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代表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6日

冬至是什麼意思

“至”是“到頭”的意思,可不是“到”的意思。

什麼到頭了呢?原來是陽光直射點南移或北移到頭了。

北半球在冬至那一天,太陽南移到頭了,該北移了;北半球夏至那一天太陽北移到頭了,該南移了。

這是因為地球的公轉軌道上,有一個“冬至點”。地球執行到冬至點,是冬至的那一刻。天文學可以精確地計算到“微秒級”。冬至點就是“近日點”,這時地球執行的角速度、線速度都是最大。

相反,夏至點上,地球在“遠日點”,角速度、線速度最小。

其實,中國在古代就知道“冬至點”的存在。【幼學瓊林】上講“立秋而桐葉落,冬至而葭灰飛”。葭灰就是蘆葦膜燒成的灰。冬至那一天,把“葭灰”放在地面上,一到冬至那一刻,葭灰會飛起來,表示“冬至一陽生”的“陽氣”把葭灰吹起來了。我沒有試過,但是我不太相信。

贊助廣告

冬至是什麼意思?

冬至(Winter Solstice ),是中國農曆中一個 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 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 冬至俗稱“冬節”、“長至 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 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 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 一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曆12月21日至23日 之間。

冬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 最南端,幾乎直射南迴歸線(南緯23°26') 。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陽光最少,比南半球 少了50%。北半球的白晝達到最短,且越往 北白晝越短。如中國最南端——曾母暗沙( 北緯2°33’)這天的白晝達11小時59分,海 口市約為10小時55分,杭州市為10小時12 分,北京約9小時20分,而號稱“中國最北 端”的黑龍江省漠河縣(北緯52°58‘)也僅 有7小時34分。冬至過後,夜空星象完全換 成冬季星空,而且從今天開始“進九”。而此

贊助廣告

時南半球正值酷熱的盛夏。 [1]

比較常見的是,在中國北方有冬至吃餃子的 風俗。俗話說:“冬至到,吃水餃。”而南方 則是吃湯圓,當然也有例外。如在山東滕州 流行冬至當天喝羊肉湯的習俗,寓意驅除寒 冷之意。各地食俗不同,但吃水餃最為常見 。

中文名:冬至 外文名:Winter Solstice 別名:冬節、長至節、亞歲 代表寓意:冬季的開始 氣候特點:天氣最寒冷 季節:冬季 時間:每年12月21、22日或23日 太陽位置:太陽到達黃經270度 前一節氣:大雪 後一節氣:小寒 風俗活動:祭天祭祖 風俗食物:餃子、羊肉湯 農事活動:施好臘肥、加強防凍 養生:防寒保暖、調整心態 三候:蚯蚓結;糜角解;水泉動 屬性:二十四節氣之第二十二節氣

地理意義

天文座標

現代天文科學測定,冬至太陽執行至黃經270度 (目前處在人馬座),太陽直射南迴歸線(又稱 為冬至線),

平靜書齋

陽光對北半球最傾斜。因此,冬至日是北半球白 天最“珍貴”,黑夜最漫長的一日。對北半球各地 而言,冬至也是全年正午太陽高度最低的一日。 就北京市區而言,冬至這天白晝僅有9小時20分 ,而太陽高度也僅有26°42‘。冬至過後,夜空星 象則完全換成冬季星空,而且從今天起開始“進 九”。

點選載入更多

冬至

節氣 更多義項

冬至節氣,冬至是什麼意思,冬至代表什麼

及下冬至小常識。

每年的12月22日前後(12月21日~23日),太陽黃經達270度時是二十四節氣的“冬至”。冬至日,太陽直射南迴歸線,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數九寒天從冬至開始。

冬至,是我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

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各地日出到日沒有10小時左右。冬至以後,隨著地球在繞日軌道上執行,陽光直射地帶便逐漸北移,使北半球白天漸增長,夜晚逐漸縮短。冬至日雖然太陽高度最低,日照時間最短,地面吸收的熱量比散失的熱量多,冬至後便開始“數九”,每9天為一個“九”。到“三九”前後,地面積蓄的熱量最少,天氣也最冷,我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

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迴圈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說明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

現在,一些地方還把冬至作為一個節日來過。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有的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還有一些以冬至天氣看後期冷暖的諺語有:“冬至出日頭,正月冷死牛”、“冬至有雨明春暖”等。以冬至風向預測後期天氣的諺語有“冬至南風百日陰”,“冬至一場風,夏至一場暴”。以冬至冷暖預測後期天氣的諺語有:“冬至冷,春節暖”,“明年暖得早”等等。

冬至是怎麼來的?

冬至為二十四節氣之一,並且是最重要的節氣之一。冬至是按天文劃分的節氣,古稱“日短”、“日短至”。冬至這天,太陽位於黃經270度,陽光幾乎直射南迴歸線,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相應的,南半球在冬至日時白晝全年最長。 冬至又稱為冬節,依照我國傳統的歷法,以五日為一候,三候十五日為一節或一氣,在一年裡又分為十二節與十二氣,合稱為二十四節氣,這就是擇日學上所用的節氣,擇日學上是依農曆的節氣來選定吉課,而所謂的農曆則為陽曆與陰曆的結合,陽曆指的就是二十四節氣(把太陽執行的週期分為十二個階段,再劃分二十四個節氣,一節一氣為一個月。),陰曆乃為純粹的月份(按照月亮所行的週期而定。),日子都在國曆的十二月二十一或二十二兩日。 冬至就是二十四個節氣的其中一個,因為冬至並沒有固定於特定一日,所以和清明一樣,被稱為“活節”。在冬至這一天,對於位於北半球的臺灣,這時太陽剛好直射在南迴歸線(又稱為冬至線)上,使得臺灣處於冬季的季節,因此使得北半球的白天最短,黑夜最長。冬至過後,太陽又慢慢地向北迴歸線轉移,臺灣也由冬季接近春季,北半球的白晝又慢慢加長,而夜晚漸漸縮短,所以古時有“冬至一陽生”的說法,意思是說從冬至開始,陽氣又慢慢的回升。 古人認為到了冬至,雖然還處在寒冷的季節,但春天已經不遠了。這時外出的人都要回家過冬節,表示年終有所歸宿。閩臺民間認為每年冬至是全家人團聚的節日,因為這一天要祭拜祖先,如果外出不回家,就是不認祖宗的人。 根據周朝的記載,民間有利用冬至日至郊外祭祀天的活動,又因為周曆的正月為夏曆的十一月,因此,在周代的正月等於我們現在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並沒有分別,一直到漢武帝採用夏曆後,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因此,也可以說:過“冬節”是自漢代以後才有。就因曆法的不同,使得民間一直傳承著周曆曆法,認為冬至過後就是另一年的開始(才有吃圓仔後就多了一歲的說法)這也是冬至為何在民間會那麼受重視,但是這樣的錯誤傳承,使得民間的觀念與目前擇日學上,所用的夏曆曆法有了很大的出入,這樣的錯誤觀念應該矯正,把正確的歷法傳承才對。 另外民間有以冬至日的天氣好壞與來到的先後,來預測往後的天氣。俗語說:“冬至在月頭,要冷在年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無雪也沒霜” (這是依據冬至日到來的早晚,推測寒流到臺灣的早晚);俗語也說:“冬至黑,過年疏;冬至疏,過年黑”(意思是:冬至這天如果沒有太陽,那麼過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過年就會下雨)。 我國古代將冬至分為三候:“一候蚯蚓結;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動”,傳說蚯蚓是陰曲陽伸的生物,此時陽氣雖已生長,但陰氣仍然十分強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縮著身體;糜與鹿同科,卻陰陽不同,古人認為糜的角朝後生,所以為陰,而冬至一陽生,糜感陰氣漸退而解角;由於陽氣初生,所以此時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動並且溫熱。 冬至一般在公曆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迴圈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說明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在中國傳統的陰陽五行理論中,冬至是陰陽轉化的關鍵節氣。在十二闢卦為地雷復卦,稱為冬至一陽生。易曰: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風俗,例如北方人在冬至時吃餃子,而蘇南人在冬至時吃大蔥炒豆腐。

冬至是怎麼來的?為什麼叫冬至?

據記載,周秦時代以冬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漢書》有云:“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也就是說,人們開始過冬至節是為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古人認為自冬至開始,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迴圈開始,大吉之日。所以,後來一般春節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往往選在在冬至。冬至又被稱做“小年”,一是說明年關將近,餘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所以叫“冬至”。

把冬至作為節日來過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周曆正月為夏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正月等於如今公曆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並沒有分別。直到漢朝漢武帝採用夏曆後,把正月和冬至分開。也可以說單純的過“冬至節”是自漢代以後才有,盛於唐宋,相沿至今。

漢代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場流行互賀的“拜冬”禮俗。《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所以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魏晉六朝時,冬至稱為“亞歲”,民眾要向父母長輩拜節;宋朝以後,冬至逐漸成為祭祀祖先和神靈的節慶活動。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明、清兩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謂之“冬至郊天”。宮內有百官向皇帝呈遞賀表的儀式,而且還要互相投刺祝賀,就像元旦一樣。

冬至是養生的大好時機,主要是因為“氣始於冬至”。因為從冬季開始,生命活動開始由衰轉盛,由靜轉動。此時科學養生有助於保證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冬至時節飲食宜多樣,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適當選用高鈣食品。

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風俗,中國北方多數地方有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冬至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吃餃子成為多數中國人冬至的風俗。當然也有例外如在山東省滕州市流行冬至當天喝羊肉湯的習俗,寓意驅除寒冷之意。

立冬和冬至的區別是什麼

一、時間不同含義不同

立冬是一年中冬季的開始

立冬,作為冬季的第一個節氣,於每年的11月8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225°時開始。由於我國南北緯度之差,故真正意義上的冬季,並非都以“立冬”為準,而是以連續幾天氣溫低於10℃為冬季。但在傳統觀念中“冬”即“終也”,結束之意。

立冬過後,日照時間將繼續縮短,正午太陽高度繼續降低。立冬期間,漢族民間以冬至為冬季之始,需進補以度嚴冬的食俗。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開始。冬是終了的意思,有農作物收割後要收藏起來的含意,中國又把立冬作為冬季的開始。

冬至是北半球白晝的減少

冬至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的節氣,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

冬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幾乎直射南迴歸線(南緯23°26‘)。冬至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陽光最少,比南半球少了50%。北半球的白晝達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晝越短。

二、氣候特點不同

立冬氣溫下降快冷空氣臨來

我國幅員遼闊,南北縱跨數十個緯度,因而存在南北溫差。但立冬之後南北溫差更加拉大。11月,我國的青藏高原大部、內蒙古和黑龍江的北部地區,平均溫度已達-10℃左右。最北部的漠河和海南省的海口,兩者的溫差可達30℃-50℃之多。北方的許多地方已是風乾物燥、萬物凋零、寒氣逼人;而華南仍是青山綠水、鳥語花香、溫暖宜人。

冬至南方溫度只有6℃至8℃左右,開始“數九”的第一天

天文學上把冬至作為冬季的開始,這對於我國多數地區來說,顯然偏遲。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時間最短的一天。從氣候上看,冬至期間,西北高原平均氣溫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區也只有6℃至8℃左右。另外,冬至開始“數九”,冬至日也就成了“數九”的第一天。

三、民間習俗不同

立冬補冬:餃子、雞鴨魚肉、羊肉爐、薑母鴨

中國過去是個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的人們,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一下,順便犒賞一家人一年來的辛苦。有句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在中國北方,特別是北京、天津的人們愛吃餃子。因為餃子是來源於“交子之時”的說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而在南方,立冬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在臺灣立冬這一天,街頭的“羊肉爐”、“薑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

冬至進補:餃子、赤豆糯米飯、九層糕、冬節圓

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風俗,但多數地方有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在江南水鄉,在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吃赤豆糯米飯。在臺灣還儲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而廣東潮汕的則有吃冬節圓的習俗。

就廣東人來說,冬至這一天,會全家團聚吃團圓飯,不但做些大魚大肉的葷菜,還煮些素菜,湊夠九碟菜餚,有時還加上生果、燒酒和點心等,用來祭拜祖先。

冬至月三十是什麼意思

冬至月有可能就是冬月,也就是說你可能是陰曆11月30日的生日。

陰曆12月應該叫臘月。

-丹---------

但也有可能說的是陽曆,每年的冬至都發生在陽曆12月下旬。就是可能你是陽曆12月30日的生日。

回家只要再問問清楚,說的到底是陰曆還是陽曆就可以知道確切的了。

二十四節氣中的冬至是什麼意思

冬至釋義:

二十四節氣之一,在12月21,22或23日,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短,夜間最長

冬至(Winter Solstice)又名‘一陽生’,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的節氣[1] ,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數九、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曆12月21日~23日之間。

冬至是什麼節日?

冬至,是我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的習俗。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間。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冬至過後,各地氣候都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我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 藝術中國 www.artx.cn/ 現代天文科學測定,冬至日太陽直射南迴歸線,陽光對北半球最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這天之後,太陽又逐漸北移。 < www.artx.cn/ 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迴圈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說明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 現在,一些地方還把冬至作為一個節日來過。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

相關問題答案
冬至代表什麼意思?
冬至代表什麼?
冬月代表什麼生肖?
夏至代表什麼生肖?
冬瓜代表什麼生肖?
冬天代表什麼生肖?
夏至代表什麼意思?
夏至代表什麼?
九五至尊代表什麼生肖?
春夏秋冬代表什麼生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