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姓起源?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2日

申姓的申姓起源

申(Shēn)姓,源出有八第一個淵源源於姜姓,周初復泰嶽後於申,暨申伯入卿而楚蝕其壤,宣王開元,舅申伯於謝。後有宇氏、申氏、申叔氏、申鮮氏、謝氏、射氏、宇文氏、大野氏。 第二個淵源源於朝鮮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朝鮮族申氏有兩支本貫一,是王氏高麗開國君主太祖王建時期(公元918~943年在位)的大將軍、長節公申祟謙,及其裔孫高麗檢校軍紀監申成勇,是朝鮮民族中申氏的正宗鼻祖。申祟謙的封地在平山志妙寺(今韓國平山),申成勇的封地在高靈(今韓國高靈郡)。該支申氏本貫以平山為本貫、分衍有高靈本貫。二,是高麗王朝早期的申英美,時任杖志護長之官,其後裔分衍有殷風、全安、梨川、神川、谷城、朔寧、昌州、臣昌等數支本貫。實際上,雖然朝鮮人、韓國人皆稱鮮族申氏有一百零三支本源,實際上只有兩支本貫,即上述的平山、殷風兩支本貫。而這兩支申氏族人的先祖,皆是魏、晉時期遷居渤海國的漢族申氏族人後裔,屬於後被契丹遼國滅亡的渤海國遺民,根本就不是辰韓六個部落中任何一部之民。渤海國遺民在被高麗太祖王所接收後,申氏族人在王建領導下的原弓裔軍隊服役,後協助王建滅新羅國,建立了有四百餘年曆史的高麗朝鮮。第三個淵源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蒙古族申氏主要有兩個來源第一,今分佈在河北省的邢臺、邯鄲兩市的蒙古族申氏,世稱“銅鍋申”、“鍋片申”,傳其始祖為申璟,蒙名失考。據其族人自己的傳說,申璟是元順帝孛爾只斤·妥鏷貼睦爾的胞叔,精通漢文,原來的漢姓為“曰”,以“璟”為漢名,時號“老曰公”,為朝廷重臣,德高望重。曰璟生了十八個兒子,分別叫文秀、文端、文正、文美、文信、文平、文智、文惠、文法、文亮、文俊、文雅、文臨、文翰、文簡、文瑞、文憲、文義。結果後來有奸臣誣告,說朝中重要部門都有老曰家人,有謀反之患。皇帝聽信讒言,下旨滿門抄斬,時老曰公年邁在家頤養天年,軍隊領旨直撲曰家而來。帶隊將領不忍殺害忠良便事先派人密報老曰公。老曰公急密召十八子回家,家人剛聚齊便聞追兵殺到,時老祖奶奶正在使雙刀剁餃子餡,急中生智,提雙刀奔向曰家大門,手起刀落,在“曰府”的“曰”字正中砍下一豎。此刻,軍隊也到了曰家祠堂。祖奶奶告訴軍隊這裡申家而不是曰家,帶隊將領心知肚明,抬頭看了一下府額楣牌後,便埋怨路探帶錯了地方,轉而率隊他走。這樣就為曰家逃亡贏得了時間。為日後團聚有憑,老曰家人便將飯鍋摔破,正好十八片,改以“申”為姓,以不再入朝做官為訓,十八子各執一片四下逃亡。斗轉星移,若干年後家人陸續返鄉,最後十七子及後裔聚齊,鍋片少了一片。據說,少的這一片是曰家最小的兒子,他向北一直逃到了內蒙古,因年幼記憶模糊,改了田氏。這就是蒙古族“鍋片申”申氏一族和內蒙田氏的來源。第二,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的記載蒙古族徹穆袞氏,亦稱 申佳氏、沈谷氏、沈佳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山只昆部,以姓為氏,金國滅亡後被裹脅入蒙古部族,並融合於蒙古族中,世居喀喇沁(今內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後有滿族復引為姓氏者,滿語為Cemgun Hala。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徹穆袞氏多冠漢姓為申氏、沈氏等。第四個淵源源於傈僳族,出自明時期雲南永昌軍民府同知申保,屬於漢化改姓為氏。雲南保山地區歷史悠久,是各民族先民在西南邊疆開發較早的地區之一,以今天雲南省保山市為中心的怒江中游流域是人類的起源地和人類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早在八幹多年前的洪荒時代,保山先民“蒲縹人”就在該地區生息繁衍,並創造了獨具區域特徵的“塘子溝文化”。殷商時期,當地土著“僕人”已向商王朝納貢,至遲在戰國中期的周烈王姬喜六年(公元前370年),“哀牢夷”在該地區建立了興盛一時的......餘下全文>>

贊助廣告

申姓家譜

關於申氏的姓氏來源說法為下:

1 申氏出自姜姓。遠古的時候炎帝神農氏出生於姜水而姓姜,他的子孫後裔傳到上古周朝時,出現了一個叫做申呂的,被周王封於申(在今河北南陽市北),隨後不久就建立了申國,他的子孫便以國名為姓氏,世代相傳以申氏為姓。

二 郡望堂號

【郡望】 琅琊郡:秦始皇置,相當於今山東省東南部諸城、臨沂、膠南一帶。 魏郡:漢高帝初設,相當於今河北省魏縣、河南省浚縣、山東省冠縣之間地區。

【堂號】 "魯詩堂":漢時申公,博士。文帝時作《詩傳》,號"魯詩",拜大中大夫。 "忠孝堂":春秋時,白公勝叛,把左司馬申鳴的父親抓去威脅申鳴。申鳴說:"我原是父親的兒子,現在是王的臣,怎麼能不做忠臣呢?"於是不顧父親安危,一戰而殺了白公勝。楚王獎勵申鳴,申鳴說:"我吃了國家俸祿,遇國家有難,如果躲避,那就不是忠臣了。現在國難平了,但我的父親因為我被敵人殺害,我如果活下去,那就不是孝子了。"說罷,拔劍自刎。世人稱申鳴忠孝兩全。

贊助廣告

忠孝堂":春秋時,白公勝叛,把左司馬申鳴的父親抓去威脅申鳴。申鳴說:"我原是父親的兒子,現在是王的臣,怎麼能不做忠臣呢?"於是不顧父親安危,一戰而殺了白公勝。楚王獎勵申鳴,申鳴說:"我吃了國家俸祿,遇國家有難,如果躲避,那就不是忠臣了。現在國難平了,但我的父親因為我被敵人殺害,我如果活下去,那就不是孝子了。"說罷,拔劍自刎。世人稱申鳴忠孝兩全。

三 歷史名人

1、申棖:孔子門生,七十二賢之一。

2、申黨:孔子門生,七十二賢之一,

3、申包胥:姓公孫,封於申,所以號為申包胥。春秋時做楚國大夫。與武員即武子胥有很好的交情。武子胥因為父兄被害逃往吳國的時候曾對包胥說:"我必復楚國。"包胥回答他道:"子能復之,我必能興之。"後武子胥以吳軍攻楚,入其都,包胥跑到秦國求救,不吃不飲在秦廷上哭了七天七夜,秦國終於被感動了,派了五百輛戰車去營救楚國,打敗了吳軍,楚昭王於是得以保國,要獎賞包胥,包胥逃而不受。

4、申不害: 戰國時韓國京人。他在韓國朝廷中作了長達十五年的宰相,以很高明的領導才能把韓國的政治、外交處理得井井有條,使韓國雖然處於一個戰亂連年的年代但國家卻沒有受到任何的干擾和襲擊,因此而邊的國富民安。他的學術上的思想源於黃老,主張刑名,和韓非子一起被稱為申韓,是法家的始祖,其著作有《申子二篇》。

5、申時行:字汝默,號瑤泉。明朝長洲人。嘉靖四十一年進士第一,深得張居正的賞識。先入朝廷做官,後因性格倔強而被罷免。死於文定。著有《賜閒堂集》等。

6、申涵光、字孚孟、號鳧盟,永年人。清順治中恩貢生,與殷嶽、張蓋稱“畿南三才子”,絕意仕進,著有《耿山集》等。

7、申伯純,北京豐臺人。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中曾任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前方總部高階參謀、祕書長等職,抗日戰爭勝利後八路軍駐北平辦事處處長,華北財經委員會祕書長。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央統戰部交際處處長,政務院祕書廳主任,政務院機關事物管理局副局長,第二、三、四、五屆政協委員等職。1979年7月13日逝世,享年81歲。著有《西安事變》等。

8、從江蘇蘇州吳縣申碧巖,約吳縣三世祖,遷往廣東梅州,又後代傳到廣......餘下全文>>

滿族有沒有申姓,我爺爺前幾日去世,戶口本寫滿族,可我們都寫漢族,我想知道自己姓氏的起源,申

根據歷史你的姓氏最可能來源於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申佳氏,滿語為Sengiya Hala,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融入鮮卑,後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烏拉街至輝發河口、拉發河流域、雙陽縣境),後多恢復漢姓為申氏、沈氏等。

⑵、滿族申穆哩氏,滿語為Senmuri Hala,世居朱舍裡(今吉林臨江松花江上源塞朱倫河即二道江流域),所冠漢姓即為申氏。

申姓,得姓歷史悠久。其得姓大約是在二千八百年前的上古時期。申姓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一個老資格的名門著姓。春秋戰國時期即名人薈萃,為他姓難以比擬。歷史上,申姓人濟濟多才。

第一個淵源源於姜姓,出自周朝周宣王時給孤竹國君之子伯夷、叔齊後裔的封地,屬於以國名為氏。

第二個淵源源於姜姓,出自炎帝后裔呂人的封地,屬於以國名為氏。

第三個淵源源於朝鮮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第四個淵源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蒙古族申氏主要有兩個來源

第一,今分佈在河北省的邢臺、邯鄲兩市的蒙古族申氏,世稱“銅鍋申”、“鍋片申”,傳其始祖為申璟,蒙名失考。

第二,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的記載

蒙古族徹穆袞氏,亦稱 申佳氏、沈谷氏、沈佳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山只昆部,以姓為氏,金國滅亡後被裹脅入蒙古部族,並融合於蒙古族中,世居喀喇沁(今內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後有滿族復引為姓氏者,滿語為Cemgun Hala。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徹穆袞氏多冠漢姓為申氏、沈氏等。

第五個淵源源於傈僳族,出自明時期雲南永昌軍民府同知申保,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第六個淵源源於彝族,出自彝族阿牛氏部落,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第七個淵源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申佳氏,滿語為Sengiya Hala,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融入鮮卑,後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烏拉街至輝發河口、拉發河流域、雙陽縣境),後多恢復漢姓為申氏、沈氏等。

⑵、滿族申穆哩氏,滿語為Senmuri Hala,世居朱舍裡(今吉林臨江松花江上源塞朱倫河即二道江流域),所冠漢姓即為申氏。

第八個淵源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申姓家譜輩分排列

字輩排行山東淄博申氏字輩:“鳴振金(銀)志玉鳳寶成(桂)現永傳來忠厚傳才建德”。山東梁山(東平)申氏字輩:“廣忠厚生……” 山東德州申氏字輩:“如亭登洪永清德”。山東聊城弧氏字輩:“保洪生之正大光明”。河南商丘申氏字輩:“廣明雲學國…… 河南安陽申氏字輩:“亨通朝國士吉文尚在克有善天家慶時開登大選萬世永豐庭租德揚輝遠忠繼才長”。河南信陽申氏字輩:“仁義禮志信”。河南鄭州申氏字輩:“文子大進金殿書如玉開元顯祖宗傳”。河南新鄉申氏字輩:“九方玉言” 重慶申氏一支字輩:“申士坐亭用中成輔國君文興家有道自在學孔明”。湖南申氏一支字輩:“道濟群生泰忠厚”。浙江溫州申氏字輩:“進茂日子王宗賢良”。江蘇宿遷一支申氏字輩:“加佩斯文向延遵紀” 江蘇沛縣申氏字輩:“…應乃照景玉…” 申氏一支字輩:“士必光先祖學思建性天忠孝家傳永盛世作良緣”。山東日照申氏字輩:“典永作家法繼光遠”。山東日照申氏(長支)字輩(永,十九世;作,二十世;依次類推。):“永作家法傳之可致廣遠” 遼寧申氏一支字輩:貴克守道旭龍編輯本段申姓宗祠通用聯四言通用聯姓啟申國;望出琅玡。 ——佚名撰申姓宗祠通用聯全聯典指申姓的源流和郡望。(見上題頭《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號》介紹)文武是憲;黃老為宗。 ——佚名撰申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西周宣王舅父申伯,為賢卿士,在謝地築城,大臣尹吉甫作《崧高》詩贈他,有句:“王之元舅,文武是憲(效法周文王、周武王)。”下聯典指戰國時思想家申不害,鄭國京地人,法家學派主要代表之一。韓昭侯時,任相十五年,使韓“國治兵強”。其學本於黃老(黃帝、老子的道家)而主刑名,即主張循名責實,慎賞明罰,加強君主專制。著有《申子》六篇。安邦偉業;戡亂巨集才。 ——佚名撰申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春秋時楚國貴族申包胥,與伍子胥為知交。伍子胥將要逃奔吳國時對他說:“我一定要顛覆楚國!”他說:“你能顛覆楚國,我一定能讓它復興!”後來,吳國用伍子胥計攻楚國,申包胥到秦國求救,在宮廷痛哭七晝夜,水米不入口,終於使秦國發兵救楚。楚昭王返國賞功時,他逃避而不領受。下聯典指十六國時前秦奄地人申香,身材高大,多力善射,苻堅曾任他為拂蓋郎。狀元宰相;耆碩神仙。 ——佚名撰申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明代長洲人申時行,字汝默,嘉靖年間狀元,官修撰、吏部右侍郎,因文字受侍學士領翰林院事張居正賞識,被薦為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宰相),後任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下聯典指唐代洛陽人申秦芝,相傳其母吞芝而孕,與玄宗同日生。隱居邵陽山修煉,玄宗夢中見他,命人畫出影象去找。後來白日升仙。五言通用聯霜添柏樹冷;氣指桂林寒。 ——唐·申堂栒撰申姓宗祠通用聯此聯為唐代武進尉申堂栒詩句聯。申堂栒,丹徒人。七言通用聯茅束悲歌於申後;蒲輪見迎於培公。 ——佚名撰申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周幽王廢申後,後作告哀詩,有“白華菅兮,白茅束兮”之句。下聯典指漢武帝嘗以蒲輪迎申培公入都。八言及以上通用聯真理學從五倫做起;大文章自六經分來。 ——清·申涵光撰申姓宗祠通用聯此聯為清代順治中恩貢生申涵光自題聯。申涵光,字孚孟,號鳧盟,永年人。少以詩名河朔間,與殷嶽、張蓋稱“畿南三才子”。絕意仕進,有《聰山集》等。忠孝克全,名標青史;貞節不朽,詩載召南。 ——佚名撰申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春秋時楚國人申鳴,以孝聞名,惠王時官左司馬。大夫白公勝起兵反叛,劫持了申鳴的父親,申鳴說:“還不能為早臣嗎?”於是,隨葉公打敗白公勝,父親也被害。楚王賞他時,他說:“食祿避難,我不算忠臣;為國喪父,我不算孝子。名不能兩全!”自刎而死。下聯典指周代女子申女,許嫁......餘下全文>>

百家姓尋根祭祖申姓起源?百家姓申在多少名?

申姓來源:(1)出自姜姓。以國為氏。據《史記.三皇本紀》及《元和姓纂》所載,古申國(在今陝西山西兩省之間)相傳有伯夷之後。周宣王時一部分東遷,分封於謝(在今河南省南陽市)重建申國。春秋初年為楚文王所滅,子孫以國名為氏。(2)春秋時楚國大夫申叔時,受封於申邑(在今河南省南陽縣北),其後亦有申氏。

申姓名人:申子,春秋時魯國人,名棖(cheng),字子周。孔子學生,精通六藝,是七十二賢之一。唐開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為“魯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封文登侯,明嘉靖九年(1530年)封先賢。其墓在文山北麓(今整骨醫院北山)。

申姓名次:申姓在宋《百家姓》列為第298姓,在2007年統計公佈列為第123姓,在2008年統計公佈列為第125姓,共有140多萬人。

申姓的由來

一、姓氏源流

申(Shēn)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姜氏,以國名為氏。據《姓氏考略》和《元和姓纂》、《史記》等所載,商末時,原姜姓封國在今河北省盧龍一帶的孤竹國君之子伯夷、叔齊,在周滅商後“不食周粟”,餓死首陽山(今山西省永濟境),後人居住在大河一帶。周宣王時,其族一部分被封於謝(今河南省南陽),建立申國,春秋初為楚國所滅,後人以國名為氏,是為申氏。

2、留在大河一帶未遷走的伯夷、叔齊後人渡過大河,移居陝西,稱為西申,後稱為申戎,又叫姜氏之戎。西周末年,曾聯合犬戎攻周。後被秦所滅。其後人也以申為氏。

3、炎帝后人呂封於申地,這個申地在今上海市一帶,今黃埔江就叫申江(戰國時楚公子春申君黃歇封於此地,申江改春申江,這是後來的事了),稱為申呂。申呂建立申國,為伯爵,稱申伯呂。後被楚所滅,後人以國為氏,也是申氏。

4、出自他族改姓和小數民族有申姓:

① 明時雲南永昌軍民府(今保山)土同知申保。

② 清滿洲八旗姓申佳氏後改單姓申;彝族阿牛氏,漢姓為申。

③ 今滿、蒙古、土家、朝鮮等民族均有此姓。

申姓始祖:伯夷。名允,商末孤竹國(今河北省盧龍西)君長子,炎帝之後。父死時,遺命立三子叔齊為嗣君,弟兄互讓,相偕去周,投西伯姬昌(即周文王)。西伯死,武王舉兵伐紂,他和叔齊叩馬而諫,以為父喪用兵,是不孝、不仁。武王嚴辭拒之,後經牧野之戰,商紂自焚,商王朝土崩瓦解。伯夷和叔齊避逃到首陽山(在今山西省永濟南),不食周粟而死。但其後裔仍留居周王朝,成王即位後,便封伯夷的後裔在申建立申國。春秋初,申國被楚文王所滅,其後子孫以國為氏,稱申姓。他們尊伯夷為申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佈

由上可知,申姓發祥於今河南南陽一帶。春秋初期,申國很快就被強大的楚國吞併了,伯夷的後人很可能很快紛紛以國為氏而姓申了。據許多學者判斷,先秦時代的楚國,有很多姓申的人士,大概正是由於這個緣故。春秋戰國期間,申姓名人云集,代表人物主要有:申伯、申不害、申俞、申舟、申犀、申驪、申蒯、申棖、申叔儀等,這些名人分佈於魯、鄭、楚、韓、晉、吳等國,表明當時申姓人已分佈於今山東、山西、陝西、湖北、河北、江蘇等地。西漢時,申姓名人依舊甚多,有必要提一下的尚有櫟陽(今江蘇省溧陽)人申碭,蒼梧(今屬廣西)人申朔,表明此際已有申姓人入居祖國南端——廣西。此期至東漢,東海人見諸史冊的申姓有申鹹、申轉、申君,為後期申姓琅琊郡望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東漢末期,有申儀入蜀。魏晉南北朝時期,是申姓發展史上的一個最重要的時期,此期,申姓歷史上的三大郡望——魏郡、琅琊郡、丹陽郡開始形成,並逐漸昌盛起來,並有力的推動了涵蓋其郡望的省份:河北、山東、安徽等地申姓的發展。隋唐之際,申姓有一支由湖北遷居邵州(今湖南省邵陽),並有一支由丹陽徙居信州(今江西省)。五代十國到兩宋,申姓族人已廣泛地分佈於今江蘇、湖北、湖南、浙江、江西、四川等南方諸省。明初,山西申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今河南、河北、山東、北京、天津等地。此際,已有申姓人遷居至今福建、廣東、雲南、貴州、廣西等地。清初,閩、粵一帶的申姓開始陸續有人遷至臺灣、東南亞及歐美等地。亦有豫魯一帶的申姓遷入東北。如今,申姓在全國分佈甚廣,尤以河南、山東多此姓,兩省申姓約佔全國漢族申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三。申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三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一。

三、歷史名人

申 伯:西周時申國國君,宣王母舅。為周卿王,佐宣王中興有功,賜謝邑,築城定居,以衛南土。時賢相仲山甫,稱之曰:“崧高......餘下全文>>

求“申姓家譜”?

申宮豹

申姓的家譜文獻

河北平山申氏世譜,著者待考,明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有殘缺。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江蘇蘇州申氏世譜,(清)申理等纂,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賜閒堂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二~十卷。現被收藏在江蘇省蘇州市博物館。湖南邵陽申氏受族再續族譜,著者待考,清嘉慶二十年(公元1815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卷首。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江蘇蘇州申氏續修世譜八卷,首一卷,(清)申祖璠修,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賜閒堂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吉林大學圖書館、江蘇省蘇州市踏歌、江蘇省蘇州市博物館。江蘇申氏世譜八卷,(清)申王番等纂修,清道光辛丑年(公元1841年)賜閒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江蘇申氏譜系略,著者待考,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賜閒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江蘇蘇州申氏譜系略,(清)申濬等纂修,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賜閒堂稿本。現被收藏在復旦大學圖書館中國國家圖書館(有兩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湖南邵陽申氏受族三續譜,首一卷,著者待考,清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卷首。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江蘇蘇州申氏世譜十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注始祖為[元]申敏三,先祖為申處士、申保御。浙江金華仙源申氏宗譜二十六卷,行傳十四卷,(民國)申紹周總纂,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注始遷祖為[後晉]申寒。湖南祁陽申氏八修族譜,(民國)申蕙主修,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注始遷祖為[明]申智照。江蘇蘇州申氏乙酉修譜外記八卷,(民國)申聽禪撰,民國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木刻活字印本。山東濟寧唐口申氏族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手寫本影印件。現被收藏在中國異俠網站傳記部。雲南鎮雄、畢節申氏宗譜不分卷,(現代)申時譽主編,1997年鉛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注始遷祖為[明]申召祿、申鳳。雲南省羅平縣四川資陽申氏族譜,著者待考,1999計算機鐳射照排膠印本。公開出版。重慶璧山縣申氏宗族家譜,(現代)申永康主編,2000年油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注始遷祖為[清]申朝仲。湖南邵東新編申氏族譜,著者待考,2005年計算機鐳射照排膠印本。公開出版。 立人品,敬親長,睦族黨,慎交遊,忌輕薄,戒淫博,守耕讀,務勤儉。

姓:“申”的來源及傳說—傳說故事

申(Shēn)姓源出有五:

1、出自姜氏以國名為氏。據《姓氏考略》和《元和姓纂》、《史記》等所載,商末時,原姜姓封國在今河北省盧龍一帶的孤竹國君之子伯夷、叔齊,在周滅商後“不食周粟”,餓死首陽山(今山西省永濟境),後人居住在大河一帶。周宣王時,其族一部分被封於謝(今河南省南陽),建立申國,春秋初為楚國所滅,後人以國名為氏,是為申氏。

2、伯夷、叔齊後人

留在大河一帶未遷走的伯夷、叔齊後人渡過大河,移居陝西,稱為西申,後稱為申戎,又叫姜氏之戎。西周末年,曾聯合犬戎攻周。後被秦所滅。其後人也以申為氏。

3、出自地名炎帝后人呂封於申地,這個申地在今上海市一帶,今黃浦江就叫申江(戰國時楚公子春申君黃歇封於此地,申江改春申江,這是後來的事了),稱為申呂。申呂建立申國,為伯爵,稱申伯呂。後被楚所滅,後人以國為氏,也是申氏。 4、出自羋姓申叔時,楚國公族。因為封地在申,所以稱申叔時。後人有申叔跪,申叔展等。 5、出自他族改姓和少數民族① 明時雲南永昌軍民府(今保山)土同知申保。② 清滿洲八旗姓申佳氏後改單姓申;彝族阿牛氏,漢姓為申。③ 今滿、蒙古、土家、朝鮮等民族均叮此姓。④ 另據晉冀豫交界地區部分申姓族譜記載,元代滅亡之時,分封在山西上黨一帶的元潞王家族改姓漢姓“申”並留居當地,其後子孫分別遷各地,主要的留在當地和河北邯鄲河南安陽一代。

伯夷,名允,商末孤竹國(今河北省盧龍西)君長子,炎帝之後。父死時,遺命立三子叔齊為嗣君,弟兄互讓,相偕去周,投西伯姬昌(即周文王)。西伯死,武王舉兵伐紂,他和叔齊叩馬而諫,以為父喪用兵,是不孝、不仁。武王嚴辭拒之,後經牧野之戰,商紂自焚,商王朝土崩瓦解。伯夷和叔齊避逃到首陽山(在今山西省永濟南),不食周粟而死。但其後裔仍留居周王朝,成王即位後,便封伯夷的後裔在申建立申國。春秋初,申國被楚文王所滅,其後子孫以國為氏,稱申姓。他們尊伯夷為申姓的得姓始祖。

申姓的申姓名人

申 伯:(生卒年待考),姜姓,西周時期申國首任君主。周宣王派方叔平定楚國後, 為鎮撫楚國等南方諸侯,周宣王命召穆公在謝(今河南省南陽市)建造住宅、宮室、宗廟及都邑,開闢土田,又命傅御將王舅申伯的親屬、家臣和私屬遷居於此。周宣王還親自前往郿(今陝西省眉縣東北)為申伯踐行,賜予他車馬及玉圭,建立申國,作為鎮撫南方的軍事重鎮,申伯成為申國的開國君主。 申包胥:(生卒年待考),著名春秋時期楚國大夫。申 舟:(公元?~前598年待考),本名申無畏;楚國人。著名春秋時期楚國大夫。申 犀:(生卒年待考),申舟之子;楚國人。著名春秋時期楚國將領。申 蒯:(生卒年待考),楚國人。著名春秋時期楚國大夫、將領。申 棖:(生卒年待考),亦稱申黨、申續,字子周。著名孔子弟子,以倔強著稱。申叔儀:(生卒年待考),吳國人。著名春秋時期吳國大夫。申不害:(公元前385~前337年待考),亦稱申子;鄭韓人(今河南新鄭)。著名戰國時期韓國思想家。申 恬:(生卒年待考),魏郡魏人(今河北魏縣)。著名南北朝時期南朝宋國大臣。申 佑:(1425-1449年),字天錫,明仁宗洪熙元年出生於貴州務川縣火炭埡,即今務川自治縣大坪鎮龍潭村,正統十年(1445)乙丑科進士,三甲四十七名,後官至四川道御史。明英宗北伐時,身陷重圍,申佑代替英宗殉難於土木堡。景泰元年(1450)代宗朱祁鈺繼位,表揚忠烈,為申佑殉國褒顯,賜卹蔭,建祠于思南府(今思南縣)和務川。申時行:(1535年-1614年),字汝默,號瑤泉,晚號休休居士。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明代大臣。明朝中南直隸蘇州府長洲(今江蘇蘇州)人 。嘉靖四十一年殿試第一名,獲狀元。歷任翰林院修撰、禮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兼東閣大學士、首輔、太子太師、中極殿大學士。萬曆年間累官至內閣首輔(宰相)。為政務為寬大,世稱長者。對上言聽計從,無所作為。後辭官迴歸故里。著有《賜閒堂集》等。申佳胤:河北永年人,父子四人俱有名時當時。父申佳胤是明末進士,歷太僕丞,閱馬京畿。李自成破北京後,自殺,有《君子亭集》。長子申涵光為廣平三君之一,絕意仕途,以理學訓其兩弟,有《聰山詩集》、《荊園小語》、《說杜》等。涵昐、涵煜皆進士及第,涵昐有《忠裕堂文集》、《詩集》、《史籍》等,涵煜有《江航草》、《敏求集》等。涵煜子申廷頁詩書畫俱工,有《耐俗軒詩集》。申汝慧:山西靈石人,清代官吏。乾隆五十九年舉人,歷任安徽宣城等縣縣長,後又升為無為州知州。在任期間,屢逢旱澇等天災,多行善政,為民稱誦。 申伯純:北京豐臺人。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中曾任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前方總部高階參謀、祕書長等職,抗日戰爭勝利後八路軍駐北平辦事處處長,華北財經委員會祕書長。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央統戰部交際處處長,政務院祕書廳主任,政務院機關事物管理局副局長,第二、三、四、五屆政協委員等職。1979年7月13日逝世,享年81歲。著有《西安事變》等。申涵(1906-2001),山東省泗水縣人。1935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1軍團衛生部衛生訓練隊隊長,第2師衛生隊醫生。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15師343旅685團衛生隊醫生,蘇魯豫支隊衛生隊隊長,115師教導第1旅軍醫處處長,新四軍第3師7旅衛生部部長,新四軍第3師後方醫院院長。解放戰爭時期,任西滿軍區後方醫院院長兼政治委員,東北野戰軍第7縱隊衛生部部長,第四野戰軍44軍衛生部部長,第四野戰軍後勤部衛生部第二醫管處處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第13兵團衛生部部長,廣西軍區後勤部副部長,第6軍醫大學校長,武漢軍區後勤部......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申姓起源?
馬姓起源?
張姓起源?
任姓起源和歷史?
竇姓起源?
程姓起源?
冀姓起源?
秦姓起源?
臧姓起源?
榮姓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