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姓起源?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28日

戴姓的起源

戴(dài)姓,源出有: 源於子姓,出自商朝後裔、周朝諸侯國宋國君主宋戴公的諡號,屬於以諡號為氏。據史料記載,周公旦在平定“管、蔡、霍三監之亂”後,封商紂王之庶兄微子啟(子姓)於商的舊都(今河南商丘南),建立宋國,建都商丘。微子啟逝世後,其弟仲衍嗣位為宋公。傳至宋國的第十一位國君(公元前799~前766年在位),逝世後被諡為戴公。宋戴公傳位於宋武公子司空),其餘諸子以諡號“戴”為氏,形成戴氏一族。宋國執政的 華氏、樂氏、老氏、皇氏,四族統稱戴氏,《左傳》昭公八年(公元前534年)九月,有記載「宋戴惡會之」,戴惡應為其他未立氏的戴公子後裔。另,宋朝學者戴植在所撰的《鼠璞》一書中說:殷氏有改為戴者,以義改也。”所謂“以義改也”,並非指的是兩個姓氏在字義上的相通,而是指他們系出一源。 源自春秋時期諸侯國戴國。戴國被鄭國滅掉後,其王族後裔及子民遂以國為姓以紀念故國, 屬於以國名得姓;是戴姓重要支系之一。戴國首任受封國君一說為子姓殷商皇族後裔,另一說為姬姓宗族子弟。考古工作者發現在古戴國封地(今河南民權縣東北一帶)出土的青銅器銘文中有叔慶父之妻為姬姓之記載,姬周有同姓不通婚的習俗;《春秋釋地韻編》和《中國古今地名大字典》皆稱戴國是子姓國;《通志.氏族略》列戴國為周朝姬姓“不得姓之國”;查周所封之五十五個同姓國中也沒有戴國。《 路史.國名》列在子姓商族之後;因而戴國更可能是子姓諸侯國。更有一種未證實的說法為戴國首任受封國君戴平公是商王帝乙的侄子,也就是商紂王的堂兄弟,周朝滅商後因臣服周武王而受封為諸侯。另外,衛有戴公,衛康叔10世孫,姬姓。曹有戴伯,姬姓。魯桓公生僖叔牙,牙生戴伯茲,姬姓。宣公十五年,有召戴公,周卿士,姬姓。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蒙古八旗姓》、《黑龍江志稿·氏族》記載:⑴.蒙古族巴遜氏,亦稱把孫氏、博斯沁氏,世居克什克騰(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asun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戴氏、卜氏。⑵.蒙古族岱齊特氏,亦稱戴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內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Daicit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戴氏。⑶.蒙古族塔塔兒氏,源出元朝時期成吉思汗的世仇塔塔兒部,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改稱塔塔喇氏,滿語為Tatar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戴氏、譚氏等。⑷.蒙古族戴卜羅氏,出自陳蒙古八旗的岱簸羅氏族,在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該族奉命隨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派駐遼寧丹東鳳凰城,屯墾於璦河沿岸的影壁山附近,滿語稱其為Daibolo Hala,清朝晚期以後改漢姓為戴氏,主要聚居於鳳城大堡蒙古族鎮。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⑴.滿族達爾充阿氏,滿語為Darcongga Hala,世居吉陽(今黑龍江蘿北集達河北岸)、黑龍江流域等地,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戴氏、代氏。⑵.滿族戴佳氏,亦稱達佳氏、大佳氏、戴拉氏,源出唐朝時期渤海國皇室大氏家族,滿語為Daigiya Hala,世居杭間(今遼寧)、渾郭(今遼寧)等地。後有蒙古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戴氏、代氏。⑶.滿族烏蘇氏,亦稱吳蘇哈里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溫古孫部(吾古孫、烏孫),以部為氏,滿語為Usun Hala,漢義“水”,世居烏蘇(今吉林伊通)、瓦爾喀(今南自長白山、圖門江以北,北自黑龍江下游烏扎拉地方以南,東至俄羅斯濱海地......餘下全文>>

贊助廣告

戴姓的來源

一、姓氏源流  戴(Dài)姓源出有四:

1、出自子姓,為商湯的後裔,以諡好為氏。據《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書辯證》所載,周初,周公旦在平定“管蔡之亂”後,封商朝末代君主帝紂之庶兄子啟(子姓)於商的舊都(今河南省商丘南),建立宋國。宋國第11位君主(公元前799年-公元前766年),史佚其名,死後被諡為戴公。戴公傳子宋武公司空(公元前765年-公元前748年)其子孫遂以諡號“戴”為氏,是為河南戴氏。 《左傳》宋有戴惡,戴溢之問政孟子。

2、出自姬姓,以國為氏。據《通志·氏族略》及《左傳》所載,春秋時有戴國,為姬姓諸侯國,在今河南民權縣東,一說在河南蘭考縣。隱公十年(公元前713年)亡於鄭國,一說亡於宋國。其族人遂以國名“戴”為氏。

贊助廣告

3、衛有戴公,衛康叔10世孫,姬姓。曹有戴伯,姬姓。魯桓公生僖叔牙牙生戴伯茲,姬姓。宣公十五年,有召戴公,周卿士,姬姓。

4、殷氏改戴姓而來。據《鼠璞》所載,殷氏有改為戴姓的。武王滅商後,有不少殷遺族以國為氏(因商首都在殷,又叫殷國),稱殷氏,其後就有改姓戴的。這一支戴氏也是出自河南。

5、其他民族改姓而來。如滿洲達爾充阿氏、戴佳氏,鄂溫克族塗克冬氏改戴姓,另蒙、回、瑤、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戴撝。西周初年,周公旦在平定武庚之亂後,封商朝末代君王帝辛(紂)之庶兄微子啟於商的舊都,建立宋國,定都商丘。宋國第十一位君主(公元前七九九-公元前七六六年在位)死後諡號曰戴公,其庶子撝以王父諡號為氏,稱戴撝。後世亦沿用戴姓,並尊戴撝為戴姓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佈  戴姓人口的播遷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先秦至南北朝、隋唐五代和宋元明清時期。

1.先秦至南北朝時期

先秦時期,戴姓人口主要是在其發祥地即今天的豫東一帶生息繁衍。春秋時代的宋國大夫戴惡即為一時名流。

到西漢時,樑國(治今河南商丘南)有戴德、戴聖叔侄,同為禮學大家。西漢時戴姓還有二支徙居豫南:一支遷往汝南的慎陽(治今河南正陽縣北江口集),一支遷往汝南的平輿(今河南省平輿縣北)。如:西漢平帝時任侍御史、時稱“關東大豪”的戴遵(字子高),為汝南慎陽人。《後漢書·逸民傳》中說他家資鉅富,樂善好施,行俠仗義,家中所養的食客經常有三四百人之多,當時的人稱他為“關東大豪戴子高”。其子戴良以至孝、高才、尚氣節而名聞於世。由此可見,戴遵這一支定居慎陽已不止一代,而且在當地屬於家大、業大、勢力大的名門望族。西漢末東漢初以解經聞名京師、官任侍中的戴憑,為平輿人。這就證明,至遲在西漢後期,戴憑這一支已經遷到平輿。

戴姓在向豫南遷徙的同時,也向今江蘇、山東、河北等地遷徙,如西漢時官至九卿的戴崇,為沛(今江蘇沛縣)人,曾向張禹學習《周易》;東漢時官至禮泉太守、“世稱儒宗,知名東夏”的戴巨集及西華令戴封,均為濟北郡剛縣(今山東寧陽縣東北)人。

三國至南北朝時期,戴氏又有徙居於今安徽、湖北的。如東漢末年,曹操的謀士戴乾為丹陽(治今安徽當塗縣東北小丹陽鎮)人。在魏晉時,戴姓在譙國(今安徽亳州一帶)、廣陵(治今江蘇揚州)、清灑(治今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東)三地成為望族,形成三處繁衍中心。所以,戴姓以譙國、廣陵、清河為堂號。

戴姓向江南地區遷徙,最晚在西漢時期已經開始。如:西漢時有越(今浙江省)人戴和;東漢時官至光祿主事的戴就,為會稽郡上虞縣(治今浙江上虞縣百官鎮)人。大約在東漢末年,廣陵戴氏有一支遷徙到江南。《晉書》記載:戴烈為三國時東吳的左將軍,其子戴昌為東吳太尉、晉會稽太守、武陵太守,戴昌的兒子戴淵,是琅琊王司馬睿(即後......餘下全文>>

福建戴姓起源

戴姓起源於河南省東部商丘市一帶,是中國當代百家姓排行第五十四位的大姓。戴姓遠古祖先為黃帝曾孫帝嚳,帝嚳生子名契。契為舜帝首領人物,被商族奉為始祖。傳至十四代,商湯滅夏,建立商朝。帝乙傳位商紂王后,進行殘酷統治,導致周武王克商。周初分封之時,把宋邑封給反對紂王比較激烈的殷商貴族微子,建立宋國,稱為宋公。傳至第十一任國君,有功於民,深受萬民愛戴,死後被周宣公賜諡曰戴,史稱宋戴公。宋戴公的孫子以祖父諡號為戴氏。從此,中華大地,歷代均有戴姓子孫。先秦時期,戴氏在其發祥地豫東繁衍生息。到了漢代,戴氏開始有人遷居豫南等地。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戴氏又有遷居安徽、湖北者,郡望有譙國郡等地。明朝初年,始遷祖戴固元任常德府武陵縣教諭,攜眷屬遷至常德府石拱橋。其子孫因慕澧水流域零陽山水之秀而遷入慈利縣。清代,戴姓部分裔孫轉遷桑植縣、永定縣等地,致使張家界市戴姓後裔現已達到10萬多人。

一、商周時期戴姓遠祖溯源

戴姓是中國一個古老姓氏,源遠流長。據《史記》和國譜研究中心資料綜述:戴氏出自子姓,是黃帝子孫。關於子姓由來,有個神祕的傳說:黃帝曾孫帝嚳是遠古“五帝”之一,娶炎帝部落有邰氏之女簡狄為次妃。有一次,簡狄與幾個女子在溪中嬉戲,飛過一隻玄鳥(燕子),墜下一枚鳥卵。簡狄將鳥卵抓到手裡,將其吞下。沒過多久,生下一個男孩,取名為契。契長大後,有德有才。舜帝任命契為司徒,掌管教化百姓。舜帝把契封在商邑(今河南省商丘市),賜為子姓,因“子”即“卵”的意思。故《戴氏開源表》載:“戴,本高辛氏之後裔。帝嚳次妃有娀氏女簡狄祈謀。有玄鳥之祥而生契。舜使為司徒,教民有功,賜姓子氏,封於商。歷十四世(湯)而伐桀有天下。”堯舜之際,子契不但是軍事首領人物,也是發明刻木記事之人。後來,商族把契尊為始興之祖,故有“玄王”之稱。約在公元前1600年,經過鳴條之戰,契的第14代孫湯滅夏,建立商朝,定都於亳(在今河南省商丘市附近)。盤庚繼立商王以後,遷都於殷(今河南省安陽市),故被稱為殷商。

商朝自第24位國王祖甲時開始出現衰敗跡象,至第29位商王帝乙時更加衰微。帝乙有長子子啟,因封於微(山西省潞城縣),史稱微子。子啟出生時,其母尚為帝乙之妾,地位卑賤。後來,其母被冊立為王妃,生少子帝辛。因此,子啟雖長,僅為庶子;帝辛雖幼,卻為嫡子。按照立嫡不立庶的宗法制度,帝乙立帝辛為王位繼承人,此即商代第30位國王紂。商紂王在位,寵信女人妲己,任用善阿諛的費中和善讒毀的惡來,朝政敗壞.造酒池肉林,為長夜之飲;興炮烙之刑,殘害異己。紂王庶兄微子很為王朝擔憂,多次進行勸諫,但紂王拒諫飾非。甚至對進諫的少師比干施以酷刑,逼得太師箕子佯狂為奴。微子知道紂王必亡,只得哀嘆,離開商宮,退隱林裡。不久,周武王聯合諸侯興兵滅商,經牧野(今河南省汲縣)大戰,紂王兵敗自焚而死,商朝滅亡。微子聞訊之後,帶著商朝宗廟祭器,裸露上身去見周武王,請求保留商族宗祀。周武王答應微子要求,封紂王之子武庚統率殷商遺民,並派其弟管叔鮮、蔡叔度和霍叔處領兵駐守殷都周圍,就近監視,號稱“三監”。周武王死後,武庚拉攏管叔、蔡叔起兵反周。周公旦平定叛亂之後,見微子在殷民中有威望,又能順從周朝,就把商朝舊都宋邑(今河南省商丘市)一帶分封給他,建立諸侯國宋國,爵位為公,管理商朝遺民,並作《微子之命》以申誡之。宋微子仁慈賢明,深受商朝遺民愛戴。

二、春秋時期戴姓始祖得姓始末

宋國首任國君子啟死後,其弟子仲衍繼承王位,為宋國第二任國君宋微仲。宋國第十一任國君(公元前799—前766年在位)宋戴公,名叫子撝......餘下全文>>

為什麼說戴姓是中華第一美姓

戴姓有兩個來源,出自西周時今河南東部地區的兩個諸侯國,一支是以祖上諡號為姓,一支是以國為姓。

西周初,商紂王的兒子武庚叛亂被鎮壓下去後,周公把商舊都周圍地區封給紂王的哥哥微子啟,建立宋國,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南)。以後世代相傳,至公元前799年至前766年在位的一代宋過國君,死後諡號為“戴”,史稱宋戴公。宋戴公的孫輩中,有的以祖父的諡號為姓,就是戴氏。因商朝王族為子姓,所以《新唐書·宰相世系》說:“戴氏出自子姓,宋戴公之孫,以祖父諡為氏。”

在西周分封的諸侯國中,還有一個戴國,為姬姓。在今河南民權東。戴國於公元前713年為鄭國所滅。亡國後的戴國子孫,為紀念故國,就相繼以原國名為姓氏,又形成一支戴姓宗族。

先秦時期,戴氏主要是在其發祥地豫東一帶發展繁衍。漢代,戴氏有徙居豫南者,南遷江浙者,東遷山東者。魏晉南北朝時期,戴氏在江浙一帶分佈更為廣泛,還有的徙居於今安徽、湖北。唐初,陳政、陳元光父子奉命入閩開闢漳州,有戴君胃父子自河南固始隨從前往,後在福建落籍,是為戴氏入閩之始。後又有相繼遷入今陝西、湖南、江西的。

《元和姓纂》列出的戴氏聚居點有:濟北(今山東長清縣西南)、譙國(今安徽亳州)、吳興長城(今浙江長興)、魏郡斥丘(今河北成安)、河東桑泉(今山西臨晉)。又據廣東蕉嶺縣《戴氏族譜譙國堂世系源流》載,蕉嶺一世祖為戴玉麟,原居福建漳浦縣,於元代徙居鎮平(今蕉嶺)招福鄉黃泥崛,子孫蕃盛,傳至12世(約當清代),有仁忠、仁恭兄弟一同遷往臺灣屏東,13世、14世又有數十人遷往臺灣,後裔分佈於臺灣之高雄、美濃、內埔、桃園、新竹、苗栗等地。清代還有福建戴氏陸續遷往臺灣。此後,又有不少戴氏族人移居海外。

中國歷史上戴姓名人眾多,西漢時,樑(郡治今河南商丘)人戴德,與其侄子戴聖,同學禮於後蒼,宣帝時皆被立為博士,稱“大戴”、“小戴”。他們選集古代各種有關禮儀等的論述,分別編成《大戴禮記》和《小戴禮記》,是為西漢今文禮學“大戴學”和“小戴學”的開創者。平帝時有任侍御史,時稱“關東大豪”的慎陽(今河南正陽縣北)人戴遵。東漢初有以解經聞名京師的平輿(今屬河南)人戴憑,還有官至禮泉太守,“世稱儒宗,知名東夏”的剛(山東東陽縣東北)人戴巨集。東晉有學者、雕塑家和畫家譙郡饒縣(今安徽宿縣)人戴逸,其子戴勃、戴顒,均善畫和雕塑。還有著名隱士戴達。唐代,戴氏有兩人任宰相:戴胄,相太宗;戴至德,相高宗。還有詩人戴叔倫,畫家戴嵩。南宋有詩人戴復古。元代有文學家戴表元,詩人戴良。明代有畫家戴進。清代最傑出的戴姓人物是思想家、學者戴震。他曾為《四庫全書》纂修官,是一代考據大師;在哲學上首創對宋儒理學的革命;還有畫家戴本孝、戴熙,體仁閣大學士戴衡亨,文學家戴第元,史學家戴名世。近現代有真菌學家戴芳湖,詩人戴望舒等。戴氏人才濟濟,在文化方面的貢獻較為突出。

戴姓人家郡望在淮同、廣陵、清河。

漢、滿、瑤、回、蒙古、土家等民族中都有戴姓。戴姓人家常貼對聯有:

學禮刪文,業擅五經。

峻節山高,逸情霞舉。

一、 姓氏起源 代姓來源與戴姓相同,是戴姓的白字。來源有四:

1、 黃帝乃代姓之鼻祖。

2、 出自子姓,為商湯的後裔,以諡好為氏。據《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書辯證》所載,周初,周公旦在平定“管蔡之亂”後,封商朝末代君主帝紂之庶兄子啟(子姓)於商的舊都(今河南商丘南),建立宋國。宋國第11位君主(前799年-前766年),史佚其名,死後被諡為戴公。戴公傳子宋武公司空(前765年-前748年)其子孫遂以諡號“代”為氏,是為河南戴氏。

3、 出......餘下全文>>

姓氏戴的起源

戴(Dài)姓源出有四:

1、出自子姓,為商湯的後裔,以諡好為氏。據《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書辯證》所載,周初,周公旦在平定“管蔡之亂”後,封商朝末代君主帝紂之庶兄子啟(子姓)於商的舊都(今河南省商丘南),建立宋國。宋國第11位君主(公元前799年-公元前766年),死後被諡為戴公。戴公傳子撝宋·武公司空(公元前765年-公元前748年),撝以王父諡號為氏,稱戴撝。其子孫遂以諡號“戴”為氏,是為河南戴氏。

2、出自姬姓,以國為氏。據《通志·氏族略》及《左傳》所載,春秋時有戴國,為姬姓諸侯國,在今河南民權縣東,一說在河南蘭考縣。隱公十年(公元前713年)亡於鄭國,一說亡於宋國。其族人遂以國名“戴”為氏。

3、殷氏改戴姓而來。據《鼠璞》所載,殷氏有改為戴姓的。武王滅商後,有不少殷遺族以國為氏(因商首都在殷,又叫殷國),稱殷氏,其後就有改姓戴的。這一支戴氏也是出自河南。

4、其他民族改姓而來。如滿洲達爾充阿氏、戴佳氏,鄂溫克族塗克冬氏改戴姓,另蒙、回、瑤、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戴姓的由來 最好多一點

戴姓起源於今河南省境內,主要是在豫東的商丘市和民權、蘭考一帶。歷史上,戴姓人才輩出,先後有《大戴禮記》的編撰者戴德、《小戴禮記》的編撰者戴聖,唐代名相戴胄、戴至德父子,清代學者戴震,以及南朝畫家戴逵、明代畫家戴進等名人。在當今中國的100個大姓中居第54位,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39%左右。 一 戴姓的來源主要有四支: 1.以諡號為姓 商湯的後裔,以祖上的諡號為氏,成為後來的戴姓。據《元和姓纂》記載:“宋戴公之後,以諡為姓。” 西周建國之初,周公平定東方後,大量分封諸侯,其中封微子啟(子姓)於商丘(今屬河南),建立宋國。微子啟是商紂王的庶兄,多次勸諫紂王,紂王拒不採納,為了避免像比干那樣被害,他索性逃亡。周武王滅商後,微子啟歸順周朝,至此被封為宋公,以保持商人的宗祀。 微子啟死後,其弟衍繼位,這就是微仲。微仲死後,其子宋公稽繼位。以後世代相傳,至宋惠公的孫子,已是宋國的第11位君主,史佚其名,諡為戴公,史稱宋戴公。戴公傳位於兒子宋武公司空(前765—前748年在位),其支子公子文為宋國大夫,他的兒子便以祖父的諡號“戴”為氏,如春秋時期有宋大夫戴惡。這就是今天的戴姓來源,宋戴公被認為是戴姓的始祖。 因為商王族為子姓,所以,宋人鄧名世的《古今姓氏書辨證》說:戴姓出自子姓,宋戴公之後,以諡為氏。《新唐書·宰相世系》中也說:戴氏出自子姓,宋戴公之孫,以祖父諡為氏。宋國於公元前286年被齊國所滅。 2.以國名為氏 據《世本·氏姓篇》記載:戴氏,古戴子國,姬姓之後。在西周初分封的諸侯國中,有一個姬姓戴國,在今河南民權、蘭考一帶。 當時,由於戴國處於鄭國和宋國兩強之間,經常受到鄭、宋兩國的欺凌。到隱公十年,終於為鄭國所滅。亡國之後的戴國公族就以原國名為氏,稱為戴氏,這樣,又形成一支戴姓居民。關於這件事,宋人鄭樵所著的《通志·氏族略》中也有記載:“戴氏,開封封丘縣戴城是其國,隱十年,鄭人伐取之。或雲,舊考城縣是,為宋人所滅,改名谷城,子孫以國為氏。” 3.改姓 據《鼠璞》記載:殷氏有改為戴姓的。周武王滅商以後,有不少殷(商)族遺民便以國名為氏,稱為殷氏。 另據新修《內黃縣誌》記載:河南省內黃縣二安鄉小槐林村有戴、馬同宗墓,碑文記載:始祖戴子成、馬子才祖籍山西洪洞,明洪武年間遷民時,為謀手足同聚,一人改姓,兄弟二人一同被遷至此,死後並肩築二墓,謂之“雙立祖”,現在已經傳至24世,兩姓共有1500餘人。內黃縣戴六村、前安村,湯陰縣武窪等地的戴姓、馬姓皆來源於此。 4.出自少數民族改姓 《清通志·氏族略》記載:滿族戴佳氏,原居杭佳、葉赫、扎庫木等地,後改為戴姓、代姓;達爾充阿氏居於黑龍江、吉林等地,後改為戴氏;鄂溫克族塗冬克氏,改漢姓後有塗、戴兩姓。此外,瑤、回、蒙古、土家、錫伯等民族也都有戴姓。 二 戴姓人口的播遷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先秦至南北朝、隋唐五代和宋元明清時期。 1.先秦至南北朝時期 先秦時期,戴姓人口主要是在其發祥地即今天的豫東一帶生息繁衍。春秋時代的宋國大夫戴惡即為一時名流。 到西漢時,樑國(治今河南商丘南)有戴德、戴聖叔侄,同為禮學大家。西漢時戴姓還有二支徙居豫南:一支遷往汝南的慎陽(治今河南正陽縣北江口集),一支遷往汝南的平輿(今河南省平輿縣北)。如:西漢平帝時任侍御史、時稱“關東大豪”的戴遵(字子高),為汝南慎陽人。《後漢書·逸民傳》中說他家資鉅富,樂善好施,行俠仗義,家中所養的食客經常有三四百人之多,當時的人稱他為“關東大豪戴子高”。其子戴良......餘下全文>>

代姓的起源

[編輯本段]■姓氏源流  一、代

1、我國北方少數民族北狄的一支建立了姜姓國代國(,代國都城在今河北省蔚縣東北 故地在今河北蔚縣,始封之君不詳。公元前475年趙襄子使人請代王。使廚人操銅枓以食

代王及從者,行斟,陰令宰人各以枓擊殺代王及從官,遂興兵平代地。)周元王三年(前473),晉國趙襄子興兵吞併代國,代國滅亡。國人以國為姓,成為代姓

2、源自戴姓,以同音字代替為姓。近代,人們以為“代”是“戴”的白字,將筆畫繁複的“戴”改為簡單的“代”,成為代姓。

二、戴

戴(Dài)姓源出有四:

1、出自子姓,為商湯的後裔,以諡好為氏。據《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書辯證》所載,周初,周公旦在平定“管蔡之亂”後,封商朝末代君主帝紂之庶兄子啟(子姓)於商的舊都(今河南省商丘南),建立宋國。宋國第11位君主(公元前799年-公元前766年),史佚其名,死後被諡為戴公。戴公傳子宋武公司空(公元前765年-公元前748年)其子孫遂以諡號“戴”為氏,是為河南戴氏。

2、出自姬姓,以國為氏。據《通志·氏族略》及《左傳》所載,春秋時有戴國,為姬姓諸侯國,在今河南民權縣東,一說在河南蘭考縣。隱公十年(公元前713年)亡於鄭國,一說亡於宋國。其族人遂以國名“戴”為氏。

3、殷氏改戴姓而來。據《鼠璞》所載,殷氏有改為戴姓的。武王滅商後,有不少殷遺族以國為氏(因商首都在殷,又叫殷國),稱殷氏,其後就有改姓戴的。這一支戴氏也是出自河南。

4、其他民族改姓而來。如滿洲達爾充阿氏、戴佳氏,鄂溫克族塗克冬氏改戴姓,另蒙、回、瑤、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戴撝。西周初年,周公旦在平定武庚之亂後,封商朝末代君王帝辛(紂)之庶兄微子啟於商的舊都,建立宋國,定都商丘。宋國第十一位君主(公元前七九九-公元前七六六年在位)死後諡號曰戴公,其庶子撝以王父諡號為氏,稱戴撝。後世亦沿用戴姓,並尊戴撝為戴姓得姓始祖。

相關問題答案
戴姓起源?
馬姓起源?
張姓起源?
任姓起源和歷史?
竇姓起源?
程姓起源?
冀姓起源?
秦姓起源?
臧姓起源?
榮姓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