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曆和農曆?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26日

公曆和農曆的區別?

6月3號是工的陽曆生日 農曆生日就該是 四月廿一

六月初三是你的農曆生日 2010年的陽曆生日就是 7月14號

在農曆生日的基數上 每一年的陽曆生日都是不同的

農曆指的是陰曆還是陽曆

當然是陰曆了。陰曆又稱太陰曆,在天文學中主要指按月亮的月相週期來安排的歷法。以月球繞行地球一週(以太陽為參照物,實際月球執行超過一週)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為確定歷月的基礎,一年為十二個歷月的一種曆法。在農業氣象學中,陰曆俗稱農曆、殷歷、古歷、舊曆,是指中國傳統上使用的夏曆。而在天文學中認為夏曆實際上是一種陰陽曆。

贊助廣告

公曆是新曆還是農曆?

新曆

不知道為什麼很多內地都不講農曆可能是不務農的原因吧

農曆是我們中國幾千年廣大農民智慧的結晶

農曆是陽曆還是陰曆?

中國的一種曆法,是陰陽曆的一種,一般就叫陰曆。平年十二個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全年354天或355天(一年中哪一月大,哪一月小,年年不同)。由於平均每年的天數比太陽年約差十一天,所以在十九年裡設定七個閏月,有閏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又根據太陽的位置,把一個太陽年分成二十四個節氣,便於農事。紀年用天干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復始。這種曆法相傳創始於夏代,所以又稱為夏曆。也叫舊曆。

贊助廣告

參考資料:baike.baidu.com/view/15163.html

陽曆是什麼?和農曆一樣嗎?

公曆和農曆不一樣.我國目前使用的有公曆(又叫陽曆)和農曆(又叫陰陽曆)兩種. 公曆.把一年定為365天,比迴歸年短0.2422天,叫做平年.這樣,4年就要相差23小時15分4秒(5小時48分46秒×4),接近一天,把這一天加在2月裡,這一年就是366天,叫做閏年.但這樣一來,每4年又多算了44分56秒,每400年就要多算3天2小時53分20秒(44分56秒×100),所以每400年應少增加3天.為了便於計算,就作了"四年一閏,百年不閏,四百年又閏"的規定.

我國目前使用的有公曆(又叫陽曆)和農曆(又叫陰曆)兩種. 我國根據農業生產的需要,使用農曆.農曆一年中有時是12個月,有時是13個月,但13個月中有一個月稱為閏月,如閏七月,閏三月等,不算在正常月序之內.因為12個朔望月為354.3672天(29.5306×12),與迴歸年相差11天,過3年就相差30多天,所以過3年後就加一個閏月來消除這種誤差,這樣這一年就有13個月.我國南北朝時代,天文學家祖沖之發現,如果在19年中插入7個閏月,就和19個迴歸年幾乎相等,這就是19年7閏.這個發現要比古希臘人早160多年.

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為主要依據的叫“陽曆”,以月亮圓缺為主要依據的叫“陰曆”,兩者兼備的叫“陰陽曆

請採納答案,支援我一下。

公曆、陽曆、陰曆、農曆如何區分,什麼跟農曆是一樣的

陰曆:全稱“太陰曆”。曆法的一種。我國在辛亥革命以前所用的“陰曆”,其實是陰陽合曆。陰曆的特徵是:歷月的長短依據天象而定,平均值大致等於朔望月,大月30日,小月29日。歷年的長短只是歷月的整倍數,和迴歸年無關,歷月和四季寒暑無關。

陽曆:全稱“太陽曆”。曆法的一種。它的特徵是:年的長短依據天象,平均長度約等於迴歸年,月的長短則是人為規定,和月相盈虧無關。一年中分為若干個月也是人為規定。

農曆:即我國舊曆(陰陽曆)。二十四節氣起源於我國舊曆,而節氣對農業生產有重要意義,因而常把舊曆叫做“農曆”。節氣的確表示四季寒暑變化的時間,但它們是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而決定的,應該屬於陰陽曆中的陽曆部分。 所以說農曆是陰陽曆;至於公曆倒就是陽曆~

陰曆和陽曆的區別?

你好。

陽曆也叫公曆,來源於西方。比如算星座時、就是按照陽曆(公曆)計算的。

陰曆也叫農曆,來源於我們中國。

比如我們俗稱的八月十五中秋節、清明節、七夕、春節、就是按照農曆來計算的。而元旦、和西方的情人節(2.14)和聖誕節、國慶節、建軍節、黨的生日、都是按照公曆來計算的。

他們的主要區別就在於陽曆是國際通用的,而農曆是我們中國特有的。

陽曆以地球繞太陽轉一圈的時間定為一年。共365天5小時48分46妙。平年只計365天這個整數,不計尾數。陽曆每年分12個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2月只有28天。又規定7月以前,單月為大月,雙月為小月;8月以後,雙月為大月,而單月為小月。每年所餘的5小時48分46秒,只至四年約滿一天,這一天就加在第四年的2月裡,這一年叫閏年,所以閏年的2月有29天。

陰曆以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為一個月,共29天半。為了算起來方便,大月定做30天,小月29天,一年12月中,大小月大體上交替排列。陰曆一年有365天左右,也沒有平年閏年的差別。  陰曆不考慮地球繞太陽的執行,因而使得四季的變化在陰曆上就沒有固定的時間,它不能反映季節,這是一個很大的缺點。為了克服這個缺點,後來人們定了一個新曆法,就是所謂陰陽臺歷。現在我國還在使用的夏曆(也叫農曆或陰釘)就是這種陰陽合曆。它跟陰曆一樣,以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定做一個月,也就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可是它又用加閏月的辦法,使得平均每年的天數跟陽曆全年的天數相接近,來調整四季。陰曆約每過二三年多有一個閏月。

可能比較繁多,如果想真的瞭解。希望你耐心的閱讀。謝謝。

謝謝採納呢。

公曆是農曆還是陽曆

陽曆 ,公曆是現在國際通用的歷法,又稱格列歷,通稱陽曆。“陽曆”又名“太陽曆”,系以地球繞行太陽一週為一年,為西方各國所通用,故又名“西曆”。中國從辛亥革命後即自民國元年採用陽曆,故又名曰“國曆”。為與中國舊有之歷相對稱,故又名曰“新曆”。1949年正式規定公元紀年。

農曆是陰曆還是陽曆?陰曆和農曆哪個快?什麼是農曆,公曆?

農曆是陰曆親,農曆是中國的季節,公曆是世界公認的季度

日曆上陰曆和陽曆分別是什麼意思?

陰曆、陽曆、陰陽合曆

人類的生活與生產總離不開時間與空間,自己怎樣才能記住,向別人怎樣才能表達清楚以至準確地記錄某一事件,某一現象,都須要有一種固定的方法,這就是紀年、紀月、紀日、紀時的問題。

人們最容易觀察到的是日出、日沒、晝夜迴圈構成的一天,再長一些是月亮圓缺迴圈不已的月,更長一些是寒暑季節迴圈變化的年。經過長期的觀察,人們發現月亮圓缺迴圈一次(朔望月)大約是三十天或二十九天,季節迴圈一次(迴歸年)大約是365或366天。如果不按這些標準,改以太陽,月亮在天球的恆星背景中的方位為標準,則在天文學上還有恆星月(比朔望月短些)和恆星年(比迴歸年長一點)。其他還有近點月、交點月等,這裡就不去講它們了。

年、月、日都是周而復始迴圈不己,本來是無所謂頭和尾的,但人們為了方便總不能不給它規定出一個開頭之處。各民族、各地區、各時代,有不同的規定,於是就產生了互相換算年首、月首的問題。

日的開頭有從天明、平旦開始,從日落開始,從夜半子時開始等幾種計演算法。

月的開頭有從月圓開始和從新月出現開始等幾種計演算法。

年的開頭有從晝夜長度由長變短的冬至開始,和晝夜長度相等的春分開始,和從其他的標誌開始等多種計演算法。

最令人頭痛的問題是一個朔望月不是三十天整,而是二十九天半還多一點。但是在實際生活中不能把一天分為兩半,使它的上一半屬於上一個月,同一天的下半天屬於下一個月,那樣太不方便了。一年365天如果規定為十二個朔望月,共354天,則還剩下十一天,朔望月29.5309天和迴歸年365.2422天之間沒有一個公倍數,不能形成周期,顧此失彼,怎麼辦?

正是由於對這幾個問題處理的方法不同,在世界上有過幹差萬別,各種各樣的歷法。歸納起來不外三種:陰曆、陽曆、陰陽合曆。前兩者只顧一頭,第三種是兩頭兼顧。

先說陰曆,它是單純根據月亮圓缺的週期制定的。所謂“單純”就是它只顧月亮這一頭,不管由太陽與地球的關係而產生的氣候冷熱等季節變化。月亮又叫做“太陰”所以這一類曆法叫做“太陰曆”,簡稱為陰曆。當月亮和太陽正好分處於地球兩邊的時候,柔和的月光通宵達旦地照耀著酣睡的大地,這個月亮最圓的時刻叫做“滿月”,也叫做“望”。由於月亮是時刻都在運動著的;所以嚴格地說來,真正的“望”只是極短暫的一瞬間,一剎那,一般人是觀察不到那樣的細微變化的,通常就把包括真正的“望”這一天全天叫做“望”日,或者簡稱為“望”,這是一種最容易觀察到,最顯著的—種天象。與此相反,當月亮正處在太陽與地球中間的那一天,人們根本無法看到月亮的任何一點形象,這一天就叫做“朔”,在天文學則是指月亮的黃道經度和太陽的黃道經度正正相符合的那一瞬間。天文學家把月相變化的週期,即從朔到朔或從望到望的時間長度叫做“朔望月”,藏曆中稱之為tshes-zla,也可譯為“太陰月”。多年的觀測表明朔望月的長度不是固定不變的,它的平均長度為29天12小時44分,即29.5306日,這是制定曆法非常重要的一個數據,必須牢牢記住。初步可暫時粗略地記為二十九天半。

??最典型的陰曆是伊斯蘭曆裡用於歷史紀年和宗教祭祀的“月分歷”(區別於用於農業上的“宮分歷”)在我國古代把它叫做“回回曆”。它永遠固定地以十二個朔望月為一年,平均每個月為29.5日,十二個月共354日,閏年在年底增加十日為355日,不設閏月。

??另外,我們知道與人類,特別是處於地球的溫帶的人們的生活和生產有密切關係的是春暖、夏熱、秋涼、冬冷的氣候變化。這種由春、夏、秋、冬四季迴圈所構成的年叫做“迴歸年。”也就是太陽從最高到最低,再從最低迴到最高的週期......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公曆和農曆?
公曆和農曆一樣嗎?
公曆和農曆是什麼意思?
公曆和農曆有什麼不同?
公曆和農曆轉換?
怎麼區分公曆和農曆?
公曆和農曆的由來?
公曆和農曆換算?
公曆和農曆生日轉換?
公曆和農曆的怎麼辨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