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開齋節風俗?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開齋節有什麼習俗?

回曆九月一日至十月一日為齋月,十月一日為開齋節,在新疆地區稱為“肉孜節”。開齋節也叫爾德節。“爾德”是阿拉伯語“爾德· 菲圖爾”的音譯,也是回族隆重的節日。回族有的稱其為“大爾德”,也有稱其為“小爾德”。 流行於在全國十個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中,但這十個民族在過節時又有許多本民族的特點和習俗。

爾德節是“萊麥丹月”的最後一天。由於希吉來歷是純陰曆,所以爾德節出現在每年的不同時期。

伊斯蘭教規定,每年教歷9月定為齋月。穆罕默德40歲那年(希吉來歷九月),真主把《古蘭經》的內容傳授給了他。因此,視萊麥丹月為最尊貴、最吉慶、最快樂的月份。為了表示紀念,就在九月封齋一個月。起止日期主要看新月出現的日期而定。在齋月裡要封齋,要求每個穆斯林在互明後至落日前的時間裡, 戒飲、戒食、戒房事……其目的是讓人們在齋月裡認真地反省自己的罪過,使經濟條件充裕的富人,親自體驗一下飢餓的痛苦心態。

贊助廣告

初一的傍晚,太陽落山後,各地的回族有的到清真寺的宣禮塔上,有的到牆頭上或房屋頂上,有的站到眼界開闊的地埂和渠壩上,盯著西方的天空,細心尋找月牙兒,見月牙兒就入齋。如果大多數人都沒有看見,有兩個以上的人確實看見了,大家也都公認“見新月了”,可以入齋了。如遇到霧氣茫茫、黑雲翻滾、黃沙彌天等特殊的氣候條件,不能目睹新月,可推遲到初二、初三的晚上。現在,絕大多數回族都是按照這個習慣辦的。

參加封齋的人,在東方發白(天亮)前,要吃飽喝足。如果有的人起得晚了,來不及吃,那就不吃不喝,清封一天。東方發曉(天亮)後,至太陽落山前,要禁止行房事,斷絕一切飲食,無論是在炎熱的暑夏,還是在嚴寒的冬季,不管是口乾舌燥,還是飢腸轆轆,在任何艱難困苦的條件下,都不準吃一點東西,也不許喝一口水。平時抽菸的人在齋月裡也要戒掉,做飯的人或搞飲食業買賣的人,可以品嚐,但不能嚥到肚子裡。

贊助廣告

這樣封齋的目的,就是讓人們體驗飢餓和乾渴的痛苦,讓有錢的人真心救濟窮人。通過封齋,回族逐步養成堅忍、剛強、廉潔的美德。

齋戒期滿,就是一年一度最隆重的節日之一——開齋節。到教歷10月1日即齋戒期滿, 舉行慶祝齋功完成的盛會,這一天就是。開齋節這天,人們早早起床、沐浴、燃香,衣冠整齊地到清真寺作禮拜,聆聽教長講經佈道。然後去墓地 “走墳”,緬懷“亡人”,以示不忘祖先。節日當天,人們在居住區域內,挨門串戶地互致節日問候(俗稱“ 拜節”),家家戶戶炸制“油香”和“饊子”食品,宰殺牛羊用來招待賓客親朋,互相饋贈。

開齋時,若是夏天,有條件的先吃水果,沒有條件的喝一碗清水或蓋碗茶,而後再吃飯。這主要是齋戒的回民在夏天首先感到的是乾渴,而不是飢餓。若在冬天,有的人講究吃幾個棗子後再吃飯。相傳穆罕默德開齋時愛吃紅棗,所以現在也有這種習慣。

以上這些,只是狹義的齋戒。廣義的齋戒是,不僅不吃不喝,更重要的是要做到清心寡慾,表裡一致,對耳、目、身、心都要有所節制。要做到耳不聽邪,目不視邪,口不道邪,腦不思邪,身不妄邪。如果只禁飲食,挨飢餓,而兩面三刀,惡語中傷,橫行霸道,胡作非為,是不符合齋戒真諦的,也是不全面、不完美的。

隨著社會的發展,回族的開齋節也增添了不少新的內容。全國回族聚居的一些地方,除節日參加聚禮等活動外,還組織各種文娛活動。如遼寧鞍山市的回族青年,在節日裡耍獅子舞,踩高蹺;河北滄州地區的回族在節日裡表演武術;保定一帶的表演摔跤或舉行比賽;西北一些青年在節日裡摔跤、扳手腕、擰指頭;城市裡一些回族喜歡遊公園等等。...餘下全文>>

回民有哪些習俗

飲食習俗

回民飲食禁忌較多,如禁食自死物,非宰殺而死的動物都被看作自死物。禁食動物血液,宰殺動物要放盡血。禁食豬肉,農戶亦不養豬。禁食凶禽猛獸,禁食無鰭水產品等。牛、羊、雞、鵝、鴨、鴿以及魚、蝦等是回民的主要食品。回民禁食非經阿訇宰殺的動物,所食畜禽要請阿訇宰殺。阿訇口唸“太思米”下刀,放盡血。這些禁忌根據主要出自《古蘭經》:“禁止你們吃自死物、血液、豬肉,以及育非真主之名而宰殺的、勒死的、捶死的、跌死的、觸死的、野獸吃剩的動物……”《古蘭經》還說:“凡為勢所迫,非出自願,且不過分的人(雖吃禁物),毫無罪過。因為真主確是至善的,確是至慈的。”

衛生習俗

回民非常講究清潔衛生,這是伊斯蘭文化所倡導的。回民禁食自死動物、凶禽猛獸、動物血液,固有信仰上的因素,也有衛生上的原因。回民十分注意個人衛生,同時,為使空氣潔淨清香,家家都有香爐,常燃芭蘭香。穆斯林在禮拜前要行淨禮,包括沐浴、淨衣、潔處等,主要指淨身。清真寺耳房內掛有淨禮圖,讓青少年穆斯林學習淨禮的程式。寺內設有水房,供穆斯林禮拜前沐浴。淨禮分大淨和小淨,既是禮拜前的沐浴儀式,同時也是指一種身體潔淨狀況。小淨指用水洗身體的部分,大淨指用水清洗全身。以潔身的形式達到清除邪念疑慮,進而達到淨化心靈的目的。

婚姻習俗

歷史上曾有“回女不嫁漢男,回男不娶漢女”的現象,如今回漢團結進步,回漢通婚已不鮮見。但原則上要求雙方信仰一致,婚前漢人要敬(真)主信(伊斯蘭)教,由阿訇起經名(回名),生活習慣隨回。婚俗方面保留了一些伊斯蘭的特色,如婚前一日要請阿訇講經、炸油香待客。正日迎親不請樂班吹打。婚禮由阿訇主持,並由阿訇作證婚人。在阿訇主持下,男女雙方交換“口喚”,即用阿文寫的結婚證書,隨之由阿訇領一對新人讀“伊扎布”即證婚詞。婚宴豐盛,但不以菸酒待客。

喪葬習俗

回族提倡厚養薄葬,對老人生前孝敬厚養,歸真後一律簡易土葬。同時還提倡“速葬”,葬期一般不超過三天。出殯之日,首先為亡人沐浴淨身,裹以白布,然後將其移至經盒內,在阿訇的主持下眾親友為亡人作殯禮,再送遺體去墓地入土埋葬。回族主張節儉辦喪事,不用任何陪葬品,葬制平等,無富貴貧賤之分。也不為死者設靈堂,不掛遺像,不燒錢化紙,唯在屋內晝夜點燃芭蘭香。

參考資料:zhidao.baidu.com/question/10001018.html?fr=qrl3

回族的節日和習俗

回族的傳統節日

回族的傳統節日是與伊斯蘭教分不開的。全國解放以後,人民政府規定開齋節、宰牲節、聖紀節為信仰伊斯蘭教各少數民族共同的民族節日,並規定節日放假1至3天。回族一年過的節日也主要是這三大節日。

節期是按伊斯蘭太陰曆計算出來的,節日在一年的哪一天,按日曆計算,年年都有變化。

開齋節,阿拉伯語是爾代·費土爾,爾代的漢意是“節”的意思。爾代·費土爾就是開齋節。在新疆地方,稱肉孜節或蘆仔節是波斯語的音譯,即齋戒封齋的意思。在伊斯蘭曆九月(來麥丹)封齋一個月,白天不吃不喝,夜晚才可飲水進食。一月過後,伊斯蘭十月初見新月而開齋不再封齋。

按規定,傍晚日落而食,東方魚肚白停止餐飲,是謂封齋(守齋、把齋)。慶祝開齋節則含有紀念艱苦、克服困難、取得勝利的意味。回回封齋控制飲食,律己憐貧,磨礪意志、耐力耐心。回族歷經坎坷,備受艱辛,依然能自立於當今世界民族之林,靠的就是頑強的毅力和堅韌的耐力。在開齋節那天,穆斯林要穿著節日盛裝,點燃芭蘭香,到清真寺參加會禮,慶祝節日。這天廣大回族群眾舉行慶祝會,寧夏、甘肅,陝西、新疆穆斯林過節的氣氛極為熱烈。北京的回民中學和回民小學更是一片節日景象。回族青少年載歌載舞,歡樂開懷,慶祝自己的節日。各地的回族家庭都要香鍋,用香油(芝麻油)炸油香,炸饊子,炸薩目撒,熬杏仁羊肉粥,炸油香還要饋贈至親好友、鄉親鄰居,共話節日。

宰牲節,是阿拉伯語爾代·阿祖哈爾的意譯。又稱古爾邦節。伊斯蘭曆12月10日為古爾邦節,即自封齋日算起100天為古爾邦節。古爾邦、阿祖哈爾含有“犧牲”、“獻身”之意。回族隆重過這個節日,有提倡犧牲自我,獻身人類之精神的意思。宰牲節這一天穆斯林沐浴馨香,著節日盛裝,到清真寺參加會禮。回族群眾根據自己條件宰雞、宰羊、宰牛,然後分成“份肉”(一份一份的肉)接待賓客或分送親友。

宰牲節的源起是什麼呢?相傳北部阿拉伯人始祖易卜拉欣一日夢見安拉命他宰殺自己的兒子,以考驗其忠誠。當易卜拉欣正舉刀一瞬間,安拉派特使送來一隻綿羊,命其以羊代了。從此,在阿拉伯民族中形成一種每年宰牲獻祭的習俗。回族沿襲此習俗,每年都要隆重歡慶古爾邦節,以示紀念。

聖紀節,是伊斯蘭創始人穆罕默德的誕生紀念日。這一天又正好是穆罕默德逝世的日子,這一天又稱做“聖忌”。中國的穆斯林習慣將聖忌和聖紀合併紀念,稱為辦聖會。在清真:寺誦經紀念,然後與會者會餐,炸油香,吃打滷麵全羊菜等。

回族是一個非常好客而熱情的民族,有著"持家從儉,待客要豐"的優良傳統,重視待客禮節。當家裡來了客人,主人立即起身相迎讓座,獻上香茶。當南主人與客人愉快交談時,女主人則到廚房準備豐盛飯菜款待客人。就餐前,要先洗手。入席,謙讓年長者如坐上席。上飯菜之前,主人首先要上蓋碗茶。倒茶水時要當著客人的面將碗蓋揭開,然後盛水加蓋,雙手捧遞。這樣做,一方面表示這盅茶不是別人喝過的餘茶,另一方面表示對客人的尊敬。客人要起立,雙手接茶盅。進餐時,上席長者先動筷子,其他人才能進食。席間,不說汙言穢語,不挑剔食物,不要向碗裡吹氣,也不要用筷子在碗亂攪動,要小口進食。飲水時,不連線吞嚥,不能對著杯盞喘氣飲吮,要一口一口地慢飲。當客人道別時,回族總是滿臉笑容,並一再挽留,一直將客人送出自家大門。 在回族村寨,當別人請你作客時,要答應他,不能隨便謝絕。如有特殊情況不能應邀,要講清原因,表示謝意。

回族的飲食禁忌頗多,主要有:進入清真寺忌抽菸。忌食豬肉以及凡有犬齒且獵食其他動物的猛獸,忌食自死動物,忌食動物的血液。禁止飲酒。在語言上,對食用的畜禽忌說"肥&quo......餘下全文>>

回族的春節習俗

回族——年三十晚上包餃子,這一天要把素日裡喜歡搬弄是非的小人的“嘴”捏上。端上熱騰騰的餃子,開啟預先做好的臘八醋,一家人團坐在桌前,歡聲笑語,其樂融融!孩子們卻對桌上擺的各種零食更感興趣,果殼可以隨便扔滿一地,三十晚上不能掃,叫“踩碎(歲)”。禒 春節這天,噼噼啪啪的鞭炮聲響徹雲天,孩子們穿著嶄新的衣服,女孩子抹著紅臉蛋,眉間點個小紅點兒,頭上扎著紅髮結,穿來跑去,好不熱鬧,大人們喜上眉梢,互相道喜,祝福新年。初一中午年飯豐盛無比,但晚上要吃麵條或是合子,象徵新的一年和順、團圓、美滿。

參考資料:zhidao.baidu.com/question/79118679.html?si=1

回民的開齋節是什麼

開齋節:回族的傳統節日。阿拉伯語為爾代·菲土爾,爾代意為節日,菲土爾意為開齋。又稱大開齋。每年希吉來歷即伊斯蘭曆9月為齋月。當月,望見新月,凡回族男12歲、女9歲以上身體健康者都應封齋。9月封齋到10月初二或初三夜晚,望見月即開齋,是日即為開齋節。齋月期間,每日晚和開齋日清晨凡回族穆斯林均應到清真寺沐浴淨身,做禮拜。開齋日禮完爾代下殿後,互相攥手以示祝賀。這天,回族家家戶戶都要煎油香,饋贈親友和鄰居。回族很重視開齋節,一般都要儘量參加節日聚禮。家長還要帶領成年孩子一起禮拜,是為最佳。故此,赤峰市和烏蘭察布盟地區有“十里趕主麻、百里趕爾代”和“千里趕爾代”的說法。解放後,國務院把開齋節定為回族的法定假日。

回族人過開齋節我送點什麼好呢?謝謝

回族過開齋節又不是啥節日,不可送禮物的,要不你就在晚上請他吃飯吧!

回族開齋節都需要出什麼錢

作為穆斯林 開齋節應出開齋捐

【開齋捐“則卡特-費特勒”或“索得蓋-費特勒”是在開齋節會禮前﹐生活富足的家庭為全家成員交納的法定性施捨﹐賑濟貧困者。 交納的價值以半升小麥或一升大麥為準﹐足以供給一名貧苦人一天的伙食﹐可以兌換成其它施捨的物質或現金﹐故﹐中國穆斯林傳統稱為“麥子錢”﹐或者“費特勒錢”。 富足的家庭必須按時交納開齋捐﹐此係齋戒完美不可缺少的條件。

我們這個地方是按家庭人口 每人五元。

開齋捐可以由納捐人直接向受惠的貧困人施捨﹐也可以交給收捐人作總體規劃和處理﹐但是﹐受委託的收捐人必須是信仰堅定﹑人格可靠的人﹐要防止詐騙份子盜竊善良人的財產。 穆斯林國家政府有專門的機構負責收集天課捐款﹐一般的清真寺也有專門的委員會負責這項工作﹐他們是代表組織為穆斯林社會服務﹐是可以信得過的。

回族有什麼傳統節日

節期是按伊斯蘭太陰曆計算出來的,節日在一年的哪一天,按日曆計算,年年都有變化。  回族節日主要是是伊斯蘭教的三個傳統節日:開齋節、古爾邦節和聖紀節。這些節日和紀念日都是以伊斯蘭教歷計算的。  開齋節回族穆斯林的齋月,是伊斯蘭教歷九月(萊麥丹月)。回族穆斯林為什麼要封齋呢?據《古蘭經》載,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40歲那年(伊斯蘭教歷九月),安拉開始把《古蘭經》的啟示給他。因此,回族視齋月為最尊貴、最吉慶、最快樂的月份。為了表示紀念,就在每年伊斯蘭教九月封齋一個月。齋月的起止日期主要看新月出現的日期而定。  齋月裡,回族穆斯林的生活安排得比平時要豐盛得多。一般都備有牛羊肉、白米、白麵、油茶、白糖、茶葉、水果等有營養的食品。  封齋的人,在東方發白前要吃飽飯。東方發曉後,至太陽落山前,要禁止行房事,斷絕一切飲食。封齋的目的就是讓人們體驗飢餓和乾渴的痛苦,讓有錢的人真心救濟窮人。通過封齋,回族穆斯林逐步養成堅忍、剛強、廉潔的美德。  當人們封了一天齋,快到開齋時,齋戒的男子大多數都要到清真寺等候。聽見清真寺裡開齋的梆子聲後,就在寺裡吃開齋飯了。開齋時,若是夏天,有條件的先吃水果,沒有條件的喝一碗清水或蓋碗茶,而後再吃飯。這主要是齋戒的回民在夏天首先感到的是乾渴,而不是恭餓。若在冬天,有的人講究吃幾個棗子後再吃飯。相傳穆罕默德開齋時愛吃紅棗,所以回民現在也有這種習慣。 齋戒期滿,就是回族一年一度最隆重的節日之開齋節。  開齋節要過三天,第一天從拂曉開始就熱鬧起來。家家戶戶都要早早起來,打掃院子巷道,給人以清潔、舒適、愉快的感覺。男女老少都換上自己喜愛的新衣服。回族群眾聚會和活動的場所清真寺,節日裡也都打掃得乾乾淨淨,懸掛起慶祝開齋節的巨幅標語和彩燈。  節日中,家家戶戶炸饊子、油香等富有民族風味的傳統食品。同時,還宰雞、羊,做涼粉、燴菜等,互送親友鄰居,互相拜節問候。  古爾邦節古爾邦,阿拉伯語音譯爾德·古爾邦,意為犧牲、獻身,故亦稱宰牲節、忠孝節。大部地區的回族稱為小爾德,是伊斯蘭教三大節日之一,一般在開齋節過後七十天舉行。  回族為什麼要宰牲過古爾邦節呢?人類的古代先知之易卜拉欣夜間受到安拉的啟示命他宰殺愛子伊斯瑪儀獻祭,考驗他的信仰。易卜拉欣把刀磨得閃閃發光,非常鋒利。並問他的兒子:兒子啊,爸爸真的不忍心下手啊!你走吧。但是,他的兒子儀斯瑪儀說:萬物非主,唯有真主!爸爸,我們是真主的僕人,來到這個世界只為拜萬能至大的主。當伊斯瑪儀側臥後,易卜拉欣把刀架在兒子的喉頭上。這時他傷心痛哭,淚如溪流。這時,安拉派天仙吉卜熱依勒背來一隻黑頭羚羊作為祭獻,代替了伊斯瑪儀。這時易卜拉欣拿起刀子,按住羊的喉頭一宰,羊便倒了。這就是古爾邦的來歷。其中那種對主的忠誠,以及孝敬父母的毅然決然,是後世人要學習的。是全人類學習的楷模 。  古爾邦節,還要舉行一個隆重的宰牲典禮,這就是節日裡,除了炸油香、饊子、會禮外,還要宰牛、羊、駱駝。一般經濟條件較好的,每人要宰一隻羊,七人合宰一頭牛或一峰駱駝。宰牲時還有許多講究,不允許宰不滿兩歲的小羊羔和不滿三歲的小牛犢、駱駝,不宰眼瞎、腿瘸、缺耳、少尾的牲畜,要挑選體壯健美的宰。所宰的肉要分成三份:一份自食,一份送親友鄰居,一份濟貧施捨。  宰牲典禮舉行後,家家戶戶又開始熱鬧起來,老人們一邊煮肉,一邊給孩子吩咐:吃完肉,骨頭不能扔給狗嚼,要用黃土覆蓋。這在古爾邦節是一種講究。肉煮熟後,要削成片子,搭成份子;羊下水要燴成菜。而後訪親問友,饋贈油香、菜,相互登門賀節。有的還要請阿訇到......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回族開齋節風俗?
回族開齋節介紹?
回族開齋節是幾月幾日?
回族開齋節的由來?
回族開齋節是哪一天?
回族開齋節是什麼時候?
回族開齋節時間?
回族開齋節資料?
回民開齋節吃什麼?
回民開齋節是哪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