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服飾特點介紹?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6日

白族服飾的白族簡介

這些聚居於點蒼山下、洱海之濱的白族人民,在生活習俗和服飾等方面,一直保持著本民族鮮明的傳統特點。白族男女普遍崇尚白色,以白色衣服為重。大理地區的白族男子喜纏白色或藍色包頭,多穿白色對襟上衣,外套黑領褂,下身穿寬桶褲,系拖須褲帶,有的還喜佩帶繡有美麗圖案的掛包。其他一些地區的白族男子,則比較喜歡頭戴瓜皮帽,穿大襟短上衣,外套羊皮領褂或數件皮質和綢質的領褂,謂之“三滴水”,顯得敦厚英俊,灑脫大方。一直以來享有“金花”美譽的白族婦女的服飾,更是色澤鮮美,絢麗多彩。大理一帶的婦女多穿白上衣、紅坎肩或是淺藍色上衣配絲絨黑坎肩,右衽結紐處掛“三須”、“五須”的銀飾,腰間繫有繡花飄帶,上面多用黑軟線繡上蝴蝶、蜜蜂等圖案,下著藍色寬褲,腳穿繡花的“白節鞋”。手上多半戴紐絲銀鐲、戒指。已婚婦女梳髮髻,未婚少女則垂辮或盤辮於頂,有的則用紅頭繩纏繞著髮辮下的花頭巾,露出側邊飄動的雪白纓穗,點染出白族少女頭飾和髮型所特有的風韻。劍川一帶的年輕女子則又喜戴小帽或“魚尾帽”。洱源西山及保山地區的白族婦女,常束髮於頂,上插銀管,再以黑布包頭,穿右襟圓領長衣,系繡花腰帶,衣袖和褲腳喜鑲繡各色寬窄不同的花邊,有的還喜束護腿,顯得十分勻稱協調和俊俏美觀。總之,各地白族的服飾雖呈現出某些地區性的差異,但色彩明快、映襯協調、挑繡精美、古雅端莊等,則又是共有的特徵。白族服飾因聚居地不同而略有差異,但所體現出的總體特徵是:用色大膽,淺色為主,深色相襯,對比強烈,明快而又協調;挑繡精美,一般都有鑲邊花飾,裝飾繁而不雜。將其地域特點與白族服飾特色聯絡考察大致可尋出這樣的變化趨勢:白族服裝越往南顯得越豔麗飾繁,越往北越見素雅飾簡;就山區與壩區比較,山區白族穿著較豔,壩區白族相對較素。

贊助廣告

白族服飾的族標

在人類歷史長河中,白族人民形成了自己的獨特的文化模式,而作為白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的白族服飾。其服飾藝術文化同樣具有不能忽略的社會功能作用,即它對族人們的凝聚力,也就是它的“族標”作用。該凝聚力使白族人民得以生存、發展。費孝通先生說過:“為了加強民族團結,一個民族總是設法鞏固其共同心理,它總是要強調一些有別於其它民族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的特點,並賦予強烈的感情,把它昇華為代表這個民族的標誌。”不難想象,如果沒有這凝聚力,白族的先民也不能在這強族如林的條件下,走過那漫長的歷程,並頑強地生存下來而成為現代的民族。大理白族自治州是一個以白族為主體民族的多民族的自治州。長期以來,形成了“民族小聚居,兄弟民族大雜居”的格局,其傳統服飾看起來大同小異,實則不然,不論它們多麼雷同,白族仍可從服飾上的特殊標記“族標”來識別其族屬。白族女服飾主要以無或小領襟旁扣內衣及胯或及膝;年青者多以白、淺藍、雅布色。隨著年齡的偏高、色調逐漸加深;偏於藍色、黑色等色調。外罩為燈芯絨領褂,年少者及腹;年長者稍長點。腰上繫有繡花腰帶,圍腰重下襬和飄帶,下著淺色扭襠寬腳褲,腳穿牛皮底的繡花鞋或繡花涼布鞋。包頭多以挑花印染的方巾或色彩豔麗的毛巾製成。髮辮盤於其上,年老者則夾於頭後。成年者耳、手上多有飾物,胸前常掛銀質三須、五須。而新娘服較為特別,頭戴由上百個五顏六色的小絨球製成的帽子,身穿以大紅大綠為主色調的衣服,想必人是借用吉大利之意吧。白族男服飾:多為白色對襟上衣,鈕釦大多九至十個,外罩是黑領褂或羊皮領褂,下身也是扭檔寬管褲,腳穿剪子口的牛皮底鞋;頭戴白色或淺藍色的圓形大包頭。不可忽視的是族標的作用。不僅表現在不同的傳統服飾上,而且在同一白族支系的內部其各支系的服飾也常常表現出很強的支系特點。由於當時的地理環境或社會經濟的不同,在服飾的製作和使用上有所差異,各自傳承至今。白族其傳統服飾亦然。大理州鶴慶縣的白族服裝,女頭戴大方帽,戲稱“海軍陸戰隊”,劍川未婚者頭戴佈滿銀泡釘的花鼓帽、魚尾帽;大理洱海東岸白族戴雙纓魚尾帽、鼓釘帽。洱海漁民好戴瓜皮帽。穿層數較多的露臍的短上衣,層數愈多愈好看,也稱“千層荷葉”;穿三層且內長外短的稱“三疊水”,人們視之為俊美、富足的象徵。白族的另一支系勒墨人身穿火草布長款上衣,頭戴用圓珠子串連而成的帽飾,胸前佩戴瑪瑙珠串,依串珠的多少來顯示自己的貴賤……。但白族服飾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無論怎樣修飾卻不能在圍腰中心作任何裝飾的,因為圍腰正中這一塊正蓋在肚子上,其上不繡任何圖案,其意為做人不能有“花花腸子”之心。是的,勤勞善良白族人民也和其他兄弟民族一樣為了加強民族內部的凝聚力,使白族人民更加團結親密,並能排除各種艱難困苦,使白族人民不斷的向前發展。白族的祖先將會用各種手段和機會來達到這一目的,而每個成員都必須堅持穿老祖宗傳下來的傳統服飾,正是強化這種民族感情的有效手段之一,這種傳承下來的傳統服飾正是白族人民在千百年的歷史程序中,為了本民族的生存和發展而鬥爭的物化。這的確是一種民族群體意識的象徵,是一種民族精神的表現。

贊助廣告

白族服飾的主要面料是什麼

一般民族服裝都是代代傳承下來的,原料基本是天然纖維,如棉花、絲綢等。

白族衣服的特點

白族人崇尚白色,認為白色的衣服最大為尊貴。男子多穿白色對襟上衣,外著對襟短褂,下著白色長褲。

白族的服飾歷史悠久,在一千八百年前,白族人就織出了著名的“桐華布”。早在“南詔”、“大理”時期,白族服飾就已具觸了獨特的民族特色。

大理有“文化古城,妙香佛國”之稱。白族人熱愛生活,有愛花、愛美的傳統。“雲南茶花甲天下,大理茶花甲雲南”。大理白族視茶花為美的象徵,在家裡的房前屋後遍植茶花,在衣服上也要飾以茶花,在衣服色彩的選擇上,也喜歡用白上衣配紅坎肩,就象在春雪中綻放的山茶花一般。白族服飾,美觀大方,樸實、健美,這樣的服飾充分體現了他們的審美觀和對生活的熱愛。

”白族“這個民族的穿衣、生活特點是什麼?

白族服飾也許與白族人民崇尚白色有關,不論男女服飾,在壩區或山區,都盛行以白色為尊貴,並且能根據不同性別、年齡、身材、相貌配以其他色彩布料加工製作出精美、鮮豔的外裝。一眼望去便給人們美觀大方、色彩分明、線條突出的感受,很富有地方民族特色,常給人過目不忘的印象和美感。

大理地區的白族男子多著白色對襟上衣,外穿鑲花邊黑領褂,下穿白色或藍色肥寬褲子,頭纏白色包頭,肩挎工藝考究又實用的繡花挎包。而在山區或與其他民族居住的白族男子,在白色對襟衣外面穿一件羊皮褂或腰繫藍色土布腰帶。男子服飾現多已改變成漢族服裝,只有在繞三靈、火把節等民族節日才能看到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飾。

白族婦女服飾,雖各地有所差異,但都盛行以白色為尊貴,因此白族婦女不論老少,都愛穿白襯衣,著加工製作精細、鮮美的豔紅色、藍或淺藍色領褂,下穿灰藍、綠色布料加繡花邊褲角的褲子,腳穿繡花鞋,腰繫加工精緻,上面鑲邊處繡有花、鳥等圖案的繡花短圍裙。白族婦女一身的服飾,不論老少,不僅顯得十分協調,而且還給人以美觀、大方的感覺。

白族男子服飾有什麼?

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以白色為尊貴。大理地區的男子多穿白色對襟衣,外套黑領褂,或數件皮質、綢緞領褂,俗稱“三滴水”,腰繫皮帶或繡花兜肚,下著藍色或黑色長褲。在雲南洱源縣西山區,每個成年後的白族男子都身挎一個小巧玲瓏的繡花荷包,荷包上繡著“定雀登枝”、“鴛鴦戲水” 等字樣。繡荷包是愛情的象徵,它是白族姑娘聰明智慧的結晶。

女子服飾則各地不一,大理地區多穿白上衣,紅坎肩,或淺色藍上衣,外套黑絲絨領褂,腰繫繡花短圍腰,下著藍色寬褲,足穿繡花“百節鞋”。未婚婦女梳獨辮子盤於頭頂,並以鮮豔的紅頭繩繞在白色的頭巾上,紅白相襯,相得益彰。腰繫繡花短圍腰,更顯得色彩鮮明,美觀大方。已婚婦女改為挽髻。洱海東岸婦女則梳“鳳點頭”的髮式,用絲網罩住,或綰以簪子,均用繡花巾或黑布包頭。白族婦女有佩帶耳環、手鐲的習俗。居住在大理洱源縣的白族婦女喜歡的一種頭飾叫“登機”,它是姑娘心靈手巧的標誌。

當你跟一個人結婚的時候,是否意味著從此你也必須承擔你老公家的家庭責任包括贍養老公的父母

和老公好好的溝通,這的確是一件麻煩事,可以換一個方法,試一試。比如說聯絡孩子住校。週末到你們家住。

或者說,就聽老公的。等到他覺得兩人世界受到干擾,受不了了再說吧。

白族服飾的發展

白族是我國西南邊陲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少數民族之一,服飾文化表現出絢麗多姿的獨特風姿。 想必白族的祖先過著群居生活。以打獵、捕魚為生。以樹葉來避寒,遮羞。經考古發現距今三千年前,白彝先民已經掌握紡織技術。劍川海門口、大理挖色鹿鵝山、大理蒼山、賓川白羊村等新石器時代遺址,曾分別出土了石質紡輪,骨質或角質針具,證明紡織物開始問世。白族先民也開始有簡單的服飾,當然服飾由於受社會歷史條件的限制,一開始的主要功能無疑是保暖、避寒。到了南詔時期,大理地區的絲紡織業已大量出現。“工文織”,含紋納花的絲織品大增。1974年雲省、大理州有關單位到大理州洱源縣三營火焰山塔進行調查,在塔中發現了大理國時期的絲織品,且儲存情況良好,經鑑定為白絹一幅,絲綢三塊,這對於研究當時的絲織工藝確實是一份難得實物資料。 隨著歲月的流逝,歷史的變遷和社會的變革,白族的服飾相應也發生了變化。但白族服飾的形成總是受到特定的習俗、風俗和思想方式剪裁、編排。美國著名的哲學家約翰·杜威說過:“習俗在形成個人的行為中起的作用遠超過了個人對傳統習俗所能發生的任何影響……。”故南詔大理文化在現代白族服飾中遺制猶存,賃白族服飾自成一體、別具一格,始終保持著不同於其它民族的獨特傳統。

雲南服飾的特點?

1.首飾、長袍、腰帶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飾的4個主要部分,男子穿長袍和圍腰,婦女衣袖上繡有花邊圖案,上衣高領,仍與蒙古族相似。婦女喜歡穿三件長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為貼身衣,袖長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長至肘,第三件為無領對襟坎肩,釘有直排閃光鈕釦,格外醒目。婦女頭上的裝飾多月瑪瑙、珍珠、金銀製成

2.德昂族女子上身穿緊身短衣,也是藍色或黑色的,下穿長裙,裙子的式樣新穎大方,花色豔麗。紅德昂是一片惹目的紅黑相間的顏色,花德昂則鑲有四條白色帶子,其中又插有五寸寬的紅布相飾,黑德昂所穿的黑統裙上織有幾條深紅色的布帶,其間又襯喪命夾著幾小條白色帶子。

3.拉祜族男子身穿淺色右衽交領長袍和長褲,喜歡佩刀,繫腰帶,腳穿布鞋,頭戴包頭,長袍兩側有較高的開衩,領口衣襟等處用深色布條鑲邊,包頭用白紅黑等各色布條交織纏成。拉祜族婦女服裝具有青藏高原婦女服裝的特點,穿的是黑布長衫,長至膝下,兩側開衩且開衩較高,立領右襟,綴有銀泡裝飾,喜歡用紅色或白色花邊鑲綴在袖口、襟邊,顯得光豔美麗。下穿長褲。西雙版納有的婦女剃光頭,包黑包頭巾,戴大耳環,胸前佩掛“普巴”(大銀牌)。

4.布朗族穿著簡樸,男女皆喜歡穿青色和黑色衣服,婦女的衣裙與傣族相近似,只是衣服喜歡用白色和粉紅色,上穿緊身、細袖管無領短衣,用布帶代替鈕釦,下穿花紋圖案長裙,用長白毛巾纏頭,顏色多為黑色,喜歡戴大耳環、銀手鐲等裝飾。男子穿對襟無領的短衣,下穿寬褲腳的長褲,普遍使用包頭巾。布朗族男子都以紋身多而美為榮。

5.景頗族的男子喜穿白色或黑色對襟圓領上衣,包頭巾上綴有花邊圖案和彩色小絨珠,外出時常佩帶腰刀和筒帕。婦女穿黑色對襟、下著黑、紅色織成的統裙,腿上帶裹腿。盛裝時的婦女上衣前後及肩上都綴有許多銀泡泡、銀片,頸上掛七個銀項圈或一串銀鏈子或銀鈴,耳朵上戴比手指還長的銀耳筒,手上戴一對或兩對粗大刻花的銀手鐲,腰間圍上藤圈,表示她們是龍女的化身。婦女戴銀手飾越多表示越能幹、越富有。有的婦女還愛好用藤篾編成藤圈,塗有紅漆、黑漆,圍在腰部,並認為藤圈越多越美。

6.納西族未婚姑娘愛梳長辮於腰後,或戴頭帕、帽子。青年女性的服飾色彩多偏重於明快、豔麗的色調,中老年女性的服飾色彩則多采用青、黑等色的面料,顯得莊重素雅。婦女們還喜歡佩戴耳環、戒指、銀或玉質手鐲及金、銀項鍊等飾物

7.白族服飾靚麗瀟灑,民族特色鮮明。白族崇尚白色,以白色衣服為重。男子喜歡纏白色或蘭色包頭,穿白色對襟上衣,外套黑領褂;下穿寬桶褲,系拖須褲帶,有的還佩帶繡有美麗圖案的掛包

8.水族男子穿大襟無領藍布衫,戴瓜皮小帽,老年人著長衫,頭纏里布包頭,腳裹綁腿。婦女穿青黑藍色圓領歷襟寬袖短衣,下著長褲,結布圍腰,穿繡青布鞋 .水族婦女的慣常穿著。青蘭色短衫和長褲,結布圍腰。胸前的銀飾是節日才佩帶的。結了婚的婦女用揹帶揹著她的小寶寶。揹帶繡得十分精緻,這也是她個人裝飾的一部分。

9.傈僳族婦女的服飾古樸多彩。按服飾顏色分為白傈僳、黑傈僳、花傈僳三種。已婚婦女耳戴大銅環,頭上用料珠、貝殼、珊瑚為飾物,有的胸前佩瑪瑙、海貝或銀幣等胸飾。花傈僳服飾較為鮮豔,上衣及長裙鑲花邊,頭纏花布頭巾,耳墜大銅環或銀環,顯得婀娜多姿。各地傈僳族男子,喜穿麻布短衫,穿寬大褲子,褲長及膝。有的腰繫羊毛綵帶,穿長褲,扎綁腿。所有成年男子都喜歡右腰佩砍刀,右腰挎箭包,弩弓為貼身之寶,有的還是世代相傳的。

10.阿昌族喜著黑色的服飾,已婚婦女上身穿對襟衣,袖長,下身著筒裙,用黑布或藍布包頭,裹腿;未婚女子穿寬襠褲子,將髮辮盤在頭頂,用布圍辮子裹成圈。臘撒壩子的婦女喜歡在服飾上佈滿銀飾,戶撒的婦女則......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白族服飾特點介紹?
維吾爾族服飾特點介紹?
藏族服飾特點介紹?
苗族服飾特點介紹?
鄂倫春族服飾特點介紹?
白族服飾特點?
苗族服飾特點簡介?
藏族服飾特點簡介?
傣族服飾特點簡介?
普米族服飾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