由消費、投資和淨出口“三駕馬車”組成。狹義供給是指生產者在某一時期某價格水平上願意並且能夠提供的商品或勞務;廣義供給是指所有能對經濟發展和經濟效益提高起作用的“供給側”(supply-side)因素或供給側力量,包括經濟活動主體(如企業和個人等)、生產要素(如勞動、資本、土地等資源、企業家管理、政府管理等)、要素升級(如技術進步、人力資本提升、知識增長、資訊化等)、結構變動(如工業化、城市化、區域經濟一體化、國際化等)、制度變革(減管制、減壟斷、減稅收等)等。

中國目前的結構性問題主要包括產業結構、區域結構、要素投入結構、排放結構、經濟增長動力結構和收入分配結構等六個方面的結構問題。其中,產業結構問題表現在低附加值產業、高消耗、高汙染、高排放產業的比重偏高;區域結構問題表現在人口的區域分佈不合理,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偏低,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公平;要素投入結構問題表現在資源能源、勞動力、資金等一般因素投入比重偏高,人才、技術、知識、資訊等高階要素投入比重偏低;排放結構問題表現在廢水、廢氣、廢渣、二氧化碳等的排放比重偏高;經濟增長動力結......

經濟新常態下為什麼要加強供給側改革

“供給側改革”,就是從供給、生產端入手,通過解放生產力,提升競爭力促進經濟發展。具體而言,就是要求清理殭屍企業,淘汰落後產能,將發展方向鎖定新興領域、創新領域,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經濟主要矛盾發生變化。“投資出口佔比太大,消費佔比太小”的時代正在遠去,而“供給跟不上需求”正凸顯經濟增長的重要障礙。“供需不匹配”,是理解“供給側改革”最基本的背景。

消化過剩產能提速。過剩產能已成為制約中國經濟轉型的一大包袱。產能過剩企業會佔據大量資源,使得人力、資金、土地等成本居高不下,制約了新經濟的發展。當前多個行業、多個地區的產能過剩正引起各方的擔憂,可能引發通縮、失業、經濟動力不足等一系列風險。

服務業黃金時代到來。服務業是未來中國經濟和社會的雙重穩定器。一方面維持經濟增長,另一方面提供就業崗位。第三產業每增長 1個百分點能創造約100萬個就業崗位,比工業多 50萬個左右。對政府保持經濟增長和穩定就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當下服務業發展的根本瓶頸不是需求不足,恰恰是供給不足。在教育、醫療、金融、旅遊等領域,一方面國內抱怨聲不斷,另一方面大批消費者源源不斷地到國外消費。究其緣由,這跟國內服務業供給側的乏力有關。

相關問題答案
進行供給側改革的意義?
我們為什麼要進行改革?
隆萬大改革為什麼失敗?
我國為什麼要進行改革?
為什麼要進行組織變革?
為什麼要進行理財?
為什麼要進行文化創新?
為什麼要進行精準扶貧?
為什麼要進行因子分析?
為什麼要進行因子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