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是什麼》有感 ?

General 更新 2024-05-21

《歷史學是什麼》有感

讀《歷史學是什麼》三點感悟

一、嚴謹規範又通俗易懂的詮釋與敘述

《歷史學是什麼》作為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人文社會科學是什麼》叢書之一,普及歷史知識,提高人文素質,塑造文明、開放、民主、科學、進步的民族精神,是它的根本宗旨。《歷史學是什麼》一書,以中國本土學術資源的挖掘為基礎,從歷史的來歷、歷史的型別、為什麼要了解歷史、怎樣學習和研究歷史等四個方面,用相對通俗的語言,把較為深奧的史學理論和史學史方面的知識傳授給了普通受眾。

例如,關於“歷史”的來歷。“歷史”這個名詞來自日語,儘管者兩個中文字在中國已經用了至少3000年。(明治維新以後,日本大量引入西方的科學概念,其中包括history歷史)繁體字歷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字形就是一人腳穿過一片樹林,表示時空的移動;《說文解字》“歷,過也,傳也”。《禮記》中將“過也”對應為日月星辰的移動,用來確定年月和季節。有了名詞“曆法”。史在甲骨文表示一種特殊身份的人或特殊的職位。《說文解字》中說“史,記事者也,從有持中。中,正也。”即保持中正的態度用右手記事。19世紀末之前“歷”與“史”關係密切,但屬於兩個系統。“歷史”作為一個固定的詞彙開始使用(1901年,梁啟超主持的《清議稿》),實際上日語是借用了漢語古籍中已有的固定搭配。這種嚴謹規範又易懂的解釋有助中學歷史教師的教學工作,尤其啟迪理論性較強的內容教學。如必修三專題六。

又如,今天,“學歷史有什麼用”這樣的話題仍然是不少青年讀

者想提的問題。法國曆史學家布羅代爾說:“歷史學不應當熱衷於民族主義的編造(民族主義是常常應當受到譴責的),也不應當只沉湎於人文主義(儘管人文主義是我所偏好的),重要的問題在於,如果歷史學消失,國民意識也將因此不能存續,而如果喪失了這種國民意識,法國也好,義大利也好,都不可能存在有獨立的文化和真正的文明。”我以為說到了歷史學最高和終極的作用。試想,如果沒有我們先輩史學家留下的浩如煙海的史籍和史學著作,今天的中國人就不知道三皇五帝、秦皇漢祖、唐宗宋祖、唐詩宋詞等等,也就不知道我們為什麼是中國人而不是美國人、紐西蘭人,世界上更沒有所謂中華文化和中華文明。在《歷史學是什麼》一書中,作者引述了近代史學家梁啟超《新史學》中的一段話,也表述了同樣的意思:“史學者,學問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國民之明鏡也,愛國心之源泉也。今日歐洲民族主義所以發達,列國所以日進文明,史學之功居其半焉。”作者闢出了《為什麼要了解歷史》一章,從“董狐的力量”“春秋筆法”“太史公的地位”“《資治通鑑》:歷史的資治作用”“古為今用”“影射史學及其遺風”“走出廬山”“歷史的智慧”“從歷史看未來”九個方面,娓娓道來,闡發了學......

歷史是什麼?歷史學是什麼?歷史與歷史學有什麼區別?

歷史:history historical 廣義歷史:物質變動的過程,可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兩方面。 狹義歷史:人類社會發生、發展的過程。 歷史學: 研究物質變動的學科,簡稱史學。與歷史的概念相對應,歷史學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 廣義歷史學:世界上一切科學都可以稱為歷史學。 (“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馬克思、恩格斯) 狹義歷史學:研究人類社會以往運動發展過程的學問。 歷史與歷史學的關係: 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真相只有一個。然而記載歷史、研究歷史的學問卻往往隨著人類的主觀意識而變化、發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正因為如此,當年胡適才說:“歷史就像一個小姑娘,你愛怎麼打扮就怎麼打扮。”這裡的“歷史”一詞,嚴格說來,應該是狹義歷史學的含義。也因此,我國古代優秀的史學家們特別重視“史德”——“善惡必書”、“析理居正”,通俗地說,就是實事求是地記錄、公正客觀地分析論斷。

歷史學是什麼意思

歷史學是人類對自己的歷史材料進行篩選和組合的知識形式。歷史學,是個靜態時間中的動態空間概念。歷史學是由歷史、科學、哲學、人性學及其時間空間五部分有機組合而成。

廣義的“歷史學”是對“史”進行同時合訓而產生的“史有二義”的統一體。包括:完全獨立於人們的意識之外的人類過往社會的客觀存在及其發展過程;歷史學家對這種客觀存在和過程及其規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出來的產品。狹義上的史學專指後者,是一種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的屬於觀念形態的東西的統一體。

因歷史學家們考察的角度和出發點的不同,而有“活動”說、“學問”或“學術”說、“知識體系”說、“科學”說、“藝術”說和“一半是科學,一半是藝術”說、“整合”說等等不同的界定。歷史學類專業主要包括中國史、世界史、考古學一級學科,以及博物館學、民族學、文物學等二級學科。

作為歷史學學科,是專門研究歷史的學科。

歷史學是什麼

歷史學: 研究物質變動的學科,簡稱史學。與歷史的概念相對應,歷史學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 廣義歷史學:世界上一切科學都可以稱為歷史學。 (“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馬克思、恩格斯) 狹義歷史學:研究人類社會以往運動發展過程的學問。

《歷史學是什麼》

歷史學是人類對自己的歷史材料進行篩選和組合的知識形式。歷史學,是個靜態時間中的動態空間概念。歷史學是由歷史、科學、哲學、人性學及其時間空間五部分有機組合而成。

廣義的“歷史學”是對“史”進行同時合訓而產生的“史有二義”的統一體。包括:完全獨立於人們的意識之外的人類過往社會的客觀存在及其發展過程;歷史學家對這種客觀存在和過程及其規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出來的產品。狹義上的史學專指後者,是一種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的屬於觀念形態的東西的統一體。

什麼是最好的歷史學

待望已久的校友聚會終於成了現實。大家來自各地,有著各種的身份,但此刻,我們有一個共同的身份——哈佛燕京學社的校友。赴燕京訪學,是大家學術生涯中一個重要的時段,我們多少都有些哈佛情結。有位資深燕京訪問學者說過:“我們心中都有一座佛,她姓哈,叫哈佛。”燕京學社關愛的眼神始終照拂著所有曾訪問過的學者,有著多種的後續聯絡與幫助措施。這次論壇就是由燕京學社資助的,學社的當家人裴社長與李若虹副社長又親自與會。這首先是一次校友的聚會。

感謝各位校友在最繁忙的開學之初來參加論壇。也歡迎旁聽的各位。

我2006年從南京大學到了浙江大學後,時常陪朋友來西湖,產生了一個莫名其妙的憧憬:如果有一天,約幾位同道泛舟西湖,討論有意思的學術問題,湖光山色之間一定激發靈感,能閃出精彩的思想火花。2012年10月底,裴社長來杭州公幹,傍晚在西湖散步時,我說出了這個想法,沒想到她立刻贊同。於是,有了這次論壇。裴社長還說,90多年前,在浙江的南湖上有12、3個人曾經開過一次重要的會議,我們在西湖上也租條船開個12、3人的會議,挺有意思的。於是,就有了現在的會議形式與代表規模。

當時我們還商定,會議的主題,必須是有點空靈與富有想像力的,否則會辜負了這大好風景,於是,就有了“什麼是最好的歷史學”這個論壇的主題。“什麼是最好的歷史學”,是一個涉及歷史研究本質的問題,是所有從事史學研究的人都必須時刻思考的問題,當然,這也是史學領域最富有爭議,而最難達成共識的論題,在社會與學術多元化的今天,更是如此。然而,每個時代的學者都會提出並回答這個問題,歷史研究就在這個問題意識的引領下不斷進步的。

此際提出“什麼是最好的歷史學”問題,是基於以下三點考慮:1、儘管不可能有終極的正確答案,我們這些人的思考也不能代表所有地區的所有史學工作者,但以我們的思考與研究實踐來試著回答這個問題,作為歷史的記錄,讓後來者知道這個時代的學者的思考。在此層面,我願意引用美國作家巴勒斯(John Burroughs)在《自然之道》(Ways of Nature)裡的話:“一代人,就像一茬樹葉,成為下一代的養料,失敗者豐富了土壤或者讓道路更為平坦。”2、如許多人所批評的,時下的史學研究非常精細,但由此也有了“碎片化”的憂慮,多數學者只關注個性化的小題目,而忽略了對史學基本問題的思考,“只埋頭拉車,不擡頭看路”,現在多的是史學專家,而缺少史學大家。在此層面,我願意引用法國思想家伏爾泰的話:“瞭解一個時代的人們怎樣想問題,要比了解他們怎樣行動更為重要。”3、人類進入21世紀前夕,所有人都對新世紀充滿期待,莫名地激動,史學界也討論過“新世紀的史學”這樣的問題,10多年過去了,這些年的實踐已經值得做一次系統的反省。

大家提交的論文,均圍繞著主題展開的。肯定能達到我們的預想。論壇的設計,是要充分發揮“論”的優勢,大家是校友、同行,但來自不同的地區,研究與觀察既有交集又有差異,參加論壇的燕京校友,最早的訪問學者與剛結束的學者之間隔了20多年,所以這也是不同地區、不同研究方向與不同代際學者之間的交流。每個人的發言,只是話題的引子,我們不設評論人,大家隨意評論,思想的交集一定能產生智慧的光芒。會後,我們考慮整理出來,出個集子。所以,之後大家討論發言,一定要先通報自己的名字,以便整理。

有首流行歌曲叫“最浪漫的事”,我們燕京的當家人與校友,在美好的仲秋季節,在中國最美的地方之一(西湖是世界文化遺產)、泛舟湖上,討論“什麼是最好的歷史學”這麼空靈的歷史哲學命題,形式與內容俱佳。佔盡“天時、地利、人和”。應該也是我們枯燥的學術......

歷史學是什麼

有人說過去的事實都是歷史。但能不能真正成為歷史,還要取決於後人如何記錄。從這個角度講,今天我們所看到的一切歷史,都有其主觀性,因為它都是人所記錄的。既然是人所記錄的,就不可避免地受記錄者本人的思想感情、方法手段的影響。歷史事實沒有改變,但是記錄的人變了,記錄的觀念變了,記錄的手段變了,歷史重心就會發生轉移。但是無論如何,過去一切的事實都成為歷史是絕對不可能的。人們都希望穿越時間隧道,能夠回到過去,但到現在為止這還只是個科學幻想,我們真正能做到的主要還是閱讀歷史文獻,通過這種方法瞭解過去。所以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歷史事實,都已經經過歷代歷史學家或者歷史記載者的選擇、加工。

“史”有二義

因取義的廣狹不同,史學的定義從內涵上可歸納為兩種。廣義的“史學”是對“史”進行

同時合訓而產生的“史有二義”的統一體,包括:(1)完全獨立於人們的意識之外的人類過往社會的客觀存在及其發展過程,和(2)歷史學家對這種客觀存在和過程及其規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出來的產品。狹義上的史學不包括前者,而專指後者。 狹義上的史學是一種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的屬於觀念形態的東西的統一體。就其性質而言,因歷史學家們考察的角度和出發點的不同,而有“活動”說、“學問”或“學術”說、“知識體系”說、“科學”說、“藝術”說和“一半是科學,一半是藝術”說、“整合”說等等不同的界定。 在馬克思主義歷史學誕生之前,人們一般從廣義上來界定史學,即對史學的定義與對歷史的定義往往是同一的,很少有人對兩者進行嚴格的概念上的區分。英語中“歷史學”和“歷史”是同一個詞:History。根據第四版《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History第一義項即指“歷史學”——對過去事件的研究;第二義項才是“歷史”——過去的事件,尤指從整體意義上來認識的過去事件;第三義項實際上是從第一義項中引申出來的——對過去事件的系統敘述。可見,“歷史學”和“歷史”是其本義。在西方歷史學家對歷史學的定義或解說中,History具體所指為何,一般應視具體的文字語境而定。 中西方對史學的認識所經歷的過程基本相同。中國古代的“史學”概念亦從對“史”的認識發展而來,或者說它最初也包含在“史”中。據瞿林東先生的研究,大體說來,中國古代“史”的含義經歷了史官、史書、史事、史學的發展過程。史學概念可能始出於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後趙石勒稱王之年——公元319年(東晉太興二年)。在當時和其後一個半世紀間,人們並未對它的內涵作出明確的解說。但是,史學擺脫對經學的依附地位,並與傳統的經、律兩學鼎足而立,成為官學中一個完全獨立的部門,這在中國古代史學發展上還是極具重要意義的。後來它有了編纂學、文獻學的內容;至清代乾嘉時期,人們又賦予了史學以歷史敘述技巧和歷史認識方法等內容。[2]要而言之,在中國古代,人們對史學概念的解說所達到的最高認識水平是:史學是一門關於如何認識、敘述或編纂過去的事件的專門性、技藝性的學問。這種認識與西方近代歷史學家“歷史學是藝術”的界說有異曲同工之妙。在中國古代史學發展史上,作為人類過往社會客觀存在的“歷史”與作為一種專門性學問的人們對它進行認識、描述的活動及其結果的“史學”,最後實現了初步的分離,這是古代歷史學家經過數千年探索的結果,亦是他們在史學認識上的最大成就之一。 正因“史學”從“史”的硬殼中脫胎而來,所以,儘管在當代歷史學家看來,“歷史”與“史學”是兩個內涵和本質均不相同的概念,對於它們各自是什麼的回答分屬於不同的本體論範疇,但是當人們定義它們時,它們就像是一個雙面怪——兩者交......

相關問題答案
公眾史學是什麼意思?
美學是什麼讀後感?
教育部學歷證書是什麼?
學歷類別是什麼?
學歷檔案是什麼?
學歷層次是什麼意思?
本科學歷英文是什麼?
學歷函授是什麼意思?
宋三司史司是什麼意思?
大學督學是什麼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