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到底是什麼節?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7日

三月三是什麼節日?

農曆三月初三為我國傳統令節,與“上巳節”、“清明節”、“踏青節”等都有密切的關連。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又是重要的歌舞節日,其中以壯族為最。由於是日的活動以對歌為主,故亦稱“歌圩節”、“歌婆節”等,亦簡稱“歌節”。壯族關於三月三日的來歷有多種的傳說,有說一對青年男女山歌傳情,但由於封建禮教的束縛未能結合,雙雙殉情,後世青年為了紀念他們而形成琺節。傳說最廣是關於劉三姐的:南時劉三組歌聲優美,被奉為歌仙,財主們恨她以山歌揭露罪行,趁她上山砍柴時,派人斬斷山藤,使三姐跌入山谷身亡,後人便在她逝世的三月初三唱歌三天三夜,紀念歌仙。壯族能歌善歌之俗,宋代《太平寰宇記》等即有記載。壯族對歌的場所叫歌坪,壯語“歡龍洞”。意思是到田間唱,也叫“歡窩敢”,即到巖洞外唱歌。屆期,人們用楓樹葉、黃花草、三月花煮染糯米飯,以祭奠劉三姐,並自己食用,俗說食此可以像花木一樣興旺茁壯。對歌時男女分別三五成群結隊,雙方選定後即開始對歌,歌詞多為情歌,但由淺入深,所涉極其廣泛,在“談情說愛”的一問一答中歌唱現實生活、歷史傳說等等。其歌詞舊時多為即興編唱的。現在也有利用傳承歌詞的。曲調單一重複,但婉囀悠揚。這種對歌往往從傍晚開始,直到天亮,也有晝夜連續歌唱的。在歌圩上,青年男女還有碰彩雞蛋、拋繡球等習俗。現在,壯族三月三的活動仍然十分盛行,屆時有政府組織的,更多則是民眾自發的。現在的規模較舊時尤大,人如海,歌如潮,蔚為壯觀。(

贊助廣告

中國殘疾人聯合會今天召開新聞釋出會,確定每年的三月三

日為全國愛耳日。

首次全國愛耳日的主題是:“預防耳毒性藥物致聾”。

據有關部門提供的資料顯示,目前中國有耳聾的殘疾人兩千

零五十七萬人,由於藥物、遺傳、感染、疾病等原因造成的新生

聾人每年約增加三萬人,聽力的障礙嚴重影響著這一群體的生活

、學習和社會交往。

一九九八年,部分政協委員在政協第九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

會議上,提出了《關於建議確立愛耳日宣傳活動》的提案。衛生

部、民政部、教育部、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國家廣播電影電視

總局、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全國婦聯、

贊助廣告

中國老齡協會、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等十部門對該提案給予高度重

視,經過認真調查論證後,一致同意確定每年三月三日為全國愛

耳日。

全國人大常委會彭副委員長、全國政協白副主席出席了釋出

會。

三月三到底是什麼節?

畲族三月三烏飯節 烏飯節 畲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三月初三舉行,其主要活動是去野外“踏青”,吃烏米飯,以緬懷祖先,亦稱“烏飯節”。烏米飯就是用一種植物的汁液把糯米飯染成烏色。相傳在唐代,畲族首領雷萬興和藍奉高,領導著畲族人民反抗當時的統治階級,被朝廷軍隊圍困在山上。將士們靠吃一種叫‘嗚飯”的野果等充飢度過年關,第二年三月三日衝出包圍,取得勝利。為紀念他們,人們把三月三日作為節日,吃“烏米飯”表示紀念。節日期間,附近幾十裡同宗詞的畲族雲集歌場,自晨至暮,對歌盤歌,內容為歌頌盤瓠,懷念始祖。整個畲山,沉浸在一片歌的海洋之中。晚上,各家吃“烏米飯”。深夜,進行祭祖活動。

三月初三到底是什麼節日?

三月三起源 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中國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 又說,三月三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媧摶土造人,繁衍後代,豫東一帶尊稱伏羲為“人祖爺”,在淮陽(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廟,由農曆二月二到三月三為太昊陵廟會,善男信女,南船北馬,都雲集陵區,朝拜人祖。 農曆三月三,還是傳說中王母娘娘開蟠桃會的日子。晚清《都門雜詠》裡有一首七言詩是這樣描寫當年廟會之盛況的:“三月初三春正長,蟠桃宮裡看燒香;沿河一帶風微起,十丈紅塵匝地揚。”傳說西王母原是我國西部一個原始部落的保護神。她有兩個法寶:一是吃了可以長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壽的仙桃——蟠桃。神話傳說中的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后羿弄來的西王母仙丹後飛上月宮的。此後,在一些志怪小說中,又把西王母說成是福壽之神。 古時以三月第一個巳日為“上巳”,漢代定為節日。“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潔)於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為大絜”(《後漢書·禮儀志上》)。後又增加了臨水宴賓、踏青的內容。晚上,家家戶戶在字己家裡每個房間放鞭炮炸鬼,傳說這天鬼魂到處出沒。 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為三月三,後代沿襲,遂成漢族水邊飲宴、郊外遊春的節日。 三月三民俗編輯本段 該日民間有流杯、流卵、流棗、乞子和戴柳圈、探春、踏青、吃清精飯以及歌會等活動。 漢族有吃地菜煮雞蛋的習俗。 漢族過三月三,除了祭祀之外,後期陸續發展為河畔嬉戲、男女相會、插柳賞花等民俗活動。唐代大詩人杜甫寫有“三月三日氣象新,長安水邊多麗人”這樣的詩句。宋代歐陽修也在一首詞中寫道:“清明上巳西湖好,滿目繁華。爭道誰家。綠柳朱輪走鈿車。遊人日暮相將去,醒醉喧譁。”這些都說明,三月三的習俗,唐宋時期仍在盛行。 臺灣、福建地區三月三為“三月節”,“採鼠麴(曲)草,合米粉為粿以祀其先”(清乾隆帝《臺灣府志》)。 四川忠縣等地有“三月會”,舉行紀念抗敵將領巴蔓子的盛大活動,是日,群眾抬巴蔓子的偶像繞城遊行,後跟社火隊,玩龍燈、舞獅子,家家張燈結綵,燃放爆竹,熱鬧非凡。我國南方許多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 壯族,多於三月三趕歌圩,搭歌棚,舉辦歌會,青年男女們對歌、碰蛋、拋繡球,談情說愛。相傳為紀念壯族歌仙劉三姐而形成的節日,故又稱歌仙節(見下文" 三 月歌圩節" )。 侗族,多於節日舉行搶花炮、鬥牛、鬥馬、對歌、踩堂等活動,亦稱“花炮節”。 布依族,於節日殺豬祭社神、山神,吃黃糯米飯,各寨三四天內不相往來。瑤族以三月三為“乾巴節”,是集體漁獵的節日,並將捕獲的野物魚類按戶分配,共享收穫的歡樂,後雲集於廣場,唱歌跳舞,歡度佳節。 畲族以三月三為穀米的生日,家家吃烏米飯。 傳說,唐代畲族英雄雷萬興率起義軍抗擊官軍圍剿,以烏稔果充飢而軍威大振,於三月三這天突圍成功,連戰連捷。畲民為紀念此事,每年三月三要吃烏米飯,集會對歌。在畲族民眾中,三月三是可以與春節相提並論的重大節日。此日,家家宰殺牲口,祭祀祖先。許多人家往往選擇這一天舉辦婚禮。節日裡吃烏米飯。夜幕降臨時,則舉行篝火會,競相對歌。畲民善對歌,此日往往要邀請省內外各地的畲族歌手登臺獻藝,場面十分熱烈。節日裡還要趕舞場,跳起火把舞、木拍靈刀舞、竹竿舞、龍燈舞、獅子舞、魚燈舞。同時還有問凳、操石磉、腹頂棍、操槓、趕野豬等畲族民間競技。“三月三”節日活動是畲族人文歷史的縮影,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徵和濃郁的鄉土氣息,在建設新農村和加強民族團結等方面都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由於畲族以大分散小聚居的方式居住在東南沿海欠發達地區,隨著現代化程序和畲族......餘下全文>>

三月三的來歷和習俗是什麼?

三月三是中國多個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時在農曆三月初三。 古稱上巳(sì)節,是一個紀念黃帝的節日。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中國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為三月三,後代沿襲,遂成漢族水邊飲宴、郊外遊春的節日。農曆三月三日,也是道教神仙真武大帝的壽誕。真武大帝全稱“北鎮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稱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生於上古軒轅之世,華歷三月三日。不少專家倡議將軒轅黃帝誕辰三月三日、上巳節設立“中華聖誕節”,以增強民族凝聚力。[1]

三月三也是壯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壯族人稱“窩埠坡”或“窩坡”,原意為到垌外、田間去唱歌,所以也稱“歌圩節”也有稱是為紀念劉三姐,因此也叫“歌仙會”。

“三月三”是壯族的重大節日之一,是傳統駱越文化的主要表現,統稱為“三月三”歌圩。目前在廣西壯鄉南寧市武鳴縣舉辦了六屆“三月三”歌圩暨武鳴駱越文化旅遊節。在歌圩旁邊,攤販雲集,民貿活躍,附近的群眾為來趕歌圩的人提供住食,無論相識與否,都熱情接待。一個較大的歌圩,方圓幾十裡的男女青年都前來參加,人山人海,歌聲此起彼伏,煞是熱鬧。 田陽縣的喬業都是歷來較大的歌圩。人們到歌圩場上賽歌、賞歌;男女青年通過對歌,如果雙方情投意合,就互贈信物,以為定情。此外,還有拋繡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動。

居住在桂西一帶的壯族,每年農曆三月初三這一天,家家戶戶都用嫩綠的楓葉、紅蘭草等煮成的紅、黃、藍、紫、白五色的米飯,人們在門楣上和房屋周圍插上一枝枝楓樹葉,在村頭寨尾搭起布棚,在布棚下襬上五色的米飯等供品,男女老少圍著布棚唱歌,趕歌圩,老年人還把染色的熟雞蛋裝在小網兜裡,掛在小孩的胸前,男女青年在趕歌迂時,還要“碰蛋”。

關於壯族三月初三的由來有好幾個歷史故事:

壯族神話故事-特掘掃墓(大明山原生態龍母文化)

相傳古時候,有一個老嫗,沒有子嗣,後來救了一條受傷的小蛇。小蛇傷好後不肯離去,老嫗便對小蛇說:人畜有別,我們人是沒有尾巴的,你若想跟我在一起,就要捨棄你的尾巴。後來老嫗就把小蛇的尾巴斬掉一小截,小蛇的尾巴變短了,於是人們就把小蛇叫做“特掘”,“特”在壯語裡是男的意思,“掘”在壯語裡是短尾巴的意思,人們就把老嫗叫做“乜掘”,“乜”是壯語母親的意思。從此,乜掘就把特掘當成兒子一樣養著。現在壯族還遺留有相關的風俗,就是把新買小雞小鴨仔尾巴上的毛拔掉幾根,意思就是像這位老嫗一樣去掉動物的野性,成為人類家裡的一員。其實這一風俗和傳說反映的是遠古人類馴養動物,從野生到家化的遠古記憶。沒有尾巴也反映人類從從原始人進化成文明人的歷程。

後來,老嫗年老去世了,鄰居們把老嫗入殮後,便對小蛇說:特掘呀,特掘!她平日裡視你如己出,她走了,看你怎麼給她盡孝。小蛇彷彿聽懂了人話,眨了眨眼睛,忽然風雨大作,一陣狂風就把老嫗的靈柩和小蛇一起捲到了大明山的最高峰上面去了。那時正值三月三前後,後來每逢三月三前後,大明山地區出現極端天氣,暴風雨或者下冰雹,當地的人就認為是特掘回來掃墓祭拜他的媽媽了。

人們為了歌頌乜掘的偉大品質和傳頌孝道,便給這位老嫗乜掘立廟,人們為了表達尊敬,在壯語裡將之稱為“妲婆廟”、或者是“姥婆廟”(羅波廟),漢文裡統稱為“龍母廟”。當地的壯族人也開始崇拜蛇,對蛇也是敬而遠之,忌諱殺蛇和吃蛇。伴隨著隨著壯族的祖先駱越民族的文化傳播和影響,蛇的形態後來就融入中華圖騰龍的形態裡,所以後來特掘就成了龍的化身,也就升格成了最初的龍,因此特掘又稱為掘尾龍。大明山便成了天然的巨型聖墳,成為了古時候壯族人心靈的信仰,認為人死了,靈魂也會飛回大明山。所以,大明......餘下全文>>

河南三月三是什麼節日

三月三,是漢族及多個少數民族的共同節日,在廣闊的中國,不同地區對於“三月三”的定義是不同的,節日的叫法和習俗自然也大相徑庭。 ★ 上巳節 上巳節是漢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俗稱三月三,該節日在漢代以前定為三月上旬的巳日,後來固定在夏曆三月初三。“上巳”不僅是祛邪求吉的節日,也被稱作女兒節,女兒們在此時要行成年禮。 上巳節的 由來 已久:古時以三月第一個巳日為“上巳”,漢代定為節日。“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潔)於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為大絜”。後又增加了臨水宴賓、踏青的內容。在古代,三月三個非常重要的節日,可惜,宋代以後禮教漸嚴,男女私會不被容許,這個節日也日趨沒落,最終被人們遺忘。踏青也改在清明進行。>>>> 水的節日 :如果重陽節可以稱為山頂上的節日,那麼上巳節就可以稱為水邊上的節日了。這個節日是在農曆三月初三,主要內容是臨水洗浴,以祛除不祥。時當暮春,風和日暖,官民人等,聚集水邊,撩水於身,踏青於野,別有一番生活情致。 《論語》中記載,孔子和他的幾個學生在暮春之時,穿著春裝,在沂水中沐浴,就是這種節日習俗的痕跡。最早記錄這個節日的是西漢初期的文獻,鄭玄《周禮》注:“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經過文化名人的點綴,這個節日便具有了高雅情調。>>>> 上巳節習俗 :著漢服、跳《踏歌舞》、放風箏、沐浴、踏青 、祭祀高禖 曲水流觴,傳說:“上巳節”也與中國書法有著聯絡——公元353年的“上巳節”,王羲之和41位文友聚會紹興蘭亭,並寫就《蘭亭序》,此後“文人雅聚,曲水流觴”成為千古佳話。 上巳節食俗 :古人有浮蛋乞子的習俗。在野餐時將煮熟的雞蛋、鴨蛋等投入河中,使其順流而下,等候在下游的人,從水中取而食之,謂之“曲水浮素卵”;也有人將紅棗投入激流中,叫“曲水浮絳棗”。剛煮熟的熱雞蛋很難剝,投在清水裡漂一會再吃倒是個好玩的主意。蛋在任何一個文化裡都是生育的符號。壯族、侗族等民族,三月三還有吃彩蛋的習俗。唐朝時,三月三仍然是一個全國性的重要節日。每逢此節,皇帝都要在曲江大宴群臣,所謂“曲水流觴”,自宋代之後逐漸消失了上巳節的許多傳統。>>>> ★ 敬祖節 首先是"三日節"。閩南人每逢農曆三月初三,有敬祖舊俗,叫做"三、三節",也叫做"三日節"。"三月三"的由來根據傳說是和民族英雄鄭成功有著密切的關係。 由來 :一種傳說是:鄭成功據守廈門、金門根據地抗清,為實現“反清復明”的願望,同仇敵愾,矢志不移,連聽到一個“清”字,都感到逆耳。當時有人把“喝茶”說為“喝清茶”,他聽了很氣惱,立即予以訓斥糾正。特別對於“清明節”,把“清”字壓在“明”字上頭,更使他惱火,因此他下令所在地人民不要在“清明節”掃墓,而改在“三月三”敬祖。 另一種傳說是:清兵屢次被鄭成功軍隊擊敗後,懷恨在心,後來鄭成功移兵驅逐荷蘭,收復臺灣,清軍乘機入侵廈門、金門,毀城拆屋,燒殺淫掠,造成“嘉禾斷人種”的慘劇。>>>> 臺胞中,有的家庭在清明節掃墓,有的家庭在三月節(三日節)掃墓,前者為泉州移民,後者為漳州移民。 習俗 :吃薄餅 每年農曆三月初三日敬祖的時候,人們用薄餅祭祖宗,然後一家圍著吃食薄餅。薄餅,也叫潤餅或春餅,由精麵粉製成薄而韌的皮,捲上配料而成。薄餅的關鍵在於配料。配料或稱為餡,通常用豆腐乾、豬肉、豆芽菜、筍片、紅蘿蔔、白蘿蔔、韭菜、蒜白等合起來炒煮而配成。吃時將配料放在薄餅皮上......餘下全文>>

三月三十號是什麼節日?

2015-03-30 星期一

二月十一乙未年 【羊年】己卯月 乙巳日

巴勒斯坦國土日(1975年、1986年)

復活節(1986年)

三月三是什麼節日是黃道吉日良辰

三月三是中國等多個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時在農曆三月初三。 古稱上巳(sì)節,是一個紀念黃帝的節日。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中國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為三月三,後代沿襲,遂成漢族水邊飲宴、郊外遊春的節日。農曆三月三日,也是道教神仙真武大帝的壽誕。真武大帝全稱“北鎮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稱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生於上古軒轅之世,華歷三月三日。不少專家倡議將軒轅黃帝誕辰三月三日、上巳節設立“中華聖誕節”,以增強民族凝聚力。[1]

三月三也是壯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壯族人稱“窩埠坡”或“窩坡”,原意為到垌外、田間去唱歌,所以也稱“歌圩節”也有稱是為紀念劉三姐,因此也叫“歌仙會”。

2015-04-21 星期二

三月初三乙未年 【羊年】庚辰月 丁卯日

宜祭祀

出行

修造

動土

合帳

忌移徙

入宅

作灶

理髮

開光

三月三是什麼意思?

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假日。就是工作減負啊

三月三有什麼說法?

農曆三月三和清明節氣重合,這樣的“兩節相遇”只是一種巧合,完全是正常現象。為什麼會出現“年頭不好”的說法呢?因為在我國南方,人們比較看重農曆三月三這個日子,而北方人往往不太在意。這是由於農曆三月三的時候北方還比較冷,而南方正好趕在春天,正是萬物復甦的季節,也飢各種傳染病、瘟疫盛行的時候,因此南方人認為這個日子不是很吉利,民間會在這一天進行放風箏等活動,以取“放除晦氣”之意。而清明節,是一個祭祀祖先的節日,主要活動是掃墓等。所以有人認為,這兩個日子相遇,有不吉利的意思。而中國人驅邪避難的方法往往就會想到紅布,以紅色為吉祥色,至於桃罐頭,則是採用了“桃”與“逃”的諧音,認為吃桃可以“逃避”災難。還有以往曾經流行過的買紅背心“避邪”,買金斧頭“求福”等,實際上,這都是人們趨吉避災的一種心理暗示,沒有實際意義

三月三,究竟是什麼節日?在古代漢人是怎麼過的,為什麼現在漢人不過了?

三月三是漢族傳統節日,舊稱“上巳日”,時在夏曆三月初三日。 【起源及變遷】 要說“三月三”的來歷,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媧摶土造人,繁衍後代,豫東一帶尊稱伏羲為“人祖爺”,在淮陽(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廟,由農曆二月二到三月三為太昊陵廟會,善男信女,南船北馬,都雲集陵區,朝拜人祖。 農曆三月三,還是傳說中王母娘娘開蟠桃會的日子。有一首北京竹枝詞是這樣描述蟠桃宮廟會盛況的:“三月初三春正長,蟠桃宮裡看燒香;沿河一帶風微起,十丈紅塵匝地。”傳說西王母原是我國西部一個原始部落的保護神。她有兩個法寶:一是吃了可以長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壽的仙桃——蟠桃。神話傳說中的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后羿弄來的西王母仙丹後飛上月宮的。此後,在一些志怪小說中,又把西王母說成是福壽之神。 古時以三月第一個巳日為“上巳”,漢代定為節日。“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潔)於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為大絜”(《後漢書·禮儀志上》)。後又增加了臨水宴賓、踏青的內容。 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為三月三,後代沿襲,遂成漢族水邊飲宴、郊外遊春的節日。 【民俗】 該日民間有流杯、流卵、流棗、乞子和戴柳圈、探春、踏青、吃清精飯以及歌會等活動。 臺灣、福建地區三月三為“三月節”,“採鼠麴(曲)草,合米粉為粿以祀其先”(清乾隆帝《臺灣府志》)。 四川忠縣等地有“三月會”,舉行紀念抗敵將領巴蔓子的盛大活動,是日,群眾抬巴蔓子的偶像繞城遊行,後跟社火隊,玩龍燈、舞獅子,家家張燈結綵,燃放爆竹,熱鬧非凡。我國南方許多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 壯族,多於三月三趕歌圩,搭歌棚,舉辦歌會,青年男女們對歌、碰蛋、拋繡球,談情說愛。相傳為紀念壯族歌仙劉三姐而形成的節日,故又稱歌仙節。 侗族,多於節日舉行搶花炮、鬥牛、鬥馬、對歌、踩堂等活動,亦稱“花炮節”。 布依族,於節日殺豬祭社神、山神,吃黃糯米飯,各寨三四天內不相往來。瑤族以三月三為“乾巴節”,是集體漁獵的節日,並將捕獲的野物魚類按戶分配,共享收穫的歡樂,後雲集於廣場,唱歌跳舞,歡度佳節。 畲族以三月三為穀米的生日,家家吃烏米飯。

相關問題答案
三月三到底是什麼節?
三月十五號是什麼節日?
三月十四號是什麼節日?
三月二十七是什麼日子?
三月二十八是什麼星座?
三月二十六是什麼日子?
三月十六號是什麼星座?
三月十五號是什麼星座?
三月十六日是什麼日子?
三月二十九是什麼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