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姓的來源和歷史?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1日

竇姓的歷史名人

2008-11-11 22:35竇 嬰:西漢大臣。字王孫(公元前?-公元前131),觀津(今河北省衡水東)人。竇太后侄。吳、楚七國之亂時,被景帝認為大將軍,守滎陽,監齊、趙兵。七國破,封魏其侯。武帝初,任丞相。推崇儒術,反對道表法裡的黃老學說,為竇太后貶斥。後因罪被殺。

竇 融:字周公(公元前16年-公元62年),扶風平陵(今陝西省咸陽西北)人,世代仕官河西。新莽時封建武男,後因參加鎮壓綠林、赤眉農民軍,拜渡水將軍。新朝滅亡,降更始政權,求任張掖屬國都尉。更始覆滅,被張掖、武威、酒泉、金城、敦煌五郡長吏推為行河西五郡大將軍事,據境自保。他先奉隗囂正朔,後見光武帝號令嚴明,有意投靠。時光武帝聞河西殷富,士卒精壯,也遣使與他聯絡。建武五年(29年),融接受東漢政權涼州牧的官職。八年,光武帝徵隗囂,融率部來會合,擊破隗囂後,封安豐侯。隴蜀平定,融奉召入京,歷任冀州牧、大司空、代行衛尉事兼領將作大匠。竇氏貴寵,一門先後一公、二侯、三公主、四二千石,府邸相望京邑,奴婢以千計。融子放縱,多行不法。永平二年(59年)從兄子竇林因罪處死,明帝令融就第養病。歲餘,融上衛尉印綬。五年卒,年七十八歲。

贊助廣告

竇 威:字文蔚,漢代扶風平陵(今陝西省咸陽西北)人,太穆皇后從父兄也。初為漢高祖丞相府司錄參軍,博物多識,朝章國典,皆其所定。終內史令。集十卷,今存詩一首。

竇 憲:字伯度。東漢扶風平陵(今陝西省咸陽西北)人,是竇融之曾孫,領兵出塞3000餘里,大破匈奴,登燕然山,刻石紀功而還,拜大將軍,總攬大權。和帝既長,憤其驕縱,與中常侍鄭眾等合謀,迫令自殺。

竇 武:字遊平(?-168),扶風平陵(今陝西省咸陽西北)人。桓帝延熹八年(165年)以長女被選入宮,拜侍中;女於同年冬被立為皇后,遂遷越騎校尉,次年改官城門校尉。時正第一次黨錮之禍,上書為黨人求情。桓帝死,無子,與其女竇太后迎立靈帝,任大將軍輔政,封聞喜侯。他引用陳蕃、李膺、杜密等黨人參政,合謀殺中常侍曹節、王甫等。事洩,反為曹節等所殺。

贊助廣告

竇 鞏:字友封(772或773-831或832),唐扶風平陵人。竇庠弟。憲宗元和二年進士。袁滋闢為從事及掌書記。入朝拜刑部郎中。元稹觀察浙東,奏為副使後兼御史中丞。平居與人言不出口,時號“囁嚅翁”。工五言詩。與兄竇常、竇牟、竇群、竇庠合有《竇氏聯珠集》。

竇 蘋:字之野,生卒年不詳,生活在北宋仁宗時代。《酒譜》雜取有關酒的故事、掌故、傳聞計十四題,包括酒的起源、酒的名稱、酒的歷史、名人酒事、酒的功用、性味、飲器、傳說、飲酒的禮儀,關於酒的詩文等,內容豐實,多采“舊聞”,且分類排比,一目瞭然,可以說是對北宋以前中國酒文化的彙集,有較高的史料價值。此書成書於宋仁宗天聖二年(公元1024年),後收入於陶宗儀《說郛》中。其“酒之文十三”,本收《酒德頌》、《醉鄉記》、《清河先生傳》三篇前人關於酒的文章。

竇 默:字子聲(1196-1280),初名傑,又字漢卿,元代廣平府肥鄉縣興教鄉人(現邯鄲市肥鄉縣)。竇默是我國元代傑出的政治家、理學家、教育家和醫學家。竇默自幼熟讀詩書,廣結朋友,和許衡、姚樞等當時的理學家共同探討程朱理學,“凡經傳、子史、禮樂、名物、星曆、兵刑、食貨、水利之類,無所不講”,無所不學。廣泛涉獵,無止的追求,使他的儒學知識更為豐富和系統化,特別是朱熹思想的滲透,形成自己一套觀點,為他日後出仕元廷,輔佐世祖,成就帝業,奠定了基礎。

竇太后:中華帝國黃老學派的最後一個代表人物,名漪(公元前205-公元前135),河北清河郡觀津人,在呂后時被選入宮。呂后......餘下全文>>

竇姓 在漢朝的歷史

這個問題問的好,竇是整個漢朝除劉姓之外的第一大姓。從西漢到東漢,都有不少竇氏家族的人在朝中擔任大官。

竇太后是漢文帝的老婆,漢武帝的奶奶。自漢武帝朝代起,竇氏就作為外戚在朝中任官。

竇嬰:竇太后的侄子,大將軍,魏其侯。

竇融:西漢末年的諸侯之一,因佐光武中興,官至大司空,其時竇家一門,一公,兩侯,三駙馬,四個二千石,可以說優容殊甚。

竇固,竇融之侄,為公主駙馬,明帝時以奉車都尉率兵西擊匈奴,大破之,胡虜盡服。此後在朝任大官,賞祿巨億,而性謙儉,愛人好施,人皆稱頌。死諡文侯。

明帝皇后為竇氏。明帝崩,和帝立,竇氏為皇太后,以和帝年幼,竇太后遂臨朝稱制。從此以後,東漢就再也沒有成年皇帝了。其孃家兄弟一門四侯,竇家權傾朝野。

竇憲,和帝時竇太后之孃家兄弟,以車騎將軍北擊匈奴,大破之,斬名王以下一萬三千級,降匈奴八十一部二十餘萬眾,虜眾崩潰,單于遁走,追至西海而降服之。竇憲以邊雜之師,一舉而空虜庭,膽之衛青霍去病,其功績猶當過之。於是登燕然山,勒銘而還。拜大將軍,位在三公之上。惜其擅弄威福,被逼令自殺。

桓帝后妃竇氏,亦出此門。桓帝崩,靈帝立,竇氏以太后臨朝稱制。其父竇武,拜大將軍,總攬樞要,招納賢才,為天下清流所宗。與陳蕃謀誅宦官,事覺被殺。

歷史上姓竇的名人?

三字經: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竇燕山

名禹鈞,號燕山。後周漁陽人。在五代後晉時,明瞞暗騙,勢壓貧賤,不講天理良心,30無子。傳說一夜其父送夢,對燕山說:“你心德不端,惡名張注天曹,日後無子,兼且無壽。速要改惡從善,大積陰德,廣行方便,挽回天意,改過呈祥”。燕山醒來將父夢中的話牢記在心,從前之惡,不再敢為,而且廣行方便,家中又設立義館,請明師教訓,幫助家貧子弟讀書。他創辦過40多所義學,官作諫議大夫,由他推薦提拔成名的青年不計其數。一夜又夢見父親說:“你今陰功浩大善名張注天曹,後有5子,齊登科甲,壽添89歲”。此後修身積德,更加殷勤。後來,果然連生儀、嚴、侃、偶、傅五子,由於他教子有方,5子勤奮學習,先後登科。

很多,自看詞條。

姓竇的祖先是誰

竇姓的祖先,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少康。少康是大禹之後,其父相即夏帝位後,被后羿趕走;不久后羿又被寒浞殺死。王后緡從牆洞裡逃出,奔回孃家,後來生下少康。少康長大後供聯合諸侯,誅殺寒浞,恢復了夏朝。為紀念母親從洞中逃出,少康的次子龍就被少康賜姓竇(竇即洞)。竇龍便是竇姓的始祖。

少康的母親緡是有仍國(今山東濟寧)人,有仍國就成為竇姓最早的發源地。另外,古地名中多有“竇”,所以也有以地名為姓的竇氏。《姓氏考略》中載,古時西北氐族的一支也是以竇為姓的。所以,竇姓中有一部分還是源自氐族。

自西漢竇猗房貴為太后,竇氏一門,名人輩出

請問一下【竇】姓來源如何?有多少年的歷史了?得姓始祖是誰?遷徒分佈於一些什麼地方?

姓氏來源竇氏得姓始祖是夏禹的六世孫——龍。

禹子啟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啟死後啟子太康繼位。太康即位後,喜好遊獵,不理政事。太康十九年(前2033年),太康帶著家眷、親信去洛水南岸遊獵。一去三個多月不回來,弄得百事廢弛,民怨沸騰。東夷族有窮氏(在今山東省德州市北)部落首領后羿乘機起兵,奪取了夏的都城安邑。太康帶著獵物興高采烈地回來,在走到洛水岸邊時,見對岸有重兵把守,便慌忙派人過河探問,這才知道是后羿不讓他回都,各部落首領都不滿意太康的荒唐,又懼怕后羿的實力,誰也不來幫助。太康後悔不及,只好在陽夏築了一座土城居住下來。史稱“太康失國”

太康的幾個弟弟見兄長不能回都,就陪著母親來到洛水北岸苦苦盼候,始終沒有能等到。四兄弟就作了一首歌來追念他們的祖父禹的功績和品德,傾訴目下的淒涼悲哀之情。這首歌就是《尚書》中著名的《五子之歌》。歌詞是:

“其一曰: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予視天下愚夫愚婦一能勝予。一人三失,怨豈在明?不見是圖。予臨兆民,懍乎若朽索之馭六馬。為人上者,奈何不敬!其二曰:訓有之,內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牆。有一於此,未或不亡。其三曰:惟彼陶唐,有此冀方。今失厥道,亂其紀綱,乃底滅亡。其四曰:明明我祖,萬邦之君。有典有則,貽厥子孫。關石和鈞,王府則有。荒墜厥緒,覆宗絕祀。其五曰:嗚呼曷歸!予懷之悲。萬姓仇予,予將疇依?鬱陶乎予心,顏厚有忸怩。弗慎厥德,雖悔可追。”

后羿廢黜太康後,立仲康為帝。太康失國10年後病死於陽夏(今河南太康縣)。仲康即位,一心想奪回被后羿篡奪的大權,他讓胤侯執掌兵權,去征伐后羿的黨羽羲和部落,試圖削弱后羿的力量。后羿殺了司天官伯封氏,軟禁了仲康。仲康的兒子相隻身逃往帝丘(今河南省濮陽縣),后羿帶兵追殺,相又逃奔斟灌(今山東省壽光縣東)氏。仲康憂悶成病,在位二十三年,於公元前2004年因病而亡。葬於安邑附近(今山西省夏縣西池下村)。

夏同姓諸侯斟鄩氏和斟灌氏擁立相為夏帝,相以天子旗號,整頓兵馬。二年己卯(前2002)征伐了東夷部落的淮夷、風夷、黃夷,不久,方夷來朝見,服從於相。后羿在仲康駕崩後,篡夏自立,他仗著射箭的本領,吃喝玩樂,四出遊獵,把國家政事交給他的家臣寒浞。寒浞瞞著后羿,收買了后羿的貼身衛士蓬蒙。相八年乙酉(前1996)有一次,后羿打獵回來,寒浞派蓬蒙把他殺了。

寒浞殺了后羿,奪了王位,霸佔了后羿的愛妾,並生下兩個兒子,一個叫澆(ao,傲),力大無比,寒浞封他於過(今山東萊州東);一個叫豷(yi,意),封他於戈(今陝西華陰)。寒浞怕夏族跟他爭奪天下,相二十八年乙丑(前1976)便派兒子澆率有過氏兵進攻斟鄩氏、斟灌氏。將帝相殺死,火焚夏宮。

那時候,帝相的后妃有仍緡已懷孕在身,聞相被殺,就從牆洞(竇)中逃出。緡是夏諸侯國有仍氏之女,逃出後就直奔有仍(今山東濟寧)國。緡回到孃家,丙寅(前1975)夏四月初五生相的遺腹子少康。有仍氏因少康是夏后氏之遺孤,對他特別關愛。

少康自幼生得浮明伶俐,並且勤學好問,有著與常人不同的睿智和決心,母親緡後非常欣慰。有仍國是一個很小的部落方國,少康自幼與百姓打成一片,深知百姓疾苦,對他人甚為和善,自己也很受別人歡迎。

緡後希望少康有出息,將來光復夏室,於是傾盡全力教育他,向他講述太康失國的痛恥。少康對此銘記於心,並從小立志要復國雪恥,刻苦學習武藝。後來他拜當時聞名的大賢斟玄為師,向他請教王道天命之學問。斟玄常教導他說:“為王者必以百姓為重。仁則百姓歸,國家安;暴則百姓離,國家亂。”......餘下全文>>

中國姓竇的有多少人

古往今來,竇姓人數雖然不是很多,算不上中國華民族的大姓,但在古代特別是漢唐時代卻是聲名顯赫,竇姓以悠久光輝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傑出的人才,巨大的貢獻,一直塑造著大中華獨特的形象。竇姓家族,名人輩出,群星閃爍,善理政局的政治家,激流勇退的識時務者,以山水為娛的藝術家,一心從事學問的的教育家,其名聞逸事常伴百姓耳邊。寧朝時編的《百家姓》就把“竇”姓編在第39位,封建社會特別是寧、元、明、清幾個朝代,《百家姓》廣泛流傳,一直成為沿襲不改初學兒童必讀課本。這說明竇氏家族決非泛泛之輩,而是一個古老且源遠流長的氏族,也是一個對國家對社會作出突出貢獻的優秀的家族

姓竇的怎麼介紹自己的姓氏

竇娥冤的竇。。。。

竇姓的圖騰是什麼啊

得姓始祖:夏朝時期,少康的次子竇龍。

圖騰釋義:竇姓,以貝為圖騰。“貝”是夏商周三代及以前古人交易的貨幣。買要付出貝幣,賣要收回貝幣,“”是收回貝幣者的“頭”,以目觀幣之像。古代“曰中為市”,為“穴”字所像。“穴”的“宀”是“曰中天齊”的象徵;“八”是“市場”、“集市”象徵。

郡望探流:扶風郡。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置右扶風,為三輔之一。三國魏時改為扶風郡。在今陝西省長安縣以西。

人文景觀:1、竇建德墓據記載在河南靈寶縣城北朱陽村

2、文獻記載竇融墓在安徽霍丘縣西邊

家風家規:門傳四海,名冠三君。——唐·竇威

姓氏對聯:才俊名傳四海;夏王威播九州。

相關問題答案
竇姓的來源和歷史?
範姓的來源和歷史名人?
徐姓的來源和歷史?
賀姓的來源和歷史?
鄧姓的來源和歷史名人?
井姓的來源和歷史?
韓姓的來源和歷史名人?
呂姓的來源和歷史名人?
朱姓的來源和歷史名人?
姓孫的來源和歷史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