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姓的起源地?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1日

李姓的發源地

是正史中立傳的第一個李姓人物。據《新唐書》記載,李姓人又在許多地方開闢出新的聚居點,出於多種原因,李姓播遷更加頻繁,進而又向西發展。特別是宋代“靖康之變”後,中原人大規模南遷、雲南、貴州等地,李姓有徙居今山東、江西者。到東漢、三國時,李姓有更多的人走向四面八方,向東北發展至今遼寧一帶,向西北發展至今寧夏一帶,如東南發展至今江蘇,向南發展至今廣東、南,後又分支寧化、上杭,一支在隴西(治所在今甘肅臨洮)。兩漢、三國時期,生子李昌祖、湖南、福建,宗室李姓部分人從長安、洛陽逃到比較安靜的江南定居。“安史之亂”時,又有一批李姓人逃往江南避難。隨後,族人世居今河南鹿邑一帶、邵武、清流等地,自1392年起,分佈於廣東。遷徙江南的李姓人,以寓居浙江、江蘇者為多,其次還有遷至上海,住在苦縣。李昌祖的兒子叫李彤德,至到日本侵佔為止。李姓發展為朝鮮第二大姓。目前李姓人口列全國第一位,子孫有部分人留居當地,成為最早徙居海南的李姓人,春秋時期的李耳。西漢時。隋唐時期,李姓隨陳化父子入閩留居當地,子孫散處龍溪:李姓始祖李利貞娶陳國契和氏家的女兒,李氏朝鮮歷二十七王五百一十九年,趙郡房又分為東,有的追隨宋高宗趙構。其後代分出兩支,提高了李姓聲望,李光弼因平定“安史之亂”出鎮徐州,進封臨淮王,徙居金陵(今江蘇南京),從此形成金陵李氏,總的流向是長江以南地區。後來,隴西房又分為三十九房、廣西一些地方。唐代以後,河南一些李姓人隨王潮兄弟入閩,定居於莆田、晉江,後在陳國任大夫,如在越南,自1009年起,李姓朝廷歷八主二百一十六年,李姓人口急劇擴充。唐宣宗時,因“牛李黨爭”,李派首領李德裕被貶為崖州(治所在今海南瓊山東南)司戶。在朝鮮,彤德的曾孫李碩宗,被周康王賜采邑於苦縣。除大陸地區外,李姓還是少數在海外形成大族的姓氏,成為越南的大姓,向西南發展至今雲南,有的則自找去處。十六國時,先後出現了兩個李姓政權——大成國和西涼國,為隴西房;一支在趙郡(治所在今河北邯鄲西南),為趙郡房、西三組,李姓人口總數超過1億,佔中國總人口的7、漳浦諸縣。武周時因避禍、廣東、廣西等地者。明清時,李姓已遍佈全國大部分地區。唐末至五代年間,後分衍於江西、四川.19%多。河南鹿邑是李姓的發源地,河南省是中國李姓的第一大省。 遷徙

贊助廣告

李姓從形成時起、江西、湖北 據統計、湖南、湖北,分佈地更為廣泛

李姓的起源與變遷

1.李姓由來

李姓之“李”,最初指的是一種植物――李樹,屬薔薇科。但李姓的直接來源卻是商朝官名――大理。

李姓的來源,與原始人類的淳樸生活習慣有密切聯絡。最初的“李”指某種植物,如《說文》所云:“李,果也。”李樹,屬薔薇科,為落葉亞喬木,高丈餘。李子,就是它的果實,球形,至夏成熟,紅色有光澤,味酸甜,供食用,一名嘉慶子。

隨後,“李”隨著漢字形義的推移而與法理、星象等含義相通。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姓,則見於《通志o氏族略o以官為氏》:“李氏,皋陶為堯大理,因官命族為理氏。商朝半年,理徵改為李氏。”

贊助廣告

有人把我國幾千個姓氏歸類排列,其中以植物為姓氏的,諸如花、草、樹、苗、林、木、楊、柳、桃、李、桂等,有一二十種。這可以追溯到遠古氏族的圖騰崇拜。然而李姓最早的含義卻不在植物,而是理官之“理”,至商朝時期才向植物之“李”轉化。

從遠祖皋陶到大唐脈裔是李姓由初萌到壯大的歷程。李姓血脈中的12個政權,58個帝王,無數將相名臣,大多出現在這個時期。

在中國姓氏發展史中,李姓見諸史籍在周之後。《國語·鄭語》中的祝融之後八姓、《晉語四》中的黃帝之後十二姓、以及《左傳》所載的西周二十姓,都未見李姓。《姓解》也說:“周之前未見有李氏。”《史記》載:“自周有老聃,姓李。”

此後李姓見載逐漸增多。關於李姓的來源,歸總起來,有如下五種:

第一,傳說中東夷族首領皋陶(一作咎繇),曾任堯、舜的大理之職(掌管刑法的官),遂以官命族為理氏(古字中“理”與“李”相通)。

第二,老子因祖輩為理官,遂以理(或李)為氏。又有老子為李氏女所生之說。傳說李母懷胎81載,逍遙李樹下,乃割左腑而生,“生而指李樹,因以為姓”。此指樹為姓,歷來被稱為“妄”說。

第三,春秋時趙國將領武安君的後代有李左車,其後為李氏。

第四,北魏叱李氏所改。

第五,唐代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鮮于、張、阿布、阿跌、舍利、朱邪、董羅等氏因建國有功,被賜李姓。

李氏來源的五種說法中,前三種在《新唐書·宗室世系表》中合為一源,皋陶、老子、李左車為同一世系中的人物。對此,早已有人提出疑問。《升庵集》卷50《李姓非一》中則說得頗為尖銳,認為“隴西之李與唐室之李不同族”,《新唐書·宗室世系表》“壙附會枉撰,媚時之說"。

陳寅恪也曾對李淵的祖先進行過考證,認為李淵的祖先可能是趙郡李氏之後,而不是隴西李氏之後,因其族葬在趙州昭慶縣(今河北隆平縣)。

由上可知,對於《新唐書·宗室世系表》中所記的世系,世人是有爭議的。然而,眾多的姓氏學著作中,記皋陶為李姓之祖則是同一的。至於大唐宗室李氏是否不屬漢族而為“夷狄”,也無確鑿證據,以西涼來斷其民族,恐怕太武斷。而隴西李氏與趙郡李氏本來就同出一祖,因而追溯李氏之源流,仍不妨以《唐書·宗室世系表》為主要依據。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正是由於唐朝對李氏宗族的考證和詳細記載,才有今天李氏宗譜的完整存在,像李姓這樣將其族源詳細載人正史的,並不多見。這與其他姓氏多為家族傳抄家譜、記載族源相比,自然更為可靠、詳細。

2.指樹為姓

“指樹為姓”是李姓生成的最早根源。

據《祕笈新書》引《姓纂》及《新唐書·宗室世系表》記載:“李氏,帝顓頊高陽之裔。顓頊生大業,大業生女華,女華生咎繇(皋陶)”。

皋陶,為東夷部族首領,活動中心在偃(奄),即今山東省曲阜市。《史記正義》引《世紀》說皋陶“生於曲阜。曲阜,偃地,故帝(舜)因之而賜姓曰偃”。這就是《左傳》中所說的“天子因生而賜姓”。皋陶,在堯為炎黃夷聯盟首領時,任理官,即掌管司法的長官。《史記·五帝本紀》記載他主持制定了五種刑罰......餘下全文>>

李姓的起源

李姓起源

李姓起源

一、 尋根溯源:

李姓是當今中國第一大姓,也是世界頭號大姓。人口大約有八千七百多萬,分佈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7.94%。就地區而言,李姓在北方諸省中所佔比例較高,一般在8%以上,而在南方諸省中所佔比例則少於8%,尤其在東南沿海諸省,比例僅在4%左右。在臺灣排名第五位。若世界上所有姓李的人並排站在一起,能夠環繞地球一圈半。

李姓起源於今河南鹿邑。鹿邑古稱苦縣,春秋時先屬陳國,後歸楚國,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即李姓始祖老子(李耳)的出生地。從遠祖皋陶到大唐脈裔是李姓由萌芽到壯大的歷程。李姓血脈中的12個政權(大成、西涼、涼、吳、魏、唐、楚、後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順),58個帝王,無數將相名臣,是中國歷史上所建的政權最多的姓氏。李姓為唐代國姓,唐以後蕃衍興旺,蔚為望族。

考李姓的起源和得姓始祖,歸結起來,主要有九:

第一種說法:出自嬴姓,為顓頊帝高陽氏之後裔。堯時,皋陶曾擔任大理(掌管刑獄的官)的職務,其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後子孫歷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官為氏,稱理氏。理氏改為李氏的說法有兩種。一種說法是:“木子”救命成李姓。商紂時,皋陶後裔理徵,在朝為官,因直諫得罪了商紂王,而被處死,其妻契和氏帶著兒子理利貞逃到陳國苦縣,為躲避紂王的追殺,利貞母子隱姓埋名一路乞討。因食李子充飢,才得以活命,因不敢稱理,便改姓李氏。得姓始祖為李利貞,至利貞十六孫李乾,字敬一,又名元果、其野。任周御史大夫,妣益壽氏,生子耳(即老子)。這種說法最早由唐朝李延壽提出。另一種說法是:據《姓氏考略》記載,周之前未見有李氏,自從有老子姓李,名耳,為利貞的後裔,因祖上世代為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為氏。顯然,李氏是始於李耳稱姓的。

第二種說法:指李為姓說。《史記·正義》引《玄妙內篇》雲:"李母懷胎八十一載,逍遙李樹下,乃割左腋而生。"此說以老子為李姓得姓始祖。今鹿邑仍有民間傳說,李母懷胎81年,在李樹下分娩,李耳誕生時已是白髮蒼蒼的老人,李母呼道:"我的老兒子",因而名之"老子",老子一誕生就用手指著李樹,自認李姓。

第三種說法:出自他族改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哀牢夷後,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鮮卑氏有複姓儲李氏,漢化後,改為漢字單姓李氏。是為洛陽李氏。

第四種說法:出自他姓改李氏。據有關資料所載,唐開國元勳有諸將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鮮于氏等16氏,因立功從唐國姓,賜予李氏。

第五種說法:李樹圖騰說。直至今天,在我國個別少數民族中仍可找到以氏族圖騰為姓的事例。如雲南克木人中的野貓氏、水鳥氏和虎氏等。《東夷源流史》:"李氏因大理之官而得姓為理,後因理徵避難以木子為食而姓李。因其所食為野生李,故由理氏培育成為家生李樹,並以李樹為神樹,亦即圖騰樹。故凡李氏子孫,常於宅旁種李以為象徵,至今還儲存這個習慣。如李白家有桃李園,唐朝皇宮苑園多植李樹。"

第六種說法:源於虎圖騰說。此種觀點認為李氏圖騰不是李樹,而是老虎。老子李耳生地陳楚地區的圖騰是老虎,且"李耳"即楚語"老虎"。龔維英著《原始崇拜綱要》中說:李耳亦楚語,即虎。老子故國陳,滅於楚,故得為楚人。陳屬淮河流域,正呼虎作"李耳"。老子之亦名李耳,理由在此。李耳應是陳楚民間對虎的俗稱。今陳地民間相傳,老子生於庚寅年,屬虎。當時苦縣一帶方言稱虎為"狸兒",故......餘下全文>>

李姓起源地在哪裡宗族遷徙路線是怎樣

李姓來源、遷徙分佈。

一、姓氏源流

李(Lǐ)姓源出有七:

1、據《唐書·宰相世系表》、《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有關資料所載,出自“嬴”姓。皋陶之後,世為大理(掌管刑法的獄官之長),以官為姓,春秋時道家學說的創始人老子因祖輩為理官,遂以理“李”為氏,稱李耳。

2、系自偃姓,即嬴姓, 偃姓祖皋陶,與少昊同姓,黃帝族。嬴、偃同字異寫⑥,由於部落的分化所致。始祖出自上古時期的伏羲皇嫡子,名夫,號瑜伯,黃帝族,黃帝賜其阮姓。瑜伯原居陳州(宛丘),後因佐皇帝有功,封食邑崑崙大夏之西。瑜伯醫術高明,割皮療肌,手到病除,是中華醫學解剖學的鼻祖。至瑜伯第四十代裔孫阮皋陶(這正是越南陳朝皇帝說“李姓人本為阮姓!”命令越南全國的李姓人都改為阮姓,使阮姓人口又有增加的原因),帝舜時代任大理官,封隴西皋地,故城在今甘肅涇川東南。舜命其制定五刑律法,為中華法治文化先驅。

3、據《北史》所載,趙郡李氏,為趙將武安君之後,李左車其先也。

4、據《魏書》所載,後魏有代北鮮卑族複姓“叱李”氏,後改為漢字單姓“李”氏。

5、唐朝皇室姓“李”,“李”遂為國姓。唐初開國元勳諸將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鮮于,張,阿布,阿跌,舍利,董,羅,朱邪共十六姓(其中五家為複姓)賜與國姓“李”。此外還有許多家族改為李氏,由此李氏人丁大增。

6、出自他族改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哀牢夷後,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鮮卑氏有複姓叱李氏,漢化後,改為漢字單姓李氏。是為洛陽李氏。

7、少數民族中本有的姓氏。延邊朝鮮族常見姓氏有李姓。

得姓始祖:李利貞。顓頊的後代皋陶,在堯舜時擔任掌管刑獄的理官,皋陶斷案非常準確,從未出過差錯,在當時名聲很大。他的子孫世襲了“大理”職務,並以官為姓,稱為“理氏”。商代末年,皋陶後代理徵因辦案公正,得罪了紂王,被暴君無故處死,其妻帶著兒子利貞逃難,一路上以木子(木子即李樹的果實)為食才得以活命。為了不忘這段蒙難的歷史,記住“木子”的救命之恩,利貞的母親決定將“理”姓改為“木子”構成的“李”姓。李利貞從而就成了李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佈

李氏自商末至東周的二百年間一直居住在豫東。西漢時,李氏有一支遷往今山東境。大約自東漢開始,有李氏族人陸續徙居西南,分佈於川、滇一帶,其中有的融入白、苗、壯、彝、滿、回、土家、納西等民族中。魏晉南北朝時,李氏已是全國的大姓,中原的崔、盧、李、鄭並稱四大名門望族,但在唐以前主要是在北方發展。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李氏作為國姓,最為顯貴。唐代李氏南遷主要有三次:第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遷,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於唐高宗時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闢漳州。第二次是“安史之亂”時,有不少李氏子孫遷往南方。第三次是五代時,因動亂,李氏有遷往福建、莆田、晉江等地定居的。從明末開始,閩、粵李氏陸續有人移居臺灣。李氏遷徙至海外,始於明朝初年,去琉球國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國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許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華人。在中國歷史上,李姓稱帝稱王者多達60餘人,先後建立有大成、西涼、涼、吳、魏、唐、楚、後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順等政權。李姓在北方諸省中所佔比例較高,可逾百分之十八,而南方諸省中所佔比例則不足百分之八。李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位的大姓,擁有人口一億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七點九。

李氏家族起源於哪個年代

殷商時期

——李唐王朝的建立與隴西李氏的興盛

舊時李姓家族祠堂前,常掛這樣兩幅對聯:一是“隴西世族,柱下名家。”二是“經傳道德,名重謫仙。”兩幅對聯除了頌及李姓始祖老子之外,上一聯提到了湧現出飛將軍李廣和建立盛唐的隴西李氏,下一聯提到了也是出自隴西李氏的詩仙李白。李氏家族代有名人,創造了輝煌的歷史。

《史記·老子傳》把老子寫得“神龍不見首尾”,但對老子後代家世的記載卻十分詳盡:老子之子名宗,宗為魏將。宗子注,注子宮,宮玄孫假,李假漢文帝時做官。而李假之子李解為膠西王昂太傅,於是居住在齊地。這說明西漢時李姓已有一支遷往山東。又據《新唐書·宗室世系》和《宰相世系》記載,李耳的8世孫李曇時,戰國時遷居趙國和秦國,這一派後來分為兩支。一支為長子李崇,任隴西太守、南鄭公,居隴西,後來成為隴西李氏的始祖。一支為四子李璣,居趙郡,成為趙郡李氏的始祖。這兩支人丁興旺,都成為名門望族。趙郡李氏後來湧現了趙國大將李牧、秦末將軍李左車、唐代大臣李吉甫、李德裕和文學家李陽冰。隴西李氏從李崇起居住在今甘肅隴西,世代為官,其孫李信任秦大將軍,封隴西侯,李信的後人“飛將軍”李廣和他的兒子李椒、李敢,孫子李陵都是西漢將軍。到了十六國時,李廣的16世孫李暠建立了西涼國。李暠的16世孫就是唐高祖李淵。

公元618年,李淵建立了唐朝。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李姓作為“國姓”,是最尊貴的姓氏,在唐朝蓬勃發展,所以唐朝也是李姓發展史上的黃金時期。

唐朝李氏貴為“國姓”,李姓人口的增殖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興旺景象。李姓人口急劇擴張的主要原因有兩個:第一個原因是李唐宗室子孫蕃盛。李唐宗室特殊的政治地位,為他們創造了發展繁衍的優越條件。唐朝有19位皇帝,皇帝妻妾成群,兒子自然也眾多。這些皇子們被分封到各地,都成了當地的貴姓大家。此外,李氏宰相數十人,各成一支,子孫繁衍,又為李姓擴充了許多人口。李姓人口擴充的第二個原因是賜姓。李唐皇帝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往往以褒賞、恩惠、籠絡的手段,賜給外姓人以“國姓”,使他們更忠於李唐王朝,這也為李姓增添了許多新的成員。由於“國姓”至高無上的地位,對被賜姓者來說,也是一種無尚的榮耀。據史書記載,唐朝被賜李姓的有漢族徐、邴、安、杜、胡、弘、郭、麻、張、董、羅諸姓,也有少數民族的鮮于、阿布、阿跌、舍利、朱邪氏等等。

李氏經唐代大發展後,子孫開始向全國播遷。唐代大詩人李白曾以李姓人多族望而作詩曰:“我李百萬葉,柯條遍中州”。可見唐代時期,李姓的分佈已經很廣了。宋朝時期,李姓大約有56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7.2%,排在王姓之後,為宋朝第二大姓。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河北、四川、河南、山東,這四省這四省李姓大約佔全國李姓總人口的44%;明朝時期,李姓大約有51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5.5%,僅排王、張之後,為明朝第三大姓,分佈主要集中於江西、山西、山東三省。當代李姓的人口已達9 500餘萬,為全國第一位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7.9%,在全國的分佈目前主要集中於河南、四川、山東三省。時到當今,李姓遍佈於中華民族的每一片土地,乃至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陳地除是李、陳、胡、田、孫、姚、袁等大姓的族源之地外,還是陽夏(今太康)謝氏、陳郡袁氏、陽夏何氏、長平(今西華)殷氏、南頓(今項城西南)應氏、宛丘符氏的族望之地。如果把這些姓氏人口加起來,數字將是十分驚人。從陳楚地區走出來的姓氏和家族,作為中華民族的血脈的主要源頭,匯入中華民族的浩翰大河,為民族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中華民族血濃於水,炎黃子孫根脈相連。陳地豐厚的姓氏文化......餘下全文>>

李氏最早起源於哪裡?起源於什麼時候?

歷史來源   「李」源出有四。

一 ; 據《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出自「嬴」姓。皋陶之後,世為大理(掌管刑法的獄官之長),以官為姓,春秋時道家學說的創始人老子因祖輩為理官,遂以理「李」為氏,稱李耳。

二 ; 據「北史」所載,趙郡李氏,為趙將武安君之後,李左車其先也。

三 ; 據「魏書」所載,後魏有代北鮮卑族複姓「叱李」氏,後改為漢字單姓「李」氏。

四 ; 唐朝皇室姓「李」,「李」遂為國姓。唐初開國元勳諸將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鮮于,張,阿布,阿跌,舍利,董,羅,朱邪共十六姓(其中五家為複姓)賜與國姓「李」。此外還有許多家族改為李氏,由此李氏人丁大增。

李氏家族起源於哪裡?其始祖又是誰?

李姓起源

一、來源有六

1、出自嬴姓,為顓頊帝高陽氏之後裔。堯時,皋陶曾擔任大理(掌管刑獄的官)的職務,其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後子孫歷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官為氏,稱理氏。理氏改為李氏的說法有兩種。一種說法是:商紂時,皋陶後裔理徵,在朝為官,因直諫得罪了商紂王,而被處死,其妻契和氏帶著兒子利貞逃難時,因食李子充飢,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稱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種說法是:據《姓氏考略》記載,周之前未見有李氏,自從有老子姓李,名耳,為利貞的後裔,因祖上世代為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為氏。顯然,李氏是始於李耳稱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哀牢夷後,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鮮卑氏有複姓叱李氏,漢化後,改為漢字單姓李氏。是為洛陽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據有關資料所載,唐開國元勳有諸將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鮮于氏等16氏,因立功從唐國姓,賜予李氏。

4、春秋時趙國將領武安君的的代有李左車,其後以李命姓。

5、為北魏代北複姓所改。北魏時有代北複姓叱李氏、高護氏,隨孝文帝入中原後,改為單姓李氏。見《魏書官氏書》、《通志.氏族略》。

6、少數民族中本有的姓氏。延邊朝鮮族常見姓氏有李姓。

二、郡望堂號

1、堂號

"隴西堂",因為李氏望出隴西郡故名。

2、郡望

隴西郡:戰國時置郡。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司徒李曇長子李崇。

趙郡:漢時置郡。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太傅李璣次子李牧。

頓丘郡:西晉時置郡。此支李氏隴西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西漢名將李廣1世孫李忠。

中山郡:漢高帝置郡。此支李氏為趙郡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李璣第三字李齊。

廣漢郡:漢時置郡。此支李氏為隴西李氏之後,其開基始祖為李尚(李廣之父)。

李姓的由來?

李姓來源有三

一、為出自嬴姓,系皋陶之後

相傳遠古時,帝顓頊高陽氏生有兒子大業,大業生子女華,女華再生子皋陶,傳說皋陶也叫咎繇,是上古東夷族首領少吳氏的曾孫,生於曲阜(今屬山東省),曾繼任東夷族的首領,因曲阜為偃地,所以被賜為偃姓。父系氏族社會後期,堯為部落聯盟領袖,曾選拔皋陶幫助治理天下;舜繼堯為部落聯盟領袖後,任命皋陶為大理。大理也叫做“士”,是古時掌管刑獄的官,後來又稱為理官。皋陶以善理刑獄著稱於世,曾制定墨、劓、剩、宮、大辟5種刑罰,根據犯罪者所犯罪行的性質、情節等進行公平處理,使天下人信服,因而安定了社會秩序。禹繼舜為部落聯盟領袖後,認為皋陶最賢能,準備讓皋陶做自己的繼承人,可是還未來得及禪讓,皋陶就病逝了。

皋陶的子孫,世襲大理之職,到了商代,便以官職命名本族姓氏,稱為理氏。為什麼稱為氏而不稱為姓呢?原來先秦時的姓與氏,既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又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姓起源於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制時期,與先民們的圖騰崇拜有關。母系氏族公社初期的人,以為每個氏族都與某種動物、植物有某種血緣關係,往往以此作為本氏族的名稱,即氏族的徽號,這就是圖騰。“圖騰”系印第安語,意為“他的親族”。馬克思在《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中明確指出:“圖騰一詞表示氏族的標誌和符號。”有些圖騰,後來轉化為人的姓。由於那時的子女只知道母親而不知父親是誰,所以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緣關係的氏族稱號,也就是說,一個氏族名下的成員都出自一個母系祖先。“姓”字最早的形體是由“人”和“生”組成,意思是人所生,因生而為姓;後來變為由“女”與“生”組成,意思是女子所生為姓,生而有姓。因此,中國早期的許多古姓,如姬、姒、媯、姜、嬴等,都帶有“女”字。氏起源於父系氏族社會,是姓衍生的分支,為古代貴族標誌宗族系統的稱號,也就是說,只有貴族才能稱氏。姓是決定能不能通婚的依據——同姓不能結婚,氏是用來區別貴賤的。戰國時期,隨著奴隸制宗法制度的崩潰,姓與氏已無什麼區別,姓氏成為表明個人及所生家族的符號。從此以後,或說姓,或說氏,或兼說姓氏,都是一個意思,即實際是專指姓。

商朝末年,紂王暴虐無道,沉湎女色,使諸侯和百姓都很浮恨。皋陶後裔有個叫理徵的人,出於一片忠心,直爽地說出紂王的錯誤,勸他改正,結果惹惱了紂王而被殺害。理徵的妻子契和氏聽到訊息後,便帶著年幼的兒子利貞外出逃難。契和氏本是陳國(今河南省淮陽)人,想逃回孃家,又怕連累孃家人,於是便往豫西逃,當走到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的“伊侯之墟”(也就是伊侯曾經居住過而後已經荒廢了的地方)時,母子二人飢餓難忍,疲憊不堪,尤其是小利貞,餓得奄奄一息。可是,這一帶荒無人煙,又怎能找到食物呢?幸好契和氏發現附近的樹上結有一些“木子”,於是便採下來吃。就這樣,母子二人靠吃野果保全了性命。然後,他們又到豫東,在離淮陽不太遠的苦縣(治所在今河南鹿邑縣東)安家落戶。為了感激“木子”的保命之功,同時也為了躲避紂王的追緝,又因理、李同音通用的緣故,自利貞開始改理氏為李氏。

二、為出自他族改姓

三國時,諸葛亮平哀勞夷後,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

北魏鮮卑族有複姓叱李氏,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實行漢化政策,改為漢字單姓李氏。

唐李思摩,突厥頡利(東突厥)族人,原名阿史那思摩,其酋長稱頡利可汗,名咄苾。頡利曾屢次擾唐,咄苾與思摩於貞觀四年(630年)擾唐時被唐將俘獲並送往長安(今西安市)。唐太宗李世民認為思摩忠誠可嘉,於是賜為李氏,令他統領頡利舊部駐守河南之地。李突地稽靺鞨(分佈在松花江、牡丹江流域及......餘下全文>>

李姓的來源和歷史名人

主要來源

1.源於嬴姓和姚姓

據北宋中葉的《新唐書·宗室世系》一書記載:李氏源出嬴姓,為顓頊帝高陽氏的直系後裔。皋陶做了堯帝的理官,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其子孫以官為氏,稱|理氏。老子李耳是第一個以李稱姓的。

2、其他來源

源於改姓、賜姓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平定哀勞夷後,曾賜當地各少數民族以趙、張、楊、李等姓

北魏鮮卑族有複姓叱李氏,在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實行全面漢化政策,改為漢字單姓李氏

在回族姓氏中,有不少姓氏是歷代皇帝賜予的姓,如李、達、答、張、白、沐、陝、鄭、朱、金等姓。回族李氏是七世紀以來少數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來中國並定居

3.少數民族李姓

歷史名人

李利貞(公元前1069年—公元前992年),原名理利貞,是李姓的得姓始祖,是老子李耳的祖先。 上古帝王顓頊之後皋陶後代理徵,字德靈,封為中吳伯,在殷紂王時任理官。

李耳(老子):春秋末期思想家、哲學家,道家的創始人。著有《老子》老子,又稱《道德經》。

李冰:戰國時期水利家。被秦昭王任為蜀郡守,他依法治水,修建了馳名中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為國家農業生產、水利工程作出巨大貢獻,被後世奉為川神。

李悝:戰國初期魏國著名政治家。所著《法經》在中國古代法律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李牧:(公元前?~前229年),戰國時期趙國人,戰國末年著名軍事家。

李斯:(公元前?~前208年),上蔡人(今河南上蔡)。著名秦國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    李信:戰國時代秦國將軍。

李廣:西漢名將,多次參加反擊匈奴的戰爭,以勇敢善戰著稱。在任右北平太守時,匈飛將軍李廣奴數年不敢攻擾,稱之為"飛將軍"。

李陵:(公元前?~前74年),字少卿,隴西成紀人(今甘肅秦安),名將李廣之孫。著名西漢將領。

李忠:字仲都,東萊黃人。雲臺二十八將之十五。

李固:(公元94~147年),東漢大臣。字子堅。漢中南鄭人(今陝西漢中)。曾在東漢時任三朝(順帝、衝帝、質帝)太尉,博學多才、能言善變,不畏權貴、敢於抗爭,故有“北斗喉舌”之美譽。

李膺:(公元110~168年),字元禮,漢朝潁川襄城人(今河南襄城)。著名東漢政治家。滿腹經綸,被譽為“天下模楷李元禮。”

李育:東漢一代名儒。

李尤:東漢文史學家。廣漢雒(今四川廣漢雒城)人。年少時以能文著稱,曾撰《蜀記》。安帝時為諫議大夫,受詔與謁者僕射劉珍等共撰《東觀漢記》。

李傕(?-198)涼州北地郡人,漢末三國時群雄之一。東漢末年的涼州軍閥、權臣,曾挾持漢獻帝,專政四年。

李典:(公元174~209年),字曼成,山陽鉅野人(今山東山陽)。

李登:(生卒年待考),著名三國時期魏國音韻學家。任左校令。著《聲類》十卷,以宮、商、角、徵、羽五聲區別字音,尚未分立韻部,是最早的一部韻書。

李密:西晉文學家。所著《陳情表》以侍親孝順之心感人肺腑,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們廣為傳誦,影響深遠。

李充:東晉著名的文學家、文論家、目錄學家、書法家。

李式:東晉書法家。

李顒:東晉文學家。

李暠: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人。東晉十六國時期西涼武昭王。政治家,文學家。曾著有《述志賦》、《槐樹賦》、《大酒容賦》等多篇。

李衝: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人。北魏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李騫:字希義,趙郡平棘人。南北朝時文學家,博涉經史,富文藻。

李孝貞:趙郡柏人。南北朝時文學家,少好學,能屬文。孝貞著有文集二十卷,《隋書本傳》行於世......餘下全文>>

李氏的祖先起源

李姓本來是以官職為氏的。臬陶是傳說中的東夷部落首領,活動地點在今天山東曲阜市一帶。堯為炎黃夷聯盟首領時,臬陶擔任理官一職,掌管刑法,他的後代就因襲他的官職命族為理氏。臬陶以正直著稱,舜繼堯位後,繼續受到重用。

後人理徵在商朝為官,敢於直諫,得罪了商紂王,受罰而死。他的妻子契和氏帶著兒子利貞逃往伊侯之墟(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隱藏在那裡,靠採食木子(李樹果實)得以活命。於是從利貞起,改理氏為李氏,以此紀念使理姓保全下來的李子。

大名鼎鼎的老子,據稱就是李利貞的第11世孫。到了唐朝,李為"國姓"。唐朝初年,跟隨李淵、李世民打天下的諸將全部被賜李姓,大大擴充了李姓人丁。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稱皇三百餘年,李姓最為顯貴,李姓人口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明朝初年起,李氏開始遷徙至海外。清朝及民國時期,李氏族人移民海外的就更多了。

古今姓氏逾2萬 李姓人口現居首

根據專家最新研究發現,中國人古今姓氏已超過二萬二千個,這是至今有關中國人姓氏最多的統計記錄。在十大姓氏中,以李姓居首。佔總人口的百分之七點九.

據《新華網》7月28日報導指出,這二萬二千個姓氏也包括歷代屬於中國版圖上的少數民族的漢譯姓氏。隨著時代的變遷,不少姓氏已經消失,目前正在使用的漢姓約三千五百個左右。

專家發現,在十大姓氏中,以李姓居首。李、王、張三大姓氏達到二億七千萬人,佔全國總人口超過百分之二十二。

在二萬二千個姓氏中,包括歷代屬於中國版圖上的少數民族的漢譯姓氏。隨籲時代變遷,不少姓氏已經消失,當代中國人仍在使用的漢姓約有三千五百個。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袁義達副研究員經過多年收集和研究發現,全國最大的三個姓氏是李、王、張,分別佔總人口的百分之七點九、七點四、七點一,達到二億七千萬人,為世界上最大的三個同姓人群。

當代中國一百個常見姓氏集中了全國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七,而佔全國人口百分之一以上的姓氏有十九個,分別為李、王、張、劉、陳、楊、趙、黃、周、吳、徐、孫、胡、朱、高、林、何、郭、馬。歷史上,中國大約有一半的人口都一直集中在這十九個姓氏中。

此外,中國的同姓人群在地區分佈上並不均衡。比如在北方地區,以王姓為第一大姓,南方地區則以陳姓為第一大姓;在南北過渡型的長江流域地區,李姓則是第一大姓。

**************************************************************

姓的「李」,應該都是木子李,而不是「裡」、「理」或「履」吧?可是,你可知道原來他們的祖先,姓的是「理」,而不是現在用的「李」呢!

幾萬年前,我們的祖先生活在母系氏族社會,生活勞動由婦女領導,大家都只有名而無姓。到距今約五千年,為了使通婚的男女都是來自不同氏族,避免近親結婚不利後代成長,決定給每一個氏族取上一個稱號作為識別,就是最古的姓。

那麼,先人拿什麼為姓呢?他們大都就地取材,有的以所屬國名為姓,像秦、趙、韓、魏、陳、宋等。有的以官職為姓,像史、左、董、司馬等。有的索性以職業為姓,做陶器的姓陶,做算命的姓卜,做屠夫的,自然姓屠了。

相傳在堯帝時代,國家設有理官一職。理官的職責就是排解人們之間的糾紛,分清黑白,然後作出公平的判決。當時的一位理官名叫皋(音高)陶,他公正嚴明,很受人尊敬。他的後代也繼承理官一職,並以「理」為姓。

到了商朝末年,暴君紂王當政。司法官理徵常批評紂王的惡行,又處分紂王身邊做錯事的人。紂王一怒之下,把他處死。為免受到牽連,理徵的妻子馬上帶同......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李姓的起源地?
李姓的起源?
黃姓的起源?
金姓的起源?
白姓的起源?
胡姓的起源?
鄭姓的起源?
許姓的起源?
雷姓的起源?
梅姓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