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的服裝?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蒙古族的人通常穿什麼衣服

蒙古族的服飾主要包括首飾、袍子、腰帶、靴子四個部分。 首飾大致可分為頭飾、項飾、胸飾、腰飾、手飾等五大類。頭飾主要有頭巾、帽子、頭帶、頭圈、辮鉗、辮套、頭釵、頭簪、耳環、耳墜等,是蒙古族首飾中最絢麗的部分。 婦女們平時一般多罩頭巾。頭巾大約丈餘長,顏色多種多樣。質料有布、麻、綢、絹等。姑娘們喜歡將頭巾纏在頭上,然後在右側挽一個小結,把頭巾的穗頭垂下來。已婚婦女們則用頭巾包住頭頂後,纏一圈,不留穗頭。在莊重的場合還要戴上繡有丹鳳朝陽、二龍戲珠等花紋圖案的帽子。帽頂上有紅色穗子和閃光明亮的帽頂寶石。傳說這種習俗始於成吉思汗時期。當初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落之後,下令每個人都要罩頭巾,以表示頭顱上飄有旌旗之角,希冀民族強大之精神常在。從結婚、告別姑娘生活的那天起,婦女們便要開始佩戴雍容華貴的盛裝首飾了。蒙古族的盛裝頭飾,以鄂爾多斯地區的最為典型。這種頭飾漢譯為"頭帶",主要由"連垂"和"髮套"兩部分組成。不僅製作工藝精湛,而且多用數百顆珊瑚、數十條銀鏈、珍珠串和許多銀環、銀片以及瑪瑙、玉石等穿綴而成。裝扮起來可謂珠簾垂面、琳琅滿目。一付頭帶一般都重達三、四斤,有的可達十餘斤。據說一付高檔的頭帶,過去往往要用幾群好馬或數百峰好駝才能換取。 在內蒙古、新疆等地牧區,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都喜歡穿長袍,俗稱"蒙古袍"。春秋穿夾袍,夏季穿單袍,冬季穿皮袍、棉袍。男袍一般都比較肥大,女袍則比較緊身,以顯示出女子身材的苗條和健美。其式樣和顏色因地因人而略有差異。一般蒙古袍的特點是寬大袖長、高領、右衽,多數地區下端不開衩。袍子的邊沿、袖口、領口多以綢緞花邊、"盤腸"、"雲卷"圖案或虎、豹、水獺、貂鼠等皮毛裝飾。既美觀大方,又具有良好的實用功能。冬天防寒護膝,夏天防蚊蟲叮咬、遮暴晒。行可當衣,臥可作被。鄂爾多斯等地的蒙古人還喜歡在袍外套穿長短不一的坎肩。 腰帶是蒙古族服飾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多用棉布、綢緞製成,長三四米不等。色彩多與袍子的顏色相協調。扎腰帶既能防風抗寒,騎馬持韁時又能保持腰肋骨的穩定垂直,而且還是一種漂亮的裝飾。男子扎腰帶時,多把袍子向上提,束得很短,騎乘方便,又顯得精悍瀟灑。腰帶上還要掛上"三不離身"的蒙古刀、火鐮和煙荷包。女子則相反,扎腰帶時要將袍子向下拉展,以顯示出嬌美的身段。鄂爾多斯等地區扎腰帶還有一定的講究和規矩,未婚女子扎腰帶,並在身後留出穗頭,一旦出嫁,便成"布斯貴渾"(蒙古語,意為"不扎腰帶的人"),代替腰帶的是緊身的坎肩,以此來區分未婚姑娘和已婚婦女。 蒙古人愛穿靴子,蒙古靴分佈靴和皮靴兩種。布靴多用厚布或帆布製成,穿起來柔軟、輕便。皮靴多用牛皮、馬皮或驢皮製成,結實耐用,防水抗寒效能好。其式樣大體分靴尖上卷、半卷和平底不卷的三種,分別適宜在沙漠、乾旱草原和溼潤草原上行走。蒙古靴做工精細考究,靴幫、靴靿上多繡制或剪貼有精美的花紋圖案。

贊助廣告

蒙古族 習俗,服裝有哪些?

習俗:

獻哈達:哈達是蒙古族日常行禮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獻哈達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禮節。獻哈達時,主人張開雙手捧著哈達,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詞或讚詞,渲染敬重的氣氛,同時將哈達的摺疊口向著接受哈達的賓客。賓客要站起身面向獻哈達者,集中精力聽祝詞和接受敬酒。接受哈達時,賓客應微向前躬身,獻哈達者將哈達掛於賓客頸上。賓客應雙手合掌於胸前,向獻哈達者表示謝意。

敬茶:到牧民家做客或在旅遊點上,主人或服務小姐首先會給賓客敬上一碗奶茶。賓客要微欠起身用雙手或右手去接,千萬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則會被認為是不懂禮節。主人或服務小姐斟茶時,賓客若不想要茶,請用碗邊輕輕把勺或壺嘴一碰,主人便即刻會明白賓客的用意。

贊助廣告

敬酒: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傳統方式。他們認為美酒是食品之精華,五穀之結晶,拿出最珍貴的食品敬獻,是表達草原牧人對客人的敬重和愛戴。通常主人是將美酒斟在銀碗、金盃或牛角杯中,託在長長的哈達之上,唱起動人的蒙古族傳統的敬酒歌,客人若是推讓不喝酒,就會被認為是對主人瞧不起,不願以誠相待。賓客應隨即接住酒,接酒後用無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爐方向點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不會喝酒也不要勉強,可沾脣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純潔的情誼。

敬神:蒙古民族的禮宴上有敬神的習俗。據《蒙古風俗鑑》描述,廚師把羊割成九個相等的肉塊,“第一塊祭天,第二塊祭地、第三塊供佛、第四塊祭鬼,第五塊給人,第六塊祭山,第七塊祭墳墓,第八塊祭土地和水神,第九塊獻給皇帝”。祭天則把肉拋向蒙古包上方;祭地則拋入爐火之中;祭佛置於佛龕前;祭鬼置於包外;祭山則掛之於供奉的神樹枝上,祭墳墓即祭本民族祖先。置於包外,祭水神扔於河泊,最後祭成吉思汗,置於神龕前。這種習俗可以追溯到古老的薩滿教,其崇拜多種神祗,爾後蒙古族信仰的喇嘛教又吸收了其古老的民間信仰,把眾多的神祗入了喇嘛教的軌跡。

待客:蒙古族自古以來以性情直爽、熱情好客著稱。對家中來客,不管常客還是陌生人,都滿腔熱忱。首先獻上香氣沁人的奶茶,端出一盤盤潔白的奶皮、乳酪。飲過奶茶,主人會敬上醇美的奶酒,盛夏時節還會請客人喝馬奶酒。有些地區用手扒肉招待客人,還有一定的規矩。例如用一條琵琶骨肉配四條長肋骨肉進餐;牛肉則以一根脊椎骨肉配半節肋骨及一段肥腸敬客。姑娘出嫁前或是出嫁後回孃家都以羊胸脯肉相待,羊的小腿骨、下巴頦、脖子肉都是給晚輩和孩子吃的。接待尊貴的客人或是喜慶之日則擺全羊席。

尊老愛幼:蒙古人長幼有序,敬老愛幼。到蒙古包牧民家做客,見到老人要問安。不在老人面前通過,不坐其上位,未經允許不要與老人並排而坐。稱呼老人要稱“您”,不許以“你”相稱或直呼其名。見到牧民孩子不要大聲斥責,更不能打孩子。不要當著家人的面說孩子生理上的缺陷。對孩子和善、親切,被認為是對家長的尊重。

唱歌:蒙古民族的勸酒往往通過情真意切的歌唱表達出來,唱歌與勸酒是同時進行的,往往一人主唱之後,大家舉杯合唱,然後大家一起幹杯,如此數遍,酒意酣暢。歌唱有禮儀性的,也有即興盡興的,有一人或數人的,也有合唱的,其歌唱往往痛快淋漓,通宵達旦。

熱情好客:蒙古民族有重情好客的傳統美德,這種習俗從古代一直流傳到現在。

客來敬茶一種高尚的蒙古族傳統禮儀。在蒙古歷史上不論是富貴之家還是貧窮之家,不論是上層社會還是平民百姓,也不論在交際上或在家裡,在旅途,或在其他一切場合,莫不以茶為應酬品。家中有客來,茶是必不可少的款待物。因此,牧民們招待客人,照例是先向貴賓獻上一碗奶茶,接著主人又端上來炒米和一大碗一大碗的奶油(蒙古語稱交和)、奶豆腐和奶皮子......餘下全文>>

蒙古族穿的衣服叫什麼

蒙古袍

蒙古族傳統服裝。流行於內蒙古自治區等地牧區。袍長而寬大,長袖高領,右開襟,鈕釦在右側。下端左右一般不開衩,領口、袖口多鑲花邊。棉袍多以頭皮製成;單夾袍一般以布、綢緞製做。男袍多為藍色、棕色;女袍多為紅色、綠色、紫色。穿時多束腰帶

在草原上,男女老幼四季都喜歡穿長袍,這就是蒙古族特有的蒙古袍。袍身寬大,束有腰帶,因性別不同,樣式和顏色也不同。一般女子所穿的蒙古袍比男子的窄些,多以紅、粉、綠、天藍等為主色,逢節慶之時,還要配戴用瑪瑙、珍珠、珊瑚、寶石、金銀玉器等編織的頭飾;男子則多喜歡穿棕色和藍色的蒙古袍。

腰帶是蒙古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多用棉布、綢緞製成,長約三四米,色彩多與袍子的顏色相協調。在草原這樣一個多風的地方,束腰帶主要是為了抵抗風寒。蒙古靴的設計則以利於騎乘為主要目的,其特點是腳尖部向上翹,靴內配有襯氈,以防寒防水。

蒙古族穿什麼衣服,衣食住行?

蒙古族的傳統的民族服裝是蒙古袍,鑲邊,右衽,用藍、綠、黃等色綢子做腰帶。男式身量肥大,下面開啟較小,或不開啟;女式一般不開啟,多用藍、綠、黑等色面料製成。喇嘛穿紅、黃色的袍子。男子喜戴寬邊禮帽,婦女喜戴金銀飾品,男女都愛穿皮靴。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蒙古族的衣著隨時興而擇,依時令而易,但每逢節日及重要場合,他們仍穿最喜愛的民族服裝--蒙古袍。

牧區蒙古族的主食是奶製品、牛羊肉和麵食。奶製品主要有酸奶、乳酪、奶幹、奶皮子、酥油等。牛羊肉一般用清水煮食,夏天的肉如果吃不完,就割成肉條,掛在陰涼通風處晾成肉乾。麵食有烤餅、油炸食品和麵條等。農區和城鎮蒙古族居民由於同其他民族雜居,飲食受其影響而大同小異,逢年過節喜歡吃餃子。蒙古族有"寧可三日無糧,不可一日無茶"的俗語,茶分清茶、奶茶,以奶茶為主。蒙古族男子有飲酒的習慣,牧區則主要喝奶酒和馬奶酒。

牧區的蒙古族仍延舊習,冬日山澗陽坡以避風雪,稱為"冬窩子";夏轉山陰或草原臨高處,稱為"夏窩子"。為搬遷方便,多住圓形氈房,俗稱蒙古包。蒙古包和哈薩克族的氈房略有不同,用來支撐包頂的木棍兩端都是直的,頂矮而圓,包頂與圍牆的接合部稜角分明。隨著農村經濟水平的提高,牧業生產的不斷髮展,蒙古族牧民的居住條件逐步向定居、半定居變化,邊遠的牧區也亮起了電燈,牧民可以坐在家裡收看電視。

蒙古族的服裝叫什麼服

蒙古族男女皆喜穿長袍、短褂、靴子等 。顏色尚藍,深藍者多,極少穿青色上衣。婦女喜穿紅、綠、天藍色的。服裝四季有別,如單布長袍,夾長袍,棉長袍,皮長袍,坎肩,馬褂等。無論男女都喜用鮮豔的絲料或布料做腰帶垂穗裝飾。衣多鑲邊。布料喜用綢緞類或上等純棉料。蒙古靴子多用牛革製作,少部分用馬、驢皮。女式靴子多為布制繡花,冬季內套氈襪,既輕且暖。冬季的皮衣,皮自家鞣製,自家縫紉,很少購買。勞動時穿的皮衣不弔用上好綿羊綢、布面,經濟耐穿,牧民穿的靴子多自制。 衣服皆右開襟,嵌對扣或排扣。男服鑲單邊者為多,女服鮮豔而美觀。單布長袍或坎肩皆鑲繡花邊或金銀絲綢邊。女子服裝特別講究,且有閨、婦之分別。

蒙古人穿的衣服叫什麼名字

蒙古袍

蒙古族傳統服裝。流行於內蒙古自治區等地牧區。袍長而寬大,長袖高領,右開襟,鈕釦在右側。下端左右一般不開衩,領口、袖口多鑲花邊。棉袍多以頭皮製成;單夾袍一般以布、綢緞製做。男袍多為藍色、棕色;女袍多為紅色、綠色、紫色。穿時多束腰帶

在草原上,男女老幼四季都喜歡穿長袍,這就是蒙古族特有的蒙古袍。袍身寬大,束有腰帶,因性別不同,樣式和顏色也不同。一般女子所穿的蒙古袍比男子的窄些,多以紅、粉、綠、天藍等為主色,逢節慶之時,還要配戴用瑪瑙、珍珠、珊瑚、寶石、金銀玉器等編織的頭飾;男子則多喜釘穿棕色和藍色的蒙古袍。

腰帶是蒙古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多用棉布、綢緞製成,長約三四米,色彩多與袍子的顏色相協調。在草原這樣一個多風的地方,束腰帶主要是為了抵抗風寒。蒙古靴的設計則以利於騎乘為主要目的,其特點是腳尖部向上翹,靴內配有襯氈,以防寒防水。

蒙古族的服飾有什麼

蒙古族的服飾

蒙古族的服飾,因性別和年齡而異。中年男子冬天穿大襟皮大衣,布面以黑、藍為多。無布面的.一般在衣袖和衣邊用黑布或藍布加縫約三指寬的布邊,有的用羊羔皮加邊。春秋兩季穿大襟布大衣。無論是穿皮大衣或布大衣,都系一條3米長的藍黑色布腰帶。

舊時常見腰帶上掛有帶刀鞘的蒙古刀,刀鞘上插一雙筷子,還掛有火鐮,有的還掛有一條白布手巾。冬季老年人戴“巴司勒克”皮帽,中年人戴“居木得克”皮帽,帽頂都有用紅布條編成的一小圓疙瘩,兩邊耳扇在後部相連,前邊可以護住鼻和嘴部,夏天多穿黑色大襟政朝長袍,用藍布纏頭,城鎮居民以戴禮帽為多。

婦女的服飾以長袍為主。少女夏天穿的長袍一種有大襟的叫“拉布西克”;另一種從中間系排扣(銀扣或佈扣)到腰以下,左前襟加寬,叫“比西米特”。長袍上繡有各種圖案花邊。腰上纏紅、綠、黃色的綢子或布帶,頭上纏繡花白布頭巾,喜帶戒指、手鐲和耳環。已婚婦女穿“鐵爾勒克”,外套“切格德克”,不穿“拉布西克”。有的穿無袖長袍“別日孜”,腰部左右繫帶。不用鈕釦。帽子上縫有銀飾物,帽頇有一條垂到後腰的紅色長穗子。已婚婦女的長袍均不繫腰帶。老年婦女的衣服不用色線繡花邊,帽子上無銀製飾物。

新中國成立後,青年男女多穿制服,如列寧裝、中山裝、學生裝,以及西服等。中年婦女喜歡穿連衣裙,戴頭巾。傳統服裝多為中、老年婦女在節日穿戴,平日少見。

蒙古族特色服飾叫什麼

蒙古族服飾名稱為蒙古袍。

PS:

蒙古族服飾名稱為蒙古袍,

主要包括長袍、腰帶、靴子、首飾等。但因地區不同在式樣上有所差異。以女子長袍為例,科爾沁、喀喇沁地區的蒙古族受滿族影響,多穿寬大直筒到腳跟的長袍,兩側開叉,領口和袖口多用各色套花貼邊;錫林郭勒草原的蒙古人則穿肥大窄袖鑲邊不開叉的蒙古袍;布里亞特婦女穿束腰裙式起肩的長袍;鄂爾多斯的婦女袍子分三件,第一件為貼身衣,袖長至腕,第二件為外衣,袖長至肘,第三件無領對襟坎肩,釘有直排閃光鈕釦;而青海地區的蒙古人穿的長袍與藏族的長袍較為相近。除了青海以外,男子的服飾各地差別不大。春秋穿夾袍,夏季著單袍,冬季著棉袍或皮袍。蒙古族平時喜歡穿布料衣服,逢年過節

或喜慶一般都穿織錦鑲邊的綢緞衣服。男裝多為藍、棕色,女裝喜歡用紅、粉、綠、天藍色。

腰帶是蒙古族服飾重要的組成部分,用長三四米的綢緞或棉布製成。男子腰帶多掛刀子、火鐮、鼻菸盒等飾物。蒙古族靴子分皮靴和布靴兩種,蒙古靴做工精細,靴幫等處都有精美的圖案。佩掛首飾、戴帽是蒙古族習慣。各地區的帽子也有地方特色。內蒙古及青海等地的蒙古族的帽子頂高邊平,裡子用白氈製成,外邊飾皮子或將氈子染成紫綠色作裝飾,冬厚夏薄。帽頂綴纓子,帽帶為絲質,男女都可以戴。呼倫貝爾的巴爾虎、布里亞特蒙古,男子戴披肩帽,女子則戴翻簷尖頂帽。用瑪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銀等珍貴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飾富麗華貴。

蒙古族男子穿長袍和圍腰,婦女衣袖上繡有花邊圖案,上衣高領,似與漢族相似。婦女喜歡穿三件長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為貼身衣,袖長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長至肘,第三件無領對襟坎肩,釘有直排閃光鈕釦,格外醒目。

蒙古族服飾的各部服飾

此蒙古部因地域遼闊,居住分散,各旗服飾亦有差異,婦女頭飾風格清逸秀麗,講究後簾及頰側裝飾。 察哈爾蒙古族服飾繼承和發揚了傳統蒙古族服飾的款式和風格,多采用元代皇宮的顏色,服裝的領口、大襟不鏽花,領邊、領座、大襟、垂襟和開衩衣邊用綢布進行鑲邊,體現了察哈爾蒙古族服飾華麗多彩的宮廷韻味。 此部落因地處呼倫貝爾大草原深處,較完整保留古代蒙古人古樸裝飾風格,頭飾造型獨特且大量用銀,袍服肩部及腰下疊大寬褶,為其特色。 巴爾虎蒙古族服飾從整體款式上看,較多保留著古代蒙古民族服飾的特點和傳統風格。巴爾虎蒙古族無論男女均穿寬下襬的長袍。男子主要穿以藍、淡藍、紫紅、深棕色團花緞為面料的長袍和特爾利克,夏季穿白色單衫,系桔黃、黃綠、灰藍色綢類腰帶,腰帶靠下腰繫,以上提袍為美;婦女則穿以紅、紫紅、綠色綢緞為面料的長袍和特爾利克,系紫紅、粉紅、淡綠色綢類腰帶,以靠上腰繫腰帶,使袍子上部貼身為美。 此部落婦女頭戴尖頂紅纓帽,著燈籠式裝袖,以庫錦或絛子為裝飾的袖箍和腰圍分割裝飾的袍服,並飾以辮套髮飾為美,而獨具特色。 布里亞特蒙古族居住在內蒙古呼倫貝爾草原和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歷來以遊牧、狩獵為主要生產方式,形成男女皆喜穿長袍、靴子的服飾風格。布里亞特蒙古族的服飾既有一般蒙古族的風格,又受到俄羅斯和鄂溫克等民族的影響。男子冬季戴紅纓角帽,帽邊和帽耳是羔皮或水獺皮等貴重皮毛,身著羊皮長袍扎綵綢腰帶,腳穿自制布里亞特式厚氈高腰蒙古靴。春秋兩季身著布袍,腳穿皮靴。夏季,男子頭戴呢子角帽,稱為“尤登”,身著布夾袍,腳蹬單皮靴,身披寬大的較厚呢子做成的朝布(意為雨衣),以防雨或夜晚在外寒冷。女子穿戴同男子一樣的帽子和靴子,身著女士袍,前胸打褶,已婚女子著肩部打褶的長袍。肩部是否打褶成為女性已婚、未婚的醒目標誌。兩種袍均不繫腰帶。冬季女性則在長袍之外再罩一件皮、棉坎肩。 內蒙古鄂爾多斯右翼中旗郡王府遺物:紅緞暗團花馬蹄袖女袍、黑鑲庫錦邊長坎肩。 鄂爾多斯蒙古族婦女稱頭飾為“陶勒甘久甘”,漢語意思為頭帶,用松石、瑪瑙、珊瑚以及寶石、金、銀等貴重材料製成,價格相當昂貴。鄂爾多斯地區的蒙古袍較長,兩側開衩,大襟右邊係扣,不論男女,一般都備有腰帶。男子喜歡穿藍色或棕色袍,長袍較肥大。女子喜歡穿紅、粉、綠、天藍色綢質袍,比較緊身。 鄂爾多斯蒙古族穿蒙古袍,不論男女,一般都備有腰帶,而且扎腰帶有一定的講究和規矩。未婚女子扎腰帶,要在身後留出穗頭,一旦出嫁,便成“布斯貴”。“布斯貴”為蒙古語,漢意是沒有腰帶,代替腰帶的則是緊身短坎肩,以此來分辨未婚與已婚,穿上坎肩就說明這個婦女可以生育了。男子均扎腰帶。扎時將袍子向上提,為的是騎馬方便,也顯得矯健瀟灑。腰帶上還要繫上鼻菸壺、蒙古刀、手巾等,顏色各種各樣,多用布、綢、緞等料。 “烏拉特”,蒙古語意為“能工巧匠”,早在明代後期,烏拉特部落就以精湛的服飾製作技術享譽草原,形成了烏拉特服飾的男裝雍容華貴、女裝典雅細膩的特點。男子服裝以禮帽、長袍、馬靴為主,婦女則以頭巾、長袍、馬靴為主。烏拉特服飾不僅保留了自己的傳統風格又吸收了其它地區傳統服飾的可取之處,其面料色彩、縫製工藝等類似阿巴嘎蘇尼特和察哈爾服飾。在牧區穿著傳統服飾的人較多,逢年過節、舉辦那達慕盛會時,人們則普遍穿戴華美的傳統服飾。

相關問題答案
蒙古族的服裝特點?
蒙古族的服裝?
蒙古族的服飾特點?
蒙古族的服飾是什麼?
蒙古族的代表性的節日?
蒙古族的節日民俗?
蒙古族的重要節日?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是?
蒙古族的民俗特點?
拉祜族的服裝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