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姓的由來?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2日

中國複姓的來源

複姓的來源較多,例如官名、封邑、職業等,有些則源於少數民族改姓。

1、由封邑而來

令狐氏,《百家姓》中記述為:周朝時有個名叫魏顆的人屢立戰功,受封於令狐邑,後人遂以“令狐”為姓;

段幹氏,老子裔孫李宗受封於段幹,其後人遂以“段幹”為姓。

此外,還有樑丘、上官、羊舌等複姓,都屬這種情況。

2、因居地而來

東郭氏,周朝時齊國公族大夫有居住在國都臨淄東郭的,後人遂以“東郭”為姓;

閭丘氏,齊國有位名嬰的大夫居住在閭丘,時稱閭丘嬰,後人遂以“閭丘”為姓。

楚懷王的小兒子名子蘭,被封為上官大夫。上官,地名 ,在今河南滑縣東南。子蘭的後裔世世代代定居在這裡,便以上官作了姓氏。

贊助廣告

歐陽姓,本禹王之後。禹的兒子啟建立夏朝,到少康時,封庶子無餘於今浙江紹興,建立越國。公元前306年,越國被楚國所滅,亡國之君無疆的兒子名蹄,受封於烏程(今浙江吳興)的歐餘山之南。古時稱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所以蹄又被稱為歐陽亭侯。其後遂以歐陽為姓氏。

東方之姓,是以方位為姓。出自上古伏羲氏。按《周易》八卦推算,伏羲氏出於“震”卦,位主東方,於是伏羲後裔的一支,就以“東方”為姓。與此同類的還有北宮、東宮、南門、西門等姓。周文王之後姬括,世代襲為衛國上卿,居住在京都北宮門外,於是以北宮為姓。春秋之時,鄭國某大夫居於西門,其後人便姓了“西門”。

贊助廣告

屬於此類的還有賀蘭(山名),羊舌,百里(邑名)、澹臺(湖名)、南宮、濮陽等複姓,也是因居地而得。

3、由官名、王父之字、爵系、族系而來

公元前445前,杞國亡於楚,杞簡公之弟佗逃到魯國。魯悼公因其本為夏王族之後,予以優待,封爵為侯,世稱夏侯。以後,佗的子孫就用夏侯作了姓氏。西周開始,朝廷設有司徒、司空、司馬的官職。司徒掌管土地和人口,司空掌管工程建築,司馬掌管軍政和軍賦。這些職官權重位尊,顯赫一時,他們的族人引以為榮,便將官職拿來作了姓氏。屬於此類的還有太史、司寇、樂正、少正、宗政、即墨、亓官、巫馬、樂正、左丘等等。

公羊、子車等複姓由王父之字而來;

公孫、仲孫等複姓由爵系而來;叔孫等複姓由族系而來。

司馬遷因為“李陵案”而受宮刑,他的兩個兒子司馬臨與司馬觀怕被株連,就改名換姓,隱居鄉里。兄弟倆各取“司馬”中的一個字,哥哥在“馬”字左邊加兩點,改姓“馮”;弟弟在“司”字左邊加一豎,改姓“同”。又如歐陽這個複姓,有的簡化為姓歐,有的簡化為姓陽。鍾離簡化為鍾,公孫簡化為孫,等等。

5、由人名而來

端木氏,鬻熊,仕於周,為文王、武王之師。鬻熊生二子,長子熊麗,次子端木。端木生典,典以父名為姓,名端木典,這是端木得姓之始祖。

顓孫氏,春秋時期,陳國簪纓之後代有公子名顓孫在魯國做官,其後代子孫以他的業績為榮耀,於是以祖名顓孫為姓,稱顓孫氏。

6、由部落名而來

獨孤氏,劉進伯的後代中,有著名的尸利,史稱谷蠡王,他以祖先劉進伯的自稱為號,稱獨孤部。其子孫後代皆以其部落名稱為姓氏,稱獨孤氏。

尉遲氏,尉遲部隨北魏孝文帝進入中原,被命以族名的漢字諧音“尉遲”為姓氏,稱尉遲氏。

7、自創姓氏

赫連氏,十六國時期,南匈奴鐵弗部劉勃勃稱大夏天王,自稱雲赫連天,他建立了夏國,王族以赫連為氏。

8、由山水之名而來

澹臺氏:春秋時期有魯國孔子的弟子,字子羽,名滅明,南遊長江流域,居於澹臺山(今山東嘉祥),遂以山之名命姓,因取名澹臺滅明。其後代子孫遂以“澹臺”命姓氏,稱澹臺氏。

完顏氏:“完顏”一詞,是從漢語“蜿蜒”音轉的女真語,是依傍綏濱蜿蜒河而居的黑水靺鞨一支,......餘下全文>>

複姓黃埔的來歷

源流一

皇甫姓

源於子姓,出自春秋時宋國公族的後代,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西周後期,宋國國君宋戴公子撝(公元前799~前766年)有個兒子叫公子充石,字皇父,在宋武公子司空執政時期(公元前765~前748年在位)出任司徒。當時,有長狄民族的鄋瞞部落進攻宋國,公子充石領軍反擊,打退了長狄族人,但他和兩個兒子也不幸戰死沙場。後來公子充石的孫子南雍陲便以祖父之字為姓氏,稱為皇父氏。傳到其六世孫皇父孟子,生子皇父遇。在齊國滅宋國之時,皇父遇逃至魯國。再到了西漢中期,皇父遇的嫡系子孫叫皇父鸞,自魯地遷居陝西茂盛陵,自己做主把姓氏中的“父”字改為“甫”字,這兩個字在古代同音通用,稱皇甫氏,後有省文簡改為單姓皇氏、甫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

子姓皇甫氏、皇氏、甫氏皆尊奉皇父鸞為得姓始祖,且不與姬姓皇甫氏合譜。

源流二

源於姬姓,出自西周西周太師皇甫的後代,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西周時期,有一著名的太師叫皇甫,亦稱皇父。在古代,“甫”與“父”二字通假同用,在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皇甫氏、皇父氏,後有省文簡改為單姓皇氏、甫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姬姓皇甫氏、皇父氏、皇氏、甫氏皆尊奉太師皇甫為得姓始祖,且不與子姓皇甫氏合譜。

源流三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鄭國公族的後代,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春秋時期,鄭國公族中也有稱皇父者,在戰國時期即改為皇甫氏,後有省文簡改為單姓皇氏、甫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四

源於朝鮮族,屬於漢姓夷化為氏。朝鮮族皇甫氏,是在東漢末期,有子姓皇甫氏族人遷往朝鮮半島生息繁衍,逐漸形成朝鮮族皇甫氏,一部分族人後又在清朝中葉遷往長白山區,形成今延邊朝鮮族皇甫氏,後有簡改為單姓皇氏者。

源流五

源於彝族,屬於漢姓夷化為氏。彝族皇甫氏,是在唐末五代中原大亂時期,有皇甫氏漢族人避亂遷逃至涼山彝族區,後融入彝族,將皇甫氏帶入彝族,形成今彝族皇甫氏一族,後有簡改為單姓皇氏者。

源流六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姓夷化為氏。蒙古族皇甫氏,實際上是宋朝時期蒙古軍隊掠去的漢族皇甫氏族人,成為蒙古族人的帳奴(僕役),後逐漸融入蒙古族,成為今蒙古族皇甫氏,後有簡改為單姓皇氏、甫氏者。

源流七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今回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皇甫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縻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皇甫氏,世代相傳至今。[1]

源流八

嘗聞,國有史志,族有家譜,雖內容有別,但均屬史志文獻。閱國史者,明國情、知興衰,識治國安邦之理;覽家譜者,明家族源流,知先祖功德,以激勵後輩。

據考,吾皇甫氏系殷商微子啟之後裔。微子,子姓,紂王的異母兄。紂王無道,微子數諫不納,抱器去國。武王滅紂後封微子於宋(今河南商丘一帶),傳十世至戴公,戴公有子名充石,字皇父,其孫有以祖父字為姓,稱皇父氏。至西漢時皇父鸞,更父為甫,遂為皇甫氏。

據史冊記載,東漢皇甫規,字威明,安定朝那人(今甘肅平涼靈臺)人。桓帝延熹年間,因降服羌人,拜度遼將軍。規兄皇甫節,為雁門太守。節子皇甫嵩,字義真,漢靈帝時為北地太守,以破黃巾功,拜左車騎將軍,領冀州牧,封槐裡侯,後又拜太尉。西晉時嵩曾孫皇甫謐字世安,自號玄晏先生。淡泊功名,為當時著名學者,鍼灸名家,有《帝王世紀》《鍼灸甲乙經》流傳後世。謐子皇甫方回,少遵父教,蠶而後衣耕而後食。品格高潔,兼有文采,受人尊敬。謐六世孫皇甫希之,亦晉之高潔士。

皇甫真,字楚季,安定朝那人。弱冠以高才拜遼東國侍郎。從慕容評攻拔鄴都滅冉魏,所獲充盈,真一無所取。後與慕......餘下全文>>

複姓的起源

源於嬴姓,出自黃帝軒轅氏第七代伯翳,屬於以封邑名稱或國名為氏。按史書記載,少典氏第十八代、黃帝軒轅氏第七代有伯翳。伯翳能馴鳥獸,知其話言,事虞夏。初,採於嬴為,是為嬴氏、盈氏、鄗(高改盈)氏,以功受皁斿元玉,妻以姚女,而封於費,是為大費;生子三人:曰大廉、若木、恩成。大廉事夏啟,後分衍有鳥俗氏、路俗氏,後裔有孟虧、仲衍。孟虧能述伯翳之業績,封於蕭,是為蕭孟虧。夏朝衰敗,蕭孟虧去而鳳島隨焉。仲衍臣於商大戎,其裔曰戎胥軒者,娶酈山氏,生仲潏。仲潏生處父,處父善走,是為飛廉。處父生二子:曰革、季勝。革即惡來,事紂王,為周武王所殺。嬴姓後分衍有郯氏、寘氏、茲氏、蒲氏、沈氏、耿氏、譚氏、谷氏、巴氏、復氏、江氏、黃氏、鄠(妘)氏、弦氏、時氏、麋氏、白氏、葛氏、祁氏,皆為嬴姓一族。在嬴姓裔族的分封國中:江氏國、黃氏國、鄠(妘)氏國、弦氏國、時氏國、麋氏國、復氏國、白氏國、祁氏國皆滅於楚國,郯氏國滅于越國,寘氏國滅于徐氏國,茲氏國、蒲氏國滅於東周王朝,沈氏國、耿氏國滅於晉國,譚氏國、谷氏國滅於齊國,巴氏國覆滅於夔國。商朝時期伯翳的第四代後裔季勝分封在復陽,建國為侯國,史稱“用復國”,西周時期稱“復陽國”,故址在漢朝時期稱湖陽樂鄉(今河南南陽桐柏,一說今安徽當塗湖陽),在典籍《爾雅》中記載:“淮為滸。然淮水與醴水同源俱導,西流為醴,東流為淮。潛流地下,三十許裡,東出桐柏之大復山南,謂之陽口。水南即復陽縣也。闞駰言復陽縣,湖陽之樂鄉也。漢元帝劉奭元延二年(公元前47年)置,在桐柏大復山之陽,故曰復陽也。”唐朝時期將“湖陽”遷往今河南省唐河縣湖陽鎮。春秋時期為南申國的附庸國,在周莊王姬佗九年(楚文王熊貲二年,公元前688年),楚文王親率大軍假道鄧國征伐申國,大概在公元前687~前684年之間,申國被滅,復陽國亦在同期被楚軍所滅。楚文王在回師途中又順手滅了孃舅之國鄧國。被楚國滅國後的季勝之後裔子孫中,有以故國名稱為姓氏者,稱復陽氏,後省文簡改為單姓復氏、陽氏,皆世代相傳至今。 源於姜姓,出自炎帝三十九世孫、伯夷二十五世孫海復,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炎帝姜姓,其分衍的支國有十三:怡國、伊國、紀國、淳國、甘國、州國、舟國、駘國、戲國、向國、薄國、列國、賴國。夏禹曾封怡國君以祀烈山,是為默臺氏。從第一代炎帝起,傳說到第五十四代為齊太公,自炎帝至姜太公譜系如下:炎帝→臨魁→帝承→帝明→帝直→帝鰲→帝哀→帝榆罔→雷→共工→句龍→信→夸父(夸父)→垂→伯夷→先龍→玄氏→王宣→王定→王懷→王恆→王宙→王宇→王高→王許→王宰→王禪→王啟→王蒯→王正→志道→祖榮→杜成→濟公→林→承先→榮→永和→禹宣→恆車→海復→祖甲→二懋→正二→心成→元→仲調→訓元→先二→司會→輝前→公倫→豫仲→姜尚(即呂尚、姜太公、齊太公)。傳說,姜海覆在商朝太戊二十一年(公元前1627年)左右,被其父王姜恆車封於海復(今江蘇連雲港海州區),因名海復侯,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者,稱海復氏,後在西周時期分衍為單姓海氏、復氏,世代相傳至今,其復氏史稱正宗。 源於墨臺氏,出自姜姓東海族的古孤竹國,屬於以歷史事件稱謂為氏。誕生於商朝初年(公元前1600年左右)的孤竹國是今冀東至遼西地區第一個地方政權,是灤河之濱最早的奴隸制諸侯國。它的出現標誌著今冀東大地已從矇昧和野蠻狀態中甦醒,是今冀東地區文明史的開端,距今約三千六百多年,後分遷遼西地區。滅亡於春秋時期的孤竹國與商朝王室的關係相當密切,孤竹國君墨胎氏與商王同為子姓。史書記載:“孤竹君,諱初,字子朝,姓墨臺氏,襲孤竹君國,在遼西。”據史籍《遼史......餘下全文>>

歐陽複姓的由來是什麼?

「歐陽」姓的源頭

「歐陽」姓的源頭有兩個:

一、夏禹的後裔。夏禹之後,傳到第六個君主,便是少康。少康的兒子,改姓歐陽,是為歐陽姓的一支。

二、春秋時越王勾踐的後裔。春秋時,越王勾踐的第七代孫無疆,把他的兒子蹄封到烏程歐餘山,任歐陽亭侯的職位。後來越國被楚國滅了,蹄的後人,便以官職為姓,姓了歐陽。這一支的後人,有些繼續姓歐陽,也有一些改姓歐。

姓「歐陽」的著名人物

書法家歐陽詢最初學習王羲之的字,在字型的「險」和筆力的「勁」方面,能夠青出於激,比王羲之還要好。他的字結構嚴謹,所以學習書法的人都喜歡學習,其中常為人臨摹的便是他的《九成宮醴泉銘》碑刻。

區、歐、歐陽三姓同宗

在華族的千千萬萬個姓氏當中,不少姓氏是源自同一個祖宗,在漫

長的歷史長河裡,由於逃亡、遷徙、避難以及其它原因,同一個祖宗的

後人分別擁有不同的姓氏。如區、歐、歐陽都是春秋時代那位“臥薪嘗

膽”的越王勾踐的後人。

在區、歐、歐陽三姓當中,歐氏和歐陽氏是老大,很早就出現這兩

個姓氏,區氏是在漢朝才出現的,因此,區氏族人謙稱是小區,稱“歐”

氏為大歐。

根據《姓氏考略》記載:“越王無疆之次子封於烏程歐餘山之陽,

後有歐氏、歐陽氏、歐侯氏,望出平陽。”

由此可見歐氏和歐陽氏都是越王無疆的第二房子孫,而越王無疆則

是2400多年前越王勾踐的七世孫。如果追溯上去,歐氏和歐陽氏的歷史

不只2400多年,還可以追溯到夏朝。越王勾踐的祖先出自姬姓,公元前

2079年(距今4072年)即位的夏少康的庶子封於會稽,到了越王無疆,

被楚所滅,封於烏程歐餘山之陽,為歐陽亭侯,他的子孫因而姓“歐”

或“歐陽”。

至於“區”姓始於何時,源自哪一位祖先?根據廣東新會《區渭泉

祖家譜》記載,夏少康封少子無餘於會稽,伺奉大禹的宗祠,因為夏禹

埋葬在這裡,食粟於歐山,因而以“歐”為姓。

到了漢朝,歐氏族人歐安是一位富商,他樂善好施,深得人們尊敬,

漢景帝很賞識他的為人。有一天,漢景帝對他說:“卿才德兼備,何欠

之有,應去欠為區。”

在封建時代,皇帝賜姓給臣民或叫臣民改姓,是一種榮譽,表示皇

帝關心他的臣民,只有乖乖接受。這一來,歐安便改姓為“區”,成為

區安。從此,他的子孫便成為“區”氏族人了。《區渭泉祖家譜》提到

區、歐、歐陽同一衍派,一概不通婚。

《區渭泉祖家譜》又說,他們的始祖竹溪公於宋度宗鹹淳年間(公

元1265—1274年)從粵北南雄珠磯巷遷徙到廣東新會來。在這之前他們

的祖先居住在福建莆田。其實,不論是區氏、歐氏或歐陽氏,他們的祖

先都是從中原,經過莆田,南下福建、廣東各地。

不論在中國或海外華人當中,區、歐、歐陽三姓都是少數族群,相

比之下,這三個姓氏的名人也就不如其它大姓的名人那麼眾多。不過,

他們的始祖越王勾踐在歷史上卻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

勾踐是春秋末年(公元前497—前465年)越國的國君,他是越王允

常的兒子,曾被吳國戰敗,勾踐向吳王夫差稱臣求和,親自到吳國伺候

夫差,他臥薪嚐膽,忍辱負重,得到夫差的信任。另一方面,任用范蠡、

文種等整頓國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使國勢轉弱為強。

與此同時,范蠡派越國美女西施到吳國去,迷惑夫差,使夫差迷戀

女色而對國事鬆弛下來,吳國由強轉弱,最後勾踐把吳國滅掉。接著,

他又在徐州(今山東滕縣南)大會諸侯,成為霸主。

在中國文學史上,歐陽修是一個非常傑出的人物,北宋時代的歐陽

修集文學家與史學家於一身,他是宋仁宗天聖年間......餘下全文>>

“宇文”複姓的來歷

宇文姓氏來歷 據《周書》記載:(宇文氏)其先為鮮卑君長,有名普回者,“因狩得玉璽三紐,有文曰:皇帝璽。普迴心異之,以為天授。其俗謂天子曰‘宇’,謂君曰‘文’,因號宇文國,並以為氏”。 這就是說,宇文為鮮卑族酋長的姓氏。魏晉時北方鮮卑族有宇文氏部落,自稱是炎帝神農氏的後裔,從祖先葛烏菟起世襲為鮮卑東部大人(十二部落首領)。普回襲任大人後,在打獵時偶然拾到一顆玉璽,上刻“皇帝璽”三字,自以為是天授神權,於是自號宇文(當時人呼天為“宇”,呼君為“文”,意即“天子”)。東晉時宇文氏進據中原,便以宇文為姓 鮮卑族歷史 鮮卑族是我國北方阿爾泰語系遊牧民族,其族源屬東胡部落,興起於大興安嶺山脈。 部族與政權興衰:鮮卑是與烏桓同時興起的東胡另支。東漢初年,活動於今興安盟科爾沁右翼中旗的鮮卑仍為匈奴役屬。隨著北匈奴勢力衰耗,鮮卑開始邊年出兵攻擊北匈奴。公元85年,鮮卑與南匈奴、西零及西域各族共擊北匈奴,迫使其中逃循。公元87年,鮮卑再次大敗北匈奴,斬殺優留單于。公元91年,東漢政府和南匈奴對北匈奴進行了致命打擊,北匈奴西遷。鮮卑趁勢佔據了漠北地區,留在漠北的匈奴十餘萬落併入鮮卑。鮮卑自此強盛起來。 公元2世紀中葉,鮮卑民族中湧現出一位勇健而有智略的首領——檀石槐。鮮卑在檀石槐帶領下大斷壯大,統一了鮮卑諸部,建牙帳於高柳(今山西陽高縣)北三百餘里的彈汗山(今內蒙古商都縣附近)仇水(今東洋河)。隨後,檀石槐率部北拒丁零,東敗夫餘,西擊烏孫,南擾漢邊、盡據匈奴故地,建立了一個強大的軍事部聯盟。但聯盟隨檀石槐的死而瓦解,繼起的是不斷強大的拓跋鮮卑。 鮮卑民歌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有牧歌、思鄉曲、敘空事歌、戰歌等體裁。從歌詞觀之,其風格剛健清新,粗擴豪放,富又有濃郁的草原生活氣息。北魏統一蒙古高原後,太武帝從漠北遷來30餘萬帳落敕勒人(漢稱丁零,亦稱高車)。5世紀中葉,生活在陰山一帶的敕勒人大都已鮮卑化。著名的《敕勒歌》,是北齊時敕勒人的草牧歌,“其歌本為鮮卑語,易為齊言”,已成為千古絕唱: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鮮卑人的宮廷音樂也有許多建樹。《真人代歌》,亦稱《北歌》,是鮮卑語宮廷歌曲。其內容為“上述祖宗開基的所由,下及君臣廢興之足跡。”北魏宮廷中每日早晚均唱此曲,並有絲竹伴奏。

中國複姓的來源是什麼

複姓的由來:大多數的中國人,姓氏都是單字的,而只有少量人卻是複姓,比如歐陽、司馬、東方、令狐。那麼這些複姓都是怎麼來的呢?

複姓的由來有這麼幾種情況:

1.從封邑而來。《百家姓》中記述:周朝時有個名叫魏顆的人屢立戰功,受封於令狐邑,後人遂以“令狐”為姓。又如段幹氏,老子裔孫李宗受封於段幹,其後人遂以“段幹”為姓。此外,還有樑丘、上官、羊舌、鍾離等複姓,都屬這種情況。

2.從居地而來。如東郭氏,周朝時齊國公族大夫有居住在國都臨淄東郭的,後人遂以“東郭”為姓。又如閭丘氏,齊國有位名嬰的大夫居住在閭丘,時稱閭丘嬰,後人遂以“閭丘”為姓。還有南門、西門、南宮、濮陽等複姓,也是因居地而得。

3,由官名、王父之字、爵系、族系而來。司馬、司空、司寇、司徒、太史、即墨、亓官、巫馬、樂正、左丘等複姓由官名而來。公羊、子陽等複姓由王父之字而來。公孫、仲孫等複姓由爵系而來。叔孫等複姓由族系而來。

認真揣摩這些複姓,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比如,司馬遷因為“李陵案”而受宮刑,他的2個兒子司馬臨與司馬觀怕被株連,就改名換姓,隱居鄉里。兄弟倆各取“司馬”中的一個字,哥哥在“馬”字左邊加兩點,改姓“馮”;弟弟在“司”字左邊加一豎,改姓“同”。又如歐陽這個複姓,有的簡化為姓歐,有的簡化為姓陽。鍾離簡化為鍾,公孫簡化為孫,等等,這可能是一種複姓單音化的趨勢吧。

中國的複姓有什麼起源

你好,現存的複姓,起源於華夏族的雙音節姓氏

B 百里 北堂 北野

C 淳于 成公 陳生

D 端木 東方 東郭 東野 東門 第二 第五 大狐

G 公孫 公冶 公羊 公良 公西 公孟 高堂 高陽

H 皇甫

J 夾谷 敬花

L 樑丘 令狐 閭丘 洛陽 陵尹 冷富

N 南宮 南郭 女媧

O 歐陽

P 濮陽

Q 青陽 漆雕 亓官

R 壤駟

S 上官 少室 少叔 司徒 司馬 司遷 司空 司寇 士孫 申屠

T 澹臺 太史 太叔 太公

W 聞人 巫馬 微生 王孫

X 夏侯 西門 歆穎 鮮于 軒轅 相里

令狐等中國幾大複姓由來,哪個更高大上

所謂複姓,指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漢字組成的姓氏,例如公孫、慕容、司馬等。複姓雖然少見,但因其常被武俠小說用來“裝點門面”,讀者們都不陌生。這種看起來很“高大上”的複姓,小夥伴們知道幾個呢?

上官

【上官氏屬地】

天水郡,今甘肅省天水市。

【上官氏來歷】

春秋時,楚莊王封他的小兒子蘭為上官邑大夫,蘭的後代子孫遂以邑名為姓,稱上官氏。漢時,為充實關中人口,朝廷曾下令將許多大姓遷往關中,其中上官氏被遷往隴西上邽即今天的甘肅天水,這也正是源自楚國公族的上官氏在天水成為望族的緣由。

【上官氏名望】

上官氏名人,漢朝有名臣上官桀;唐朝有上官儀,高宗時官至宰相;上官儀孫兒上官婉兒,有“巾幗宰相”之名;近代有國軍將領上官雲相等。

東方

【東方氏屬地】

平原郡,今山東省平原縣西南。

【東方氏來歷】

“東方”是個古老的姓氏。早在遠古時期,上古帝伏羲創立八卦,而他的後代孫仲,世掌東方青陽之令。古書記載,相傳他出生的時候,“出於震,位主東方”,即根據八卦圖推算是在震位,而震位表示為“東方”,因此,就以“東方”為姓氏。

至漢武帝年間,著名文學家東方朔,本姓張,是太昊伏羲氏後裔少昊子張揮的後代,只因出世未三日,其母就病亡,而其父也已逝去多日了,鄰居就根據他出生時東方天剛亮,起名為“東方朔”。而他長大後,名噪一時,東方作為姓氏又得以鞏固。東方朔的後人就以東方為姓。

【東方氏名望】

東方朔:西漢大臣、文學家;東方虯:唐朝史官、詩人;唐代學士東方顯等。

長孫

【長孫氏屬地】

濟陽郡,今山東定陶縣西北,一說河南蘭封縣東北。

【長孫氏來歷】

長孫一姓源於沙英雄之子嵩。據史料記載,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的曾祖父拓跋鬱律有兩個兒子,長子就是沙英雄,他是南部大人,號拔拔氏;小兒子是拓跋珪的祖父,拓跋珪建立北魏稱帝后,因為沙英雄是其曾祖父的長子,就賜他的兒子嵩為長孫氏。長孫嵩後來官至太尉,封北平王。

【長孫氏名望】

長孫姓名人,有隋朝的車騎將軍長孫晟,其女是唐太宗的皇后,兒子長孫無忌助太宗奪得帝位,出任宰相。

諸葛

【諸葛氏屬地】

琅琊郡,今山東諸城縣。

【諸葛氏來歷】

諸葛一姓來源有三:一是源出於商朝。相傳伯夷的後裔葛伯在其封國滅亡後,葛氏中有一支遷往山東諸城西南,後來又遷到陽都,因為當地也有葛姓,所以稱後遷來的葛姓為諸葛氏。二是在秦末陳勝起義時,大將葛嬰屢立戰功,卻被陳勝聽信讒言將他殺害。漢文帝時,封葛嬰的孫子為諸縣侯,其後世子孫便以諸葛為姓,稱諸葛氏。三是古代有複姓“詹葛”,後改為“諸葛”。

【諸葛氏名望】

諸葛名人,除大名鼎鼎的諸葛亮外,西漢有司隸校尉諸葛豐,東吳有謀士諸葛瑾,唐代有檢校司空諸葛爽,宋代有制筆名家諸葛高。

公孫

【公孫氏屬地】

扶風郡,今陝西咸陽縣東。

【公孫氏來歷】

據《路史》記載,神農氏同母弟勗,嗣少典國君,世為諸侯,後以公孫為姓。這是公孫氏其中的一個來源。另,公孫氏還有三個來源。一是軒轅帝最初姓公孫,後來又改姓姬,他的後世子孫中有的依然以公孫為姓,稱公孫氏。二是周制規定,國君一般由嫡長子繼位,即位前稱太子,其他的兒子便稱公子,公子的兒子則稱公孫。他們的後代中有不少人便以公孫為姓。三是據《通志·氏族略》記載,春秋時諸侯之孫,也以公孫為姓,稱公孫氏。所以,公孫氏的來源較多,並非一族一姓的後人。

【公孫氏名望】

說到公孫姓名人,秦孝公時變法的領導者商鞅,原本就姓公孫,由於他變法有功,受封於商,才叫商鞅。此外......餘下全文>>

複姓的由來 中國百家姓中的複姓是怎麼來的

複姓來源

1.由封邑而來。

令狐氏,《百家姓》中記述為:周朝時有個名叫魏顆的人屢立戰功,受封於令狐邑,後人遂以“令狐”為姓;

段幹氏,老子裔孫李宗受封於段幹,其後人遂以“段幹”為姓。

此外,還有樑丘、上官、羊舌等複姓,都屬這種情況。

2.因居地而來。

東郭氏,周朝時齊國公族大夫有居住在國都臨淄東郭的,後人遂以“東郭”為姓;

閭丘氏,齊國有位名嬰的大夫居住在閭丘,時稱閭丘嬰,後人遂以“閭丘”為姓。

還有南門、西門、南宮、濮陽等複姓,也是因居地而得。

3.由官名、王父之字、爵系、族系而來。

司馬、司空、司寇、司徒、太史、即墨、亓官、巫馬、樂正、左丘等複姓由官名而來;

公羊、子車等複姓由王父之字而來;

公孫、仲孫等複姓由爵系而來;叔孫等複姓由族系而來。

4.由人名而來。

端木氏,鬻熊,仕於周,為文王、武王之師。鬻熊生二子,長子熊麗,次子端木。端木生典,典以父名為姓,名端木典,這是端木得姓之始祖。

顓孫氏,春秋時期,陳國簪纓之後代有公子名顓孫在魯國做官,其後代子孫以他的業績為榮耀,於是以祖名顓孫為姓,稱顓孫氏。

5.由部落名而來。

獨孤氏,劉進伯的後代中,有著名的尸利,史稱谷蠡王,他以祖先劉進伯的自稱為號,稱獨孤部。其子孫後代皆以其部落名稱為姓氏,稱獨孤氏。

尉遲氏,尉遲部隨北魏孝文帝進入中原,被命以族名的漢字諧音“尉遲”為姓氏,稱尉遲氏。

6.自創姓氏。

赫連氏,十六國時期,南匈奴鐵弗部劉勃勃稱大夏天王,自稱雲赫連天,他建立了夏國,王族以赫連為氏。

7.由山水之名而來。

澹臺氏:春秋時期有魯國孔子的弟子,字子羽,名滅明,南遊長江流域,居於澹臺山(今山東嘉祥),遂以山之名命姓,因取名澹臺滅明。其後代子孫遂以“澹臺”命姓氏,稱澹臺氏。

完顏氏:“完顏”一詞,是從漢語“蜿蜒”音轉的女真語,是依傍綏濱蜿蜒河而居的黑水靺鞨一支,如星散一般分佈各地以後,就以蜿蜒河之名來作為姓氏。

8.由賜姓而來。

長孫氏:拓跋圭建立北魏稱帝后,因沙英雄是曾祖父的兒子,就賜他的兒子為長孫氏。

9.由國名而來。

鍾離氏:周朝時期,伯益的後人有封邑鍾離國(今安徽鳳陽、臨淮一帶),春秋時期鍾離國被楚國所滅,國人遂以原國名命姓,稱鍾離氏。

淳于氏:州國公族定居於淳于城(今山東安丘,原為州國都城),復國,名淳于國,仍為公爵,成為春秋時期的小國之一。亡國後,其族人以原國名命姓,稱淳于氏。

10.由職業而來。

漆雕氏:相傳漆雕最早出現時是職業稱謂,是那些油漆裝飾工的古稱。他們的後代就以祖先的職業或技藝的名稱中得姓,稱漆雕氏。

穀梁氏:古代有一些部落,農業相對比較發達,他們以能種出優質的穀子為驕傲,古代將穀子稱為粱,所以善於種植粱的氏族首領就用穀梁命姓。

11.由排序而來。

第二氏: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後,把戰國時期的齊、楚、燕、韓、趙、魏六國國君的王族後裔和豪族名門共十多萬人都強行遷徙到關中房陵一帶(今湖北房縣)定居。在遷徙原齊國田姓貴族時,因其族大人眾,煩於編籍,便以其門第按順序分為第一至第八氏,田登為第二氏,第二氏就是其中的一支,由此產生了第二複姓。

第五氏: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後,把戰國時期的齊、楚、燕、韓、趙、魏六國國君的王族後裔和豪族名門共十多萬人都強行遷徙到關中房陵一帶(今湖北房縣)定居。在遷徙原齊國田姓貴族時,因其族大人眾,煩於編籍,便以其門第按順序分為第一至第八氏,第五氏就是其中的一支,由此產生了第五複姓。...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複姓的由來?
中國複姓的由來?
官姓的由來?
譚姓的由來?
謝姓的由來?
聞姓的由來?
毛姓的由來?
百家姓張姓的由來?
肖姓的由來?
蔡姓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