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的文化?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蒙古族的文化

蒙古人所崇拜的圖騰有狼、鹿、熊、犛牛、鷹、天鵝、樹木等等。《蒙古祕史》開篇第一句話這樣寫道:成吉思合罕的祖先是承受天命而生的孛兒帖赤那和妻子豁埃馬蘭勒,即蒙古人所崇拜的圖騰狼和鹿。此外,受中原漢文化的影響,蒙古民族也崇拜龍,還有的部族有樹木圖騰崇拜、犛牛圖騰崇拜等等。各種圖騰神話反映了蒙古民族特點及與北方各民族、特別是阿爾泰語系各民族神話的許多共通之處,體現出他們之間相互交融的密切聯絡。 狼圖騰蒙古民族的狼圖騰最早只是古代乞顏部落孛兒只斤氏的圖騰,這在《蒙古祕史》和《蒙古源流》中都有記載。經過數百年的演繹,狼圖騰被人們當成了整個蒙古民族的圖騰。 《蒙古祕史》開篇明確寫道:“成吉思合罕的祖先是承受天命而生的孛兒帖赤那(蒼色狼)和妻子豁埃馬蘭勒(白色的鹿)一同過騰汲思海來至斡難河源頭的不兒罕山前住下,生子名巴塔赤罕”。反映了唐代末期,兩個以狼、鹿為圖騰的蒙古部落姻族從額爾古納河西遷的重要史實。而《國語·周語》記載:“穆天子西狩犬戎,獲其五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歸”。史學家翦伯贊考證:“白狼白鹿是當時的氏族”。 《蒙古源流》記載,成吉思汗在圍獵中特降旨對“郭斡瑪喇勒”(草黃母鹿)和“布林特克沁綽諾”(蒼色狼)這兩種野獸放生,可見是作為神獸加以愛護的。《多桑蒙古史》記載,窩闊臺將一頭狼放生希望為自己增壽,不想狼卻遭“獵犬群起齧殺之”。窩闊臺當時就覺得這是個不祥之兆。果然,他不久就去世了。 鹿圖騰蒙古薩滿認為鹿能顯靈,可以驅魔鎮邪。內蒙古巴爾虎、察哈爾、科爾沁等地區薩滿巫師所戴的帽子都用鐵皮製成鹿角加以裝飾,所用的青銅鏡和法鼓也都刻畫著鹿的形象,說明蒙古先民、特別是森林狩獵民曾以鹿為圖騰神靈。 鷹圖騰科爾沁右翼杜爾伯特烏爾圖那蘇貝是成吉思汗弟弟哈薩爾的第二十七世孫,他們的氏族自稱是鷹氏族,各代的長子、長孫都以各種鷹來命名。 據《蒙古祕史》中記載,成吉思汗10世祖的小兒子孛端察兒蒙合黑,被4個哥哥拋棄後,走投無路時曾靠一隻鷹捕獵維生,他的後人孛兒只斤氏就把鷹視為救命恩人,當作保護神敬奉起來。而鐵木真在稱汗之前,曾被他的“安達”(兄弟般的摯友)札木合所陷害,也是一隻獵鷹救了他。 蒙古薩滿傳統認為,海東青是天的神鳥使者,它受命降到人間和部落頭領成婚,生下一個美麗的女孩,把她培養成了世界上最早的“渥都根”(女巫師)。而布里亞特的薩滿神話傳說中,男薩滿的最早化身也與鷹有血緣關係。 熊圖騰布里亞特和達爾哈特人常稱熊為祖先、神聖的,稱呼熊“斡拖葛”,意思是長者、老人,他們認為人是從熊變來的,並直呼熊為祖父、父親、祖先,這正是人們把熊看成與自己有血緣親屬關係的表現,所以才用相應的親屬稱謂稱呼它們,像親屬一樣對待它們。達爾哈特人在獵熊時遵循一套非常特殊的習俗和禮儀,如公熊四季均可捕獵,母熊則不然,要等到它生養了小熊,春天走出洞穴之後才開始捕獵等等。 捕捉熊以後,分吃熊頭肉,似是古代原始人“圖騰聖餐”習俗的遺留。在原始人看來,用圖騰的血和肉作為聖餐,更能鞏固他們與圖騰的親密關係,重新獲得圖騰的靈威。 薩滿教是蒙古人古老的原始宗教。薩滿教崇拜多種自然神靈和祖先神靈。成吉思汗信奉薩滿教,崇拜騰格里汗“長生天帝”。直到元時期,薩滿教都在蒙古社會佔統治地位,在蒙古皇族、王公貴族和民間中仍有重要影響。皇室祭祖、祭太廟、皇帝駕幸上都時,都由薩滿主持祭祀。成吉思汗和他的繼承者對各種宗教採取了相容幷蓄的政策。流行的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薩滿教等。蒙哥汗時期,蒙哥汗和皇族除信奉薩滿教外,也奉養伊斯蘭教徒、基督教徒、道教弟子和佛教僧侶,並親自參加各種宗教儀式。元朝時也採取同樣的政......餘下全文>>

贊助廣告

蒙古族的文化習俗有哪些?

一、蒙古文字和語言

在蒙古國建立以前,聚居於蒙古地區的各部落,因居住環境不同,來源不同,經濟、文化發展水平不一致,彼此之間無統一語言,亦無文字。凡世系事蹟,或口相傳述,或刻木為記。直至1204年成吉思汗征服乃蠻後,始以畏兀兒字拼寫蒙古語,並令塔塔統阿教太子、諸王子弟等識字,以這種文字釋出公文、信件、璽書、牌札等。這是蒙古國使用文字的最早記載(詳見前)③,世稱為畏兀兒字蒙古文。

畏兀兒字蒙古文有21個字母,盛行於蒙古族聚居區一帶。漢、契丹、女真、畏兀兒等族聚居區內,則通行漢字和畏兀兒字。漢字文書、詔令,由耶律楚材負責;畏兀兒字文書、詔令,由鎮海管理。④

贊助廣告

由於多種文字同時並行,給釋出命令,驛使往返造成很多不便。於是,忽必烈即位後,決定命吐蕃薩迦派喇嘛帝師八思巴,創制統一使用的新文字。新文字是根據藏文字母改制而成的,共有字母41個,子音34個,母音5個,介音2個。

1269年(元至元六年)頒行。忽必烈下令規定,“凡有璽書頒降者,並用蒙古新字”①。新字因為八思巴創制而成,故又稱之為“八思巴字”。

“八思巴字”頒行後,實際上並未被廣泛應用。除官方文書、官方造發的印篆、碑刻;牌符、錢鈔等方面使用外,民間仍使用畏兀兒蒙古字。1282年(至元十九年),還違反詔令刊行以畏兀兒字翻譯的《通鑑》。

1286年(至元二十三年),又以畏兀兒字翻譯累朝實錄。元朝衰微後,“新字”逐漸被廢棄,仍行畏兀兒字書。現今使用的蒙古字,就是在改革畏兀兒蒙文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蒙古字的創制和推行,對於蒙古族共同語言的形成以及政治、經濟、文化、科學的進步都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蒙古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

1648年(清順治五年),衛拉特蒙古高僧咱雅班第達為更好地表達衛拉特方言的語音,使文字更接近於口語,又創制了託忒文字。“託忒”意謂“清楚”,共有15個字頭,每一字頭有7個音,共105個音,右行,直下。②此後它一直流行於衛拉特蒙古各部中。

二、蒙古宗教信仰

(一)薩滿教

蒙古族人原來大都信奉薩滿教。凡遇有重大行事,都必需先向天禱告,請天護佑,所謂“每事必稱天”。③蒙古語稱天為“騰格里”。為了祈求天神的保護,他們總是叨唸“託著長生天的氣力”。④每有徵戰,則常常要取羊胛骨進行占卜,以斷吉凶。若出師前聽見雷聲,便以為是上天發怒,發出叫聲,不敢出兵。他們對薩滿教的虔誠程度十分驚人,幾乎貫穿於其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出帳南向,對日跪拜,奠酒於地,以酹天體五行;以木或氈制偶像。其名曰on-gon(翁幹),懸於帳壁,對之禮拜。食時先以食獻,以肉乳抹其口”⑤。還經常把每一頭乳牛和母馬第一次擠出的奶祭祀偶像。當屠宰動物時,則將其心放於杯子裡供奉。有時甚至向這些偶像奉獻馬匹。凡被用於作供奉的馬匹,“沒有人敢騎”⑥。

他們相信,人死以後靈魂是不滅的,由於他們迷信鬼神,其對預卜、預言、巫術、咒語等都很注意。當其“從魔鬼那裡得到回答時,他們相信,一個神正在同他們說話”。⑦他們對薩滿教的信仰,有時幾乎達到入迷程度。據說貴由皇后斡兀立海迷失,就是因為篤信其法教,竟將大部分時間“單獨與珊蠻們在一起,沉溺於他們的胡言亂語中”⑧;蒙哥汗則熱中於巫覡卜筮,“凡行事必謹叩之,殆無虛日”⑨。

(二)景教

除薩滿教外,也有少數部落,如克烈、乃蠻、蔑兒乞、汪古等部崇奉景教。所謂“景教”,即基督教的聶思脫裡派,蒙古稱之為“也裡可溫”,意謂“上帝教”、或“信奉上帝的人”。①景教是在公元7世紀時傳入中國的。後因唐武宗李炎禁佛,中原地區崇奉者遂日漸減少,而漠北地區則仍盛行不衰。如克烈部長......餘下全文>>

什麼蒙古族文化?

蒙古族是發源於內蒙古呼倫貝爾室韋部落 世居在此 最初是在大興安嶺森林裡的獵人部落 後來逐漸遷徙到呼倫貝爾草原改為遊牧生活 呼倫貝爾風景優美 但在古代 這是生活條件很惡劣的地區 不適宜耕種 單位土地上養活的人口很少 所以人們結成生產生活共同體來對抗自然 來頑強的活下去 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決定了 蒙古人是好獵手 好牧人 機智 勇敢無畏 勇往直前 團結互助 淳樸 尊崇自然(蒙古原生宗教為薩滿教--該教認為萬物有靈) 熱情 能歌善舞 但其實又相對內斂 我就是蒙古族 但我是城市長大的 母親 奶奶均為漢族 但我也接觸了很多 蒙古族和漢族 覺得蒙古族重感情(不一定是親情漢族是熟人交際蒙古族不完全是)

蒙古族族系發展

匈奴族後裔 +突厥後裔+ 東胡後裔共同組成的具有共同民族心理特徵的現代意義蒙古族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蒙古族的民族文化 多彩的服飾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蒙古族的服飾似乎很簡單,無非就是一件袍子,一雙靴子而已。其實,蒙古族的服飾是非常複雜而豐富多彩的。不僅各地形制有別,而且有年齡、婚否及盛裝與常服之別。

蒙古族服飾主要包括首飾、袍子、腰帶、靴子四個部分。

首飾大致可分為頭飾、項飾、胸飾、腰飾、手飾等五大類。頭飾主要有頭巾、帽子、頭帶、頭圈、辮鉗、辮套、頭釵、頭簪、耳環、耳墜等,是蒙古族首飾中最絢麗的部分。如"顧古冠"是元代蒙古族已婚女子流行的高冠,高約1尺,頂部為四邊形,上面包裹著五顏六色的綢緞,綴有各種寶石、琥珀、串珠、玉片及孔雀羽毛、野雞尾毛等裝飾物,製作精美,絢麗多姿。

婦女們平時一般多罩頭巾。頭巾大約丈餘長,顏色多種多樣。質料有布、麻、綢、絹等。姑娘們喜歡將頭巾纏在頭上,然後在右側挽一個小結,把頭巾的穗頭垂下來。已婚婦女們則用頭巾包住頭頂後,纏一圈,不留穗頭。在莊重的場合還要戴上繡有丹鳳朝陽、二龍戲珠等花紋圖案的帽子。帽頂上有紅色穗子和閃光明亮的帽頂寶石。傳說這種習俗始於成吉思汗時期。當初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落之後,下令每個人都要罩頭巾,以表示頭顱上飄有旌旗之角,希冀民族強大之精神常在。從結婚、告別姑娘生活的那天起,婦女們便要開始佩戴雍容華貴的盛裝首飾了。蒙古族的盛裝頭飾,以鄂爾多斯地區的最為典型。這種頭飾漢譯為"頭帶",主要由"連垂"和"髮套"兩部分組成。不僅製作工藝精湛,而且多用數百顆珊瑚、數十條銀鏈、珍珠串和許多銀環、銀片以及瑪瑙、玉石等穿綴而成。裝扮起來可謂珠簾垂面、琳琅滿目。一付頭帶一般都重達三、四斤,有的可達十餘斤。據說一付高檔的頭帶,過去往往要用幾群好馬或數百峰好駝才能換取。

蒙古袍,在內蒙古、新疆等地牧區,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都喜歡穿長袍,俗稱"蒙古袍"。春秋穿夾袍,夏季穿單袍,冬季穿皮袍、棉袍。男袍一般都比較肥大,女袍則比較緊身,以顯示出女子身材的苗條和健美。其式樣和顏色因地因人而略有差異。一般蒙古袍的特點是寬大袖長、高領、右衽,多數地區下端不開衩。袍子的邊沿、袖口、領口多以綢緞花邊?quot;盤腸"、"雲卷"圖案或虎、豹、水獺、貂鼠等皮毛裝飾。既美觀大方,又具有良好的實用功能。冬天防寒護膝,夏天防蚊蟲叮咬、遮暴晒。行可當衣,臥可作被。鄂爾多斯等地的蒙古人還喜歡在袍外套穿長短不一的坎肩。

腰帶是蒙古族服飾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多用棉布、綢緞製成,長三四米不等。色彩多與袍子的顏色相協調......餘下全文>>

蒙古族文化特色

蒙古族是主要分佈於東亞地區的一個傳統遊牧民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同時也是蒙古國的主體民族。此外,蒙古族在俄羅斯等亞歐國家也有分佈,鄂溫克族和土族也有時被認為是蒙古族的分支。蒙古族始源於古代望建河(今額爾古納河)東岸一帶。13世紀初,以成吉思汗為首的蒙古部統一了蒙古地區諸部,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為生計。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遊牧生活,儘管這種生存方式在現代社會被弱化。但仍然被視作蒙古族的標誌。蒙古族在科學文化事業上比較發達,而且音樂、舞蹈也在藝術上居於相對顯赫的地位

(1)飲食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為主要生產方式。以奶和肉類食品為主,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和茶是他們日常生活最喜歡的飲料食品和待客佳餚。遼寧遼西的蒙古族比較早地從事農耕生產,所以在飲食上既保留了蒙古族的傳統食俗,還有一些東蒙地區獨特的美食。如全羊湯、“手把羊肉”、蒙族餡餅、喇嘛糕等。

所謂的全羊湯,就是將新鮮的羊肉配以羊的心肝肺肚腸等下水,切成條狀,一起放入水中煮熟,然後放上各種佐料食用。味道鮮美可口,頗受人們的喜愛。全羊湯原是蒙古族人民的特色飲食,現在已成為遼西阜新地區待客的一種美食,尤其是在農曆“立秋”這天,人們大都會食用,俗稱“搶秋膘”。

“手把羊肉”是蒙古人傳統的食品之一。做“手把羊肉”必須選用膘肥肉嫩的羊,就地宰殺,剝皮入鍋,放入佐料,進行蒸煮,色、香、味俱佳,是蒙古族待客的美味佳餚。因為不用筷子,而直接用手,所以叫做手把肉。

(2)服飾

首飾、長袍、腰帶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飾的4個主要部分。蒙古袍是蒙古族男女老幼都愛穿的長袍,是在長期的遊牧生活中形成的獨特衣著裝飾。

蒙古族婦女頭上的裝飾品,用寶石、金銀等製成,多在節慶宴會上或探親訪友時使用,平時則用彩色長綢纏繞。

蒙古袍兩袖長而寬大,下端左右不分衩,領子較高,大襟右釘釦;領口、袖口、衣邊常用花邊鑲飾。男袍多為藍色、棕色;女袍多為紅色、綠色、紫色。

穿蒙古袍必備腰帶和馬靴,這樣的裝束使男子漢顯得強悍瀟灑;女子則顯得身材苗條、矯劍

蒙古靴有布靴、皮靴之分。布靴,美觀別緻、柔軟輕便;皮靴,挺括光潔,結實耐穿。騎馬時可以保護踝部、禦寒;墜馬時自然脫靴,可以保證人身安全。

生活在遼寧的蒙古族人日常生活中並不經常穿著民族服裝,但是在大型的節慶集會上,或是婚慶典禮上,蒙古族同胞就穿上絢麗多彩的民族服裝,以示隆重。

(3)民居

蒙古包是滿族對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稱呼,滿語將家或屋稱為“博”,因為詣音,所以後來叫成了“蒙古包”。蒙古族將自己的住房稱為“格爾”;漢族人稱蒙古包為“穹廬”或“氈房”等。

蒙古包結構簡單,拆裝方便,搬運輕便,十分適合蒙古族遊牧生活。蒙古包外形雖小,但包內使用面積卻很大;而且空氣流通,採光條件好,冬暖夏涼,不怕風吹雨打,非常適合於轉場放牧的牧民居住和使用。遼寧的蒙古族人現在大多數居住在與漢族或滿族人相似的磚木結構的房屋,但是在室內的裝飾上卻有著明顯的民族特色。

蒙古族有哪些傳統文化?

習俗

見面要互致問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問好。平輩、熟人相見,一般問:“賽拜努(你好)”;若是遇見長者或初次見面的人,則要問:“他賽拜努。”(您好)。

款待行路人(不論認識與否),是蒙古族的傳統美德,蒙古族待客十分講究禮節和規矩。例如,吃手把羊肉時,一般在將羊的琵琶骨帶肉配四條長肋送給客人。如果是用牛肉待客,則以一塊帶肉的脊椎骨加半節肋骨和一段肥腸送給客人。

到蒙古族人家裡做客必須敬重主人。進入蒙古包後,要盤腿圍著爐灶坐在地氈上,但爐西面是主人的居處,主人不上坐時不得隨便坐。主人敬上的奶茶,客人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有失禮貌;主人請吃奶製品,客人不要拒絕,否則會傷主人的心。如不便多吃,吃一點也行。

獻哈達也是蒙古族的一項高貴禮節。獻哈達時,獻者躬身雙手託著遞給對方,受者亦應躬身雙手接過或躬身讓獻者將哈達掛在脖子上,並表示謝意。

蒙古族人騎馬、駕車接近蒙古包時忌重騎快行,以免驚動畜群;若門前有火堆或掛有紅布條等記號,表示這家有病人或產婦,忌外人進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為西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動物的肉和驢肉、狗肉、白馬肉;辦喪事時忌紅色和白色,辦喜事時忌黑色和黃色;忌在火盆上烘烤腳、鞋、襪和褲子等;禁止在參觀寺院經堂、供殿時吸菸、吐痰和亂摸法器、經典、佛像以及高聲喧譁,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獵;

食俗

蒙古族牧民視綿羊為生活的保證、財富的源泉。日食三餐,每餐都離不開奶與肉。以奶為原料製成的食品,蒙古語稱“查幹伊得”,意為聖潔、純淨的食品,即“白食”;以肉類為原料製成的食品,蒙古語稱“烏蘭伊得”,意為“紅食”。蒙古族除食用最常見的牛奶外,還食用羊奶、馬奶、鹿奶和駱駝奶,其中少部分做為鮮奶飲料,大部分加工成奶製品。

蒙古族的肉類主要是牛、綿羊肉,其次為山羊肉、少量的馬肉,在狩獵季節也捕獵黃羊肉。羊肉常見的傳統食用方法就有全羊宴、嫩皮整羊宴、煺毛整羊宴、烤羊、烤羊心、炒羊肚、羊腦燴菜等70多種,最具特色的是蒙古族烤全羊(剝皮烤)、爐烤帶皮整羊或稱阿拉善烤全羊,最常見的是手把羊肉。

在日常飲食中與紅食、白食佔有同樣重要位置的是蒙古族特有食品——炒米。西部地區的蒙古族還有用炒米做“崩”的習俗。麵粉製作的各種食品在蒙古族日常飲食中也日漸增多,最常見的是麵條和烙餅,並擅長用麵粉加餡製成別具特色的蒙古包子、蒙古餡餅及蒙古糕點新蘇餅等。

蒙古族每天離不開茶,除飲紅茶外,幾乎都有飲奶茶的習慣,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煮奶茶,煮奶茶最好用新打的淨水,燒開後,衝入放有茶末的淨壺或鍋,慢火煮2-3分鐘,再將鮮奶和鹽對入,燒開即可。蒙古族的奶茶有時還要加黃油,或奶皮子,或炒米等,其味芳香、鹹爽可口,是含有多種營養成分的滋補飲料。有人甚至認為,三天不吃飯菜可以,但一天不飲奶茶不行。

蒙古族還喜歡將很多野生植物的果實、葉子、花都用於煮奶茶,煮好的奶茶風味各異,有的還能防病治病。

大部分蒙古族都能飲酒,所飲用的酒多是白酒和啤酒,有的地區也飲用奶酒和馬奶酒。每逢節日或客人朋友相聚,都有豪飲的習慣。馬奶酒是鮮馬奶經發酵製成,不需蒸餾。

典型食品:蒙古族富有特色的食品很多,例如烤羊、爐烤帶皮整羊、手把羊肉、大炸羊、烤羊腿、奶豆腐、蒙古包子、蒙古餡餅等。民間還有:稀奶油;奶皮子;煺毛整羊宴;熟烤羊;白菜羊肉卷;新蘇餅;烘乾大米飯。...餘下全文>>

蒙古族民俗文化特徵

蒙古族是主要分佈於東亞地區的一個傳統遊牧民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同時也是蒙古國的主體民族。此外,蒙古族在俄羅斯等亞歐國家也有分佈,鄂溫克族和土族也有時被認為是蒙古族的分支。蒙古族始源於古代望建河(今額爾古納河)東岸一帶。13世紀初,以成吉思汗為首的蒙古部統一了蒙古地區諸部,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為生計。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遊牧生活,儘管這種生存方式在現代社會被弱化。但仍然被視作蒙古族的標誌。蒙古族在科學文化事業上比較發達,而且音樂、舞蹈也在藝術上居於相對顯赫的地位

(1)飲食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為主要生產方式。以奶和肉類食品為主,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和茶是他們日常生活最喜歡的飲料食品和待客佳餚。遼寧遼西的蒙古族比較早地從事農耕生產,所以在飲食上既保留了蒙古族的傳統食俗,還有一些東蒙地區獨特的美食。如全羊湯、“手把羊肉”、蒙族餡餅、喇嘛糕等。

所謂的全羊湯,就是將新鮮的羊肉配以羊的心肝肺肚腸等下水,切成條狀,一起放入水中煮熟,然後放上各種佐料食用。味道鮮美可口,頗受人們的喜愛。全羊湯原是蒙古族人民的特色飲食,現在已成為遼西阜新地區待客的一種美食,尤其是在農曆“立秋”這天,人們大都會食用,俗稱“搶秋膘”。

“手把羊肉”是蒙古人傳統的食品之一。做“手把羊肉”必須選用膘肥肉嫩的羊,就地宰殺,剝皮入鍋,放入佐料,進行蒸煮,色、香、味俱佳,是蒙古族待客的美味佳餚。因為不用筷子,而直接用手,所以叫做手把肉。

(2)服飾

首飾、長袍、腰帶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飾的4個主要部分。蒙古袍是蒙古族男女老幼都愛穿的長袍,是在長期的遊牧生活中形成的獨特衣著裝飾。

蒙古族婦女頭上的裝飾品,用寶石、金銀等製成,多在節慶宴會上或探親訪友時使用,平時則用彩色長綢纏繞。

蒙古袍兩袖長而寬大,下端左右不分衩,領子較高,大襟右釘釦;領口、袖口、衣邊常用花邊鑲飾。男袍多為藍色、棕色;女袍多為紅色、綠色、紫色。

穿蒙古袍必備腰帶和馬靴,這樣的裝束使男子漢顯得強悍瀟灑;女子則顯得身材苗條、矯劍

蒙古靴有布靴、皮靴之分。布靴,美觀別緻、柔軟輕便;皮靴,挺括光潔,結實耐穿。騎馬時可以保護踝部、禦寒;墜馬時自然脫靴,可以保證人身安全。

生活在遼寧的蒙古族人日常生活中並不經常穿著民族服裝,但是在大型的節慶集會上,或是婚慶典禮上,蒙古族同胞就穿上絢麗多彩的民族服裝,以示隆重。

(3)民居

蒙古包是滿族對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稱呼,滿語將家或屋稱為“博”,因為詣音,所以後來叫成了“蒙古包”。蒙古族將自己的住房稱為“格爾”;漢族人稱蒙古包為“穹廬”或“氈房”等。

蒙古包結構簡單,拆裝方便,搬運輕便,十分適合蒙古族遊牧生活。蒙古包外形雖小,但包內使用面積卻很大;而且空氣流通,採光條件好,冬暖夏涼,不怕風吹雨打,非常適合於轉場放牧的牧民居住和使用。遼寧的蒙古族人現在大多數居住在與漢族或滿族人相似的磚木結構的房屋,但是在室內的裝飾上卻有著明顯的民族特色。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view/2675.htm

蒙古族民俗的文化特徵是什麼?

民風淳樸,具有遠古色調,感情熱烈豪放。禮儀

敬茶:到牧民家做客或在旅遊點上,主人或服務小姐首先會給賓客敬上一碗奶茶。賓客要微欠起身用雙手或右手去接,千萬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則會被認為是不懂禮節。主人或服務小姐斟茶時,賓客若不想要茶,請用碗邊輕輕把勺或壺嘴一碰,主人便即刻會明白賓客的用意。客來敬茶是一種高尚的蒙古族傳統禮儀。在蒙古歷史上不論是富貴之家還是貧窮之家,不論是上層社會還是平民百姓,也不論在交際上或在家裡,在旅途,或在其他一切場合,莫不以茶為應酬品。家中有客來,茶是必不可少的款待物。因此,牧民們招待客人,照例是先向貴賓獻上一碗奶茶,接著主人又端上來炒米和一大碗一大碗的奶油、奶豆腐和奶皮子等奶製品。   敬酒: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傳統方式。他們認為美酒是食品之精華,五穀之結晶,拿出最珍貴的食品敬獻,是表達草原牧人對客人的敬重和愛戴。通常主人是將美酒斟在銀碗、金盃或牛角杯中,託在長長的哈達之上,唱起動人的蒙古族傳統的敬酒歌,客人若是推讓不喝酒,就會被認為是瞧不起主人,不願以誠相待。賓客應隨即接住酒,接酒後用無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爐方向點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不會喝酒也不要勉強,可沾脣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純潔的情誼。接著穿戴民族盛裝的家庭主婦端來清香撲鼻的奶酒款待客人,這也是蒙古族的傳統禮節。主人會用詩一般的語言勸酒:“遠方的客人請你喝一杯草原佳釀,這是我們民族傳統食品的精華,也是我們草原人民的厚意深情”。   敬神:蒙古民族的禮宴上有敬神的習俗。據《蒙古風俗鑑》描述,廚師把羊割成九個相等的肉塊,“第一塊祭天,第二塊祭地、第三塊供佛、第四塊祭鬼,第五塊給人,第六塊祭山,第七塊祭墳墓,第八塊祭土地和水神,第九塊獻給皇帝”。祭天則把肉拋向蒙古包上方;祭地則拋入爐火之中;祭佛置於佛龕前;祭鬼置於包外;祭山則掛之於供奉的神樹枝上,祭墳墓即祭本民族祖先。置於包外,祭水神扔於河泊,最後祭成吉思汗,置於神龕前。這種習俗可以追溯到古老的薩滿教,其崇拜多種神祗,爾後蒙古人信仰的喇嘛教又吸收了其古老的民間信仰,把眾多的神祗入了喇嘛教的軌跡。   待客:蒙古人自古以來以性情直爽、熱情好客著稱。對家中來客,不管常客還是陌生人,都滿腔熱忱。首先獻上香氣沁人的奶茶,端出一盤盤潔白的奶皮、乳酪。飲過奶茶,主人會敬上醇美的奶酒,盛夏時節還會請客人喝馬奶酒。有些地區用手扒肉招待客人,還有一定的規矩。例如用一條琵琶骨肉配四條長肋骨肉進餐;牛肉則以一根脊椎骨肉配半節肋骨及一段肥腸敬客。姑娘出嫁前或是出嫁後回孃家都以羊胸脯肉相待,羊的小腿骨、下巴頦、脖子肉都是給晚輩和孩子吃的。接待尊貴的客人或是喜慶之日則擺全羊席。   尊老愛幼:蒙古人長幼有序,敬老愛幼。到蒙古包牧民家做客,見到老人要問安。不在老人面前通過,不坐其上位,未經允許不要與老人並排而坐。稱呼老人要稱“您”,不許以“你”相稱或直呼其名。見到牧民孩子不要大聲斥責,更不能打孩子。不要當著家人的面說孩子生理上的缺陷。對孩子和善、親切,被認為是對家長的尊重。   唱歌:蒙古人的勸酒往往通過情真意切的歌唱表達出來,唱歌與勸酒是同時進行的,往往一人主唱之後,大家舉杯合唱,然後大家一起幹杯,如此數遍,酒意酣暢。歌唱有禮儀性的,也有即興盡興的,有一人或數人的,也有合唱的,其歌唱往往痛快淋漓,通宵達旦。熱情好客:蒙古人有重情好客的傳統攻德,這種習俗從古代一直流傳到現在。蒙古族傳統音樂的發展與本民族的歷史和文學的發展緊密相連,詩配以樂,歌含有詩,詩歌並存。蒙古族民歌內容豐富,題材廣泛,數量浩瀚,按地域可分為東蒙......餘下全文>>

蒙古人的優秀傳統文化有哪些。

摔跤、那達慕大會、馬頭琴等。

蒙古族的飲食文化

蒙古族富有特色的食品很多,例如烤羊、爐烤帶皮整羊、手抓羊肉、大炸羊、烤羊腿、奶豆腐、蒙古包子、蒙古餡餅等。民間還有:稀奶油,蒙古族常備奶製品;奶皮子;煺毛整羊宴,是蒙古族傳統宴客菜,祭祀活動時也常用;熟烤羊,內蒙鄂爾多斯地區風味菜餚;白菜羊肉卷;新蘇餅,蒙古族民間傳統糕點;烘乾大米飯,蒙古族風味小吃。   蒙古族牧民視綿羊為生活的保證、財富的源泉。日食三餐,每餐都離不開奶與肉。以奶為原料製成的食品,蒙古語稱“查幹伊得”,意為聖潔、純淨的食品,即“白食”;以肉類為原料製成的食品,蒙古語稱“烏蘭伊得”,意為“紅食”。   蒙古族除食用最常見的牛奶外,還食用羊奶、馬奶、鹿奶和駱駝奶,其中少部分做為鮮奶飲料,大部分加工成奶製品,如:酸奶幹、奶豆腐、奶皮子、奶油、稀奶油、奶油渣、酪酥、奶粉等十餘種,可以在正餐上食用,也是老幼皆宜的零食。奶製品一向被視為上乘珍品,如有來客,首先要獻上,若是小孩來,還要將奶皮子或奶油塗抹其腦門,以示美好的祝福。   蒙古族的肉類主要是牛、綿羊肉,其次為山羊肉、駱駝肉和少量的馬肉,在狩獵季節也捕獵黃羊肉。羊肉常見的傳統食用方法就有全羊宴、嫩皮整羊宴、煺毛整羊宴、烤羊、烤羊心、炒羊肚、羊腦燴菜等70多種。最具特色的是蒙古族烤全羊(剝皮烤)、爐烤帶皮整羊或稱阿拉善烤全羊,最常見的是手抓羊肉。蒙古族吃羊肉講究清煮,煮熟後即食用,以保持羊肉的鮮嫩,特別是在做手抓羊肉時,忌煮得過老。但內蒙東部蒙漢雜居地區的蒙古族也喜食煮時加佐料,並把肉煮成酥爛的手抓羊肉。有些地區的蒙古族還喜將羊腰窩的肉切成大片,掛糊油炸成炸肉片,民間稱為“大炸羊”。牛肉大都在冬季食用。有做成全牛肉宴,更多的是清燉、紅燒、做湯。還食用駱駝肉和馬肉,油炸駝峰片蘸白糖,視為上餚,有經驗的廚師還善於把牛蹄筋、鹿筋、牛鞭牛尾烹製成各種食療菜餚。為便於儲存,還常把牛、羊肉製成肉乾和臘肉。   蒙古族每天離不開茶,除飲紅茶外,幾乎都有飲奶茶的習慣,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煮奶茶,煮奶茶最好用新打的淨水,燒開後,衝入放有茶末的淨壺或鍋,慢火煮2—3分鐘,再將鮮奶和鹽對入,燒開即可。蒙古族的奶茶有時還要加黃油,或奶皮子,或炒米等,其味芳香、鹹爽可口,是含有多種營養成分的滋補飲料。有人甚至認為,三天不吃飯菜可以,但一天不飲奶茶不行。蒙古族還喜歡將很多野生植物的果實、葉子、花都用於煮奶茶,煮好的奶茶風味各異,有的還能防病治病。   大部分蒙古族都能飲酒,所飲用的酒多是白酒和啤酒,有的地區也飲用奶酒和馬奶酒。蒙古族釀製奶酒時,即先把鮮奶入桶,然後加少量嗜酸奶汁(比一般酸奶更酸)作為引子,每日攪動,3—4日待奶全部變酸後,即可入鍋加溫,鍋上蓋一個無底木桶,大口朝下的木桶內側掛上數個小罐,再在無底木桶上坐上一個裝滿冷水的鐵鍋,酸奶經加熱後蒸發遇冷鐵鍋凝成液體,滴入小罐內,即成為頭鍋奶酒,如度數不濃,還可再蒸二鍋。每逢節日或客人朋友相聚,都有豪飲的習慣。馬奶酒是鮮馬奶經發酵製成,不需蒸餾。   『奶酒扒肉』 馬奶酒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為生計。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是他們日常生活最喜歡的飲料食品和待客佳餚。每年七八月份牛肥馬壯,是釀製馬奶酒的季節。勤勞的蒙古族婦女將馬奶收貯於皮囊中,加以攪拌,數日後便乳脂分離,發酵成酒。隨著科學的發達,生活的繁榮,蒙古人釀製馬奶酒的工藝日益精湛完善,不僅有簡單的發酵法,還出現了釀製烈性奶酒的蒸餾法。六蒸六釀後的奶酒方為上品。 馬奶酒性溫,有驅寒、舒筋、活血、健胃等功效。被稱為紫玉漿、元玉漿,是“蒙古八珍”之一。曾為元朝宮廷和蒙古貴族府第的主......餘下全文>>

蒙古人在文化方面有哪些貢獻?

因為蒙古人在先天上體格方面強於中國人,在格鬥能力方面也遠遠強於中國人,所以中國人就給蒙古人扣上了“野蠻”的帽子。因為這是中國的文化特色。你強壯了,你就必定野蠻。在中國,體格強壯就等於頭腦簡單,南方甚至還有句俗語“人長J短”,把自卑體現得淋漓盡致。

蒙古的武力方面就不談了,光帖木兒打下的領土就遠比拿破崙等人大。中國人老說蒙古人只會打仗不會治國,但諷刺的是整個蒙古帝國從1206年到1635延綿了整整429年,遠比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都長久。

文化方面,蒙古金帳汗國影響了整個後世的俄羅斯。外交使節一直通往羅馬教遷。中亞一直到末期的黑羊白羊王朝,不僅保留了過去的薩珊波斯的文化。並與蒙古文化

加以融合。中亞突厥文化也在蒙古人的統治下得到了發展。蒙古人中不僅有懂波斯文化和歐洲文化的學者,也有懂突厥文化的,還有懂東方印度文化和中國日本文化

的專家。無論是文化還是科學領域,中國都沒得比。蒙古人擴張後在文化科學方面遠強於中國,只是由於他們的武力過於強大,相比之下他們的文化顯得毫不起眼。

蒙古最後的蒙兀兒王朝就不說了,單從文化上來說,這個王朝可以秒殺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

看看泰姬陵,看看克里姆林,再看看中亞貼木兒的城堡和藝術。

紫禁城那些平房能和這些比嗎?光一個蒙兀兒就比的中國下不了臺。

同時代的明朝中國人窮的連甲都披不起。戚繼光都說甲爛到一戳一個眼。明軍將士窮的吃不上飯,地位不如打雜的僕役。而貼木兒汗國和蒙兀兒王朝的戰士都穿著精銳的加強鎖子甲,騎著純血的馬。喝著中亞清冽的泉水。吃著世界各地的奇珍異果。

同時代明朝的皇帝出征五次,動用幾十萬大軍都解決不了東亞部分蒙古幾千人的武裝,反而大明朝皇帝朱祁鎮被蒙古人抓走。而貼木兒敢輕甲入沙漠,敢面對千軍萬馬找敵主將單挑。

蒙古人的文化裡不僅有西方文化,許多皇帝就信基督。還有波斯薩珊文化,加上東方文化和突厥化文明。同時代中國人的祖宗們就懂個八股文,中國文化其實質就是最

腐朽最墮落的奴才文訂,太監文化,官場文化,偽君子文化,一點可取之處都沒有,這個問題也是自五四以來魯迅等仁人志士早就已經多次闡明瞭的。論經濟,中國

老百姓在封建帝王,貪官汙吏,地主豪強等多重壓迫下一直都是最窮困的,所謂“宋朝GDP佔世界80%”之類的蠢話居然比比皆是。論科學,中國對科學毫無貢獻,唯一能夠拿來吹噓一下的就只有個子虛烏有的“四大發明”,還是李約瑟這個洋人幫著編造的,連謊言都得靠著僱傭外國人來編。李約瑟炮製的《中國科學技術史》裡面那些胡編亂造的“中國古代科學發現”連稍有良知的中國人自己都不好意思拿到正式場合來炫耀。

腐朽的中華文明在世界範圍內根本就不值一提,更談不上什麼優勢,這點看一看十三世紀蒙古人佔領中國後,對中華文明採取的態度就明白了,蒙古元帝國社會等級制度: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代表中華文明的儒家人士比妓女低一等,比乞丐高一等。

引用袁騰飛的一段話:忽必烈有一點漢化,但也 只是粗通漢語,自從蒙古入主中國之後,蒙古皇帝基本上連漢語都不會說,整個是外國人統治中國。蒙古派到各地去做鎮守的這些達魯花赤們也不會說漢語。蒙古的 史書上一舉例子就是波斯怎麼著,亞歷山大大帝怎麼著,因為他在征服中國之前,已經接觸了伊斯蘭文明和基督文明,所以就不會被儒家文明徵服。因為蒙古人什麼 都見過,什麼教都信,蒙古很多皇帝都是基督徒,因此他們就抱著這樣一種態度,覺得你中國文化也不過如此。

至於“大元”這個國號也是蒙古人弄出來忽悠中國人的。在蒙古佔領中國,中國成為蒙古的一部分之後,為了愚弄中國人的正統觀念,就取了一個“大元”的別名......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蒙古族的文化?
蒙古族的歷史文化?
蒙古族的代表性的節日?
蒙古族的節日民俗?
蒙古族的重要節日?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是?
蒙古族的民俗特點?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時間?
蒙古族的節日風俗?
藏族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