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好名字?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古人的名字中的“字”和“號”是什麼意思

現在的人,大多數有“名”,無“字”,所以當我們說到“名字”的時候,通常指的僅僅是人的名,或姓名。可是,在古代多數人,尤其是做官的和知識分子既有“名”又有“字”,有些人名、字之外還有“號”。

(一)什麼是名、字

所謂“名”,是社會上個人的特稱,即個人在社會上所使用的符號。“字”往往是名的解釋和補充,是與“名”相表裡的,所以又稱“表字”。名是幼時起的,供長輩呼喚。男子到了二十歲成人,要舉行冠禮,這標誌著本人要出仕,進人社會。女子長大後也要離開母家而許嫁,未許嫁的叫“未字”,亦可叫“待字”。十五歲許嫁時,舉行笄禮,也要取字,供朋友呼喚。

贊助廣告

在上古,早期的人名一般都很樸實,如夏商兩代留下的人名孔甲、履癸、外丙、雍己、盤庚、武丁、小辛等,都以干支人名,可能與當時人重視時辰的觀念有關。後來隨著社會的前進,語言文字的發展,意識觀念的加強,人名越來越複雜,給人起名也成了一門學問。取名時,要對其所包容的內涵慎重考慮,反覆斟酌。《左傳·桓公六年》記載著春秋時代命名的五個原則:“名有五,有信、有義、有象、有假、有類。”這是魯國大夫申儒在回答桓公問名時提出來的,意思是:或根據其出身特點,或從追慕祥瑞、託物喻志、褒揚德行、寄託父輩期望等幾個方面比照取名。並且提出七不:“不以國、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隱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幣”來取名。

贊助廣告

古人命名重取義、重內涵的做法,幾千年來一直延續至今。對於所生男孩、女孩,因其生理。性格以及將要從事的職業不同,所以取名也就有了差別。對男的取名多用威武勇智、剛強猛毅之字,對女的多選賢淑、豔麗、優美動聽之詞。

另外,取名還反映著時代特點,上面提到的夏商兩代喜歡用干支人名就是典型的例子。後來在長期封建社會裡,官宦富貴之家,多以忠孝節義、福祿壽康、升官發財之義來命名,所以叫仁、義、禮、智、信、得福、德貴、延壽、榮升、繼祖、耀祖、續宗的人特別多。平民百姓也想過好日子,盼望多子多孫,上學唸書,所以叫富貴、德福、進財、志學、平安、長順、滿倉、滿囤、保成、金鎖、栓柱等名字的特別多。

建國後又出現了許多新名,如建國、援朝、衛國、擁軍、建軍、支越、留蘇、衛東、紅衛、文革、學工、支農等。

開放以來,又興起取外國名宇,這就不可取,不可提倡了。

(二)別號

在古代有的人除名、字外,還有“號”。號是人的別稱,所以又叫“別號”。號的實用性很強,除供人呼喚外,還用作文章、書籍、字畫的署名。如果我們不熟悉古代文人作家的別號,就很難知道這些作品的作者是誰。所以,對古代文人作家我們不但要掌握他們的名和字,而且還要記住他們的號。

1.號的來歷

起號之風,源於何時,文獻資料上沒有詳細記載,大概在春秋戰國時就有了。像“老聃”、“鬼谷子”等,可視為我國最早的別號。東晉時陶淵明自號“五柳先生”,南北朝時代有更多的人給自己起了號,唐宋時形成普遍風氣,元明清達到鼎盛,不但人人有號,而且一個人可以起許多號。如明朝畫家陳洪緩有“老蓮”、“老遲”、“悔遲”、“雲門僧”等四個號。延至近代,用號風氣一直不衰,如蘇玄瑛號“曼殊”;齊磺號“白石”;何香凝號“雙清樓主”。現代以來文人的號逐漸被筆名所代替。

2.“號”是怎樣形成的

“號” 的形成有兩種情況:

①是使用者本人起的。封建社會的中上層人物,尤其是文人雅士,總喜歡給自己起個號。正因為“號”是自己起的,所以它不像姓名、表字那樣要受家族、宗法、禮儀以及行輩的限制,可以自由地抒發和標榜使用者的志向和情趣,因此出現了許許多多各式各樣的別號,但仔細分析,深人考察,仍可歸納出一些共同的特徵:

甲,鮮明的時代印記,乙......餘下全文>>

古人的名、字、號的區別

中國古人的姓名和現代一樣,是人們在社會交往中用來代表個人的符號。我們現在稱某人的名字是什麼與古人是不同的。古人名是名,字是字,各有用途。古人一誕生就起名,成人後則有字,號;死後有諡號。《禮記.檀弓上》:“幼名、冠字,周道也。”

名,是在社會上使用的個人的符號。自稱用名,稱人以字。 “字”往往是“名”的解釋和補充,是和“名”相表裡的,所以又叫“表字”。

古人“名”和“字”的關係有意義相同的,如:東漢創制地動儀的張衡字平子、“擊鼓罵曹”的文學家禰衡字正平,他們名、字中的“衡”就是“平”;宋代詩人秦觀字少遊、陸游字務觀,他們名、字中的“觀”和“遊”也是同義。

“名”和“字”有意義相輔的,如:東漢“舉案齊眉”的文學家梁鴻字伯鸞,“鴻”、“鸞”都是為人稱道的兩種飛禽;唐代詩人白居易字樂天,因“樂天”故能“居易”;宋代作家晁補之字無咎(“咎”是過錯),因能“補”過才能“無咎”。

“名”和“字”有意義相反的如:宋代理學家朱熹字元晦、元代書畫家趙孟頫字子昂他們“名”、“字”中的“熹”與“晦”、“頫(俯)”與“昂”都是反義。

古人的“名”、“字”往往取自古書古典,如:曹操字孟德,《荀子》有“夫是之謂德操”句。唐代文學家陸羽(著有《茶經》,後世尊為“茶神”)字鴻漸,是取自《周易》“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

古人的“名”、“字”還常用來表示在家族中的行輩。先秦時,常在名、姓前加伯(孟)、仲、叔、季表兄弟長幼,如伯夷、叔齊,伯是兄,叔是弟;孔丘字仲尼,“仲”就是老二。漢代以後逐漸在“名”或“字”中用同樣的字或偏旁表同輩關係,如宋代文學家蘇軾、蘇轍兄弟共用偏旁“車”表同輩。

除了名、字,有些古人還有號。“號”是一種固定的別名,又稱別號。封建社會的中上層人物(特別是文人)往往以住地和志趣等為自己取號(包括齋名、室名等)。如唐代李白的青蓮居士、杜甫的少陵野老、宋代蘇軾的東坡居士、明代唐寅的六如居士、清代鄭燮的板橋等,都是後人熟知的;有些別號的使用率甚至超過本名(如蘇東坡、鄭板橋等)。別號是使用者本人起的,不象姓名要受家族、行輩的限制,因而可以更自由地抒發或標榜使用者的某種情操。別號中常見的“居士”、“山人”之類就是為了表示使用者鄙視利祿的志趣。有以號明志的,如宋周敦頤稱濂川先生,明歸有光稱震川先生,王夫之稱船山先生等。還有在死後由門人、後人上的尊號(“私溢”),如晉代陶潛的靖節等。諡號,即死後由皇帝頒賜的榮稱。如宋包拯稱包孝肅、岳飛稱嶽武穆、清紀昀稱紀文達等。另外還有“綽號”,這大都是他人所取而得到公認的別號,是對人的刻畫和形容。如《水滸》裡梁山上一百○八人個個都有綽號,大都準確地描摹了人物性格、特長或生理特點,這些綽號作為姓名的代稱,更是人們所熟知的。

古人的名和字分別什麼意思?

現在的人,大多數有“名”,無“字”,所以當我們說到“名字”的時候,通常指的僅僅是人的名,或姓名。可是,在古代多數人,尤其是做官的和知識分子既有“名”又有“字”,有些人名、字之外還有“號”。

所謂“名”,是社會上個人的特稱,即個人在社會上所使用的符號。“字”往往是名的解釋和補充,是與“名”相表裡的,所以又稱“表字”。《禮記·檀弓上》說:“幼名、冠字。”《疏》雲:“始生三月而始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為父之道,朋友等類不可復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又《儀禮·士冠禮》:“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稱名,他人則稱字也。” 由此可見,名是幼時起的,供長輩呼喚。男子到了二十歲成人,要舉行冠禮,這標誌著本人要出仕,進入社會。女子長大後也要離開母家而許嫁,未許嫁的叫“未字”,亦可叫“待字”。十五歲許嫁時,舉行笄禮,也要取字,供朋友呼喚

現在中國國學衰敗,叫你起字你能起得出來嗎?

古人名字後的“字”是什麼意思?

是名字以外的名字,你可以把它理解為加在名字後面的外號,但是它比外號來得高雅。 因為只有讀書人才會有字,古人讀書時,老師會負責以你名字的寓意為基調幫你起一個字。 例如諸葛亮的名字叫亮,他的字就是孔明

古人的名字.....

【直稱姓名】大致有三種情況:(1)自稱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2)用於介紹或作傳。如“遂與魯肅俱詣孫權”,“柳敬亭者,揚之泰州人”。(3)稱所厭惡、所輕視的人。如“不幸呂師孟構惡於前,賈餘慶獻諂於後”。

【稱字】古人幼時命名,成年(男20歲、女15歲)取字,字和名有意義上的聯絡。字是為了便於他人稱謂,對平輩或尊輩稱字出於禮貌和尊敬。如稱屈平為屈原,司馬遷為司馬子長,陶淵明為陶元亮,李白為李太白,杜甫為杜子美,韓愈為韓退之,柳宗元為柳子厚,歐陽修為歐陽永叔,司馬光為司馬君實,蘇軾為蘇子瞻,蘇轍為蘇子由等。

【稱號】號又叫別號、表號。名、字與號的根本區別是:前者由父親或尊長取定,後者由自己取定。號,一般只用於自稱,以顯示某種志趣或抒發某種情感;對人稱號也是一種敬稱。如:陶潛號五柳先生,李白號青蓮居士,杜甫號少陵野老,白居易號香山居士,李商隱號玉溪生,賀知章晚年自號四明狂客,歐陽修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號半山,蘇軾號東坡居士,陸游號放翁,文天祥號文山,辛棄疾號稼軒,李清照號易安居士,楊萬里號誠齋,羅貫中號湖海散人,關漢卿號已齋叟,吳承恩號射陽山人,方苞號望溪,吳趼人號我佛山人,袁枚號隨園老人,劉鶚號洪都百鍊生。

古人為什麼有了名字還要有字?那有什麼意義?

你看過京劇諸葛亮出場時的自報姓名嗎?他是這樣報的:

山人複姓諸葛 名亮 字孔明 道號臥龍。(你可能會吃驚的說 啊 這麼長!其實不長,按說他還沒有報完,沒有報他的小名)

古人的名字為什麼這麼長?聽我一一道來:

小時候我曾經問過爺爺,為什麼爺爺和父親都有名,也有字。爺爺回答說:“名是祖輩給取的(留的)也是祖輩叫的,你長大成人以後(用現在的話來說,等於說我們參加工作以後)一般人那能亂呼你自己的名諱。所以說人就得有個字”。當時我看到爺爺和父親的名片正中三個大字就是姓和字。名只是用小點的字後贅在下邊所在地名的前邊。(據我所知“字”都是自己長大成人以後自己給自己取的)

名和小名是兩碼事(不是一回事)名是按家譜取的,非常鄭重其事的。而小名是孩子剛出生後隨意給取的。為了表示親切,小名可以用“貓娃”“狗娃”……這些很俗的字眼。名就絕對不能這樣亂取亂叫了。

因而一個人的名字有下列幾種情況:

(一)小名(也可叫乳名)。可以隨意取個親切的、順口的名字;有的按屬象取叫“虎娃”“龍兒”……等;有的人講迷信、覺得小名越難聽,孩子的生命就越旺盛,還有取“瘸子”“尿罐”的……等。

(二)名,是要登入家譜的,是最尊貴的,是長輩和老師取的,也是長輩和老師(包括以後的上級)叫的。為了顯示其尊貴,在一般公眾場合是不能使用的。

(三)字,是成人以後自己給自己取的。(也有請名人或博學的人給取的)字是在公眾場合用的,也是成人後用途最廣的。字不只是古人有,近代孫中山、毛澤東、蔣介石……包括許多普通人都是有名有字的。蔣介石稱呼他部下的高階將領時一般就不稱字,而是直呼其名來顯示他的父輩的身份。(電影上經常能看到)你看過《三國演義》上的那些人物都是“字”。如劉備(名玄德)關雲長(名羽)張飛(名翼德)趙雲(名子龍)……等。

(四)號,是外界(或皇帝)依其才能、智慧、成就等加給的封號,如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就號稱其為“臥龍”先生。《水滸》上的“智多星”吳用,“拼命三郎”石秀。這智多星、拼命三郎都是號。

(五)筆名。如魯迅先生原名周樹仁。魯迅就是他的筆名。

(六)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當代人的名字又有所變化:封建社會姓劉的姑娘嫁給了姓趙的人家,出嫁後。她的姓名就成了“趙劉氏”。現代人也有用這種辦法取名的,所不同的只是把那個“氏”字換成了她自己的名字,如“張鳳英”嫁給了一個姓陳的丈夫後名字就改成了“陳張鳳英”了。(香港婦女結婚後這樣取名的人很多)

古人在取名字上有什麼講究?如題 謝謝了

所謂“名”,是社會上個人的特稱。古人的“字”,往往是“名”的解釋和補充,是與“名”相表裡的,故又稱“表字”。“字”是男女成年後才加取的,表明他們開始受到尊重。 一般“名”、“字”多由父母長輩所取,其中多表達長輩對子女的期望,如關羽,字雲長,意為“展翅入雲”。“號”,是人的別稱,又叫別號,是使用者本人起的,以寄託或標榜自己的某種情操和旨趣,如宋代文學家歐陽修以一萬卷書、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張琴、一局棋、一壺酒加上他本人一老翁共六個“一”取號為“六一居士”,以表示自己鄙視利祿。 古人對取“名”、“字”比較重視,在取名字的時候,是有講究的。 1.名和字,是近義詞。 比如屈原,名平,字原。(《爾雅·釋地》:“廣平曰原。”)“平”和“原”的詞義就是相近的。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曹操,字孟德,德和操;周瑜,字公瑾(取自“懷瑜握瑾”)等等。 2.名和字,是反義詞。 比如:韓愈,字退之。愈,是進的意思,和退是反義詞。韓愈,字退之。表現的意思是“不進則退”。 3.字中的前一個字,往往是表示在兄弟中的輩分。 輩分第一個的,叫孟,或者伯。比如馬超,字孟起,說明他在家是老大;孫策,字伯符,說明他也是老大。排行第二的,叫仲。比如許褚,字仲康;孫權,字仲謀…… 4.名字中的其中一個字,表現對男子的美稱。 比如:子、甫等舉例:趙雲,字子龍;魯肅,字子敬。 這裡從文化分析的角度,揭示了古人取名時的好尚、願望、期許等心理以及特定時代背景下的社會價值取向…… 1、物質和地位的嚮往 孔子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他是正視人們的這種慾望的,不過強調要通過正當的途徑去實現。到後世儒家提倡“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時,口頭上不再承認人們的物質追求,而要把這種私慾掩藏起來。由於有了重義輕利的文化觀念,士大夫之家取名總要避開這個方面,讀書人都不願把潛藏在內心深處的利祿之慾堂而皇之地表露出來。 封建官僚政治體制確立以後,做官就一併獲得富與貴,以臣字命名的多了起來。 隋唐之後,為官的正途是科舉,士人都被利祿引誘,埋頭從事經義帖括、八股制藝,做著“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的美夢。僅《清史稿》有傳的人物,名字與科舉有關的即有唐殿魁、許佔魁、黃開榜、鄭魁土、蔡廷魁、蘇廷魁等好多人。 2、執著生命的祝願 秦始皇平群雄,掃六合,混一區宇,以至高無上的權力役使許多人為他的長生夢而奔波,結果是枉然徒勞。但是,這種真誠的夢想並不是富貴已極的人獨有的。 大部分人則雖不全信,也存著一絲希望。因而命名時表現這種意願的很常見。這往往又是家長對子女的祝福。此外,與長壽有關的典故、人物、動植物等,往往被人們取以命名。 3、消災化吉的期望 疾病是人類的大敵,總是在干擾破壞人們的正常生活。而在古代,人們怎能不為健康問題焦慮?這種心情反映在命名的時候,就有了消災免病一類的名字,寄託著對得名者的深愛,苦心一片,欲邀天人共鑑。 先秦時楚平王篡位之前名棄疾,即位後改為居;漢代有驃騎將軍霍去病,晉代有司馬忌字公壽,北周有司馬消難,宋代有馮去疾、黃去疾、著名詞人辛棄疾,清人有蘇去疾,等等。 安、吉這一類名字內涵很大,不僅有消災免病的意思,它還包括了免除所有天災人禍的用意,因此名字中用得最多。所見最多的是以吉命名的現象。 使用吉祥類的字命名,也包含著對命運的祝福。 以上幾個方面的社會心理,實際都有關聯,吉利的祝福自然有福祿富貴的含義;亨通的理想極致不過是仕途得意,青紫加身;長壽的願望同時也是對疾病的憎惡和詛咒,不好分得很清楚。以上只是為了敘述的方便,才勉強劃分開來。而現實中的思......餘下全文>>

古人為什麼都有兩個名字.

我們今天常說的某某人叫什麼名字,其:“名字”一詞,在古代代包括“姓”、“名”、“字”三個部分,三者各有各的效能和作用,是三個各自獨立而又相互依存的整

古人剛生下不久就有了名,長大以後要取字,兩者相連,通稱名字。關於二者的作用,清朝人王應奎曾說:“古者名以正體,字以表德。”意思是說,名是用來區分彼此的,字則是表示德行的。二者性質不同,用途也不大一樣。一般說來,古時候,名是階段性的稱呼,小時候稱小名,大了叫大名。等有了字,名就成了應該避諱的東西,相稱時也只能稱字而不稱名。

名與字在多數情況下共同構成一個人的代號,儘管用途不盡相同,二者之間還是有聯絡的。古人大多因名取字,名與字內容毫不相干的情況幾乎見不到。如三國時的名將張飛,字翼德,在這—名字中,

“飛”是名, “翼德”則是對“飛”的解釋,因為

“飛”就是“翼之德”(翅膀扇動而造就的功德)。又如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字樂天,名與字之間也有聯絡,即“居易”是因,“樂天”是果,只有居處安寧,才能知命而樂天。

古人的名有多種種類,字也有不同用途。起初,人們取字非常簡單,往往只取一字,與“子”、“伯”、“仲”、“甫”等表示年齡階段的字相連。如孔子弟子顏回字子淵,冉耕字伯牛,冉雍字仲弓,這些名字中的“淵”、“牛”、“弓”就是他們的字。當然,有些人取字時乾脆只用一字,不加別的字辭,如陳勝字涉,項羽字籍等即是。東漢以後,人名取字才越來越講究,情況也越來越複雜。人們在有了名以後,往往把取字看得很重要。有些人在取字時注重效法古人,取字“士則”、“思賢”、“師亮”等等;有些人則寄託對當事人的厚望,取字“溫叟”(長壽不天)、“永全”等等。這些,無不含有深刻的意義。

古人除有名、字外,又多取號以代替名字。號是一種固定的別名,又稱“別號”。早在周朝時,人們就已經開始取號。對此,《周禮》解釋說,號為“尊其名更為美稱焉”,意思是說,號是人在名、字之外的尊稱或美稱。早期的號具有這一特點,有號的人多是那些聖賢雅士。如老子別號廣成子、范蠡別號鴟夷子皮等。先秦時期有名字又有號的人並不太多,至秦儲魏晉南北朝時,取號的人仍不很多,名載史籍者僅有陶潛別名五柳先生、葛洪別號抱朴子等數人。但是,到了隋唐時期,伴隨著封建國家的強盛和文化的高度發達,在名、字之外另取別號的人也逐漸多了起來。如李白號青蓮居士、杜甫號少陵野老、白居易號香山居士,皆屬此類。到了宋代,取號之風又有進一步的發展。人們熟知的《水滸傳》108將個個都有別號,正是代表著當時的社會風氣。明清人更把取號視為一種時髦,上至皇帝,下至一般黎民百姓,幾乎人人有號。正如清人凌楊藻在《蠡勺編》一書中記載的那樣,其時“閭市村壟,嵬人瑣夫,不識字者莫不有號,兼之庸鄙狂怪,鬆蘭泉石,一坐百犯;又兄‘山’弟則必‘水’,伯‘鬆’則仲必‘竹’,不尤大可笑也哉。近聞婦人亦有之,向見人稱‘冰壺老拙’,乃嫠媼也”。甚至一些落草為寇的盜賊也有別號。如上述書中舉了一個縣官審案的例子,就十分能說明問題。這一例子說,一位縣官在審理一樁竊案時,責難犯人為自己開脫罪責,犯人突然說道:“守愚不敢。”縣官不解其意,一問左右,才知道是犯人在自稱別號。

在用字上,取號與取名、字不同,大多不受字數多少的限制。從已知的歷代別號來看,有2字號,也有3字、4字號,甚至還有10餘字、20餘字的別號。如清代畫家鄭板橋的別號就有12字,即“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至於宗教界的一位叫釋成果的法師,別號的字竟達28個之多,即“萬里行腳僧小佛山長統理天下名山風月事兼理仙鶴糧餉不醒鄉侯”。一個人的別號竟然用了近30......餘下全文>>

古人的名字為什麼後面帶字什麼意思、

我們今天常說的某某人叫什麼名字,其:“名字”一詞,在古代代包括“姓”、“名”、“字”三個部分,三者各有各的效能和作用,是三個各自獨立而又相互依存的整

古人剛生下不久就有了名,長大以後要取字,兩者相連,通稱名字。關於二者的作用,清朝人王應奎曾說:“古者名以正體,字以表德。”意思是說,名是用來區分彼此的,字則是表示德行的。二者性質不同,用途也不大一樣。一般說來,古時候,名是階段性的稱呼,小時候稱小名,大了叫大名。等有了字,名就成了應該避諱的東西,相稱時也只能稱字而不稱名。

名與字在多數情況下共同構成一個人的代號,儘管用途不盡相同,二者之間還是有聯絡的。古人大多因名取字,名與字內容毫不相干的情況幾乎見不到。如三國時的名將張飛,字翼德,在這—名字中,

“飛”是名, “翼德”則是對“飛”的解釋,因為

“飛”就是“翼之德”(翅膀扇動而造就的功德)。又如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字樂天,名與字之間也有聯絡,即“居易”是因,“樂天”是果,只有居處安寧,才能知命而樂天。

古人的名有多種種類,字也有不同用途。起初,人們取字非常簡單,往往只取一字,與“子”、“伯”、“仲”、“甫”等表示年齡階段的字相連。如孔子弟子顏回字子淵,冉耕字伯牛,冉雍字仲弓,這些名字中的“淵”、“牛”、“弓”就是他們的字。當然,有些人取字時乾脆只用一字,不加別的字辭,如陳勝字涉,項羽字籍等即是。東漢以後,人名取字才越來越講究,情況也越來越複雜。人們在有了名以後,往往把取字看得很重要。有些人在取字時注重效法古人,取字“士則”、“思賢”、“師亮”等等;有些人則寄託對當事人的厚望,取字“溫叟”(長壽不天)、“永全”等等。這些,無不含有深刻的意義。

古人除有名、字外,又多取號以代替名字。號是一種固定的別名,又稱“別號”。早在周朝時,人們就已經開始取號。對此,《周禮》解釋說,號為“尊其名更為美稱焉”,意思是說,號是人在名、字之外的尊稱或美稱。早期的號具有這一特點,有號的人多是那些聖賢雅士。如老子別號廣成子、范蠡別號鴟夷子皮等。先秦時期有名字又有號的人並不太多,至秦漢魏晉南北朝時,取號的人仍不很多,名載史籍者僅有陶潛別名五柳先生、葛洪別號抱朴子等數人。但是,到了隋唐時期,伴隨著封建國家的強盛和文化的高度發達,在名、字之外另取別號的人也逐漸多了起來。如李白號青蓮居士、杜甫號少陵野老、白居易號香山居士,皆屬此類。到了宋代,取號之風又有進一步的發展。人們熟知的《水滸傳》108將個個都有別號,正是代表著當時的社會風氣。明清人更把取號視為一種時髦,上至皇帝,下至一般黎民百姓,幾乎人人有號。正如清人凌楊藻在《蠡勺編》一書中記載的那樣,其時“閭市村壟,嵬人瑣夫,不識字者莫不有號,兼之庸鄙狂怪,鬆蘭泉石,一坐百犯;又兄‘山’弟則必‘水’,伯‘鬆’則仲必‘竹’,不尤大可笑也哉。近聞婦人亦有之,向見人稱‘冰壺老拙’,乃嫠媼也”。甚至一些落草為寇的盜賊也有別號。如上述書中舉了一個縣官審案的例子,就十分能說明問題。這一例子說,一位縣官在審理一樁竊案時,責難犯人為自己開脫罪責,犯人突然說道:“守愚不敢。”縣官不解其意,一問左右骸才知道是犯人在自稱別號。

在用字上,取號與取名、字不同,大多不受字數多少的限制。從已知的歷代別號來看,有2字號,也有3字、4字號,甚至還有10餘字、20餘字的別號。如清代畫家鄭板橋的別號就有12字,即“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至於宗教界的一位叫釋成果的法師,別號的字竟達28個之多,即“萬里行腳僧小佛山長統理天下名山風月事兼理仙鶴糧餉不醒鄉侯”。一個人的別號竟然用了近30......餘下全文>>

古代的人名字都有“字”,“字”是什麼意思?

姓,就是李,名,就是白,我想吧這個字是也許是他的小名。直呼其名並不禮貌,就用這個字來稱呼。

相關問題答案
古人好名字大全?
古人好名字?
古人取名字?
古人取名字的講究?
古人姓名字?
古人取名字有什麼講究?
古代好名字女孩?
古人的名字?
古人起名字?
古代好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