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吾爾族民族風俗?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2日

維吾爾族的主要風俗習慣

維吾爾族的主要風俗習慣:

1、待客習俗:

維吾爾族維吾爾族待客和作客都有講究。如果來客,要請客人坐在上席,擺上饢、各種糕點、冰糖等,夏天還要擺上一些瓜果,先給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待飯做好後再端上來,如果用抓飯待客,飯前要提一壺水,請客人洗手。吃完飯後,由長者領作“都瓦”,待主人收拾完食具,客人才能離席。吃飯時,客人不可隨便撥弄盤中食物,不可隨便到鍋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時注意不讓飯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來放在自己跟前的“飯單”上。共盤吃抓飯時,不將已抓起的飯粒再放進盤中。飯畢,如有長者領作“都瓦”,客人不能東張西望或立起。吃飯時長者坐在上席,全家共席而坐,飯前飯後必須洗手,洗後只能用手帕或布擦乾,忌諱順手甩水,認為那樣不禮貌。

贊助廣告

2、結婚習俗:

男女青年要結婚時,由阿訇或伊瑪目(均為宗教職業者)誦經,將兩塊幹饢沾上鹽水,讓新郎、新娘當場吃下,表示從此就像饢和鹽水一樣,同甘共苦,白頭到老。婚宴要在地毯上鋪上潔白的飯單,最先擺上饢、喜糖、葡萄乾、棗、糕點、油炸饊子等,然後再上手抓羊肉、抓飯。

3、節慶習俗:

維吾爾族維吾爾族信奉伊斯蘭教。傳統節日有:肉孜節、古爾邦節、諾魯孜節等。維吾爾族十分重視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古爾邦”節最為隆重。屆時家家戶戶都要宰羊、煮肉、趕製各種糕點等。屠宰的牲畜不能出賣,除將羊皮、羊腸送交清真寺和宗教職業者外,剩餘的用作自食和招待客人。過肉孜節時,成年的教徒要封齋1個月。封齋期間,只在日出前和日落後進餐,白天絕對禁止任何飲食。肉孜節意譯為“開齋節”。按伊斯蘭教教規,節前一個月開始封齋。即在日出後和日落前不準飲食,期滿30天開齋,恢復白天吃喝的習慣。開齋節前,各家習慣炸饊子、油香、烤制各種點心,準備節日食品。節日期間人人都穿新衣服,戴新帽,相互拜節祝賀。節日期間殺羊或駱駝,到清真寺去作聚禮,唱歌跳舞,並舉行賽馬、刁羊和摔跤等活動。

贊助廣告

4、飲食習俗:

一日食三餐,早飯吃饢和各種瓜果醬、甜醬,喝奶茶、油茶等,午飯是各類主食,晚飯多是饢、茶或湯麵等。以麵食為主,喜食牛、羊肉。主食的種類有數十種。最常吃的有饢、羊肉抓飯、包子、麵條等。 維吾爾族喜歡飲茯茶、奶茶。夏季多伴食瓜果。 新疆盛產綿羊,由此維吾爾族便有了烤羊肉串的習俗。講究的羊肉串肉質鮮嫩,味鹹辣,孜然的特殊味濃郁。 與羊肉串相媲美的手抓飯,也是維吾爾族的傳統風味食品。在新疆維吾爾、烏孜別克等民族地區,逢年過年,婚喪娶嫁的日子裡,都必備抓飯待客。他們的傳統習慣是請客人圍坐在桌子旁,上面鋪上一塊乾淨的餐巾。隨後主人一手端盤,一手執壺,逐個讓客人淨手,並遞給乾淨毛巾擦乾。然後主人端來幾盤抓飯,置餐巾上(習慣是二至三人一盤),請客人直接用手從盤中抓吃,故取名為“抓飯”。

新疆維吾爾族的風俗習慣.

“維吾爾”是維吾爾族的自稱,意為“團結”或“聯合”。維吾爾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帶和阿克蘇、庫爾勒地功,其餘散居在天山以北的伊犁等地,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等地。

維吾爾族有自已的語言,維吾爾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文字系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

拼音文字。建國後,推廣使用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新文字,現兩種文字並用。

維吾爾族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藝術,故事集《阿凡提的故事》、音樂舞蹈史詩“十二木卡姆”、維族舞蹈等聞名中外。維族傳統舞蹈有頂碗舞、大鼓舞、鐵環舞、普塔舞等;維族民間舞蹈有賽乃姆、夏地亞納;民間樂器有“達甫(手鼓)、“都他爾”和“熱瓦甫”等。維吾爾民族醫學是祖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習俗

維吾爾族待客和作客都有講究。如果來客,要請客人坐在上席,擺上饢、各種糕點、冰糖等,夏天還要擺上一些瓜果,先給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待飯做好後再端上來,如果用抓飯待客,飯前要提一壺水,請客人洗手。吃完飯後,由長者領作“都瓦”,待主人收拾食具完,客人才能離席。吃飯時,客人不可隨便撥弄盤中食物,不可隨便到鍋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時注意不讓飯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來放在自己跟前的“飯單”上。共盤吃抓飯時,不將已抓起的飯粒再放進盤中。飯畢,如有長者領作“都瓦”,客人不能東張西望或立起。吃飯時長者坐在上席,全家共席而坐,飯前飯後必須洗手,洗後只能用手帕或布擦乾,忌諱順手甩水,認為那樣不禮貌。

婚俗

男女青年結婚時,由阿訇或伊碼目(均為宗教職業者)誦經,將兩塊幹饢沾上鹽水,讓新郎、新娘當場吃下,表示從此就像饢和鹽水一樣,同甘共苦,白頭到老。婚宴要在地毯上鋪上潔白的飯單,最先擺上饢、喜糖、葡萄乾、棗、糕點、油炸饊子等,然後再上手抓羊肉、抓飯。

食俗

日食三餐,早飯吃饢和各種瓜果醬、甜醬,喝奶茶、油茶等,午飯是各類主食,晚飯多是饢、茶或湯麵等。以麵食為主,喜食牛、羊肉。主食的種類有數十種。最常吃的有饢、羊肉抓飯、包子、麵條等。 維吾爾族喜歡飲茯茶、奶茶。夏季多伴食瓜果。

典型食品:維吾爾族最愛吃饢、抓飯、包子、麵條等食品,有很多著名的風味菜餚和小吃,如烤全羊、手抓羊肉、帕爾木丁、薄皮包子、烤羊肉串等,此外還有:油饊子、銀絲擀麵(維吾爾語稱“玉古勒”)、哈勒瓦、羊雜碎、曲連、烤南瓜、黃蘿蔔(胡蘿蔔)醬等。

節慶

維吾爾族信奉伊斯蘭教。傳統節日有:肉孜節、古爾邦節、初雪節等。維吾爾族十分重視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古爾邦”節最為隆重。屆時家家戶戶都要宰羊、煮肉、趕製各種糕點等。屠宰的牲畜不能出賣,除將羊皮、羊腸送交清真寺和宗教職業者外,剩餘的用作自食和招待客人。過肉孜節時,成年的教徒要封齋1個月。封齋期間,只在日出前和日落後進餐,白天絕對禁止任何飲食

維吾爾族的民風民俗

民族習俗   維吾爾族待客和作客都有講究。如果來客,要請客人坐在上席,擺上饢、各種糕點、冰糖等,夏天還要擺上一些瓜果,先給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待飯做好後再端上來,如果用抓飯待客,飯前要提一壺水,請客人洗手。吃完飯後,由長者領作“都瓦”,待主人收拾完食具,客人才能離席。吃飯時,客人不可隨便撥弄盤中食物,不可隨便到鍋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時注意不讓飯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來放在自己跟前的“飯單”上。共盤吃抓飯時,不將已抓起的飯粒再放進盤中。飯畢,如有長者領作“都瓦”,客人不能東張西望或立起。吃飯時長者坐在上席,全家共席而坐,飯前飯後必須洗手,洗後只能用手帕或布擦乾,忌諱順手甩水,認為那樣不禮貌。   男女青年要結婚時,由阿訇或伊瑪目(均為宗教職業者)誦經,將兩塊幹饢沾上鹽水,讓新郎、新娘當場吃下,表示從此就像饢和鹽水一樣,同甘共苦,白頭到老。婚宴要在地毯上鋪上潔白的飯單,最先擺上饢、喜糖、葡萄乾、棗、糕點、油炸饊子等,然後再上手抓羊肉、抓飯。   典型食品:維吾爾族最愛吃饢、抓飯、烤包子、拌麵等食品,有很多著名的風味菜餚和小吃,如烤全羊、手抓羊肉、帕爾木丁、薄皮包子、烤羊肉串等,此外還有:油饊子、銀絲擀麵(維吾爾語稱“玉古勒”)、哈勒瓦、羊雜碎、曲連、烤南瓜、葡萄乾、哈密瓜、黃蘿蔔(胡蘿蔔)醬等。

維吾爾族的民族風俗(簡單特點)

維吾爾族的住宅,多成院落,一般大門忌朝西開。房屋呈方形,有較深的前廊,庭院多栽花卉、葡萄、果樹,打掃得十分潔淨。室內砌土炕,牆上掛壁毯,開壁龕,並飾以多種花卉圖案。

飲食方面,他們以麵粉、大米為主食,喜喝奶茶,佐以麵粉烤制的餿。飯菜種類很多,有抓飯、肉粥、拉麵、湯麵、薄皮包子、烤包子。油塔子、烤肉等。喜歡吃甜瓜、西瓜、葡萄、蘋果、梨、杏、石榴等水果,主要吃牛、羊肉以及雞、鴨、魚肉;禁食豬肉、驢肉、食肉動物及凶禽猛獸;禁食一切動物的血。

維吾爾族的傳統服裝為,男女老少均戴四楞小花帽。男子普遍喜歡穿對襟“袷袢”(長袍),內著繡有花紋的短衫。女子喜著連衣裙,外套黑色對襟背心,戴耳環、手錫、戒指、項鍊等裝飾品,姑娘多梳小辮,現在城市居民一般穿時裝。

維吾爾族人待人講究禮貌。在遇到尊長或朋友時,習慣於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後身體前傾,連聲問好。家裡來客都熱情招待。維吾爾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他們的舞罰輕巧、優美,以旋轉快速和多變著稱,反映了維吾爾族人樂觀開朗的性格。維吾爾族以農業為主兼營牧業,有經商傳統,同時傳統手工業十分發達,而且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他們製作的地毯、刺繡、絲綢衣料、銅壺、小刀、民族樂器等,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

維吾爾族的節日風俗是什麼?

維吾爾族是一個多源民族,最主要的來源有來自蒙古草原的回紇人和南疆綠洲上的土著居民。這兩部分人於公元840年大規模匯合,至16世紀初完全融合完成。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維吾爾族人創造了優秀的文化,有著獨特的民族節日風俗。維吾爾族信奉伊斯蘭教,傳統節日有:古爾邦節、肉孜節、諾魯孜節等。

古爾邦節。維吾爾族十分重視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古爾邦”節最為隆重。屆時家家戶戶都要宰羊、煮肉、趕製各種糕點等。屠宰的牲畜不能出賣,除將羊皮、羊腸送交清真寺和宗教職業者外,剩餘的用作自食和招待客人。

過肉孜節。過肉孜節時,成年的教徒要封齋1個月。封齋期間,只在日出前和日落後進餐,白天絕對禁止任何飲食。肉孜節意譯為“開齋節”。按伊斯蘭教教規,節前一個月開始封齋。即在日出後和日落前不準飲食,期滿30天開齋,恢復白天吃喝的習慣。開齋節前,各家習慣炸饊子、油香、烤制各種點心,準備節日食品。節日期間人人都穿新衣服,戴新帽,相互拜節祝賀。節日期間殺羊或駱駝,到清真寺去作聚禮,唱歌跳舞,並舉行賽馬、刁羊和摔跤等活動。

諾魯孜節。“諾魯孜”一詞來自古伊朗語,意為“春雨日”。相當於伊朗古太陽曆的每年三月二十二日,也即公曆3月22日。達一天相當於漢族的春分,故而“諾魯孜”節也叫迎春節。維吾爾族主要聚居在新疆,對他們來說,每年3月20號到22號的諾魯孜節是最重要的節日。諾魯孜節的儀式在20號的黎明開始,男女老少都要身穿民族盛裝,各家的家長首先起床,在房屋正中燃起一堆松柏樹枝,將冒煙的樹枝在每人頭上轉一圈,預祝他們在新的一年平安快樂。然後,家長要把冒煙的松枝帶到牲畜圈門口,讓畜群從煙上通過,祈求新的一年,牲畜膘肥體壯,迅速繁殖。跟著,人們就要做"諾魯孜飯"(就是家家戶戶用剩餘的糧食和食物,再配上多種佐料煮成的稠粥)。從當天午時起,維吾爾人成群結隊地相互拜年,等到諾魯孜節過後,在農村,緊張的春耕生產也就開始了。 諾魯孜節是伊朗和中亞的節日,是為進入春耕生產,綠化、美化、淨化環境做準備的節日。

維爾維吾爾族的哪些風俗習慣

一、教材解讀

1.課文簡說。

和田是新疆維吾爾人最為集中的一個地區。提起和田,我們可能知道那是古絲綢之路的重鎮和產玉石的地方;提起維吾爾族,我們眼前會浮現載歌載舞的情景。除了這些,課文還給我們介紹了許多饒有趣味的維吾爾族風俗。

課文首先講“我”在和田的一次經歷,親身感受到維吾爾人特有的豪氣與樂觀。“沙塵暴鋪天蓋地地撕扯著黑暗中的一切”,飛奔的馬車上“一個漢子嘶著沙啞的嗓子在迎風引吭”。作者用擬人手法生動形象地描繪惡劣的天氣,反襯出維吾爾漢子的豪氣與樂觀,表達出“我”的驚奇。第2、3自然段詳細介紹維吾爾人熱愛土地的程度令人驚歎,“香噴噴的烤肉是在土堡似的土饢坑裡烤熟的”,“饢,也是在土饢坑裡烤成的”,連牧人最喜歡吃的“庫乃其”也是在沙土火灰中烤熟的,而且維吾爾老鄉還“喜歡把洗過的衣服直接攤鋪在沙漠上晾晒”。課文用列舉法說明維吾爾人熱愛土地的程度,字裡行間透出作者的敬佩和驚歎。第4自然段寫惡劣的自然環境並沒有扼殺維吾爾人愛美的天性。第5自然段寫維吾爾的姑娘漂亮,小夥俊朗,能歌善舞。姑娘“像花兒般綻放在風沙裡”,“歌舞已成了他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生動的比喻和準確的描述,說明了維吾爾人漂亮俊朗、浪漫風趣的特點。第6自然段寫維吾爾人喜歡聚餐,目的不在於吃而在於載歌載舞。最後一個自然段與第一自然段前後照應,總結維吾爾人豁達樂觀的性格特徵:縱使生活再苦,感覺也是甜的。

條理清楚,層次分明,結構嚴謹,生動形象是本文在表達上的特點。作者生動、準確、感情充沛地對和田維吾爾人的特點及民族風俗加以說明,融知識性與趣味性於一體,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和感染力。

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一是讓學生了解和田維吾爾人勤勞質樸、豁達樂觀的特點及民族風俗,汲取傳統民俗文化中的精神營養;二是體會作者的語言表達特點,並學習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去。

2.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①那是個停電的晚上,沙塵暴鋪天蓋地地撕扯著黑暗中的一切,我縮在被窩裡驚恐地豎耳聽著。

這句話運用了擬人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描繪出地處大漠邊緣的和田惡劣的自然環境,反襯出維吾爾漢子的豪氣與樂觀。並用“我縮在被窩裡驚恐地豎耳聽著”的神態、動作描寫,與下文維吾爾漢子在沙塵暴中駕車飛奔迎風引吭的形象進行對比,凸現維吾爾人的性格特徵。

②誰能想象那黃燦燦、香噴噴的烤肉是在土堡似的土饢坑裡烤熟的!誰又能想到維吾爾人著名的日常食品——饢,也是在土饢坑裡烤成的!

作者用兩個反問句式來表達和田維吾爾熱愛土地的程度。色香俱全的烤肉出自土饢坑,日常食品也出自土饢坑。兩個感嘆號表達了作者對和田維吾爾人熱愛土地的敬佩和驚歎。

③遠遠望去,那大大小小、五顏六色、形態各異的衣服,像一幅巨大的抽象畫,給寂靜而單調的沙漠平添了幾分韻味。

這句話用了打比方的方法,進一步說明和田維吾爾人對土地的熱愛。作者不但非常精練、形象地寫出了大小、顏色、形態等維吾爾民族服飾的特點,而且把它們比作“一幅巨大的抽象畫”,讓原本“寂靜而單調的沙漠”“平添了幾分韻味”。

④花兒不僅盛開在南疆的沙土裡,還盛開在維吾爾人的門框邊、房樑頂、牆壁的掛毯上。

這個句子採用虛實結合的寫法,讚美維吾爾人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依然愛花、愛美的天性。沙土裡種著花(實寫),門框邊、屋樑頂雕刻著花(虛寫)、牆壁的掛毯上繡著花(虛寫),有維吾爾人的地方,就有盛開的花。

⑤豁達樂觀的和田維吾爾人,縱使生活再苦,感覺也是甜的。

這句話與課文第一句話遙相呼應,用一個表示條件關係的句子(縱使……也……),進一步說明和田維吾爾人豁達樂觀的性格特點......餘下全文>>

維吾爾族在新年有什麼習俗?

維吾爾族主要節日有肉孜節和古爾邦節。肉孜節意譯為“開齋節”。按伊斯蘭教教規,節前一個月開始封齋。即在日出後和日落前不準飲食,期滿30天開齋,恢復白天吃喝的習慣。開齋節前,各家習慣炸饊子、油香、烤制各種點心,準備節日食品。節日期間人人都穿新衣服,戴新帽,相互拜節祝賀。肉孜節過後的第七十天是古爾邦節,意譯為“宰牲節”。有經濟條件的人家要宰羊,邀請親友鄰居來家做客。 以上兩個節日,各清真寺都打鼓、吹奏嗩吶歡慶,召喚維吾爾族男人們到各自所在地的清真寺內會禮,向真主祈禱。會禮功後,先上墳,然後各家請阿訇到家誦經。

這是維吾爾族的教歷新年~

對於元旦和春節他們沒有什麼習俗

維吾爾族民風民俗的文字

烤全羊是新疆一大名饌。吃法別緻的抓飯、手抓羊肉是維吾爾族最喜歡的食品,也是逢年過節、婚事嫁娶的必備食品。脆香而薄的烤饢、烤包子、油饊子則是維吾爾族的傳統的食品。 維吾爾族的服飾色澤豔麗、五彩繽紛,華麗堂皇,種類繁多。婦女愛著彩色連衣裙,帶鮮豔或潔白的頭巾,喜愛耳環、耳墜、項鍊、手鐲、戒指等裝飾物,顯得雍容華貴、儀態大方。男性愛穿西服、繡花襯衫,還喜歡在腰間繫一條腰帶。 進入新疆地區旅行,無論在街上、商店裡都可以看到豔裝麗姿的維吾爾族姑娘。她們大都梳有數十條的辮子。她們編織的工藝品,如掛毯、地毯之類,毯子四周全是一條條如同辮子的小掛穗來裝飾,這正是維族人民所欣賞和追求的一種美的形式。

維吾爾族的春節習俗

諾魯孜節是一個十分古老的傳統節日。在新疆,維吾爾,哈薩克,克爾克孜,烏茲別克等突厥民族都慶祝這個傳統的節日。 “諾魯孜”一詞來自古伊朗語,意為“春雨日”。相當於伊朗古太陽曆的每年三月二十二日,也即公曆3月22日。

維吾爾族把一天的時間分為日出更、午時更、日落更、星現更、午夜更和黎明更等六更。諾魯孜節儀式在節日的黎明更開始。那一天,男女老少都要著民族盛裝舉行各種節日活動。各家的家長首先起床,在房屋正中燃燒起一堆松柏樹枝,將冒煙的樹枝在每人頭上轉一圈,預祝他們在新的一年中平安快樂。然後,家長把冒煙的松枝帶到牲畜圈門口,讓畜群在煙上通過,祈求新的一年裡,牲畜膘肥體壯,迅速繁殖。

節日當天日出更以後,維吾爾人要做“諾魯孜飯”,家家戶戶用剩餘的糧食和食物,加上多種佐料(也加野生調味佐料)煮成稠粥,稱作“克缺”或“沖剋缺”(豐盛粥)。做這種飯時,不再宰牲畜。從當天午時更起,維吾爾人成群結隊地相互拜年。到日落更以後,每戶請客吃飯,男女老少分別跳舞和唱歌,盡興表達對新春的歡悅之情。

“諾魯孜”節過後,在農村,緊張的春耕生產就開始了。諾魯孜節距今至少已有3千年的歷史,內容與漢民族的春節相似。該節日形成初期,包括維吾爾族在內的突厥部落的先輩過著遊牧生活,他們在晚冬初春把晝夜時差持平之日稱之為“日生”、“年頭”,並把此日開頭的月稱之為“羊羔月”。此時正值冰雪消融、草木返青、大地復甦、牲畜產仔的時節,這時牧民們—面興高采烈歡度節日,一面清點安全越冬的牲畜,準備開始草原放牧。隨著以牧轉農、定居、城郭程序的發展,該節日增添了更豐富的內容。大約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史料上以“九回鶻”記載的西回鶻用塔吉克語稱此節為“諾魯孜節”。隨著時間的推移,該節在保留原始面貌的基礎上,增添了濃郁的“藝術節”色彩。

如今,每年的3月20日至22日,全世界有30多個包含維吾爾族在內的突厥民族在同一時間慶祝諾魯孜節。維吾爾族相傳至今的節日形式主要包括:(1)每年晝夜時差相等時分即3月20日——22日夜晚零點選打諾魯孜節鼓,普告天下節日來臨;(2)聽到鼓聲的人們自發地彙集到擊鼓地點唱歌跳舞,直至天明,這是諾魯孜節麥西萊甫開幕的標誌,第二天從日落開始至次日太陽冉冉升空為止。這是琴師、歌手、舞手顯示才能的最好舞臺;(3)次日,人們洗浴淨身,換下冬裝,吃諾魯孜節飯,鄰里間相互贈送諾魯孜節飯以示祝賀新年。原先有恩怨糾紛的人們相互間拜年諒解和好,甚至離異夫妻間協商破鏡重圓;(4)早餐後,鄰里中的男人匯聚到德高望重者家中,就幫助居住區內貧困殘疾者進行討論,自願捐助貧困者;(5)家家戶戶全部動員,對家裡戶外進行一次徹底的大掃除,拆洗衣物被褥; (6)為鳥雀築巢,為它們繁殖打基礎;(7)上墳,在親人墳頭上施灑穀物;(8)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維修或重建橋樑,清理池塘,做好引進春水的準備,並全面動員,植樹造林,美化環境;(9)該節也稱之為踏青節,家家戶戶連續諾魯孜節是維吾爾族歷史發展程序中產生出來的系統的迎新年節日,是為進入春耕生產,綠化、美化、淨化環境做準備的節日,是藝術的節日、體育的節日。

諾魯孜節上的叼羊比賽

相關問題答案
維吾爾族的民族風俗?
新疆維吾爾族民風民俗?
維吾爾族的民風民俗?
維吾爾族民風民俗?
維吾爾族民族風俗?
維吾爾族民風民俗資料?
維吾爾族的民俗文化?
維吾爾族節日風俗?
維吾爾族的風俗特點?
維吾爾族人的風俗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