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姓的起源?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11日

蔣姓的來歷?

湖南蔣氏 蔣氏之族出自周,周公三子伯齡封於蔣。至九世孫誕,為幽王太子太傅,幽王弒,平王立,而誕子孟仍歸蔣。越十代孫蟾移居豫州之弋陽,又五代孫簡遂為楚所並,厥後子孫四散。裔孫琬,居湘鄉曲靜。後唐同光2年(924)仲南公由江西返歸曲靜,生子三:文轅、文通、文炳,三支分派,散居湘潭、湘陰、湘鄉、寧鄉、善化、安化、益陽、邵陽、漵浦、武陵、沅陵。長文轅數傳至真公,號洞添,生子十,除十無傳,長居湘鄉之石龍;二居安化之三都;三居漵浦之柳溪;四居邵陽之櫟坑,清初又分櫟坑、寧鄉之團山、新化之稅塘;五居安化之常安、歸化;六居益陽之鮓埠;七居安化之四都;八居安化之通溪;九居安化之常豐。次文通數傳至汝臣,遷湘陰之赤土坎。三子文炳,登宋建隆鄉榜,為寧鄉令,子孫卜居寧鄉之橫岡塘,湘潭之筠湖,善化黑石鋪,寧鄉道林,益陽之志溪、滄溪,武陵之泥灣。清嘉慶10年(1805)六邑合修通譜,光緒34年(1908)再續通譜。嘉慶通派:恭維先澤本隆昌,次序敦和肇錫長,鉅望漢中經鼎盛,鴻勳楚宇燦雲章,詩書力業登科甲,孝友承家選俊良,蔚起人才昭善述,魁名輝映冀聯芳。 長沙蔣家塅蔣氏 始祖琬公,漢大司馬,由江陵遷長沙,支祖萬芟公,世居長沙錦繡都蔣家塅。 長沙蔣氏 遷湘始祖虎公,字嘯溪,明洪武23年(1390)由江西豐城遷居瀏北珠山,四代孫廷宣,由珠山遷苗田,生希量、希衡,希量仍居瀏,希衡生志科、志貴、志學,貴裔居瀏北上埠嶺,學裔居瀏西竺家園,志科子惟先、惟景、惟明明末由苗田再遷長沙東屯渡,建祠於馬鞍山。清乾隆9年(1744)一修族譜,同治3年(1864)二修,1911年三修,2005年大豹公支四修。派式:虎叟均廷希,志惟文啟應,士開光大運,朝典尚躬修,孝思本忠敬,敦厚方裕遠,家聲南楚振。 瀏陽忠誠鄉蔣家河蔣氏 始遷祖虎公,字嘯溪,江西省豐城縣人。明洪武年間因宦遊遷湘,開基於湘省瀏陽縣北鄉(即忠誠鄉)珠山裡(即蔣家河)。至1949年,已傳24代,約3000餘人。宗祠設珠山裡黃甲寮。 瀏陽向埠嶺蔣氏 始遷祖延宣公,明末遷此。至清光緒33年(1907),已傳18代。 寧鄉道林蔣氏 始遷祖國寶公,元時自寧鄉橫岡塘遷居本邑道林。子孫分為八房。1922年十修族譜。 湘鄉石龍蔣氏 譜稱蔣氏居湘鄉,始於蜀漢司馬琬公,五代之亂,遷徙靡定。後唐同光間仲南公自江西吉安迴歸琬公故里湘鄉曲靖,生文轅、文通、文炳。文轅生應清,應清生伯萬,伯萬生士龍、士鳳、士虎。士鳳裔遷安化,士虎裔居湘鄉戴家衝、橫港、橋頭。士龍十傳至榮臣公,居湘鄉石龍。又三傳分為永賢、永芳二宗。永賢公六傳而分八房,長房敏忠公,長子廷富居縣門南,次子廷貴居黃連;次房海忠公,居蠟樹坳;三房祈忠公居黃家嶺;四房益忠公居何家巷;五房全忠公居張家衝;六房璽忠公居蔣家灣;七房武忠公居婁底;八房敏忠居唐家灣。永芳公六傳分為三房,長彝忠公無嗣,撫曾姓子,居西陽;次利忠公居楊樹坡;三仕忠公居伏成。清康熙、乾隆間纂有族譜,嘉慶10年(1805)安化、湘鄉、寧鄉、益陽、常德等邑合修通譜。咸豐5年(1855)、光緒26年(1900)又續修族譜。舊班:安湘寧益德,祖澤永賢良,孝友敦倫重,光先裕業長。該族名人蔣凝學,字先民,陝西布政使,贈內閣學士。蔣德鈞,字少穆,蔣凝學之孫,龍安知府,參與籌設時務學堂。 湘鄉沙溪、衡陽梅樹裡蔣氏 遠祖詡公,傳六世琬,從父佐公官居零陵,卜居湘鄉曲靜。又八世至後梁時,北宸由進士官內閣都堂學士,辭爵歸裡,值長沙馬殷兵阻,遂趨江西吉安府泰和縣,卜宅嚴莊。又二傳至紹祿,後唐同光2年(924)攜子仲南、仲山復還湘......餘下全文>>

贊助廣告

蔣姓的由來?

姓氏:蔣 祖籍:河南

祖宗: 伯齡

分類: 以國為氏

堂號:樂安堂 郡望:樂安郡

堂聯:三徑世澤九侯家聲

周成王(西周國王)封其侄姬旦第三子伯齡於蔣地(今河南光山縣),建立將國,其國人以國名為姓就是將氏。

春秋時期蔣國被楚國所滅,其裔有遷居樂安者(今山東鄒縣),並在當地發展成望族,因此以“樂安”為郡望、堂號。

西漢時伯齡裔孫蔣詡,哀帝劉欣時為兗州刺史,以廉直著稱,後因王莽撮政,借病歸隱,荊棘塞門,舍中開三經,不出。唯羊仲求仲同遊之。

東漢初年,蔣詡曾孫蔣橫,佐光武帝劉秀討赤眉有功,官至大將軍,其九子俱封侯,公華侯穎;會稽侯(今浙江紹興)鄭;臨江侯(四川忠縣)川;臨湖侯(安徽無為縣)曜;臨蘇侯淅;浦亭侯巡;九江侯(安徽定遠縣)稔;雲陽侯(陝西淳化縣)默;函亭侯(江蘇宜興)澄。蔣澄為宜興始祖,其裔孫將仕傑,元朝末年避亂而遷浙江奉化溪口鎮,為標榜蔣氏的發展,

贊助廣告

氏人以“三徑世澤、九侯家聲。”為堂聯。成為蔣氏的代名詞一直延用至今。

尋根溯源

1、蔣氏姓源比較純正,主要出自姬姓。其血統與來源與西周皇族有關,據《左傳》、《唐書·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等所載,周武王弟周公姬旦有子名伯齡,周成王時受封於蔣(今河南固始東北蔣集,一說今河南光山縣西),建立蔣國,為伯爵,史稱其為蔣伯。春秋時,蔣遭楚滅,蔣伯的子孫遂以國名為姓,稱蔣氏。2、其他少數民族如滿、蒙古、回、拉祜、保安、布朗、苗、瑤、傣、土家、壯、羌及苦聰人有此姓。

得姓始祖

蔣伯齡。乃周公旦第三子,周武王姬發滅掉荒淫無道的商紂王之後,建立周王朝,在位不久即撒手人寰,由周成王繼位,因成王年幼,便由周公旦攝政,周公旦助成王平息了商紂王之子武庚和東方夷族的叛亂,確定宗法制,創立了典章制度,並不斷分封同姓諸侯,其中將自己第三子伯齡封於蔣地,稱蔣伯。公元前六一七年,蔣國被楚國所滅,其後子孫便以國名為氏,並尊蔣伯齡為蔣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遷

河南為蔣姓的最初發祥地,楚滅蔣後,蔣姓除部分留居河南外,大部外遷。秦漢之際,有蔣姓西遷入陝西,東遷入山東,其中在山東博興、壽光的蔣姓繁衍的最為旺盛,故蔣姓世代有以“樂安”為堂號的習俗。蔣姓南遷較一般姓氏都早,始於漢代,東漢建武年間,逡道侯蔣橫遭讒害,其九子避難四方,光武帝醒悟後,九子皆隨地封侯,即:公華侯潁、會稽侯鄭、臨蘇侯浙、臨湖侯曜、浦亭侯巡、臨江(今四川忠縣)侯川、九江(今屬江西)侯稔、雲陽(今陝西淳化)侯默、函亭(今江蘇宜興)侯澄。可見,自蔣橫以後,其子孫多數散居於我國南方的江蘇、江西、浙江、四川、湖北、湖南等地,並且成為當地的開基始祖。如此反而使蔣姓活動範圍大大增加。東漢末年,有一支從河南遷往山東東萊郡,三國時曹魏的蔣濟即其後裔。此期有蔣休(西漢名臣蔣翊之十世孫)自樂安遷義陽羨縣(今江蘇宜興),其子孫有遷浙江奉化之三嶺。據考證,天下無二蔣,蔣姓中國人本出自於一家。漢代以後的蔣姓,大都出自江蘇的宜興,其始祖為函亭侯蔣澄,後來中國的蔣姓人家,絕大部分都是從宜興繁衍出來的。唐初,陳元光入閩開漳,有蔣姓將佐隨往,此期有浙江天台之蔣姓移居浙江奉化。五代時,蔣翊的後人蔣顯,出任四明監鹽官,住在寧波城內的採蓮橋,其後代文人蔚起,成為甬上望族。宋以後,福建、廣東蔣姓已盛,元季,仕傑公(宋神宗金紫光祿大夫蔣浚明之裔)始遷奉化武嶺禽孝鄉(即今溪口鎮),此即蔣介石之先祖。明清之季,有閩粵蔣姓移居海外。一九四九年,蔣介石敗居臺灣,蔣姓族人大批隨往。如今,蔣姓已廣佈天下,尤以四川、江蘇、湖南、浙江等省多此姓,上......餘下全文>>

蔣姓的來歷與分支?

湖南蔣氏

蔣氏之族出自周,周公三子伯齡封於蔣。至九世孫誕,為幽王太子太傅,幽王弒,平王立,而誕子孟仍歸蔣。越十代孫蟾移居豫州之弋陽,又五代孫簡遂為楚所並,厥後子孫四散。裔孫琬,居湘鄉曲靜。後唐同光2年(924)仲南公由江西返歸曲靜,生子三:文轅、文通、文炳,三支分派,散居湘潭、湘陰、湘鄉、寧鄉、善化、安化、益陽、邵陽、漵浦、武陵、沅陵。長文轅數傳至真公,號洞添,生子十,除十無傳,長居湘鄉之石龍;二居安化之三都;三居漵浦之柳溪;四居邵陽之櫟坑,清初又分櫟坑、寧鄉之團山、新化之稅塘;五居安化之常安、歸化;六居益陽之鮓埠;七居安化之四都;八居安化之通溪;九居安化之常豐。次文通數傳至汝臣,遷湘陰之赤土坎。三子文炳,登宋建隆鄉榜,為寧鄉令,子孫卜居寧鄉之橫岡塘,湘潭之筠湖,善化黑石鋪,寧鄉道林,益陽之志溪、滄溪,武陵之泥灣。清嘉慶10年(1805)六邑合修通譜,光緒34年(1908)再續通譜。嘉慶通派:恭維先澤本隆昌,次序敦和肇錫長,鉅望漢中經鼎盛,鴻勳楚宇燦雲章,詩書力業登科甲,孝友承家選俊良,蔚起人才昭善述,魁名輝映冀聯芳。

長沙蔣家塅蔣氏

始祖琬公,漢大司馬,由江陵遷長沙,支祖萬芟公,世居長沙錦繡都蔣家塅。

長沙蔣氏

遷湘始祖虎公,字嘯溪,明洪武23年(1390)由江西豐城遷居瀏北珠山,四代孫廷宣,由珠山遷苗田,生希量、希衡,希量仍居瀏,希衡生志科、志貴、志學,貴裔居瀏北上埠嶺,學裔居瀏西竺家園,志科子惟先、惟景、惟明明末由苗田再遷長沙東屯渡,建祠於馬鞍山。清乾隆9年(1744)一修族譜,同治3年(1864)二修,1911年三修,2005年大豹公支四修。派式:虎叟均廷希,志惟文啟應,士開光大運,朝典尚躬修,孝思本忠敬,敦厚方裕遠,家聲南楚振。

瀏陽忠誠鄉蔣家河蔣氏

始遷祖虎公,字嘯溪,江西省豐城縣人。明洪武年間因宦遊遷湘,開基於湘省瀏陽縣北鄉(即忠誠鄉)珠山裡(即蔣家河)。至1949年,已傳24代,約3000餘人。宗祠設珠山裡黃甲寮。

瀏陽向埠嶺蔣氏

始遷祖延宣公,明末遷此。至清光緒33年(1907),已傳18代。

寧鄉道林蔣氏

始遷祖國寶公,元時自寧鄉橫岡塘遷居本邑道林。子孫分為八房。1922年十修族譜。

湘鄉石龍蔣氏

譜稱蔣氏居湘鄉,始於蜀漢司馬琬公,五代之亂,遷徙靡定。後唐同光間仲南公自江西吉安迴歸琬公故里湘鄉曲靖,生文轅、文通、文炳。文轅生應清,應清生伯萬,伯萬生士龍、士鳳、士虎。士鳳裔遷安化,士虎裔居湘鄉戴家衝、橫港、橋頭。士龍十傳至榮臣公,居湘鄉石龍。又三傳分為永賢、永芳二宗。永賢公六傳而分八房,長房敏忠公,長子廷富居縣門南,次子廷貴居黃連;次房海忠公,居蠟樹坳;三房祈忠公居黃家嶺;四房益忠公居何家巷;五房全忠公居張家衝;六房璽忠公居蔣家灣;七房武忠公居婁底;八房敏忠居唐家灣。永芳公六傳分為三房,長彝忠公無嗣,撫曾姓子,居西陽;次利忠公居楊樹坡;三仕忠公居伏成。清康熙、乾隆間纂有族譜,嘉慶10年(1805)安化、湘鄉、寧鄉、益陽、常德等邑合修通譜。咸豐5年(1855)、光緒26年(1900)又續修族譜。舊班:安湘寧益德,祖澤永賢良,孝友敦倫重,光先裕業長。該族名人蔣凝學,字先民,陝西布政使,贈內閣學士。蔣德鈞,字少穆,蔣凝學之孫,龍安知府,參與籌設時務學堂。

湘鄉沙溪、衡陽梅樹裡蔣氏

遠祖詡公,傳六世琬,從父佐公官居零陵,卜居湘鄉曲靜。又八世至後梁時,北宸由進士官內閣都堂學士,辭爵歸裡,值長沙馬殷兵阻,遂趨江西吉安府泰和縣,卜宅嚴莊。又二傳至紹祿,後唐同光2年......餘下全文>>

中國有多少姓蔣的?發源地在那裡

姓氏起源:

關於蔣氏的姓氏來源說法為下:

出自姬姓,以國名命姓。西周初期,周公姬旦的第三個兒子叫伯齡,被封在蔣,建立蔣國,是周朝的一個小國。後來蔣國被楚國所滅,伯齡的後代子孫就以原國名命姓,稱蔣姓。《元和姓纂》中記載:"周公第三子伯齡封蔣,子孫氏焉,國在汝南期思縣。"期思縣因期思公復遂而得名,治所即今河南淮濱縣城東南13公里得期思集,北鄰死河,系春秋時楚滅蔣後所置,屬於汝南郡,魏、晉時改屬弋陽郡。因此,蔣姓祖根在今河南淮濱。

聚集地:

遷徙分佈

先秦時期,蔣氏主要是在今河南境內發展繁衍。自楚滅蔣後,蔣氏除部分仍留居河南外,大部分外遷。其中,有一支首先於漢時已遷居陝西省境內,又一支於東漢遷往山東東萊郡。另一支於南朝宋時遷往義陽羨縣(今屬江蘇)。西漢哀帝時,又杜陵人(今陝西長安縣東南)蔣翊被封為兗州(今屬山東)刺史,其子孫東漢初渡江散居江南各地,其中一支徙居陽羨(今江蘇宜興),一支徙居毗陵(今江蘇常州)之滆湖,一支遷至今浙江奉化之三嶺。個兒子避難四方,待帝省悟後,9子皆隨地封侯,即:公華侯穎,會稽(今屬浙江)侯鄭,臨江(今四川忠縣)侯川、臨湖侯曜、臨蘇侯浙、浦亭侯巡、九江(今屬江西)侯稔、雲陽(今陝西淳化西北)侯默、函亭(今屬江蘇)侯澄。可見,自蔣橫以後,其子孫便多散居我國南方的浙江、四川、湖北、湖南、江西、江蘇等地。唐初,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闢漳州,有河南蔣姓將佐隨從,後在福建安家落戶。宋代,蔣氏已有移居今廣東者,如南宋理宗時進士蔣科為電白人(今廣東高州縣東北)。元末,永嘉人(今浙江溫州)蔣允文避亂移居閩中。元、明時期,福建、廣東的蔣氏已發展成為大族。

蔣姓是臺灣的第六十六大著名大姓,其地位的顯赫,自不待訪問說。蔣氏家族的源頭,史書上記載為:“系承伯齡,望出蔣鄉”。蔣氏遷臺,始於明末永曆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當時,有位叫做蔣毅庵的人,跟隨鄭成功父子在臺灣高舉義旗,反清復明,並且當了鄭氏軍隊的副總。蔣毅庵死後,就葬於彰化市的八卦山麓。同時期,還有一位姓蔣鄭氏部屬,入墾港東中裡西勢莊。這兩 位追隨鄭成功來臺的蔣姓人士,已被公認為蔣氏移臺的始祖。另據史籍記載,臺灣的蔣氏,主要來自福建的泉州。從《福建通史》可知,泉州的蔣氏的始祖,是南宋的大學者蔣邕,他是仙遊人,在南宋紹興年間,到泉州教書,後來就定居下來,成為蔣氏在閩南的開山祖。由此推斷,臺灣蔣氏的祖先,應該也是來自中原的蔣邕。

蔣姓在我國曆史上是一個比較典型的南方姓氏。

三、堂號

"鐘山堂":後漢時有秣陵尉蔣子文在山中剿匪時犧牲了。他生前說過"我的骨頭輕,死後一定成神"。到了三國時代,吳國孫權在健康(今南京)建了國都。一天,孫權到鐘山堂遊覽,果然看到了死去了好久的秣陵尉蔣子文,騎著白馬,拿著鵝毛扇子,孫權於是就在鐘山上給他蓋了廟,封他為蔣侯,專門派人奉祀他。蔣氏因以"鐘山"為號。

"九侯堂":西漢時蔣詡忠於漢室,王莽篡漢後要他做臣子,他堅決不幹,就被王莽殺害了。光武帝中興漢室後,蔣詡已死,光武帝就把他的九個兒子都封為侯。蔣氏因以"九侯"為號。

歷史名人

蔣介石:名中正。早年入保定軍校學習,後留學日本,加入同盟會。辛亥革命時,依附滬軍都督陳其美。後在上海經營交易所失敗,投靠孫中山。1924年,孫中山確定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改組國民黨,蔣介石表示擁護,得到孫中山信任派去原蘇聯學習。回國後,任黃埔軍校校長,兼國民革命軍第一軍軍長。1......餘下全文>>

廣東蔣氏來源 40分

河南為蔣姓的最初發祥地,楚滅蔣後,蔣姓除部分留居河南外,大部外遷。秦漢之際,有蔣姓西遷入陝西,東遷入山東,其中在山東博興、壽光的蔣姓繁衍的最為旺盛,故蔣姓世代有以“樂安”為堂號的習俗。蔣姓南遷較一般姓氏都早,始於漢代,東漢建武年間,逡道侯蔣橫遭讒害,其九子避難四方,光武帝醒悟後,九子皆隨地封侯,即:公華侯潁、會稽侯鄭、臨蘇侯浙、臨湖侯曜、浦亭侯巡、臨江(今四川忠縣)侯川、九江(今屬江西)侯稔、雲陽(今陝西淳化)侯默、函亭(今江蘇宜興)侯澄。可見,自蔣橫以後,其子孫多數散居於我國南方的江蘇、江西、浙江、四川、湖北、湖南等地,並且成為當地的開基始祖。如此反而使蔣姓活動範圍大大增加。東漢末年,有一支從河南遷往山東東萊郡,三國時曹魏的蔣濟即其後裔。此期有蔣休(西漢名臣蔣翊之十世孫)自樂安遷義陽羨縣(今江蘇宜興),其子孫有遷浙江奉化之三嶺。據考證,天下無二蔣,蔣姓中國人本出自於一家。漢代以後的蔣姓,大都出自江蘇的宜興,其始祖為函亭侯蔣澄,後來中國的蔣姓人家,絕大部分都是從宜興繁衍出來的。唐初,陳元光入閩開漳,有蔣姓將佐隨往,此期有浙江天台之蔣姓移居浙江奉化。五代時,蔣翊的後人蔣顯,出任四明監鹽官,住在寧波城內的採蓮橋,其後代文人蔚起,成為甬上望族。宋以後,福建、廣東蔣姓已盛,元季,仕傑公(宋神宗金紫光祿大夫蔣浚明之裔)始遷奉化武嶺禽孝鄉(即今溪口鎮),此即蔣介石之先祖。明清之季,有閩粵蔣姓移居海外。一九四九年,蔣介石敗居臺灣,蔣姓族人大批隨往。如今,蔣姓已廣佈天下,尤以四川、江蘇、湖南、浙江等省多此姓,上述四省蔣姓約佔全國漢族蔣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

回族蔣姓來源

歷史來源   出自「姬」姓。以國為氏。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及《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雲 。周朝初,周公第三子伯齡受封於蔣國 ( 一說在今湖北省仙居縣,一說在今河南省固始縣東 ) 後被楚國所滅,遺民以原國名「蔣」為氏。   家族名人   蔣琬 (?~246)字公琰,三國蜀漢湘鄉(今湖南省湘鄉縣)人。初隨劉備入蜀,後為諸葛亮所重,稱其為社稷才。亮卒,代亮執政,官至尚書令,封安陽亭侯。以鎮靜為治,後詔琬屯軍漢中,又命開府,加大司馬。卒諡恭。   蔣中正 ( 1887~1975)字介石,學名志清,浙江省奉化縣人。肄業於保定陸軍學堂,1922年,陳?明叛變,衛護國父脫險,後任大本營參謀長、黃埔軍官學校校長。參與討袁、東征,北伐,1928年被推為國民政府主席。日軍入侵中國後,經西安事變,旋領導軍民聯合中國共產黨抗戰,其間歷任中國國民黨總裁、盟軍中國戰區最高統帥,抗戰勝利後,政府從陪都重慶還都南京,召開國民大會,制定中華民國憲法。1948年當選首任總統,後和中共爆發內戰,1949年敗退臺灣,後建設臺灣,1975年病逝臺北。   蔣經國 (1909~1988)浙江省奉化縣人。為蔣中正之子。曾留學前蘇聯,就讀於莫斯科中山大學。歷任中華民國總統。   地望分佈   山東樂安郡。   蔣姓起源參考之二   蔣姓在當今中國姓氏中排名第四十三,在臺灣排名第六十三。蔣姓出自姬姓,是西周皇族的後代。西周初年,周公姬旦的第三個兒子伯齡,被周成王封在蔣,建立了蔣國,史稱蔣伯。春秋時期,蔣國被楚國所滅,亡國後的蔣國子民,就有人用國名作為自己的姓氏,從此姓蔣。發展和演變:先秦時期,蔣姓主要在他的發源地河南發展,到漢代時,由於戰亂,做官等原因,蔣姓已經發展到陝西,山東,江蘇,浙江,四川,安徽等地。唐代初年,河南蔣姓有人開始進入福建,到宋代時,已經有蔣姓人在廣東定居。明朝,蔣毅庵跟隨鄭成功收復臺灣,成為第一個進入臺灣的蔣姓人士。蔣姓的主要聚居地有:期思,弋陽,樂安,杜陵,宜興,奉化,毗陵,公華,會稽,臨江,臨湖,臨蘇,浦亭,九江,雲陽,函亭,義興,泉陵,廣陵,壽春,平阿,沛縣,博昌,平河,電白,泉州,南海等。   蔣姓起源參考之三   天下蔣姓是一家   在中國,一些具有悠久歷史的大姓,常常難以避免被外族冒用的命運。值得蔣姓人氏慶幸的是,在歷代姓氏考籍中,至今還沒有發現蔣姓被外姓人冒用的記錄。這說明天下無二蔣,蔣姓都具有相同的血統,五百年前是一家。   史書上講,中國蔣姓的始祖,是3000年前周公的第三個兒子伯齡,他被封於蔣國。當時蔣國的位置,就是現今河南省大別山一帶的固始縣西北的蔣鄉。伯齡的子孫,按照當時的風俗習慣,以國的名稱作為家族的姓氏,而綿延不斷地繁衍至今。   蔣姓後來沿中國的東部往南遷徙,由今天的山東魯北遷移到江蘇宜興、浙江寧波、福建泉州而至臺灣。尤其是漢代以後,蔣姓絕大部分都是出自江蘇的宜興,成為蔣姓家族繁衍最旺的一支。其始祖為山亭侯蔣澄。   五代後,蔣澄的孫子蔣宗霸到浙江奉化雪竇山附近的小盤山做居士,法名摩訶,從此雪竇山下的這個溪口小鎮便有了蔣姓的繁衍。中國現代史上的風雲人物蔣介石,就是浙江奉化這一支蔣姓。   浙江省奉化市檔案局局長周丁華說:“蔣姓原來是江蘇宜興,五代時候遷到明州,就是現在的寧波,到了蔣宗霸這一代遷到奉化。蔣姓主要在溪口,在溪口的總人口有三萬, 佔四分之一。”   奉化溪口有兩個蔣姓村莊,蔣介石就出生在蔣氏二村裡。他排輩第28代。這兩個村莊的人80%都姓蔣。   奉化溪口......餘下全文>>

苗族中的蔣姓源於何處

1.

主要出自姬姓,其血統與來源與西周皇族有關。周公姬旦的第三個兒子叫 伯齡,以國名命氏。據《左傳》、《唐書·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等所載,西周初期,周公姬旦的第三個兒子叫伯齡,被封在蔣,建立蔣國,是周朝的一個小國。蔣國滅亡之後,姬伯齡的後裔子孫就以故國名為姓氏,稱蔣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蔣氏正宗。

2.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在今蒙古族、回族、拉祜族、保安族、布朗族、苗族、瑤族、傣族、土家族、壯族、羌族、苦聰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蔣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縻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氏,世代相傳至今。

3.

可能源於子姓,殷商之後。《左傳·成公十六年》中記載宋國有蔣鋤。因宋國為殷商之後的封地,所以這一支可能為子姓蔣氏。

4.

源於古越族,出自秦、漢朝時期南越國俚族,屬於帝王賜姓改姓為氏。

5.

源於滿族,出自明朝時期建州女真蔣佳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改姓為氏。

上述材料2中(百度百科搜到的)提到蔣姓本身就源於少數民族包括苗族,並沒有提到苗族中的蔣氏出在哪裡。別的網頁上也只有蔣姓的起源,沒有特別提到苗族中的蔣姓究竟來自哪裡。只能幫到這裡了

蔣姓的來源

姓氏:蔣 祖籍:河南

祖宗: 伯齡

分類: 以國為氏

堂號:樂安堂 郡望:樂安郡

堂聯:三徑世澤九侯家聲

周成王(西周國王)封其侄姬旦第三子伯齡於蔣地(今河南光山縣),建立將國,其國人以國名為姓就是將氏。

春秋時期蔣國被楚國所滅,其裔有遷居樂安者(今山東鄒縣),並在當地發展成望族,因此以“樂安”為郡望、堂號。

西漢時伯齡裔孫蔣詡,哀帝劉欣時為兗州刺史,以廉直著稱,後因王莽撮政,借病歸隱,荊棘塞門,舍中開三經,不出。唯羊仲求仲同遊之。

東漢初年,蔣詡曾孫蔣橫,佐光武帝劉秀討赤眉有功,官至大將軍,其九子俱封侯,公華侯穎;會稽侯(今浙江紹興)鄭;臨江侯(四川忠縣)川;臨湖侯(安徽無為縣)曜;臨蘇侯淅;浦亭侯巡;九江侯(安徽定遠縣)稔;雲陽侯(陝西淳化縣)默;函亭侯(江蘇宜興)澄。蔣澄為宜興始祖,其裔孫將仕傑,元朝末年避亂而遷浙江奉化溪口鎮,為標榜蔣氏的發展,

氏人以“三徑世澤、九侯家聲。”為堂聯。成為蔣氏的代名詞一直延用至今。

尋根溯源

1、蔣氏姓源比較純正,主要出自姬姓。其血統與來源與西周皇族有關,據《左傳》、《唐書·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等所載,周武王弟周公姬旦有子名伯齡,周成王時受封於蔣(今河南固始東北蔣集,一說今河南光山縣西),建立蔣國,為伯爵,史稱其為蔣伯。春秋時,蔣遭楚滅,蔣伯的子孫遂以國名為姓,稱蔣氏。2、其他少數民族如滿、蒙古、回、拉祜、保安、布朗、苗、瑤、傣、土家、壯、羌及苦聰人有此姓。

得姓始祖

蔣伯齡。乃周公旦第三子,周武王姬發滅掉荒淫無道的商紂王之後,建立周王朝,在位不久即撒手人寰,由周成王繼位,因成王年幼,便由周公旦攝政,周公旦助成王平息了商紂王之子武庚和東方夷族的叛亂,確定宗法制,創立了典章制度,並不斷分封同姓諸侯,其中將自己第三子伯齡封於蔣地,稱蔣伯。公元前六一七年,蔣國被楚國所滅,其後子孫便以國名為氏,並尊蔣伯齡為蔣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遷

河南為蔣姓的最初發祥地,楚滅蔣後,蔣姓除部分留居河南外,大部外遷。秦漢之際,有蔣姓西遷入陝西,東遷入山東,其中在山東博興、壽光的蔣姓繁衍的最為旺盛,故蔣姓世代有以“樂安”為堂號的習俗。蔣姓南遷較一般姓氏都早,始於漢代,東漢建武年間,逡道侯蔣橫遭讒害,其九子避難四方,光武帝醒悟後,九子皆隨地封侯,即:公華侯潁、會稽侯鄭、臨蘇侯浙、臨湖侯曜、浦亭侯巡、臨江(今四川忠縣)侯川、九江(今屬江西)侯稔、雲陽(今陝西淳化)侯默、函亭(今江蘇宜興)侯澄。可見,自蔣橫以後,其子孫多數散居於我國南方的江蘇、江西、浙江、四川、湖北、湖南等地,並且成為當地的開基始祖。如此反而使蔣姓活動範圍大大增加。東漢末年,有一支從河南遷往山東東萊郡,三國時曹魏的蔣濟即其後裔。此期有蔣休(西漢名臣蔣翊之十世孫)自樂安遷義陽羨縣(今江蘇宜興),其子孫有遷浙江奉化之三嶺。據考證,天下無二蔣,蔣姓中國人本出自於一家。漢代以後的蔣姓,大都出自江蘇的宜興,其始祖為函亭侯蔣澄,後來中國的蔣姓人家,絕大部分都是從宜興繁衍出來的。唐初,陳元光入閩開漳,有蔣姓將佐隨往,此期有浙江天台之蔣姓移居浙江奉化。五代時,蔣翊的後人蔣顯,出任四明監鹽官,住在寧波城內的採蓮橋,其後代文人蔚起,成為甬上望族。宋以後,福建、廣東蔣姓已盛,元季,仕傑公(宋神宗金紫光祿大夫蔣浚明之裔)始遷奉化武嶺禽孝鄉(即今溪口鎮),此即蔣介石之先祖。明清之季,有閩粵蔣姓移居海外。一九四九年,蔣介石敗居臺灣,蔣姓族人大批隨往。如今,蔣姓已廣佈天下,尤以四川、江蘇、湖南、浙江等省多此姓,上述四省蔣姓約佔全國漢族蔣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餘下全文>>

“蔣”性的由來

一、古國名 [Jiang state]。姬姓,始封之君為周公之子,在今河南固始縣。一說在今河南光山,春秋時滅於楚。 二、姓氏。 姓氏:蔣 祖籍:河南 祖宗: 伯齡 分類: 以國為氏 堂號:樂安堂 郡望:樂安郡 堂聯:三徑世澤九侯家聲 周成王(西周國王)封其侄姬旦第三子伯齡於蔣地(今河南光山縣),建立將國,其國人以國名為姓就是將氏。 春秋時期蔣國被楚國所滅,其裔有遷居樂安者(今山東鄒縣),並在當地發展成望族,因此以“樂安”為郡望、堂號。 西漢時伯齡裔孫蔣詡,哀帝劉欣時為兗州刺史,以廉直著稱,後因王莽撮政,借病歸隱,荊棘塞門,舍中開三經,不出。唯羊仲求仲同遊之。 東漢初年,蔣詡曾孫蔣橫,佐光武帝劉秀討赤眉有功,官至大將軍,其九子俱封侯,公華侯穎;會稽侯(今浙江紹興)鄭;臨江侯(四川忠縣)川;臨湖侯(安徽無為縣)曜;臨蘇侯淅;浦亭侯巡;九江侯(安徽定遠縣)稔;雲陽侯(陝西淳化縣)默;函亭侯(江蘇宜興)澄。蔣澄為宜興始祖,其裔孫將仕傑,元朝末年避亂而遷浙江奉化溪口鎮,為標榜蔣氏的發展, 氏人以“三徑世澤、九侯家聲。”為堂聯。成為蔣氏的代名詞一直延用至今。 尋根溯源 1、蔣氏姓源比較純正,主要出自姬姓。其血統與來源與西周皇族有關,據《左傳》、《唐書·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等所載,周武王弟周公姬旦有子名伯齡,周成王時受封於蔣(今河南固始東北蔣集,一說今河南光山縣西),建立蔣國,為伯爵,史稱其為蔣伯。春秋時,蔣遭楚滅,蔣伯的子孫遂以國名為姓,稱蔣氏。2、其他少數民族如滿、蒙古、回、拉祜、保安、布朗、苗、瑤、傣、土家、壯、羌及苦聰人有此姓。 得姓始祖 蔣伯齡。乃周公旦第三子,周武王姬發滅掉荒淫無道的商紂王之後,建立周王朝,在位不久即撒手人寰,由周成王繼位,因成王年幼,便由周公旦攝政,周公旦助成王平息了商紂王之子武庚和東方夷族的叛亂,確定宗法制,創立了典章制度,並不斷分封同姓諸侯,其中將自己第三子伯齡封於蔣地,稱蔣伯。公元前六一七年,蔣國被楚國所滅,其後子孫便以國名為氏,並尊蔣伯齡為蔣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遷 河南為蔣姓的最初發祥地,楚滅蔣後,蔣姓除部分留居河南外,大部外遷。秦漢之際,有蔣姓西遷入陝西,東遷入山東,其中在山東博興、壽光的蔣姓繁衍的最為旺盛,故蔣姓世代有以“樂安”為堂號的習俗。蔣姓南遷較一般姓氏都早,始於漢代,東漢建武年間,逡道侯蔣橫遭讒害,其九子避難四方,光武帝醒悟後,九子皆隨地封侯,即:公華侯潁、會稽侯鄭、臨蘇侯浙、臨湖侯曜、浦亭侯巡、臨江(今四川忠縣)侯川、九江(今屬江西)侯稔、雲陽(今陝西淳化)侯默、函亭(今江蘇宜興)侯澄。可見,自蔣橫以後,其子孫多數散居於我國南方的江蘇、江西、浙江、四川、湖北、湖南等地,並且成為當地的開基始祖。如此反而使蔣姓活動範圍大大增加。東漢末年,有一支從河南遷往山東東萊郡,三國時曹魏的蔣濟即其後裔。此期有蔣休(西漢名臣蔣翊之十世孫)自樂安遷義陽羨縣(今江蘇宜興),其子孫有遷浙江奉化之三嶺。據考證,天下無二蔣,蔣姓中國人本出自於一家。漢代以後的蔣姓,大都出自江蘇的宜興,其始祖為函亭侯蔣澄,後來中國的蔣姓人家,絕大部分都是從宜興繁衍出來的。唐初,陳元光入閩開漳,有蔣姓將佐隨往,此期有浙江天台之蔣姓移居浙江奉化。五代時,蔣翊的後人蔣顯,出任四明監鹽官,住在寧波城內的採蓮橋,其後代文人蔚起,成為甬上望族。宋以後,福建、廣東蔣姓已盛,元季,仕傑公(宋神宗金紫光祿大夫蔣浚明之裔)始遷奉化武嶺禽孝鄉(即今溪口鎮),此即蔣介石之先祖。明清之季,有閩粵蔣姓移居海外。一九四九年,蔣介石敗居臺灣,蔣姓族人大批......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蔣姓的起源?
黃姓的起源?
金姓的起源?
白姓的起源?
胡姓的起源?
鄭姓的起源?
許姓的起源?
雷姓的起源?
梅姓的起源?
牛姓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