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安的名人?

General 更新 2025年07月08日

姓安的名人(國內的)從古到今的有多少?

歷代名人

安期生:琅琊人,相傳曾跟從河上丈人學仙術,常在海上賣藥,當時人稱他為“千歲翁”。秦始皇東巡時,方士李少君曾對武帝說:仙人安期生吃巨棗,大如瓜。武帝曾派人到海上尋找他而不得。

安 清:字世高。安息國太子。原來他已經繼承弗王位,但為了能回到中原來,就將王位讓給他的叔叔,出家為憎,信奉佛教。 精通梵語,唸經修行。於東漢桓帝建和二年到中國河南洛陽來宣傳佛教。定居下來後,為了傳教的需要,他又工讀漢語,通曉漢語,譯梵本為漢語,譯《修行道地經》等30餘部,皆屬小乘。

贊助廣告

安同:曹魏時遼東人,在官明察,長於校練,家法修整,時人贊其有濟世之才。

安金藏:唐代長安(今陝西省西安)人,為太常寺樂工。時太子李旦被人誣告謀反,武后下令查處此事,金藏為洗脫太子罪名,當眾引佩刀自剖其胸,腸出,並言“願剖心以明皇嗣不反”。武后感動,不疑李旦。

安祿山:(703—757),營州柳城(在今遼寧朝陽)人,原名軋犖山,本姓康。母為突厥人,後因其母嫁與胡人安延偃,改姓安,更名祿山。他懂蕃語,身體魁偉,驍勇善戰,被幽州節度使張守養以為子,後升任平盧兵馬使、營州都督等職。742年升為平盧(治所在今遼寧朝陽)節度使,天寶三年兼范陽(治所在今北京)節度使、河北採訪使,天寶十年又兼河東(治所在今山西太原)節度使。他身兼三鎮節度使,私下培植胡將,蓄養戰馬,籠絡漢族失意文人,最後擁有精兵15萬,號稱20萬。他深知唐朝統治者的腐敗,又為和楊國忠爭權,於755年冬在范陽起兵反唐,舉兵南下,攻下重鎮洛陽。756年,於洛陽稱大燕皇帝,國號燕,建元聖武。後舉兵西進,破潼關下長安,大肆殺戮。757年,因欲立安慶思為太子,被其長子安慶緒殺死。

贊助廣告

安重榮:五代時朔州(今屬山西省)人,初任後晉成德軍節度使,後石敬瑭降契丹,自稱兒皇帝,重榮以此為辱,遂起兵聲討石敬瑭,次年因戰敗而身亡。其子安德裕從小被其部下秦習所收養,喜好讀書,博貫文史,精《禮》、《傳》,後於宋開寶初年中進士,官至睦州知州,有文集四十卷。

安 民:宋代陝西長安(今西安一帶)人,著名石匠,當時著名的石碑,皆出其手。其品格高尚、不畏權貴,時頒蔡京所書《元黨籍碑》於各州縣,安民刻碑畢才知蔡京乃當朝奸臣,遂拒刻“安民刻石”四字,拒收百兩酬金,為人稱頌。

安俊:宋代名將,字智周,太原人。官至陵川防禦史,人稱長髯太保。久在邊地,羌人識之。知環州,種世衡得俘虜,問:“爾畏誰?”答:“畏安太保。”種指安,說:“此長髯將軍正是。”

安 熙:元代藁城(今屬河北省)人,性淡雅,喜垂釣,著有《默庵集》五卷。

安 伸:淄川人,明代萬曆年間進士,官至太僕少卿。著有《柱史草》等。

安 盤:明代嘉定州(今屬上海市)人,官至兵科給事中,嘉靖初,以爭大禮廷杖除名。著有《頤山詩話》二卷。

安大嵬:明代雲夢(今屬湖北省)人,性雅,不慕功名,博學好古,精緯候。安傳:明代淄川(今山東淄博)人,萬曆年間中舉,累遷刑部郎中,出知衛輝府。著《蛩音集》。安希範:江蘇無錫人,明萬曆年間進士,授禮部主事,著《天全堂集》。

安維峻:甘肅省秦安人,清光緒年間進士,授編修。中日甲午戰爭期間,上疏痛斥李鴻章挾外洋以自重,投降賣國,中外臣民無不切齒痛恨。因言冒慈椿而被革職。後隱居柏崖,閉門著書。安維峻直言敢諫,曾被慈禧革職,後又啟用,充京師大學堂總教習。著有《四書講義》、《詩文集》。清光緒十九年(1893),一份滿紙義憤、鐵骨錚諍的奏疏,從東南沿海的福建直抵大清王朝的金鑾大殿,如同萬鈞雷當空炸裂,頓時朝野震驚,因為這份奏疏的刀鋒,直逼權傾一時的直隸總督大臣李鴻章和恩威並重實握皇家大......餘下全文>>

歷史上姓安的名人有哪些

安姓,是中華民族姓氏中一支大姓。遍佈全國各地。對安姓來源,多種史籍、各地家譜記載不一,說法種種:一說安姓,出自姬姓,黃帝生昌意,昌意次子安,居於西方,自號安息國,復入中國以安為姓(見《唐書、宰相世系表》);二說“太祖禹,乃太昊黃帝軒轅之玄孫。賜子啟姓安。”(見《五侯昌後圖書》);三說貴州水西夷族,[明]英宗賜姓安。(見《貴州省大定縣誌》);四說“後魏安遲氏,北代姓,後改為安氏”(見《魏書,官氏志》);五說“招武九姓之一的安國,以國名為自己姓氏”(見《百家姓探源》);六說安期琅牙(山東膠南諸城一帶)人,有安期氏。(見《英賢傳》);七說“漢悼惠王子志封為安都侯,其後裔為安都氏。”(《中國人名大辭 典》附錄,姓氏考略);八說晉厲公大夫安是叔施,其安是氏原之始耶?(見《鄭通志,氏族略》收載,其注《姓氏英賢傳》);九說以邑得姓,“戰國時楚王嬖臣纏封於安陵(河北吳橋縣西北),其後代子孫以此為姓氏焉”(見《戰國策》);十說“戰國時齊將田單破燕復齊,受封於安平(山東臨淄縣東)稱安平君,因氏焉。”(見《史記,田敬仲完世家》、《資治通鑑》,周赮王三六年“燕人攻安平”注);十一說以諡號為姓氏,源於侯姓,漢侯公濟太上皇於鴻溝之厄,諡曰安國君,後子孫以安為氏。(見《姓氏尋源》);十二說為清代満族安德氏所改。(見劉慶華《満族姓氏錄》);十三說,明賜元人孟格改安汝格,達色改安汝堅,牟尼沙克改安思謙,其後代姓安;十四說藏族有“安溫”氏。以部落為姓,省易為“安”。(見《中華古今姓氏大辭典》);十五說裕固族有姓安,為安帳文所改。帳文乃氏族名,取其首音“安”而為單姓;十六說為達翰爾族,“阿爾丹”去氏所改,“阿爾丹”氏族名,取其首音“安”而為姓;十七說為康姓所改,[唐]安祿山本姓康改為安姓,後代子孫皆姓安,等十八種。

儘管安生由來說法紛紜,何為切當?縱觀中國歷史發展變化,械橫觀中華各民族興衰融合史實,安姓由來統分兩大支:一是屬中原安姓;二是少數民族安姓。現分述如下:

一、中原安姓分兩支

1、據《唐書、宰相世系表》載:“黃帝生昌意,昌意次子安,(約在公元前2515年左右)居西方,自號安息國,復入中國以安為姓。安息國人入中國,最早的是安息國王太子安清,他不繼王位而出家為僧,遍歷西域(今新疆),在東漢桓帝建各二年(148)到洛陽,從事佛經翻譯,傳教而留漢。相繼有信仰佛教的商人安玄在漢靈帝末年(189)來洛陽;後有安吐根的曾祖入魏,家居酒泉(甘肅酒泉),又有安法賢、安法欽、安慧則,俗巫安開在東晉時定居;安朏汗在貞觀元年(627)率部五幹入朝,詔置維州(四川理縣)刺史。這證實原籍為安息國人,已復入中原定居。其宗屬中原一支安姓。

2、據《五侯昌後圖書本傳卷一》載:“太祖禹,乃太昊黃帝之玄孫,姒氏也。娶妻塗山氏之女。德順元年二月既望、遷都安邑。將子姬宣,名啟、賜姓安。”在西南的重慶市、四川、貴州、雲南和中南的廣西、湖南、湖北恩施地區均有譜牒記載;在貴州德江縣梨子坪、重慶市南川縣安氏祠堂碑文亦有記載,皆屬中原一支安姓。

安姓在歷史長河中,遭受世俗變遷,改朝換代,年年戰爭,服役屯兵屯田,統治者為鞏固政權大量內遷外人移民,滲混融化,加上天災人禍,民不聊生而一遷再遷,尋求其生息繁衍。如夏時武觀與太康爭位失敗而北遁。夏傑失國而南逃巢湖,後裔國方逃散,有的成為越南先民。秦皇無道,安子璋歸隱。王莽篡漢位,安龍、安姣回朝明鎧罵殿而逃奔西北。西晉安屈隨先世避亂逃至遼東。河北贊皇進士史部勳司主事安佑祖先是從山西遷居。歷代安姓人因天災人禍避亂求生,從山西、山東、逐遷河北......餘下全文>>

中國歷史上姓安的名人有多少

這個名字不錯。

網上答案很多,

基本上來自某公司的“全國公民身份資訊系統庫”網站

你可在百度搜索“全國公民身份資訊系統庫”,

輸入這個名字,

1秒鐘就會有結果。

==================================

如想找準確的答案,

可直接詢問:

全國公民身份證號碼查詢服務中心

隸屬於公安部.

可查以下內容:

某姓氏分民族、性別人口數

全國(某地區)姓氏(名字、姓名)排名人口數

全國(某地區)某姓氏(名字、姓名)分性別人口數

========================

祝你好運。

姓安的有哪些名人?

最有名埂是安祿山,唐朝的亂臣賊子。

安浦修。彭元帥的夫人,文革中和彭老總劃清了劃線。

哎呀,不好意思,哥記得的,都不是那種傳遞正能量的名人,不是故意損你哦。

姓安的現在位的官員名人

安迪光:1929年生,江蘇興化人。筆名旭初、曉笛、若素、江海濤等。詩人,楹聯家。1944年參加革命,從事抗日根據地和解放區的經濟工作。建國後歷任省商業廳、外貿局、農產品採購廳、服務廳、輸油管道建設指揮部、基本建設委員會等部門科長、處長。1983年任省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兼任江蘇省國家重點建設專案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並擔任中國基本建設優化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勘察設計協會顧問》,自幼愛好詩詞、楹聯、書法,業餘創作了大量詩詞、楹 聯、文章,以飽滿的革命激情,反映偉大時代生活,謳歌雄偉壯麗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著有《建設詩草》、《怡神集》、《搏浪集》、《問渠集》、《春泥集》、《春暉集》、《寸草吟》、《楹苑小築》等詩詞、楹聯集。作品清新流暢,富有時代氣息,在海內外80餘種報刊發表詩詞、楹聯、書法和隨筆、遊記、評論等達千首(副、篇),頗得詩詞、楹聯、文藝界好評。1994年離休後更著重於詩詞、楹聯創作研究和評論。現為中國毛澤東詩詞研究會理事,中國楹聯學會理事,中國建設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國《水滸》學會學術委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江蘇省毛澤東詩詞研究會、江蘇省詩詞協會、江蘇省楹聯研究會、江南詩詞學會副會長,江蘇省南社暨柳亞子研究會顧問。安汝儉:1931年生,現為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中國硬筆書法協會會員,中國當代硬筆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國書畫人才研修中心高階調究員兼高調員,中國人才研究會藝術家學部委同會藝術委員,紫雲名土碑林特聘顧問。作品在全國及國際大賽 中獲獎50多次。1991年中國書畫篆刻作品大展獲二等獎,1992年慶祝中華全國總工會成立七十週年大展榮獲二等獎。1995年慶祝中華全國總工會成立七十週年大展榮獲特等獎。作品前往前加坡、美國、加拿大等國外及海外展出。作品入編〈國際硬筆書法家大辭典〉、〈世界華人書畫作品選集〉、〈國際當代書法篆刻大觀〉、〈世界美術家傳(華人卷)〉等多部辭書。國際華人書畫藝術家協會評為94年度百人國際華人藝術家,世界硬筆書法協會等16個協會聯合頒發世界硬筆書法家名人證書,中日韓新書畫家好聯盟等21個協會頒發當代藝術家名人證書,中國文聯出版公司等4個會頒發“跨世紀97藝術人才”證書等。安歐:1932年4月生,遼寧遼陽人,滿族。研究員,兼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研究員、美國傳記研究院研究員。北京師範大學物理系畢業,繼在中國科學院物理所和地質所進修研究X射線物理學、晶體範性學和光性礦物學。歷任地質部地質力學所物理室負責人、所務委員,國家地震局學術評議小組、技術職稱評委會和學術委員會地震地質組成員,地殼應力所高階職稱評委會、學位評定委員會和學術委員會委員、研究生導師、室主任,地震科學聯合基金會地震學評審組成員、中國地震學會理事,三個科學刊物編委,香港專利交易所高階技術顧問,英國劍橋 國際傳記中心副理事長、美國傳記研究院顧問委員會委員和傳記協會終身理事。主要研究地殼動力學,包括地應力測量、岩石力學、岩石熱學、岩石磁學、岩石蠕變、構造力學、天文地質、成礦規律、光彈性、超聲波、X射線等實驗和構造應力場理論及其在礦產勘查、巖體工程和地震預測中的應用。主持完成了5項國家級和11項部級課題。1959年發現了地殼殘餘應力和岩石及其燒結面受殘餘和現今應力共同作用的綜合強度,並在華北和西南50萬平方公里深達7千餘米範圍內做了測量,結果已用於地震預測、巖體工程和油氣勘探。出版系統專著《構造應力場》(地震出版社,1992)、《潛山油藏》(石油工業出版社,1999)、編譯《複雜構造帶和多期變形區油氣勘探》(石油工業出版社,1997),發表論文105篇。組織指導構造應力場、岩石力學......餘下全文>>

全國大約有多少人姓 安 ? 歷史上都有哪些姓 安 的偉人?

206萬,最有名的安祿山

姓安的歷史名人和姓趙的歷史名人

九江啊,九江古代歷史文化名人 灌嬰 庾亮 慧遠 陶侃 陶淵明 周敦頤 李渤 朱熹 黃庭堅岳飛 江萬里 狄仁傑 白居易 九江近當代歷史文化名人 陳三立 陳寅恪 陳衡恪 虛雲 李烈鈞 蔣彝 許德珩 杜宣蔡若虹 楊叔子 殷有為 陳邦柱 袁隆平陶淵明 九江這方水土,是註定要產生巨人和吸納巨人的地方。 因為它太美好了,太神奇了。一山一江一湖,如此珠聯璧合,相得益彰。在它們孕育下,怎不鍾靈毓秀,怎不人才輩出,人文薈萃?而那一代代巨人正是他們含英咀華,採天地之精華,攝萬物之靈氣的結果。 千餘年來,九江的山水不僅哺育出了陶淵明、黃庭堅、江萬里、陳三立、李烈鈞、許德衍、袁隆平等一代代成就卓著的本土歷史文化名人,而且也吸引了謝靈運、李白、白居易、蘇軾、朱熹、康有為等詩文巨擘,同時陶冶了釋慧遠、陸修靜、呂洞賓、虛雲法師等高士名僧,還培育了許多有才幹的軍事家和科學家。 正像明嘉靖《九江府志》所稱道的:九江“自陶(淵明)、謝(靈運)以來,儒風綿綿,相續不絕;高人閒士,蟬聯不絕”。

百家姓有姓安的嗎?

有啊 ,安祿山啊

《百家姓》是我國流行最長,流傳最廣的 一種蒙學教材。它的成書和普及要早於《三字經 》。據南宋學者王明清考證,該書前幾個 姓氏的排列是有講究的:趙是指趙宋,既然是 國君的姓理應為首;其次是錢姓,錢是五代十 國中吳越國王的姓氏;孫為當時國王錢俶的 正妃之姓;李為南唐國王李氏。他判斷《百家 姓》“似是兩浙錢氏有國時小民所著”。所謂“有國”據史書記載,吳越在宋太祖開國後,還存在一段時間,至宋太宗興國二年才率土歸降。可見這本書是北宋初年問世的。

《百家姓》採用四言體例,句句押韻,雖然它的內容沒有文理,但讀來順口,易學好記,與《三字經》、《千字文》相配合,成為我國古代蒙學中的固定教材,該書頗具實用性,熟悉它,於古於今都是有裨益的。

[編輯本段][1]【百家姓歷史】

早在五千多年以前,中國就已經形成了姓氏,並且逐漸發展擴大,世世代代得延續。百家姓中有七成姓來源於洛陽偃師。

“姓氏”在現代漢語中是一個詞,但是在秦漢以前,姓和氏有著明顯的區別。姓源於母系社會,同一個姓表示同一個母系的血緣關係。中國最早的姓,大都從「女」旁,如:姬,姜,姚,姒,媯,嬴等,表示這是一些不同的老祖母傳下的氏族人群。而氏的產生則在姓之後,是按父系來標識血緣關係的結果,這隻能在父權家長制確立時才有可能。

《國語·晉語》記載:“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

因此,當我們讀到“黃帝,軒轅氏,姬姓”,以及“炎帝,列山氏,姜姓”時,可以明白,中華民族共同始祖炎黃二帝原分屬兩個按母系血緣關係組織起來的部落或部落聯盟,一個姓姜,雞個姓姬,而他們又分別擁有表示自己父權家長制首領的氏稱列山,軒轅。姓和氏有嚴格區別又同時使用的的局面表明,母權制已讓位於父權制,但母系社會的影響還存在,這種影響一直到春秋戰國以後才逐漸消亡。

《百家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自公元十世紀北宋朝代起在中國廣為流傳。

是誰創造了《百家姓》?它何時初具規模?又何時出版?這些問題直到今天還是個迷。根據明清朝代有文字記載的學者的研究,《百家姓》早在宋朝以前就存在。在宋朝初期由一位地處吳、越地區(現今浙江省杭州市)不知名的儒家學者將其編輯、裝訂成冊。

南宋著名的愛國詩人陸游(公元1125-1210年)最早在他的詩《秋日小雨》中提到百家姓。詩人在註釋中指明他的靈感源自兩本書,一本是《扎子》,另一本就是《百家姓》。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百家姓》早在宋朝以前就開始流傳了。

宋朝的皇氏姓‘趙’,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的國王姓‘錢’,宋朝的一位學者相信‘孫’是宋朝皇族妻妾的姓氏,‘李’是南唐的統治者--李後主的姓氏。這就是《百家姓》的開場白--“趙錢孫李”次序的由來。

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印刷體《百家姓》是在元朝(公元十四世紀初)出版的,它根據漢字和蒙古字的語音、筆畫對應而成。但是元朝的版本並不完整,流傳已久的《百家姓》直到明朝才算收錄完整。它總共記錄了438個姓氏,其中408個是單姓,有102行組成,38個是複姓,編成15行。最後一行是百家姓終,即百家姓完結篇,由118行構成,共有472個字。

清朝後期又出現了另外一本有關百家姓的書--《增廣百家姓》,書中記錄了444個單姓,60個複姓,結束語為“百家姓序”。

現存的清朝版本的百家姓既有文字又有圖畫,每頁上方除了記錄歷史名人的名字和其所屬家族外,旁邊還有他的影象;每頁下半部是由四個字或姓氏組成的短句,讀起來很像古時的四句詩詞。

......餘下全文>>

中國歷史上有沒有姓安的皇室

樓下兩位正解,就一個安祿山,還是個反派,僅僅當了幾天皇帝,(我斗膽問你一句你是不是姓安?)

相關問題答案
歷史上姓安的名人?
姓安的名人?
姓安的名人有哪些?
姓圖的名人?
歷史上姓喬的名人?
姓秦的名人?
姓童的名人?
姓全的名人有哪些?
歷史上姓尤的名人?
搜尋姓常的名人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