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四月八是什麼節日?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四月八日是什麼節日

四月八日,是貴州、廣西、湘西、桂北等地的苗、布依、侗、瑤、壯、彝、土家、仡佬等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各地節日內容不盡相同主要與農事有關,在這一天人們會舉行各種歡慶儀式,不僅表達豐收額歡喜,還促進了民族間的文化交流。

中文名稱:四月八

別名:牛王節 脫生尼

農曆日期:四月八

起源事件:舉行各種歡慶儀式,不僅表達豐收額歡喜,還促進了民族間的文化交流。

地區:貴州、湘西、桂北、廣西

民族:苗族、布依族、侗族、瑤族、壯族、彝族、土家族、仡佬族

宗教:佛教 印度婆羅門教

2烏飯節編輯

江南一帶民間風俗,江南一帶人們用山上的烏飯草(烏飯葉)將糯米浸成烏色(不同於黑色),將染過色的米煮成的飯叫烏飯,這一天要吃烏米飯。代表城市:常州、南京、宣城、宜興、浙江個別地區。

贊助廣告

3民族節日編輯

壯族節日

農曆四月初八,是壯族的牛魂節,又稱脫軛節,流行在桂北龍勝一帶壯族山村。壯族人愛牛,敬牛,他們認為四月初八是牛王的生日,所以將這一天定位牛魂節。這一天,人放犁,牛脫軛,主人家要用新自釀製的甜酒和用植物汁液染成的五色糯米飯來喂牛;這一天,要清掃牛欄,給牛洗刷身體,牛沐浴時,還要敲鼓助興;這一天,更不能打牛,如果打了牛,他們認為,會把牛魂驚跑,對農事大為不利;這一天,午間家家都要舉行敬牛儀式,這時,全家坐在擺滿酒席的桌邊,由家長牽牛繞桌一週,同時唱起敬牛歌,喂牛吃五色飯。最後,全家站起來撫摸牛背,表示對牛的祝福。

贊助廣告

畲族節日

又稱“牛歇節”

畲族自稱“山哈”,“哈”為畲語,意為“客人”,指居住在山裡的客人。畲家在古代,原指刀耕火種,以“畲”作為民族的名稱,始於南宋末年,迄今已有700多年。瑞雲是硤門畲族鄉畲族聚居地之一,畲族同胞在這裡拓荒墾土、勇敢拼搏,並以歌代言,以歌傳情,在漫長曆史長河中創造燦獨特的民族文化,至今保持其特有的民族服飾、婚嫁習俗、山歌盤唱等民俗風情。 農曆四月初八歌王節,又稱“牛歇節”。據說在春秋時期,楚國有兩位歌王,一個名叫鍾子期,一個名叫鍾儀。楚國樂師伯樂彈琴的曲調“大喝”和“小喝”,意在高山、志在流水,唯有鍾子期能和其腔。鍾子期死後,伯樂將琴摔掉,從此再也不彈琴。鍾儀本是楚鄖公,被鄭國推薦獻給晉國,晉王要他彈琴唱歌。鍾儀接

畲族

畲族

過伯樂和鍾子期彈唱的技藝,“與之琴、操南音、操土風”。晉王聽了大高興,重用他,封他為禮部侍郎之職。後來為了紀念畲家這兩位歌王,畲家人每年四月初八日都要設壇祭祀,舉行歌會,大唱“大喝”和“小喝”,並把這一天作為畲族傳統佳節“四月八”歌王節。同時這一天又是畲家耕牛過節,為酬謝耕牛一年辛苦勞作,“嚴禁鞭打以定牛魂”,還專供好草料和家釀最好的牛酒給牛吃喝,牧童一遍一遍地大聲唱“牛歌”:牛角生來扁扁勢,身上負著千斤犁,水牛做飯給人食,四月初八歇一時,由此又稱“牛歇節”。

瑞雲“四月八”牛歇節已收入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0年5月16日,“四月八”牛歇節歌會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瑞雲位於鼎霞交界處,是硤門畲族鄉唯一的民族村,全村轄有18個自然村,413戶1752人,其中畲族人口占60%以上。瑞雲村在上級黨委、政府及有關幫扶部門的大力支援下,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這一主線,致力發展狀大村級經濟,改善群眾生產生活環境,促進了全村社會各項事業協調健康發展。截止目前,共投資260多萬元,輔設了通往硤門集鎮6公里的水泥路;建成了中心村自來水工程;新建了瑞雲民族寄宿制小學和村委辦公大樓及敬老院;開通了程控電話,安裝了有線電視,通訊訊號覆蓋全村;大力實施造福工程,建立了葫蘆墩等3個人口較為集中新村,居住1......餘下全文>>

苗族4月8日是什麼節日

苗族傳統節日,傳說這個節日起於明代。每逢農曆四月初八,苗族人都身著盛裝群集於貴陽市噴水池邊,吹笙奏笛,對歌談心,以紀念、憑弔傳說中的古代英雄亞努。

此外,四月八還是布依族的節日,有稱它為“牛王節”的,也有叫“牧童節”或“開秧節”的。每逢這天,人和牛都要吃“牛王巴”或糯米飯,並休息一日,表示對耕牛的慰勞。

參考資料:百度知道

藏曆農曆4月8號是什麼節日

陽曆 :6月6日

藏曆:四月初八

藥師佛節日,作何善惡成千倍

作何善惡成千倍。發心恭誦藥師佛名號及藥師佛心咒;【 喋雅他嗡,貝堪則,貝堪則,瑪哈貝堪則,喇扎薩目,嘎喋梭哈。喋雅他嗡,貝堪則,貝堪則,瑪哈貝堪則,喇扎薩目,嘎喋梭哈。喋雅他嗡,貝堪則,貝堪則,瑪哈貝堪則,喇扎薩目,嘎喋梭哈。】可獲藥師如來聖眾加持,保佑;全家身體健康,遠離一切疾病困擾。頂禮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

“今日8月4日,藏曆6月初8,藥師佛節日,作何善惡成千倍。值此殊勝日請持清淨廣大發心,依身、語、意三門廣行善業、吃素、放生、持咒、誦經等。祈願世界和平,迴向給一切生命離苦得樂,病苦眾生得以康復,即身成就!【藥師佛心咒】:得雅他 嗡 貝堪則 貝堪則 瑪哈貝堪則 惹雜薩目 嘎喋 梭哈!

貴州少布依族節日吃些什麼

一、過節主要食物是花糯米飯

布依族在每年農曆“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端午、“六月六”、“七月半”、中秋等都隆重過節,很多布依族都用楓香葉、黃飯花、染簞花等各種植物枝葉把糯米染成五顏六色,做花糯米飯招待客人和分送給親朋好友。

二、飲食情況簡介:

布依人以大米、玉米為主食,小麥、高粱、薯芋和豆類為輔。有木罐、鼎罐炊飯,油燜飯、二合飯(大米摻玉米碎,也叫包穀飯)、包穀粑、米粉、二塊粑、豌豆粉、米豆腐等花色品種。其中,糯米制的湯圓、花米飯和芝麻油團粑最為知名,多用於祭祖或宴客。

三、布依族特色飲食

肉食主要來自家畜和家禽,還愛捕食松鼠、竹鼠和竹蟲。烹調方法多為燒、煮、爆、炸、醃、凍,一般不吃生食。

酒在布依族日常生活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每年秋收之後,家家都要釀製大量的米酒儲存起來,以備常年飲用。布依族喜歡以酒待客,不管來客酒量如何,只要客至,都以酒為先,名為"迎客酒"。飲酒時不用杯而用碗,並要行令猜拳、唱歌。

布依族傳統小吃很多,善做米粉、二塊粑、豌豆粉、米豆腐等。布依族豪爽好客,特點是在每年農曆“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端午、“六月六”、“七月半”、中秋等都隆重過節,很多布依族都用楓香葉、黃飯花、染簞花等各種植物枝葉把糯米染成五顏六色,做花糯米飯招待客人和分送給親朋好友。

佛教4月初八,十八,二十八是什麼節

1、農曆四月初八釋迦牟尼佛聖誕、道宣律師誕辰;

2、農曆四月十八沒有節日而是農曆四月事物有佛吉祥日(衛塞節);

3、農曆四月二十八藥王菩薩聖誕。

參考資料:

《中國佛教節日一覽表》

www.fjdh.cn/...圭爽氦鯨ml

苗族的四八節是慶祝什麼的節日? 《四月初八,苗族稱四八》

姑娘節

綏寧苗族“四·八”姑娘節活動在這裡隆重舉行,入寨門、敬酒、賽爬藤、放鐵炮、鈸舞、儺舞、山歌對唱、逗春牛、跳銅錢舞等獨具特色的苗家民俗風情和民俗活動精彩紛呈,吸引了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客。

綏寧縣地處湘桂交界處,境內多民族聚居,被聯合國教科文衛組織譽為“神奇的綠洲”。農曆四月初八,是綏寧縣苗族楊姓的“姑娘節”。每年的這一天,楊姓的人要把出嫁了的姑娘接到家裡吃黑米飯過節。苗族同胞聚集在一起,喝燒米酒,吃黑米飯,載歌載舞,慶祝自己的節日,青年男女則互對情歌,雙方中意者遂結成終身眷侶。此習俗代代相傳沿襲至今。

姑娘節這天,身著節日盛裝的苗家人載歌載舞,歡慶自己的節日。在吃黑米飯之前,苗家舉行了莊重的祭拜祖先的儀式。古老的祭祀儀式和取材於苗民日常生產生活的逗春牛、祭狗、賽爬藤、銅錢舞等民俗風情節目同樣引人入勝。

綏寧縣每年舉辦“四八”姑娘節,以節為媒,讓文化搭臺,經貿唱戲,取得了明顯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姑娘節的舉辦,為當地經濟注入了活力,帶來了無限商機。如今,該縣這一傳統的民族節日正在向集文化、旅遊、商貿於一體的綜合性節日過渡。“四·八”姑娘節已成功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四月十八是什麼節日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錫伯族的西遷節,俗稱“遷徙節”、“農曆四月十八節”、“農曆四月十八西遷節”等。

中國貴州少數民族的節日有什麼

貴州少數民族節日有1000多個,規模較大的有苗族、布依族的“四月八”、布依族的“六月六”、彝族的“火把節”、水族的“端節”、瑤族的“盤古節".

三月三節

“三月三”是布依族傳統的民族節日,各家各戶都要集款集糧,煮酒買肉聚餐。這實際是整個村寨的一次群眾集會。聚餐後,村民原地就坐,靜聽寨老宣佈民主制定的《議榔規》。各村寨制定的《議榔規》,以前還借用漢字的音、義,把條文刻在石碑上,立於寨中使其家喻戶曉,人人遵守。《議榔規》對於維護村寨安寧和公有財物,增強人民團結有積極意義,類似現在的鄉規民約。三月三節日晚上,家家戶戶都要吃五色糯米飯。

四月八節

“四月八”是苗族人民在每年農曆四月初八懷念祖先、紀念英雄的日 子。這一天,他們載歌載舞,以表示對祖先、英雄的景仰和憑弔。貴陽、惠水、龍裡等地都 是歡度“四月八”的場所。而布依族傳說中的“四月八”則是“牛王”的生日,因而把這一 天 定為“牛王節”。荔波一帶的布依族群眾在這一天做黑糯米飯敬“牛王”,讓牛休息一天;羅甸、冊亨、安龍、貞豐一帶的布依族群眾則還用楓樹葉泡水給牛洗澡。

六月六節

六月六是布依族的傳統節日,有些地方過節的日期根據農事情況而定,可以移到六月十六或六月廿六日。佳節到來,每家每戶也要出錢出糧,煮酒、買肉聚餐。這天早晨,家長帶領孩子到田邊去殺雄雞,意思是期望秋季豐收,同時,藉此給孩子們講述農業生產常識,傳授田間管理技術,從小培養孩子們熱愛生產勞動。此外,布依族青年男女在各自約定的地點,白天在歌場上對唱,晚上還到布依村寨裡繼續對唱,用這種方式表達彼此愛慕之情。

“查白”歌節

“查白”歌節,是布依族人民的重大節日之一。這個節日起源於布依族民間故事。據傳說,有一對布依族青年男女查郎和白妹,在勞動中建立了真摯的愛情,貪婪的財主搶走了聰明的白妹,害死了樸實善良的查郎,白妹悲憤交集,放火燒燬財主大院,並跳入烈火,以身殉情。後人為了紀念這對不畏強暴,為民除害的戀人,便把查郎遇害的地方定名為“查白”’;把白妹殉情的日子農曆六月二十一日作為歌節。多少世紀以來,每年農曆六月二十一日就成了布依族人民的“查白”歌節。每年這天,黔、桂、滇三省邊界的布依族青年男女,從四面八方聚集在興義市一個叫做查白的地方,喝山歌,吹木葉,彈月琴賽歌,以期在歌會上找到意中人。

“毛衫樹”歌節

俯 “毛杉樹”歌節,是安龍縣德臥鎮“毛杉樹”附近布依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盛大節日,它起源於古代英雄人物傳說故事。相傳東漢時期,德臥地方惡人乃支,橫行鄉里,無惡不作,民不堪命。當時有四名漢將,率兵剪除乃支,為民除害。在激戰中,三名武將不幸中暗箭陣亡,時在農曆三月初三蛇場天。後人為紀念三位武將,便在墳前栽了三棵杉樹,樹栽下後,長勢神奇,僅三個月便長成九丈高的合抱大樹,枝葉繁茂,針葉細長似毛,人稱“毛杉樹”。千百年來,每年農曆三月初三或以後的第一個蛇場天,附近幾縣和廣西隆林等地成千上萬的各族青年男女,穿著節日盛裝,彈著月琴,吹著簫笛、木葉,邀約夥伴,成群結隊從四面八方雲集於毛杉樹歡慶對歌,表示對英雄們的懷念和敬仰。同時,還藉此機會談情說愛,尋求伴侶。近年來,政通人和,三天會期盛況空前,赴會人群多達萬人以上。

採花節

採花節又叫採花坡,是普安、晴隆一帶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節日。每年農曆正月初一至十五,當地苗族青年,帶上蘆笙、簫笛等樂器,從四面八方趕來,雲集普安與盤縣交界處的採花坡,在山坡上、叢林裡、山洞旁“遊方”(苗語,意即談情說愛......餘下全文>>

苖族有什麼節日

苗族是一個富有古老文明、講究禮儀的民族,歲時節慶獨特鮮明。

一、苗族傳統節慶按功能含義分為:

⒈農事活動節慶;⒉物質交流節慶;⒊男女社交、戀愛、擇偶節慶;⒋祭祀性節慶;⒌紀念性、慶賀性節慶。二、按時序分,一歲分十二個月,每月都有一個以上的節慶日。

動月(鼠或子月)1—15日(第一個子日至第二個寅日)為玩年節,其中第1個子日為天歲節,苗人不出門(遠門);

1個丑日是地歲節,第1個丑日至第2個丑日(2—14日)期間,人們紛紛走親訪友、互賀新歲、男女對歌、玩龍燈、獅子等;

第2個寅日(15日)為尾巴年

(燒龍燈)。偏月(牛月或丑月)第一個丑日為社日,亦稱龍頭節,苗人祭土地神,接龍、安龍(苗語染戎)。

1月(虎月或寅月)的第一個寅日為物質交流、男女社交節(華夏稱為三月三街節)。

2月(兔月或卯月)的第一個未日為牛王節(華夏稱四月八日)、男女社交櫻桃會、佛生日。

3月(龍月或辰月)的第一個辰日、第二個寅日分別為小端午節和大端午節,其中小端午節後來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羋姓屈氏),亦稱屈原節、歌師節。

4月(蛇月或巳月)的第1個巳日為降龍節(華夏稱為六月六、六月場)、吃新節(大麥熟)。

5月(馬月或午月)的第1個子日是小年節(苗語稱七姊妹,即北斗七星)。

6月(羊月或未月)的第2個寅日為鴨節,第2個辰日為趕秋節。

7月(猴月或申月)的第1個申日為酒節(糯稻收割釀製甜酒、米酒)。

8月(雞月或酉月)為祭祀節(主要進行椎牛、吃豬、跳香、還儺願、安龍等祭祖祀魂活動)。

9月(狗月或戌 月)狩獵節,擇日祭梅山三神,開始狩獵。

10月(豬月或亥月)卯日、午日為吃豬泡湯節(殺年豬),灶神節(祭灶神),除夕夜(大年夜,漢籍稱苗人十月過年)。

除此之外,苗族因支系不同以及地域文化差異,還具有本地方本支系的一些獨具特色的節日,諸如花山節等。

農曆的四月二十八,到底是什麼節日?

你是不是天津武清的人,據我所知,武清北部一些地區一直把陰曆月二十八當作“大節”過的。因為我是那裡的人,曾經找過不少這方面的資料。 在武清北部,尤其是長屯以北的大鹼廠、大良、河北屯、下伍旗等十來個鄉鎮的上百個村莊,每年除了過春節和八月十五中秋節之外,還要過一個特殊的傳統節日——農曆四月二十八。這個節日的正名究竟叫做什麼節,誰也難以說清,但是在民間,它確實是個節,而且是個相當重要的節日。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四月二十八可與春節、中秋三足鼎立,毫不遜色。 相傳,農曆四月二十八是藥王爺孫思邈的生日。史載,孫思邈生於581年,卒於682年,是隋唐年間的大醫學家和藥物學家。他一生在民間行醫,救死扶傷,不辭辛苦,著有《備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等醫藥學專著,在祖國醫學發展史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他熱衷於為平民百姓服務,受到了歷代人們的尊崇。 為了紀念這位歷史上救死扶傷、濟困扶危的醫聖,從唐朝開始,人們先後在祖國各地建立了許多藥王廟,藉以祈盼幸福平安、健康長壽。大良、河北屯、崔黃口等村鎮,從前都建有不同規模的藥王廟,除供奉藥王孫思邈之外,還供有華佗、張仲景、李時珍等古代醫藥學家的畫像、塑像或牌位。但是不論從形式和規模上比較,都不及大鹼廠藥王廟那樣壯觀。由此,吸引了周邊村鎮的百姓,紛紛趕往這裡進香還願祈盼安康。人數逐年增多,規模迅速擴大,進而發展成了一處聲名顯赫的廟會。清朝中後期和民國時期,廟會進入鼎盛時期。每到廟會的前五、六天,周邊各村莊就分別出人,到大鹼廠的廟前廣場和主要街道清整環境衛生,高搭蘆蓆綵棚,淘洗舍水井,提前為廟會做好各種準備。廟會這天,不僅周邊十里八村的村民天沒亮就推車挑擔來趕廟會,就是接壤的寶坻、香河縣的村民,也有不少人趕車或步行數十里到此湊熱鬧,藉機出售農副產品或手工藝品。大鹼廠村更是喜氣洋洋,到處張燈結綵,商販攤位排列兩廂,各種商品琳琅滿目,叫賣之聲沸沸揚揚。廟前廣場上,十幾道民間花會爭先獻藝,展示絕技。大戲樓上好戲連臺,喝彩之聲此起彼伏,真是人如潮湧,摩肩接踵,香火旺盛。當時的大鹼廠廟會,不僅滿足了人們祛病保平安、賜福求吉祥的良好願望,同時還產生了村鎮間的物資交流功能,促進了農副產品的流通。四月二十八這天,沒去趕廟會的人,在家同樣歡天喜地。家家請姑爺,接閨女,熬魚、燉肉、蒸饅頭、燜乾飯,熱鬧非凡如同過年。 據《天津百科全書》記載:大鹼廠於明永樂年間(1403年—1424年)立村,但是大鹼廠藥王廟建於何時已無從查考。對此,民間有兩種說法,一說是建於清康熙年間(1662年—1723年);另一說是建於清乾隆年間(1736年—1795)。不論其中哪種說法準確,大鹼廠藥王廟都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了。解放以後,這座藥王廟逐漸荒廢,地面建築物先後圮塌了,遺址上已建造了新的房屋。 今天的人們,對大鹼廠藥王廟的記憶越來越淡薄了,但是關於這裡的民間傳說,卻在鄉間流傳了十幾代人。頭一個傳說是廟門前的石獅子有靈氣。相傳這對石獅子不僅有看護廟宇的作用,更新奇的是送子觀音傳授了它們“法術”,只要不孕的年輕婦女隨便往哪隻石獅子的背上一騎,過不了多久就會有喜。有個調皮的大姑娘偏就不信,壯著膽子試了一回,果真靈驗。封建社會講究女人的貞節,未婚有喜純屬大逆不道,幸虧有個精於婦科的老中醫,幫她解了難題。再就是藥王廟的山門內,有一座肉眼瞧不見的影壁,人們進了山門,不由自主地繞向旁邊,從兩側出入。想從中間直接過去,到此就會有一股無形的巨大推力,把人搡向一旁。有個逛廟會的楞小夥,不顧眾人極力勸阻,非要當眾試一試。只見他後退十幾步,運足力氣猛地往前衝去,剛......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布依四月八是什麼節日?
農曆四月八是什麼節日?
四月八是什麼節日?
農曆二月八是什麼節日?
農曆八月八是什麼節日?
農曆四月八是什麼星座?
農曆八月八是什麼節?
八月初八是什麼節日?
二月初八是什麼節日?
七月初八是什麼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