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建築特點?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0日

羌族文化有什麼特點

住房建築

羌族以其獨特而精湛的建築藝術著稱於世。其中以碉樓、石砌莊房、索橋和棧道最為有名。碉樓:用石塊、石片以稠米漿制的膠泥黏合砌成。通常有四角、六角、八角幾種形式。可達十三四層,高至十餘丈,經久不損。從功能上分,有用於警戒的“哨碉”和用於實戰防禦的“戰碉”。至今阿壩州理縣桃坪羌寨還保留三座石砌的碉樓。莊房:這是羌族人對自己住房的稱呼。呈方形,一般人家都是五層樓高。第一層用於養家畜;第二層是“咪達屋”和居室,“眯達屋”就是羌家火塘,相當於漢族的廳堂,火塘上方為供祀;第三層是儲藏“豬鏢”臘肉的地方;第四層是堆放糧食、雜品的貯藏室;第五層是一個小平臺和祭臺,叫“若基格”,是供奉“阿爸木比塔”(白石神)和朝拜神靈的地方。屋頂是晒壩,用來晒糧食,同時也可供小孩玩耍。其中最古老、最神祕、最具羌族特色的是理縣桃坪羌寨,被喻為是“神祕的東方古堡”。

贊助廣告

匠心獨雲的羌寨與碉樓建築

羌寨多建於高半山上,由幾戶到一二百戶聚寨而居。寨中一般都建有碉樓。羌寨碉樓有古老的歷史,2000年前的《後漢書•西南夷傳》描述的冉駹人“依山居止,壘石為室,高者十餘丈”的所謂“邛籠”即今羌語碉樓之意。

羌族山寨選址考究,幾乎都在高半山地勢險要地帶,向陽背風,地基堅固,不受山洪危害,砍柴取水方便,離耕地近的地方集中建房。每一座房屋院落都在能充分利用有限的平地的前提下,結合地形變化的特點,沿著等高線佈局,分臺築室,成長條形排列。房與房、戶與戶緊密相連,縱橫交錯的巷道作為全寨的交通之用和與各家各戶的大門緊密相連。巷道一般很狹窄,有的1—2米寬,有的只能容二人擦身而過。整個羌寨環環相扣,渾然一體。較大的羌寨,包括碉樓建築,猶如一處結構嚴謹、構造複雜的古城堡。

贊助廣告

房屋建築材料大都是就地取材,與環境條件有密切關係。羌鋒、羊龍山寨,以塊石、片石加黃泥砌成。蘿蔔寨、布瓦山寨以黃泥夯築或二者兼用構成。

住房一般為二層或三層平頂房,整體成梯形,後牆和房屋上部高於前半部。下層圈養牲畜,通院門,中層住人,頂層作堆放穀物等用,上層房背小樓頂供白石神。居住安排方式是人在牲畜之上,神在人之上的習俗信仰。

羌寨供水可以流遍全寨,有向每家供水的水道。進水口建在寨子最高處,引渠水或泉水,水口處如都江堰水利工程一般利用水的天然衝力自然分水。水道一般在巷道旁修,渠道下用石板蓋起水渠盤繞流過全寨。渠上不少地方開有天窗,為各家取水、洗滌之處,羌鋒、桃坪羌寨最為典型。這種取水方式構思巧妙科學,研究水利的專家慨嘆為羌族水文化。

服飾

建國前,羌族衣著以“麻布衫”和“毪衫”為普遍。用自產的大麻(俗稱火麻)剝皮紡成線,再織成布,用木灰加水煮,加以漂白。“毪衫”是用牛、羊毛紡成細線,織成毪布縫製而成。此外,還有皮褂,用牛、羊皮或狩獵的岩羊、盤羊、山驢等皮縫製而成,短而無袖,套在麻布衫上,經久耐用,美觀大方,男女老少均穿。

羌族男子喜歡包青色或白色的頭帕,穿自制的長過膝的白色麻布或陰丹藍布長衫,外套一件羊皮襖,腰束挑花織帶。在臨近松潘、黑水一帶的男子還喜歡留長髮,纏成絲線編成辮子饒成髮髻於腦後。羌族婦女喜歡纏青色或白色的頭帕,衣服一般都有花邊,衣領上鑲有一排銀飾圖案,腰繫繡花帶,足穿鉤尖繡花鞋,喜歡帶特大的耳環和圈子、氈子、銀牌等飾物。最著名的是巧奪天工的“刺繡”,已成為九環線上的一朵奇葩。

隨著時代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羌族服飾也發生了許多變化。但獨具民族特色的云云鞋、繡花鞋、尖尖鞋、繡花圈腰以及傳統皮褂等至今仍常見。

飲食習俗:

羌族也喜歡喝自己釀成的咂酒,最有特色的是熏製的“臘豬膘”,也是......餘下全文>>

羌族民族性格特徵及風俗

羌族是我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最早是河煌地區的牧羊民族,以後向東向南遷徙,是華夏族的主要族源之一, 也是古代蜀族和今天藏族、彝族的主要族源。它們大部分融合到漢族和其它少數民族之中,只有在四川的岷山 地區保留了全國唯—一塊羌族聚居區,這包括阿壩州的茂縣、汶川、理縣、黑水、松潘,以及綿陽市的北川縣 。其中以茂縣羌族集中聚居最多,佔全部羌族人口總數的60%。

羌族具有獨特的物質文化成果和民族風情,綿延幾千年而不間斷,被稱為中國各民族演化史上的一個“活化石 ”。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至今仍存的碉樓、棧道和溜索等建築形式。碉樓在羌語裡叫做“邛籠”,“皆依山居止 ,壘石為室,高者至十餘丈”,著名的有茂縣黑虎鄉的群碉、明嘉靖年間修築的桃坪碉。棧道在羌族地區的特 色是險峻,茂縣較場一帶的棧道遺蹟,傳為是蜀人的祖先蠶叢氏的遺作。溜索古稱“窄”,是用於渡河的竹 索 ,羌族中心區茂縣古有“繩州”的設定,其名稱即來源於古羌的繩橋。 現存的歷史文物中,以橫架於滔滔服江 之上、長達100多公尺的茂縣石鼓 “鴛鴦溜”最為著名。

羌族地區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這裡有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物, 有蠶叢和大禹的遺蹟。“禹興於西羌”, 汶川刳兒坪和茂縣石鼓鄉(原名石紐鄉)以及北川的石紐,都有大禹誕生的紀念地。茂縣縣城名“鳳儀鎮”, 也是源於歌頌大禹的“鳳凰來儀”的古語。在茂縣維城鄉有蜀漢大將姜維修築“維城”的遺說。疊溪本為古蠶 叢重鎮,因地震而變成今日風光秀麗的地震湖。

羌族的民俗亦很有特色,至今保留著白石崇拜習俗,戶戶羌寨莊房都供奉白石。羌笛傳自遠古,各種歌舞歡快 多情,羌族服飾有獨特的魅力。其民族著名節日有羌歷年、祭山會、牛王會,娛樂活動有跳莎朗舞、爬天杆、 射獸饃、放索套。其它如挑花刺繡、云云娃、喝咂酒等,都可令人享受羌族文化的獨特風情。羌族地區盛產花 椒,“茂椒”至今仍是烹好川菜的重要調味品。

羌族的民風民俗

春節舞龍、舞獅

春節舞龍、舞獅,在惠州的歷史已十分悠久。自古以來,從正月初一至正月半(即正月十五),龍隊、獅班穿街過巷,天天熱鬧非凡,頗有惠州的地方特色。

傳統的舞龍、舞獅活動由民間自發組成,多為一街一龍,武班、鄉村舞獅。

民間的舞龍具有典型的廣東風格。所舞的龍自己扎造。龍頭主骨架由竹料紮成,外表糊紙上漆,彩布作龍身,整條龍長達13丈,約合42米。舞龍時,最前面由日月牌、匾額、宮燈、扮色隊(化裝成歷代的民間故事人物),鰲魚、鳳、獅、雜水(由人扮裝的魚蝦蟹蚌等)在前面引路,最後才是活靈活現的龍。一路鼓樂不斷, 一路鼓樂不斷,人數從多,浩浩蕩蕩,穿街過巷,滿城轟動。龍過之處,不時有長者帶子、孫在龍的肚子下鑽來鑽去,謂“鑽龍架”, 意思是望子成龍,舞龍時的“鑽龍架”、“獵龍公”、“派龍貼”等民俗,頗有的地方特色。

民間的舞獅活動與舞龍有相同的特點。把獅紮好後,償到元妙觀“開眼”,並進行“搶青”活動。新春的第一天清晨,各路獅隊由師爺攜匣領路,獅子、鑼鼓鑔鈸、手持各種冷兵器的武術隊伍依序表演,所到之處,店家、住戶鞭炮相迎,並封紅包,熱熱鬧鬧,一直延續到正月十五才告一段落。

端午節龍舟競渡

端午節,民間稱之為“五月節”。賽龍舟,惠州民間稱之為“扒龍船五月節”。節,扒龍船,龍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一至初六,都舉行傳統的賽龍舟活動,歷經千年,常盛不衰。

每年農曆“五月節”,多為河水漲滿,“龍舟水”使各街(村)的龍船隊興趣倍增。以往的五月節,在東江河畔,完成了賽前儀式的龍船隊沿江分批舉行龍舟賽。參賽龍舟先是順水而下,而後逆水而上,最後衝刺決出輸贏。獎品多為花江(用竹串吊整幅衣布,上面貼滿紙巾),設獎者也多為地方的殷商巨賈。得者把“花江”插在船頭,沿江而上,以為榮耀。

中秋賞月

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日是中國傳統的中秋節。

民間過中秋節僅次於春節的一個大型歡慶節日。

為了能過好中秋節,民間從節羊一個月就著手節日的籌備,購買月光餅(一種用白糯米粉加白糖做成的白餅),風粟、菱角、表欖、紅柿、芋頭、柚子、花生等吃物,當然,每家必不可少的是月餅和燈籠。

中秋節當天,遠出他鄉的人們各自回到家中最長者的家吃團圓飯,向家人講述自己今年以來所做的事和下一步的目標,長年當家的人則多講一些好話(激勵的話)。當月光初升時,閤家一起開月餅、點燈籠,開始一年一度的賞月。

隨著時代的發展,民間的賞月活動正在由庭走公共場所。目前,已具規模的有平湖賞月和湯泉賞月兩個場所。

重陽節登高、放風箏

每年農曆九月初九為重陽節。民間重陽節有登高和放風箏的習俗。

據民間傳說,重陽節登高能給登高者帶來好運,連續三年登高則能時來運轉。從鍛鍊身體的意義上來盾,重陽節登高確實有其獨到的益處。重陽節時值初秋,秋高所爽,此時登高,身心收益非平時可比,既能鍛鍊身體,增強體質,到高山這巔,舉目遠眺,山河秀色盡收眼底,令人精神振奮,心情舒暢。

現在,每年重陽節登高最為壯觀的是羅浮山、九龍峰、象頭山,市區的高榜山、豐山等,尤其是位於博羅的羅浮山,每年重陽節前夜(農曆九月初八)十多萬來自本市各縣和東莞、增城、廣州、深圳的登高者陸續登上羅浮山的頂峰飛去頂,通宵等待日出的人們在山頂圍坐,互相祝福。日出時,煙花、炮竹響徹去霄,與初升的太陽交融在一起,頗為壯觀,據有關部門統計,近年到羅浮山登高的人數每年都有十多萬最多時有三十多萬,使羅浮山重陽登高成為嶺南重陽節的盛事.

重陽節放紙鷂則是較為獨特的習俗。民謠中唱道:九月九,是重陽;放紙鷂,線愛長。按我國傳統習慣,放風箏一般多在清時時候。由於氣候......餘下全文>>

家鄉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築

中國民居建築分佈於祖國秀麗的山川之間,深深地紮根於各民族文化的沃土,異彩紛呈,多姿多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築形式。 如:草原的蒙古包,廣西壯鄉的麻欄,陝西高原的窯洞,北京的四合院等。這些豐富的建築型別,既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又是民族文化的表現和社會歷史的見證。 貴州山地區考察了眾多苗寨、侗寨、布依寨等少數民族村寨 羌族的碉樓、西藏的石雕房、貴州布依族的石頭房,桂北地區壯族的幹欄、傣族的幹欄、苗族的幹欄、侗族的幹欄…… 傣族民居建築因竹樓草頂或杉樹皮頂,顯得輕巧、活潑、通透; 侗族、壯族的民居建築因木樓瓦頂,顯得端莊、大方。

羌族高碉的來歷及意義

羌族的建築很有特色。因為羌族聚居區位於青藏高原的東部邊緣的岷江上游地區,這裡山脈重重,地勢陡峭。羌寨一般建在高半山,因而羌族被稱為“雲朵中的民族”。

在岷山中穿行,不時能夠看到富有特色的羌族的碉樓和石砌房。羌族建築正是以碉樓、石砌房、索撟等享有盛名。

羌語稱碉樓為“邛籠”。碉樓的歷史悠久,早在2000年前《後漢書'西南夷傳》就有羌族人“依山居止,壘石為屋,高者至十餘丈”的記載。

碉樓是羌族人用來禦敵、儲存糧食柴草的建築,一般多建於村寨住房旁。碉樓的高度在10至30米之間,形狀有四角、六角、八角幾種形式,有的高達十三四層。碉樓的建築材料是石片和黃泥土,牆基深1.35米,以石片砌成。石牆內側與地面垂直,外側由下而上向內稍傾斜。

碉樓的修建讓人驚歎,匠人不繪圖,吊線、柱架支撐,全憑高超的技藝與經驗。碉樓建成後穩固牢靠,經久不壞。

現在羌區的碉樓雖能見到,但比以前少了很多,不少地方也新修了一些碉樓,多為觀賞用。在一些儲存完好的原始山寨,還有正在使用的碉樓,一般作為羌族民居的一部分,儲存糧食使用。

早在2000年前《後漢書'西南夷傳》就有羌族人“依山居止,壘石為屋,高者至十餘丈”的記載。自唐朝來,羌族人民因各種原因向西北遷移,到了西藏和青海,所以現在,羌族碉樓也被稱為藏族碉樓。碉樓多建於村寨住房旁,高度在10至30米之間,用以禦敵和貯存糧食柴草。碉樓有四角、六角、八角幾形式。有的高達十三四層。建築材料是石片和黃泥土。牆基深135米,以石片砌成。石牆內側與地面垂直,外側由下而上向內稍傾斜。修建時不繪圖、吊線、柱架支撐,全憑高超的技藝與經驗。建築穩固牢靠,經久不衰。1988年在四川省北川縣羌族鄉永安村發現的一處明代古城堡遺址“永平堡”,歷經數百年風雨滄桑仍儲存完好。

今天的羌族是古羌人的一支,自稱爾瑪。“羌”是他稱,因其以羊為圖,騰,“西戎牧羊人”(《史記.西羌傳》)。

“羌人”分為“先古羌”,又叫“東羌”(春秋戰國之前的炎黃族團)和“後古羌”,又叫西羌(春秋戰國之後的西羌“胡夷”族團)。

共同特點是:以羊為祭,祀的圖,騰。

先古羌為秦統一後,和東部諸,族融為一體,形成漢,族的胚胎(翦伯贊《先秦史》)。

後古羌自春秋戰國時期從西北湧入,發展演變成為今天的部分漢,族、羌,族以及西南各少,數,民,族,包括:藏,族、彝,族、白,族、納,西,族、普,米,族、傈,僳,族、拉,祜,族、基,諾,族、阿,昌,族、景,頗,族、獨,龍,族、怒,族、土,家,族等藏,緬,語,族。(《羌族簡史》) 解,放,後的所稱的“羌,族”,僅僅是古西羌諸部中的一支。 今天的羌族以及古西羌諸後裔民,族都經歷了多次戰,爭、遷徙,歷經滄桑,最後在今天所在的地方落足。 今天的這支古西羌部落“羌族”在進入今天居住的岷江、涪江流域一帶之前,自稱“子,拉,族”(莊學本《十年西行記》)。通過“羌戈大戰”後,得以在今四川阿壩州一帶定居,此後自稱“爾瑪人”。

傳統的天然壘石房、高碉(修建高碉是羌,族的特有的傳統技藝。也通常是天然石壘砌而成,卻十分堅固)、城牆。

佩刀、陶罐與酒文化:製作特色的陶罐,特別是有波紋的雙耳罐,是羌,族特別是“笮”羌的特長。解,放,前,羌,族男人幾乎人人有佩,刀。這和他們多戰事有關,也和生活上方便使用有關,比如割肉、砍柴等。“咂酒”是用青稞或麥子做的糧食酒,集體飲用;“醉酒”是羌族的一大特色。羌,族不論男女,以“醉”為豪氣,常常在聚會時候酩酊大醉。

民,族舞蹈:全民同樂之圈舞薩朗舞,與藏族鍋莊同。不論男女老幼,羌,族都喜歡在一起跳圈圈舞蹈。這種舞蹈圍......餘下全文>>

請你在列舉一些我國富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建築

三、民族和地區間存在明顯差別

中國是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生存在這塊土地上的各個民族統一於整個中華民族之中,各民族豐富多采的民俗風情構成了中國民俗的整體。從歷史上看,各民族在文化上經歷了長期的交流和融合。夏商時代,中原黃河流域是夏族,東部淮河流域是東夷,南方長江流域是三苗,西北黃湟一帶是羌族,大漠南北是葷粥,至春秋時期,黃河流域的商周各族與其他民族相互影響和同化,形成華夏族。秦代,當時的東夷、南蠻、百越、諸戎、笮、@⑤、夜郎等族皆統一於秦王朝,其後,匈奴、烏孫、東胡、肅慎、扶余等族又逐漸統一於漢王朝。魏晉南北朝時期,許多少數民族進入中原,與漢族雜處,於是出現了大規模的融合和同化。唐代,漢族與少數民族的關係得到加強和鞏固,文化交流也有很大發展。五代十國和宋代,雖出現過多元割據的局面,但元代大一統後,不僅結束了宋與遼金的對峙,而且也統一了大夏、回鶻和大理等政權,而各民族的文化也得到進一步的融合與交流。明清以後,更有所發展,當今我國已是具有五十六個民族的統一國家。當然,肯定各民族的交流、融合、統一,並不等於說各民族的民俗也是一致的,事實上,多樣性、豐富性和民族間的差別性正是中國民俗的重要特徵。

各民族民俗的差別是因各民族不同的自然環境、經濟方式、社會狀況、文化特點等造成的。從各民族所處的地理環境看,有平原、深山、密林、水鄉、沙漠、海島,氣候條件也東、南、西、北相差極大。東北山林中的民族與南海島嶼上的民族,西北戈壁的民族與江南水鄉的民族,必然會在各方面存在重大差別。從歷史發展看,各民族也不平衡。漢族的先民早在八千多年以前就發明了農業,夏商周以來,一直以農桑為主要的經濟方式,與此同時,許多少數民族則實行不同的經濟方式,如北方的匈奴、鮮卑、契丹、柔然、党項、蒙古等族,曾長期從事遊牧經濟,而東北、西南的一些少數民族則長期以原始的漁獵、採集為主要的經濟方式。不同的經濟方式必然形成不同的物質生產和物質生活習俗。各民族的社會發展也不相同,漢族很早就進入了封建社會,而許多少數民族卻長期處在原始的氏族社會,到近代,仍有不少民族處於奴隸制、半奴隸制、封建制、封建農奴制,甚至氏族社會階段,而不同的社會狀況便形成了不同的社會民俗。上述可見,各民族歷史程序的不同,反映在民俗上,便構成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的民俗並存的特點。

從文化上看,各民族也有很大差別。我國大多數的民族都使用本民族的語言,這些民族語言分別屬於漢藏語系、阿爾泰語系、南亞語系、印歐語系、南島語系等不同語系,而漢藏語系中又有藏緬語族、壯侗語族、苗瑤語族,阿爾泰語系中又有蒙古語族、通古斯滿語族、突厥語族,語族之下還有不同的語支。宗教信仰也多種多樣,如蒙古族、藏族信仰喇嘛教,傣、布朗、德昂等族信仰小乘佛教,回、維吾爾、柯爾克孜、塔塔爾、烏孜別克、塔吉克、東鄉、撒拉、保安等族信仰伊斯蘭教,還有一些民族則保留著原始的自然崇拜和多神信仰,包括祖先崇拜、圖騰崇拜、巫教、薩滿教等。此外,在民族性格、社會心理、審美情趣、傳統慣制等方面,各民族也有所不同。文化上的差別使各民族在衣食住行、社會交往、人生儀禮、遊戲娛樂等各個方面都形成了差別明顯、各具特色的民俗風情。

除民族間的差別外,同一民族也常因地理環境、氣候條件、文化傳襲等不同而在民俗上產生地區間的明顯差別。以漢族為例,由於人口眾多,幅員遼闊,不同地區便形成了具有不同特點的地方民俗。這一點實際上在日益興起的區域文化研究中,已為人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如上古時期,中原、荊楚、吳越,就有著不同的民俗。班固在《漢書·地理志》中除記載了各地的山川物產......餘下全文>>

羌族現在的建築風格有些什麼樣的特色?最好來些圖片,別整那些個碉樓什麼的。。

1.石碉房

2.泥瓦房

3.木製吊腳樓

四川有幾個民族特色建築之鄉?

四川理縣被命名為中國民族優秀建築—民族特色建築之鄉四川阿壩州理縣宣傳部獲悉,四川阿壩州理縣被中國民族建築研究會命名為“中國民族優秀建築——民族特色建築之鄉”。

據瞭解,中國民族建築研究會副會長柳青、中國民族建築研究會顧問魏敏學等中國民族建築研究會專家組一行赴理縣考察評審。考察組一行參觀了桃坪羌寨、甘堡藏寨、樸頭鄉甲司口,通過看民居建築,聽歷史故事,訪百姓群眾,感受了理縣民族建築的魅力。考察結束後中國民族建築研究會在理縣召開了中國民族優秀建築系列專案命名評審會。

在評審會上,理縣相關單位對理縣民居概況作了簡要介紹,考評組一行提出了考評意見,一致認為理縣民族建築的原生態與傳承式新建民居的民族風格十分濃厚,年代久遠,各具特色,反映了羌族和藏族的歷史脈絡和風俗習慣。甘堡藏寨建築風格古樸、自然、厚重,具有當地的典型性,桃坪新寨生態環境優化特徵明顯。

經嚴格評審,中國民族建築研究會同意命名理縣藏羌風情線雜谷腦河谷地帶“中國民族優秀建築——民族特色建築之鄉”稱號。甘堡藏寨、桃坪新寨“中國民族優秀建築——建築文化傳承典型示範專案”。(完)

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築

中國民居建築分佈於祖國秀麗的山川之間,深深地紮根於各民族文化的沃土,異彩紛呈,多姿多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築形式。

如:草原的蒙古包,廣西壯鄉的麻欄,陝西高原的窯洞,北京的四合院等。這些豐富的建築型別,既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又是民族文化的表現和社會歷史的見證。

貴州山地區考察了眾多苗寨、侗寨、布依寨等少數民族村寨

羌族的碉樓、西藏的石雕房、貴州布依族的石頭房,桂北地區壯族的幹欄、傣族的幹欄、苗族的幹欄、侗族的互欄……

傣族民居建築因竹樓草頂或杉樹皮頂,顯得輕巧、活潑、通透;

侗族、壯族的民居建築因木樓瓦頂,顯得端莊、大方。

相關問題答案
羌族建築特點?
羌族建築特色?
楚文化建築特點?
普米族服飾特點?
塔塔爾族服飾特點?
漢族服裝特點?
傣族服飾特點?
柯爾克孜族服飾特點?
納西族服飾特點?
維吾爾族服飾特點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