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二十四節氣的由來?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9日

二十四節氣是按陽曆還是陰曆劃分的?

是按陰曆劃分的,以下是24節氣的由來: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執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每年執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其中,每月第一個節氣為“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節氣” 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週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   為了便於記憶,人們編出了二十四節氣歌訣: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節氣七言詩   地球繞著太陽轉,繞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節緊相連。  按照公曆來推算,每月兩氣不改變。  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  這些就是交節日,有差不過一兩天。  二十四節有先後,下列口訣記心間: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連;  驚蟄春分在三月,清明穀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滿,六月芒種夏至連;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處暑八月間;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緊季節忙生產,種收及時保豐年。   隨著中國曆法的外傳,二十四節氣已流傳到世界許多地方。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  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穀雨: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穀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立夏:夏季的開始。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  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  大署: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立秋:秋季的開始。  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秋分:晝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將要結冰。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開始。  小雪:開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  小寒: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贊助廣告

農曆二十四節氣是按農曆還是公曆推算的?

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勞動人民獨創的文化遺產,它能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由於2000年來,我國的主要政治活動中心多集中在黃河流域,二十四節氣也就是以這一帶的氣候、物候為依據建立起來的。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地形多變,故二十四節氣對於很多地區來講只是一種參考。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視太陽從春分點(黃經零度,此刻太陽垂直照射赤道)出發,每前進15度為一個節氣;執行一週又回到春分點,為一回歸年,合360度,因此分為24個節氣。節氣的日期在陽曆中是相對固定的,如立春總是在陽曆的2月3日至5日之間。但在農曆中,節氣的日期卻不大好確定,再以立春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農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

贊助廣告

從二十四節氣的字面含義來看: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別表示四季的開始。“立”即開始的意思。公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後。

夏至、冬至——表示夏天、冬天到了。“至”即到的意思。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

春分、秋分——表示晝夜長短相等。“分”即平分的意思。這兩個節氣一般在每年公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雨水——表示降水開始,雨量逐步增多。公曆每年的2月18日前後為雨水。

驚蟄——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動物。這時氣溫回升較快,漸有春雷萌動。每年公曆的3月5日左右為驚蟄。

清明——含有天氣晴朗、空氣清新明潔、逐漸轉暖、草木繁茂之意。公曆每年大約4月5日為清明。

穀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穀類作物的生長。公曆每年4月20日前後為穀雨。

小滿——其含義是夏熟作物的籽粒開始灌漿飽滿,但還未成熟,只是小滿,還未大滿。大約每年公曆5月21日這天為小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種開始。每年的6月5日左右為芒種。

小暑、大暑、處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還未達最熱,大暑才是最熱時節,處暑是暑天即將結束的日子。它們分別處在每年公曆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

白露——氣溫開始下降,天氣轉涼,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曆的9月7日前後是白露。

寒露——氣溫更低,空氣已結露水,漸有寒意。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曆的10月23日。

小雪、大雪——開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小雪在每年公曆11月22日,大雪則在12月7日左右。

小寒、大寒——天氣進一步變冷,小寒還未達最冷,大寒為一年中最冷的時候。公曆1月5日和該月的20日左右為小、大寒。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週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

二十四節氣

立春:鬥指東北。太陽黃經為315度。是二十四個節氣的頭一個節氣。其含意是開始進入春天,“陽和起蟄,品物皆春”,過了立春,萬物復甦生機勃勃,一年四季從此開始了。

雨水 鬥指壬。太陽黃經為330度。這時春風遍吹,冰雪溶化,空氣溼潤,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人們常說:“立春天漸暖,雨水送肥忙”。

驚蟄:鬥指丁。太陽黃經為345度。這個節氣表示“立春”以後天氣轉暖,春雷開媽震響,蟄伏在泥土裡的各種冬眠動物將甦醒過來開始活動起來,所以叫驚蟄。這個時期過冬的蟲排卵也要開始孵化。我國部分地區過入了春耕季節。諺語云:“驚蟄過,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驚......餘下全文>>

農曆的由來是什麼?

農曆,又稱夏曆、陰曆、舊曆,是東亞傳統曆法之一。農曆屬於一種陰陽曆,平均歷月等於一個朔望月,但設定閏月以使平均歷年為一個迴歸年,設定二十四節氣以反映季節(太陽直射點的週年運動)的變化特徵,所以又有陽曆的成分。至今幾乎全世界所有華龔及朝鮮、韓國和越南及早期的日本等國家,仍使用農曆來推算傳統節日如春節、中秋節、端午節等節日。因為這種曆法相傳創始於夏代,所以稱為夏曆。   夏曆有個輔助部分——節氣。節氣如果也算曆法的話,就是完全的太陽曆。節氣和地球在繞太陽運動的軌道的位置有關,和月球無關。節氣是從立春開始的,一個太陽年是兩個立春之間的時間,約365.2422天。根據太陽的位置,把一個太陽年分成二十四個節氣,以利於農業種植等活動。   夏曆的紀年用天干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復始。年份分為平年和閏年。平年十二個月;閏年十二個月普通月份加一個閏月,總共十三個月。月份分為大月和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一年中哪個月大,哪個月小,年年不同,由計算決定。平年全年354~355天,閏年全年383~384天。由於每平年的天數比太陽年約差十一天,所以採用設定閏年(即十二個普通月份加上一個閏月)的方法使這幾年的平均日數盡

農曆

量的接近365.2422日。由於1迴歸年為12.368個朔望月,368/1000=46/125,所以在一百二十五年中應設定四十六個閏年。但因為這樣設閏太過複雜,經推算,7/19最接近0.368。故一般的,在19年裡中設定7個閏月,有閏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   人們因為二十四節氣對於農業生產有重要意義,因而常把夏曆稱為“農曆”,但二十四節氣應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而決定,應該屬於太陽曆部分。因此把夏曆稱為陰曆是不恰當的。   夏曆是世界上廣泛使用的歷法中,唯一既照顧到太陽曆,又照顧到陰曆的歷法。因此,有人說西方的歷法比中國科學,這顯然是錯誤的。比如,公曆中,一個“月”的概念首先就已經違背了“月”這個初始的概念。夏曆既符合了月(朔望月),又符合了年(迴歸年),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最科學的歷法之一。

二十四節氣分別是什麼?各對應幾月幾號以及它的來歷?

季節 月份 節氣 太陽到達黃經 第一候 第二候 第三候 (共七十二候 )(附公元月日對照) 春 [孟春] 立春315° 東風解凍 蟄蟲始振 魚上冰 2月3——5日 雨水330° 桃始花 倉庚鳴 鷹化為鳩 2月18——20日 [仲春] 驚蟄345° 獺祭魚 鴻雁來 草木萌動 3月5——7日 春分0° 玄鳥至 雷乃發聲 始電 3月20——21日 [季春] 清明15° 桐始華 田鼠化為鴽 虹始見 4月4——6日 穀雨30° 萍始生 鳴鳩拂其羽 戴勝降於桑 4月19——21日 夏 [孟夏] 立夏45° 螻蟈鳴 蚯蚓出 王瓜生 5月5——7日 小滿60° 苦菜秀 靡草死 小暑至 5月20——22日 [仲夏] 芒種75° 螳螂生 鵙始鳴 反舌無聲 6月5——7日 夏至90° 鹿角解 蜩始鳴 半夏生 6月21日——22日 [季夏] 小暑105° 溫風至 蟋蟀居闢 鷹乃學習 7月6——8日 大暑120° 腐草化為螢 土潤溽暑 大雨時行 7月22——24日 秋 [孟秋] 立秋135° 涼風至 白露降 寒蟬鳴 8月7——9日 處暑150° 鷹乃祭鳥 天地始肅 禾乃登 8月22——24日 [仲秋] 白露165° 鴻雁來 玄鳥歸 群鳥養羞 9月7——9日 秋分180° 雷始收聲 蟄蟲培戶 水始涸 9月22——24日 [季秋] 寒露195° 鴻雁來賓 雀攻大水為蛤 菊有黃花 10月8——9日 霜降210° 豺乃祭獸 草木黃落 蟄蟲鹹俯 10月23——24日 冬 [孟冬] 立冬225° 水始冰 地始凍 雉入大水為蜃 11月7——8日 小雪240° 虹藏不見 天氣上騰 閉塞而成冬11月22——23日 地氣下降 [仲冬] 大雪255° 鴠鳥不鳴 虎始交 荔挺生 12月6——8日 冬至270° 蚯蚓結 麋角解 水泉動 12月21——23日 [季冬] 小寒285° 雁北向 鵲始巢 雉始雊1月5——7日 大寒300° 雞始乳 鷙鳥厲疾 水澤腹堅 1月20——21日 節氣日期速演算法:通式壽星公式——[Y×D+C]-L Y=年代數、D=0.2422、L=閏年數、C取決於節氣和年份。 本世紀立春的C值=4.475,求2017年的立春日期如下: [2017×0.2422+4.475]-[2017/4-15]=492-489=3 所以2017年的立春日期是2月3日,就是這麼簡單。 編輯本段 名稱含義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視太陽從春分點(黃經零度,此刻太陽垂直照射赤道)出發,每前進15度為一個節氣;執行一週又回到春分點,為一回歸年,合360度,因此分為24個節氣。節氣的日期在陽曆中是相對固定的,如立春總是在陽曆的2月3日至5日之間。但在農曆中,節氣的日期卻不大好確定,再以立春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農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 從二十四節氣的命名可以看出,節氣的劃分充分考慮了季節、氣候、物候等自然現象的變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用來反映季節的,將一年劃分為春、夏、秋、冬四個季節。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從天文角度來劃分的,反映了太陽高度變化的轉折點。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則反映了四季的開始。由於中國地域遼闊,具有非常明顯的季風性和大陸性氣候,各地天氣氣候差異巨大,因此不同地區的四季變化也有很大差異。 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等五個節氣反映氣溫的變化,用來表示一年中不同時期寒熱程度;雨水、穀雨、小雪、大雪四......餘下全文>>

中國農曆起源於何時?

二十四節氣的來歷   農曆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農曆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週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節氣的劃分   有人認為二十四節氣從屬農曆,其實,它是根據陽曆劃定的。即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把一年劃分為24個彼此相等的段落。也就是把黃道分成24個等份,每等份各佔黃經15°。由於太陽通過每等份所需的時間幾乎相等,二十四節氣的公曆日期每年大致相同:上半年在6日、21日前後,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並有兩句口訣:     上半年來六、廿一,     下半年來八、廿三。   古時把節氣稱“氣”,每月有兩個氣:前一個氣叫“節氣”,後一個氣叫“中氣”。二十四節氣按月分佈情況如下表,它又同農曆閏月的安排有著密切的關係。在農曆中,以立春為二十四個節氣的頭一個節氣。二十四個節氣的名稱,是隨著鬥綱所指的地方並結合當時的自然氣候與景觀命名而來的。所謂鬥綱,就是北斗七星中的魁、衡、杓三顆星隨著天體的執行,鬥綱指向不同的方向和位置,其所指的位置就是所代表的月份。如正月為寅,黃昏時杓是指寅,半夜衡指寅,白天魁是指寅;二月為卯,黃昏時杓是指卯,半夜衡是指卯,白天魁是指卯,其餘的月份類推。  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執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每年執行360度,共經歷農曆二十四個節氣,即: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立春 - 立是開始的的開始 國的二十中四節氣國的二十中四節氣國的二十中四節氣雨水 - 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驚蟄 - 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春分 - 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 清明 - 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穀雨 - 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穀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立夏 -夏季的開始。 芒種 -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小滿 - 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 夏至 - 炎熱的夏天來臨。 小暑 - 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 大暑 -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立秋 - 秋季的開始。 處暑 - 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白露 - 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秋分 - 晝夜平分。 寒露 - 露水以寒,將要結冰。 霜降 - 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立冬 - 冬季的開始。 小雪 - 開始下雪。 大雪 - 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 冬至 - 寒冷的冬天來臨 小寒 - 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 - 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中國農曆24節氣是什麼時候?怎樣來的

節氣是華夏祖先歷經千百年的實踐創造出來的寶貴科學遺產,是反映天氣氣候和物候變化、掌握農事季節的工具。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就已經能用土圭(在平面上豎一根杆子)來測量正午太陽影子的長短,以確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個節氣。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時分影子最短的一天為夏至,最長的一天為冬至,影子長度適中的為春分或秋分。春秋時期的著作《尚書》中就對節氣有所記述。西漢劉安著的《淮南子》一書裡就有完整的二十四節氣記載了。我國古代用農曆(月亮歷)記時,用陽曆(太陽曆)劃分春夏秋冬二十四節氣。我們祖先把5天叫1候,3候為一氣,稱節氣,全年分為72候24節氣。

隨著不斷地觀察、分析和總結,節氣的劃分逐漸豐富和科學,到了距今2000多年的秦漢時期,已經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節氣的概念。

在古代,一年分為十二個月紀,每個月紀有兩個節氣。在前的為節氣,在後的為中氣,如立春為正月節,雨水為正月中,後人就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二十四節氣的名稱為: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視太陽從春分點(黃經零度,此刻太陽垂直照射赤道)出發,每前進15度為一個節氣;執行一週又回到春分點,為一回歸年,合360度,因此分為24個節氣。節氣的日期在陽曆中是相對固定的,如立春總是在陽曆的2月3日至5日之間。但在農曆中,節氣的日期卻不大好確定,再以立春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農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

從二十四節氣的命名可以看出,節氣的劃分充分考慮了季節、氣候、物候等自然現象的變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用來反映季節的,將一年劃分為春、夏、秋、冬四個季節。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從天文角度來劃分的,反映了太陽高度變化的轉折點。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則反映了四季的開始。由於中國地域遼闊,具有非常明顯的季風性和大陸性氣候,各地天氣氣候差異巨大,因此不同地區的四季變化也有很大差異。

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等五個節氣反映氣溫的變化,用來表示一年中不同時期寒熱程度;雨水、穀雨、小雪、大雪四個節氣反映了降水現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時間和強度;白露、寒露、霜降三個節氣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結、凝華現象,但實質上反映出了氣溫逐漸下降的過程和程度:氣溫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現凝露現象;氣溫繼續下降,不僅凝露增多,而且越來越涼;當溫度降至攝氏零度以下,水汽凝華為霜。

小滿、芒種則反映有關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況;驚蟄、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現象,尤其是驚蟄,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蟄蟲的復甦,來預示春天的迴歸。

二十四節氣與陽曆日期對照列表如下:

節氣 月份 日期 節氣 月份 日期 節氣 月份 日期

小寒 1月 5日或6日 立夏 5月 6日或7日 白露 9月 8日或9日

大寒 20日或21日 小滿 21日或22日 秋分 23日或24日

立春 2月 4日或5日 芒種 6月 6日或7日 寒露 10月 8日或9日

雨水 19日或20日 夏至 21日或22日 霜降 23日或24日

驚蟄 3月 6日或7日 小暑 7月 7日或8日 立冬 11月 7日或8日

春分 21日或22日 大暑 23日或24日 小雪 22日或23日

清明 4月 5日或6日 立秋 8月 8日或9日 大雪 12月 7日或8日

穀雨 20日或21日 處暑 23日或24日 冬至 23日或......餘下全文>>

二十四節氣是按陽曆還是陰曆劃分的?

首先要知道中國的歷法,官方用的是陽曆,很低大農村還在用農曆,這個農曆是陰陽結合的歷法,月份用的月亮的週期,二十四節氣是用的太陽的週期,應該說是節氣陽曆的,上半年逢六、直十一,下半年逢八、二十三都是對太陽曆有關,因為中國民間稱農曆這陰曆,節氣又與陰曆混在一起多數人認為節氣是陰曆的,實際上節氣是陽曆的。

暑假期間各農曆節氣的起源,特點,在農業上的意義

暑假各農曆節氣的起源、特點、在農事上的意義等。呈現形式:寫成一篇知識性小短文。

農曆二十節氣是哪個朝代有位人計算出來的

不是某一個人計算出來的,而是長期實踐的結果。春秋時代,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到戰國後期成書的《呂氏春秋》“十二月紀”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個節氣名稱。這八個節氣,是二十四個節氣中最重要的節氣。標示出季節的轉換,清楚地劃分出一年的四季。

成書於漢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淮南王劉安與蘇飛、李尚、左吳、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晉昌等人共同編著的《淮南子》一書就有了和現代完全一樣的二十四節氣的名稱。

公元前104年,由、唐都、落下閎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相關問題答案
農曆二十四節氣的由來?
農曆二十四節氣歌?
農曆二十四節氣日期?
農曆二十四節氣表?
農曆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的農曆日期?
農曆日曆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的時間表?
陰曆二十四節氣?
關於二十四節氣的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