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文化?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1日

徽州文化的學術意義

徽州文化是一個極具地方特色的區域文化,其內容廣博、深邃,有整體系列性等特點,深切透露了東方社會與文化之謎,全息包容了中國後期封建社會民間經濟、社會、生活與文化的基本內容,被譽為是後期中國封建社會的典型標本。學術界對其的研究,至少經歷了大半個世紀,80年代以後更趨火熱,逐漸形成了一門相對獨立的地方學--徽學,被譽為是並列與敦煌學和藏學的中國三大走向世界的地方顯學之一。徽州位於黃山腳下,古稱新安,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建徽州府,遂得名。範圍包括今黃山市的歙縣、黟縣、休寧縣、祁門縣、屯溪區、徽州區及黃山區的一部分,以及現屬於安徽省宣州地區的績溪縣、屬於江西省的婺源縣。徽州社會和文化是在南宋以後崛起,明清時達到鼎盛與繁榮,清末以後衰退的。歷史上有紛呈的學派與流派,內容幾乎涵括文化的所有領域。其文風昌盛、教育發達、人才輩出,自宋至清,徽州共建有書院、精舍等260多所;社學明初有462所,清康熙時達562所,私塾更是林立,遠山深谷,居民之處,莫不有學有師、有書史之藏。科舉及第者眾,僅明清兩代徽州本籍中舉人者996人,中進士者618人,狀元數僅清一代本籍加寄籍有18人,曾湧現出了朱熹、程大位、汪道昆、朱升、江永、戴震、俞正燮、王茂蔭、胡適、陶行知、黃賓虹等一大批傑出人物。更有影響深遠的徽商,成為人們長盛不衰的 研究話題。徽州文化之所以影響深遠,筆者認為有四個方面的學術意義。一、 考證中國農村封建社會的真情可籍以 史志官記述歷史,儘管多為公正或誠實,但多少帶有文飾或烙上個人主觀意見,且記述的亦多為上層社會大事、國家民族大事或地方區域大事,民間的、老百姓的事則很少問及。即使是正直文人、學富五車的彥儒、文士,記述了下層社會的一些事件,也總難免受中國傳統文化及封建社會價值觀念的內在不自覺的影響而存有偏見,或囿於一葉障目。於是,對反映作為一個世界農業大國的中國農村基層社會文化和現實的資料甚少,有也是加了選擇和文飾的,而這恰是徽州社會與文化存在的空間。 徽州介於萬山叢中,如世外桃源,歷史上除太平軍亂外,少有戰禍,人文薈萃,素有東南鄒魯、文禮之邦、文物之海之譽稱。再加上徽州人由於文化素質較高,對文物、文化的保護意識強,即使是文革的十年浩劫,也有許多歷史文物資料被保護下來。僅黃山市境內的徽州古代地面文物如古牌坊、古祠堂、古民居、古橋、古塔等就留存近5000處。特別是古代徽州的大量文書的保留和發現,更被稱為一大奇蹟,被各博物館、圖書館、大學、研究所收藏的就超過十萬件。50年代當這些文書被大量發現時,曾被譽為是與甲骨文、漢簡、敦煌文書、故宮明清檔案等齊名的中國五大發現之一,還散落在民間的未被發現的估計至少還有近十萬件,僅筆者收藏擁有的也達千餘件。這些徽州文書,如各種契約、譜牒、官書、家書、魚鱗圖冊等,上可溯至宋,下至解放初期,均屬極為珍貴的歷史文物資料,且絕大部分是徽州民間老百姓緣於自己切身利益等而形成的,第一手性和真實可靠性強,數量多,涉及面廣,內容豐富。研究它們可以真實地瞭解和再現當時徽州農村社會的真實情況,其中包括老百姓真實的生活、勞動、人際交往及社會結構、土地關係、商業經營、文化發展等情況;此外,不僅有歷史文書、檔案資料,還有幾乎儲存原貌的村莊、村落、祠堂、房屋、原始物件及當事人的後代等,內容鮮活,因而學術價值高,內在而有效地填補著中國歷史學和社會學研究的空白。二、 具有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社會文化發展典型的標本研究價值中國社會的經濟、文化發展的中心隨著南宋王朝的靖康之渡而徹底移向江南,江南從此成為中國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的最為活躍、最具代表性地區。 而徽州文化正是在......餘下全文>>

贊助廣告

徽州文化的內容

談徽州文化,我們必要先了解一下徽州。徽州,作為一個地域的名稱,有著悠久的歷史。其前身經歷了從三天子都 蠻夷之地屬吳、越、楚秦置黟歙,新都郡,新安郡,歙州的漫長曆程。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為徽州。在此後的866年中,徽州的名稱一直延用,直至1987年國務院批准成立地級黃山市時止。我們講的徽州地域包括:黃山市的歙縣、黟縣、休寧縣、祁門縣、屯溪區、徽州區和黃山風景區;宣城地區的績溪縣和江西婺源縣等。儘管千百年來,朝代的不斷變更,名稱的不斷變化,但徽州的地域相對穩定,這就為徽州文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徽州文化的內涵十分豐富。徽州人在文化領域裡建樹、創造了許多流派,這些流派幾乎涉及當時文化的各個領域,並且都以自己的特色在全國產生極大影響。主要內容有: 開先河的為元代的程政,明朝開始形成新安畫派風格。明末清初,江韜(漸江)、查士標、孫逸、汪元瑞海陽四家異風突起,有力地衝擊了王時敏、王鑑、王翬、王原祁四王畫派在中國畫壇的統治地位。他們主張師法自然,寄情筆墨,大膽創新,給明末清初畫壇帶來新的生氣。近代的黃賓虹,主張先師古人,再師造化,而以自然為歸,豐富和發展了新安畫派; 徽州壁畫即徽派建築壁畫,是壁畫的一種,所謂壁畫,就是繪在壁面上的畫,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繪畫形式之一。壁畫有巖畫、洞窟壁畫、宮廷壁畫、墓室壁畫、寺觀壁畫和民居壁畫等。巖畫如內蒙古陰山岩畫,洞窟壁畫如敦煌莫高窟壁畫,宮廷壁畫如秦都咸陽宮壁畫遺蹟,墓室壁畫如遼寧金縣營城子壁畫墓,寺觀壁畫如北京郊區的法海寺大雄寶殿中的壁畫《帝釋梵天圖》,民居壁畫如徽州壁畫。徽州壁畫就是當地百姓俗稱的牆頭壁畫,集藝術性、對稱性、思想性為一體,廣泛描繪在徽州古民居的屋簷下和門樓、窗簷上下,和石雕、磚雕、木雕一樣,是徽州建築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為徽州建築服務的。它與一般壁畫的區別在於:它是以一個牆面上多幅壁畫為一體,以儒家思想和喜慶祝福為主要內容,以工筆寫意為技法,以美化徽州民居外牆壁為目的的一種牆面壁畫。 南宋年間發端於歙縣,是全國八大菜系之一,菜系的形成是經濟、文化發達的結果。徽菜重(講究)油、重色、重火功,而且選料精良,製作考究,尤其注重原料的產地、季節、鮮度、部位、品種等,擅長炒、炸、燒、燉、溜、燜、,加上火腿佐味,冰糖提鮮,料酒除腥引香,使徽菜的風味更加鮮明。名菜有:火腿燉甲魚、紅燒果子狸、清蒸石雞、臭鱖魚、虎皮毛豆腐、鳳燉牡丹、紅燒划水、香菇盒等。一九四九年以前,烹調之鄉的績溪縣,到外地開飯店有222家,如上海的大中國、大中華、大富貴,武漢的大中華等皆是。 此外,還有徽派雕刻、徽派盆景、徽州漆器、徽州竹編、文房四寶(徽墨、歙硯、澄心堂紙、汪伯立筆)、徽州民俗、徽州方言等,這些都是徽派文化的重要內容。這些文化的內涵,不僅體現了中國最正統的儒家思想,也受到了釋家、道家思想的深刻影響。因此,徽州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典型反映,徽州是儒家、釋家、道家文化的一個厚實的沉澱區。

贊助廣告

徽州文化的包含內容

徽州文化的主要內容有:徽州土地制度、徽商、徽州宗族、徽州名人、徽州教育、徽州科技、新安理學、新安醫學、徽派樸學、徽州戲曲、新安畫派、徽派篆刻、徽派版畫、徽州工藝、徽州刻、徽州文獻、徽州文書、徽派建築、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菜、徽州宗教、徽州地理、徽州動植物資源等。涉及徽州經濟、社會、教育、學術、文學、藝術、工藝、建築、醫學等諸學科,凡與徽州社會歷史發展有關的內容,都屬徽州文化範疇,通常我們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來加以概括。

什麼是徽州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主要內容有:徽州土地制度、徽商、徽州宗族、徽州歷史名人、徽州教育、徽州科技、新安理學、新安醫學、徽派樸學、徽州戲曲、新安畫派、徽派篆刻、徽派版畫、徽州工藝、徽州刻、徽州文獻、徽州文書、徽派建築、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菜、徽州宗教、徽州地理、徽州動植物資源等。涉及徽州經濟、社會、教育、學術、文學、藝術、工藝、建築、醫學等諸學科,凡與徽州社會歷史發展有關的內容,都屬徽州文化範疇

徽文化特點是什麼?

作為一個區域文化的特徵,它所表現的是這個區域文化在一個時代由其特殊的精神需要、精神狀態和精神力量所構成的精神特徵。徽文化精神在歷史上並不是一個抽象的精神實體,它正具體地存在於徽州地區各個歷史時期的特徵中,並通過各個歷史時期中那些普遍、恆久因素的積累、凝聚,而不斷充實表現出來。那麼,徽文化精神的內涵是什麼?怎麼概括和表述?其價值是什麼?這是探索徽文化精神的中心問題。這些年來,國內學術界眾說紛紜,認識也在不斷深化。有人認為“它所體現的那種理念或精神有:以義統利的義利觀、公私兼顧的公私觀、民富國強的家國觀、遵守契約的誠信觀、賈而好儒的人才觀、衝突融合的和合觀等”。這是徽州當時各項事業興旺發達的精神支柱。還有人結合徽州地區的歷史發展過程,認為特殊的地理環境和特定的時代,又在徽州這塊土地上造就了一代儒商——徽商,他們不甘窮困,開拓進取,憑藉較高的文化素養,賈而好儒的特色,雄居中國數百年,所謂“無徽不成鎮”,造成了徽州物質文化的歷史輝煌。徽商是鼎盛時期徽文化的重要創造者,他們除了具備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文化特徵外,還具有冒險犯難、開拓進取、百折不撓的“徽駱駝精神”。研究徽文化精神,必須要講“徽駱駝精神”:保旱鄉土、嚴宗祠、尚祖祭、重教育、尚氣好義、儉樸勤勞、文風昌盛、崇禮儀……還有人認為徽文化精神特徵有:(1)保守僵化與開放創新並存(山的封閉與水的開放,理學的保守與徽商的創新,徽州工藝作品思想內容的封建落後與科學技術的創新、進步等);(2)藝術與環境的結合(徽派版畫、新安畫派、徽州盆景、徽州方言、徽州文房四寶、徽派建築、徽菜等都與徽州特別的山川環境緊密相關);(3)吸收外地文化和向外擴張徽州文化並舉(如新安醫學先驅師湖北、四川名家,徽劇吸納弋陽腔、西秦腔精華;而徽商的開拓又將徽文化擴撒至四方,徽戲進京,促成京劇產生,徽州版畫“獨鰲藝林”等);(4)剛勇好強與文質彬彬兼備(徽州文化是山越文化和中原漢族文化的融合,兼具山越剛勇好強和土族衣冠尚氣重禮的特性)等等。其他學者還有從不同角度對徽文化精神闡述的,種種論述統計起來恐怕有幾十條,真所謂“丹青難寫是精神”,徽文化精神內涵之廣大,也令人歎為觀止。我認為要全面準確地把握徽文化精神,應找到貫穿於徽文化全部精神的本質的東西。徽文化的重要特點是它作為中華文化的一個濃縮和匯聚,含有中華文化的一個標本和縮影。正因為它是中華文化的一個有機部分,始終受到這個大系統制度文化的制約和支配,所以它具有兩個鮮明特徵:一方面是徽文化之最具代表意義的徽商,他們身上的“徽駱駝精神”是中華民族頑強的原始生命力和勇於開拓創新精神的一個生動體現。以徽商為代表的“徽駱駝精神”向世界表明中華民族並不乏開放、進取精神和衝破“停滯不變的社會”的能力,中華民族有能力創造歷史,走向現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來。這一精神,體現在一大批從徽州走向世界的先哲先賢們的開風氣之先的首創精神。這是徽文化精神的核心與動力,是最有價值的,是徽文化的精華。另一方面是徽州作為“程朱桑梓”,程朱理學成為徽文化的指導思想,使徽文化深深打下了封建文化的烙印,我們相信隨著徽精神的多層面開拓和探究,人們將進一步加深對徽文化的認識,瞭解它的地位,取其精華為現代化事業服務。

分析徽州文化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哪些特徵

徽州文化即徽文化,是中國三大地域文化之一。指古徽州一府六縣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而不等同於安徽文化(安徽文化由徽州文化、淮河文化、皖江文化三個文化圈組成)。

徽州即今黃山市、績溪縣(今屬宣城市)、婺源縣(今屬江西上饒市)。

徽州文化是一個極具地方特色的區域文化,其內容廣博、深邃,有整體系列性等特點,深切透露了東方社會與文化之謎,全息包容了中國後期封建社會民間經濟、社會、生活與文化的基本內容,被譽為是後期中國封建社會的典型標本。學術界對其的研究,至少經歷了大半個世紀,與敦煌學和藏學並稱為走向世界的中國三大地方顯學。

徽州文化具體指的是什麼

徽州文化是古徽州一府六縣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徽州是時間概念,即從1121年至1911年。徽州這一名稱始於 宋宣和三年(1121年),方臘起義遭到鎮壓,改歙州為徽州。從宋置和三年(1121年)一直到清宣統三年(1911年),徽州這一名稱一直沒有變更,或稱路或稱府。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留縣,徽州這一名稱隨之也就不復存在。1949年以後設立的徽州專署或仃署,由於管轄範圍不同,已不屈於徽州府這一概念。一府六縣是地域概念,即原徽州府屬歙、黟、婺源、休寧、祁門、績溪六縣。在長達890年的時間裡,這六個縣一直穩定地隸屬於徽州,這在中國歷史上是極為罕見的

徽州文化的小大徽州

“小徽州”就是指徽州本土一府六縣歙、黟、休寧、婺源、祁門、績溪的地域範圍,徽州文化形成於徽州,研究範圍侷限於此,我們稱徽州學研究的是“小徽州”。但是徽州是個移民社會,中原漢族的遷入以及隨著徽州人的出外經商、遊學、做官,把徽州文化帶到全國各地。尤其是徽商和徽州文人集中的江南,更是深受徽州文化的影響,甚至有“揚州是徽商殖民地”的說法。一些徽州名人取得的成就也在外地。因此,對徽州文化的研究必然涉及到徽州文化以外的地區,這就是“大徽州”的概念。

徽州文化的黃山得名

黃山古稱黟山,因峰巖青黑,遙望蒼黛而名。黟山雲凝碧漢,氣冠群山,有古木靈藥,名花異果,瀑水飛瀉,湯泉香溫,相傳為軒轅黃帝“棲真之地”。唐玄宗信奉道教,特於天寶六年(747年)六月十七日敕改為黃山。山上很多景名都同黃帝有關,如軒轅峰、黃帝坑、煉丹臺、洗藥溪、藥臼、丹井等。

徽州元素有哪些

徽州(安徽就是安慶和徽州各取一字),古稱新安,自秦置郡縣以來,已有2200餘年的歷史,曾先後設新都郡、新安郡、歙州等,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為徽州,曆元、明、清三代,統“一府六縣”,為徽州府、太平、歙縣、休寧、婺源(現在屬於江西)、祁門、黟縣、績溪(現在為安徽宣城地區),行政版屬相對穩定。1987年11月,國務院批准改徽州地區為黃山市。本文中說的徽州,還是“一府六縣”的範圍而言。

1、國畫神韻——黃山,當我在獅子峰上遇到雲海在奇峰松樹間飄渺的時候,才明白潑墨寫意的中國山水畫真真是來自自然!“黃山歸來不看嶽”的傳統美譽名副其實(要考慮歷代文人主要居住在中國版圖的東西氣候分界線以東的漢文化區域,黃山是其中代表名山,和近年來聲名鵲起的冰山雪山沒有太大的可比性),難怪國畫大師張大千一次次去黃山寫生。

新安畫派:開先河的為元代的程政,明朝開始形成新安畫派風格。明末清初,江韜(漸江)、查士標、孫逸、汪元瑞"海陽四家"異風突起,他們主張師法自然,寄情筆墨,大膽創新,給明末清初畫壇帶來新的生氣。

2、徽派建築

傳統文化裡的民居(或者是老外印象裡的中國民居)就是巨集村的樣子,也難怪月沼旁的房屋上了民居郵票。

徽派建築以黛瓦、粉壁、馬頭牆為表型特徵,以磚雕、木雕、石雕為裝飾特色,以高宅、深井、大廳為居家特點。徽州的民居,四周均用高牆圍起,謂之“封火牆”(粉牆黛瓦馬頭牆)。徽派建築無論是村鎮規劃構思,還是平面及空間處理、建築雕刻藝術的綜合運用都充分體現了鮮明的特色,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為典型,被譽為"徽州古建三絕"。

現在,可以尋訪到徽州府衙(其他地方几乎都破壞完了),到黟縣巨集村西遞一帶的看民居,徽州地區散落了不少祠堂,還有歙縣的古牌坊群(據說是拍瓊瑤電視七重門的地方),各種精彩建築都扎堆兒在徽州了。

3、徽劇、京劇

要說中國元素,肯定少不了說京劇。

徽劇是徽州藝人在明清時期吸收弋陽腔和西秦腔等的基礎上,經過衍變形成的。到清代中期,徽劇風靡全國,已經形成了一個唱、念做、打併重的完美劇種。"四大徽班"由揚州進京,把徽劇推向頂峰。道光年間,徽劇與漢劇結合,產生了京劇。

4、文房四寶

這也是典型中國元素的東西了,筆墨紙硯。

徽州是徽硯和徽墨的出名產地,至今購物街上也處處可見,還有一黑芝麻做的徽墨糕很是特色(能吃的徽墨)徽墨、歙硯、澄心堂紙、汪伯立筆,文房四寶徽州很是齊全,只是後兩者的全國知名度比較小罷了。

5、理學

學歷史的的時候就知道南宋推崇朱熹的理學,雖然我對其變態要求貞潔烈女的思想很是反感,但不得不承認理學也是中國思想史上曾起過重大影響的學派。

理學在新安的傳播和影響尤為深,世稱"新安理學",理學的奠基人洛陽程顥、程頤和集大成者婺源朱熹的祖籍均在歙縣篁墩,故稱其為"程朱闕里"。朱熹建立嚴密的理學思想體系,融道家和禪學思想入儒學之中,提出“天”、"氣"、"格物致知"、"知行為一"等到一系列重要思想範疇。他認為"理"是至高和包羅一切的,故稱"理學"。

6、茶

茶葉也是典型中國元素,歷來是傳統貿易的一大支派。

徽州茶歷史悠久,傳世的文字記載就有一千二百多年。......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特點?
中國節日民俗文化?
狗的生肖文化?
四川彝族風俗文化?
茶文化行業公司取名?
有文化內涵的公司名?
中華傳統禮儀文化?
中國文化網民風民俗?
維吾爾族的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