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族節日?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1日

保安族有什麼節日??? 5分

保安族因為信仰伊斯蘭教,所以在保安族的節日中宗教節日較多。這些節日除有宗教色彩外,還有群眾性,原來是宗教的重要節日,由於歷史的演變,現在已形成為民族的傳統節日。

保安族的主要節日有:

爾德節。又稱爾開齋節、肉孜節。“爾德”是阿拉伯語的譯音,是迴歸及歡樂節日的意思,來源於宗教,是伊斯蘭教徒封齋一月期滿的標誌。

爾德節是保安族群眾最歡樂、愉快的節日,節日裡保安族男女老少都穿上最好看的衣服,按照自己的傳統習慣歡度佳節。他們家家戶戶炸“油香”、“饊子”、“果果”,男人們沐浴之後還到清真集聚,舉行禮拜儀式,男女老少互道“色蘭目”,祝願生活如意、節日愉快。

贊助廣告

爾德節頭天破曉,家家互送“油香”,也有的到先輩墳前誦經燒香,緬懷先人。

法蒂瑪節。法蒂瑪亦譯法圖麥、法帖梅、哈其麥、穆罕默德之女,阿里之妻,被伊斯蘭教什葉派信徒尊為聖母。相傳於伊斯蘭教歷6月15日逝世,我國各族穆斯林婦女於這一天舉行集體紀念活動,保安族則選在伊斯蘭教歷齋月的一個吉日舉行。屆時,婦女們去清真寺請阿訇講述法蒂瑪的高尚德行,並唸經祈禱;參加者向清真寺捐助財物,有的備置飯菜,邀請一些伊斯蘭教的知名人士到家作客、講經,以示對法蒂瑪的緬懷。相傳,法蒂瑪與阿坦克成婚之時,阿里一貧如洗,家中只有一升大麥、一個手推小石磨和一床破舊被褥。法蒂瑪異常傷心,哭著向穆罕默德訴說,而穆罕默得卻不以為然,而心地開導女兒說:人生在世,要知足,有這點家當,就應該感謝真主。法蒂瑪聽罷遂轉憂為喜,高高興興地與阿里結為夫妻。據說,保安族姑娘出嫁時,有的還以法蒂瑪為榜樣,不講彩禮。

贊助廣告

聖紀。“聖紀”也是保安族的宗教節日,它是紀念“先知”穆罕默德誕生和逝世的日子。穆罕默德,是沙烏地阿拉伯古來民族,公元570年“熱必歐裡暗臥裡月(伊斯蘭教歷3月)”12日誕生於沙特的玫加城,誕生前兩月喪父,6歲喪母唬8歲喪祖父,依靠叔父為生,併為人放牧,12歲替人經商,40歲開始傳教,63歲(即公元663年“熱必歐裡暗臥裡”月12日)病逝於麥地那。穆斯林便把這個日稱為“聖紀”。按伊斯蘭教歷,如1981年的“聖紀”是元月18日,1982年的“聖紀”是元月8日,這就是我國伊斯蘭教的“聖紀”時間也不能固定的原因。保安族群眾在每年“聖紀”的這一天,宰牛、宰羊,誦讀《古蘭經》讚頌穆罕默德,進行集體紀念活動。

浪山節。保安族人民特別喜歡浪山,一般在5月下旬到6月初,人們帶上面、油、肉、帳篷、鍋等,到黃河邊、山溪邊或草坡上,過一天痛痛快快的野外生活。

保安族的特色節日是什麼?內容是什麼? 30分

保安族因為信仰伊斯蘭教,所以在保安族的節日中宗教節日較多。這些節日除有宗教色彩外,還有群眾性,原來是宗教的重要節日,由於歷史的演變,現在已形成為民族的傳統節日。

保安族的主要節日有:

爾德節。又稱爾

、肉孜節。“爾德”是阿拉伯語的譯音,是迴歸及歡樂節日的意思,來源於宗教,是伊斯蘭教徒封齋一月期滿的標誌。

爾德節是保安族群眾最歡樂、愉快的節日,節日裡保安族男女老少都穿上最好看的衣服,按照自己的傳統習慣歡度佳節。他們家家戶戶炸“油香”、“饊子”、“

”,男人們沐浴之後還到清真集聚,舉行禮拜儀式,男女老少互道“色蘭目”,祝願生活如意、節日愉快。

爾德節頭天破曉,家家互送“油香”,也有的到先輩墳前誦經燒香,緬懷先人。

法蒂瑪節。法蒂瑪亦譯法圖麥、法帖梅、哈其麥、

之女,阿里之妻,被伊斯蘭教什葉派信徒尊為聖母。相傳於伊斯蘭教歷6月15日逝世,我國各族

婦女於這一天舉行集體紀念活動,保安族則選在伊斯蘭教歷齋月的一個吉日舉行。屆時,婦女們去清真寺請阿訇講述法蒂瑪的高尚德行,並唸經祈禱;參加者向清真寺捐助財物,有的備置飯菜,邀請一些伊斯蘭教的知名人士到家作客、講經,以示對法蒂瑪的緬懷。相傳,法蒂瑪與阿坦克成婚之時,阿里一貧如洗,家中只有一升大麥、一個手推小石磨和一床破舊被褥。法蒂瑪異常傷心,哭著向

訴說,而穆罕默得卻不以為然,而心地開導女兒說:人生在世,要知足,有這點家當,就應該感謝真主。法蒂瑪聽罷遂轉憂為喜,高高興興地與阿里結為夫妻。據說,保安族姑娘出嫁時,有的還以法蒂瑪為榜樣,不講

。

聖紀。“聖紀”也是保安族的宗教節日,它是紀念“先知”

誕生和逝世的日子。穆罕默德,是

古來民族,公元570年“熱必歐裡暗臥裡月(伊斯蘭教歷3月)”12日誕生於沙特的玫加城,誕生前兩月喪父,6歲喪母,8歲喪祖父,依靠叔父為生,併為人放牧,12歲替人經商,40歲開始傳教,63歲(即公元663年“熱必歐裡暗臥裡”月12日)病逝於

便把這個日稱為“聖紀”。按伊斯蘭教歷,如1981年的“聖紀”是元月18日,1982年的“聖紀”是元月8日,這就是我國伊斯蘭教的“聖紀”時間也不能固定的原因。保安族群眾在每年“聖紀”的這一天,宰牛、宰羊,誦讀《古蘭經》讚頌穆罕默德,進行集體紀念活動。

浪山節。保安族人民特別喜歡浪山,一般在5月下旬到6月初,人們帶上面、油、肉、帳篷、鍋等,到黃河邊、山溪邊或草坡上,過一天痛痛快快的野外生活。

不同民族的節日風俗

藏族

藏族的節慶活動很多,幾乎每月都有一個節日,而且民間節日和宗教節日互相穿插。傳統節日中以藏曆新年、沐浴節、雪頓節和望果節最有規模、最具特色。此外還有達瑪節、賞花節、上九節、郎扎熱甲節、俄喜節、羅讓扎花、沐浴節、驅鬼節、響浪節、酥油花燈節、望果節、轉山會等等。

侗族

各地侗族大多要過春節,時間也是正月初一。有些地方在10月底或11月初擇日過侗年。4月8日或6月6日為祭牛節,節日時不準使用牛。此外,還有搶花炮的花炮節,吃新米的吃新節,停止生產活動,以及各姓氏自己過的姓氏節及趕歌會、姑娘節、鬥牛節、花炮節等。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節,各地舉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縣來說,是正月初三(農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祿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卻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為頭、二、三炮,包炮都繫上一個象徵幸福的鐵圈,外用紅綠線包紮。燃放時以火藥鐵炮為衝力,把鐵圈衝上高空。當鐵圈掉下來時,人們便以鐵圈為目標,蜂擁爭奪,謂之“搶花炮”。據說,誰搶得花炮,誰在這一年裡就能人財兩旺,幸福安康。集會地點還唱侗戲、演彩調、吹蘆笙、“多耶”、打籃球等助興。花炮節是侗族人民最熱鬧的節日。

僳僳族

僳僳族的主要節日有澡塘會、收穫節、過年節等。每年農曆二月初八舉行傳統的刀杆節,在節日會場的中央,豎起兩根約20米的粗大長杆,上面像梯子一樣綁上36把長刀作為橫檔,刀口向上,謂之刀杆。正午時刻,鞭炮鼓點齊鳴,五名僳僳族漢子身著大紅袍,頭戴藍布帽,在刀杆下將斟滿的白酒一飲而盡,縱身跳上刀杆。他們雙手扶握住上層的刀面,赤腳蹬著鋒利的刀刃,勇敢地攀援而上,爬至杆頂,取出鞭炮燃放,一時間鞭炮聲歡呼聲響成一片。爬杆者下來後,人們紛紛向他敬獻美酒,能爬刀杆的人在僳僳族中很受尊敬。爬杆結束後,青年男女還進行丟煙包活動,男女各站一邊,互相投擲,如果姑娘接著小夥子的煙包,並收藏起來,就說明姑娘接受了小夥子的愛慕之情。闊什節,“闊什”是僳僳語的譯音,“歲首”之意。闊什節,是僳僳族人民的節日。在農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之間舉行,歷時兩三天。相當於漢族的春節。

毛南族

春節放鳥飛、端午找草藥。毛南族也過端午節,還有南瓜節、重陽節。

俄羅斯族

俄羅斯人傳統的民族節日主要與宗教信仰有關,每年公曆的1月7日俄羅斯族均歡度聖誕節。紀念耶穌降生。

鄂倫春族

鄂倫春族的主要節日是農曆新年。

維吾爾族

傳統節日有肉孜節(即開齋節)、庫爾班節(即古爾邦節)和諾魯孜節節。

瑤族

瑤族的民族節日較多,主要有盤王(即盤瓠王,畲、瑤族傳說中的始祖,傳說是一隻名叫“盤瓠”的龍犬)節、達努節等。達努節是為紀念創世女神密洛陀而過的節日,日期為農曆五月二九日。此外還有“耍歌堂”節,又叫“耍望”節、晒衣節、乾巴節、月半節、祝著節等。

佤族

佤族和漢族一樣過春節。還有插種節、新米節。

柯爾克孜族

柯爾克孜人的節日分傳統節日與宗教節日。宗教節日則指伊斯蘭教的三大節日。

仡佬族

祭山、吃新、過年,是仡佬族普遍過的三大節日。

鄂溫克族

鄂溫克族不管是牧民、獵民還是農民,都以農曆新年為主要節日。臘月二十三日要祭火神。牧區五月二十二日要過“米闊魯”節,實際是由一種生產活動演變而成的節日。這一天,要統計牲畜的數目,給馬剪鬃尾、打烙印。人們在5月初五早起採艾蒿戴在頭上,去河邊洗臉、沐浴,以求安康。牧區還有“祭敖包”,這是從宗教祭祀演變成的節日,要舉行賽馬等活動。赫哲族烏日貢節是赫哲族人一個新生的節日,誕生於1985年。“烏日貢”意思為娛樂或文體大會, 每兩年舉行一次,一般在農曆五六月間舉行,歷時三天。......餘下全文>>

2015民族節日有哪些

百度

連續簽到贏財富!點選簽到>

55個少數民族節日,

壯族節日--三月三歌會、春節、陀螺節、隴端節、吃立節、婭拜節

.仡佬族節日--祭山、吃新、過年

.彝族節日--彝族年、跳公節、插花節及二月八年節。 --盤王(即盤瓠王)節、達努節、耍歌堂節(耍望節)、晒衣節、乾巴節、月半節、祝著節 .錫伯族節日--抹黑節和西遷節

.烏孜別克族節日--開齋節、古爾邦節、諾魯孜節

.我國少數民族的“婦女節”維吾爾族節日--肉孜節(即開齋節)、庫爾班節(即古爾邦節)、諾魯孜節

.佤族節日--春節、插種節、新米節 .土族節日--正月十四佑寧寺官經會、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四

.土家族節日--趕年、小年、土牛毛大王節

.塔塔爾族

.塔吉克族節日--迄脫乞迪爾節、巴羅提節(亦稱燈節)

.水族節日--端節

.畲族節日--三月三和畲族畲族春節

.撒拉族節日--古爾邦節和開齋節聖紀節

.羌族節日--日羌節、祭山大典(又稱祭山會、山神會) 供巖洞、轉山會、嘗新節 .納西族節日--騾馬會、農具會、龍王會和朝山會

.仫佬族節日--春節、二月春社日,牛生日、祭真武

.苗族--苗年、四月八、龍舟節、吃新節、趕秋節、花山節、晾橋節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

.毛南族節日--端午節、南瓜節、重陽節

.滿族節日

.珞巴族節日--昂德林節

.僳僳族節日--澡塘會

.黎族節日--春節和三月三

.拉祜族節日--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火把節和八月月圓節

.柯爾克孜人節日

.京族節日--唱哈節(包括祀神、祭祖、文娛和鄉飲四項重要活動)

.基諾族節日--紀念基諾族創世紀祖阿嫫堯白的紀念日

.回族三大節日--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

.哈薩克族節日--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和納吾魯孜節

.哈尼族節日--扎勒特(十月年)、好收、好收色、黃飯節、矻扎扎、耶苦扎

.鄂溫克族--“米闊魯”節、“祭敖包”、烏日貢節

.鄂倫春族節日

.俄羅斯族節日

.獨龍族節日--卡雀哇”或“德里哇”

.侗族節日--侗年、花炮節、吃新米、吃新節

.東鄉族節日

.德昂族--關門節、開門節、潑水節。

.傣族的重大節日

.達斡爾族節日

.朝鮮族的傳統

.藏族節日--藏曆新年、沐浴節、雪頓節、達瑪節、賞花節、上九節、郎扎熱甲節、俄喜節、羅讓扎花、沐浴節、驅鬼節、響浪節、酥油花燈節、望果節、轉山會

.布依族節日--查白歌節、布依族的大年辰、布依族三月三、布依族四月八、六月六

.布朗族節日

.保安族--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

.阿昌族節日--耍白

阿昌族

火把節 農曆六月二十五日 德昂族

潑水節 農曆四月十五日

會街節 農曆九月初十 東鄉族

聖紀節 伊斯蘭教歷三月十二日

潑水節 農曆二月二十九日 開齋節 伊斯蘭教歷九月三十日

撒神 農曆七月初一 古爾邦節 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

嘗新節 農曆八月十五日 侗族

蘆壟節 農曆六月至九月

白族

三月街 農曆三月十五日 侗年 農曆十一月十九日

火把節 農曆六月二十四日 鬥牛節 農曆二月

漁潭會 農曆八月十五日 吃新節 農曆六月至七月

保安族

聖紀節 伊斯蘭教歷三月十二日 獨龍族

卡崔哇 農曆十月中下旬

開齋節 伊斯蘭教歷九月三十日 俄羅斯族

復活節 公曆三、四月&#1......餘下全文>>

少數民族的節日(介紹)

少數民族兄弟傳統節日大全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舊曆新年,蒙古語為“查幹薩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節亦稱“白節”或“白月”,這與奶食的潔白緊密相關意。此外還有那達慕、馬奶節等。

朝鮮族的傳統節日

其節日基本上與漢族相同,主要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老人節等。還有三個家庭的節日,即嬰兒週歲生日、回甲節(60大壽)、回婚節(結婚60週年紀念日)。每逢回甲節、回婚節時,子女、親友、鄰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壽。

傣族的傳統節日

傣族的重大節日有潑水節、關門節和開門節,均與佛教有關。

東鄉族的傳統節日

東鄉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樣,每年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都來源於伊斯蘭教。

布朗族的傳統節日

厚南節是布朗族盛大的年節,每逢農曆三月清明節後7日,即陽曆4月13日—15日舉行。

節日裡,主要活動是相互潑水,其儀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樸的傳統方式——迎接太陽的習俗舉行,所以,人們稱之為迎接太陽的節日。

怒族的傳統節日

主要節日有:春節,怒語稱“吉佳姆”,又稱盍司節;仙女節,又稱鮮花節,是居住在貢山一帶的怒族的傳統節日,節期為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祭穀神,怒語稱“汝為”,原碧江縣匹河一帶怒族的傳統節日,時間為每年的農曆十二月二九日,舉行祭祀活動,祈禱穀神保佑。

塔塔爾族的傳統節日

塔塔爾語叫“古爾邦艾提”,是阿拉伯語的音譯藉詞,阿拉伯語“卡爾邦”,意為“獻身”。古爾邦節,是在伊斯蘭教教歷12月10日,即“肉孜節”之後70天。古爾邦節、開齋節、聖紀節三大節日。

回族的傳統節日

回族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這三個節日都是宗教節日。開齋節,是阿拉伯語“爾德·菲士爾”的意譯,所以也叫“爾德”節,在新疆還有"肉孜"節的叫法。古爾邦節,開齋節後第70天,即伊斯蘭教歷的12月10日,是古爾邦節。古爾邦節也稱“宰牲節”,是穆斯林赴麥加(麥加:伊斯蘭教的聖地)朝覲的最後一天。這一天要沐浴淨身

,室內焚香,齋戒半日。上午人們要去清真寺參加會禮,向麥加叩拜,請阿訇宰牲,將所宰牛、羊肉的一部分分贈親友、濟貧施捨;聖紀節,是紀念先知穆罕默德誕生的日子,這天是伊斯蘭教歷3月12日,也是穆罕默德逝世的日子。紀念活動一般在清真寺舉行,在活動中要誦經演說,講述聖績。有的地方還在這天舉行盛大的爾麥裡會(善事宴會),宴請賓客。

滿族的傳統節日

滿族受漢文化的影響,節日與漢族相近,重視過農曆新年。正月十五過燈節,正月二十五祈求來年過“添倉節”,農曆二月二是“鎖龍”的日子,還有五月端五,六月六“蟲王節”,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添倉節,每年正月25日,滿族農村家家講究煮黏高粱米飯,放在倉庫,用秫秸杆編織一隻小馬插在飯盆上,意思是馬往家馱糧食,豐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飯,連著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兩把鋤頭插在飯上。這個節至今在東北農村保留著;蟲王節,六月天,易鬧蟲災,居住在遼寧省岫巖、鳳城一帶的滿族過去在六月初六這天,一戶出1人到蟲王廟朝拜,殺豬祭祀,求蟲王爺免災,保證地裡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蟲王節祭盯掃活動,但家家要在這一天晾晒衣物,以防蟲蛀。

黎族的傳統節日

黎族的節日與黎族的歷法有著密切的關係。解放前黎族的節日,在鄰近漢族地區和黎漢雜居地區,大多都用農曆,節日與漢族相同,例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等。就黎族來說,過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節日是春節和三月三。

納西族的傳統節日

納西族人民的節日有許多與漢族相同,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但春節的活動內容卻與漢族不同,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同西南許多民......餘下全文>>

各民族代表性節日

1.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有傳奇色彩的民族,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遊牧生活。中國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跡,因而被譽為“草原驕子”。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這是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 “那達慕”大會上有驚險動人的賽馬、摔跤,令人讚賞的射箭,有爭強鬥勝的棋藝,有引人入勝的歌舞,顯示出草原民族獨有的特色。

2.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十三世紀,大批穆斯林從中亞遷入中國,並同當地的漢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長期歷史過程中通過通婚等多種因素,逐漸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間節日開齋節(也叫肉孜節),又稱大開齋。每年希吉來歷即伊斯蘭曆9月為齋月。凡回族男12歲、女9歲以上身體健康者都應封齋。解放後,國務院把開齋節定為回族的法定假日。

3.苗族

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挑花、刺繡、織錦、蠟染、首飾製作等工藝美術在國際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於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節日較多,除傳統年節、祭祀節日外,還有專門與吃有關的節日,苗族有很多節日,但各地區叫法和過法不盡相同,傳統節日以苗年最為隆重。

4.傣族

傣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遠在公元一世紀,漢文史籍已有關於傣族的記載。1949年後,按照傣族人民的意願,定名為“傣族”。傣族自稱“傣仂”、“傣雅”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節日與佛教活動有關。在每年傣歷六月舉行的潑水節是最盛大的節日,這一節日傣語稱“桑勘比邁”。屆時要賧佛,並大擺筵席,宴請僧侶和親朋好友,以潑水的方式互致祝賀。現在,因潑水活動是傣歷新年節慶活動的主要內容,這一活動深受各族人民的喜愛。

5.僳僳族

僳僳族在唐代稱為“慄粟”。僳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雲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帶,後因戰爭等原浮,逐步遷到滇西怒江地區定居下來。1985年6月11日,建立雲南維西僳僳族自治縣。節日:主要節日有闊時節(12月20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火把節、收穫節、中秋節、澡塘會、刀杆節等。每年農曆二月初八舉行的“刀杆節”扣人心絃,據說上刀杆是為了使僳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闖”的精神而設立的。

6.藏族

藏族是漢語的稱謂。西藏在藏語中稱為“博”,生活在這裡的藏族自稱“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的西藏,美麗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現有130多萬人口中,藏族佔95%,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傳佛教,即喇嘛教。過去許多傳統日均與宗教活動有關。藏族的民間節日有藏曆新年、酥油燈節、浴佛節等。藏族民間最大的傳統節日為每年藏曆正月初一的藏曆年。

7.壯族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是嶺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壯”、“布土”、“布儂”、“布雅依”等20餘種自稱。新中國成立後,統稱“僮族”,後來改為“壯族”。壯錦與南京的雲錦、成都的蜀錦、蘇州的宋錦並稱“中國四大名錦”。壯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節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節等,最隆重的節日莫過於春節,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節、清明上墳、八月十五中秋,還有端午、重陽、嘗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8.朝鮮族

朝鮮族主要分佈在吉林、黑龍江和遼寧省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區。朝鮮族的先民,是從朝鮮半島遷入中國東北的朝鮮族人。朝鮮族民間有五大節日,至今仍然隆重歡度。這五大節日是:元日(春節)、上元(元宵節)、寒食(清明)、端午、秋夕。朝鮮族敬重老人的傳統很......餘下全文>>

各個民族的傳統節日

我國56個民族的傳統節日

1、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雲南,是中國雲南境內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會街,是阿昌族人民的傳統集會,多在每年農曆九月中旬舉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會街原屬宗教集會。主要宗教節日有進窪(關門)、出窪(開門)、燒白柴、潑水節等。除宗教節日外,還有許多本民族特有的傳統節日。如:火把節、窩羅節、澆花節和春節。耍白象是阿昌族傳統節日。

2、德昂族

德昂族民間傳統節日主要有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燒白柴等,大都與佛教活動有關。德昂族還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龍、谷娘等祭祀習俗,其中以祭龍最富情趣。宗教節日有“進窪”(關門節),是虔誠的佛教徒最大的淨居把齋節日。

3、東鄉族

東鄉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樣,每年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

4、侗族

侗族傳統節日各地日期不一,主要節日有新婚節、架橋節、祭牛節、吃新節、花炮節等。

5、白族

白族的傳統節日很多,已有上千年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節日,現被定名為“三月街民族節”。它和“火把節”(又稱星迴節)等民族節日饒有特色。其他主要節慶活動還有大過年、繞三靈、火把節、耍海會、拜日望等。同漢族相同,也過清明、端午、中秋等。

6、獨龍族

唯一的傳統節日年節(獨龍語:卡雀哇)也是和宗教聯絡在一起的。過卡雀哇於每年冬臘月的某一天舉行,具體時間由各家或家族自己定,節期的長短常常以食物準備的多寡而定,節日期間,人們要舉行祭山神儀式,唱歌跳舞。

7、俄羅斯族

俄羅斯人傳統的民族節日主要與宗教信仰有關,每年公曆的1月7日俄羅斯族均歡度聖誕節,紀念耶穌降生。

8、鄂倫春族

鄂倫春族的傳統節日不多,只有春節、氏族的“莫昆”大會和宗教活動“奧米納仁”,還有篝火節。主要節日是農曆新年。

每年的6月18日是鄂倫春民族傳統的節日--篝火節。這一天,鄂倫春人都要點燃篝火,歡歌舞蹈,歡慶自己民族的節日。

9、布朗族

最具特色的節祭日有:年節、祭寨神、洗牛腳等。

10、鄂溫克族

鄂溫克族不管是牧民、獵民還是農民,都以農曆新年為主要節日。臘月二十三日要祭火神。牧區五月二十二日要過“米闊魯”節,實際是由一種生產活動演變而成的節日。這一天,要統計牲畜的數目,給馬剪鬃尾、打烙印。人們在5月初五早起採艾蒿戴在頭上,去河邊洗臉、沐浴,以求安康。牧區還有“祭敖包”,這是從宗教祭祀演變成的節日,要舉行賽馬等活動。11、高山族

11高山族

高山族的節日很多。他們的傳統節日大都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豐年祭”又稱“豐收節”、“豐收祭”、“收穫節”等,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是高山族最盛大的節日。

12、仡佬族

祭山、吃新、過年,是各地仡佬族普遍過的三大節日。春節,是仡佬族最大的節日。農曆十月一日,是仡佬族的傳統節日“牛王節”,是仡佬族民間特有的節日。

13、朝鮮族

其節日基本上與漢族相同。朝鮮族民間有五大節日,至今仍然隆重歡度。這五大節日是:元日(春節)、上元(元宵節)、寒食(清明節)、端午節、秋夕(中秋節)。朝鮮族敬重老人的傳統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鮮(1392-1910)時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確定為老人安慰日(老人節)。還有三個家庭的節日,即嬰兒週歲生日、回甲節(60大壽)、回婚節(結婚60週年紀念日)。

14、黎族

黎族的節日與黎族的歷法有著密切的關係。解放前黎族的節日,在鄰近漢族地區和黎漢雜居地區,大多都用農曆,節日與漢族相同,例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等。就黎族來說,過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節日是春節和三月三。

15、僳僳(lisu均四聲)族

主要節日有闊時節、火把......餘下全文>>

少數民族有哪些節日

壯族

銅鼓節

東蘭縣隘洞、長樂鄉一帶壯族傳統節日。分別在每年農曆正月初一、十五、三十日舉行。屆時,各村的小夥子組成銅鼓隊,把銅鼓抬到村附近的高山頂上,懸於木架,首先擊鼓祭祖,然後進行擊銅鼓比賽。其法是大鼓對大鼓,小鼓對小鼓,以四面為1組,每鼓3人,輪換著打,不能中斷。以打得響亮動聽、節奏明快、耐力持久為勝。比賽往往通宵達旦。同時,男女青年結伴縱聲對歌。比賽結束,人們以從家裡帶來的粽粑等食物進行野餐,歡歌笑語響徹山谷。

三月三歌節

壯族傳統節日。亦稱三月歌圩。廣西素有“歌海”之稱,壯族每年有數次定期的民歌集會,其中以農曆三月初三為隆重。這一天,家家戶戶製作五色糯飯,染紅彩蛋,歡度節日,有的持續二三天。各地歌節有特定的聚會場地。一般為峒場坡地。有的以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參加者以未婚男女青年為主體,老人小孩亦來遊樂助興。在歌圩場四周,攤販雲集,民間貿易活躍。較大的歌圩,方圓幾十裡成千上萬的男女老少都前來參加,人山人海,歌聲此起彼伏,熱鬧非凡。著名的歌圩有巴馬的盤陽河畔、都安的棉山、田陽的喬業、田東的仰巖、宜山的下澗、柳州的魚峰山等處。人們到歌圩場上賽歌、賞歌;男女青年對歌交情,情投意合者便互贈信物,以為定情。此外,還有拋繡球、碰彩蛋、演壯戲等娛樂活動。歌節不僅是民族文化的盛會,亦是民族經濟交流的盛會。為弘揚民族文化,1984年自治區人民政府組織了“三月三”歌節活動,全廣西各地歌手雲集南寧,全國各兄弟民族和港澳同胞、外國友人也前來觀光,盛況空前。1985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把“三月三”定為文化藝術節。

侗族

姓氏節

侗族傳統節日。流行於龍勝、三江等地。石、羅姓過“未節”,以立秋後第一個未為節日;有的石姓則在十月十二日過祭祖節。胡、吳兩姓過“甲戌節”,即立秋後第一個甲戌日過節。伍姓在六月初六過“雙鴨節”或過八月“社節”。陳姓原在除夕早上過“概考送節”(即開酒罈節),後因除夕難以請到客人,改在七月十四過“中元節”。這些節日,多數在黎明前以粗飯、淡菜或凍菜放在芭蕉葉上祭祖,紀念先人在民族壓迫下逃難的艱辛生活。到上午或中午才請親威朋友到家作客。40年代以來,黎明祭祖活動已淡化,白天請客習俗至今盛行。

侗年

侗族傳統節日。侗語稱凝甘,又稱冬節或楊節。冬節原為侗族楊姓節日。最初以楊節為侗年的是貴州黎平、榕江、從江三縣部分地區(每年十一月十九至二十二日之間)。後來互相仿效,過侗年的人逐漸多起來。80年代初,經各地侗族代表人物商定,以農曆十一月初一為侗年。是日,楊姓侗家備好各種酸菜、凍魚、餈粑以饋親友,叫“紶楊粑”。過農曆大年時,對方要如數奉還,稱“還楊粑”。一般人家過侗年時殺雞宰鴨,宴請親友。

仫佬族

走坡節

仫佬族青年傳統社交節日。又稱坡節、坡會、後生節。一般在春節期間和中秋節前後擇日舉行。節日裡,男女青年盛裝打扮,三五成群來到預約的峒場或山坡上,對唱山歌,結交友情,尋找情侶。初次相會對唱《相逢歌》,告別時,互贈毛巾、布鞋等隨身帶的小禮物;二次對歌相逢,彼此稱“雙”;第三次相逢對歌改稱“舊”。通過多次對歌,情意日增,不少青年互結同年,相愛定情。現代走坡又增添了球賽、下棋等活動內容。

水族

端節

水族傳統節日。水語叫“藉端”。端節原先是在統一的日子裡大家集中在一塊過的,後因人員過多,住地分散,為便於過節時互相往來,互相慶賀,經協商,定於水歷十二月至次年二月(農曆八月至十月)間第一至第七個亥日分期分批過節。習慣上是長房住地的人先過,晚房後過。節期忌晴,以有雨為吉,預兆......餘下全文>>

少數民族都有什麼特殊的節日啊

藏族

藏族的節慶活動很多,幾乎每月都有一個節日,而且民間節日和宗教節日互相穿插。傳統節日中以藏曆新年、沐浴節、雪頓節和望果節最有規模、最具特色。此外還有達瑪節、賞花節、上九節、郎扎熱甲節、俄喜節、羅讓扎花、沐浴節、驅鬼節、響浪節、酥油花燈節、望果節、轉山會等等。

侗族

各地侗族大多要過春節,時間也是正月初一。有些地方在10月底或11月初擇日過侗年。4月8日或6月6日為祭牛節,節日時不準使用牛。此外,還有搶花炮的花炮節,吃新米的吃新節,停止生產活動,以及各姓氏自己過的姓氏節及趕歌會、姑娘節、鬥牛節、花炮節等。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節,各地舉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縣來說,是正月初三(農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祿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卻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為頭、二、三炮,包炮都繫上一個象徵幸福的鐵圈,外用紅綠線包紮。燃放時以火藥鐵炮為衝力,把鐵圈衝上高空。當鐵圈掉下來時,人們便以鐵圈為目標,蜂擁爭奪,謂之“搶花炮”。據說,誰搶得花炮,誰在這一年裡就能人財兩旺,幸福安康。集會地點還唱侗戲、演彩調、吹蘆笙、“多耶”、打籃球等助興。花炮節是侗族人民最熱鬧的節日。

僳僳族

僳僳族的主要節日有澡塘會、收穫節、過年節等。每年農曆二月初八舉行傳統的刀杆節,在節日會場的中央,豎起兩根約20米的粗大長杆,上面像梯子一樣綁上36把長刀作為橫檔,刀口向上,謂之刀杆。正午時刻,鞭炮鼓點齊鳴,五名僳僳族漢子身著大紅袍,頭戴藍布帽,在刀杆下將斟滿的白酒一飲而盡,縱身跳上刀杆。他們雙手扶握住上層的刀面,赤腳蹬著鋒利的刀刃,勇敢地攀援而上,爬至杆頂,取出鞭炮燃放,一時間鞭炮聲歡呼聲響成一片。爬杆者下來後,人們紛紛向他敬獻美酒,能爬刀杆的人在僳僳族中很受尊敬。爬杆結束後,青年男女還進行丟煙包活動,男女各站一邊,互相投擲,如果姑娘接著小夥子的煙包,並收藏起來,就說明姑娘接受了小夥子的愛慕之情。闊什節,“闊什”是僳僳語的譯音,“歲首”之意。闊什節,是僳僳族人民的節日。在農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之間舉行,歷時兩三天。相當於漢族的春節。

毛南族

春節放鳥飛、端午找草藥。毛南族也過端午節,還有南瓜節、重陽節。

俄羅斯族

俄羅斯人傳統的民族節日主要與宗教信仰有關,每年公曆的1月7日俄羅斯族均歡度聖誕節。紀念耶穌降生。的主要節日是農曆新年。

維吾爾族

傳統節日有肉孜節(即開齋節)、庫爾班節(即古爾邦節)和諾魯孜節節。

瑤族

瑤族的民族節日較多,主要有盤王(即盤瓠王,畲、瑤族傳說中的始祖,傳說是一隻名叫“盤瓠”的龍犬)節、達努節等。達努節是為紀念創世女神密洛陀而過的節日,日期為農曆五月二九日。此外還有“耍歌堂”節,又叫“耍望”節、晒衣節、乾巴節、月半節、祝著節等。

佤族

佤族和漢族一樣過春節。還有插種節、新米節。

柯爾克孜族

柯爾克孜人的節日分傳統節日與宗教節日。宗教節日則指伊斯蘭教的三大節日。

仡佬族

祭山、吃新、過年,是仡佬族普遍過的三大節日。

鄂溫克族

鄂溫克族不管是牧民、獵民還是農民,都以農曆新年為主要節日。臘月二十三日要祭火神。牧區五月二十二日要過“米闊魯”節,實際是由一種生產活動演變而成的節日。這一天,要統計牲畜的數目,給馬剪鬃尾、打烙印。人們在5月初五早起採艾蒿戴在頭上,去河邊洗臉、沐浴,以求安康。牧區還有“祭敖包”,這是從宗教祭祀演變成的節日,要舉行賽馬等活動。赫哲族烏日貢節是赫哲族人一個新生的節日,誕生於1985年。“烏日貢”意思為娛樂或文體大會,

每兩年舉行一次,一般在農曆五六月間舉行,歷時三天......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保安族節日?
保安族有什麼節日?
保安族的傳統節日?
彝族節日?
傣族節日風俗?
維吾爾族節日風俗?
哈尼族節日?
蒙古族節日有哪些?
壯族節日民俗?
火把節哪個民族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