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夏至?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31日

夏至節氣是什麼意思?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每年公曆6月21日或22日。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迴歸線,此時,北半球的白晝達最長,且越往北越長。夏至(summer solstice)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為夏至日。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迴歸線(北緯23°26′28″44),北半球的白晝達最長,且越往北越長。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南方各地從日出到日落大多為十四小時左右。夏至這天雖然白晝最長,太陽角度最高,但並不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候。因為,接近地表的熱量,這時還在繼續積蓄,並沒有達到最多的時候。俗話說“熱在三伏”,真正的暑熱天氣是以夏至和立秋為基點計算的。大約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我國各地的氣溫均為最高,有些地區的最高氣溫可達40℃左右。   夏至,古時又稱“夏節”、“夏至節”。古時夏至日,人們通過祭神以祈求災消年豐。《周禮·春官》載:“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為清除疫癘、荒年與飢餓死亡。《史記·封禪書》記載:“夏至日,祭地,皆用樂舞。”夏至作為古代節日,宋朝在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遼代則是“夏至日謂之‘朝節’,婦女進彩扇,以粉脂囊相贈遺”(《遼史》),清朝又是“夏至日為交時,日頭時、二時、末時,謂之‘三時’,居人慎起居、禁詛咒、戒剃頭,多所忌諱……”(《清嘉錄》)。夏至由來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公元前七世紀,先人採用土圭測日影,就確定了夏至。每年的夏至從6月21日(或22日)開始,至7月7日(或8日)結束。據《恪遵憲度抄本》:“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迴歸線(北緯23°26\'),北半球的白晝達到最長,且越往北晝越長。如海南的海口市這天的日長約13小時多一點,杭州市為14小時,北京約15小時,而黑龍江的漠河則可達17小時以上。夏至以後,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漸南移,北半球的白晝日漸縮短。民間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而此時南半球正值隆冬。   我國古代將夏至分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糜與鹿雖屬同科,但古人認為,二者一屬陰一屬陽。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屬陽。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始衰,所以陽性的鹿角便開始脫落。而糜因屬陰,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脫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後因感陰氣之生便鼓翼而鳴;半夏是一種喜陰的藥草,因在仲夏的沼澤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見,在炎熱的仲夏,一些喜陰的生物開始出現,而陽性的生物卻開始衰退了。   我國民間把夏至後的15天分成3“時”,一般頭時3天,中時5天,末時7天。這期間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長很快,生理和生態需水均較多。此時的降水對農業產量影響很大,有“夏至雨點值千金”之說。一般年份,這時長江中下游地區和黃淮地區降水一般可滿足作物生長的要求。《荊楚歲時記》中記有:“六月必有三時雨,田家以為甘澤,邑里相賀。”可見在1000多年前人們已對此降雨特點有明確的認識。   夏至前後,淮河以南早稻抽穗揚花,田間水分管理上要足水抽穗,溼潤灌漿,乾乾溼溼,既滿足水稻結實對水分的需要,又能透氣養根,保證活熟到老,提高籽粒重。俗話說:"夏種不讓晌",夏播工作要抓緊掃尾,已播的要加強管理,力爭全苗。出苗後應及時間苗定苗,移栽補缺。夏至時節各種農田雜草和莊稼一樣生長很快,不僅與作物爭水爭肥爭陽光,而且是多種病菌和害蟲的寄主,因此農諺說:"夏至不鋤根邊草,如......餘下全文>>

贊助廣告

夏至前一個節氣是什麼?

芒種 二處四節氣: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夏至節氣古詩詞最經典有哪些

夏至節氣古詩詞

《夏至避暑北池》 韋應物

晝晷已雲極,宵漏自此長。未及施政教,所憂變炎涼。

公門日多暇,是月農稍忙。高居念田裡,苦熱安可當。

亭午息群物,獨遊愛方塘。門閉陰寂寂,城高樹蒼蒼。

綠筠尚含粉,圓荷始散芳。於焉灑煩抱,可以對華觴。

《思歸時初為校書郎。》唐 作者: 白居易

贊助廣告

養無晨昏膳,隱無伏臘資。遂求及親祿,僶俛來京師。

薄俸未及親,別家已經時。冬積溫席戀,春違採蘭期。

夏至一陰生,稍稍夕漏遲。塊然抱愁者,夜長獨先知。

悠悠鄉關路,夢去身不隨。坐惜時節變,蟬鳴槐花枝。 ...

《和夢得夏至憶蘇州呈盧賓客》 白居易

憶在蘇州日,常諳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鵝鮮。

水國多臺榭,吳風尚管絃。每家皆有酒,無處不過船。

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此鄉俱老矣,東望共依然。

洛下麥秋月,江南梅雨天。齊雲樓上事,已上十三年。

《夏至雨霽與陳履常暮行溪上二首》 作者:楊萬里

之一:

西山已暗隔金鉦,猶照東山一抹明。

片子時間弄山色,乍黃乍紫忽全青。

之二:

夕涼恰恰好溪行,暮色催人底急生。

半路蛙聲迎步止,一熒鬆火隔籬明。

《夏至後初暑登連天觀》作者:楊萬里

登臺長早下臺遲,移遍胡床無處移。

不是清涼罷揮扇,自緣手倦歇些時。

春分、夏至、秋分、冬至這四大節氣是誰劃分的?

再談日辰的地支。每個節氣上中上三元一天的地支也是有規律的。在敘述這種規律之前,我們先得說說十二地支的孟、仲、季問題。我們知道地支是十二個,而一年的月份也正好是十二個,所以一個地支配一個月份,稱為月建。正月建寅,二到十二月分別建卯、辰、巳、午、未、申、酉、辛、亥、子、醜。如果我們把這十二個安春夏秋冬來分,三個月為一季。這就是寅、卯、辰為春季,其餘以此類推。每季的這三個月,頭一個稱“孟”,第二個月稱“仲”,每三個月稱“季”。所以寅、申、巳、亥為四孟,子、午、卯,酉為四仲,辰、戌、醜、未為四季。現在就來談奇門排局時每個節氣上中下三元每元頭一天地支的規律。不管是哪一個節氣,上元頭一天的地支為四仲之一,出不了子、午、卯,酉;中元頭一天的地支為四孟之一的,出不了寅、申、巳、亥;下元頭一在的地支為四季之一,出不了辰、戌、醜、未。把上面所談的兩點綜合到一起來看,每個節氣上中下三元每元頭一天天干地支的規律是:每個節氣上元頭一天的干支不是甲子或甲午,就是己卯或己酉;中元頭一天的干支不是甲申或甲寅,就是己巳乙亥;下元頭一天的干支不是甲戌或甲辰,就是己丑或己未。所以要判斷當日屬於哪一局,就要看這一日屬於哪個節氣。從大的範圍來說,從冬至到芒種這十二個節氣裡為陽遁,從夏至到大概的這十二個節氣裡為陰遁。從小範圍來說,在確定了這一三為陰遁還是陽遁之後,就要看這一天屬於哪一個節氣的哪一元,就知道這一天屬於哪一局。

一個節氣的上元,並不是從交這個節氣的那一天開始的。一個節氣上元的頭一天,有時在這個節氣的前頭,有時則落在後頭,只在個別情況下和節氣是同一天。節氣上元頭一天稱作“符頭”。節氣上元的頭一天跑到節氣的前邊,即符頭先至而節氣未到,這叫“超神”。節氣上元的頭一天落到節氣的後邊,即符頭未到而節氣先至,這叫“接氣”。如果這個節氣上元頭和節氣正好碰到一天,即符頭與節氣同至,這叫“正授”。“超神”在開始時,符頭只超過節氣一兩天,以後逐漸超得越來越多,至超過九天時就要置閏,就是重複一個節氣,即把某個節氣的上中下三元再重複一次。如在芒種節置閏,芒種上中下三元為陽遁六、三、九局,就是在芒種下元陽遁九局之後,接著最後一天(芒種下元的第五天),按照日辰次序向下排,再安排陽遁六、三、九局,然後才開始夏至上元陰遁九局。置閏的三元稱作“閏奇”。

須要注意的是,並非在哪一個節氣中進行。這兩個節所就是芒種和大雪,如果不是在這兩個節氣時,即使超過十天也不能置閏。為什麼要放在這兩個節氣呢?這是因為這兩個節氣恰在二至之前。陽遁從冬至開始,陰遁從夏至開始,在二至之前的節氣置閏,就是在陽遁陰遁開始之前把符頭調好,使符頭和節氣盡量接近,而不致超過過多。 赤道 北迴歸線 赤道 南迴歸線

立春 2月3——5日 雨水 2月18——20日 驚蟄 3月5——7日 春分 3月20——22日 清明 4月4——6日 穀雨 4月19——21日 立夏 5月5——7日 小滿 5月20——22日 芒種 6月5——7日 夏至 6月21——22日 小暑 7月6——8日 大暑 7月22——24日 立秋 8月7——9日 處暑 8月22——24日 白露 9月7——9日 秋分 9月22——24日 寒露 10月8——9日 霜降 10月23——24日 立冬 11月7——8日 小學 11月22——23日 大雪 12月6——8日 冬至 12月21——23日 小寒 1月5——7日 大漢1月20——21日

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日期和時間

春分,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點。每年公曆大約為3月20日~21日,太陽位於黃經0°(春分點)時。

2015年3月21日 農曆 二月初二 春分

2016年3月20日 農曆 二月十二 春分

夏至是,每年公曆6月21日或22日。夏至這天,太陽執行至黃經90度(處在雙子座),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迴歸線,此時,北半球的日照時間最長。

2015年6月22日 農曆 五月初七 夏至

2016年6月21日 農曆 五月十七 夏至

秋分,農曆時間一般為每年的9月23或24日。南方的氣候由這一節氣起才始入秋。一是太陽在這一天到達黃經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這一天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全球無極晝極夜現象。

2015年9月23日 農曆 八月十一 秋分

2016年9月22日 農曆 八月廿二 秋分

冬至,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

2015年12月22日 農曆 十一月十二 冬至

2016年12月21日 農曆 十一月廿三 冬至

節氣夏至是什麼意思

太陽直射北迴歸線,我國在北半球,以後白天變短。

24節氣夏至過了是什麼節氣

小暑的含義

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小熱,還不十分熱。意思是說到了小暑節氣,天氣開始逐漸變熱,但還沒到最熱之時。有小暑節氣,相應的就有大暑節氣了。我國古代將小暑分為三候:“一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鷹始鷙。”小暑時節大地上便不再有一絲涼風,而是所有的風中都帶著熱浪;由於炎熱,此時蟋蟀也離開了田野,到庭院的牆角下以避熱消暑;同時,老鷹也會因地面氣溫太高而在清涼的高空中活動。小暑節氣·氣候

進入小暑前後,我國華南西部、南方大部分地區各地進入雷暴最多的季節。雷暴是一種劇烈的天氣現象,常與大風、暴雨相伴出現,有時還有冰雹,容易造成災害,亦須注意預防。常年7、8兩月的暴雨日數可佔全年的75%以上,一般為3天左右。在地勢起處較大的地方,常有山洪暴發,甚至引起泥石流。但在華南東部,小暑以後因常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多連晴高溫天氣,開始進入伏旱期。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這一東旱西澇的氣候特點,與農業豐歉關係很大,必須及早分別採取抗旱、防洪措施,儘量減輕危害。小暑節氣·飲食

夏季又是消化道疾病多發季節,在飲食調養上要改變飲食不節,飲食不潔,飲食偏嗜的不良習慣。飲食應以適量為宜。過飢,則攝食不足,化源缺乏,而致氣血不足,引起形體倦怠消瘦,正氣虛弱,抵抗力降低,繼發其他病症;過飽,會超過脾胃的消化、吸收和運化功能,導致飲食阻滯,出現脘腹脹滿噯腐泛酸,厭食,吐瀉等食傷脾胃之病。《素問??痺論篇》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此即飲食要有節制之理。夏季飲食不潔是引起多種胃腸道疾病的元凶,如痢疾、寄生蟲等疾病,若進食腐敗變質的有毒食物,還可導致食物中毒,引起腹痛、吐瀉,重者出現昏迷或死亡。飲食偏嗜是造成營養不良的原因之一,只有飲食調節適當,才能保證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飲食偏嗜有過寒過熱之偏,五味之偏。多食生冷寒涼,可損傷脾胃陽氣,因寒溼內生髮生腹痛洩瀉,偏食辛溫燥熱,可使胃腸積熱,出現口渴,腹滿脹痛,便祕最終釀為痔瘡;五味之偏是說人的精神氣血都由五味滋生,五味對應五臟,如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鹹入腎。若長期嗜好某種食物,就會使臟腑機能偏盛偏衰,久而久之可損傷內臟而發生疾病。如偏食鹹味,會使血脈凝滯,面色無華;多食苦味,會使面板乾燥而毫毛脫落;多食辛味,會使筋脈拘急而爪甲枯槁;多食酸味,會使皮肉堅厚皺縮,口脣乾薄而掀起;多食甘味的食物,則骨骼疼痛頭髮易脫落。重要的是由於嗜好偏過,不但會導致營養不良,而且還能傷及脾胃以及其他臟腑,而致腳氣病、夜盲症和癭瘤等疾病。所以在食療養生中,飲食五味(酸、苦、甘、辛、鹹)要適宜,平時飲食不偏食,病時飲食講禁忌。如《千金要方??養性序》所說:“不欲極飢而食,食不可過飽;不欲極渴而飲,飲不可過多。飽食過多,則結積聚,渴飲過多,則成痰澼”,人在大飢大渴時,最容易過飲過食,急食暴飲。所以在飢渴難耐之時,亦應緩緩進食,另外在沒有食慾的情況下,也不能勉強進食,過分強食,樑代醫家陶弘景在《養性延命錄》中指出:“不渴強飲則胃脹,不飢強食則脾勞”。小暑節氣時間

2011年7月7日,農曆6月7日,星期四。

文章來源:365節日大全 原文地址: www.365jieri.cn/jieri/xiaoshu.html

相關問題答案
節氣夏至?
節氣夏至是什麼意思?
二十四節氣夏至?
夏至節氣的含義?
夏至節氣的?
夏至後面的節氣?
描寫夏至節氣的詩句?
夏至前一個節氣?
夏至節氣的諺語?
夏至節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