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姓國的名人?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7日

有哪些姓國的名人?

1、國 僑:(公元前?~前522年),亦稱公孫僑,字子產;鄭州新鄭人(今河南新鄭)。著名春秋時期鄭國大夫、政治家。

公元前554年任鄭國卿後,實行一系列政治改革,承認私田的合法性,向土地私有者徵收軍賦;鑄刑書於鼎,為我國最早的成文法律。他主張保留“鄉校”、聽取“國人”意見,善於因才任使,採用“寬孟相濟”的治國方略,將鄭國治理得秩序井然。

國僑是鄭穆公之孫。青年時即表現出遠見卓識。鄭簡公元年(公元前565年),其父公子發率軍攻蔡,大勝,鄭人皆喜。國僑卻指出這將導致楚國來攻和晉國反擊,而使夾在中間的鄭國飽受戰禍。

贊助廣告

兩年後,公子發在貴族內訌導致的政變中被殺,鄭簡公亦被劫持到北宮。國僑沉著機智,佈署周密後始率家兵攻打北宮,遂在國人支援下平息了變亂。新任執政公子嘉制訂盟書,強調維護個人特權,引起貴族大臣反對。公子嘉打算強制推行,國僑又力勸他焚燬盟書,平息眾怒,以穩定政局。

鄭簡公十二年,公子嘉終因專權被殺,國僑得立為卿,任少正。在同霸主晉國的一系列交涉中,他據理力爭,不卑不亢,儘量維護鄭國的權益。鄭簡公十八年,他隨執政公孫舍之攻打陳國,也能注意軍紀,遵守傳統禮制。事後在向晉國獻捷時,又有理有據地駁回了晉人的責難,迫使其承認鄭國的戰績。為此鄭簡公給予國僑以重賞,他卻只接受了與其地位相稱的部分。次年,楚康王為慰撫許國率軍伐鄭,國僑主張堅守不戰,讓楚軍獲取小利後滿意而歸,以換取較長期的和平。鄭人照此辦理,果然促成了“弭兵之盟”。

贊助廣告

簡公二十三年,鄭國大臣內訌,執政伯有被殺。國僑嚴守中立,以其卓越的才能受到多數人的尊重,遂在顯貴首領罕虎的支援下,出任執政。

國僑治國特別注意策略,他一方面照顧大貴族的利益,團結依靠多數;一方面對個別貪暴過度的貴族斷然給以懲處,以維護政府威信。他不毀鄉校,允許國人議論政事,並願從中吸取有益建議。而對自認為有利於國家的改革,卻不顧輿論反對,強制推行。

對於晉、楚兩霸,國僑既遵照傳統禮制謹慎奉事,不給對方尋釁的藉口,又在有條件時大膽抗爭,駁斥其無理苛求。他宣稱“天道遠,人道邇,非所及也,何以知之”,反對迷信鬼神星象,卻又承認貴族橫死能為厲鬼,而要將其子孫立為大夫加以安撫。他被孔子稱為仁人、惠人,是守舊的士大夫景仰的人物,卻又“鑄刑書”,公佈成文法典,執行嚴格統制人民的“猛政”,創立加重剝削的“田洫”、“丘賦”等新制以“救世”。這說明子產是一位務實的政治家,他雖然力圖維護傳統的舊制,卻不能不適應形勢的變化而從事必要的改革。

國僑曾指出:“眾怒難犯,專欲難成”,“求逞於人不可,與人同欲盡濟”。就是說,治國必須照顧多數人的願望和要求,一意孤行則不能成功。他又說:“政如農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終。朝夕而行之,行無越思,如農之有畔,其過鮮矣。”即遇事應胸有成竹,執行中要堅持既定規劃而不輕易越軌。

國僑還注意蒐羅人才,用其所長,並能廣泛聽取建議,擇善而從。國僑執政之初,改革措施也曾遭到廣泛斥責,但他不為所動,堅決推行。其後改革成效顯著,人們又普遍歌頌他的政績,甚至擔心後繼乏人。

孔子曾稱讚國僑是“古之遺愛也”。

2、國 淵:(生卒年待考),魏國人,後漢經學大師鄭玄的學生。著名三國時期曹魏國大臣。

東漢末年,由於連年戰亂,大批農民脫離土地,流落四方,大量土地荒蕪,無人耕種,糧食極端匱乏。

曹操根據謀士們的建議實行屯田制度。屯田,有軍屯和民屯兩種,軍屯是由駐軍一面戍守,一面種地;民屯則是由政府招募流亡農民,把他們按軍事編制組織起來墾荒種地。屯田農民直屬國家,可以不服徭役。他們要把收穫物的一半或一半以上交給政府(即用官牛耕種的,收穫物官六民四;用私牛的......餘下全文>>

淄博現在姓國的名人有哪些?

國際,國際

國姓的歷史名人

(1915~),河北武邑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少將。1935年參加“一二九運動”。1937年參加八路軍。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第一二九師隨營學校教員、股長,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六分校主任教員、宣傳科副科長。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共冀東第十五地委宣傳部副部長,中共興隆縣委書記,中共冀東第十七地委祕書長,華北軍區第三縱隊獨立第一旅政治部主任,第八縱隊第二十三旅政治部主任,第十九兵團第六十五軍第一九四師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第十九兵團第六十五軍第一九四師政治委員,西北軍區政治部組織部副部長、幹部部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通訊兵政治部副主任、主任,河北省軍區副政治委員。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國家森,男,漢族,1949年8月生,山東淄博人,研究生學歷,法學理論專業,中共黨員,1970年5月參加工作,山東省人民檢察院原檢察長、黨組書記。現任山東省人大常委會黨組副書記、副主任。國建勇,1968年出生於陝西寶雞,內地影視演員、武術指導,出演過《渾身是膽》 《夜走鬼城》《非常人販1》《赤壁》、《隋唐演義》、《新水滸》等影片。 恭儉堂:三國時魏國有國淵,自幼隨大儒鄭玄讀書,鄭玄誇他是國器(意思是有治理國家的才能)。武帝時闢為司空掾,累遷太僕。恭儉自守,不驕不奢。國氏因以“恭儉”為堂號。

中國姓氏當中哪個姓的名人最多?

王姓是中國第一大姓氏,是世界三大姓氏之一,也是中國最古老的一個姓氏之一。據中國大陸公安部對全國戶籍人口的”最新(2007年4月)統計分析顯示:王姓為現代中國第一大姓,有大約9288.1萬人,佔全國人口總數的7.25%。除中國外,在朝鮮半島,中南半島(主要是越南)也有王姓後裔分佈。另外,王姓亦是日本單姓之一,但極為罕見。

由於在粵語和長沙話等方言當中,“王”與“黃”的發音極近。為區別兩姓起見,王姓多以“三劃王”或“三橫一豎王”等作為強調。

王姓的分佈

分佈密度

王姓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在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東部、河北東部、山東、江蘇北部、安徽東北部。這些地區每平方公里的王姓人口達21人以上,中心地區達30人以上。每平方公里21以上的地區佔國土總面積的12.3%,王姓人口約3007萬。每平方公里12.6-21人的地區佔國土總面積的19.9%,王姓人口約2904萬。每平方公里4.2-12.6人的地區佔國土總面積的33.8%,王姓人口約2660萬。每平方公里4.2人以下的地區佔國土總面積的34%,王姓人口約321萬。

分佈頻率

王姓人口的分佈很廣,但不均衡。

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東部和中部、河北東部、山東、河南北部、新疆喀什地區是王姓最常見的地區,其覆蓋面積只有國土總面積的19.8%,王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9.2%以上,有的高達16.2%。

長江以北和青海西寧以東的其他地區,也是王姓的常見區域,王姓在人群中的比例在6.9%-9.2%之間,覆蓋面積是國土總面積的19%。

長江以南及新疆東北部和西部,是王姓人口相對較少的地區,王姓在人群中的頻率在2.3%-6.9%之間,覆蓋面積是國土總面積的34.6%。

青海湖以西的其他地區、廣東西部、廣西東部、海南是王姓分佈稀少的地區,王姓在人群中的頻率不足2.3%,覆蓋面積是國土總面積的26.6%。

當代姓季的中國名人有多少

季姓

季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一十六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三。

尋根溯源 季姓來源有六:1、出自兄弟排行。據《呂氏春秋》等所載,古代兄弟排行順序為“伯、仲、叔、季”,春秋時吳國公子札行四,人稱季札,後世子孫以其排行順序為氏。2、系出羋姓,為顓頊後裔。據《元和姓纂》所載,季姓為陸終之子季連之後。3、系出姬姓,為春秋時魯桓公之子季友的後裔。據《通志·氏族略》及《古今姓氏書辨證》所載,季友曾於魯僖公時為相,有大功於魯,其孫行父以王父字為氏,後有季孫氏,亦有季姓。4、春秋時齊國公族有季姓。5、戰國時魏國公族有季姓。6、出自他族改姓。唐時西趙渠帥有季姓;今滿、土家、東鄉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季札。春秋時吳國公族。為吳王壽夢四子,諸樊(後襲王位)之弟。受封於延陵(今江蘇常州)、州來(今安徽鳳台),史稱延陵季子或延州來季子。他賢明博學,多次推讓王位。曾北遊齊、鄭、晉等國,並觀樂於魯,論盛衰大勢,頗中時要,以有遠見而著稱。因他遠見卓識,賢明仁德,後世子孫以其排行次第為姓,以別他族,稱季姓。他們尊季札為季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遷 季姓來源十分繁雜,上古時期有季仲和季狸,不知是姓季還是排行的表示,商末時周文王父季歷則肯定是表示兄弟排序。與季札基本同時代的魯相季友,其孫季孫行父(季文子),曾孫季孫夙(季武子),玄孫季孫意如(季平子),意如子季孫斯(季恆子),斯子季孫肥(季康子)。括號內為又名,似乎表明季孫氏已向季姓過渡。西漢時季姓名人有楚國人季布、季心兄弟,戚圉侯季必(今江蘇溧陽人),其子賁侯季長,其孫躁侯季暇,曾孫季信成,玄孫季買之,至其玄孫時聖上下詔令其復家。說明此期今湖北、江蘇等地已有季姓人。東漢到魏晉南北朝期間,季姓於史書不顯,但據《郡望百家姓》和《姓氏考略》所載,季姓地望有魯國、壽春、渤海,說明季姓曾經昌盛於今河北、山東、安徽一帶。隋唐以前,社會激劇動盪,則北方之季姓遷衍江南是勢在必行的。唐代時,壽春之季姓依然長盛不衰。兩宋時,江南之季姓名人漸多,江蘇、浙江成為季姓人的主要聚居地,而北方之季姓則處於分散、小規模的聚居狀態。宋元之交的戰亂,使部分季姓遷衍於廣東、福建、江西、湖北等地。明初,山西季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北、河南、山東、湖南、湖北等地。明清兩代,由於江浙一帶富庶,社會比較穩定,此兩地之季姓繁衍日盛。據《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所載,兩代季姓進士及第者確切人數共計三十一人,其中以江蘇(含上海)最多,計有十七名,其中江陰、泰興各四名,高郵、鹽城各兩名。另外浙江五名,河南、江西各兩名,河北、山西、雲南、山東、福建各一名。通過這些資料,可以窺探明清季姓分佈之一斑。一九四九年,國民黨敗逃臺灣,有江浙一帶之季姓人或為學生,或為軍人隨之赴臺。如今,季姓在全國分佈甚廣,尤以江蘇、浙江為多,二省季姓約佔全國漢族季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九。

郡望堂號 季姓在長期的繁衍播遷過程中,形成如下郡望:1、渤海郡,漢治所在浮陽(今河北滄縣),後移治南皮(今河北南皮東北);2、魯國,即魯郡,治所在魯縣(今山東曲阜);3、壽春縣,治所在壽春縣(今安徽壽縣)。

堂號:“三朝”、“靜思”“純孝”等。

宗族特徵 1、季姓源起龐雜,但無論出自何支,均為中華大家庭中一員。2、季姓是典型的南方姓氏。春秋時的季札,秦漢之交的季布、季心兄弟均為南方人,唐宋之後更不必言。3、季布有一諾千金之譽,當時楚國有諺語說:“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這些都激勵季姓後人以此為目標,言必行,行必果。

名人精粹 季......餘下全文>>

中國歷史上姓任的名人都有誰

任不齊(前545-前468):字子選,孔子七十七賢弟子之一,春秋戰國時楚國(今湖北)人,“楚聘上卿不就”。生於周靈王二十七年三月,歿於周元王八年九月。葬桃鄉,墓在濟寧城北房葛鋪。唐朝皇帝追封其為任城伯,宋朝天子又加封其為當陽侯。

任鄙(生卒年不詳):任不齊五世孫,生活在距今二千三百年左右,秦始皇前的秦武王時代。著名勇士。《史記》有秦人諺語記載:“力則任鄙,智則樗裡。”任鄙當時是大力士,“扛鼎抃牛者”。

任囂(前?-前208):任不齊七世孫,秦始皇二十五年秦首次進兵嶺南失利後,任囂、趙佗率軍再入嶺南,於秦始皇三十三年統一嶺南。首任南海郡尉,並節制嶺南南海、象郡、桂林三郡,故稱“東南一尉”。以番禺(今廣州)為郡治,在今倉邊路附近修築番禺城,史稱任囂城。前208年病逝。

任延(生卒年不詳):字長孫,宛城(今河南南陽)人,東漢名吏。十二歲時,熟讀《春秋》、《易經》等,有“任聖童”之稱。漢光武帝初年(公元25年)二十三歲時任九真(今越南河內以南一些地區)太守,延教以墾關配匹之道,五年之後,糧食豐收,婚嫁有度,人民生活大改善,生了子女,多以任為名。《後漢書》載《任延善政》:顯宗拜潁川太守。永平二年,徵會辟雍,因以為河內太守。視事九年,病卒。

任敖(前?-前179):秦代沛縣人,西漢開國名臣。初為沛縣獄吏,素與劉邦相善。劉邦初起時,敖以客從,為御史。亡秦後,劉邦立為漢王,與楚霸王項羽爭天下。劉邦東擊項籍,敖遷為上黨太守。高後當政時,封任敖為御史大夫。孝文元年,任敖卒,皇賜諡號“懿侯”,葬於廣阿縣丘底村前,清乾隆年間隆平縣知縣袁文渙曾吊以詩曰:

廣阿城外夕陽愁,太息茫茫土一天。

古墓寒煙分野色,殘碑衰草冷荒洲。

千秋事業光青史,十載勳名起漢劉。

豐沛當年成往事,蕭蕭葉落老鬆揪。

任敖墓位於隆堯縣城東偏北2.5公里處的丘底村南。此墓高10米,佔地12畝。該墓系土封墓葬,雖經兩千餘年的風吹雨打,迄今仍若岑丘,肅穆壯觀。該墓墓頂有樹木數株,並立有隆堯縣“重點文物保護”標誌。墓地附近的地面上有漢代筒瓦和捲雲紋瓦當。墓地原有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的“鄉賢漢御史大夫任公之墓”石碑。該碑現已搬遷到隆堯縣文物保管所儲存。現在,任敖墓基本完好,屬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任安(生卒年不詳):字少卿,曾任益州刺史、北軍使者護軍等職。司馬遷因李陵之禍處以宮刑,出獄後任中書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實則近於宦官,為士大夫所輕賤。任安此時曾寫信給他,希望他能“推賢進士”。司馬遷由於自己的遭遇和處境,感到很為難,所以一直未能覆信。後任安因罪下獄,被判死刑,司馬遷才給他寫了回信《報任安書》。關於此信的寫作年代,一說是在漢武帝徵和二年(前91),另一說是在漢武帝太始四年(前93)。

任光(公元?-29):字伯卿,南陽宛(今河南南陽)人。東漢雲臺二十八將之一。初為鄉嗇夫、郡縣吏。後歸降綠林農民起義軍。隨劉秀參加昆陽之戰,擊破王尋、王邑等新莽軍。後任信都太守,堅守孤城,拒王郎以迎劉秀。被劉秀任為左大將軍,封武成侯。諫阻劉秀加入城頭子路、力子都軍。不久,助劉秀攻克邯鄲,討平王郎,建武二年(公元26年)以功封阿陵侯,食邑萬戶。建武五年(公元29年)冬卒。

任尚(公元?-118):東漢將領。初為西域戊己校尉,代班超為都護。安帝時,任徵西校尉,率軍鎮壓羌人起義,在平襄(今甘肅通渭西北)大敗。後又任中郎將、護羌校尉,與鄧遵(鄧太后弟)、馬賢等鎮壓漢羌聯合起義,殺起義軍首領杜季貢和零昌。元初五年(公元118年),因和鄧遵爭功,被鄧太后所殺。

任峻(公元?-20......餘下全文>>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姓向的名人

向朗,字巨達,襄陽宜城人也。荊州牧劉表以為臨沮長。表卒,歸先主。先主定江南,使朗督秭歸、夷道、巫(山)、夷陵四縣軍民事。蜀既平,以朗為巴西太守,頃之轉任牂牁,又徒房陵。後主踐阼,為步兵校尉,代王連領丞相長史。丞相亮南征,朗留統後事。五年,隨亮漢中。朗素與馬謖善,謖逃亡,朗知情不舉,亮恨之,免官還成都。數年,為光祿勳,亮卒後徒左將軍,追論舊功,封顯明亭侯,位特進。初,朗少時雖涉獵文學,然不治素檢,以吏能稱。自去長史,優遊無事垂三十年,乃更潛心典籍,孜孜不倦。年逾八十,猶手自校書,刊定謬誤,積聚篇卷,於時最多。開門接賓,誘納後進,但講論古義,不幹時事,以是見稱。上自執政,下及童冠,皆敬重焉。延熙十年卒。子條嗣,景耀中為御史中丞。

向寵(?-240),向朗兄之子。劉備時,任牙門將(保護牙城的武官)。在秭歸之戰中,他的營寨尤其完好。後主建興元年,封都亭侯,任中部都,典宿衛兵。諸葛亮在《前出師表》中,讚揚向寵“性行淑均,暢曉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以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也。”升為中領軍。延熙三年(公元240年),南征漢嘉(今四川雅安北)蠻夷時,遇害。

向秀(?—約275年),字子期,河內懷縣(今河南武陟)人。魏晉竹林七賢之一。好讀書,與嵇康、呂安等人友善,但不善喝酒。隱居不出,景元四年(263年)嵇康、呂安被司馬氏害死後,他只好到洛陽任散騎侍郎、黃門散騎常侍、散騎常侍。向秀喜談老莊之學,當時《莊子》一書雖有流傳,但過去的舊注“莫能究其旨統”,曾注《莊子》一書,沒注完就過世了,郭象則承其《莊子》餘緒,成書《莊子注》三十三篇。著有《思舊賦》、《難養生論》。

向海明(?-613):隋末農民起義軍領袖。他原為扶風(今陝西鳳翔)僧人,自稱"彌勒"出世。大業九年(613年)率眾起義,追隨者數萬。後轉戰於扶風、安定(今甘肅涇川北)之間,自稱皇帝,年號白烏。後為隋將楊義臣所敗。

向子韶:宋朝開封人,字和卿,元符年間進士。建炎初年任淮寧知府。金人犯境,子韶親率兵丁和家族子弟守城。城陷落後,子韶不屈而死,諡號忠毅。

向士壁(?-1261):南宋名將,字君玉,常州(今江蘇常州)人,紹定進士,官至大理卿直龍圖閣。元兵南下,合州告急,制置使馬光祖命士壁率兵赴援。士壁數立戰功,升任湖南安撫使兼知潭州。元兵圍城,士壁聚力固守,力戰退之。不久又升任兵部侍郎兼轉運使,後因奸相賈似道妒忌其功,被誣告殺害。

向侃:字希顏,明朝巢縣人,永樂年間中舉,宣德中任靖寧州判官,後升任監察御史,一度又出為知府。他潔己愛民,不避艱苦,辦事公正,清約如寒士,名節很好。他和兄弟五人到老也住在一起,十分友愛。

向 榮:四川省大寧(今巫溪)人,清代將領。行伍出身,因鎮壓白蓮教、李沅發起義有功,調升廣西提督。太平軍起,因據守桂林、長沙得力,擢為欽差大臣,後建江南大營,威脅天京。大營被擊潰後,自縊而死(一說病死)。

現在中國有哪些姓李的名人? 5分

黑茶中國,李軍

從古至今中國出過多少姓‘姬’的名人啊 ?

姬姓名人很多的. 1、后稷(棄),第一個姓姬的人; 2、周太王古公亶父,遷至周原,周族開始強大。 3、王季,曾任商王朝的牧,得到商王朝的賜與的專罰之權,其任,周的實力大大發展,因為為商王帝乙所殺。 4、周文王(昌),曾任商王朝的西伯,繼承父任後不斷利用商王賜與的專伐之權,大肆消滅其敵對勢力,到他死時,周已經是三分天下有其二了。 5、周武王(發),滅商建立周朝。 6、周公旦,周文王第四子,任內兩次東征,鞏固了周王朝的統治 7、周成王(誦),周朝時期相當有名有君主。 8、周康王(釗),周朝的第三任君主,他的任內,周朝走向了鼎盛時期,與成王時代合稱“成康盛世” 9、周厲王(胡),西周末年有名的暴君,在國人暴動中逃到了現在陝西。 10、周宣王(靜),任內周朝實力略有恢復,號稱“宣王中興” 11、鄭莊公(寤生),春秋時期鄭國的第三任國君,任內使鄭國強大,多次擊敗其他諸侯國,掀開了諸侯爭霸的序幕,號稱“小霸”。 12、晉獻公(詭諸),晉國國君,父親晉武公死後,他繼位,對以前晉國國君的後代或殺或驅逐,加強了君權,同時不斷吞併周圍的鄰國,使晉國初步強大。 13、晉文公(重耳),晉獻公之子,43歲時流亡於國外,62歲時回國從侄子手中奪得晉國國君之位。他在任內擊敗楚國,平定王室內亂,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14、韓武子(韓厥) 16、韓非子,戰國時期韓國的公族,師從儒家大師荀子,是法家後期著名代表人物,集法家之大成。 17、衛鞅,又稱公孫鞅或商鞅,出身於衛國的公族,師從法家早期代表人物李悝。他在秦孝公時入秦,在秦孝公的支援下實行變法,使秦國成為強國,為後來秦國滅六國奠定了基礎。 18、子產,春秋時人,鄭穆公之孫,所以又名公孫僑,為國氏,所以又叫國僑,春秋時鄭國名相,是法家最早的代表人物。孔子稱他為“古之遺愛”,聽到他死後,為之悲痛不已。 19、韓王信,秦末漢初人,是漢高祖劉邦的功臣之一,是戰國時期韓襄王的庶孫。後因為漢高祖猜疑而反。叄合之戰中為漢將棘蒲侯柴武擊敗所殺。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複姓名人有哪些

公孫:相傳黃帝姓公孫;戰國時期衛國政治家公孫鞅(商鞅);戰國時期魏國政治家公孫衍;戰國時期趙國詭辯學代表人物公孫龍;漢末群雄之一公孫瓚;

三國時期魏國名臣公孫淵;唐朝舞蹈家、武術家公孫大娘;古典小說《水滸傳》中人物公孫勝;古典小說《三俠五義》中人物公孫策;金庸小說《神鵰俠侶》中人物公孫止、公孫綠萼父女。

司馬:西漢歷史學家司馬談與司馬遷父子、辭賦作家司馬相如;三國時期魏國權臣司馬懿、司馬昭父子,後來司馬昭兒子司馬炎建立西晉,其後代司馬睿建立東晉;北宋丞相、歷史學家司馬光。

諸葛:三國時期蜀國丞相諸葛亮、吳國重臣諸葛瑾兄弟,諸葛瑾之子、吳國重臣諸葛恪。

上官:西漢昭帝皇后上官氏;唐朝丞相、詩人上官儀,其孫女上官婉兒為女皇武則天寵愛之女官,後為唐中宗昭容。

長孫:唐朝初年丞相、名將、國公長孫無忌,有鮮卑族血緣,其妹為唐太宗長孫皇后。

令狐:唐朝丞相令狐楚、令狐綯父子;金庸小說《笑傲江湖》中人物令狐沖。

皇甫:東漢太尉皇甫嵩,其曾孫、魏晉醫學家皇甫謐;唐朝文學家皇甫湜;唐朝狀元皇甫冉;古典小說《水滸傳》中人物、梁山一百零八將之一皇甫端。

歐陽:東漢丞相歐陽歙;唐朝書法家歐陽詢;北宋文學家、史學家歐陽修;現代作家陽翰笙(原名歐陽本義,字繼修);現代劇作家歐陽予倩;當代搶救火車英雄歐陽海;全國政協副主席歐陽欽。

夏侯:西漢開國功臣夏侯嬰;三國時期曹操手下名將夏侯惇、夏侯淵、夏侯霸等,均為夏侯嬰後裔。

淳于:戰國時期齊國博士淳于越;漢朝救父小女英雄淳于緹縈;漢朝名醫淳于意;當代演員淳于珊珊;古典小說《南柯太守傳》中人物淳于棼。

西門:戰國時期魏國名臣;古典小說《金瓶梅》中人物西門慶。

東方:西漢大臣、文學家東方朔(本姓張);當代女演員東方聞櫻。

司空:唐朝文學家司空圖,詩人司空曙。

澹臺:春秋時期魯國孔子弟子澹臺滅明;梁羽生小說《萍蹤俠影》中人物澹臺滅明、澹臺鏡明。

獨孤:南北朝時期北周丞相、名將、國公獨孤信,鮮卑族,有3個女兒是皇后,其中獨孤伽羅是隋文帝楊堅之後。

拓跋:拓跋姓建立南北朝之北魏,拓跋珪即北魏道武帝為開國皇帝,鮮卑族,其子明元帝拓跋嗣,其孫太武帝拓跋燾,其曾孫孝文帝拓跋巨集。

宇文:南北朝北魏、西魏將領宇文泰,鮮卑族,其三子宇文覺建立北周,四子宇文邕繼任北周皇帝;隋朝末年叛軍首領宇文化及;古典小說《說唐》中人物宇文成都,宇文化及之子。

慕容:慕容姓建立五胡十六國時期前燕、後燕、西燕,歷代帝王有慕容皝、慕容儁、慕容恪、慕容垂、慕容衝等,鮮卑族;金庸小說《天龍八部》中的姑蘇慕容世家。

納蘭:清康熙年間重臣納蘭明珠,滿族(原為女真族、蒙古族),其長子納蘭容若(納蘭性德),詞人。

尉遲:唐朝初年名將尉遲恭(尉遲敬德),鮮卑族;香港鳳凰衛視主持人尉遲琳嘉。

赫連:五胡十六國時期胡夏建立者赫連勃勃,南匈奴後裔。

第五:東漢丞相第五倫。

百里:春秋時秦國大夫百里奚。

太史:三國時期東吳名將太史慈。

万俟:南宋丞相、奸臣万俟卨。

蔡林:革命家蔡和森,原名蔡林彬。

閭丘:香港鳳凰衛視女記者閭丘露薇。

司徒:致公黨創始人、旅美僑領、民主人士司徒美堂。

相關問題答案
現在姓國的名人?
中國現在姓康的名人?
現在姓鮑的名人?
現在姓左的名人有哪些?
現在姓黃的名人?
現在姓潘的名人有哪些?
現在姓劉的名人?
現在姓仲的名人?
現在姓謝的名人?
現在姓查的名人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