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王姓氏的來源?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6日

王姓氏的由來

王姓來源主要有五種:

一、是出自姬姓

由此又衍生出構成王氏主體的三支姬姓族派:

1、為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的後裔。

據《通志·氏族略》及《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畢公高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初時,他被封於畢(今陝西省咸陽西北),為公爵,故史稱為畢公高。春秋時,其裔孫畢萬自畢國出奔晉,為司徒,並被分封於魏,傳至魏文侯斯,與趙、韓三國瓜分晉國。公元前225年為秦所滅,其子孫四散,因是王者之後,也都被稱為王家。

姬姓在先秦時期是著姓、大姓,武王滅商後,延續三個半世紀的西周都是姬姓的天下。

姬姓的始祖即史籍中記載的后稷。傳說后稷的母親叫姜原,有一次她到野外去,看見一個巨大的人的腳印,她感到很好奇,因為她從來沒見過這麼巨大的腳印。她走過去,踩在那個巨大的腳印上,想看看它比自己的腳大多少。誰知這一踩就懷了孕,後來居然生下一個男孩。姜原以為這個男孩不是吉祥之兆,便把他扔在大街上,想讓過往的牛馬把他踩死。不料牛馬見了這個孩子全都繞道而行。姜原又想把他扔在森林裡,但她走到哪裡哪裡都有人,又沒扔成。最後姜原來到一條水渠旁,當時正值冬天,渠水結了冰,姜原就把他放在冰上,想把他凍死。就在這時候,又飛來一隻大鳥,它臥在冰上,用自己巨大的翅膀護翼溫暖著這個孩子。姜原以為這個孩子有神靈保護,不是個普通的人,就放棄了把他拋棄的打算,抱回家去把他撫養成人。因為當初這個孩子曾經被拋棄,所以這個孩子名字就叫棄。

贊助廣告

棄因為善種五穀,在帝堯時被舉為農師。舜繼位後,又把他封在邰(今陝西省武功縣西南),號為后稷,賜姓為姬。

后稷以後的第三代,姬姓部族出了一個名叫公劉的人使姬姓部族迅速發展起來。這時正是殷商王朝建立的初期。

公劉以後的第九代,姬姓部落又出了一個名叫古公亶父的人。在那個時候,當地戎狄之人經常侵擾姬姓部族,為了避免與他們發生衝突,古公亶父便率領部族從豳(今陝西省旬邑縣西南)遷徙到岐山(今陝西省岐山縣東北)腳下。古公宣父帶領部族在這裡建築城郭房屋,並建立了官僚機構管理部族事務,從而具備了國家的規模。

古公亶父的孫子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周文王姬昌。當時正值商紂王殘暴統治時期,姬昌大行仁德,禮賢下士,與之成了鮮明的對比。姬周的力量不斷髮展,接連征服了周邊的一些小國,又把都城向東遷到了豐邑(今陝西省長安縣西北灃河西岸)。到了周武王姬發的時候,終於推翻了殷商建立了周朝。

贊助廣告

周武王的兄弟眾多,其中有一個弟弟名高,是文王的第15子。姬高在武王滅商及周初政治生活中都曾發揮過重要作用。武王滅商後,舉行了莊重的進入商都的儀式,入城以後,姬高又奉命開啟殷商的監獄,釋放出關押在那裡的百姓。接著又接管了商朝掌管音樂禮儀的機構。因此,當武王分封諸侯的時候,姬高被分封於畢(今陝西省咸陽西北),所以又稱畢公高。武王死,成王立。成王臨死的時候,又把召公、畢公召來,讓他們輔佐太子釗。成王死,太子釗立,是為康王。

不知過了幾代,畢公高的後代們失去了封爵和封地,變成了平民,有的還跑到了少數民族居住區。只有他們因地而改的姓氏——畢。在春秋中期的時候,畢公高的後代中有一個叫畢萬的人來到了晉國,再一次使畢公高這一支姬姓家族興旺起來。當時晉國正是晉獻公在位,畢萬在晉獻公手下當差。晉獻公十六年(公元前661年),畢萬和趙夙一起統兵進攻霍、耿、魏三國,將它們滅掉。

畢萬因功被晉獻公授予大夫之位,封在了魏(今山西芮城縣北)地。從此,畢萬及其後代又以封地作為自己的姓氏而改姓魏了。在一次次的政治鬥爭中,魏氏協助了晉室,卻也壯大了自己。最後終於導致了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滅亡。

由魏......餘下全文>>

王姓的來源

王姓的由來

1、出自姬姓。周靈王太子姬晉,因直言進諫,使王上大怒,被廢為庶民,遷居到琅琊(今山東省膠南一帶),世代繁衍生息。因其本為王族,世人稱其“王家”,就延用成姓。還有周文王的第十五子畢公高,其後代子孫因故散居京兆、河間一帶,以本為王族之故,自稱為王姓。後世沿襲未改,漸成大姓。

2、出自媯姓,為古帝王虞舜之後,居於北海、陳留一帶,因源出古君王后裔,世為王姓。

3、出自子姓,是成湯的後人。殷末,王子比干,為紂王的兄長,因勸諫紂王被殺,葬於汲郡,其子孫居其地以守陵墓。因源出王族之,改姓王氏。

子姓是殷商帝王家族的姓氏。殷商帝王家族以子為姓是從契開始的。傳說契的母親叫簡狄,是有 氏的女兒。有一次,簡狄與族中的姐妹一起在大河中洗浴,忽然看見天邊飛來一隻大鳥。那鳥在河邊下了一個蛋,正好離簡狄很近。簡狄自從吃了那個鳥蛋以後,便懷了孕,經過十月懷胎,竟生下了一個男孩子,這個男孩子就是契。這雖然是被記入《史記?殷本紀》中,但我們也只能把它當作一個神話傳說。這種傳說不僅我們今天不把它看作是歷史事實,即使是古代的人也懷疑它的真空性。例如,傳說中說簡狄是帝嚳的妃子,對此,三國時譙周就說,帝嚳生堯,而契在堯時出生,在舜時才長大成人被提拔,所以,簡狄一定不是帝嚳的妃子,契也不是帝嚳的兒子。在我們今天看來,疑點豈只這些,吃鳥蛋懷孕這件事本身就令人難以置信。不過,我們從這個傳說中可以發現這樣兩個基本事實:第一,契出生的年代是遠古時期人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會。第二,在契出生的時候,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不再被視為天經地義的正常現象了,人們開始要求既知其母又知其父了。所以才有了吃鳥蛋而懷孕的故事,以此來為不知其父製造一個體面的理由。這說明母系氏族社會開始向父系氏族社會轉變。

契在堯的時候出生,在舜的時候成長,並表現出過人的才幹。大禹治水成功,舜對他進行表彰的時候,大禹就說這裡有稷、契、 陶等人的功勞。於是,舜還專門下了命令,任契為司徒,讓他用父、母、兄、弟、兒子等倫理觀念教化百姓,把他封在商地,賜姓為子。

契在自己的封地傳了一代又一代,到了他第13代孫湯的時候,經過了8次遷都,最後終於在毫定下了統治中心,成為與夏朝抗衡的一個強大的部落集團。那時候,夏朝已經走到了它的窮途末路,與夏朝成為鮮明對比的是,商王國正處在蒸蒸日上的發展時期。商王國的首領湯很會治國,他有一句名言:"人通過水可以知道自己的形象,君通過民可以知道國家治理與否"。湯還是一個仁義的君主,人們紛紛前來投奔他。在這股離夏奔湯的人群中,有一個叫伊尹的能人,成了湯治理國家的良輔。最後,湯向夏王朝發動了進攻,一舉打敗了夏桀,推翻了夏朝,在西毫定都,建立了商朝。

這些以子為姓的契的子孫們,既有湯、盤庚、武丁這樣的傑出人物,也有太甲、太庚、小甲等平庸之輩,而商王朝也時盛時衰地延續了500多年的時間,最後終於亡在第31位君主帝辛手中。

提起帝辛,一般人會有一種陌生的感覺,但要說紂王,則人人都會知道。他是歷史上有名的驕奢淫逸的暴君,百姓都盼著上天早點懲罰紂王,早點降下受天命的人來代替他。

然而,以子為姓的殷商宗室並不是人人都像紂王那樣,他們之中不乏明智之人,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王子比干。比干是紂王的爺爺帝太丁的兒子,是商紂王的叔叔,當時他正擔任少師的職務。紂王如此昏庸,人們紛紛離去,就連紂王的兄弟微子也走了,另一個兄弟箕子也裝起瘋來,以示不與紂王合作。而比干卻下了決心勸諫紂王改弦更張。他見到紂王,對他進行了苦口婆心的勸說。紂王不聽,比干就不走,一連在宮中勸了3天。最後把紂王說得不耐煩了,他......餘下全文>>

王姓氏的來歷

【源流來歷】

1、源出姬姓。周武王滅商,定都鎬,史稱西周。傳二十一世於周靈王,國都成周,即是今河南洛陽,已是東洲時代,周靈王之子太子晉,也稱王子晉和王子僑,因值諫而被廢為平民。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職,時人因其是王族的後代便稱為“王家”,從此,這支族人遂以王為氏。至第八代孫王錯拜魏國將軍,這支王姓重新顯貴。先秦時期,這支王姓一直活躍於河南洛陽一帶,秦末漢初,秦朝武城侯王離之子王元和王威,為避戰亂分別涉遷到山東琅琊和山西太原,最終發展成天下最著名琅琊和太原的兩大王姓望族,是王姓中最大群體。姬姓王氏至少有2600年的歷史。

姬姓王有三個分支

①周武王之弟畢公高封於畢國,春秋時其裔孫畢萬晉國司徒,功高位重而封於魏,戰國時魏、韓、趙三家瓜分晉國。後裔中最有威名的是戰國時代“四君子”之一的信陵君魏無忌,秦滅魏後,魏無忌之孫魏卑子逃入山東泰山,漢初,魏卑子奉詔進京做官,封為蘭陵郡。當時因其是王家之後,稱其族為“王家”,從此以王為姓。這支姬姓王氏大約有2200年的歷史。

②另一分支源出春秋初周平王之後。周平王在位51年,太子早夭,周平王死後,由其孫姬赤繼位,但姬赤的胞弟姬林奪了王位,史稱周桓王。姬赤出奔晉國,子孫以其曾為王者而改姓王。一直到唐朝,這支姬姓王一直生活在山西臨猗一帶。史稱河東猗氏王姓,也有2700年的歷史了。

③再一分支為東周考王的胞弟桓公揭之後,桓公揭封於王城,古城在今洛陽王城公園。其封地雖小但處於東周王城的西部,史稱其為西周桓公。國亡之後,子孫遷到河南伊川和昭汝,以居王城改姓王,後來稱為王城王氏。這支王姓也有2400年的歷史。

2、源出子姓。商朝末年,紂王的叔父比干與箕子、微子一起被稱為商來“三仁”,紂王荒淫無道,比干多次犯顏強諫,反遭殺害。其子孫因為比干原是王子遂以王為氏,子姓王氏的歷史有3100年,歷先秦至漢唐,子姓王氏一直居於河南地區,形成著名的汲郡王姓望族,後來散播到甘肅、山東、河北和山西等地。

3、源自媯姓。奉虞舜為祖先的媯姓王是王姓中重要的一支。戰國七雄之一齊國為秦所滅,秦末項羽封齊王田建的長孫田安為濟北王,隨後項羽為劉邦所滅,田安也隨之失去了王位,子孫遂改田姓為王姓。這支王姓以北海和青州為郡望,一直以山東原齊國的土地為活動領地,也有2300年的歷史。

4、出自田姓。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為齊國君主,史稱“田氏代齊”,傳八王,被秦所滅,其子孫被廢為庶民,其中一支自認為齊國王族,遂以王為姓。

5、出自魏獻子之後。韓、趙、魏三家分晉,各自為王。後業魏亡於秦,其王族避難於各地。因其中有不少支庶子孫為魏國王族,故改姓王。如信陵君魏無忌,避難於泰山,至西漢入朝,被封為蘭陵君。其後自謂出自王公顯貴之家,易姓王氏。

6、出自燕國太子丹之後。西漢末年,王莽篡漢自立,建立新朝稱帝。燕太子丹玄孫名嘉,上獻符命,為王莽所寵,賜姓王氏,與帝王同姓。歷史上因封賜姓王的人還多,其子孫也以王為氏。

7、出於自改姓為王氏的。南朝梁將王僧辯,本為鮮卑族,姓烏丸氏,後自改姓王。隋代的王世充,本為西域胡支姓,入中原後,也自改姓王。五代時人劉去非,自己改名換姓叫王保義,其子孫延襲姓王。

8、出自少數民族。王姓大家族中融入了大量的外族的血液,外族用王姓的主要有:漢時匈奴人,西羌鉗耳氏族,南北朝高麗拓王氏族,鮮卑族烏丸人,隋唐時西域月支國胡人,唐朝回紇族阿布思氏族,契丹人,金時女真人完顏氏、耶律氏、夾谷氏,北宋西夏國党項人,元時蒙古人,清時滿洲八旗姓完顏氏、伊喇氏等氏族。這些外族王姓隨著時闊褥蔭延......餘下全文>>

王的姓氏來源 10分

姓氏起源——王姓

姓氏起源

王族後裔共有的姓

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後。後衍化為三支王姓族派。一是周文王弟15子畢公高的後裔,因本來是王族,所以他們以王為姓。二是東周靈王太子姬晉,因直諫被廢為庶人,世人稱為"王家",以後便以王為姓。三是魏國信陵君無忌,魏被滅後,其子孫被稱為"王家",隨以王為姓。

出自媯姓,為齊王田力的後代。舜的後裔媯滿被周武王封於陳,傳至公子完,避難逃到齊國,改姓田,其裔孫田和成為齊國國君,史稱"田氏代齊",齊被滅後,其後人以王為姓。

出自子姓,為殷商王子比干之後。比干被殺後,其子孫為了紀念他,改姓為王。

由北方他姓改王姓而來。如鮮卑族可頻氏、烏桓族回紇阿布思族。

出自賜姓或冒姓的王姓。如戰國燕王丹的玄孫喜被王莽賜姓王。

家乘譜牒

全國:太原王氏會通世譜十三卷首一卷、王謝世家三十卷、王氏族譜不分卷、王氏宗譜、王氏通譜。

天津:王氏宗譜不分卷。

河北:清苑王氏家譜九卷、新城王氏世譜不分卷、王氏譜圖一幅、王氏族譜十卷。

上海:王氏世譜四卷、南匯王氏宗譜不分卷、雲間王氏族譜二十二卷、嘉定王氏續修支譜二卷。

江蘇:王氏三沙全譜不分卷、王氏三沙統譜不分卷、王氏族譜八卷、王氏修族譜十六卷、三槐王氏宗譜十二卷。

浙江:任和王氏重訂家乘不分卷、王氏家乘、蕭山王氏族譜十四卷、新發王氏宗譜八卷首一卷。

廣東:新豐王氏族譜不分卷、太原堂王氏族譜世系不分卷。

聚集地(遷徙分佈)

王姓早期主要在北方發展繁衍。周靈王后裔王元避秦亂,遷於琅邪,後徙至臨沂。河內王氏,其先為太原人,世居祁縣,後徙平州,又遷至河內溫縣。魏公子無忌之孫卑子悼,悼生賢,西漢時徙居霸陵,遂為京兆人。

王氏遷往江南,始於西晉末年。唐僖宗時,河南故始人王潮、王審知入閩,王審知被封為閩王,同時王氏又有遷居四川、安徽、江西者。北宋末,中原人多次大規模南流,其中不少王氏族人遷徙至浙江、江蘇一帶定居。宋末元初,居住在福建的一支王氏遷往廣東,其後裔散處廣東、廣西各地。王姓移居海外,始於明清之際,主要分佈在歐美及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

在臺灣排第六,源於福建和廣東兩支(此兩地來自琅琊即山東和太原的五氏世族),福建的是王潮的後裔。來自廣東的王氏祖先是清雍正年間入臺的。明末開始,王氏陸續有人遷往臺灣。較早的王忠孝惠安人,入臺時曾受鄭芝龍、鄭成功父子厚遇。

堂號

王姓堂號有"三槐"、"槐陰",其中"三槐堂"比較有名。

歷史名人

王實甫:著名戲劇家,一生創作雜劇達14種之多。其最傑出的作品《西廂記》,在中國戲曲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王昭君:西漢元帝時宮女,為人正直賢貞,因不願賄賂畫工毛延壽,入宮數年不見帝,竟寧元年請嫁出塞,與匈奴和親。

王羲之:東晉書法家,山東琅邪臨沂人,獨創圓轉流利的書法風格,被後人奉為"書聖"。

王 勃:絳州龍門人,著名文學家,為"處唐四傑"之一。其成就最高以一篇《騰王閣序》露絕世才華。

王安石: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時期著名政治改革家、文學家,江西撫州人。他主張"變風俗,立法度"實行變法。其詩以雄健峭拔著稱。

王 蒙:湖州人,元傑出畫家,以畫山水著稱,創"水暈墨章"法。為"元四家"......餘下全文>>

姓氏王的由來和在古時的地位

王姓,是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世界三大姓氏之一,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對全國戶籍人口的2007年統計分析顯示:王姓超過李姓成為中國第一大姓,有大約9288.1萬人,佔全國人口總數的7.25%。除中國外,在朝鮮、韓國也有王姓分佈。在廣東,“王”與“黃”在粵語上讀音相同,為分別兩姓,王姓通常被稱為“三劃王”或“三橫王”。河北、遼寧、山西、山東、江蘇等省王姓均為第一大姓。古時的太原郡、琅琊郡、京兆郡是王姓重要的發源地,王姓歷史悠久,名人眾多,如書法家王羲之,改革家王安石,思想家王陽明。

王姓是以上古時期中國最高統治者的“王”的爵位為得姓因由的,這是她區別於其他姓氏的一個顯著特點。

與其他姓氏不同的還有,其他姓氏多以上古時期某一個人物作為血緣始祖或得姓始祖,而王姓則擁有一個始祖群。在她高貴的血緣始祖群裡,有大禹、子契、后稷、虞舜等等這樣響亮的名字,大禹、子契、后稷分別是夏、商、週三代的始祖,而虞舜則是上古“五帝”之一。在她的得姓始祖裡,有冒死進諫的比干,也有不太為人所熟知的田安、畢公高、太孫赤、王子城父、桓公揭,當然,更有被王姓後人最為推崇的太子晉。這些得姓始祖們分別居於不同的歷史時期,使得王姓的得姓過程從商朝末年一直持續到西漢初年,前後橫跨將近一千年。血緣始祖們與得姓始祖們一起,形成王姓的一個龐大的始祖群。這是其他任何一個姓氏所無法比擬的。

王姓的得姓過程複雜而漫長,儘管有如上所述的明確的得姓始祖,但鑑於這個姓氏以夏、商、週三代的王室作為得姓淵藪,目前存在著究竟是得姓於君王們在位之時還是王子們失意之後的爭論。也就是說,那些君王們究竟是在他們當“王”的時候就已經以“王”為氏了呢,還是在他們的子孫們失去王位之後才紛紛改以“王”姓?如果是前者,那麼王姓的得姓歷史將會大大提前,一直提前到夏朝建立之初。當然,目前這種說法還很難界定,譬如像“周文王”、“周武王”這樣的天子稱號,儘管具有無尚的威儀,但如何判定它就具有以“王”為氏的功能呢?

在上古乃至遠古,除了三代君王,還存在著幾個在名字前冠以“王”字的人,他們分別是曾經與黃帝論道的隱士王倪,商王朝的先祖、被譽為“中國商業鼻祖”的王亥,以及周文王的祖父王業、父親王季。這三批人何以在名字前冠以“王”字,各有所因,如果以他們作為王姓的得姓始祖,那麼,王姓的得姓歷史可以進一步提前,甚至提前到黃帝時代!當然,這顯然是不太可能的,因為:第一,王倪是傳說中的人物,王亥、王業、王季等稱呼皆為他們的後代所追封;第二,一個姓氏在確立之後就應該具有傳承性的特點,而這裡的“王”不具有這樣的特點。鑑此,譜牒學界一個較為公認的說法是,“王倪”等人只是在形式上具備了以“王”為氏的特點,可以把他們看成是象徵性的王姓始祖。

王姓人自立姓之後,整體上呈現出一個十分鮮明的特點,用八個字來概括,就是“王而不王,不王而王”。

雖然這個族群有著最正統的王室血脈,然而,在秦朝統一全國、確立皇權制度後的長達兩千多年的社會裡,幾乎沒有王姓人像模像樣地登上過皇位。當有王姓人試圖挑戰這個命題時,其結果都是以慘烈的悲劇收場。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王莽篡漢”了。王莽這個無比勤政的王姓人在代漢之後,企圖以他的復古式的改革,讓老百姓過上幸福生活,孰料適得其反,他是在置民於水火,終於招致全民聲討,最後落得個碎屍萬段;還有一個例子是,唐末義軍領袖王審知率部進入福建,開創“開閩王氏”;他的後代在福建建立割據政權閩國,並一度稱王稱帝;接下來是上演父子、叔侄相殘的連環慘劇,以致使得這個家族差點沉淪。“王而不王”,當王姓人試圖在世俗生活中稱王稱帝的時候,總有一個並不美妙的結局在等待著他們。......餘下全文>>

王字 百家姓 解釋

由來: 根據專家考證,王姓約佔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七點四,即超過8000萬人,

是中國第二大姓。王姓來源眾多,但有一些共同點,即大多為帝王的後人自稱為王

氏。出自姬姓之王有三支。一是周文王第15個兒子高的後裔,因本來為王族,所

以他們以王為姓,主要居住在陝西、河北等地;二是東周靈王太子姬晉被廢為平民

後,世人因其原來為王族稱之“王家”,以後便以王為姓,主要居住在山東膠南縣

、山西等地;三是戰國四公子之信陵君的孫子在戰敗後逃往泰山,因原為王族,就

也以王為姓。出自子姓之王,是王子比干的後代。比干被昏君紂王剖腹致死後,其

居住在河南衛輝的子孫改姓王,這支王姓後來又發展到天水、東平、新野、山陽、

中山、章武、東萊、河東等地。出自田姓之王,田姓為戰國齊國之君,為秦所滅後

,齊人仍稱其“王家”,後也以王為姓,主要居住在今山東昌樂、河南開封等地。

其他還有一些王族改姓王。此後,王姓發展迅速,在西晉末年後逐漸遷往江南。唐

朝時王姓主要遷往福建,也有遷往四川、安徽、江西的,北宋時期,主要遷往江蘇

、浙江一帶,宋末元初,居住在福建的王姓遷往廣東等地。明末開始,王姓陸續有

人遷往臺灣。在中國歷史上,王姓稱王稱帝者14人,先後建立新、漢、鄭、燕、前

蜀、閩、安陽、極樂等政權。王姓最顯赫的時期是六朝時代。在此300多年裡,王姓

與謝姓並稱望族。而其他時代也是英才不 斷,如西漢有王昭君;東漢有唯物主義哲學家王充,“建安七子”之一的文學家王 桀;魏晉有醫學家王叔和;大將軍王敦與堂弟王導一時權傾天下;東晉書法家王羲 之、王獻之父子;唐代“初唐四傑”之一的文學家王勃,詩人王維、王昌齡、王之渙,數學家王孝通,醫學家王冰;宋朝王姓最傑出的人物是王安石,他也為唐宋八 大家之一;元朝有戲曲作家王實甫;明代有哲學家、教育家王守仁;清代有農民起 義女首領王聰兒,文學家王文治;近代有學者王國維;現代有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 王若飛。 海外的華人也不乏人才,如“電腦大王”王安,曾被列為美國十 大富翁之一;企業家王嘉廉;美國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副主任王佑曾;“太空人” 王贛駿是著名科學家。

百家姓中王的由來

王姓起源

王(Wáng)姓源出有六:

1、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後,以王族爵號為氏。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之後,因本來是王族,所以他們以王為姓。又東周靈王太子姬晉,因直諫被廢為庶民,遷居於琅琊(今山東省),世人稱其為“王”家,其後亦以“王”為姓,稱為王氏。

周靈王太子晉是天下王姓人最重要的得姓始祖之一。太子晉又稱王子晉、王子僑、王喬,是東周靈王的太子,本為姬姓。《通志·氏族略》言:"若太原、琅邪王之王,則曰周靈王太子晉,以直諫廢為庶人,其子宗恭為司徒,時人號曰王家。"晉生於洛陽,在周靈王初年被立為太子,當時流經洛陽的谷、洛二水經常氾濫,靈王派人壅塞河道,他力陳不可,主張因勢利導以治水,不被靈王採納,後終因忤逆之罪被奪去太子名位,廢為庶人。他被廢后名聲依然不減,心憂國事,才識過人,能言善辯,名聲遠布。其後人也因他曾是靈王太子的緣故而改姓王氏。太子晉的後人戰國秦漢時有大將王賁、王翦、王離等,開創了太原王氏和琅琊王氏,兩支後來都發展成為天下王姓的最主要支派。

姬姓之王的另一支京兆王、河間王為周文王的第十五子、周武王之弟畢公姬高之後。姬高始封於畢,其裔孫畢萬入晉為官,封為魏成侯,戰國時與趙、韓三家分晉,立魏國。後魏王假在位時,魏國被秦所滅,子孫分散,因號為王家,以王為氏。也有一種說法是,魏昭王公子信陵君之後,在秦滅魏後逃於泰山,時人因其為王族,稱王氏。

2、出自子姓,為殷商王子比干之後,以爵號為氏。據《通志·氏族略》記載,商紂時王子比干之後,比干被殺後,其子孫為了紀念他,以王子爵號改“子”姓為“王”姓,形成了別一支王氏。子姓之王比干之後,即汲郡王。《通志·氏族略》說:"王氏……出於汲郡者則曰王子比干之後,此子姓之王也。"王子比干是商朝國王文丁之子,亦是商朝末帝紂王的叔父。王子比干生活在國運每況愈下的商朝末年,加之紂王昏庸無道,他不滿於時局,多次犯顏直諫,最終不被紂王所容,被剖心而死。他為了國家,殺身以成仁,被後世譽為忠於祖國的楷模,並與同時的微子、箕子一起合稱為"商末三仁"。王子比干被殺後,就葬在當時的國都朝歌附近,亦即今衛輝市城北15裡比干廟村旁。他的子孫在他罹難後,世代居住在今衛輝淇縣一帶,為他守陵;同時,為了紀念他,改以"王"字為姓。子姓之王是最早的一支王姓人。因為他們居住的衛輝一帶原由汲郡管轄,因此又被稱為汲郡之王氏。

3、出自媯姓,為齊王田和的後代,以王族稱謂為氏。據《通志·氏族略》記載,相傳為古帝虞舜之後媯滿被周武王封於陳,傳至公子完,避難逃到齊國,改姓田,其裔孫田和成為齊國國君,史稱“田氏代齊”,齊被滅後,其後人以王族身份改“媯”姓為“王”姓,稱為王氏。

出於媯陳一支的為北海王、陳留王,乃舜裔齊田之後。《通志·氏族略》說,王姓"出於北海、陳留者,則曰舜之後也。其先,齊諸田為秦所滅,齊人號為王家,此媯姓之王也"。《姓氏考略》載:"北海、陳留之王,皆舜後。其先,齊諸田為秦所滅,齊人號為王家,考為齊王田建之子田升、田桓改田姓為王姓。"王莽出於此脈。《漢書·元后傳》:"孝元皇后,王莽之姑也。莽自本曰:田和有齊國,三世稱王。至王建為秦所滅,項羽封建孫安為濟北王,齊謂之王家。因以為氏。"

齊國最後一名國王是齊王田建。他在亡國後被遷到共(今輝縣古城),田建之孫名田安,項羽反秦時被封為濟北王,及項羽為劉邦所敗,田安也失去了王位。但他的子孫為了紀念這一事情,從此便改姓王氏。兩漢之......餘下全文>>

王氏是中國的第幾大姓氏?王氏的來源?

新華網北京4月24日電 公安部治安管理局最頂對全國戶籍人口的一項統計分析顯示:王姓是我國第一大姓,有9288.1萬人,佔全國人口總數的7.25%。

姓王是怎麼由來的含義

先秦時帝王的子孫多稱王子、王孫,他們的後人有不少就稱為王氏。例如商代的王子比干、周朝的王子晉、戰國時魏國信陵君王子無忌以及田氏齊王等等,都有子孫稱為王氏。由於來源不一,分支眾多,王氏後來繁衍成中國人數最多的大姓之一。

[王氏來歷]

王姓來源複雜,派別甚多,但仍有一些共同點,即多以爵為氏,天子之後代多以此為姓,也有不少人是賜姓王的。王氏姓源繁多,但以源自周文王姬姓子孫的那一支名氣最大。相傳周靈王姬洩心,太子晉曾對其直諫,觸怒龍顏而被廢為庶民,主要居住在太原(今屬山西)、琅邪(今屬山東膠南縣一帶)等地,因晉及其後裔祖宗為周天子,因此人們便稱其為“王家”,以後便以王為氏了。

相關問題答案
關於王姓氏的來源?
王姓氏的來源?
關於姓氏的來源?
阮姓氏的來源?
宋姓氏的來源?
譙這個姓氏的來源?
關於夏姓氏的研究報告?
中國姓氏的來源?
莫姓氏的來源?
張姓氏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