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姓的來源簡介?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6日

代姓的簡介

代(戴)[代,讀音作dài(ㄉㄞˋ)]

代姓的由來

姓氏源流一、代

1、我國北方少數民族北狄的一支建立了姜姓國代國(,代國都城在今河北省蔚縣東北 故地在今河北蔚縣,始封之君不詳。公元前475年趙襄子使人請代王。使廚人操銅枓以食

代王及從者,行斟,陰令宰人各以枓擊殺代王及從官,遂興兵平代地。)周元王三年(前473),晉國趙襄子興兵吞併代國,代國滅亡。國人以國為姓,成為代姓

2、源自戴姓,以同音字代替為姓。近代,人們以為“代”是“戴”的白字,將筆畫繁複的“戴”改為簡單的“代”,成為代姓。

贊助廣告

二、戴

常 戴(Dài)姓源出有四:

1、出自子姓,為商湯的後裔,以諡好為氏。據《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書辯證》所載,周初,周公旦在平定“管蔡之亂”後,封商朝末代君主帝紂之庶兄子啟(子姓)於商的舊都(今河南省商丘南),建立宋國。宋國第11位君主(公元前799年-公元前766年),史佚其名,死後被諡為戴公。戴公傳子宋武公司空(公元前765年-公元前748年)其子孫遂以諡號“戴”為氏,是為河南戴氏。

2、出自姬姓,以國為氏。據《通志·氏族略》及《左傳》所載,春秋時有戴國,為姬姓諸侯國,在今河南民權縣東,一說在河南蘭考縣。隱公十年(公元前713年)亡於鄭國,一說亡於宋國。其族人遂以國名“戴”為氏。

贊助廣告

3、殷氏改戴姓而來。據《鼠璞》所載,殷氏有改為戴姓的。武王滅商後,有不少殷遺族以國為氏(因商首都在殷,又叫殷國),稱殷氏,其後就有改姓戴的。這一支戴氏也是出自河南。

4、其他民族改姓而來。如滿洲達爾充阿氏、戴佳氏,鄂溫克族塗克冬氏改戴姓,另蒙、回、瑤、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戴撝。西周初年,周公旦在平定武庚之亂後,封商朝末代君王帝辛(紂)之庶兄微子啟於商的舊都,建立宋國,定都商丘。宋國第十一位君主(公元前七九九-公元前七六六年在位)死後諡號曰戴公,其庶子撝以王父諡號為氏,稱戴撝。後世亦沿用戴姓,並尊戴撝為戴姓得姓始祖。

代姓的起源

[編輯本段]■姓氏源流  一、代

1、我國北方少數民族北狄的一支建立了姜姓國代國(,代國都城在今河北省蔚縣東北 故地在今河北蔚縣,始封之君不詳。公元前475年趙襄子使人請代王。使廚人操銅枓以食

代王及從者,行斟,陰令宰人各以枓擊殺代王及從官,遂興兵平代地。)周元王三年(前473),晉國趙襄子興兵吞併代國,代國滅亡。國人以國為姓,成為代姓

2、源自戴姓,以同音字代替為姓。近代,人們以為“代”是“戴”的白字,將筆畫繁複的“戴”改為簡單的“代”,成為代姓。

二、戴

戴(Dài)姓源出有四:

1、出自子姓,為商湯的後裔,以諡好為氏。據《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書辯證》所載,周初,周公旦在平定“管蔡之亂”後,封商朝末代君主帝紂之庶兄子啟(子姓)於商的舊都(今河南省商丘南),建立宋國。宋國第11位君主(公元前799年-公元前766年),史佚其名,死後被諡為戴公。戴公傳子宋武公司空(公元前765年-公元前748年)其子孫遂以諡號“戴”為氏,是為河南戴氏。

2、出自姬姓,以國為氏。據《通志·氏族略》及《左傳》所載,春秋時有戴國,為姬姓諸侯國,在今河南民權縣東,一說在河南蘭考縣。隱公十年(公元前713年)亡於鄭國,一說亡於宋國。其族人遂以國名“戴”為氏。

3、殷氏改戴姓而來。據《鼠璞》所載,殷氏有改為戴姓的。武王滅商後,有不少殷遺族以國為氏(因商首都在殷,又叫殷國),稱殷氏,其後就有改姓戴的。這一支戴氏也是出自河南。

4、其他民族改姓而來。如滿洲達爾充阿氏、戴佳氏,鄂溫克族塗克冬氏改戴姓,另蒙、回、瑤、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戴撝。西周初年,周公旦在平定武庚之亂後,封商朝末代君王帝辛(紂)之庶兄微子啟於商的舊都,建立宋國,定都商丘。宋國第十一位君主(公元前七九九-公元前七六六年在位)死後諡號曰戴公,其庶子撝以王父諡號為氏,稱戴撝。後世亦沿用戴姓,並尊戴撝為戴姓得姓始祖。

百家姓中有姓代的嗎?

百家姓中有姓代的。代姓來源:戰國時期有代國,被趙國蘘子所滅,其後人以原國名“代”為氏。

代姓的源頭,姓代的祖先是誰。

淵源1

源於子姓,出自商王朝時期的大戴氏國,屬於以國名為氏。少典氏第十五代、黃帝軒轅氏第四代帝嚳高辛氏的次妃有娀氏,生契為堯司徒,封於商,成為商王朝之祖,賜姓子氏。

周武王滅了殷商王朝之後,有不少殷商的遺族以國為氏,稱殷氏,其大戴氏國的後人本就為殷氏,但為了紀念故國,後來就有改殷氏為戴氏者,再後有簡筆寫作“代”者。該支代氏出自河南,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淵源2

源於子姓,出自商湯的後裔微子啟,屬於以諡號為氏。據史籍《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書辯證》記載,在西周初期,周公旦在平定了“管蔡之亂”後,賜封商朝末代君主帝紂之庶兄子啟於商王朝的舊都(今河南商丘),子啟後來建立了宋國。傳島宋國的第十一代君主名子撝,於周宣王姬靜(姬靖)二十九年(公元前799年)即位,至周平王姬宜臼五年(公元前766年)逝世,後被周宣王賜諡號為“戴”,史稱宋戴公。自此,中華大地又有了一支代(戴)氏。宋戴公的後裔有戴(代)、宋、武、宣、穆、蕭、莊、樂、石、華、皇、皇甫、東鄉、桓、向、鍾、宗、目夷、目、魚、墨臺、墨、司城、右師、舍、老、朔、祝其、仲、蕩、邊、錫、司馬、司寇、司徒、司、鱗等等一百多個姓氏。

宋戴公逝世後,宋國君位傳給子司空,即宋武公(公元前765~前748年在位),其庶子一支子孫遂以宋戴公的諡號“戴”為氏,世代相傳至今,人丁興旺,史稱正宗的河南代氏,後有簡筆寫作“代”者。子姓代氏族人大多尊奉宋戴公為一世祖。

淵源3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戴國,屬於以國名為氏。據史料載,春秋時期有一古戴國,為姬姓諸侯國。

姬姓代氏族人皆尊奉戴於隱公為得姓始祖。

淵源4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淵源5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淵源6

源於鄂溫克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淵源7

源於蒙古族,出自明、清時期陳蒙古八旗的一支,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代姓宗族從哪裡來?代姓宗族的歷史是什麼? 50分

1、出自子姓,為商湯的後裔,以諡好為氏。據《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書辯證》所載,周初,周公旦在平定“管蔡之亂”後,封商朝末代君主帝紂之庶兄子啟(子姓)於商的舊都(今河南省商丘南),建立宋國。宋國第11位君主(公元前799年-公元前766年),史佚其名,死後被諡為戴公。戴公傳子宋武公司空(公元前765年-公元前748年)其子孫遂以諡號“戴”為氏,是為河南戴氏。

2、出自姬姓,以國為氏。據《通志·氏族略》及《左傳》所載,春秋時有戴國,為姬姓諸侯國,在今河南民權縣東,一說在河南蘭考縣。隱公十年(公元前713年)亡於鄭國,一說亡於宋國。其族人遂以國名“戴”為氏。

3、殷氏改戴姓而來。據《鼠璞》所載,殷氏有改為戴姓的。武王滅商後,有不少殷遺族以國為氏(因商首都在殷,又叫殷國),稱殷氏,其後就有改姓戴的。這一支戴氏也是出自河南。

4、其他民族改姓而來。如滿洲達爾充阿氏、戴佳氏,鄂溫克族塗克冬氏改戴姓,另蒙、回、瑤、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戴撝。西周初年,周公旦在平定武庚之亂後,封商朝末代君王帝辛(紂)之庶兄微子啟於商的舊都,建立宋國,定都商丘。宋國第十一位君主(公元前七九九-公元前七六六年在位)死後諡號曰戴公,其庶子撝以王父諡號為氏,稱戴撝。後世亦沿用戴姓,並尊戴撝為戴姓得姓始祖。

姓代該怎麼讀介紹一下

代 [dài] ,發音同“帶”

代姓的分佈

代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當今中國大陸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五十七位,在臺灣省則名列第五十位,人口約五百二十九萬兩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33%左右。先秦時期,戴姓主要在其發祥地豫東一帶繁衍發展,戴撝數傳至戴雲升時,戴雲升由宋遷居譙郡亳州,之後世代留於此,並形成戴姓歷史上的第一個郡望——譙郡。西漢時,戴姓有從豫東遷豫南的,如時稱“關東人豪”的戴遵為慎陽(今河南正陽)人。而世居譙郡的戴姓為避戰亂由亳南遷至廣陵(今江蘇揚州),並形成廣陵郡望。另有一支由豫東遷山東半島,因這裡原是齊國故地,有濟水和黃河交匯,這支戴姓以濟會為郡望。三國兩晉南北朝時,廣陵戴姓有戴烈因擔任三國時吳的左將軍而徙江南,其孫戴淵被司馬睿引為心腹,而居建康(今江蘇南京)。隨著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中原烽火連天,中原戴姓大舉南遷,譙郡戴姓也有被迫南遷者,居譙郡釒至縣(今安徽宿縣)的戴逵南遷至會稽嵊縣西南,東晉時的戴洋為吳興長城(今浙江長興縣東)人,後遷湖北荊州並定居。可見,三國至南北朝時期,戴姓不僅在江浙一帶分佈更為廣泛,而且有徙居今安徽、湖北的。唐初,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漳,陳元光婿為戴君胄,為將佐,子為戴仁,父子二人自河南固始隨軍征討,後在福建落籍,是為戴姓入閩之始。盛唐之際,社會穩定,政治清明,戴姓在陝西、山西、湖南、江西等地均得以發展繁衍。宋元之際,隨著金兵南下和蒙古騎兵侵擾,原居於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等省的戴姓人有南遷福建、廣東者。蕉嶺一世祖戴玉麟,原居福建漳浦縣,於元代徙居鎮平(今廣東蕉嶺)招福鄉黃泥崛,子孫昌盛,傳至十二世,有仁忠、仁恭兄弟遷往臺灣屏東,十三世、十四世中又有數十人遷往臺灣高雄、新竹、桃園、內浦等地。明洪武年間,戴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遷於陝西、安徽、山東、河北、東北、江蘇等地。清代時還有福建戴姓陸續不斷遷往臺灣。此後,又有戴姓族人移居海外者。如今,戴姓已分佈於全國各地,主要以江蘇、浙江兩省為多,這兩省的戴姓人口占到全國漢族戴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三。戴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五十四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四。

代姓的族譜在哪裡

:謝家最早見於記載的家譜,是南朝人劉孝標註釋《世說新語》時引用的《謝氏譜》,其中又分為《陳郡陽夏謝氏譜》和《會稽山陰謝氏譜》兩種。前一種家譜在書中共引用七處,後一種引用一處。從全部引文綜合分析,這兩種家譜的基本內容,包括東晉時兩族謝氏人員的名諱、字號、承屬關係、官爵、姻婭、子女、子女婚配等等。當時的社會特別重視譜牒,不僅朝廷選官要查尋家譜,而且社會上嫁女擇婿也要以家譜為據。為防止假冒,國家還專門成立有譜局,社會上也有專門編撰和研究譜牒的世家。所以謝氏最早的家譜,有可能是根據謝氏提供的資料由官府修成的,時間最早不會超過東晉建國以後。

代姓的名人

姓氏源流   戴(Dài)姓源出有四:   1、出自子姓,為商湯的後裔,以諡好為氏。據《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書辯證》所載,周初,周公旦在平定“管蔡之亂”後,封商朝末代君主帝紂之庶兄子啟(子姓)於商的舊都(今河南省商丘南),建立宋國。宋國第11位君主(公元前799年-公元前766年),史佚其名,死後被諡為戴公。戴公傳子宋武公司空(公元前765年-公元前748年)其子孫遂以諡號“戴”為氏,是為河南戴氏。   2、出自姬姓,以國為氏。據《通志·氏族略》及《左傳》所載,春秋時有戴國,為姬姓諸侯國,在今河南民權縣東,一說在河南蘭考縣。隱公十年(公元前713年)亡於鄭國,一說亡於宋國。其族人遂以國名“戴”為氏。   3、殷氏改戴姓而來。據《鼠璞》所載,殷氏有改為戴姓的。武王滅商後,有不少殷遺族以國為氏(因商首都在殷,又叫殷國),稱殷氏,其後就有改姓戴的。這一支戴氏也是出自河南。   4、其他民族改姓而來。如滿洲達爾充阿氏、戴佳氏,鄂溫克族塗克冬氏改戴姓,另蒙、回、瑤、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戴撝。西周初年,周公旦在平定武庚之亂後,封商朝末代君王帝辛(紂)之庶兄微子啟於商的舊都,建立宋國,定都商丘。宋國第十一位君主(公元前七九九-公元前七六六年在位)死後諡號曰戴公,其庶子撝以王父諡號為氏,稱戴撝。後世亦沿用戴姓,並尊戴撝為戴姓得姓始祖。   歷史名人   戴 嵩:唐朝畫家,擅畫田家、山原之景,寫山澤水牛尤為著名,與韓 畫馬齊名,世稱“韓馬戴牛”。   戴 震:安徽省休寧人,思想家,學者。他博聞強記,對天文、數學、歷史、地理都有研究。他精通古音,立韻類正轉旁轉之例,創古音九類二十五部之說及陰、陽、入對轉的理論,對經學、語言學有重大貢獻,為一代考據大師。後人編有《戴氏遺書》。   戴 進:著名畫家,錢塘(今杭州)人,善畫山水,境界深遠妙處,多出己意。兼工人物、佛像,運筆頓挫有力,設色純熟有神采,人推明代院體中第一手,有“浙派”之稱。   戴 逵:東晉學者、畫家、雕塑家,譙郡銍縣(今安徽省宿縣)人。他反對佛教的因果報應說,著有《釋疑論》。他曾為會稽山靈寶寺作木雕無量佛及脅侍菩薩,又為瓦棺寺塑《五世佛》,和顧愷之的壁畫《維摩詰像》、獅子國(斯里蘭卡)送來的玉佛,在當時並稱“三絕”。所畫人物、山水也別具一格。   戴 德、戴聖:戴德系戴公(子撝)的二十二世孫。戴聖是戴德之弟戴仁之子,戴德、戴聖二人為西漢時樑(今河南省商丘)人,家族顯赫。戴德、戴聖是今文禮學的“大戴學”和“小戴學”的開創者。由於二人在禮學上的重大貢獻,也被後人尊稱為儒宗。戴德、戴聖同學《禮》於後蒼,選集古代各種有關禮儀的論述,分別編成《大戴禮記》和《小戴禮記》,金壇、句容戴氏為戴聖之後。戴德,字延君,曾任信都王(劉囂)太傅,宣帝時,立為博士,稱“大戴”,也叫“太傅《禮》”。戴聖{次君}曾任九江太守,宣帝時,立為博士,參加石渠閣議,世稱“小戴”。   戴 笠:浙江省江山人,黃埔軍校肄業,軍統特務頭子,1946年3月因飛機失事而亡,時人有“雨農(戴笠字)亡在雨中,戴笠死在戴山”之說。   戴名世:安徽省桐城人,清代史學家曾任翰林院編修。他刊行有《南山集》,其中有許多明朝正史以外的史事,觸怒了清王朝,以“大逆”罪被殺,為清朝四大文字獄之一。   戴復古:南宋詩人,字式之,號石屏,台州黃岩(今屬浙江省)人。他長期浪遊江湖,曾向陸游學詩,也受晚唐詩的影響,語言自然,是“江湖派”中較有成就的作家。部分作品指責當時統治者苟且偷安,表達了收復中原的願望。也能詞,風格雄放。有《石屏詩......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代姓的來源簡介?
孔姓的來源簡介?
戚姓的來源簡介?
聶姓的來源簡介?
譚姓的來源簡介?
汪姓的來源簡介?
代姓的來源?
袁氏的來源簡介?
孔姓的來歷簡介?
鄭姓的來源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