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的由來?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7日

漢族名稱的由來?

秦作為統一的大帝國雖很短暫,但秦的影響非常大。至兩漢時期,北方和西北各族還稱漢朝人為“秦人”,而漢朝人自稱“中國人”。當時邊疆各民族也往往稱漢朝郡縣之民為“漢人”,但它還不是一個民族概念,它的意思是“漢朝的人”。不過漢時已出現“胡漢”、“越漢”、“夷漢”等合稱,大概已初具族稱含義。及至魏晉,中央政權統治下的漢族人自稱“中國人”、“晉人”,但邊疆各族卻仍稱之為“漢人”。顯然,這時“漢人”稱呼,已具有比較明確的民族含義了。不過也就在兩晉南北朝時期,“漢人”作為民族的概念,為漢族和非漢族所接受。同時,作為以前中央政權統治下的漢族自稱的“中國人”,這時已為居於漢地的包括漢族在內的各民族所共享。這是東漢以來邊疆各族內遷和魏晉南北朝時期各民族的進一步融合的結果。以“五胡”為代表的內遷各族紛紛建立政權,據有以兩京為中心的黃河流域,接受先進的漢文化,自稱“中國皇帝”範與晉室爭正統。這樣,具有文化優越感而基於地域概念的“中國”、“中國人”就不再適應於居於內地的漢族所專有了。“中國”或“中國人”為入居內地的各族所共享後,作為統治民族的非漢族為了將漢族區別開來,即用“漢”或“漢人”來專稱漢族。這樣,“漢”或“漢人”就成為一個正式的民族概念。唐時少數民族出現了“蕃”的稱謂,與漢族合稱“蕃漢”。五代繼唐,依舊有“蕃漢”之稱,宋時亦沿用。至元代,由於民族的進一步融合,原先入主中原的北方少數民族已被完全漢化,被稱為漢人了。

贊助廣告

參考資料:《中華民族凝聚力的形成與發展》,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618-619頁。

“漢族”一詞的來源

漢族是一個歷史從未中斷過的、歷史悠久的民族。漢族的起源是多元的,而且既有主源又有支源。

炎黃集團是漢族的一個主源。在中國的原始社會末期,在黃河兩岸中原地區崛起的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結成部落聯盟後,為了爭奪部落聯盟首領的權位而釀成了歷史上有名的“阪泉之戰”,黃帝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而稱雄於中原。追本溯源,漢族世稱“炎黃世胄”、“黃帝子孫”,其源蓋出於此。其後,在中國歷史上出現的第一個民族--夏民族與黃帝部落有直接的族源關係,司馬遷在《史記·夏本紀》中更是明言夏民族與黃帝部落有著直接的血緣關係,其雲:“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禹者,黃帝之玄孫而顓頊之孫也。”不僅如此,後來崛起的周民族與留居渭水流域的黃帝部落和炎黃部落也有著族源關係。如周民族的女祖,《詩·大雅·生民》說:“厥初生民,時維姜嫄”亦即《史記·周本紀》所說:“周后稷名棄。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嫄。”炎帝就是一個姜姓部落,這就明確地告訴我們周民族的外祖世系就姓的炎帝部落。關於周民族的男祖,就是姜嫄所生的棄,《史記·周本紀》說:“封棄於邰,號曰后稷,別姓姬氏”黃帝就是一個姬姓部落,這又明確地告訴我們周民族的祖父世系就是姬姓的黃帝部落。

贊助廣告

正是因為炎黃集團與漢族有族源關係,如毛澤東、朱德在《祭黃帝文》中所說:“赫赫始祖,吾華肇造;渭衍社綿,嶽峨河浩。聰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偉業,雄立東方。”(毛澤東、朱德:《祭黃帝文》,《新中華報》1937年4月5日。)漢族世代尊黃帝為鼻祖,稱之為“人文初祖”。至今位在陝西中部的黃陵縣,傳說為黃帝之墓的黃帝陵,在數萬株千年古柏的簇擁中聳立在橋山上,成為漢族起源的象徵。

東夷集團是漢族的另一個主源。在漢族起源的時代,與炎黃部落聯盟並居黃河流域的是東夷。東夷集團主要分為蚩尤、帝俊、徐夷、萊夷和淮夷五大部分。他們的地理分佈情況是:蚩尤部居今山東西南一帶,帝俊部居今山東和河南交界的地區,萊夷居今山東東部地區,徐夷居今蘇北淮河以北徐州一帶,淮夷居今淮河以南的蘇南、皖南地區。其間還有一些小的氏族或部落。從這個分佈中可以看出東夷集團主要分佈在包括淮河流域在內的黃河中、下游廣大地區。

在漢族與東夷集團的族源關係中,最重要的是東夷集團中的蚩尤部和帝俊部經過激烈的分化、互動和融合,在夏民族之後,也一舉衝破了原始社會的網路,跨進了文明的大門,形成為商民族。《詩經·商頌·玄鳥》說:“天命玄鳥,降而生商。”這就是說商原來是一個以鳥為圖騰的部落,表明其與以鳥為圖騰的蚩尤部的少昊部落有著血緣關係。《國語·魯語》說:“商人礻帝舜”。又表明商與舜,即帝俊部有著血緣關係。《史記·殷本紀》所載:“殷契,母日簡狄,有娀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後之,因孕,生契。”把商部落與蚩尤部和帝俊部的關係糅到了一起。具體分析起來,就是說蚩尤部與商部落有母系血緣關係,帝俊部則與商部落有著父系血緣關係。商王朝是中國奴隸制發展時期,商民族是華夏民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種深遠的淵源關係,決定了東夷集團是漢族又一個主源的歷史地位。

不僅如此,在以後歷史發展的程序中,在周代曾不斷反周的徐夷、淮夷以及地處僻遠的萊夷,先後都無一例外地被捲進了春秋民族大融合的歷史潮流之中,整個的東夷集團幾乎都成了華夏民族的組成部分,這種深厚的淵源關係,從另一個方面又決定了東夷集團是漢族又一個主源的歷史地位。

苗蠻集團是漢族的一個支源。苗蠻是遠古時代中國南方諸氏族、部落或部落聯盟的泛稱。它最早的活動範圍在西北達丹江流域,川東及鄂、湘、贛、皖的沿長江流域,東抵淮河流域,集結在......餘下全文>>

漢族的由來?

說法一:

“漢人”的稱呼起源於漢朝,意為漢朝之人。到了北魏後期才演變為中國人的代稱。後來,“漢人”所包含的範圍越來越大。經過歷代各族之間的雜居、融合,許多民族加入漢人的行列。到中華民國時期,“漢人”才正式改稱“漢族”。漢族是中國的主要民族,現在佔全國總人口的93.3%。

說法二:

漢族以前被稱為“華夏”族,戰國時代秦國設漢中郡(距今已有2400多年),漢中由此而得名,為後來秦統一後的天下三十六郡之一。

楚漢戰爭時劉邦被封為漢中王,其率領罰軍隊被稱為“漢軍”,駐紮在漢中.後劉邦率漢軍“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首先佔據關中,進而統一天下,定國號為“漢”。

強盛的漢帝國為反擊匈奴入侵,與匈奴進行了長期的,大規模的,慘烈的戰爭,強悍的漢軍鐵騎大規模追擊匈奴,深入大漠腹地數千裡,甚至翻越了蔥嶺,使當時非常強大的匈奴屢次遭受重大打擊,最後灰飛煙滅,極少數殘餘遠遁歐洲,致使“漠南無王廷”當時各國震動,談漢色變。

由於空前強大的漢軍在西域,中亞各地演繹了一百多年不敗的神話,使漢軍,漢人威名遠播域外,"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強大的漢帝國用鐵和血維護了自己的尊嚴,也使其子民在異族面前,可以自豪的大聲說“我是漢人!!!”。

從此以後,無論中原華夏後裔怎麼改朝換代,人們都稱其子民為漢人,這就是漢民族的來歷。

漢族人一詞的由來!

漢族的名稱確立於漢朝以後。原來中國知識分子自稱“華夏”,而普通老百姓沒想過自己伐什麼人。

秦統一之前,華夏族由於國界線隔離,各國文字同源異構,也有方言,幾乎就是一國一族,但是在民族認同上都自認為是“華夏”。秦朝時各國文字被統一,原有國界線被打破,一國一族的現實被新的形勢逐漸衝散。

兩漢統治中國400多年,外族長期稱華夏認為“漢人”,中國百姓也習慣性的稱自己為“漢人”。漢朝時期,大量百姓成為官員,再由官員成為貴族,在這個過程中就可能將“漢人”一詞帶入書面語,久而久之“華夏”和“漢”就同時成為中國主要民族的名稱。

北史,唐書,遼史等欽定二十四史都多次出現“漢人”一詞,民國時引入西方的民族觀念,書面語中得“漢人”“漢民”改為“漢族”

漢族的起源:漢族是怎麼來的

漢族,是上古傳說炎帝(或神農氏)與黃帝(或軒轅氏)兩個部落的後裔, 是在中國及海外華人佔多數優勢的民族。 在歷史上,中國上古史學專家許倬雲認為,華夏部落經殷商周秦等等原位處中原邊緣的夷人他者,在諸夏的基礎上建立了“中國”本部,於漢朝形成自稱為漢人的“文化共同體”。 漢族別稱“漢人”、 “華人”, “唐人”、“秦人”、 “桃花石” 等。到了近代以後“民族”一詞傳入中國,“漢族”便取代“漢人”成為這一族群的正式名稱。 “炎黃子孫”及“炎黃裔胄”皆曾被中國共產黨及中國國民黨用來做為“漢族”的代稱或另稱, 現代則有龍的傳人等稱呼。

漢族的族稱,是在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形成、發展過程中確立的。公元前206年漢朝繼秦而興,前後歷400餘年,經濟、文化及國家的統一有了新的發展,原稱華夏的中原居民稱為漢人。在以後的歷史發展中,漢人成為中國主體民族的族稱,歷代佔中國人口絕大多數,在各方面發展中占主導地位。漢族歷經與各族的共處、遷徙、融合,形成了在松遼平原及黃河、淮河、長江、珠江等農業發達地區及城市集中分佈,在邊疆與當地各族交錯雜居的分佈特點。另外,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漢族有相當數量人口移居海外,形成當地的華裔或華僑。

20世紀50年代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漢族和各少數民族為中國的繁榮富強作出了巨大貢獻。漢族在古代創造了燦爛的文化藝術,具有鮮明的特色。擁有眾多影響深遠的代表人物和作品。在自然科學方面,天文學和數學成就為世人矚目。古代農學曾有農書370餘種。在古代漢文學發展中,詩歌的發展佔顯著地位,如楚辭、樂府、唐詩、宋詞等都有許多藝術成就極高的作家與作品;其他如散文、小說等也著稱於世。

大漢民族的由來,為什麼要叫漢族?

漢族是自古以來是以一個核心民族為中心,在歷史的長河中逐漸地融合和同化別的民族,這個中心民族,在先秦上古時代,稱為華族或夏族。而“華”,係指居於華山,以玫瑰花(華)作圖騰的“華族”的祖先軒轅黃帝;“夏”係指居於長江中下游,“夏族”的祖先夏后氏。華夏民族的稱謂,由此而來。元朝以後則稱為漢族

誰能詳細說說漢族的起源?

漢族的起源 漢族是一個歷史從未中斷過的、歷史悠久的民族。漢族的起源是多元的,而且既有主源又有支源。 炎黃集團是漢族的一個主源。在中國的原始社會末期,在黃河兩岸中原地區崛起的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結成部落聯盟後,為了爭奪部落聯盟首領的權位而釀成了歷史上有名的“阪泉之戰”,黃帝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而稱雄於中原。追本溯源,漢族世稱“炎黃世胄”、“黃帝子孫”,其源蓋出於此。其後,在中國歷史上出現的第一個民族--夏民族與黃帝部落有直接的族源關係,司馬遷在《史記·夏本紀》中更是明言夏民族與黃帝部落有著直接的血緣關係,其雲:“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禹者,黃帝之玄孫而顓頊之孫也。”不僅如此,後來崛起的周民族與留居渭水流域的黃帝部落和炎黃部落也有著族源關係。如周民族的女祖,《詩·大雅·生民》說:“厥初生民,時維姜嫄”亦即《史記·周本紀》所說:“周后稷名棄。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嫄。”炎帝就是一個姜姓部落,這就明確地告訴我們周民族的外祖世系就姓的炎帝部落。關於周民族的男祖,就是姜嫄所生的棄,《史記·周本紀》說:“封棄於邰,號曰后稷,別姓姬氏”黃帝就是一個姬姓部落,這又明確地告訴我們周民族的祖父世系就是姬姓的黃帝部落。 正是因為炎黃集團與漢族有族源關係,如毛澤東、朱德在《祭黃帝文》中所說:“赫赫始祖,吾華肇造;渭衍社綿,嶽峨河浩。聰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偉業,雄立東方。”(毛澤東、朱德:《祭黃帝文》,《新中華報》1937年4月5日。)漢族世代尊黃帝為鼻祖,稱之為“人文初祖”。至今位在陝西中部的黃陵縣,傳說為黃帝之墓的黃帝陵,在數萬株千年古柏的簇擁中聳立在橋山上,成為漢族起源的象徵。 東夷集團是漢族的另一個主源。在漢族起源的時代,與炎黃部落聯盟並居黃河流域的是東夷。東夷集團主要分為蚩尤、帝俊、徐夷、萊夷和淮夷五大部分。他們的地理分佈情況是:蚩尤部居今山東西南一帶,帝俊部居今山東和河南交界的地區,萊夷居今山東東部地區,徐夷居今蘇北淮河以北徐州一帶,淮夷居今淮河以南的蘇南、皖南地區。其間還有一些小的氏族或部落。從這個分佈中可以看出東夷集團主要分佈在包括淮河流域在內的黃河中、下游廣大地區。 在漢族與東夷集團的族源關係中,最重要的是東夷集團中的蚩尤部和帝俊部經過激烈的分化、互動和融合,在夏民族之後,也一舉衝破了原始社會的網路,跨進了文明的大門,形成為商民族。《詩經·商頌·玄鳥》說:“天命玄鳥,降而生商。”這就是說商原來是一個以鳥為圖騰的部落,表明其與以鳥為圖騰的蚩尤部的少昊部落有著血緣關係。《國語·魯語》說:“商人礻帝舜”。又表明商與舜,即帝俊部有著血緣關係。《史記·殷本紀》所載:“殷契,母日簡狄,有娀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後之,因孕,生契。”把商部落與蚩尤部和帝俊部的關係糅到了一起。具體分析起來,就是說蚩尤部與商部落有母系血緣關係,帝俊部則與商部落有著父系血緣關係。商王朝是中國奴隸制發展時期,商民族是華夏民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種深遠的淵源關係,決定了東夷集團是漢族又一個主源的歷史地位。 不僅如此,在以後歷史發展的程序中,在周代曾不斷反周的徐夷、淮夷以及地處僻遠的萊夷,先後都無一例外地被捲進了春秋民族大融合的歷史潮流之中,整個的東夷集團幾乎都成了華夏民族的組成部分,這種深厚的淵源關係,從另一個方面又決定了東夷集團是漢族又一個主源的歷史地位。 苗蠻集團是漢族的一個支源。苗蠻是遠古時代中國南方諸氏族、部落或部落聯盟的泛稱。它最早的活動範圍在西北達丹江流域,川東及鄂、湘、贛、皖的沿長江流域,東......餘下全文>>

漢人稱呼的由來?

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是上古時期黃帝和炎帝部落的後裔,炎黃子孫。[1]“漢”原指天河、宇宙銀河,《詩經》雲:“維天有漢,監亦有光。”漢族舊稱漢人是因中國的漢王朝而得名,漢朝以前稱“華夏”或“諸夏”。[2]

無論是在政治、軍事、哲學、文學、史學、藝術等諸多方面,還是在自然科學領域中,漢族都創造了許多輝煌的業績。

漢族自古對各種宗教信仰採取相容幷蓄的態度。天命崇拜和祖先崇拜是漢族宗教的主要傳統觀念。幾千年來,提倡以仁為中心,重視倫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體系形成的儒家學說對漢族產生著深刻的影響。[2]

漢族歷來以勤勞、富於創造精神著稱。漢族歷史上的經濟是以農業為主,兼營家庭副業,是一種典型的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漢族的農業生產在歷史上素來發達,尤其以水利灌溉和精耕細作著稱於世,漢族的手工業也有相當高的發展水平。[2]

而隨著中國歷史的變遷,以及外族入侵和躲避戰亂等因素,漢族也發生了大規模遷移,一直在從中原地區向南遷移。客家人繼承了當時中原漢人的文化傳統,比如說古語,風俗習慣也有歷史痕跡。[1]

漢族還是一個歷史從未中斷過的、歷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截止2009年,漢族人口約為13億,約佔世界總人口的19%,分佈於世界各地。在中國大陸,漢族佔總人口的92%;在臺灣,漢族佔總人口的98%;在香港和澳門,漢族分別佔總人口的95%和97%。[1]除中國兩岸三地外,漢族在東南亞、北美洲和西歐也有較多分佈。

相關問題答案
漢族的由來?
瑤族的由來?
漢人的由來?
維吾爾族的由來?
王字旁漢字的由來?
滿族的由來?
回族的由來?
朝鮮族的由來?
哈薩克族的由來?
中國回族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