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孫的來源?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26日

姓孫的來歷??????

孫姓的出現主要有三個淵源:

* 第一個說法是周文王的後代惠孫,其子孫為了紀念他,於是取其名字的「孫」字為姓。

* 第二個說法是源於孫叔敖後人。

* 第三個說法是最重要的,就是田完後裔。田完由陳國逃到齊國。由於他的品格高尚,齊桓公便立他為卿,可是他不愛慕權位,只請求當個管理百工的小官吏。田完復代在齊國立了功,齊景公賜姓孫氏。

以上的三個說法以齊景公賜田完後代為「孫」姓一說最大影響。

姓孫的歷史

孫姓來源

關於“孫”字

“孫”字未簡化之前寫作“孫”。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釋“孫”:“子之子曰孫,從子從系;系,續也。”即兒子的兒子叫做孫,孫字是由“子”和“系”兩部分構成。“孫”在本意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血緣關係,即子之子。

贊助廣告

孫姓的來源

孫姓起源的頭緒很多。由於在先秦時期,孫姓就出現“兵家祖”孫武,大軍事家孫臏,“吏者師”孫叔敖,先秦時期,中國孫姓出現,不斷有華夏子孫加入孫姓行列,使得孫姓源頭特多,同時孫姓人口也越來越多。

一般認為有以下八個來源:

一、孫姓最早來源於春秋時期的姬姓衛國,這是先秦時期孫姓來源的最主要一支。姬姓衛國王室的後代姬惠孫之後姬武仲將自己的姓氏改為“孫”,以紀念其祖父惠孫。姬武仲就是這支孫姓的始祖。

姬姓孫氏是周文王之後。《元和姓纂》說:“周文王第八子衛康叔之後,至武公和生惠孫,惠孫生耳,耳生武仲,以王父字為氏。”衛康叔,名封,是周文王姬昌的小兒子,原封於康(今河南省禹州西北),史稱衛康叔。周公姬旦平定武庚叛亂後,把殷原來統治的地區分封給康叔,仍然以殷的舊都朝歌(今河南省淇縣)為都城,監管殷的餘民,同時把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邽氏、樊氏、飢氏、鍾葵氏賜封給他,建立衛國,康叔又稱衛康叔。康叔受封之後,很快把殷都改造成為周的方國。後來,康叔到宗周做了司寇,把自己的封國交由兒子伯康管理。

贊助廣告

衛康叔的八世孫衛武公(公元前852-公元前758年),名和,春秋初年衛國國君,公駭前 812年—前758年在位。在位期間,國泰民安。武公四十二年(公元前771年),犬戎、西弗等聯軍攻破鎬京(今陝西省長安),殺周幽王。他與晉文侯、鄭武公、秦襄公合兵助周王室平定叛亂,護衛王宜臼東遷雒邑(今河南省洛陽市內王城公園一帶),被周平王賜給公爵。衛武公姬和有子惠孫,惠孫之子名耳,為衛上卿,食採於戚(今河南濮陽市),姬耳之子名乙,字武仲,依據周制,諸侯國國君的兒子公子,孫子稱公孫,玄孫(公孫之子)不能稱公孫,應以其祖父的字為氏,武仲即以父惠孫的字為姓,就是孫氏。

姬姓孫氏同樣也是黃帝后裔:黃帝→玄囂→蛟極→帝嚳→后稷(周始祖)→不窟→鞠→公劉→慶節→皇僕→差弗→毀渝→公卯→高圉→亞圉→公叔祖類→古公亶父→季歷→文王姬昌→衛康叔→康伯→考伯→嗣伯→庭伯→靖伯→貞伯→頃侯→釐侯→武公和→公子惠孫→耳→乙(始姓孫)。

二、第二大來源於羋姓楚國,孫叔敖任楚國令尹時,為官清廉,政績卓著,為一代名相。其後人為了紀念他,就以他的字中“孫”為姓氏。孫叔敖使成為這支孫姓的始祖。

羋姓孫氏也是黃帝后裔:黃帝→昌意→顓頊→稱→老童(卷章)→吳回→陸終→(羋)季連→附沮→穴熊。季連為荊楚先祖,始姓羋,季連的孫子穴熊為荊楚國君。楚君蚣冒(熊眴)→王子蒍→章眴—→蒍叔伯呂臣→?→蒍賈伯嬴→蒍艾獵即茹敖(字孫叔,其子以父字為氏稱孫氏)。

羋姓為先周時期的南方楚國的國姓。《說文解字》說:“羋,羊鳴也,從羊象聲。”據後人考證,羋姓族人應與北方牧羊民族有關係,楚民族是中原華夏族的一支南遷後與周圍土著居民不斷融合而成。

顓頊是黃帝之孫,根據歷史傳說,其後裔的一支稱祝融氏,臨江水與蠻族雜居。祝融後代陸終娶鬼方之女,該女懷胎十一年而不分娩,於是剖腹產,從其左右肋中各生出三人,其中第六子叫季連,其分支為羋姓,乃楚人的先祖。

大約在商朝時期,季連部族逐步南遷到漢水流域,在與當地三苗土著居民不斷融合後,力量逐漸強大。商後期,為了求得生存與發展,該部酋長鬻熊決定投靠周族,並在營救周文王與協助周武王討伐商紂王的過程中立下許多功勞。......餘下全文>>

姓孫的祖先是誰

回答人的補充 2010-11-10 17:32 一、孫氏歷史起源

姓氏: 孫 祖籍: 太原

祖宗: 惠孫 郡望: 樂安郡

分類: 以王父字為氏

姓氏(總論)

有關孫姓來源的說法很多,有說紀念祖先而取其字為姓的;有說因功賜姓為孫;有說為避帝諱而放棄原姓,改姓為孫;還有說隨外家而改氏成孫的等等。歸納起來,孫姓的來源主要有三支。其中最早的一支出自西周皇族。據《唐書·宰相世系表》等記載:周文王第8子衛康叔的8世孫是衛武公。武公生惠孫,惠孫生耳,耳生武仲。武仲以祖父名中的'孫'字為姓氏,亦稱孫仲。孫姓的另一支出自楚國令尹孫叔敖之後。楚國是一個瑕為姓的國家,楚王蚣冒的曾孫為艾獵即孫叔敖。是楚國著名的賢臣,任楚國令尹時為官清廉,開發水利,政績卓著,子孫為紀念他,便以其字命氏,有了'孫'姓。還有一支是出自齊國的田完之後。陳歷公之子陳完避難到齊國,改稱田氏。4世孫生一子(名無宇,即齊桓子),桓子之子名田書,字子佔,任齊國大夫,因伐莒國有功,被齊景公賜姓孫氏,以樂安(今山東惠民)為食邑。上述三支孫姓就影響論,以第三支為最大。由上可知,孫氏的淵源最早可追至三千多年之前的周文王。當時,周文王的第8個兒子康叔,封於衛。在傳至衛武公的時候,其子惠孫做了衛國的上卿,惠孫之後以孫為姓,開弧了孫氏。當初,衛國的封地在今河南,建都朝歌(即今河南淇縣),以後遷都楚丘(今河南滑縣),又遷都帝丘(今河南濮陽)。這裡,無疑也就是中國孫姓的姓源之地了。孫氏在中華大地上的播遷是較為迅速而廣闊的。起源於中原河南一帶的孫姓,由於歷代名人輩出,很快就由河南遷徙出來。北上山西、河北、東出山東、安徽,南至湖廣、福建,隨處可見孫姓的蹤跡。據史書記載,現居臺灣的孫姓其先人是世居河南光州(相當於今河南淮河以南、竹竿河以東地)的孫姓,唐朝末年五胡亂華時,南遷移居福建泉州東涑門。以後,孫氏子孫一部分遷居艮吧的嘉禾,一部分移居臺灣。

孫氏起源:

孫氏歷史來源

sūn 孫

1: 孫姓出自上古八大姓之一的姬姓,為衛國國君康叔的後代。拒《元和姓篡》所載,周文王弟8子康叔為衛國國君,其九世孫叫惠孫,惠孫有個孫子乙,字伍仲,伍仲以祖父的字命氏,就是孫氏。因此他又叫孫仲。孫仲的子孫世居汲郡,是為河南孫氏。

公元前1055年,周公姬旦平定武庚叛亂,封康叔於衛(今天河南淇縣朝歌),建立衛國。康叔在當地統治有方,很快就把商朝的殷都改成了周的普通分國,成了衛國的始祖。春秋時,他的八世孫姬和因為攻滅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賜為公爵,史稱衛武公。衛武公有一個兒子名叫惠孫,惠孫的孫子名乙,字武仲,把祖父惠孫的字作為姓氏,姓孫。因此武仲又稱孫仲,他的後代就以孫為姓。

2:出自羋姓,為春秋時楚國令尹孫叔敖之後。孫叔敖時楚國 期思人,字孫叔,在他任楚令尹時,因教化民眾,曾在期思開發水利有功,而深得楚人的擁護,其子孫便以他的字命氏,也稱孫氏。

3:出自媯姓。春秋時,陳(為周武王滅商後所封的媯姓國)厲公的兒子叫陳完,因事逃到齊國後,改姓田,田完的5世孫無宇次子田書,為齊國大夫,因有功被齊景公賜姓孫氏。後來齊國內亂,孫書的後人出奔吳國。吳將孫武,其後也。是為山東孫氏。

西周初年,武王追封先賢遺族,找到了舜的後代裔孫媯滿,把他封在陳地,根據胙土命氏的規定,稱陳氏,遂名陳滿。陳滿的十世孫陳厲公陳佗之子陳完,陳國內亂時,奔齊國,改陳氏為田氏,諡敬仲,世稱敬仲完。敬仲四世孫名無字。生子名書,在齊國為卿仕,因為伐莒有功,齊景公賜姓孫氏,......餘下全文>>

姓孫的滿族人原姓是什麼?

孫姓的五大來源

孫姓的歷史悠久,姓源的頭緒很多,中華孫姓之根系,吸收這各時期、各地方、各民族之血脈,其發展有如川溪之匯聚,紛繁巨集觀。先秦時期的衛、齊、楚、吳、晉、鄭、秦,中原許多諸侯國都已出現孫氏。秦漢以降,時有家族通過改姓、賜姓諸途徑,成為孫氏族人。唐宋以後,許多少數民族在漢化過程中,又有相當部族加入孫姓行列。明初,政府要求將複姓更為單姓,這樣又有一批帶孫字的複姓氏族變為孫姓族的一員。概括起來,主要有五大來源:

一、先秦時期孫氏的三支主幹

根據唐宋時期有關譜牒和史籍的概括,孫氏在先秦時期主要有三支主幹。

1、姬姓衛國孫氏

衛國姬姓乃周文王之後。唐代林寶《元和姓篡》卷4“孫”姓載:“周文王第八子衛康叔之後,至武公和生惠孫,惠孫生耳,耳生武仲,以王父字為氏。”武仲以其祖父名字“惠孫”中的“孫”為姓氏,稱孫武仲,於是衛國孫氏產生。

衛康叔,姓姬名封,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八個兒子,周武王姬發滅商後,原封於康(今河南禹州市西北),史稱康叔封。周公姬旦平定武庚叛亂後,把商原來統治的部分地區及殷民七族又分封給康叔,以商的舊都朝歌(今河南淇縣)為都城,以監管商的餘民而建立為國。衛國位於今河南北部,還擁有河北南段和山東西端的部分地區。衛康叔遵循哥哥周公的諄諄勸導,以文王“明德慎罰”的政策治理國家,衛國頗有起色而成為當時的大國。

衛康叔的八世孫衛武公,名和,是西周末、春秋初年的衛國國君,約公元前812年—758年在位。武公四十二年(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周都鎬京(今山西長安),殺了周幽王。衛武公與晉文侯、鄭武公、秦襄公合兵幫助周王室平定了北方少數民族的叛亂,並護衛周平王東遷雒邑(今河南洛陽),被周平王賜為公爵。衛武公姬和勤修政事,國泰民安,頗受百姓擁戴,是當時最有名的諸侯。武公有子名惠孫,惠孫有子名耳,為衛上卿,食采邑於戚(今河南濮陽縣北),姬耳有子名乙,字武仲。依據周的宗法制度,諸侯國國君的兒子稱公子,孫子稱公孫,公孫之子離其嫡長大宗之血緣已略疏遠,而可以其祖父(父王)的字為氏,另外繁衍出一支宗族的支脈。這樣,武仲便以其祖父惠孫的“孫”字為姓氏,是謂孫乙、孫武仲、衛國孫氏便如此從姬姓分離出來。

姬姓可謂中華民族中最為古老的姓氏之一,古史傳說中的華夏部族,以兩大部落首領皇帝和炎帝而著稱。皇帝便是姬姓,號軒轅氏,因居住於姬水旁,而後得了姬姓,是為皇帝氏族。炎帝為姜姓,號神農氏,因居住於姜水旁,而得了姜姓,是為炎帝氏族。姬和姜都從女為姓,其作為氏族的標誌,反映出原始部落以女性所繁衍子女的血緣關係為紐帶的組織結構。一些學者推斷出皇帝氏族的發祥地大約在今陝西的北部,而炎帝始祖約在山西省西部偏南的地方,兩部落相距並不很遠,乃至婚姻相通。

周氏興起在渭水中游黃土高原上的一個古老部落。而周王的姬姓,據有關傳說,似乎又可推匯出是嫡系的“炎黃子孫”。周代先祖稱棄,號后稷,相傳是帝嚳的兒子;帝嚳相傳又是黃帝的兒子玄囂的後裔,號高辛氏,娶有邰氏之女姜螈而生棄。姜螈姓姜,應屬炎帝氏族系統,這樣,棄便是黃帝氏族和炎帝氏族通婚所結之果。自後稷十幾代傳至公劉,遷居於豳(今陝西旬邑縣),再九傳至古公亶父,遷居於戚山腳下的周原(今陝西岐山縣)。自文王姬昌即位,週日益強大,武王姬發終於滅商而一統天下。而周文王的十二世孫中的一支,以祖父之字為氏,改姓孫,主要生活於其采邑地:戚(位於今河南濮陽縣北面)。

2、羋姓楚國孫氏

宋代歐陽修、宋祁撰的《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說:孫氏“出自羋姓。”楚蚡冒生王子章,字無鉤,生蒍叔伯呂臣,孫蒍賈伯羸生艾獵,即令尹叔敖,亦為孫氏。”及出國的最高級別官員:另尹孫叔敖,為楚國......餘下全文>>

百家姓姓孫的典故

孫氏 003

歷史來源 「孫」源出有三,?姓,羋姓,田姓。

一 ; 春秋時衛武公的兒子惠孫任衛國上卿,他的兒子名乙,字武仲,以祖父的字命氏。

二 ; 楚國有賢臣為敖,字孫叔,其支庶(宗族旁支)以祖字為氏。

三 ; 齊國卿士書(敬仲的五世孫,字子佔)。伐莒有功,齊景公封他到樂安,賜姓孫氏。

家族名人 孫武 (生卒不詳)

兵聖,是春秋末期軍事家,齊國人,著兵法「十三章」。孫子被推崇為兵法的鼻祖,「孫子兵法」被奉為兵學聖典。

孫權 (182-252)

孫中山 (1866-1925)

字逸仙,別號中山樵,世稱中山先生,廣東香山縣人。清末,因見國勢日衰,民族危亡,乃喚起同志,共處興中會,為革命救國的團體;後遞改為中國國民黨,被推為總理。致力革命數十年,艱苦奮鬥,百折不撓,終於辛亥一役,推翻滿清,建立民國,改國體為民主共和。手創三民主義、五權憲法,手著建國方略、建國大綱,為革命建國的最高原則。民國十四年逝世於北京,二十九年國民政府頒令,尊為中華民國國父。

地望分佈 山東樂安郡

姓孫的有什麼起源嗎! 5分

孫姓起源

孫姓也是一個源遠流長、歷史久遠、支脈紛繁的大姓。在宋人編寫的《百家姓》中名列第三,是當今中國第12大姓。孫姓的起源主要有以下六支:

出自上古八大姓之一的姬姓,是周文王姬昌的後代。衛康叔是周文王的第八子。公元前1055年,周公姬旦平定武庚叛亂,封康叔於衛(今天河南淇縣朝歌),建立衛國。康叔在當地統治有方,很快就把商朝的殷都改成了周的普通分國,成了衛國的始祖。春秋時,他的八世孫姬和因為攻滅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賜為公爵,史稱衛武公。衛武公有一個兒子名叫惠孫,惠孫的孫子名乙,字武仲,把祖父惠孫的字作為姓氏,姓孫。因此武仲又稱孫仲,他的後代就以孫為姓。

源於春秋時期,楚國令尹孫叔敖的後裔。孫叔敖,字孫叔,他這一支的庶子孫以祖字為姓,稱為孫叔氏,後來去掉叔字改為孫姓。

出自媯姓,是帝舜的後代。帝舜曾居媯,於是就姓媯,成為上古八大姓之一。西周初年,武王追封先賢遺族,找到了舜的後代裔孫敬仲,把他封在陳地,世稱陳敬仲。敬仲四世孫名無字。生子名書,在齊國為卿仕,因為伐莒有功,齊景公賜姓孫氏,食邑於樂安。後齊國內亂,孫書的子孫奔往吳國,“孫武為吳將,其後也。 ”孫姓世居富春,至漢末有孫權,為吳國大常。

出自複姓侯氏。據《漢書》載:“夏侯嬰為滕令奉軍,號滕公,其曾孫頗尚主,主隨外家姓號孫公主,故滕公子孫又有孫氏。” 出自子姓,是商朝開國君王湯王的後裔。至商末,有殷相王子比干,受紂王所害,子孫避難隱姓,因本為王族之子孫的緣故,就改為孫姓。 孫姓又出荀姓,是戰國時著名學者荀子後裔。荀子名荀況,時人尊為荀卿,後世子孫遂為荀氏。西漢宣帝名劉詢,以同音之故諱荀字,詔令天下荀姓改為孫姓。後來,部分孫姓未恢復祖姓,遂成孫姓一支。

唐代時期,中原的孫氏曾經兩次向福建移民。

唐高宗時期,固始人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闢漳州時,河南的孫氏族人隨同著到了那裡安家落戶。 唐僖宗時又有河南孫氏族人隨同王潮、王審知入閩,定居福建。

據資料記載,有一支孫氏世居河南陳留。唐僖宗時,這支孫氏出任中書舍人、兩浙節度使。他有個兒子名叫孫俐,文韜武略,很有才能。當時爆發了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孫俐被朝廷選為佰將,帶兵征戰在閩、越、江右一帶,立了軍功,被封為東平侯,他和家人定居在了虔州虔化縣(今天江西寧都)。他的後代又遷向了福建、廣東。清康熙中,這一支孫氏族人遷至廣東香山縣翠亨村。後來出了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

據史書記載,唐朝未年,孫氏族人從河南光州(今天河南潢川)遷入福建泉州。臺灣的孫氏都是從福建泉州遷徙而來的。

孫氏在國內分佈很廣泛,海外不少國家也都有孫姓華人。

姓孫的和姓什麼5千年前是一家?

孫姓來源有三支。最早的一支來源於西周皇族。據《元和姓纂》和《通志·氏族略》等書的記載,孫是一個以字為氏的姓。 周文王第八子姬叔先被封於康,後又移封於衛,故史稱衛康叔。他的八世孫衛武公生惠孫,惠孫的孫子武仲為了紀念祖父,就以祖父的字為姓氏,即孫氏。這是孫姓最早的一支來源。孫姓的另一支出自於楚國孫叔敖之後。春秋初期,楚國君王蚡冒有個兒子叫蒍章,生子蒍叔柏,孫蒍賈伯,曾孫蒍艾獵,艾獵即孫叔敖。叔敖,蒍氏,名敖,字孫叔,又字艾獵,史稱孫叔敖。孫叔敖任楚國令尹一職時政績卓著,後人為了紀念他,便以他的字“孫叔”之中的“孫”為姓氏了。孫姓的第三個來源出自齊國的陳敬仲之後。陳敬仲是陳厲公的兒子,後逃難到齊國,並改姓田,其四世孫生子齊桓子,齊桓子的第二個兒子名書,字子佔,任齊國大夫,因為討伐莒國立了大功,被齊景公賜姓孫氏,以樂安(今山東惠民)作為食邑,從此以後,其後代就以孫氏為姓。 蒍姓。田姓 陳姓

我姓孫是貴州普安樓下鎮人本籍來自弘武年間來源於山東登州府寧海縣人氏

寧海就是今天的牟平,屬煙臺市

女。2011年農曆10月17日凌晨0點38分出生,請大師根據生辰八字取個名字,父親姓孫母親姓羅,說說來源,謝謝

姓氏孫五行為金,姓名學筆畫10。此八字取名用字五行順序應為:金土火或金金土

以下名字都補益八字、數理得分高、有利本人,您可梗從中選擇您喜歡的名字:

孫彩也(86分) 孫珠婭(86分) 孫州憶(86分) 孫瑜璦(82分) 孫爽翌(86分) 孫悅尉(86分) 孫瑞壘(82分) 孫琸雍(82分)

孫資奧(82分) 孫常婭(86分) 孫川圓(87分) 孫紫尉(86分) 孫資意(82分) 孫如懌(86分) 孫州璟(86分) 孫新意(82分)

孫市(77分) 孫靖(79分) 孫西(77分) 孫纖(88分) 孫先(77分) 孫佩(86分) 孫新(79分) 孫仟(77分) 孫彩(86分)

孫莉超(97分) 孫婉涵(100分) 孫尉茲(100分)

孫偉歌(96分) 孫子蘊(96分) 孫國嘉(96分)

孫小迪(97分) 孫夕凱(97分) 孫一芸(100分)

孫邇飴(100分) 孫梅及(97分) 孫蘊纖(95分)

孫業盛(97分) 孫振茗(100分) 孫眸傑(100分)

孫晟議(100分) 孫隨綸(100分) 孫儷瀟(96分)

孫歡哲(96分) 孫驕紓(96分) 孫晟時(100分)

相關問題答案
姓孫的來源和歷史名人?
百家姓孫的來源?
姓孫的來源?
姓侯的來源?
阮姓氏的來源?
姓徐的來源具體內容?
姓朱的來源?
宋姓氏的來源?
關於姓氏的來源?
姓曾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