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李氏的來源?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李姓的起源與變遷

1.李姓由來

李姓之“李”,最初指的是一種植物――李樹,屬薔薇科。但李姓的直接來源卻是商朝官名――大理。

李姓的來源,與原始人類的淳樸生活習慣有密切聯絡。最初的“李”指某種植物,如《說文》所云:“李,果也。”李樹,屬薔薇科,為落葉亞喬木,高丈餘。李子,就是它的果實,球形,至夏成熟,紅色有光澤,味酸甜,供食用,一名嘉慶子。

隨後,“李”隨著漢字形義的推移而與法理、星象等含義相通。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姓,則見於《通志o氏族略o以官為氏》:“李氏,皋陶為堯大理,因官命族為理氏。商朝半年,理徵改為李氏。”

贊助廣告

有人把我國幾千個姓氏歸類排列,其中以植物為姓氏的,諸如花、草、樹、苗、林、木、楊、柳、桃、李、桂等,有一二十種。這可以追溯到遠古氏族的圖騰崇拜。然而李姓最早的含義卻不在植物,而是理官之“理”,至商朝時期才向植物之“李”轉化。

從遠祖皋陶到大唐脈裔是李姓由初萌到壯大的歷程。李姓血脈中的12個政權,58個帝王,無數將相名臣,大多出現在這個時期。

在中國姓氏發展史中,李姓見諸史籍在周之後。《國語·鄭語》中的祝融之後八姓、《晉語四》中的黃帝之後十二姓、以及《左傳》所載的西周二十姓,都未見李姓。《姓解》也說:“周之前未見有李氏。”《史記》載:“自周有老聃,姓李。”

贊助廣告

此後李姓見載逐漸增多。關於李姓的來源,歸總起來,有如下五種:

第一,傳說中東夷族首領皋陶(一作咎繇),曾任堯、舜的大理之職(掌管刑法的官),遂以官命族為理氏(古字中“理”與“李”相通)。

第二,老子因祖輩為理官,遂以理(或李)為氏。又有老子為李氏女所生之說。傳說李母懷胎81載,逍遙李樹下,乃割左腑而生,“生而指李樹,因以為姓”。此指樹為姓,歷來被稱為“妄”說。

第三,春秋時趙國將領武安君的後代有李左車,其後為李氏。

第四,北魏叱李氏所改。

第五,唐代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鮮于、張、阿布、阿跌、舍利、朱邪、董羅等氏因建國有功,被賜李姓。

李氏來源的五種說法中,前三種在《新唐書·宗室世系表》中合為一源,皋陶、老子、李左車為同一世系中的人物。對此,早已有人提出疑問。《升庵集》卷50《李姓非一》中則說得頗為尖銳,認為“隴西之李與唐室之李不同族”,《新唐書·宗室世系表》“壙附會枉撰,媚時之說"。

陳寅恪也曾對李淵的祖先進行過考證,認為李淵的祖先可能是趙郡李氏之後,而不是隴西李氏之後,因其族葬在趙州昭慶縣(今河北隆平縣)。

由上可知,對於《新唐書·宗室世系表》中所記的世系,世人是有爭議的。然而,眾多的姓氏學著作中,記皋陶為李姓之祖則是同一的。至於大唐宗室李氏是否不屬漢族而為“夷狄”,也無確鑿證據,以西涼來斷其民族,恐怕太武斷。而隴西李氏與趙郡李氏本來就同出一祖,因而追溯李氏之源流,仍不妨以《唐書·宗室世系表》為主要依據。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正是由於唐朝對李氏宗族的考證和詳細記載,才有今天李氏宗譜的完整存在,像李姓這樣將其族源詳細載人正史的,並不多見。這與其他姓氏多為家族傳抄家譜、記載族源相比,自然更為可靠、詳細。

2.指樹為姓

“指樹為姓”是李姓生成的最早根源。

據《祕笈新書》引《姓纂》及《新唐書·宗室世系表》記載:“李氏,帝顓頊高陽之裔。顓頊生大業,大業生女華,女華生咎繇(皋陶)”。

皋陶,為東夷部族首領,活動中心在偃(奄),即今山東省曲阜市。《史記正義》引《世紀》說皋陶“生於曲阜。曲阜,偃地,故帝(舜)因之而賜姓曰偃”。這就是《左傳》中所說的“天子因生而賜姓”。皋陶,在堯為炎黃夷聯盟首領時,任理官,即掌管司法的長官。《史記·五帝本紀》記載他主持制定了五種刑罰......餘下全文>>

李姓的來源

李姓起源

一、來源有六

1、出自嬴姓,為顓頊帝高陽氏之後裔。堯時,皋陶曾擔任大理(掌管刑獄的官)的職務,其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後子孫歷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官為氏,稱理氏。理氏改為李氏的說法有兩種。一種說法是:商紂時,皋陶後裔理徵,在朝為官,因直諫得罪了商紂王,而被處死,其妻契和氏帶著兒子利貞逃難時,因食李子充飢,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稱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種說法是:據《姓氏考略》記載,周之前未見有李氏,自從有老子姓李,名耳,為利貞的後裔,因祖上世代為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為氏。顯然,李氏是始於李耳稱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哀牢夷後,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鮮卑氏有複姓叱李氏,漢化後,改為漢字單姓李氏。是為洛陽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據有關資料所載,唐開國元勳有諸將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鮮于氏等16氏,因立功從唐國姓,賜予李氏。

4、春秋時趙國將領武安君的的代有李左車,其後以李命姓。

5、為北魏代北複姓所改。北魏時有代北複姓叱李氏、高護氏,隨孝文帝入中原後,改為單姓李氏。見《魏書官氏書》、《通志.氏族略》。

6、少數民族中本有的姓氏。延邊朝鮮族常見川氏有李姓。

二、郡望堂號

1、堂號

"隴西堂",因為李氏望出隴西郡故名。

2、郡望

隴西郡:戰國時置郡。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司徒李曇長子李崇。

趙郡:漢時置郡。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太傅李璣次子李牧。

頓丘郡:西晉時置郡。此支李氏隴西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西漢名將李廣1世孫李忠。

中山郡:漢高帝置郡。此支李氏為趙郡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李璣第三字李齊。

廣漢郡:漢時置郡。此支李氏為隴西李氏之後,其開基始祖為李尚(李廣之父)。

【李】

1、出自嬴姓,為顓頊帝高陽氏之後裔。堯時,皋陶曾擔任大理(掌管刑獄的官)的職務,其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後子孫歷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官為氏,稱理氏。理氏改為李氏的說法有兩種。一種說法是:商紂時,皋陶後裔理徵,在朝為官,因直諫得罪了商紂王,而被處死,其妻契和氏帶著兒子利貞逃難時,因食李子充飢,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稱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種說法是:據《姓氏考略》記載,周之前未見有李氏,自從有老子姓李,名耳,為利貞的後裔,因祖上世代為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為氏。顯然,李氏是始於李耳稱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哀牢夷後,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鮮卑氏有複姓叱李氏,漢化後,改為漢字單姓李氏。是為洛陽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據有關資料所載,唐開國元勳有諸將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鮮于氏等16氏,因立功從唐國姓,賜予李氏

李氏的由來

李氏的起源

李姓。據統計,全國漢族姓氏中以李姓最多,約佔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七點九,即世界上姓李的超過8700萬人。那麼,李姓源於何時何地何人,是怎樣形成的呢?

說來很有意思。李姓本來是以官職為氏的。臬陶是傳說中的東夷部落首領,活動地點在今天山東曲阜市一帶。堯為炎黃夷聯盟首領時,臬陶擔任理官一職,掌管刑法,他的後代就因襲他的官職命族為理氏。臬陶以正直著稱,舜繼堯位後,繼續受到重用。

後人理徵在商朝為官,敢於直諫,得罪了商紂王,受罰而死。他的妻子契和氏帶著兒子利貞逃往伊侯之墟(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隱藏在那裡,靠採食木子(李樹果實)得以活命。於是從利貞起,改理氏為李氏,以此紀念使理姓保全下來的李子。

大名鼎鼎的老子,據稱就是李利貞的第11世孫。到了唐朝,李為"國姓"。唐朝初年,跟隨李淵、李世民打天下的諸將全部被賜李姓,大大擴充了李姓人丁。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稱皇範百餘年,李姓最為顯貴,李姓人口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明朝初年起,李氏開始遷徙至海外。清朝及民國時期,李氏族人移民海外的就更多了。

古今姓氏逾2萬 李姓人口現居首

根據專家最新研究發現,中國人古今姓氏已超過二萬二千個,這是至今有關中國人姓氏最多的統計記錄。在十大姓氏中,以李姓居首。佔總人口的百分之七點九.

據《新華網》7月28日報導指出,這二萬二千個姓氏也包括歷代屬於中國版圖上的少數民族的漢譯姓氏。隨著時代的變遷,不少姓氏已經消失,目前正在使用的漢姓約三千五百個左右。

專家發現,在十大姓氏中,以李姓居首。李、王、張三大姓氏達到二億七千萬人,佔全國總人口超過百分之二十二。

在二萬二千個姓氏中,包括歷代屬於中國版圖上的少數民族的漢譯姓氏。隨籲時代變遷,不少姓氏已經消失,當代中國人仍在使用的漢姓約有三千五百個。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袁義達副研究員經過多年收集和研究發現,全國最大的三個姓氏是李、王、張,分別佔總人口的百分之七點九、七點四、七點一,達到二億七千萬人,為世界上最大的三個同姓人群。

當代中國一百個常見姓氏集中了全國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七,而佔全國人口百分之一以上的姓氏有十九個,分別為李、王、張、劉、陳、楊、趙、黃、周、吳、徐、孫、胡、朱、高、林、何、郭、馬。歷史上,中國大約有一半的人口都一直集中在這十九個姓氏中。

此外,中國的同姓人群在地區分佈上並不均衡。比如在北方地區,以王姓為第一大姓,南方地區則以陳姓為第一大姓;在南北過渡型的長江流域地區,李姓則是第一大姓。

關於李姓的來源(200字左右)

主要源於對老子姓氏的考證,認為老子不姓李而姓老,李姓源於老姓。古文字學家唐蘭認為,老子姓李名耳的說法不確供:“據當時人普通的稱謂,老聃的老字是他的氏族的名稱,因為當時稱子的,像孔子、有子、曾子、陽子、墨子、孟子、莊子、惠子以及其餘,都是氏族下面加子字的”,“老聃在古書中絲毫沒有姓李的痕跡。”(唐蘭:《老聃的姓名和時代考》,《古史辨》第四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2年)。唐蘭明確地說明:老子並不姓李,而是姓老。郭沫若、馬敘倫、陳獨秀等人同意唐蘭之說。高亨對此說有進一步的考證,他在《老子正詁·前記》中說:老、李一聲之轉,老子原姓老,後以音同變為李,非有二也。

李氏的來歷??

李氏屬地]

李姓人大體出自於兩大系源:一是隴西郡,即現在的甘肅省境,一是趙郡,即現在的河北省境。

[李氏來歷]

《元和姓纂》和《通志·氏族略》都有記載表明李姓是以官為氏的。《元和姓纂》中記載,說李姓本來是顓頊帝高陽氏的後裔,顓頊生大業,大業生女華,女華之子皋陶為堯帝的理官,後命族人以官名為姓,姓“理”。皋陶之後裔理徵因直諫而得罪了紂王而被殺,其妻契和氏帶著兒子理貞外出逃難時,飢餓難忍,全靠食木子得以保全性命。因古音中,李、理互通,遂改姓為“李”,以報答木子的救命之恩。

[李氏名望]

李姓為我國第一大姓,歷史上的李姓名人,多得不勝列舉,在這裡,我們只能略舉一二。李耳(即老子),春秋時期的思想家,著有《道德經》,是道家的創始人。漢時的名將李廣,是令匈奴聞風喪膽的“飛將軍”。還有秦代的著名政治家李斯,西漢音樂家李延年等都是人皆熟知的人物。 唐朝,是李家建立的在中國歷史上最聲威遠播的一個朝代。唐朝的強盛,也帶來了李姓的日漸興旺,唐時的李姓名人,比比皆是。在開創貞觀、開元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和唐玄宗李隆基兩位唐朝最高統治者,更有詩人李白、李紳、李嶠、李頎、李賀、李商隱等,還有書法家李邕,畫家李昭道、李思訓,史學家李百藥,軍事家李靖等人,都是李氏中的英才俊傑。唐之後的李氏仍然代不乏人,例如,五代時有詞人李煜,畫家李成;宋時有女詞人李清照,文學家李昉,畫家李公麟;元代時有數學家李冶,畫家李衎;明代時有思想家李贄,詩人李東陽,醫藥學家李時珍;清代有文學家李調元,戲曲理論家李漁,小說家李汝珍,李寶嘉,數學家李善蘭;近代則有中共創始人之一的李大釗,地質學家李四光等等,都是李姓中的傑出代表。

1 李氏來源

一、李姓來源有三

1、出自嬴姓,為顓頊帝高陽氏之後裔。堯時,皋陶曾擔任大理(掌管刑獄的官)的職務,其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後子孫歷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官為氏,稱理氏。理氏改為李氏的說法有兩種。一種說法是:商紂時,皋陶後裔理徵,在朝為官,因直諫得罪了商紂王,而被處死,其妻契和氏帶著兒子利貞逃難時,因食李子充飢,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稱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種說法是:據《姓氏考略》記載,周之前未見有李氏,自從有老子姓李,名耳,為利貞的後裔,因祖上世代為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為氏。顯然,李氏是始於李耳稱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哀牢夷後,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鮮卑氏有複姓叱李氏,漢化後,改為漢字單姓李氏。是為洛陽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據有關資料所載,唐開國元勳有諸將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鮮于氏等16氏,因立功從唐國姓,賜予李氏。

李姓的來源是什麼(請簡短回答)

一種說法是:“木子”救命成李姓。商紂時,皋陶後裔理徵,在朝為官,因直諫得罪了商紂王,訂被處死,其妻契和氏帶著兒子理利貞逃到陳國苦縣,為躲避紂王的追殺,利貞母子隱姓埋名一路乞討。因食李子充飢,才得以活命,因不敢稱理,便改姓李氏

李姓的由來

其實只是現在關於貿易摩擦的報道多起來了,而不是現在的貿易摩擦多起來了。簡單地說,入世可以讓“經濟歸經濟,政治歸政治”,以前沒有WTO的談判框架,很多經濟問題是和政治問題混在一起的,在中國思路的大背景下,經濟只是作為政治的附庸存在的。現在有了法理上的談判框架,經濟脫離了政治負擔,所以對經濟的報道就多起來了。

簡單的說,加入WTO可以有如下好處:

首先,加入世貿組織將有利於擴大中國的出口。“入世”後,世貿組織的100多個成員都將給中國以最惠國待遇,而且也不必在最惠國待遇問題上遭到美國一年一度的非難,中國的出口將大幅度增長。

其次,加入世貿組織有利於中國在平等的條件下參與世界競爭,有利於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給外商實行國民待遇後,將有利於改善中國的投資環境,對引進外資和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技術水平及自身的活力都有好處。

第三,加入世貿組織後,中國作為世貿組織的正式成員將可直接參與 世紀國際貿易規則的決策過程,擺脫別人制定規則,中國被動接受的不利狀況,而且參與制定規則,有利於使中國的合法權益得到反映;同時,可把國際貿易爭端交到世貿組織的仲裁機關處理,免受不公正處罰。

第四,加入世貿組織,世貿組織成員中的主要貿易大國將不得不減少、取消對中國的紡織品等商品實行的不同程度的貿易歧視措施。

第五,加入世貿組織後,中國的進口關稅將降低,有利於人民提高生活水平。當然,加入世貿組織,也將帶來一些壓力和挑戰,如會給國內的部分企業帶來更大的競爭壓力。但專家們指出,這些壓力將促使企業加速技術改造,改進管理,提高產品質量,在全球化的經濟環境下不斷提高自身的競爭能力,進入良性迴圈狀態。

李姓的來源和歷史名人

主要來源

1.源於嬴姓和姚姓

據北宋中葉的《新唐書·宗室世系》一書記載:李氏源出嬴姓,為顓頊帝高陽氏的直系後裔。皋陶做了堯帝的理官,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其子孫以官為氏,稱|理氏。老子李耳是第一個以李稱姓的。

2、其他來源

源於改姓、賜姓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平定哀勞夷後,曾賜當地各少數民族以趙、張、楊、李等姓

北魏鮮卑族有複姓叱李氏,在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實行全面漢化政策,改為漢字單姓李氏

在回族姓氏中,有不少姓氏是歷代皇帝賜予的姓,如李、達、答、張、白、沐、陝、鄭、朱、金等姓。回族李氏是七世紀以來少數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來中國並定居

3.少數民族李姓

歷史名人

李利貞(公元前1069年—公元前992年),原名理利貞,是李姓的得姓始祖,是老子李耳的祖先。 上古帝王顓頊之後皋陶後代理徵,字德靈,封為中吳伯,在殷紂王時任理官。

李耳(老子):春秋末期思想家、哲學家,道家的創始人。著有《老子》老子,又稱《道德經》。

李冰:戰國時期水利家。被秦昭王任為蜀郡守,他依法治水,修建了馳名中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為國家農業生產、水利工程作出巨大貢獻,被後世奉為川神。

李悝:戰國初期魏國著名政治家。所著《法經》在中國古代法律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李牧:(公元前?~前229年),戰國時期趙國人,戰國末年著名軍事家。

李斯:(公元前?~前208年),上蔡人(今河南上蔡)。著名秦國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    李信:戰國時代秦國將軍。

李廣:西漢名將,多次參加反擊匈奴的戰爭,以勇敢善戰著稱。在任右北平太守時,匈飛將軍李廣奴數年不敢攻擾,稱之為"飛將軍"。

李陵:(公元前?~前74年),字少卿,隴西成紀人(今甘肅秦安),名將李廣之孫。著名西漢將領。

李忠:字仲都,東萊黃人。雲臺二十八將之十五。

李固:(公元94~147年),東漢大臣。字子堅。漢中南鄭人(今陝西漢中)。曾在東漢時任三朝(順帝、衝帝、質帝)太尉,博學多才、能言善變,不畏權貴、敢於抗爭,故有“北斗喉舌”之美譽。

李膺:(公元110~168年),字元禮,漢朝潁川襄城人(今河南襄城)。著名東漢政治家。滿腹經綸,被譽為“天下模楷李元禮。”

李育:東漢一代名儒。

李尤:東漢文史學家。廣漢雒(今四川廣漢雒城)人。年少時以能文著稱,曾撰《蜀記》。安帝時為諫議大夫,受詔與謁者僕射劉珍等共撰《東觀漢記》。

李傕(?-198)涼州北地郡人,漢末三國時群雄之一。東漢末年的涼州軍閥、權臣,曾挾持漢獻帝,專政四年。

李典:(公元174~209年),字曼成,山陽鉅野人(今山東山陽)。

李登:(生卒年待考),著名三國時期魏國音韻學家。任左校令。著《聲類》十卷,以宮、商、角、徵、羽五聲區別字音,尚未分立韻部,是最早的一部韻書。

李密:西晉文學家。所著《陳情表》以侍親孝順之心感人肺腑,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們廣為傳誦,影響深遠。

李充:東晉著名的文學家、文論家、目錄學家、書法家。

李式:東晉書法家。

李顒:東晉文學家。

李暠: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人。東晉十六國時期西涼武昭王。政治家,文學家。曾著有《述志賦》、《槐樹賦》、《大酒容賦》等多篇。

李衝: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人。北魏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李騫:字希義,趙郡平棘人。南北朝時文學家,博涉經史,富文藻。

李孝貞:趙郡柏人。南北朝時文學家,少好學,能屬文。孝貞著有文集二十卷,《隋書本傳》行於世......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關於李氏的來源?
關於姓氏的來源?
關於李姓的來源?
關於蘇氏的來源?
關於李氏的起源?
關於郭姓的來源?
關於曾姓的來源?
李氏的來源?
關於鄒姓的來源?
關於鄭姓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