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漢族四大傳統節日?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我國漢族傳統的四大節日是

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

春節:陰曆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開始,經過除夕、春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結束;

清明節:陰曆三月間,即陽曆四月五日前後;

端午節:陰曆五月初五;

中秋節:陰曆八月十五;主要有祭月、賞月、吃月餅、吃團圓飯及舞龍燈等活動。

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是怎麼來的?

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下面列舉的這些節日,無一不是從遠古發展過來的,從這些流傳至今的節日風俗裡,還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

贊助廣告

節日的起源和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潛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滲入到社會生活的過程。它和社會的發展一樣,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我國古代的這些節日,大多和天文、曆法、數學,以及後來劃分出的節氣有關,這從文獻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書》,到戰國時期,一年中劃分的二十四個節氣,已基本齊備,後來的傳統節日,全都和這些節氣密切相關。

節氣為節日的產生提供了前題條件,大部分節日在先秦時期,就已初露端倪, 但是其中風俗內容的豐富與流行,還需要有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最早的風俗活動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關;神話傳奇故事為節日憑添了幾分浪漫色彩;還有宗教對節日的衝擊與影響;一些歷史人物被賦予永恆的紀念滲入節日,所有這些,都融合凝聚節日的內容裡,使中國的節日有了深沉的歷史感。

贊助廣告

到漢代,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都已經定型,人們常說這些節日起源於漢代,漢代是中國統一後第一個大發展時期,政治經濟穩定,科學文化有了很大發展,這對節日的最後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

節日發展到唐代,已經從原始祭拜、禁忌神祕的氣氛中解放出來,轉為娛樂禮儀型,成為真正的佳節良辰。從此,節日變得歡快喜慶,豐富多采,許多體育、享樂的活動內容出現,並很快成為一種時尚流行開來,這些風俗一直延續發展,經久不衰。

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歷代的文人雅士、詩人墨客,為一個個節日譜寫了許多千古名篇,這些詩文膾炙人口,被廣為傳頌,使我國的傳統節日滲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蘊,精彩浪漫,大俗中透著大雅,雅俗共賞。

中國的節日有很強的內聚力和廣泛的包容性,一到過節,舉國同慶,這與我們民族源遠流長的悠久歷史一脈相承,是一份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

這裡所介紹只是漢民族的一些較大的傳統節日,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習俗,眾多的民族節日,是一份有待挖掘的文化寶藏。

春節簡介

春節,是農曆正月初一,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曆,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曆,公曆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曆的一月一日叫春節。

春節到了,意味著春天將要來臨,永珍復甦草木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穫季節又要開始。人們剛剛度過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著春暖花開的日子,當新春到來之際,自然要充滿喜悅載歌載舞地迎接這個節日。

千百年來,人們使年俗慶祝活動變得異常豐富多彩,每年從農曆臘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在春節前掃塵搞衛生,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

然後就是家家戶戶準備年貨,節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忙於採購物品,年貨包括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採買充足,還要準備一些過年時走親訪友時贈送的禮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準備過年時穿。

在節前要在住宅的大門上貼上紅紙黃字的新年寄語,也就是用紅紙寫成的春聯。屋裡張貼色彩鮮豔寓意吉祥的年畫,心靈手巧的姑娘們剪出美麗的窗花貼在窗戶上,門前掛大紅燈籠或貼福字及財神、門神像等,福字還可以倒貼,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氣到了,所有這些活動都是要為節日增添足夠的喜慶氣氛。 ......餘下全文>>

中秋節與哪三個節日並稱為 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什麼時候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清明與春節、端午、中秋並互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2007年中國把清明、端午、中秋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中國三大節日是什麼

農曆傳統節日

春節:正月初一

端午:五月初五

中秋:八月十五

漢族的傳統節日 漢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春 節 舊時稱為元旦,俗稱過年,時間從初一至十五日。初一零時起各家各戶燃放鞭炮,辭舊迎新。天剛破曉,鄉間婦女到井(河)邊“搶新水”。這一天,一般不走親訪友,不殺生,有的人吃齋。城鄉都有貼春聯、貼門神的習慣。人們出門相遇,互道“新年好”、“恭喜發財”。從年初一開始,城內就開展舞龍舞獅活動。舞龍的標名“祥龍”;舞獅的叫“瑞獅”。龍獅出發前就給各商號、大店送帖,通知有龍獅隊來拜年。龍獅隊一到門前,店主先在旁邊放一串鞭炮,待大獅靠後,小獅子上前時,便燃放鞭炮向小獅子擲去,俗稱“燒獅”。燒完獅後,武術隊上前表演武術,接著戶主在高樓視窗伸出一條竹杆,掛著一個大“利是”連同一棵生菜,讓舞獅的人邊舞邊爬著自帶的大竹篙,或疊成人梯,到頂上由獅子銜取,俗稱“搶青”。取下“利是”,又燃放一串鞭炮,以示送行。也有入屋舞獅的,名曰“掃蕩”,意為把汙晦邪氣掃掉。每年舞獅舞龍活動持續到元宵節。鄉村中的青年男女多結伴到外遊玩,觀看舞春牛和其他娛樂活動。年初二,各家各戶清早起來殺雞熱粽供神,叫做接財神,鄉間稱為祭,即“開年”。親戚朋友互相來往拜年。一般是晚輩攜帶禮品到長輩家裡拜年。出嫁的女子也在這天偕丈夫和孩子一起回孃家賀年,所攜帶的禮品須有大閹雞。外家也備粽子、年糕、米花糖、油餈粑等食品回送,名曰“送年茶”。如果女兒未生小孩,孃家須送慈菇,並且祝賀說:“今年添個慈菇蒂”(即生男孩)。如果是新娘回來,還要加上兩條甘蔗,意為祝他們夫婦生活從頭甜到尾。初七是人日,老人說這是眾人的生日。這天早上,各家各戶煎年糕、炒粉利、熱粽子吃;晚上還殺雞飲宴。鄉間在十二日、十三日這兩天,歡聚在廟裡觀看演春儺和師公戲。十五日元宵節,鄉間殺雞備肉祭祖先,閤家飲宴。城裡鬧花燈。白天有“偷青”之俗,即到別家的菜園裡偷摘青菜,特別喜偷蔥、蒜或芹菜,認為吃了會聰明伶俐和勤懇。據說如果偷青時被人發現叫罵,那麼身上的晦氣就轉到那罵人的身上了,所以園主就是看見了也不吱聲。

土地誕節 二月初二,鄉間漢族殺雞殺鴨去祭田頭和到福德祠(即土地廟)拜土地爺。上堯一帶漢人在這一天,把土地公神位安立於村前溪水出口處拜祭,以保佑村中財氣不外流。城市裡一般都在自家門前腳下用紅紙寫上“門官土地之神位”,作為土地爺來供奉。

清明節 清明前後幾天,各家各戶做五色糯飯,備上祭品去拜山(即掃墓),以祭祀先人。現在人們還到烈士陵園、烈士紀念碑掃墓,緬懷革命烈士的光輝業績。

餈粑節 四月初八,邕州官話有句民諺:四月八,吃“臘薩”(即垃圾)。相傳此日又為神農藥王誕期,神農氏嘗百藥,治百病。所以一些婦女在這一天到近郊採摘臭藤、白頭翁、野艾之類的植物,以糖及大米粉制油餈粑,名曰吃“臘薩”,說是可以治百病。

端午節 五月初五,亦稱“端陽”、“端午”、“端五”。這一天,各家用葦葉把糯米包成羊角粽,又名涼粽或三角粽。人們還用艾絨製成猴狀或三角符狀的香囊,掛在小孩胸前以防病;有的用紅絨絲織成的小網兜裝著一顆臭珠(即臭丸);有的則用雄黃、臭黃、硃砂等中藥包在一隻小布袋裡,袋裡用紅綠絨繡以各種動物圖案和吉祥字樣,稱為香包。小孩胸前掛著香包,由長者帶去河邊觀看龍舟競賽。所以南寧有童謠:“團團轉,菊花園,阿媽揹我睇(看)龍船……”晚飯後,各戶就用當天從街上買回來的香蒲草、艾葉枝、酒餅果葉、路邊青等草藥來煮水洗澡,說是可以治面板病及去邪氣,還飲雄黃酒,說是可以解毒;或以硃砂粉點於小孩額中,說是可以防生瘡痱。

六月六 六月初六,鄉間各家各戶用新米煮飯吃,稱“食新節”。初六這一天,還殺雞煮肉,到田頭祭祀田祖,祈求晚造豐收。人們還把家......餘下全文>>

中國傳統的四大節日是什麼節?

春節

農曆除夕和正月初一春節(Spring Festival)為陰曆年,俗稱“過年”。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來源於古代”年”獸的傳說,據說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凶猛異常,長下山禍害百姓。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百姓們為了對付這頭怪獸,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種風俗流傳至今,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習俗有: “小年”日 (臘月二十三罰二十四)掃年、祭灶;大年三十貼門神、春聯、福字、窗花、年畫、掛千,吃年夜飯,放爆竹;正月初一到十五拜年。

清明

公曆4月4日或4月5日為我國法定節假日(2008年制定)——清明節(Tomb-sweeping Day)。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沒過清明”的農諺。清明,別稱寒食,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故亦有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習俗。

端午

農曆五月初五,俗稱“端午”(Dragon-boat Festival),又名重陽,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為了壓邪。

中秋

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Mid-Autumn Day)。起源於古代的對月崇拜、月下歌舞覓偶、拜土地神等習俗。中秋節這一天人們除了吃月餅以示“團圓”外,還有賞月,玩花燈,螃蟹宴,舞火龍等習俗,部分少數民族有祭月拜月習俗,湖南侗鄉的中秋之夜,還流行著一種有趣的名為 “偷月亮菜”的傳情風俗。

中國4大節日 詳細

春節,是農曆正月初一,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曆,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曆,公曆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曆的一月一日叫春節。

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孃家,掛鐘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

農曆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曆裡,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雞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漢族的傳統節日的傳說

春節 農曆正月初一,古代稱元日,又稱正旦、元旦、元正、歲朝、年朝等。《尚書大傳》又稱正旦為歲只朝、月三朝、日之朝,故又稱撊瘮。 自從公曆紀年為主後,俗將公曆一月一日稱為元旦。農曆正月初一便不宜再稱元旦,以免混淆。因正月初一離立春節很近,故稱為春節。元日為一年之始,故官方民間,皆以為大節日。宋《野客叢書》雲:國家官私以冬至、元正、寒食三大節為大節日,七日假。 春節是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一般從農曆臘月最後一天(除夕)起至正月初五。除夕晚餐最為豐盛,煮豬頭豬尾(寓做事有頭有尾)、公雞、魚(寓年年有餘),吃蔥(寓聰明)、蒜(有算計)、大雜菜(寓團結和睦),米中摻谷(得“穀子多”的吉利話),以熟食祭天地、灶君、祖宗,舉家歡聚,盡情吃喝。晚上,人人將腳洗乾淨(寓可有好運氣),年長者給年幼者“壓歲錢”,數角至數十百元不等。年輕人守歲到深夜,零點鐘聲敲過,競相燃放煙花爆竹,辭舊迎新。大年初一,早起搶頭水,在井邊燃香一柱,寓有好兆頭。趕早貼春聯(或頭天貼好),放鞭炮,穿新衣。起床時不催喊,在堂中撒零錢,任由孩子們早起而拾。不動菜刀(認為一年四季可平安),不掃地(認為會把財氣掃走)。

相關問題答案
中國漢族四大傳統節日?
漢族四大傳統節日?
中國還有哪些傳統節日?
中國全年農曆傳統節日?
回族三大傳統節日?
漢族人的傳統節日?
中國幾大傳統節日?
中國三大傳統節日?
我國的三大傳統節日?
傣族人的傳統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