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姓氏的由來?
魏姓氏的由來
魏 百家姓排名: 47
由來:
在西周初分封的姬姓諸侯國中,有一個畢國,統治畢國的君主是畢公高,到春秋時,畢公高的後裔萬在晉國做官。晉獻公把魏國的舊土地賜給他,作為他的封邑,命為為大夫。
晉獻公死後,畢萬家族勢力強大,他的子孫用封邑作為姓,稱為魏氏。公元前225年,亡國以後的魏國國民,為紀念故國,用國號為姓氏,又形成一批魏姓居民。
魏氏早期主要是在現在的山西、河南、山東省境內發展繁衍,也有部分居住到湖北、湖南省境。東漢時,江南一些地方已經有魏姓居民。
魏姓人才濟濟,秦末有個被陳勝起義軍立為魏王的魏咎,他的弟弟魏豹作為漢初諸侯王。西漢有大臣魏相,隋末有個河北農民起義首領魏刀兒,唐代,魏姓有魏徵,、魏元忠、魏知古、魏暮、魏扶等6人先後任宰相。北宋有個詩人叫魏野,南寧有個名將魏勝,學者魏了翁,明代有個戲曲音樂家魏良輔還有專斷國政的宦官魏福賢。清代有個治程和朱理學的保和殿大學士魏裔介、刑部尚書魏象樞,還有散文學家魏禧,思想家、史學家、文學家魏源,文學家魏秀仁現代有個作家叫魏金枝。
魏姓在當今中國姓氏中居在第47位。
姓氏魏的起源是什麼?
一、魏姓姓氏淵源:
1、源於姬姓,出自晉國大夫周文王曾孫畢萬的封地魏邑,屬於以居邑名為氏。
據史籍《元和姓纂》記載,魏氏是黃帝的姬姓嫡裔,他們原是畢國的人,傳到周文王的曾孫盯萬的時候,畢國被西戎所滅,便投奔到晉國,成為晉獻公的大夫。畢萬因於公元前661年在晉國攻滅霍、耿、魏三國戰鬥中,立下了大功,於是晉獻公就將原是姬姓國的魏(今山西芮城)地賜給他為邑。此後,畢萬的子孫以邑為氏,稱為魏氏。當晉公子重耳流亡之時,畢萬的孫子魏犨隨同一起流浪,後得秦穆公之力,重耳被迎立為晉國國君,是為晉文公。晉文公封魏犨(魏武子)為大夫,承襲魏氏封邑。公元前445年畢萬後代魏斯演出了歷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晉”,自成諸侯,建立魏國,稱魏文侯,建都安邑(今山西夏縣),此後其勢力日益擴大。魏國於公元前225年為秦國所滅。亡國後的魏國王族以國名為氏,形成魏氏最重要的一支,史稱魏氏正宗。
史籍《玉篇》中說:“魏,象魏,闕也。”魏即指闕,宮門之臺觀。《文選》中說:“是以來儀羽集於觀魏。”張銑注:“來儀,鳳也……觀、魏,皆闕也。”唐朝林寶所著的《元和姓纂》、鄭樵的《通志》均將魏氏列入“以國名為氏”類,《元和姓纂》認為:“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受封於畢,裔孫萬仕晉,封於魏,至掣、絳、舒,代為晉卿。後分晉,為諸侯,稱王。至王假,為秦所滅,子孫以國名為氏。”《通志》中記載更為詳細,認為:“魏氏,始祖畢公高,封於畢,為畢氏。杜預曰:‘畢在長安西北’。今長安縣西有杜山,又曰畢陌。至畢萬事晉,封於魏。杜預曰,魏在河東河北縣。河北今為平陸縣,陝州治有魏城。後雖遷徙不常,自封魏之後皆號魏,惟徙樑之後,亦謂之樑。畢公高,周文王第十五子,蓋庶子也,故云姬姓之別族。周武王伐紂,而高封於畢,其後絕封為庶人。其苗裔曰畢萬,卜事晉,遇屯之比,辛廖佔之,曰:‘吉。此公侯之卦。’獻公十六年,趙夙為御,畢萬為右,以伐耿、霍、魏三國而滅之,以魏封畢萬為大夫。生魏犨,從晉公子重耳出奔,及重耳立,以犨襲魏氏後,治於魏。武子之後,世為晉卿。生悼子,徙治霍,今晉州霍邑是也。生魏絳,晉悼公曰:自吾用魏絳,八年之間,九合諸侯,和戎翟,絳之力也。’賜之樂,是為莊子,徙治安邑,今為縣,隸解州。自莊子七世文侯,始稱侯,受經於子夏,過段幹木之閭,未嘗不式也。其子武侯之十年,與韓、趙滅晉而分其地。武侯之子稱王,徙治大梁,今開封治也,是為梁惠王。自文侯而下,二侯,七王。秦將王賁灌大梁城,滅王假,以其地為郡縣。子孫以國名為氏。”
史籍《新唐書》中認為魏氏屬“以邑為氏”:“魏氏源於姬姓。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受封於畢,其後國絕,裔孫萬為晉獻公大夫,封於魏,河中河西縣是也,因為魏氏。”
魏氏的血緣祖先可以追溯到中華人文始祖黃帝。據司馬遷的《史記》記載,黃帝軒轅氏作為中原氏族部落聯盟首領,主要活動在今黃河中下游地區,後來,他的兒子玄囂生子蟜極,蟜極生帝嚳。帝嚳有位夫人,是有邰氏的女兒,名叫姜嫄。有一次,她外出到野外去,看到地上有一個大大的腳印,覺得好奇,心裡忽然有了一種興奮的喜悅,便一腳踏去,沒想到這一踩卻有了受孕的感覺,過了一段時間,果然生下一個男孩。姜嫄認為這個孩子來得有些蹊蹺,恐怕會帶來不吉利,就將他棄置在門外的小巷裡。說來也怪,經過那兒的牛馬,都避開這個棄嬰而不踐踏他。姜嫄又把他移置到樹林裡,好讓狼和野獸叼去,但是很不巧,樹林裡有很多忙碌的人,姜嫄無奈,就順手將他扔到結了冰的溝渠上,這時有飛來的鳥張開它們的翅膀為他蓋著墊著,使他不至於凍死。直到這時,姜嫄才感到這個孩子有些奇異,大概是上天所賜,於是把他抱回家中,認真地哺......餘下全文>>
魏這個姓氏的來源是什麼?
魏姓才華傑出 功名顯赫光彩
讀過《史記》的人,一定會對書中那些姓魏的傑出人物,印象深刻。姓魏的人,在漫長的春秋和魏國時代,一直都是舉足輕重的出色人物,而他們,正是後來魏姓人的祖先。魏,豈不是一個顯赫而光彩,足以傲視群倫的姓氏?
魏姓光彩的起源有二 1、出自姬姓,以邑為氏,或以國名為氏。周文王第15子畢公高受封於畢,其孫畢萬在畢國被西戎攻滅後,投奔到晉國,成為大夫。因功,被賜魏地為邑,其後子孫以邑為氏,稱為魏氏。公元前445年畢萬的後代魏斯建立魏國,公元前225年被秦所滅後,亡國的魏國王族以國名為氏,形成魏姓最重要的一支。史稱魏姓正宗。 2、外姓改姓魏。戰國秦昭襄王時有國相、穰侯、昭襄王母宣太后異父弟魏冉,本楚人,羋姓,後改姓魏;南宋蒲江人有魏了翁,慶元進士,本高氏,後改姓魏;明代有崑山人唯校,其先世本李姓,弘治進士,後改姓魏。
由此可見,魏姓是黃帝的姬姓嫡裔,他們原來是畢國的人,傳到周文王的曾孫畢萬的時候,到晉國做了官,食採於“魏”這個地方,他的歷代子孫並且都是晉國的高官,後來權勢日隆,到了魏斯的時候,乾脆與韓、趙兩家同時瓜分晉國,自成為一個諸侯。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晉”,春秋與戰國的分野,就在此時。戰國時代,魏國並被列為“七雄”之一,他們當時叱吒一時,不難想見。
戰國時魏國的位置,大致是在今河南省北部及山西省西南部一帶,因此,魏姓的最初發源地應該就在這兒,後來才逐漸繁衍到其他各地。現在,在河北省和山西省,魏家仍然是當地的望族。
談起魏家早期的光榮歷史,真不是三言兩語就可以說得完的,因此,只好舉幾個比較著名的例子,簡單來說明魏姓祖先的傑出才華與顯赫事功了。
最早在歷史上出人頭地的魏姓先人,可能要算是春秋時代的魏武子,也叫魏 ,當時,魏家仍然是晉國的大夫,還沒有獨當一面。而這位魏 ,卻被“五霸”之一的晉文公倚為股肱之臣,為魏家以後的飛黃騰達,鋪設了平坦的大道。魏 有兩個兒子,魏顆和魏絳,也都是鼎鼎大名的人物。
結束春秋時代,揭開戰國之幕的魏斯,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魏文侯。魏國是在他的手裡,一躍而列為諸侯,並且成為戰國七雄之一,對於當時的天下大勢,舉足輕重。據《史記》的記載,他禮賢下士,虛懷若谷,結果四方的賢士都向他投歸,他的聲名也因而大噪,他並且曾派樂羊攻陷中山,派西門豹守鄴,從此河內稱治,為魏國奠定了強盛的基礎。
戰國時代,魏國在群雄爭立的混亂局面中,仍晃∪灰倭ⅲ?潦尤郝祝?蓋?昀慈巳碩賈??男帕昃??褪塹筆蔽杭業慕艹鱟擁堋?
魏徵,則是人們所熟悉的唐代名臣,他是唐太宗的諫議大夫,唐太宗在位的那些年,是漢族聲威最為遠播的時期,不過,被四夷尊為“天可汗”的唐太宗,對於這位敢犯顏直諫的大臣,卻顯得有點敬憚。魏徵的文才也非常好,曾經撰寫《隋書本紀列傳》,還撰有《類禮》二十卷,十分受到唐太宗的重視,曾命藏之祕府,奉為國寶。
姓氏魏的起源是什麼?
一、魏姓姓氏淵源: 1、源於姬姓,出自晉國大夫周文王曾孫畢萬的封地魏邑,屬於以居邑名為氏。 據史籍《元和姓纂》記載,魏氏是黃帝的姬姓嫡裔,他們原是畢國的人,傳到周文王的曾孫畢萬的時候,畢國被西戎所滅,便投奔到晉國,成為晉獻公的大夫。畢萬因於公元前661年在晉國攻滅霍、耿、魏三國戰鬥中,立下了大功,於是晉獻公就將原是姬姓國的魏(今山西芮城)地賜給他為邑。此後,畢萬的子孫以邑為氏,稱為魏氏。當晉公子重耳流亡之時,畢萬的孫子魏犨隨同一起流浪,後得秦穆公之力,重耳被迎立為晉國國君,是為晉文公。晉文公封魏犨(魏武子)為大夫,承襲魏氏封邑。公元前445年畢萬後代魏斯演出了歷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晉”,自成諸侯,建立魏國,稱魏文侯,建都安邑(今山西夏縣),此後其勢力日益擴大。魏國於公元前225年為秦國所滅。亡國後的魏國王族以國名為氏,形成魏氏最重要的一支,史稱魏氏正宗。 史籍《玉篇》中說:“魏,象魏,闕也。”魏即指闕,宮門之臺觀。《文選》中說:“是以來儀羽集於觀魏。”張銑注:“來儀,鳳也……觀、魏,皆闕也。”唐朝林寶所著的《元和姓纂》、鄭樵的《通志》均將魏氏列入“以國名為氏”類,《元和姓纂》認為:“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受封於畢,裔孫萬仕晉,封於魏,至掣、絳、舒,代為晉卿。後分晉,為諸侯,稱王。至王假,為秦所滅,子孫以國名為氏。”《通志》中記載更為詳細,認為:“魏氏,始祖畢公高,封於畢,為畢氏。杜預曰:‘畢在長安西北’。今長安縣西有杜山,又曰畢陌。至畢萬事晉,封於魏。杜預曰,魏在河東河北縣。河北今為平陸縣,陝州治有魏城。後雖遷徙不常,自封魏之後皆號魏,惟徙樑之後,亦謂之樑。畢公高,周文王第十五子,蓋庶子也,故云姬姓之別族。周武王伐紂,而高封於畢,其後絕封為庶人。其苗裔曰畢萬,卜事晉,遇屯之比,辛廖佔之,曰:‘吉。此公侯之卦。’獻公十六年,趙夙為御,畢萬為右,以伐耿、霍、魏三國而滅之,以魏封畢萬為大夫。生魏犨,從晉公子重耳出奔,及重耳立,以犨襲魏氏後,治於魏。武子之後,世為晉卿。生悼子,徙治霍,今晉州霍邑是也。生魏絳,晉悼公曰:自吾用魏絳,八年之間,九合諸侯,和戎翟,絳之力也。’賜之樂,是為莊子,徙治安邑,今為縣,隸解州。自莊子七世文侯,始稱侯,受經於子夏,過段幹木之閭,未嘗不式也。其子武侯之十年,與韓、趙滅晉而分其地。武侯之子稱王,徙治大梁,今開封治也,是為梁惠王。自文侯而下,二侯,七王。秦將王賁灌大梁城,滅王假,以其地為郡縣。子孫以國名為氏。” 史籍《新唐書》中認為魏氏屬“以邑為氏”:“魏氏源於姬姓。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受封於畢,其後國絕,裔孫萬為晉獻公大夫,封於魏,河中河西縣是也,因為魏氏。” 魏氏的血緣祖先可以追溯到中華人文始祖黃帝。據司馬遷的《史記》記載,黃帝軒轅氏作為中原氏族部落聯盟首領,主要活動在今黃河中下游地區,後來,他的兒子玄囂生子蟜極,蟜極生帝嚳。帝嚳有位夫人,是有邰氏的女兒,名叫姜嫄。有一次,她外出到野外去,看到地上有一個大大的腳印,覺得好奇,心裡忽然有了一種興奮的喜悅,便一腳踏去,沒想到這一踩卻有了受孕的感覺,過了一段時間,果然生下一個男孩。姜嫄認為這個孩子來得有些蹊蹺,恐怕會帶來不吉利,就將他棄置在門外的小巷裡。說來也怪,經過那兒的牛馬,都避開這個棄嬰而不踐踏他。姜嫄又把他移置到樹林裡,好讓狼和野獸叼去,但是很不巧,樹林裡有很多忙碌的人,姜嫄無奈,就順手將他扔到結了冰的溝渠上,這時有飛來的鳥張開它們的翅膀為他蓋著墊著,使他不至於凍死。直到這時,姜嫄才感到這個孩子有些奇異,大概是上天所賜,於是把他抱回家中,認真地哺育起來,並......餘下全文>>
魏起源於哪裡 魏老家在哪?
魏姓,此姓氏有出自姬姓、羋姓等多種說法。魏姓最早發源於今河南省北部及山西省南部一帶,現已遍佈全國各地及周邊國家地區,朝鮮、韓國,臺灣,新加坡等都有其姓氏。
魏姓族人在長期的繁衍過程中,形成了眾多的郡望,據有關史料所載,主要有兩個:
鉅鹿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置郡,治所在鉅鹿(今河北省平鄉西南)。相當今河北省白洋澱、文安窪以南,南運河以西、高陽、寧晉任縣以東,平鄉、威縣以北,山東省德州、高唐,河北省館陶之間地。漢代至北魏因襲沿用。漢後大致相當於今河北省平鄉以北及晉縣一帶。
任城郡:夏商為仍國,周為任國、邿國。秦統一中國後置任城縣,亢父縣,西漢為任城、亢父、屬東平國。東漢章帝分東平國置任城國。三國魏置任城郡(今山東省微山縣一帶)。西晉復任城國。北朝魏孝明帝神龜元年(518年)分高平郡一部,置任城郡,治所由仲淺村移於今濟寧市任城路,併為任城郡治,隸兗州。北齊天保七年廢亢父縣。隋、唐、五代任城縣建置名稱不變,但隸屬有別。五代後周廣順二年(952年),置濟州於鉅野,任城屬之。金海陵王天德二年(1150年)濟州移至任城。元至元六十二年之間,濟州治所數易鉅野。濟寧的名稱始於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以後雖州、府、縣時有變更。
魏姓的由來
一、以國名為姓,源於姬姓。據《史記》載:周文王的兒子畢公高是“周初四聖”。戰國初期,魏氏聯合趙、韓兩家功滅其他家族,瓜分晉國,建立魏耿趙、韓三國,躋身於戰國七雄之列。魏氏便奉畢萬為魏姓始祖。
魏 姓起源於那裡?有沒有家譜?
江蘇:魏氏宗譜四卷、魏氏族譜八卷首一卷、魏氏族譜六卷、紹繼堂魏氏族譜四卷
浙江:魏氏太廉堂進主冊不分卷、蘭風魏氏宗譜八卷、慈水魏氏宗譜二十八卷、山陰吳塘魏氏宗譜十卷、黃岩魏氏宗譜六卷
河南:汜水魏氏族譜六卷、項城魏氏族譜、鎮平魏氏族譜五卷、魏氏族譜一卷
湖南:魏氏五修族譜二十卷首一卷、魏氏五修族譜八卷首四卷、衡陽魏氏宗譜四十卷首一卷
四川:華陽魏氏宗祠族譜一卷、魏氏支祠族譜一卷、魏氏譜牒一卷、魏氏族譜一卷
魏氏族譜不分卷、續魏氏族譜不分卷、濂南下魏重修族譜不分卷1、出自姬姓,以邑為氏,或以國名為氏。周文王第15子畢公高受封於畢,其孫畢萬在畢國被西戎功滅後,投奔到晉國,成為大夫。因功,被賜魏地為邑,其後子孫以邑為氏,稱為魏氏。公元前445年畢萬的後代魏斯建立魏國,公元前225年被秦所滅後,亡國的魏國王族以國名為氏,形成魏姓最重要的一支。史稱魏姓正宗。
2、外姓改姓魏。戰國秦昭襄王時有國相、穰侯、昭襄王母宣太后異父弟魏冉,本楚人,羋姓,後改姓魏;南宋蒲江人有魏了翁,慶元進士,本高氏,後改姓魏;明代有崑山人唯校,其先世本李姓,弘治進士,後改姓魏。
魏氐起源
1、源出隗姓。夏商時期,西北部落隗姓中的魏地部落,最終發展為國家,即魏國。商末隗姓魏國後被滅,其子孫以國為氏。
2、源出姬姓。周武王滅商後,封其弟畢公高於畢。春秋時,畢公高的後裔畢萬輔佐晉獻公,晉獻公封畢萬於魏地,公元前445年傳至十二世孫魏斯,於三家分晉事件自立為諸侯,即魏文侯,建立了強大的魏國,成為戰國七雄之一。於公元前225年被秦始皇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史稱魏姓正宗。
3、源出羋姓,戰國時秦國大臣魏冉,為羋姓之後裔,魏冉之族後裔皆姓魏。
4、出自少數民族漢化改姓或為少數民族固有之姓。
為什麼百家姓中有兩個“魏”姓
逐漸簡化的繁體字往往也可以通用,地方統計時常常出現類似的現象,只有原創者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