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的服飾?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16日

水族服飾的服飾特點

水族在服飾色彩上的特殊審美觀,一方面是與他們謙恭含蓄,感情內向的倫理道德規範有關;另一方面,他們欣賞的色調與他們生活的綠色自然環境是和諧一致的。因為藍色、青色是冷色,往往同濃蔭、清泉等的清爽柔和相一致,在他們心理上產生安定和平之感。水族男女衣服多以青、藍兩色為主。男子穿大襟無領藍布衫,戴瓜皮小帽,或青布包頭。老年人著長衫,頭纏里布包頭,腳裹綁腿。婦女穿青黑藍色圓領立襟寬袖短衣,下著青布長褲,衣褲四周鑲花邊,系青色綠花圍腰,穿繡青布鞋;節日穿裙子,將長髮梳成一把斜綰頭上;盛大節日或宴會時,戴各式各樣的耳環、項圈、手鐲等銀飾。水族圍腰水族服飾。流行於貴州三都、荔波等地。黑色土布作料,在胸前飾綴繡片,在梯形外輪郭內繡五彩繽紛的花草、蝴蝶等圖案,有的釘銀泡等裝飾。穿時系銀鏈,與圍腰口銜接處的銀飾通常是以蝴蝶或花朵為內容的浮雕銀花,既是掛勾又是裝飾。水族女衣較長,圍腰與衣長度相等,穿衣外面,起保護、美化服裝作用。

贊助廣告

水族服飾的介紹

水族在建國前處於封建地主經濟發展階段,以農業經濟為主,主產水稻,兼事手工業,善於紡織、染布,崇尚黑色和藏青色。這個特點,在水族的服飾上有鮮明的表現。水族男子穿大襟無領藍布衫,戴瓜皮小帽,老年人著長衫,頭纏里布包頭,腳裹綁腿。婦女穿青黑藍色圓領歷襟寬袖短衣,下著長褲,結布圍腰,穿繡青布鞋。

水族的服裝有哪些?及圖片

中國少數民族服裝的水族

女子穿無領大襟半長衫、繡花圍兜,纏包頭(少女戴纏繞紅線的頭圈),佩銀首飾。男子為無領大襟寬袖長衫(青年對襟長衫)、青布包頭。尚青藍兩色。

贊助廣告

水族的風俗習慣

水族,中國少數民族之一。現有345993人,主要聚居在貴州省黔南布依苗族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縣和荔波、都勻、獨山以及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凱里、黎平、榕江、從江等縣,少數散居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西部。主要從事農業,善種水稻和糯稻。   水族的居住地位於雲貴高原東南部的苗嶺山脈以南,都柳江和龍江上游。森林密佈,山水如畫,適於農林業的發展,是貴州高原的魚米花果之鄉。水族在民歌中,常以“像鳳凰羽毛一樣美麗”來形容自己的家鄉。   水族從事農業,以種植水稻為主,“九阡酒”是水族傳統佳釀。 水族有自己的歷法,水歷與夏曆基本一致,但以夏曆八月為歲末,九月為歲首。 水族婚俗留有較濃的傳統色彩,講究明媒正娶。婚前,男女青年可以利用節日及趕集時的對歌活動交遊相戀。即使自由戀愛定的情,也得明媒正娶,否則不合禮俗,要受歧視。青年男女相愛後,先託人告訴雙方家長。若家長表示願意,男方才請媒人去女方家送禮定親,並擇定吉日,派人抬著豬仔去女家“吃小酒”。正式迎親時,再抬大豬到女家“吃大酒”。酒宴上要唱敬酒歌,女主人每唱一首歌,客人就得乾一杯酒,以喝醉來表現主人的盛情。接親與送親常男女雙方的家人不參加,除少數地方由新娘的兄弟背新娘送至夫家外,多數是盛裝的新娘打一把故意撕開一條縫的紅傘步行在前,接親的伴郎、伴娘及抬著嫁妝的長隊緊隨其後。一般是於中午出孃家門,傍晚六七點鐘進夫家門,吉時不到不得進門。新郎家的親人在新娘進門前外出迴避,新娘進屋後才能回家。新婚之夜,伴娘與新娘同宿,第二天新娘即回門去孃家住。婚期之後,新郎再去請新娘回來,開始夫妻生活。有些新娘第一次回門就長達一兩個月時間,謂之“坐家”,實際上是“不落夫家”婚俗的殘存餘音。新娘出嫁的路上,最忌諱打雷變天,因此婚期在秋冬舉行。  水族姑娘出嫁後要完成的第一件事是挑水

水族最大的特點是什麼?

您說的是?個水族?

水族人民的飲食特點:

一、喜食糯食

在水族,糯飯為待客珍品,而婦女特別重視。造飯方法,絕大多數用甑蒸,極少數地區用鼎罐悶。吃糯飯時,以手捏為方便,故宴功時,一面備碗,一面備手巾,如願用手捏,則以手巾掙手或餐時作潤手用,以免飯粒沾在手上。就餐時,先把手在盆裡蘸上水或用溼毛巾擦手,然後把糯米飯摶成拳頭大小的圓團,邊摶邊食,不用碗筷。

二、喜食魚

水族特別喜歡吃魚,除常從江河,溪澗捕魚及用稻田養魚外,多數農家的房屋後都掘有魚塘,常用鮮魚待客。過端節時,魚為席上珍品,必不可少。

三、喜食酸,辣

絕大多數家庭常年備有幾壇酸。有句俗語:"三天不吃酸,直路打倒躥(不穩之意)"。辣是水族人民的食用的調味品,用餐時都要打鹽蘸(用一個碗盛辣椒,鹽等佐料,加上湯,作蘸菜用)人們寧可少菜,不可缺辣。

四、喜喝酒

水族服飾的水家布特色

水族的紡織和印染技術有相當高的水平。百餘年前就已聞名遠近的“水家布”,紗質細,織工精細均勻,染色深透,耐洗不褪色。除平紋布外,他們還能織出“人字紋”、“斜紋”、“花椒紋”和“方格紋”等多種紋樣。

水族姑娘穿什麼衣服

百度百科 水族

水族男子穿大襟無領藍布衫,戴瓜皮小帽,老年人著長衫,頭纏里布包頭,腳裹綁腿。婦女穿青黑藍色圓領立襟寬袖短衣,下著長褲,結布圍腰,穿繡青布鞋。

水族男裝從20世紀40年代起就與周圍漢裝無大差別,倒是婦女服飾至今仍保留有鮮明的民族特徵。水族婦女織的“水家布”(即九阡青布)紗質精細均勻,所染青、藍、綠色皆深透耐洗,早在百年前就聞名遠近。水族獨創的豆漿畫印染工藝技術,相傳已有700多年曆史,其印染品更是深受人民喜愛。

水族女服多以水家布縫製,無領大襟半長衫或長衫。長衫過膝,一般不繡花邊。而節日和婚嫁盛裝與平時截然不同。婚禮服上裝的肩部一圈及袖口,褲子膝彎處皆鑲有刺繡花帶,包頭巾上也有色彩繽紛的圖案。頭戴銀冠,頸戴銀項圈。腕戴銀手鐲,胸佩銀雅領,耳垂銀耳環,腳穿繡花鞋。新娘子往往被打扮得花枝招展,風采翩翩。此外婦女刺繡的揹帶更有藝術性。說是“帶”,實際上是一塊刺繡華麗的“T”形“簾子”,上端兩邊有帶,“簾子”的大小可包住幼兒。它是將白色馬尾纏繞上白絲線,再加上其它色彩絲線,先把各種圖案分別刺繡好,最後將繡好的圖案拼鑲到揹帶布料上做成的。揹帶美觀實用,是母親給出嫁的女兒最好的禮品。

水族婦女在婚前喜用淺藍、綠色或灰布做成便服長衫,上衣多以綢緞為衣料。衣身衣袖都比過去收縮,顯得貼身利索有曲線美。胸佩繡花長圍裙,頭包青白布長條巾,素雅文靜。已婚婦女的袖口、環肩、褲腳口,都鑲一道藍杆花邊做裝飾。長髮梳成一把盤於頭頂,從右側插梳子固定。有的婦女在頭巾外又橫扎白巾,有的直接用花格方頭巾包頭,傳統而不失時髦。

水族的歷史文化

據三都水族自治縣民族研究所所長潘中西介紹,全國水族人口共40多萬,其中90.8%的水族在貴州,一半左右在三都。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縣是全國惟一的水族自治縣,有水族群眾20萬餘人,接近全國水族總人口的半數。其餘的水族主要散居在貴州的荔波、都勻、獨山、榕江、丹寨、雷山、從江、福泉、黎平等縣市以及廣西壯族自治區北部的河池地區,在雲南省東部的富源縣古敢鄉一帶也有水族人的蹤影。

關於水族的來歷,目前尚無定論。潘中西告訴記者,在水族研究史上出現過殷人後裔說、兩廣源流說、江南遷來說等等,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使得其古老神祕的輝煌歷史更加撲朔迷離。

1997年貴陽醫學院的遺傳專家對貴州漢族、苗族、布依族和水族等幾個世居民族作了人群線粒體DNA多型性進行研究,用三代都是同一民族家庭的150份標本,進行2600餘次實驗,結果表明,水族先民是西北地域民族的血緣。由此推斷水族先民來自北方。醫學界的研究成果,正好與研究“水書”及水族古文字的專家、學者關於水族來源的說法相吻合。專家、學者從對殷商亡國變遷的歷史、水族古文字及水書、水族曆法、水族複雜聲韻母系統、水族語言中保留著大量的中原古音及水族盛大年節——端節等的研究表明,水族先民可能從北方遷徙而來,並且至少在殷商時期就與漢族並列發展。

據介紹,大約在公元前11世紀,水族先民第一次舉族向南遷徙,並且從殷商母體文化中分化出來,逐步融入百越族群。第二次舉族大遷徙大約在公元前2世紀秦王朝統一中國之後,這次使水家先民從百越母體中分離出來,逐步由南溯流鄲西北遷徙,進入龍江、都柳江上游地帶生息,形成現在的分佈格局。 多姿多彩的民俗  水族歷史悠久,文化璀璨,節日繁多且各具特色,幾乎每個節日都有其美麗的傳說。最為隆重的民間節慶當數端節。

水族的民間歌謠唱道:“廣東找食,廣西找錢”。傳說遠古時期,水族先祖在兩廣一帶過著顛沛流離的動盪生活,後渡過紅水河來到三都三洞定居。年長月久人丁興旺,三洞地窄難容,於是只好散居各地。按家族分支,老大住都勻套頭,老二留住主洞,老三則到拉佑和水東,老四住到了水婆,最後一支定居水潘。兄弟數人各居一方,這樣一來逢年過節相互不便往來。於是,兄弟聚集商議,在水族端節之時,採取分期分批輪流過的方式,套頭老大理所當然先過,其餘兄弟數人則按地域分批過完。果然,兄弟之間藉此機會相互走訪探望,增進感情。水族端節又稱“藉端”或“借瓜”,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是以水歷來推算過端日期。而水歷則以陰曆九月為正月,水族以秋實為歲首,認為亥是地支的第十二位,故以之為一歲的終了,新年的開始。一般而言,端節要從農曆的八月持續到十月,分七批過完,從頭至尾長達四十九天,可以說是世界上延期最長的節日。端節之時,正是秋高氣爽,五穀歸倉之時,水族人民難以抑制內心的喜悅之情,相聚狂歡,以慶賀一年辛勞所得,期盼來年再豐收。

臨近端節,水鄉山寨處處洋溢著節日的喜慶氣氛,到了大年除夕,家家戶戶打掃得一乾二淨,人們忙著殺豬宰鴨,磨豆腐,開塘捉魚等等,好不熱鬧。除夕之夜,各家各戶忌葷吃素,進行莊重的祭祖儀式。祭祖儀式頗為講究,在堂屋中設一供席,擺上魚苞韭菜,素煮豆腐、糯米飯、瓜果等特色祭品,有的人家還擺放嶄新的衣帽鞋襪以及柴刀、鐮刀、鋤頭等生產用具,完畢後,一家老少圍坐一團,由長者念頌先祖的功績,然後供奉祖先,最後舉杯相邀,連聲“秀、秀、秀”一飲而盡,以示對祖先的敬重和懷念。這天晚上,人們通宵達旦,各自小飲,整個村子燈火通明,銅鼓聲聲。

亥日,也就是大年初一早上,各家各戶敲擊銅鼓笑迎四方賓客,來的都是客,無論是家族親戚還是陌......餘下全文>>

中國水族特點

苗族和侗族的好鄰居——水族

水族,中國少數民族之一。現有345993人,主要聚居在貴州省黔南布依苗族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縣和荔波、都勻、獨山以及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凱里、黎平、榕江、從江等縣,少數散居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西部。主要從事農業,善種水稻和糯稻。

水族的居住地位於雲貴高原東南部的苗嶺山脈以南,都柳江和龍江上游。森林密佈,山水如畫,適於農林業的發展,是貴州高原的魚米花果之鄉。水族在民歌中,常以“像鳳凰羽毛一樣美麗”來形容自己的家鄉。主要聚居於貴州省南部及東南部地區的三都水族自治縣、獨山縣、荔波縣、都勻市、榕江縣、雷山縣、從江縣、丹寨縣、福泉縣等,廣西省的融安、南丹、宜山、環江、河池、都安、來賓,雲南省的富水縣古敢水族鄉、江西省吉安、吉水等均有少量水族人居住。

水族從事農業,以種植水稻為主,“九阡酒”是水族傳統佳釀。 水族有自己的歷法,水歷與夏曆基本一致,但以夏曆八月為歲末,九月為歲首。

【語言文字】

水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水語支。水族先民曾創制過自己的文字,稱為“水書”,其形狀類似於甲骨文和金文,是一種已經有2000年曆史的古老文字,但只有400多個單字,且多用於巫術活動。這些文字全靠謄寫抄錄,沒有刻版印刷,但各地的水書基本一致。大部分水族人不認識。他們日常生活中通用漢文。

【歷史】

水族的遠祖是古代“百越”的一支。水族與古代“駱越”族有歷史淵源,是其中一隻發展起來的。早在秦漢以前,嶺南地區以及東南沿海一帶就居住著許多部落,公元前214年,秦朝統一了嶺南,水族先民逐漸向北往黔桂邊境遷移;隋唐時統稱“溪峒蠻”;唐宋時與壯侗各民族一起被統稱為“獠”;宋代在該處設定“撫水州”,被通稱“撫水蠻”;州這一地名暗示以“水”為自稱的人群已經形成。13世紀中期,有大規模的漢族人移到此處;13-17世紀,又有大量的漢族士兵被調到此處戍守,設屯安家,他們的後代也逐漸融合於水族。

水族”族之稱,最早見於明代史籍。清代,多稱其為“水苗家”、“水家”等。新中國成立後,水族被正式定名。

在中國近代史上,水族人民譜寫了光輝篇章。1855年10月,潘新簡領導水族人民武裝起義,提出“不繳糧,不納稅,打倒清朝享太平”的響亮口號,堅持鬥爭16年之久,配合了太平天國鬥爭。1909年吳朝俊領導水、布依、苗等民族起義,提出“滅洋興漢”,進行反洋和反帝反封建鬥爭,在全國產生重要影響。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水族人民的優秀兒子鄧恩銘是中共一大代表中唯一的少數民族同志。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水族人民也積極參加了當地中共地下黨組織所領導的鬥爭。

【飲食】

水族以大米為主食,喜愛糯食,此外,水族還種植一些小麥、包穀、小米、紅稗、紅薯及飯豆等雜糧作輔助糧。

水族農民不善種菜,因而蔬菜品種比較單調,青菜、廣菜及大葉韭菜是最常見的蔬菜。水族比較重視養殖業和漁業,因此,各種牲畜禽及水產品為水族生活提供了必需的肉類食物。

水族酸湯極有特色,有辣酸(辣椒製成)、毛辣酸(西紅柿製成)、魚酸(魚蝦製成)、臭酸(豬、牛骨熬製而成)等多種。其中以辣酸為最常用。辣酸用新鮮紅辣椒加工製成。其製作方法是:將新鮮紅辣椒淘洗乾淨,加水用磨子磨成漿,加入大量甜酒(或糯米稀飯),放入泡菜壇中密封,經發酵,即成美味酸湯。食用時,把白菜、青菜、嫩竹筍、大葉韭菜、廣菜等各種蔬菜煮熟,舀適當酸放入,煮開即可。以糊辣椒麵、鹽巴並舀一點菜湯調成蘸水,吃菜時要就著蘸水吃,其味鮮美,極為開胃。極少有炒菜,一年四季都吃“火鍋”,一大鍋酸湯加蘸水幾乎就是每日不變的菜餚。即使偶有豆腐、肉......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水族的服飾?
藏族的服飾特點?
苗族的服飾特點?
錫伯族的服飾圖片?
傣族的服飾特點?
回族的服飾介紹?
壯族的服飾特點?
壯族的服飾?
侗族的服飾特點?
回族的服飾有什麼講究?

Have any Question?

Let us answer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