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氏現在姓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9日

拓跋是現在的什麼姓

拓跋是三國和晉朝時的鮮卑姓氏和部族,後來建立了梗魏。北魏孝文帝推行漢化政策而改拓跋為元姓。現在就只有元沒有拓跋了。不排除解放後有家族自行恢復古姓的。

現在還有姓拓跋的人嗎? 15分

是改姓元了,但現在寧夏與甘肅交界的寧夏地區有一部分真正的拓跋後裔,並不是姓元的,是姓王的.參考資料:中央四訂走遍中國>

現在還有姓耶律、完顏、拓跋、孛兒只斤的嗎

姓耶律、完顏、孛兒只斤已經滅絕了。

姓拓跋的現在還有,中國現存81個複姓裡排46。

拓跋氏之所以還存在,因為拓跋其實是個漢姓。黃帝娶妻嫘祖,生子昌意,昌意的小兒子悃被封在北土,以拓跋為姓。

贊助廣告

後來部分拓跋氏加入了鮮卑,從此成為鮮譁拓跋氏的一支。鮮卑拓跋氏又繁衍出党項拓跋氏。

現在鮮卑拓跋氏和党項拓跋氏也滅絕了,但漢族拓跋氏依然存在,拓跋氏郡望在潁川郡和雁門郡。

拓跋姓什麼時候當上皇帝的什麼朝代

北魏道武帝(371-409)【注:拓跋珪死後,其子拓跋嗣繼位,於公元410年(永興二年)諡拓跋珪為宣武皇帝,廟號烈祖,公元420年(泰常五年)才改諡為道武皇帝,公元491年(太和十五年)改廟號為太祖。】,北魏(386-556)王朝的建立者,386-409年在位。鮮卑族拓跋部人。先世曾建立代國,為符堅所滅。淝水戰後,他乘機復國,初稱代,不久改稱魏。皇始二年(397年)攻破後燕都城中山(今河北省定縣),擁有黃河以北地區,成南北朝對峙之勢。次年建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他使鮮卑人分地定居,從事耕種;任用漢族地主官僚,加速鮮卑社會發展。晚年政事苛暴,為次子拓跋紹殺死。

贊助廣告

北魏皇帝本來是姓元的,為什麼後來要改姓拓跋呢

北魏孝文帝拓跋巨集改革後,改革有項措施是漢化政策,為了得到漢族當地大地主的支援,促進民族的融合!漢化政策中有項是改漢姓是穿施之一,求採納

拓跋氏為什麼改姓元?

正史這樣說:太和二十年,魏孝文帝下詔:“北人謂土為拓,後為拔。魏之先出於黃帝,以土德王,故為拓拔氏。夫土者,黃中之色,萬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資治通鑑》齊明帝建武三年)

還有可能和蒙古建國號元一樣,都是看中了這個字的涵意

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改了什麼姓氏?

鮮卑族姓氏皆改漢姓,所改之漢姓,以音近於原鮮卑姓者為準。拓拔巨集以鮮卑拓跋部本氏為首姓,拓拔氏改漢姓元氏。

皇族以下,第一位為鮮卑族姓丘穆陵氏,改漢姓為穆氏;第二位為鮮卑族姓步六孤氏,改漢姓為陸氏;第三位為匈奴族姓賀蘭氏,改漢姓為賀氏;第四位為鮮卑族姓獨孤氏,改漢姓為劉氏;第五位為鮮卑族姓賀樓氏,改漢姓為樓氏;第六位為鮮卑族姓勿忸於氏(萬忸於氏),改漢姓為於氏;第七位為庫莫奚族姓紇奚氏,改漢姓為嵇氏;第八位為鮮卑族姓尉遲氏,改漢姓為複姓尉遲氏。

姓氏改革方面,共有100餘種鮮卑姓改為漢姓。其中,10個皇族宗室姓氏全部改變,除將帝姓拓跋氏改為元氏以外,又穿紇骨氏改為胡氏,普氏改為周氏,拔拔氏改為長孫氏,達奚氏改為悉氏,伊樓氏改為伊氏,丘敦氏改為丘氏,侯氏改為亥氏,乙旃氏改為叔孫氏,車焜氏改為車氏。其他鮮卑姓氏改變為漢姓的有,丘穆陵氏改為穆氏,步六孤氏改為陸氏,賀賴氏改為賀氏,獨孤氏改為劉氏,賀樓氏改為樓氏,勿忸於氏改為於氏,是連氏改為連氏,若干氏改為苟氏,拔列氏改為梁氏,等等。

陳姓的起源中有一支就是起源於侯莫陳

拓跋姓的得姓始祖

拓跋力微。據《魏書·序紀》記載,拓跋氏歷史的序幕是從拓跋毛開始的。他為“遠近所推,統國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威振北方,莫不率服”。所謂統國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大約都是一個氏族部落聯盟中的氏族部落。拓跋毛後,五傳到了拓跋推寅時候,正值東漢初年,拓跋氏開始從原來的居地向南移動。“南遷大澤,方千餘里,厥土昏冥沮洳”。七傳到了拓跋鄰,以所在地荒遐,又謀南遷,因年老,傳位於子拓跋詰汾,帥部南移。“山谷高深,九難八阻,於是欲止。有神獸,其形似馬,其聲類牛,先行導引,歷年乃出,始居匈奴之故地。”神獸之說,是拓跋氏早期的神話傳說。拓跋詰汾死,子拓跋力微立。在《魏書·序紀》裡,拓跋力微被稱為始祖,他在位五十八年,活了一百零四歲。在拓跋氏歷史上,力微是有貢獻的,因此他被稱為始祖。

党項拓跋氏和鮮卑拓拔部有什麼區別

党項諸姓部落中有細封氏、費聽氏、往利氏、頗超氏、野離氏、房當氏、米擒氏、拓跋氏等部,稱為党項八部。其中拓跋氏在党項諸部中最為強盛。

党項拓跋和鮮卑拓跋是否為同一民族,史學界一直有截然相反的看法。支援党項拓跋和鮮卑拓跋同一民族有以下理由。

1、姓氏相同:西夏的國王雖然姓李,但他們的祖先卻和鮮卑拓跋的姓氏一字不差,都是拓跋。

2、西夏拓跋自稱鮮卑族的後裔:《宋史》卷485《夏國傳》上,元昊上宋仁宗表章:“臣祖宗本出帝胄,當東晉之末運,創後魏之初基。”《遼史》卷115《西夏外記》:“西夏本魏拓跋氏後。”《金史》卷134《西夏傳》:“夏之立國舊矣,其臣羅世昌譜敘世次,稱元魏衰微,居鬆州者因以舊姓為拓跋氏。” 党項原先是披髮,或者蓬首。鮮卑人有過禿髮的風俗,元昊認為祖宗為鮮卑拓跋之後,為了懷念先祖,保持舊俗,他率先自禿其發,即剃光頭頂,穿耳戴重環飾,以示區別。然後強令党項部族人民仿效他的髮飾,限期三日,有不服從者,任何人都可處死他。一時間党項民眾爭相禿髮。

反對黨項拓跋和鮮卑拓跋的不同民族的人理由也很多。

1、起源地不同:党項原居青藏高原。中國古代泛稱這一帶居民為羌族,党項和吐蕃也都被認為是羌族的一支。就語言和風俗習慣而言,党項和吐蕃似有血緣關係。而鮮卑族遷徙到青藏高原的一支是吐谷渾,系出慕容氏,不姓拓跋,慕容氏與拓跋氏之間是宿敵,党項拓跋氏得自吐谷渾幾無可能。當代有學者研究西夏語言發現西夏語與安多藏語十分接近,亦能說明西夏的拓跋氏屬羌藏系統。

2、拓跋鮮卑改了姓氏:後魏自孝文帝實行漢化以來,從公元496年起,拓跋氏就改成了元氏,也就是說此拓跋姓氏不是彼拓跋。

3、史書記載:《資治通鑑》卷193胡三省注云:“拓跋起於鮮卑,昔時党項諸部亦自有拓跋姓。”說明党項之拓跋不同於鮮卑之拓跋。也就是說,拓跋姓為羌族固有的姓氏。

冒用鮮卑拓跋氏。由於北魏滅亡,羌族的這個部落借用拓跋的姓氏,以達到震懾其他部落的目的。

雖然正反雙方都拿出了自己的觀點,也都有理論根據,我仔細研究史料後,還是覺得党項拓跋是鮮卑拓跋的可能性大,根據有六:

1、《說文·羊部》:“羌,西戎牧羊人也,從人從羊,羊亦聲。”羌,屬他稱,即當時中原部落對西部(陝西、甘肅、寧夏、新疆、青海、西藏、四川)遊牧民族的泛稱。所以可以肯定地說,氐羌族群絕不是一個單一的民族,他們有不同的語言、服飾、習俗等,唯一的共同點可能就只是“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方式。党項羌的地域很大,史書記載:“党項羌各部間平日往來較少,而每隔三年要舉行一次大的會盟活動,殺牛羊祭天。遊牧民族往往通過會盟來解決內部的草場糾紛、部落間的衝突等,並依照習慣法來處理;決定對外聯合作戰或抵禦其他部入侵等重大事件,以及草場的劃分,重申部落的法規等事項。”這就表明,拓跋部雖然屬於党項羌的一個部落,但同一個民族居住的地點很廣,各部落聯絡也不是很方便,其居住地點也許是在青藏高原與甘肅交界地區,甚至就在甘肅境內。而這一地區曾是拓跋鮮卑的領土,北魏所建的莫高窟、麥積山石窟、北石窟寺就在這一地區,而且這一地區在北魏時期還很繁榮,比如涇州就是北魏王朝的西北重鎮之一,正位於絲綢之路的東段北道之上,北魏歷任的涇川剌史,大多數是由當時的朝廷權臣來擔任的。同時,這一地區始終是各朝代難以控制的區域。此外,史書還記載:“北魏孝文帝拓跋巨集改革時,率王族改為元姓,其王族之外的拓跋氏遂成為庶姓,仍為拓跋氏,不與皇室同族。”由此可見,北魏滅亡後,或在此居住或逃亡於此將元姓恢復為拓跋姓的皇族、仍為拓跋姓的拓跋鮮卑的後代,與羌族融合在一起不是不可能的。......餘下全文>>

拓跋姓的遷徙分佈

拓跋氏複姓或是古老的姓氏,但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臺灣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四百五十四位門閥,得姓歷史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曆史,拓跋氏望出潁川郡、雁門郡。拓跋姓在大陸和臺灣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據《魏書·官氏志》記載:“黃帝子昌意少子悃,受封北土,黃帝以土得王,北俗謂土為拓,謂後為跋,故以拓跋氏。後孝文帝改為元氏。自是拓跋降為庶姓。”另《北史·魏本紀》、《通志·氏族略》上也有同樣的記載。由此可知,北魏的拓跋氏的得姓歷史至今已有1600多年。鮮卑族的拓跋部在今西北部的內蒙古等地建立代國,後為前秦苻堅所滅。淝水之戰後,拓跋珪於公元386年重建代國稱王,同年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先建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後孝文帝遷都洛陽。統治區域北至蒙古高原,西至新疆東部,東至遼西,南至淮河、秦嶺為界。共歷17帝,171年。拓跋姓望居潁川郡(戰國時秦國置郡,相當於現在河南省禹州一帶地區)、雁門郡(戰國時趙國置郡,相當於現在山西省代縣一帶地區)。

相關問題答案
拓跋氏現在姓什麼?
現在是什麼星座?
現在是什麼天干地支?
塔羅占卜他現在想什麼?
姓氏周的取什麼名字好?
劉字姓氏五行屬什麼?
姓氏五行屬什麼?
閔的姓氏五行屬什麼?
張作為姓氏五行屬什麼?
雙子座在古代姓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