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固族服飾?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2日

裕固族的民族文化

一種為西部裕固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語言接近維吾爾語,被稱之為“最古突厥語活化石”,一種是東部裕固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由於兩種語言不通,各部落為了便於交流,還使用漢語。裕固族有本民族的文字,漢語、漢文是裕固族共同交際的工具。 西部裕固語是歷史上“黃頭維吾爾”或“撒裡畏兀爾”為主體的人所說的語言,這種語言和同語族語言相比,有自己的獨特之處,例如,由於體詞詞腰出現-z-音,從而與有共同地理環境和民族起源的現代維吾爾語相區別,而屬於由-z- < d (azaq >

贊助廣告

五十六個民族的服飾特點及所在地區

東北:滿族、蒙古族、鄂倫春族、赫哲族、朝鮮族;

西北: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土族、裕固族

西南:藏族、苗族、彝族、布依族、侗族、白族、哈尼族、傣族、佤族、拉祜族、納西族、景頗族、基諾族、獨龍族

中南和東南:壯族、瑤族、土家族、黎族、高山族

大致這些。。

你知道世界上有那些有民族特色的服飾嗎

中國是世界上少數民族最多的國家,共有56個民族,而其中有很多民族就生活在美麗的雲南省,這裡沒有都市的喧囂,而她獨有的原始風情、清幽古樸,卻為這片迷人的土地增添了無限神祕色彩:

贊助廣告

苗族

苗族分佈較廣,支系眾多,服飾有明顯的地域差異。婦女較典型的裝束是短上衣,百褶裙。苗族衣料過去以麻織土布為主,普遍使用獨具特色的蠟染、刺繡工藝。裙子則以白色、青色居多,服飾的用料、顏色、款式、刺繡等方面,都極具民族風格。配飾以頭、頸、胸及手等部位的銀飾為多見,苗族的銀飾在各民族首飾中首屈一指。絢麗多彩的服飾文化充分顯示了苗族的聰明才智,至今仍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

布依族

布依族男子上穿對襟或大襟的短衣,下著長褲,也有穿長衫長褲,纏青色或花格頭巾。色調以青藍色或白色為主。婦女一般穿大襟短衣,下著長褲。衣襟、袖口等處鑲彩色花邊,褲腳處也鑲著花邊,頭纏青色或花格頭巾,或將白色印花頭帕搭在頭上,青年女子的胸前還掛著繡有漂亮花紋圖案的圍腰。布依族婦女喜歡佩戴銀質手鐲、耳環、項圈、足蹬尖鼻繡花鞋,布依族服飾整體色調淡雅樸素,與自然界保持著天然的和諧。

侗族

侗族男子的上衣有對襟、左衽和右衽三種,下著長褲,裹綁腿。纏頭布為三米長的亮布,兩斷用紅綠絲線繡著一排鋸齒形的圖案。盛裝時戴“銀帽”,並佩戴其它銀質飾物。女子穿裙時,上身以開襟緊身衣相配,胸部圍青色刺繡的剪刀口狀的“兜領”,裹綁腿;穿褲時,以右衽短衣相配。盛裝時,婦女多穿雞毛裙。也有穿右衽無領上衣,以銀珠為扣,環肩鑲邊,足蹬翹尖繡花鞋。侗族婦女喜歡佩帶銀花、銀帽、項圈、手鐲等銀質飾物。侗族的衣料多為自織自染的“侗布”,有粗紗、細紗之分。侗族婦女擅長刺繡,手工技藝精湛。

瑤族

瑤族各支系服飾存在較大差異,男子服裝以青藍色為基本色調,以對襟、斜襟、琵琶襟短衣為主,也有的穿交領長衫,配長短不一的褲子,扎頭巾、打綁腿,樸實無華。婦女服飾有穿大襟上衣,束腰著褲的;有穿圓領短衣,下著百褶裙的;還有穿長衫配褲的。瑤族服飾的挑花構圖風格獨特,整幅圖案均為幾何紋。瑤族頭飾特點更為突出,有“龍盤”形、“A”字形、“飛燕”形等。瑤族染織業發達,服裝均用自染土布製作,有一套完整的藍靛印染技術。色彩常用紅、綠、黃、白黑五種,服飾製作採用挑花、刺繡、織錦、蠟染等工藝。

白族

白族崇尚白色,男子的包頭,女子的帽箍,男女上衣、褲子都喜歡用白色和接近白色的淺綠、淺藍等色。白族婦女常將色彩豔麗的圖案繡在掛包、裹背、腰帶、包頭布、鞋等飾物上。淡雅樸實,色調和諧,審美境界高雅。大理的白族男子身著白色對襟上衣和黑領褂,下穿白色長褲,頭纏白色或藍色頭帕,肩掛手繡掛包。婦女多穿白色或穿淺藍色右衽上衣,下著白色或淺藍色寬褲,腰繫繡花或綴有繡花飄帶的短圍裙,足蹬繡花鞋。

京族

京族服裝服飾特點鮮明,簡便飄逸。男子一般都穿及膝長衣,坦胸束腰,衣袖較窄。婦女則內掛菱形遮胸布,外穿無領、對襟短上衣,衣身較緊,衣袖很窄,下著寬腿長褲,多為黑色或褐色。外出時,外套淡色旗袍式長外衣,衣袖仍然很窄。婦女染黑齒、結"砧板髻"的習俗依然存在於少數婦女當中。京族最有特色的裝飾是他們的斗笠。

壯族

壯族男子多穿對襟的上衣,鈕釦以布結之。胸前縫一個小兜,與腹部的兩個大兜相配,下襬往裡折成寬邊;下短而寬大,有的纏綁腿;扎繡有花紋的頭巾。婦女穿藏青色或深藍色矮領、右衽上衣,衣領、袖口、襟邊都繡有彩色的花邊;下著黑色寬肥的褲子。也有穿黑色百褶裙,上有彩色刺繡,下有彩色布貼,色彩絢爛耀眼。扎布貼、刺......餘下全文>>

裕固族舞蹈有那些特點?

舞蹈同藏族舞蹈一樣,要求膝關節鬆弛,富有彈性和韌性,再做動律時要求膝關節作重拍向上的屈伸,而且在裕固族舞蹈中,也常見藏族舞蹈的一些步伐,如,退踏步等。三是裕固族舞蹈具有蒙古族舞蹈粗獷、豪攻、典雅的特點,男性動作剛健有力,女子動作則柔軟靈活。也擅長用腕、肩、臂的動作,並且馬步動作基本跟蒙古族相同,都是來自於遊牧生活中對騎馬姿勢的模擬,也常用走馬步、跑馬步、搖籃馬步等,而且也常用蒙古族的點步、錯步等步伐。

描寫少數名族服飾

古代匈奴的服飾

漢人描繪的匈奴肖像上的特徵,我們在他們的繼承者突厥人和蒙古人身上也可以看到。威格爾概括道:"他們的身材矮而粗壯,頭大而圓,闊臉,顴骨高,鼻翼寬,上鬍鬚濃密,而領下僅有一小撮硬須,長長的耳垂上穿著孔,佩戴著一隻耳環。頭部除了頭頂上留著一束頭髮外,其餘部分都剃光。厚厚的眉毛,杏眼,目光炯炯有神。身穿長齊小腿的、兩邊開叉的寬鬆長袍,腰上繫有腰帶,腰帶兩端都垂在前面,由於寒冷,袖子在手腕處收緊。一條短毛皮圍在肩上,頭戴皮帽。鞋是皮製的,寬大的褲子用一條皮帶在踝部捆紮緊。弓箭袋系在腰帶上,垂在左腿的前面,箭筒也系在腰帶上橫吊在腰背部,箭頭朝著右邊。"

苗人服飾

女裝。?

布料一般為麻布。麻布又為自種的麻,抽絲紡線後,用木質的古老的平機手工紡織而成,質地亦較為精細。?

布一般都要經過蠟染。蠟染可能是先做成衣料各部分後才進行的,因為衣服的左右幅、左右衣袖的圖案一般是對稱的。一般裝飾的上衣為白底藍花圖案的蠟染衣服,整個上衣全由精細美麗的手繪蠟染花紋圖案覆蓋,顯得特別素雅。這幾乎是素裝,但在上衣上繡花是一件更為重要的事情。在觀察中,我看到幾種形式,一是衣服的左右幅刺繡的;二是隻有左右袖子上部分刺繡的;三是左右袖子全部刺繡的;四是衣服的左右幅,左右袖子全都刺繡的;五是整個上衣全部刺繡的。在更細微的差別上還可以分類,但此分敘已經體現了生活裝到盛裝,從老年裝到青年裝的一般原則,不過這種原則已經被她們自己打破。生活裝是不繡花的一般的蠟染上衣,這幾乎問題不大;全繡花上裝在花場上確也鮮豔奪目,但也有部分姑娘仍著全素色蠟染的上衣,仍然十分引人注目。?

梭嘎苗人的這種上衣,無領,窄袖,前裾短,後面有一與下裙一樣長的長方形後幅。這個長長的後幅是任何一件女上衣都得有的東西,並且是上衣繡花的起點和必須之處,也就是說,哪怕是全素色的蠟染上裝,這後幅上也是要繡花的。這後幅上花紋一般是橫條花,有致地從下到上,一道一道地與背部的花色相接。?

上衣上的刺繡,有直接繡在經過蠟染處理的衣服上的,這樣一般就以白底藍花蠟染圖案為底色進行衣服的裝飾,另外有整塊的繡好,然後疊縫在衣服上的,如有部分姑娘的肩、袖處的繡花圖案就是如此。?圖37女上裝前面。?2001年6月攝於小壩田?

在蠟染和繡花上,她們不管使用多少種圖式,都講究左右袖,左右衣幅上花紋圖案的對稱效果。另外,對稱的原則還被應用於左右的圖案中,這些作為左右大對稱的圖案中。也在上下、左右關係上體現這一對稱原則。可以說,她們上衣的每一處圖案都表現一定的對稱關係,這使得梭嘎苗人的女性上衣上的圖案花紋,既變化萬千,又協調統一。?

這種無領的上衣,從頸處下來,必有一方長長的幅邊,這條幅邊也被梭嘎苗人聰明的女性充分利用。這條幅邊的圖案不管是蠟染和刺繡,在表現對稱原則的同時,又從最根本處表現每一件服裝的與眾不同。在1995年正月初十的花場上,你很難找到上衣圖案花色完全相同例子,在我的鏡頭上曾出現了四個姑娘,上衣的花紋圖案几乎一致,在左右袖、左右幅上的花紋圖案大致相同,但這四個姑娘的四條幅邊的花紋圖案卻完全不一樣,一下子就把“雷同”二字輕輕抹掉了。?

這種上衣只有一個位置在衣服中部的布結相系,作為鈕釦。這種布結即便完全繫住,女性V字型的胸部都將露得很大很深,完全看得到外衣裡的內衣。我們現今看到的女性內衣多為紅色或粉紅色的襯衣,此明顯為現今市面上的一般襯衣。最初的傳統的梭嘎苗人女性內衣大概不是這個樣子,應該是普通的麻織內衣,或者說根本沒有內衣。至於現今內衣的顏色,這與一般的粉......餘下全文>>

56個民族的服飾和習俗

1、 彝 族 2、 白 族 3、 藏 族 4、 傣 族 5、 佤 族 6、 侗 族

7、 哈尼族 8、 苗 族 9、 拉祜族 10、納西族 11、景頗族 12、水 族

13戶怒 族 14、僳僳族 15、獨龍族 16、布朗族 17、基諾族 18、羌 族

19、門巴族 20、德昂族 21、阿昌族 22、普米族 23、布依族 24、珞巴族

25、仡佬族 26、回 族 27、東鄉族 28、撒拉族 29、保安族 30、維吾爾族

31、土 族 32、裕固族 33、錫伯族 34、俄羅斯族 35、塔塔爾族 36、哈薩克族

37、柯爾克孜族 38、塔吉克族 39、烏孜別克族 40、高山族 41、畲 族 42、黎 族

43、壯 族 44、瑤 族 45、京 族 46、仫佬族 47、毛南族 48、土家族

49、滿 族 50、朝鮮族 51、赫哲族 52、蒙古族 53、達斡爾族 54、鄂溫克族

55、鄂倫春族 56、漢 族

各個民族的服飾,飲食。

新疆少數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不同的風俗習慣,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維吾爾族 維吾爾族的住宅,多成院落,一般大門忌朝西開。房屋呈方形,有較深的前廊,庭院多栽花卉、葡萄、果樹,打掃得十分潔淨。室內砌土炕,牆上掛壁毯,開壁龕,並飾以多種花卉圖案。飲食方面,他們以麵粉、大米為主食,喜喝奶茶,佐以麵粉烤制的饢。飯菜種類很多,有抓飯。肉粥、拉麵、湯麵、薄皮包子、烤包子、油塔子、烤肉等。喜歡吃甜瓜、西瓜、葡萄、蘋果、梨、杏、石榴等水果,主要吃牛、羊肉以及雞、鴨、魚肉;禁食豬肉、驢肉、食肉動物及凶禽猛獸;禁食一切動物的血。

維吾爾族的傳統服裝為,男女老少均戴四楞小花帽。男子普遍喜歡穿對襟“袷袢”(長袍),內著繡有花紋的短衫。女子喜著連衣裙,外套黑色對襟背心,戴耳環、手錫、戒指、項鍊等裝飾品,姑娘多梳小辮,現在城市居民一般穿時裝。

維吾爾族人待人講究禮貌。在遇到尊長或朋友時,習慣於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後身體前傾,連聲問好。家裡來客都熱情招待。維吾爾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他們的舞蹈輕巧、優美,以旋轉快速和多變著稱,反映了維吾爾族人樂觀開朗的性格。維吾爾族以農業為主兼營牧業,有經商傳統,同時傳統手工業十分發達,而且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他們製作的地毯、刺繡、絲綢衣料、銅壺、小刀、民族樂器等,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

哈薩克族 哈薩克族大部分從事畜牧業。在牧區,春、夏、秋三季住可以拆卸攜帶的圓形氈房,冬天住平頂土房。哈薩克族飲食很豐富,他們愛吃用牛、羊、山羊奶製成的奶皮子、酥油、乳酪、奶疙瘩,愛喝馬奶、駱駝奶和酸奶、奶茶等。在牧區,牧民多食肉,夏季吃新鮮肉,冬季吃事先薰好的幹羊肉,並喜歡吃馬腸子。肉煮好後,把它削成片,混以面片、洋蔥、大蔥、胡椒,便成為哈薩克族最愛吃的“納仁”。另外,哈薩克族人還吃用馬油、小米、白糖混制的“傑尼提”、饢、“包爾沙克”、抓飯等食物。

在牧區,哈薩克男子冬天普遍穿羊皮、狐皮、狼皮大氅和用駝毛絮裡的大衣;褲子多用牛皮縫製,名曰“夏裡巴爾”。婦女喜歡穿紅色和其他顏色的連衣裙,天冷時外罩對襟棉大衣,也穿羊羔皮、狐皮、狼皮大衣。姑娘們穿各種繡花衣服,在花帽上以貓頭鷹羽毛作帽纓。阿勒泰地區的哈薩克族牧民,夏天戴白氈帽,婦女戴白布披中,天冷時戴絨頭巾,伊犁地區的哈薩克族則戴圓形皮帽。哈薩克族牧民都穿長統皮靴,冬天穿用氈子縫製的長襪,外著皮靴。哈薩克族熱情好客,招待來客要拿出家裡最好的食物,並宰殺羊只。進餐時,主人先將帶有羊頭的一盤肉獻在客人面前,客人將盤中的羊頭拿起後,割下羊頭右面頰上的一片肉自己吃下,再割羊耳給主人家年幼者,然後將羊頭送還主人。

哈薩克族男女都嫻善騎術。青年男子喜歡摔跤和刁羊,每逢節日和喜慶,牧民都要舉行各種騎術表演和比賽;“姑娘追”是青年們最喜愛的娛樂專案。

回族 回族主要從事農業,部分經商,與漢族經濟文化聯絡密切,酷愛養花,庭院中繁花似錦,屋內栽養盆花,講究清潔衛生。飲食方面,肉食只限於牛、羊、駝、雞、鴨、鵝、魚。禁食豬、驢、騾、狗等肉。飲食有自己的特點,家庭飲食一般以拉條子、拌麵、揪片子、蒸饃、烤餅和香豆子花捲為主,還有肉湯、羊肉泡饃、蒸肉、清湯牛肉麵、涼粉等獨具風格的食品,回族喜歡飲茶,主要喝磚茶、紅茶、青茶和沱茶。招待客人時,一般還在茶里加上白砂糖和紅棗。

服飾方面,散居在城鎮的回族穿著基本上和漢族相同。在回族聚居區,一般中年以上的男子多戴小帽,穿白色襯衫,外套青色和棕色坎肩。青年婦女愛穿純樸素青的黑色大襟衫襖。已婚婦女一般都要盤頭,戴白色、青色布帽或頭巾。未婚少女一般都梳辮子,不戴......餘下全文>>

56個民族語言、服飾不同 ,什麼相同

家語委2004年調查結果:我國目前正在(!!!)使用的少數民族語言有120種以上。

但是有些語言使用的人很少,在120多種語言中,一種語言使用骸在5萬人以上的就只有35種了;使用者在1萬人以上的有51種.有語言就有文字。

回族歷來都使用漢語;滿族和畲族在歷史的程序中轉用了漢語。

中國國家圖書館收藏有29種以上的少數民族文獻資料。去了就可以看到;他們還經常對外展出古代少數民族文字的珍貴文物。

歷史上地突厥文、契丹字、察合臺文、回鶻文、女真文、西夏文等等文字,雖然不使用了,但是那些文獻攜帶的文化資訊,現代人仍然有用,對文化走向、思維方式等文化問題都有啟發和參照作用。

各民族有自己的語文,這是國家的好事,我們國家才文化豐富。

回族歷來都使用漢語;滿族和畲族在歷史的程序中轉用了漢語。

我國有不到1億人,仍然生活在自己民族的文化氛圍之內。

中國的民族文化豐富多彩,世界矚目。

裕固族與維吾爾人有淵源嗎?

裕固族可以看做是信奉喇嘛教的維吾爾人!

裕固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紀的丁零、4世紀的鐵勒和居住在色欏格河和鄂爾渾河流域的回紇。回紇是東部鐵勒(亦稱狄歷、敕勒、高車)的六大部之一。後來東部鐵勒在反抗東突厥汗國的鬥爭中,形成了以回紇為核心的部落聯盟,被稱為“九姓鐵勒”或簡稱“九姓”。8世紀中葉,回紇擊敗突厥在烏德勒山(今杭愛山支系)、溫昆河(今鄂爾渾河)建立回紇汗國。9世紀中葉,回紇汗國為黠戛斯所破,回紇各部四處遷徙,其中一支投奔河西走廊,與早先遷來的部分回紇匯合,在這裡生息繁衍,成為當今之裕固族。

裕固族自稱“堯乎爾”,一般認為這一名稱與歷史上的“黃頭回紇”和“撒裡畏兀”有密切關係。“黃頭回紇”是宋朝初期出現於塔里木盆地東南部的回紇分支。元初,在黃頭回紇居住的地區,又出現“撒裡畏兀”的族名。現在公認,元朝的撒裡畏兀就是宋朝的黃頭回紇。

元朝蒙古人征服撒裡畏兀後,在其地設立官府,進行統治。元朝崩潰,河西走廊又歸明朝管轄。明朝十分重視邊境的穩定,仍然任用元朝的降將鎮守邊疆。封撒裡畏吾地區的元將卜煙帖木爾為安定王,並在撒裡畏吾地區設定具有軍事性質的行政單位:安定、阿端、曲先三衛,加上敦煌東南部的罕東衛,合稱“遠番四衛”統歸西寧衛管轄。

十五世紀中葉,各衛之間不斷髮生戰爭,特別是吐魯番日益強大以後,頻繁侵擾各衛,關外各衛相繼崩潰,紛紛要求向關內遷徙。

十六世紀初,撒裡畏吾人開始東遷。入關以後,裕固族又被稱為“黃番”。清朝康熙年間,被劃分為七族,即:大頭目家、楊哥家、五格家、八格家、羅兒家、亞拉格家、賀郎格家。大頭目被封為“七族黃番總管”賜以黃馬褂和紅頂藍翎子帽。

民國時期,被稱為黃番的裕固族又分為兩族,一族稱黃黃番,即今日說屬於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語言的一部分人;另一族稱黑黃番,即今日說屬於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語言的一部分人。

1953年7月15—18日,甘肅省酒泉專署主持召開了“祁連山北麓各族各界人士座談會”,會議統一了裕固族的民族名稱。大家充分討論後同意定名為與自稱“堯乎爾”音相近的“裕固”二字作為族名,兼取漢語“富裕鞏(堅)固”之意。1954年成立了肅南裕固族自治(區)縣人民政府。從此裕固族開始了新的生活。

裕固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文化,它和曾於公元8世紀在蒙古高原推翻突厥汗國而建立回紇汗國的回紇以及由漠北遷到河西走廊的河西回鶻有密切關係。現今的裕固族是以古代回鶻人的一支——黃頭回鶻為主體,融合蒙、藏等民族而形成的。

由於上述特殊的遷徙歷史和文化背景,以裕固族為主體留下的物質文化遺產不是很多,值得一說的就是服飾文化,其中以精美工藝品而著稱的“頭面”最為精彩。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多彩,民間文學方面主要有神話、傳說、故事、民歌、敘事詩、諺語、謎語等。尤其民歌獨具風格,曲調樸實優美,有學者認為裕固族民歌格律,分別與古代文獻中記載的突厥語民歌、蒙古族民歌有許多共同之處,其中還保留著一些與《突厥語詞典》中記載的四行一段押尾韻的民歌形式相一致的民歌,同時又吸收了漢族的小調,回族和東鄉的“少年”,藏族的山歌、酒麴以及蒙古族的划拳曲等,並且把各種風格巧妙地融為一體,成為獨具本民族特色的優秀民歌。敘事詩有敘述和歌唱兩部分,以唱為主,以敘為輔,主要有《黃黛琛》、《薩里瑪珂》、《我們來自西志哈志》等。在神話、傳說中,保留著本民族不同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習俗、觀念等諸方面的原始素材。有些英雄傳說故事中還保留有我國北方遊牧民族非常古老的母題,如《貢爾尖和央格薩》、《三頭妖怪的故事》、《猴媳婦的故事》等。已經搜......餘下全文>>

甘肅最具影響力三大非物質文化品牌是什麼

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最具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有天水太昊伏羲祭典、環縣道情皮影戲、鬆嗚巖花兒會、蓮花山花兒會、二郎山花兒會、蘭州太平鼓、土族史詩《格薩(斯)爾》、拉卜楞寺佛殿音樂道得爾、永昌“卍”字燈會、河西寶卷、甘南藏醫藥、西和乞巧節、蘭州黃河大水車製作技藝、文縣儺舞“池哥晝”、涇川西王母信俗、肅南裕固族服飾及民歌、保安族腰刀鍛制技藝等等。其中的花兒、環縣道情皮影戲、土族史詩《格薩(斯)爾》被認定為最有影響力的三大非物質文化品牌。

相關問題答案
裕固族服飾?
裕固族服飾特點?
裕固族的服飾?
普米族服飾特點?
柯爾克孜族服飾圖片?
土族服飾?
塔塔爾族服飾特點?
苗族服飾叫什麼?
傣族服飾簡介?
納西族服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