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民族風俗?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7日

傣族的民族習俗

宗教信仰

傣族是一個全民信教的民族,而且信的都是佛教中的南傳上座部教,亦稱小乘佛教[5]。據說,南傳上座部佛教是由一位叫阿朱打拉西的人傳進來的,至今已有千多年的歷史。

傣族稱宗教為“沙煞納”,把他們信仰的佛教叫做“沙煞納帕召達麻”。帕召達麻指的就是佛祖喬答摩·悉達多——釋迦牟尼。

在西雙版納,有一個非常有趣的傳統宗教習俗,那就是傣族男子都要出家為僧,認為這樣才算有教化,不野蠻。並且只有當過和尚的男子,才能得到姑娘的青睞。家境好的小男孩七、八歲入佛寺,三、五年後還俗。當他們穿戴一新由親人護送,吹吹打打,在眾人歡笑聲中進入佛寺,便自豪地認為已經開始得到了佛的庇護,能長大成材了。然後他們剃去頭髮,披上袈裟,開始平靜地誦讀經書,學習文化,自食其力。而在現在,因為9年義務教育,小男孩們便白天上學校學習漢語等科學知識,晚上在佛寺學習傣族文化,很辛苦的.

贊助廣告

民族文化

曆法

傣族有千餘年的老傣文文獻,有古老的貝葉經。傣族有自己獨特的歷法。傣歷和公曆紀元相差638年,即公曆的639年為傣曆元年。傣歷的年是陽曆年,月卻是陰曆月。傣歷分為三季,一至四月為冷季,五至八月為熱季,九至十二月為雨季。每隔三年的九月為閏月,這種曆法現仍通用於泰緬等地。

醫學

傣醫(傣族)、蒙醫(蒙古族)、朝醫(朝鮮族)、維醫(維吾爾族)、藏醫(藏族)、壯醫(壯族),是中國最為著名的六大民族醫藥體系。

文學

傣族人民十分喜愛詩歌,尤其是敘事長詩。敘事詩《召樹屯與楠瑪諾娜》、《娥並與桑洛》等作品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

贊助廣告

戲劇

傣劇傣劇是雲南獨具特色的少數民族戲曲劇種之一,流傳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巨集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各縣市及保山部分傣族聚居區。

傣劇發源於有一定人物情節的傣族歌舞表演及佛經講唱,後吸收滇劇、皮影戲的藝術營養,逐步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形式。清末,盈江干崖土司署組織了德巨集歷史上第一個傣戲班。不久,傣劇流傳到德巨集其他地區,德巨集十個土司衙門先後建立傣戲班,建造戲樓。與此同時,傣劇從土司衙門擴散到民間,湧現出大量民間傣劇表演組織。新中國建立後,傣劇有了新的發展。1960年第一個專業演出團體潞西縣傣劇團成立,1962年擴建為德巨集州傣劇團。

1962年,《娥並與桑洛》參加西南區少數民族戲劇觀摩演出引起轟動,被譽為“東南亞的明珠”。除德巨集州傣劇團這樣的專業團體以外,較大的傣族村寮幾乎都有業餘演出隊伍。目前傣劇基本上只為老年人所喜愛,年輕人因為聽不懂而對其沒有多大興趣。傣劇在傳承方面的困難日益凸現

[民族節日】

傣族的重大節日是傣歷新年——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

潑水節

“潑水節”是傣族人民送舊迎新的傳統節日,時間在公曆四月中旬。節日期間的主要活動是祭祀拜祖先、堆沙、潑水、丟沙包、賽龍船、放火花及歌舞狂歡等節目。在每年傣歷六月舉行的潑水節是最盛大的節日,這一節日傣語稱“桑勘比邁”。屆時要賧佛,並大擺筵席,宴請僧侶和親朋好友,以潑水的方式互致祝賀。現在,因潑水活動是傣歷新年節慶活動的主要內容,這一活動深受各族人民的喜愛。

關門節

“關門節”傣語叫“進窪”,意為佛祖入寺。雲南傣族傳統宗教節日,每年傣歷9月15日(農曆7月中旬)開始舉行,歷時3個月。

相傳,每年傣歷9月,佛到西天去與其母講經,3個月才能重返人間。有一次,正當佛到西天講經期內,佛徒數千人到鄉下去傳教,踏壞了百姓的莊稼,耽誤他們的生產,百姓怨聲載道,對佛徒十分不滿。佛得知此事後,內心感到不安。從此以後,每遇佛到西天講經時,便把佛徒都集......餘下全文>>

傣族的民俗是什麼

傣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巨集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和耿馬、孟連等地。遠在公元一世紀,漢文史籍已有關於傣族的記載。

傣族有自已的語言文字。傣族人不僅能歌善舞,而且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尤以傣歷、傣醫藥和敘事長詩最為出名。

習俗

忌諱外人騎馬、趕牛、挑擔和蓬亂著頭髮進寨子;進入傣家竹樓,要把鞋脫在門外,而且在屋內走路要輕;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過火塘,不能進入主人內室,不能坐門檻;不能移動火塘上的三腳架,也不能用腳踏火;忌諱在家裡吹口哨、剪指甲;不準用衣服當枕頭或坐枕頭;晒衣服時,上衣要晒在高處,褲子和裙子要晒在低處;進佛寺要脫鞋,忌諱摸小和尚的頭、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聖物。

婚俗

“趕擺黃燜雞”是西雙版納男女青年以食傳言的求戀方式,即姑娘把黃燜雞拿到市場上出售,如果買者恰恰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會主動拿出凳子,讓其坐在自己身旁,通過交談,如雙方情投意合,兩人就端著雞,拎著凳子到樹林裡互吐衷情;如買者不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會加倍要價。

“吃小酒”,在男女訂婚時,男方挑著酒菜去女方家請客,當客人散去後,男方由三個男伴陪同和女方及女方的三個女伴,共擺一桌共飯。“吃小酒”講吃三道菜:第一道是熱的;第二道要鹽多;第三道要有甜食。表示火熱、深厚和甜蜜。 新房落成要賀新房,先上樓的是小夥子,抬著牛頭,唱祝福歌,壯年男子抬箱子,已婚婦女抱被褥,姑娘們端著飯菜依次而上,然後在火塘上支好三腳架,擺桌置酒備菜,唱賀新房歌,鄉親們還要給主人送一些象徵吉祥的禮物。

婚禮之日雙方家裡都要舉行婚禮,大都先在女家進行。婚宴時,席桌上要鋪上綠色的芭蕉葉,菜餚有象徵吉祥的血旺(白旺)、年糕及各式菜。宴前新郎、新娘要做拴線儀式,即由主婚人用一根白線繞過雙方的肩,又用兩根白線分別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象徵純潔,然後由高齡老人將糯米飯捏成三角形蘸上鹽,置於火塘上的三腳架的頂點上,任其火燒後自然脫落,象徵愛情像鐵一樣堅實。

食俗

以大米和糯米為主食。德巨集的傣族主食粳米,西雙版納的傣族則主食糯米。通常是現舂現吃,民間認為:粳米和米需米只有現吃現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澤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習慣用手捏飯吃。 所有佐餐菜餚及小吃均以酸味為主,如酸筍、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歡吃幹酸菜,據說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餚,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有助於消化。

日常肉食有豬、牛、雞鴨,不食或少食羊肉,居住在內地的傣族喜食狗肉,善作烤雞、燒雞,極喜魚、蝦、蟹、螺螄、青苔等水產品。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風味菜餚。烹魚,多做成酸魚或烤成香茅草魚,此外還做成魚剁糝(即用魚烤後捶成泥,與大芫荽等調成)、魚凍、火燒魚、白汁黃鱔等。吃螃蟹時,一般都將螃蟹連殼帶肉剁成蟹醬沾飯吃,傣族稱這種螃蟹醬為“螃蟹喃咪布”。

苦瓜是產量最高、食用最多的日常蔬菜。除苦瓜外,西雙版納還有一種苦筍,因此傣族風味中還有一種苦的風味,較有代表性的苦味菜餚是用牛膽汁等配料烹製的牛撒皮冷盤拼盤。

傣族地區潮溼炎熱,昆蟲種類繁多,用昆蟲為原料製作的風味菜餚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構成的一個重要部分。常食用的昆蟲有蟬、竹蟲、大蜘蛛、田鱉、螞蟻蛋等。 傣族人嗜酒,但酒的度數不高,是自家釀製的,味香甜。茶是當地特產,但傣族只喝不加香料的大葉茶。喝時只在火上略炒至焦,沖泡而飲略帶糊味。嚼食檳榔,拌以菸草、石灰,終日不斷。 典型食品有狗肉湯鍋、豬肉乾巴、醃蛋、幹黃鱔等。

節慶

傣族的重大節日是傣歷新年——潑水節、關門節和開門節。“潑水節”是傣......餘下全文>>

傣族的風俗習慣簡介 傣族的民族風俗有哪些

傣族婦女一般喜歡穿窄袖短衣和筒裙,把她們那修長苗條的身材充分展示出來。上面穿一件白色或緋色內衣,外面是緊身短上衣,圓領窄袖,有大襟,也有對襟,有水紅、嫩粉、淡黃、淺綠、雪白、天藍等多種色彩。多是用喬其紗、絲綢、的確涼等料子縫製。窄袖短衫緊緊地套著胳膊,幾乎沒有一點空隙,有不少人還喜歡用肉色衣料縫製,若不仔細看,還看不出袖管,前後衣襟剛好齊腰,緊緊裹住身子,再用一根銀腰帶繫著短袖衫和統裙口,下著長至腳踝的統裙,腰身纖巧細小,下襬寬大。傣族婦女的這種裝束,充分展示了女性的胸、腰、臀“三圍”之美,加上所採用的布料輕柔,色彩鮮豔明快,無論走路或做事,都給人一種婀娜多姿、瀟灑飄逸的感覺。

傣族男子一般都穿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衫,下穿長管褲,用白布、青布或緋布包頭,有的戴禮帽,顯得瀟灑大方。

傣族無論男女,出門總喜歡在肩上挎一個用織綿做成的挎包(筒帕)。挎包色調鮮豔,風格淳樸,具有濃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圖案有珍禽異獸,樹木花卉或幾何圖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每一種圖案都含有具體的內容,如:紅、綠色是為了紀念祖先;孔雀圖案表示吉祥如意;大象圖案象徵著五穀豐登,生活美好,充分表現了傣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男女老幼均喜歡赤腳穿拖鞋。

傣族有什麼風俗習慣?禁忌什麼?

傣族的禁忌

吃飯時要有禮貌,不能搶著吃,不能在別人筷子下面挾菜,不能用筷子打貓、打狗,飯吃完後再添,不能將鍋端起來。吃飯時不能隨地吐痰。

不能用腳踢凳子給別人坐,不能用腳踢燒著的木柴,添柴不能在灶裡添,燒柴時必須先燒大的一端。

家長的床鋪(多在火坑旁)任何人不能往上坐。家長有一瓶“聖水”放在床邊,任何人不能動。

睡的床不能頭向門,認為這樣不吉利,因為人死了才頭向門外。

衣服破了不能用褲子補,認為這樣會受窮;不能用上衣改做褲頭;衣服也不能用來當枕頭,枕頭不能坐。女子的衣服不能晒在高處。

在別人面前走過時要彎腰細步,以示尊敬;不能摸別人的頭。

不能在別人面前放屁,如實在忍不住放了要馬上跑開,不能站在別人面前。

殺雞不能先砍頭,吃雞腿不能只吃一隻而只能吃一對。

不能在家裡剪指甲,否則認為不吉利。

火塘上的三腳架不能隨意移動。

進佛寺必須脫鞋;看見佛爺必須跪拜;走路時不能踩著佛爺、和尚的影子,不能摸他們肩膀以上的部分;在佛寺詢問物件,只能嘴說,不能用手指或腳踢;婦女在經期或剛生過小孩不能進佛寺。

傣族村內有廟,廟旁有神樹,經過神樹下面時不得騎馬、打槍。

關門節(傣歷九月十五日,農曆芒種日)過後,生產大忙,禁止談戀愛和辦婚事,直至開門節(傣歷十二月十五日,農曆冬至日)後,男女青年的社交才變為正常。

在德巨集傣族地區,還有許多禁忌:

⑴不能稱傣族為“擺彝”,要叫他們“傣族”。

⑵每寨都有寨神,在寨頭有寨神廟,外人不能進去。

⑶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柴火只能由三腳架兩邊湊入。

⑷不能跨過火塘,更不能觸破火塘上的沙罐(燒茶的罐子)。

⑸在傣族家中,不能隨意闖入主人內房;未滿月的產婦在家中,外人不能進去。

⑹夜間不能到只有一個女人的屋中談話。

⑺在路上遇見一個女人時,最好不要與她談話、同行,尤其是已婚的婦女。

⑻傣族夫婦,不論到什麼地方都喜歡住在一起,洗臉、洗腳都用不同的盆子。

⑼遇婚喪、新屋落成時,來的客人男客由男的招待,女客由女的招待。

⑽不能砍折郊外或村外的神樹,也不能在神樹下大小便、拴馬。

⑾傣族男女青年夜晚談戀愛,最好不要用電筒去照射,否則,男子會開槍或持刀相向。

⑿遇祭寨時,外人不能進寨,寨子裡的人要出來,也必須等祭寨完畢。

在西雙版納傣族地區,也還有許多禁忌:

⑴傣族村寨裡有以竹或木編的臺子,並樹木樁,稱為“哉曼”,意為“寨心神”,不能

坐踏或拴馬。

⑵不能移動或觸弄神樹下送鬼的鬼匾、鬼籃、鬼臺、竹竿等祭品。

⑶旱地或菜園裡,不能大小便;墳場上的森林不能砍伐。

⑷佛寺裡的鼓不能隨便敲打,神像及作賧用的戈矛不能觸控。

⑸到傣族家中至樓口要脫鞋,進去後腳步要輕些,不能用腳跺樓板。

⑹房子內的中柱(傣族屋裡,一般都有四根大柱,側面較矮的兩根代表女性,中間高大的兩根代表男性。中間靠裡面的一根樓上一端貼有色紙,插有蠟條,是老人死時才靠的)一般人不能靠,不能掛東西,樓下的一端不能拴馬。

⑺樓下的磨不能空轉,碓不能空踩。

⑻正在燃燒著的柴不能用腳踏,燒過的火炭不能用腳搓或掃。

⑼在傣族家中,不要吹口哨。

⑽在傣族家中睡覺時,頭的方向最好不朝向主人的內室。睡前不用小篾樹最好側放在一

邊。

⑾不能跨過婦女的腳和觸控婦女的髮髻。

⑿有喪事的村寨,寨內的人禁止到其他村寨。...餘下全文>>

傣族有什麼風俗習慣

潑水節(傣歷新年)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節日。節期在傣歷六月,相當於公曆4月。潑水節這一天人們要拜佛,姑娘們用漂著鮮花的清水為佛洗塵,然後彼此潑水嬉戲,相互祝願。起初用手和碗潑水,後來便用盆和桶,邊潑邊歌,越潑越激烈,鼓聲、鑼聲、潑水聲、歡呼聲響成一片。潑水節期間,還要舉行賽龍船、放高升、放飛燈等傳統娛樂活動和各種歌舞晚會。

傣族以大米為主食,最具特色是竹筒飯

傣族幾乎全民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特別是40歲以上的人幾乎都要譁奘房中受戒

修行,參加每年三個月的入夏安居,誦經賧佛。傣語稱佛教為“灑散納”,稱釋迦牟尼佛祖喬答摩·悉達多為“貢達瑪”。

參考資料:baike.baidu.com/view/4093.htm?fr=ala0_1_1

傣族民族風情有哪些

傣族的重大節日是傣歷新年——潑水節、入夏安居節(關門節)、出夏安居節(開門節)傣族潑水節在農曆三月中旬,正值傣歷六月,是傣歷中一年的開始,所以潑水節就相當於咱們的春節。潑水節期間,傣族人要到佛寺中向佛祖敬獻貢品,青年男女則要穿上漂亮的衣裳,走到街頭相互潑水嬉戲。按照傣族風俗,用清水潑灑可以洗去一年的汙垢,祝福未來吉祥。傣劇發源於有一定人物情節的傣族歌舞表演及佛經講唱,後吸收滇劇、皮影戲的藝術營養,逐步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形式。 傣族以大米為主食,最具特色是竹筒飯。製作方法是將新鮮的米裝進竹筒後加水,放在火上燒烤,吃起來清香可口。傳統體育專案有賽龍舟、武術、賽馬、鬥雞、堆沙、丟包、鞦韆、孔雀舞、敲象腳鼓、浴水等。

傣族的風俗習慣

傣族主要居住在西雙版納地區。這裡山川秀麗,氣候溫和,雨量充足,有大片的熱帶原始森林。森林裡棲息著珍貴的野生動物,大個頭的亞洲象和美麗的孔雀,都是這裡的“居民”

傣族主要從事種植業。傣族村寨有一幢幢竹樓組成。竹樓多為兩層,樣式很漂亮,上層住人,下層沒有牆,存放雜物或關養家畜。

傣族的重大節日是傣歷新年——潑水節、入夏安居節(關門節)、出夏安居節(開門節)

傣族潑水節在農曆三月中旬,正值傣歷六月,是傣歷中一年的開始,所以潑水節就相當於咱們的春節。

潑水節期間,傣族人要到佛寺中向佛祖敬獻貢品,青年男女則要穿上漂亮的衣裳,走到街頭相互潑水嬉戲。按照傣族風俗,用清水潑灑可以洗去一年的汙垢,祝福未來吉祥。

傣劇發源於有一定人物情節的傣族歌舞表演及佛經講唱,後吸收滇劇、皮影戲的藝術營養,逐步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形式。

傣族以大米為主食,最具特色是竹筒飯。製作方法是將新鮮的米裝進竹筒後加水,放在火上燒烤,吃起來清香可口。

參考資料:百度

傣族的聚居地區、風土人情、民俗習慣簡介

主要分佈

傣族,我國的少數民族之一,中華民族的一部分。我國傣族人主要聚居在雲南省的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巨集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和臨滄地區,少數散居在附近其他州縣。傣族通常喜歡聚居在大河流域、壩區和熱帶地區。我國傣族人口約150萬,絕大多數的傣族都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

習俗/禮儀

傣族人忌諱外人騎馬、趕牛、挑擔和亂著頭髮進寨子;進入傣家竹樓,要把鞋脫在門外,而且在屋內走路要輕;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過火塘,不能進入主人內室,不能坐門檻;不能移動火塘上的三腳架,也不能用腳踏火;忌諱在家裡吹口哨、剪指甲;不準用衣服當枕頭或坐枕頭;晒衣服時,上衣要晒在高處,褲子和裙子要晒在低處;進佛寺要脫鞋,忌諱摸小和尚的頭,佛像等佛家聖物。

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節日與佛教活動有關。在每年傣歷六月舉行的潑水節是最盛大的節日,屆時要大擺筵席,宴請僧侶和親朋好友,以潑水的方式互致祝賀。潑水節期間,除酒、菜要豐盛外,各種傣族風味小吃也很多。傣族較重要的節日還有關門節、開門節,均為小乘佛教節日。新平、元江、景谷、金平等地傣族過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內容與活動都和當地漢族一樣。

在西雙版納傣族中,一家蓋房,全寨都要來幫助,新房落成要賀新房,先上樓的是小夥子,抬著牛頭,唱祝福歌,壯年男子抬箱子,已婚婦女抱被褥,姑娘們端著飯菜依次而上,然後在火塘上支好三腳架,擺上桌子,置酒備菜,唱賀新房歌,鄉親們還要給主人送一些象徵吉祥的禮物。

傣族還供奉自己村寨的社神,傣族人稱為“去拉曼”,意思為保護神,每年要祭拜兩次,栽秧前祭拜是為了祈求豐收,秋收後祭拜是為了感恩。各家備貢品送入供奉社神的房內,待唸完祭詞後,大家共食。新加入社的成員,要用雞、酒和臘肉條供奉社神。在元江、新平等地的傣族,普遍崇拜龍樹、龍神,元江傣族每年農曆三月祭龍樹時,全村要殺紅牛,殺前在紅牛身上用白灰畫成花紋,還要在牛身上披紅綠布。同月還要殺豬祭“天公地母”以求保佑牲畜平安。

婚俗

“趕擺黃燜雞”是西雙版納男女青年以食傳言的求戀方式,即姑娘把黃燜雞拿到市場上出售,如果買者恰恰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會主動拿出凳子,讓其坐在自己身旁,通過交談,如雙方情投意合,兩人就端著雞,拎著凳子到樹林裡互吐衷情;如買者不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會加倍要價。

“吃小酒”,在男女訂婚時,男方挑著酒菜去女方家請客,當客人散去後,男方由三個男伴陪同和女方及女方的三個女伴,共擺一桌共飯。“吃小酒”講吃三道菜:第一道是熱的;第二道要鹽多;第三道要有甜食。表示火熱、深厚和甜蜜。 新房落成要賀新房,先上樓的是小夥子,抬著牛頭,唱祝福歌,壯年男子抬箱子,已婚婦女抱被褥,姑娘們端著飯菜依次而上,然後在火塘上支好三腳架,擺桌置酒備菜,唱賀新房歌,鄉親們還要給主人送一些象徵吉祥的禮物。

婚禮之日雙方家裡都要舉行婚禮,大都先在女家進行。婚宴時,席桌上要鋪上綠色的芭蕉葉,菜餚有象徵吉祥的血旺(白旺)、年糕及各式菜。宴前新郎、新娘要做拴線儀式,即由主婚人用一根白線繞過雙方的肩,又用兩根白線分別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象徵純潔,然後由高齡老人將糯米飯捏成三角形蘸上鹽,置於火塘上的三腳架的頂點上,任其火燒後自然脫落,象徵愛情像鐵一樣堅實。

服飾

傣族有"旱傣"、"水傣"、"花腰傣"之分,其不同的裝飾代表著其支系的服飾文化。尤其是新平"花腰傣"服飾和金平清代傣族服飾很有文化價值。

傣族服飾淡雅美觀,既講究......餘下全文>>

傣族的習俗

1.婚姻

自由的婚姻制度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是傣族婚姻制度的顯著特點。青年男女婚前交往自由,戀愛自由。未婚青年男女在節日或盛會場合,可以自由和未婚女子談情說愛,傣族習俗中稱“串布少”(“布少”——姑娘)。傣族中很少“重男輕女”的意識,多生超生情況不多見。因此,家庭矛盾或由家庭引起的社會問題不多。由於家長制的薄弱和對個人個性發展的束縛較少,對傣族社會和文化的發展有積極的作用。傣族的思想很奇怪,他們大都是女人做事,男人閒著,他們那邊的男人娶妻,就像我們這邊的男人入贅。雖然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思想慢慢的變弱了點,但在一些平困地區,這種現象還是很嚴重!

傣族是一夫一妻制的個體家庭,一般有父母和子女兩代,也有祖孫三代同堂的。兒女長大結婚以後,便與父母分居另立家庭。父母大多隨幼子或幼婦女同住,家庭財產由幼子女繼承,幼子女負責贍養父母;已分居的兒女也可以得到部分財產,數量很少。家庭中男女平等,經濟獨立,

婦女在結婚前就開始有個人積蓄,結婚帶男方家的財物一旦離婚可以攜帶回孃家;男方到女方家上門期間,若夫妻關係破裂,男子也可以搬著自己的東西回父母處。寡婦可以改嫁,也可以招男子上門。如果男方離家數月沒有音信,女方可以另找配偶。夫婦死去,不管年紀多大,都要辦離婚手續,手續簡單,將一對蠟燭放在亡者棺上,即表示與死者離異。

2.竹樓

竹樓是傣家住房的主要特點。竹樓分兩層,上層住人,下層拴放牲畜。上層竹樓中間安放火塘,內間為臥室。竹樓由木柱支撐,正房四周由竹片圍成,樓板也由竹片拼接,房頂是人字形茅頂,人們要從梯子上樓。傣家竹樓通風、涼快、清潔、明亮,又可以防備野獸的襲擊,十分安全。

3.服飾

傣族的服飾顏色特別鮮明,大膽。像是明清時期的彩繪,特別漂亮。衣服上面繪畫上孔雀或是一些紫藤蘿等一些花,比較高階的用存手工繡,這種工藝已經比較少見了,價格也比較貴!就像早期傣族的斜挎包都是厚厚的佈線,手工製出來的,做工特別精緻,耐用,上面的畫案是一針一針繡出來的,如果現在還能儲存這種工藝的話,應該也會像阿拉伯地區的掛毯一樣聞名於世了吧!

傣家婦女穿筒裙,上著窄袖短衫,筒裙長到腳面,衣衫緊而短,下襬僅及腰際,袖子卻又長又窄。質地柔軟輕盈、色澤鮮豔大方,適於表現女子的體態,非常美麗。傣家的筒裙不是所有人都會穿的,最原始的穿法是一塊布縫成一個圓筒,圍在腰間,大概有一圈半!這種穿法一般只有當地人會穿,一般人穿一會兒就要掉!不過現在由於越來越多的人不會穿,方法已經改進了,可以扣上!傣族服裝最大的特色就是它是根據你的各部位貼聲定作的,你胖了或是瘦了就丟不可以穿了!男子多穿無領對襟短衫,冬天披棉毯,用白布或青布裹頭。男人紋身較普遍。現代由於傣族的貧困和落後,及穿傣族服裝的不方便,穿傣族衣服被看成是有傷大雅。所以越來越少的人穿了,儘管很多人會給自己定做一兩套,卻不怎麼穿~

4.禁忌

傣族的禁忌與宗教有關。如進入佛寺殿堂之前必須脫鞋,不許撫摸小和尚的頭。入傣家做客,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過火塘;不能坐門檻;不要進主人內室等。

5.飲食

與大多數亞洲民族相同,傣族人的飲食以穀類為主。不同地區的傣族主食穀類稍有不同。根據仲富蘭在《傣族風俗介紹》一文中所記載,德巨集的傣族人主食梗米,而西雙版納的傣族人主食糯米。(3)傣族人所食的肉類主要為豬肉、牛肉和雞鴨,很少是羊肉。(仲富蘭 3)苦筍、苦瓜是傣族的常見蔬菜。傣族人喜食昆蟲,蟬、竹蟲、蜘蛛都是傣族小吃的原料。(仲富蘭 3)

最具特色是竹筒飯。製作方法是將米裝進新鮮......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傣族民族風俗?
傣族人民的風俗?
傣族民族節日風俗?
傣族節日風俗?
漢族民族風俗?
水族民族風俗?
傣族人的風俗?
少數民族節日風俗?
回族民族風俗?
維吾爾族民族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