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為什麼叫劉備為劉使君呢 10分?

General 更新 2023年10月15日

三國演義中為什麼叫劉備為劉使君呢 10分

曹操曾經舉薦劉備擔任豫州牧,而使君是對州刺史或州牧的尊稱,所以劉備就被稱為“劉豫州”或“劉使君”。

漢時稱"刺史"為"使君",古樂府 <日出東南隅行> :“使君從南來,五馬立踟躕。”漢以後用以對州郡長官的尊稱。《三國志 蜀志 先主傳》:“曹公從容謂先主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按劉備當時為豫州牧。

所以當時稱劉備為劉使君。

三國劉備為何有叫劉使君

不是,使君是東漢時期人們對刺史和州牧的尊稱,劉備曾擔任左將軍、豫州牧,所以有劉使君、劉豫州之稱,至於三國演義是真三分虛七分,建議讀三國志更能瞭解關於三國的事

為什麼把劉備說成“劉使君?”

使君:漢代稱呼太守刺史,漢以後用做對州郡長官的尊稱。

194年,曹操攻打陶謙,陶謙求救于田楷,田楷帶同劉備一起前往相救並擊退曹軍,陶謙特意送四千丹楊兵給劉備,劉備便依附陶謙,屯於小沛,並被表為豫州刺史。

劉備為什麼叫劉豫州?

《三國演義》中說,劉備先被授予徐州牧,兵敗投曹操後被冊封豫州牧。《三國志》中只說劉備代領徐州牧,曹操上表天子,天子授予劉備為豫州牧,因此世稱劉豫州。《三國演義》中,劉備第一次見諸葛亮是這麼對書童說的“漢左將軍、宜城亭侯、領豫州牧、皇叔劉備來拜見先生。”書童說“我記不得這許多名字。”劉皇叔很無奈啊。一個州牧相當於一方諸侯,大權在握,雖然劉皇叔只是掛個名,但卻是受全天下承認的(漢獻帝冊封的)。所以大家見了劉備用尊稱,就叫他“劉豫州”“劉皇叔”“劉使君”

劉備為什麼叫做劉大耳?

三國的時候,有人叫劉備劉使君,有人叫劉備劉皇叔,有人卻叫劉備大耳賊,傳說他雙耳齊肩,也就是耳垂大的碰到肩膀上。叫大耳賊當然是因為他耳朵大,主要的還是因為看出來他壞,壞得有水平。

是一種蔑稱,因為劉備兩耳垂肩,就是耳朵比較大。其他類似的有稱呼孫權為紫髯鼠輩、碧眼小兒的,因為他鬍子是紫色的,眼睛是綠的。呂布罵張飛叫環眼賊,因為他眼珠子特別大,豹頭環眼。

總之,就是不好的.

三國演義中對劉備的稱呼

劉表和劉璋,和劉備都一個輩的,即使不是,小說為表現他們是同宗兄弟,也用兄弟關係來處理。故劉表稱之為賢弟,劉璋稱之為賢弟。張飛和關羽還叫他哥哥呢。

另外,我們一般認為趙雲和呂布都是年輕小生形象,通過呂布叫劉備賢弟,也可以看出正史上兩人的年齡。呂布是漢末人物,而劉備主要是三國人物,呂布雖無有準確的出生年月,但的確比劉備大,而且那時候劉備還沒有認宗室呢。

各人地位不等,與劉備親疏不同,對劉備的稱呼也不一樣,以前在知道里做過一次,今天搜不到,故再細列如下:

劉備姓劉名備字玄德,名字是尊長或仇人叫的,另外劉備自稱時稱名,即備如何如何;而玄德這個字只能是別人對他的尊稱,是同輩或後輩對他的敬稱,不可自稱。

一、關羽張飛叫劉備“大哥”、“哥哥”;劉備進位漢中王及後來稱帝以後,他們叫大哥為漢王。按中國白話小說的流行模式,實應叫作王兄、皇兄。

二、破黃巾後劉備有功,玄德除授定州中山府安喜縣尉,那個傻督郵就稱劉備為“劉縣尉”,捱了張飛的打就喊劉備為“玄德公”。

三、陶謙一讓徐州時稱劉備為“公”,這是第二人稱時的尊稱,相當於“君”、“子”,就是今天的“先生”,與“君”“子”相比,是有所託負時用的比較重量級的尊稱。

四、陶謙二讓徐州時,陳登、靡竺稱劉備為“明公”,同上。表示歸屬意,你是聖明的長者,我是你忠實的跟班(臣、僕、臣僕)。

五、陶謙三讓徐州時,稱劉備為“玄德公”。陶謙對陳登、靡竺說話時稱劉備為“劉公”這是第三人稱。徐州百姓稱劉備為“劉使君”——使君是漢代對太守、刺史的通稱。本來太守是政府官員,不管軍事,刺史是監察官,也不管軍事,但是東漢末地方軍閥割據,中央管不了地方了,所以使君也代表某一州郡的軍政首長。百姓隱然把劉備當做徐州市軍政首長,這是劉備第一次擁有地盤,不過馬上被呂布奪雲了。這裡用意指劉備善良,呂布不義。

六、呂布投靠劉備時,與劉備友好時稱之為“賢弟”,生氣時則罵作“大耳兒”。

七、袁術派紀靈打劉備,紀靈罵劉備為“劉備村夫”,體現了紀氏的庸俗。呂布轅門射戟一段,調和劉備與紀靈,紀靈初見劉備,以為劉呂聯手害他,呂布答不是,紀靈又以為呂布聯合自己除劉備,時稱劉備“大耳兒”。

八、荀彧初見劉備,就勸曹操除之,認為劉備是英雄,此不是稱呼,但是鑑定合理。

九、劉備與呂布不和,曹操表奏劉備為豫州牧,從此劉備又多了一個稱呼“劉豫州”。

十、呂布白門樓一段,先是求劉備,稱之為“公”,繼之是怨劉備,罵作“是兒”,死到臨頭,最後罵劉備作:“大耳兒”。

十一、曹劉聯手除呂布後,曹操把劉備推薦給漢帝,查了宗譜,原來劉備是“劉皇叔”,封之為“左將軍”、“宜城亭侯”。故人有以人官職名來稱呼一個人的習慣,故而劉備一下子又多了幾個叫法。

十二、青梅煮酒時,曹操稱劉備,先是尊稱“玄德”,後又敬稱“使君”,前者顯得親切,是同學情誼,後者顯得推崇,是誇劉備英雄了得。聞雷失箸後,又說“丈夫也怕打雷嗎”,這裡就是曹操上當後對劉備的輕視的玩笑,相當於“漢子”、“爺們兒”。

不再一一列舉。總說吧:

劉備被本家劉表、劉璋稱作“賢弟”。

劉表之長子劉琦自然稱劉備為“叔父”。

劉備一顧茅廬時,自稱“漢左將軍宜城亭侯領豫州牧皇叔劉備”,後簡化為“劉備”二字。

劉備被司馬徽稱作“將軍”。司馬徽家小童稱之為“劉玄德”,非常符合身份。

夏侯敦去新野捉劉備,第三人稱為:劉備鼠非耳。

周瑜分析劉備是“梟雄之輩”——這也算作一個名字,第三人稱嘛!

魯肅來討荊州,諸葛亮向魯肅稱呼劉備分別為“吾主”、“我主人”,與魯肅立字據時稱劉備為“主人”“我主”等。稱孫權當......

為什麼劉備又叫劉豫州?

曹操攻打徐州,陶謙向劉備求救,劉備遂從公孫瓚處借來數千兵馬,當時公孫瓚手下的趙雲也奉命隨軍。往徐州救援。此時呂布偷襲曹操的根據地濮陽,曹操不得已而退兵。劉備則進駐徐州。陶謙將小沛城交與劉備。 之後,陶謙病故,將徐州城交與劉備,劉備遂自領為徐州牧。此後被曹操所敗的呂布前來投奔,劉備讓其居小沛。後來,袁術率大軍進攻徐州,劉備迎擊,兩軍在盱眙、淮陰相持。這時,呂布偷襲了徐州,劉備戰敗,轉軍海西。途中擊殺在徐州、揚州為寇的楊奉、韓暹,並向呂布求和,呂布讓劉備駐軍小沛。其後袁術派紀靈帶大軍攻小沛,呂布知道脣亡齒寒的道理,用“轅門射戟”救了劉備。但其後,劉備再度召集萬餘人的軍隊,呂布於是率軍進攻小沛。劉備戰敗,只能前往許都投奔曹操。曹操表奏劉備為豫州牧,至此人稱劉備為“劉豫州”。

三國裡面曹操為什麼被稱做明公? 劉備被叫做使君?

我們古代在人與人交往過程中,有許多以顯示我國傳統文明的平等的“禮義稱呼”。當然許多都含著“尊稱”的意思。如“孔子”、“孟子”“老子”和“韓非子”他們,就是因為他們有超人的才德而受人這樣“尊稱”。孔子本名“丘”,孟子本名“軻”,“老子”則姓“李”名“聃”。他們都有學識,是不同學派讀書人的先師,所以後人這樣稱呼他們,表示對他們的尊敬。後來對讀書人一般的稱呼就是在姓後面加個“生”字,“李生”“王生”的,這好象單指“青年男性”的讀書人,老的就常常以“XX公”來“稱”。至於女性,過去因為讀書和讀成書的很少,所以好象沒有這方面的“專指”。可見,女子等級不高。除此,在日常交流中,人和人在稱呼中也很是講究。見面就“君”、“公”、“閣下”,還有“明公”“臺兄”之類,這是碰面的雙方;對沒有見著面的並與對方有親屬關係的,則常用一個“令”字在前,如“令堂令尊”(對方的父母)、“令愛”(對方的女兒)、“令妹”(自然是對方的妹子)等等,這都是對別人的一種稱謂,都表示的是“尊敬”。對自己呢,則是謙稱。表示很謙遜的意思。我們常聽說評書的開場就是“小子”(指自己)這樣的話,他其實不“小”——謙虛而已。除這,還在用語中,常用“鄙”、“拙”、“賤”、“愚”稱自己。其實這樣稱呼自己並不是說自己有多麼“拙愚”,只是表示一種“恭歉”罷了。這樣的話說出來,會讓對方和其他人感到這個人有修養,否則給人一種“大言不慚”的感覺。就這樣,雙方彼此一稱呼,都感覺對方是“平易近人”的,就很好談得攏,不然,就很是覺得彆扭。這些稱呼很不錯,他解決了古代人們生活交往中遇到的許多關係問題。所以,中國作為一個文明的國度,是非常推崇這個的。這些都是人們在平等關係下的“稱呼”,雖然字眼上有些“不平等”,但人和人都是沒有“不平”的感覺的。

所以“明公”在當時對一些軍閥的尊稱,一些小將領對比自己等級高的人的一種稱呼,可以理解為賢能的主公,也可以理解為尊敬的主公。

曹操曾舉薦劉備任豫州牧,所以劉備被稱為“劉豫州”或“劉使君”。使君是對州刺史或州牧的尊稱。

董卓暴虐,曾因小事失意,拔手戟擲布。布與卓侍婢私通,恐事發覺,心亦難安。時司徒王允與僕射士孫瑞密謀誅卓,用連環計使呂布殺了董卓,得到了美女貂蟬。王允以布為奮威將軍,儀比三司,封溫侯,共秉朝政。

劉備名叫什麼?

劉備 字 玄德

劉備別稱如下:

1、比較常用的有:玄德、皇叔、劉玄德、劉皇叔

2、其他稱謂的有:使君、劉使君、劉豫州、平原相、豫州牧、徐州牧、新野太守、漢中王、主公、先帝、昭烈帝、烈祖

3、敵方對其蔑稱:大耳賊

劉備的"外號"是啥

1、比較常用的有:玄德、皇叔、劉玄德、劉皇叔。

2、其他稱謂的有:使君、劉使君、儲豫州、漢中王、先帝、昭烈帝

3、敵方對其蔑稱:大耳賊

相關問題答案
三國演義給人什麼道理?
三國演義講的什麼?
三國演義講了什麼道理?
三國演義中六出什麼?
三國演義中揮淚斬什麼?
三國演義中官渡之戰?
三國演義關羽怎麼死的?
三國演義中的三顧茅廬?
三國演義中人物特點?
三國演義中的精彩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