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風俗習慣?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1日

彝族的風俗習慣

彝族服飾,各地不盡相同。涼山、黔西一帶,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寬褲腳長褲,有的地區穿小褲腳長褲,並在頭前部正中蓄小綹長髮頭帕,右方扎一鉗形結。婦女較多地保留民族特點,通常頭上纏包頭,有圍腰和腰帶;一些地方的婦女有穿長裙的習慣。男女外出時身披擦爾瓦。首飾有耳墜、手鐲、戒指、領排花等,多用金銀及玉石做成。彝族服飾種類繁多,色彩紛呈,是彝族傳統文化和審美意識的具體體現。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生活在不同地區的彝族人民,創造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服飾習俗,在彝族物質民俗構成中佔有重要地位。根據彝族服飾民俗的地域、支系表現,可將彝族服飾劃分為涼山、烏蒙山、紅河、滇東南、滇西、楚雄六種型別,各種型別又可分為若干式樣。這裡介紹其中幾種。 廣西那坡、雲南麻栗坡部分彝族還保留著貫斗方袍的古老款式,這款服裝僅在節日或舉行儀式時婦女穿用。本型衣裝多以白、藍、黑為底色,多飾動植物花紋和幾何圖案。工藝有刺繡、鑲補、蠟染等多種技法。分路南、彌勒、文西三式。 總體而言,彝族服飾具有以下4個特點:(1)反映了黑之尊、黃之美的審美觀;(2)反映了彝族“顧頭”的生活習慣和榮譽意識;(3)男子服飾多體現其英勇善戰的氣概;(4)服飾圖案紋樣體現了彝族對自然的理解和崇敬。

贊助廣告

彝族生活中的主要食物,大部分地區是玉米,次為蕎麥、大米、土豆、小麥和燕麥等。肉食主要有牛肉、豬肉、羊矗、雞肉等,喜歡切成大塊大塊(拳頭大小)煮食,漢族稱之為“砣砣肉”。大、小涼山及大部分彝族禁食狗肉,不食馬肉及蛙蛇之類的肉。彝族喜食酸、辣,嗜酒,有以酒待客的禮節。酒為解決各類糾紛,結交朋友、婚喪嫁娶等各種場合中必不可少之物。

彝族人民能歌善舞。彝族民間有各種各樣的傳統曲調,諸如爬山調、進門調、迎客調、吃酒調、娶親調、哭喪調等。有的曲調有固定的詞,有的沒有,是臨時即興填詞。山歌分男女聲調,各地山歌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彝族樂器有葫蘆笙、馬布、巴烏、口弦、月琴、笛、三絃、編鐘、銅鼓、大扁鼓等。彝族舞蹈也頗具特色,分集體舞和獨舞兩類,其中多為集體舞,如“跳歌”、“跳樂”、“跳月”、“打歌舞”和“鍋莊舞”等。動作歡快,節奏感強,通常由笛子、月琴、三絃伴奏。

贊助廣告

與瑪雅文明相媲美的彝族十月太陽曆:曆法是人類文明的標誌。聞名世界的瑪雅文化其精髓之一便是曆法。以前,中國大部分地區都通行農曆。但在我國的彝族,至今還保留著一種鮮為人知的古老的歷法--彝族十月太陽曆。據推測,此種曆法源淵於遠古伏羲,大約有上萬年的歷史。它把中國的文明史追溯到埃及、印度、巴比倫三個文明古國之前。

彝族有什麼風俗習慣?

彝族風俗習慣:

1、待客習俗

民間素有“打羊”、“打牛”迎賓待客之習。凡有客至,必殺先待客,並根據來客的身份、親疏程度分別以牛、羊、豬、雞等相待。在殺牲之前,要把活牲牽到客前,請客人過目後宰殺,以表示對客人的敬重。酒是敬客的見面禮,在涼山只要客人進屋,主人必先以酒敬客,然後再製作各種菜餚。待客的飯菜以豬膘肥厚大為體面,吃飯中間,主婦要時時關注客人碗裡的飯,未待客人吃光就要隨時加添,以表示待客的至誠。吃飯時,長輩坐上方,下輩依次圍坐在兩旁和下方,併為長輩添飯、挾菜、泡湯.

2、婚俗

男女青年訂婚之後,便要進行婚宴的準備。婚宴多用豬、雞肉,一般不用羊肉(喪事則用羊肉)。滇南石屏彝族有在出嫁前邀集男女夥伴聚餐痛飲之習;滇西的彝族,凡娶親嫁女,都要在庭院或壩子,用樹枝搭棚,供客人飲酒、吸菸、吃飯、閒坐,民間把這種用枝搭的臨時棚子稱“青棚”。

彝族的婚戀奇特而有趣,最有趣的是,舉行過“換裙禮”的少女,方可在“玩場”中與心上人結交戀愛,以及媒人說親和吃酒定親、讓新娘捱餓、親朋通宵哭嫁、向迎親者潑水、搶背新娘、洞房博鬥等傳統婚俗。

少女換裙帶禮

彝族姑娘進入成年時(一般多在15歲),依俗要舉行隆重的“換裙禮”。換裙禮儀式上,姑娘要讓姐妹們把她原來的單辮子改梳成雙辮子,盤於頭頂。還要把原先佩帶兩耳的白墜片或穿耳舊線扯下,換上紅瑪瑙似的珊瑚珠或銀光閃閃的耳墜,以示吉祥。最後,姑娘脫去原先的紅白兩色童裙,換上繡了花邊的上衣和黑、藍、黃、白等五彩相間的有褶拖地長裙。換上新裙後,姑娘便可到“玩場”跳舞唱歌,參加社彝族交活動,開始尋找自己的心上人了。

背新娘

按照彝家俗規,新娘出閣時,雙腳不得落地沾土,否則便有子嗣不蕃之虞,須由接親的小夥子來背新娘,並扶她上馬。迎娶歸途上還有種種規矩:倘山高路窄無法騎馬時,須由接親的小夥子輪流揹負新娘而行;過河涉水,更得由人背過河,新娘的繡花鞋萬萬不能沾水。

潑水接親

彝族認為,清水能驅惡除邪,送走妖魔,帶來幸福。因此,彝族新婚時一定要潑水,為能經受住這個考驗,在迎親時,男家選派未婚夥子去接親時,既要身體強壯,又要精明能幹,既能招架潑水的受寒之苦,又能完成"搶走"新娘的艱鉅任務,往往在推薦人選時反覆審議,擇優錄用,有的不惜長途跋涉,選拔良才。

彝族的迎親是通過"搶"的方式完成的。在“搶親”的頭一天晚上,姑娘們向小夥子展開了猛烈的水戰。姑娘們用潑、淋、灌、射等各種方式凶猛地攻擊小夥子,使來“搶親”的小夥子難以招架。於是,聰明的小夥子便在天黑以前找到存水的地方,悄悄地倒掉一部分,以減輕“水災”的襲擊。

經過一晚上的水潑,當早晨來臨時,“搶親”便開始了。這時,姑娘們擁著新娘,小夥子們前去“爭搶”,姑娘們防守嚴格,小夥子必須機靈多變,乘一瞬間出現的漏洞,搶走新娘便跑,直跑出一二里山路才改為行走。可見,把新娘“搶”到婆家是多麼的不容易!但彝族卻認為,婚禮中的這一潑一搶才會驅除邪祟而保證日後生活不受侵擾。

洞房裡的打鬥

按照彝族習俗,洞房之夜,新娘如果不反抗搏鬥,將被人嘲笑:“這是不會反抗的女人!”據說,他們日後生下的孩子,祖先將不予承認,死後還進不了“陰間”呢!因此,待宴客散去,洞房裡的一對新人,還有一番打鬧搏鬥。他們摔摔打打,撕衣抓臉,從洞房裡傳出來的砰砰之聲,震得四鄰皆聞。 男女青年訂婚之後,便要進行婚宴的準備。婚宴多用豬、雞肉,一般不用羊肉(喪事則用羊肉)。滇南石屏彝族有在出嫁前邀集男女夥伴聚餐痛飲之習;滇西的彝族,凡娶......餘下全文>>

涼山彝族的風俗習慣

彝族是一夫一妻制。有很多自己民族獨特的風俗習慣。 定親及娶親 過去,黑彝以牛馬金帛為聘;白彝以酒、布、銀錢為聘;乾彝以酒、麻布、炒麵為聘。解放後,聘禮從簡。一般是青年男女定親後,男方請人去和女方父母說親,只需帶一瓶酒去,只要女方父母接酒喝,就表示同意。然後男方就到女方家正式定親,一般是帶二三丈布,二三十元錢,布和錢都是給女方的。過了三個月,男方還要買三支青布或藍布、一塊肉、一瓶酒去女方家,這些東西都是給女方父母的,稱為“遞小禮”。男方請畢摩擇日子,擇出的日子要和女方父母商量。這次去,可以根據自己的家庭情況,給女方買點結婚用品,稱為“壓八字”。女方的父母為孩子準備嫁妝,一般是做一個櫥櫃、兩個裝面櫃、兩隻箱子、小桌子三張,大桌子必配齊八個凳子,二號飯桌、小號飯桌只配備四個凳子;還要配製二套被褥、洗臉盆、口缸、毛巾等。男方在討親時,要做好女方穿的一套衣服,包括包頭、鞋子、針線等,由作陪郎的娶親人背到女方家。這些東西要到晚上女方的父母請個歌師來喝“娶親歌”時,唱到一樣才拿出一樣。如果歌師唱錯,娶親人便將唱錯的東西拿出來在歌師眼前繞三轉,笑眯眯地裝進自己的包包,不給新娘,也不還新郎,娶親人自己得。如果歌師要的東西唱準確了。娶親人拿不出來,歌師就用一個簸箕在娶親人頭上打三下,引得客人們鬨堂大笑。娶親人和女歌師對唱下去,女歌師要把娶親人唱敗,娶親 人才乖乖地把背籮放在堂屋中間。然後,女歌師唱著褲子就拿出褲子,唱著衣褂就拿出農褂。 潑水迎親 彝族姑娘出嫁時,姑娘的姊妹兄弟和同輩的青年男女可以用水澆波迎親者。比較大的彝族寨子,在姑娘出嫁的前十天,寨子裡的青年男女。就砍些木樁釘在路兩旁,然後用野藤控成絆索。等迎親者到來時,就用路邊早就準備好的幾十桶水。朝著迎親者撥去。迎親者無法逃脫,被水澆成落湯雞,只有拼命奔跑,跑進新娘家,才能不挨潑。因此,聰明的娶親者早有準備,如果探聽好姑娘家有後門或者村寨裡有另一條路通向新娘家,便趁潑水者不注意時鑽入女方家,在女方家供桌上點三柱香,燒三份錢紙,磕三個頭,這樣就不挨潑水。但大多數娶親者不容易辦到這一點,都要被潑水。冷天挨潑,冷得上牙打下牙,往往引得男女青年大笑一場,女方父母才找衣服給迎親者換掉。一般是潑清水,個別地方很早以前用牛糞水潑,如大小涼山。《西昌縣誌》卷十二中就有“以牛糞和水遍潑之”的記載。據說水要潑得風姑娘到丈夫家,才不會去老遠的地方背水,天也不會早,有吃有穿等。 搶婚 據歷史上的記載,過去四川的大小涼山和雲南的部分地區,都有搶婚習俗。“搶婚”,按彝族人的說法:“這是老代傳下來的,男方去搶是對女方家的一種尊敬,說明不是嫁不掉送去的。”男女的婚姻,雖由父母包辦,並經過媒人說媒成親,但他們娶妻時,男家在頭一天除派媒人和新郎的弟弟到女家接親外,還要請兩個接親人披上氈子,揹著牛角酒同去。接親人到女方村農,要先由兩個背牛角酒的接親人去女家,女方家的人有權本家門口用棍子擊打接親人。在晚上,女方的青年人可以抹黑接親人的臉。第三天,新娘的舅舅、兄弟等送親人將新娘送到男家後,要設法拿到男家的碗勺或其他東西,離開男方村寨時,要在寨外的廣場上跑幾圈馬,同時把拿來的碗打碎,當地叫“打口舌”,然後場長而去。 在滇南地區,則存在著在男女互愛的基礎上,由男方及其夥伴以假搶的形式先將女子領到男方家,再補行求婚儀式的習俗。男女青年一般在春節期間利用集體歌舞的機會結識相愛。二人如私定終身,男方便可邀約好友數人,在晚上到事先同女方約好的地點,用假搶的形式將女方領到男家。女子一旦被領到男家的堂屋,便意味著已經締結成正式夫妻。在第二天,新娘要在男家......餘下全文>>

彝族的風俗

要圖文並茂,就得去百科看了:

baike.baidu.com/view/2731.htm?fr=ala0_1_1

誰知道少數民族的彝族都有哪些風俗習慣

“火把節”慶祝共三天:

火把節第一天:祭火。這一天,村村寨寨都會宰牛殺羊,集體分享,並備酒肉祭祖。夜幕降臨時,臨近村寨的人們會在老人們選定的地點搭建祭臺,以傳統方式擊石取火點燃聖火,由畢摩(彝族民間祭司)誦經祭火。然後,家家戶戶,大人小孩都會從畢摩手裡接過用蒿草紮成的火把,遊走于田邊地角,效仿阿什嫫以火驅蟲的傳說。

火把節第二天:傳火。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聚集在祭臺聖火下,舉行各式各樣的傳統節日活動。小夥們要效仿傳說中的阿體拉巴,賽馬、摔跤、唱歌、鬥牛、鬥羊、鬥雞。姑娘們則效仿傳說中的阿什嫫,身著美麗的衣裳,撐起黃油傘,跳起“朵洛荷”、達體舞。在這一天,最重要的活動莫過於彝家的選美了。年長的老人們要按照傳說中阿體拉巴勤勞勇敢、英武神駿和阿什嫫善良聰慧、美麗大方的標準從小夥姑娘中選出一年一度的美男和美女。夜幕降臨,一對對有情男女,在山間,在溪畔,在黃色的油傘下,拔動月琴,彈響口弦,互訴相思。故也有人將涼山彝族國際火把節稱作是“東方的情人節”。

火把節第三天:送火。這是整個涼山彝族國際火把節的高潮。這一天夜幕降臨時,人人都會手持火把,競相奔走。最後人們將手中的火把聚在一起,形成一堆堆巨大的篝火,歡樂的人們會聚在篝火四周盡情地歌唱、舞蹈,場面極其壯觀。故也有“東方狂歡夜”之稱。

火把節是彝、白、納西、基諾、拉祜等民族的古老而重要的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蜚聲海內外,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不同的民族舉行火把節的時間也不同,大多是在農曆的六月二十四日,主要活動有鬥牛、鬥羊、鬥雞、賽馬、摔跤、歌舞表演、選美等。在新時代,火把節被賦予了新的民俗功能,產生了新的形式。

1)火把節歌調

彝族地區流傳著十分豐富的火把歌調,雖然形式多樣,但都有固定的火把歌調,由於彝語方言發音不同,大小涼山彝族稱之為“都則朵洛嗬”,“都則”即祭火,“朵洛”意為祝願,“嗬”即為歌;雲南楚雄彝族諾蘇支系稱為“朵則朵額”,“朵則”意為祭火,“額”則是“玩”的意思。彝族的火把節歷來最為隆重,並逐漸衍成了成套的節俗歌調。

在楚雄彝族的這一歌種中,包括有《燒火歌》、《送火歌》、《招魂調》、《同樂調》、《火把節對歌》、《火把節祭歌》等等。演唱這些歌調的時間、地點和歌者亦各有所殊,如《燒火歌》由合戶家長率領闔家在自家屋簷下的“節日火堆”旁圍圈齊唱,以示慶賀;《招魂調》則由各家主婦獨唱,同時手託祭物(糧、鹽、酒、肉),直向自家菜地或糧田走去,邊走邊唱,當返回時,便採一株莊稼苗,示意已將人魂、畜魂和莊稼魂一併接回家來共度火把節,同時象徵迎來人丁清吉、六畜興旺和五穀豐稔之年;《火把節對歌》僅供本寨人們聚會寨邊壩場對歌時所唱;《火把節祭歌》由〈生產和畜牧〉、〈獻酒〉、〈除祟〉、〈稻場祭經〉四部分組成,由祭司畢摩在火把節當夜進行祭祀時誦唸的歌調,反映了彝族以火除祟、祈神求福的原生宗教觀念。

楚雄彝族的火把歌調,唱詞多屬傳統相沿,五字韻句,詞頭句尾有相對固定的襯格,填以“哦夥嘀哩夥”、“阿夥喔、噢來”等類的虛詞演唱,其中部分歌調有較長的虛襯詞樂段,有獨唱、齊唱、對唱加和腔,一般不用樂器伴奏。各歌調以五聲徵調居多,羽調次之。在其徵調式歌調中,常出現徵、宮二重調式音韻交錯的現象,大多以上下樂句為主題演化成中、小型歌體和少量敘事歌體,採用二、三拍子,尤突出“××·×××”式節奏,總體上看,這類火把歌調情感開闊,歌腔質樸,富有力度,民族特色濃郁。

彝族的過年習俗,意義 20分

我是來自涼山彝族自治州的。彝族過年很隆重,時間在每年的11月份為彝歷新年,也稱作彝族年。在彝族年到來的時候,會進行很多民俗慶祝活動,具體的內容很多,少許字很難解釋清楚,請朋友你詳見baike.baidu.com/view/619968.htm ,是關於彝族年的釋義,有很全面的回答,有你想要的全部答案,希望可以幫到你。

至於“火把節”就不是“彝族年”了,火把節是每年的農曆7月份,其所表達的民族意義和慶祝活動也和彝族年恭同,但是更加的熱鬧,號稱東方的狂歡節。

彝族有哪些傳統

彝族習俗 獨特多姿的彝族民俗風情儘可讓人返樸歸真,體驗古老文明之韻味。彝族在特殊的自然環境形成的獨特多姿的民族風情,體現在他們的衣食住行、婚喪嫁娶、信仰崇拜多方面。 彝族飲食 彝族有偏愛吃粑粑的傳統習慣,粑粑多以玉米、蕎麥磨粉蒸烤而成。粑形扁圓,重約半斤,而以“略粑”為精美,“略粑”以玉米粗磨去殼後,再加水細磨而成粥,照粑粑做法蒸烤而成,細膩香甜,分外可口。一般只在年節或貴客臨門時特意製作,被視為高階食品。 彝族飲酒,習慣喝“轉轉酒”,但凡賓客至或喜慶節日,有的節會議事皆飲酒。飲酒時,數人或者數十人團團圍坐,一座用一酒器輪飲,一次喝一口,團團轉,直喝到酒醉方休。興來時則豪飲,不論一碗半樽可一氣喝下,以顯示豪爽氣概。 彝族群眾特別好客。不論走進誰家,不管是否親友或是相識,只要說出姓名、家支,都會受到熱情接待。按家境條件儘量做到酒肉粑粑款待,並留住宿,從不索取報酬,而且誠摯大方。對親友貴客殺雞、殺羊招待。對特別尊貴的客人,如條件許可,還要殺牛招待。殺雞招待是最輕的,也要把全部雞肉端上桌先請客人吃,並請客人吃雞頭,看財喜。殺豬殺羊除招待客人吃飽吃好外,還要送豬頭半塊,羊胛肉一塊讓客人帶常,以示對客人的尊重和熱情。 彝族房舍 房屋的宅基地,多選擇居高臨下有險可據的小山頭或山坡平地處。古時,彝族因生產生活因素,常遷徙。富裕之家,大多在高低山修築兩處住所,冬天居低山住房,夏天則遷往高山居住,有的夏天居大涼山美姑,冬天遷回峨邊居住。 過去的彝族房屋多為一間,土牆瓦板四壁無窗,無天花板,屋內十分昏暗。進門為中房,設火塘,火塘以3個鍋莊石安裝而成,是全家做飯、用餐、烤火、議事、息宿、待客之所。中房左側用竹笆隔開,內為主婦居室,也是存放糧食、衣物、銀錢之處,右側為磨房和堆放雜物、農具甚至拴豬的地方。 彝族婚俗 峨邊彝族的婚姻嫁娶習俗,在民主改革以前,實行彝族內部通婚,等級內婚,家支外婚,姨表不婚、轉房、贅婚等婚姻制度,一般實行一夫一妻制,也存在父母包辦、媒妁之言、買賣婚姻的現象。從訂婚到結婚過程中保留著具有民族特色的婚嫁禮儀和形式。 彝族葬俗 彝族對死者,普遍進行火葬,但對尚未長牙的死嬰,則實行土葬。 彝族歲時節俗 涼山彝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兩個:一是彝族年節,二是火把節。峨邊彝族的年節:涼山彝族年是彝族的太陽曆,一年為十個月,在年終的一個月相當於農曆的十月,也是彝區秋收結束之際,彝族各個村寨選定一個吉日,一般在十月初一至十五之間的3天時間,就是彝族過年的日子。 在過年的前一天是除夕,家家戶戶大搞衛生,掃盡地面,清洗傢俱。過年的第一天凌晨,有條件的家家戶戶殺過年豬,按崇敬祖先和尊敬老人的傳統習慣和規距,過年首先從村寨最受尊敬的長者之家殺豬起。然後各戶依此宰殺。豬殺死後,取出膽、腰、脾、胸肉、煮熟切塊與蕎粑盛入高腳木盆,再用一塊燒紅的山石,投入一碗清水之中,產生蒸汽上繞三圈,意為除汙去穢,然後斟上泡水酒並肉盆一道獻於內室祭臺上,舉行迎祖儀式。 過年期間,人人穿戴一新。青年人舉行賽馬、摔跤、鬥羊、鬥雞等活動,孩童們則到村外野外野炊,盡情地遊玩;老人們則相邀到一起聊天、飲酒。 三天以後,開始走親訪友,到遠處親戚家拜年。已出嫁的姑娘帶著酒、豬頭肉等禮品回孃家,看望父母。約五六天後,過年才完畢。

彝族有哪些風俗習慣?都忌諱些什麼?

一、建築習俗

彝族村寨,大多依山傍水,環境幽美。村民一般都依照水流和山勢的走向,選擇向陽、背風、汲水和交通方便的平緩山坡建造房屋。

平坦地區的彝族房屋,一般為土木結構的瓦房。住宅佈局大多是三間正房,分別作為堂屋、臥室和倉庫,左右各有兩間耳房作為廚房和雜物間,俗稱“三間兩耳”。正房正中一間是堂屋,內設俗稱“鍋莊”的大塘,上面置一個支鍋的鐵三腳或三塊支鍋石。火塘是煮飯燒菜的地方,又是全家圍火吃飯、談天、休憩和待客的場所。

在彝族的傳統住宅中,最具特色的是“土掌房”。它以塊石作牆基,用坯砌牆或用當地又粘又韌的紅土夯牆,牆上架樑,染上鋪以竹木,樹枝以及茅草或稻草,上面抹一層稀泥,再鋪以細泥土,灑水捶實、拍平,做成平臺屋頂。“土掌房”就地取材,簡便易建,冬暖夏涼,舒適宜人。生活在林區的彝民,他們的傳統住宅是“垛木房”。這是用破了口的原木,交叉堆垛為牆,屋頂蓋以劈開的木板為瓦,再壓上石塊,俗稱“瓦板房”。

二、飲食習俗

平壩彝區的老百性,平日以稻米、玉米小麥、洋芋等為主食,而高寒山區則以玉米、蕎麥、洋芋為主食。副食為蔬菜、豆類、瓜果和羊、豬、雞等肉類。

逢年過節,或貴客登門,主人要殺雞宰羊甚至殺豬待客。同時,他們殺牲不用刀,殺雞鴨用手捏死,殺羊、豬則用木棒等捶擊頭部,於是俗稱“打牲”,或曰“打羊”、“打豬”。有趣的是,宰殺之前,主人要請客人先驗看牲畜,以示主人的城意和對客人的尊敬。烹煮時,主人把剁成拳頭大小的肉塊下鍋燉煮。吃起來又鮮又香,十分可口。因肉塊似砣,又因用手託著吃,故曰“砣砣肉”。

彝民嗜酒,男女老少皆能飲酒,他們喝酒時,常先把酒倒進大碗裡,你喝一口遞給我,我啜一口傳給他,大家依次輪流喝著這一碗酒。於是,人稱彝家這種喝酒方式為“轉轉酒”。

彝族熱情好客。他們宴客時,往往只有男主人陪客,或讓客人先吃,女主人等客人吃完了才吃。所以,作客彝家,切不可把酒菜都吃光了。同時,就餐後告辭時,客人要贈送一些禮物或留下一些錢,以示答謝。

三、服飾習俗

彝族是個聰明、智慧的民族,他們用靈巧的手裝扮自己,加上彝族支系繁多,各地服飾均名具特色。因而,在中國各民族中,彝族服飾甚為多姿多彩。

在亥沙江邊的小涼山地區,彝族男女服飾風格古樸。男子一般都在額頂留一塊三寸見方的頭髮,彝民稱之為“子爾”,把它視為能主凶吉禍福的天神所在。它神聖不可侵犯,任何人也不得觸控,否則,便是對他的最大侮辱,並將災禍臨頭。於是,漢族尊稱為“天菩薩”。他們還用三四米長的黑布纏頭,並將頭帕的一端捲成姆指粗細的長椎形,彝語呼之為“子帖”。因它高挑在額前左方,顯得英姿勃發,漢族稱之為“英雄髻”。男子還有左耳戴一串紅黃色的大耳珠,珠下再綴飾紅絲線。他們一般上身穿黑色窄袖、鑲有花邊的右衽短布褂,下身著寬大多褶、頗似裙子的長褲,外面再披一件下端飾有長穗流蘇的披氈。彝族稱披氈為“查爾瓦”,用黑以羊毛織成。它的用處甚多:防風擋沙,晴天遮日,雨天避水,夜間用它一裹身子又可當被褥,於是人人心備,一年到頭不可或缺。

涼山區的彝族婦女服飾,頗為典雅。以中青年女子為例。她們頭蓋一塊繡花的方布帕,並將頭帕的前端疊成瓦式,遮於前額再用毛線和髮辮纏壓住。雙耳一般都戴有銀質耳環、耳墜,領口飾以一塊銀排花。她們身穿繡花右襟上衣,既寬又短,僅及腹部。下身則用黑、黃、藍、白諸種色布環繞拼接成百褶裙,裙長及地,修長優美,走起路來更是左右搖曳,婀娜我姿。她們外出時,也常常身披一件黑以的“查爾瓦”。

楚雄其他地區的彝族男子服飾,與涼山彝民有所不同。他們一般多用黑布包頭,而不留“天菩薩”,不扎“英......餘下全文>>

彝族風俗的日常生活習俗

彝族有著大分散、小聚居的生活特點,所以各地的彝族住宅不很相同。但屋內大多設一個火塘,塘火終年不熄,除用於取暖、照明、燉煮或烘烤食物外,亦是聚友會客的中心。火塘的鍋莊石或三腳架,不能用腳去踩,嚴禁往火塘裡吐唾沫。燒烤不潔之物,並禁忌在火塘邊裸露身體。在長幼、男女、主客之間,彝族有嚴格的禮俗。途遇長輩,晚輩須待立一側,讓長者先行;長輩入室須讓其上座,餘再依次而坐;吃飯時,長輩坐上方(習稱“上席”),下輩依次坐兩旁和下方,並侍候長輩,為其添飯、夾菜、泡湯。不能摸成年人和老人的頭。兄弟可與嫂嫂開玩笑,但兄長不能與弟媳開玩笑。客人入室讓上座,主人坐在客人左邊,小輩坐在客人對面。禁穿草鞋上火炕床;上樓要脫掉鞋子;禁裸體、半裸體成年人入家門;不能用腳踩門檻,或坐在門檻上;不能用筷子敲桌子和碗;禁在家中吹口哨、唱山歌、說粗話;婦女的衣褲不能晾晒在過路的地方和蜂窩旁邊;禁止面對著太陽大小便。

彝族有什麼特殊習慣、風俗之類的?

建築習慣彝族村寨,大多依山傍水,環境幽美。村民一般都依照水流和山勢的走向,選擇向陽、背風、汲水和交通方便的平緩山坡建造房屋。平坦地區的彝族房屋,一般為土木結構的瓦房。住宅佈局大多是三間正房,分別作為堂屋、臥室和倉庫,左右各有兩間耳房作為廚房和雜物間,俗稱“三間兩耳”。正房正中一間是堂屋,內設俗稱“鍋莊”的大塘,上面置一個支鍋的鐵三腳或三塊支鍋石。火塘是煮飯燒菜的地方,又是全家圍火吃飯、談天、休憩和待客的場所。在彝族的傳統住宅中,最具特色的是“土掌房”。它以塊石作牆基,用坯砌牆或用當地又粘又韌的紅土夯牆,牆上架樑,染上鋪以竹木,樹枝以及茅草或稻草,上面抹一層稀泥,再鋪以細泥土,灑水捶實、拍平,做成平臺屋頂。“土掌房”就地取材,簡便易建,冬暖夏涼,舒適宜人。生活在林區的彝民,他們的傳統住宅是“垛木房”。這是用破了口的原木,交叉堆垛為牆,屋頂蓋以劈開的木板為瓦,再壓上石塊,俗稱“瓦板房”。飲食習俗平壩彝區的老百性,平日以稻米、玉米小麥、洋芋等為主食,而高寒山區則以玉米、蕎麥、洋芋為主食。副食為蔬菜、豆類、瓜果和羊、豬、雞等肉類。逢年過節,或貴客登門,主人要殺雞宰羊甚至殺豬待客。同時,他們殺牲不用刀,殺雞鴨用手捏死,殺羊、豬則用木棒等捶擊頭部,於是俗稱“打牲”,或曰“打羊”、“打豬”。有趣的是,宰殺之前,主人要請客人先驗看牲畜,以示主人的城意和對客人的尊敬。烹煮時,主人把剁成拳頭大小的肉塊下鍋燉煮。吃起來又鮮又香,十分可口。因肉塊似砣,又因用手託著吃,故曰“砣砣肉”。彝民嗜酒,男女老少皆能飲酒,他們喝酒時,常先把酒倒進大碗裡,你喝一口遞給我,我啜一口傳給他,大家依次輪流喝著這一碗酒。於是,人稱彝家這種喝酒方式為“轉轉酒”。彝族熱情好客。他們宴客時,往往只有男主人陪客,或讓客人先吃,女主人等客人吃完了才吃。所以,作客彝家,切不可把酒菜都吃光了。同時,就餐後告辭時,客人要贈送一些禮物或留下一些錢,以示答謝。服飾彝族是個聰明、智慧的民族,他們用靈巧的手裝扮自己,加上彝族支系繁多,各地服飾均名具特色。因而,在中國各民族中,彝族服飾甚為多姿多彩。在金沙江邊的小涼山地區,彝族男女服飾風格古樸。男子一般都在額頂留一塊三寸見方的頭髮,彝民稱之為“子爾”,把它視為能主凶吉禍福的天神所在。它神聖不可侵犯,任何人也不得觸控,否則,便是對他的最大侮辱,並將災禍臨頭。於是,漢族尊稱為“天菩薩”。他們還用三四米長的黑布纏頭,並將頭帕的一端捲成姆指粗細的長椎形,彝語呼之為“子帖”。因它高挑在額前左方,顯得英姿勃發,漢族稱之為“英雄髻”。男子還有左耳戴一串紅黃色的大耳珠,珠下再綴飾紅絲線。他們一般上身穿黑色窄袖、鑲有花邊的右衽短布褂,下身著寬大多褶、頗似裙子的長褲,外面再披一件下端飾有長穗流蘇的披氈。彝族稱披氈為“查爾瓦”,用黑以羊毛織成。它的用處甚多:防風擋沙,晴天遮日,雨天避水,夜間用它一裹身子又可當被褥,於是人人心備,一年到頭不可或缺。涼山區的彝族婦女服飾,頗為典雅。以中青年女子為例。她們頭蓋一塊繡花的方布帕,並將頭帕的前端疊成瓦式,遮於前額再用毛線和髮辮纏壓住。雙耳一般都戴有銀質耳環、耳墜,領口飾以一塊銀排花。她們身穿繡花右襟上衣,既寬又短,僅及腹部。下身則用黑、黃、藍、白諸種色布環繞拼接成百褶裙,裙長及地,修長優美,走起路來更是左右搖曳,婀娜我姿。她們外出時,也常常身披一件黑以的“查爾瓦”。楚雄其他地區的彝族男子服飾,與涼山彝民有所不同。他們一般多用黑布包頭,而不留“天菩薩”,不扎“英雄髻”,耳朵也不戴耳珠子。他們平日身穿藍色或黑色的對襟窄袖上衣,衣衙及腹......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彝族風俗習慣?
景頗族風俗習慣?
苗族風俗習慣?
回族風俗習慣?
白族風俗習慣?
傣族風俗習慣?
納西族風俗習慣?
滿族風俗習慣?
彝族的風俗習慣?
黎族的風俗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