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風俗?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31日

冬至日的習俗

冬至簡介

冬至(Winter Solstice)又名‘一陽生’,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曆12月21日~23日之間。

歷史淵源

據記載,周秦時代以冬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漢書》有云:“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也就是說,人們開始過冬至節是為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古人認為自冬至開始,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迴圈開始,大吉之日。所以,後來一般春節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往往選在在冬至。冬至又被稱做“小年”,一是說明年關將近,餘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贊助廣告

把冬至作為節日來過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周曆正月為夏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正月等於如今公曆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並沒有分別。直到漢朝漢武帝採用夏曆後,把正月和冬至分開。也可以說單純的過“冬至節”是自漢代以後才有,盛於唐宋,相沿至今。

冬至習俗

我國冬至日最普遍的兩大習俗就是:

1、 一家人聚在一起吃一頓團圓飯,一般包括當地最特色的冬至食材,吃餃子成為多數中國人冬至的風俗。

2、 祭祀活動。許多家庭會在這一天或前一天去上墳,不方便回老家的也會在家裡,做一個小供桌,擺上一些餃子、酒、水果等,祭奠一下。

贊助廣告

當然,冬至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不同地區也有一些特殊的習俗。以下簡單列舉一些:

北方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隨著中國交通的發達,工作遷徙,南北交流等,現在吃餃子也延續到了南方的不少地區。

山東滕州一帶

冬至吃羊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這天被稱作伏九,節前會給長輩送諸如羊肉等禮品,伏九家家都要喝羊肉湯,對個人對長輩對家庭都為圖個好兆頭。

江南水鄉

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

寧波

寧波的傳統習俗中,番薯湯果是冬至必吃的美食之一。在寧波人的理解中,冬至吃番薯,就是將過去一年的黴運全部“翻”過去。

臺灣

在我國臺灣還儲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

台州、臨海

台州、臨海,在這一天要吃“冬至圓”(擂圓,又叫硬擂圓、翻糙圓)擂圓取圓圓潤潤、團圓之意。

蘇州

姑蘇地區對冬至這一節氣非常重視,姑蘇地區有俗語云:“冬至如大年”。傳統的姑蘇人家,會在冬至夜喝冬釀酒,冬釀酒是一種米酒,加入桂花釀造,香氣宜人。

江西

麻餈,是浙江,江西的特產,也是福建人的傳統小吃、福建人祭祀時的供品。麻滋陰乾後蒸、煎、火烤、砂炒皆宜。

合肥

安徽合肥,合肥人到了冬至都要吃南瓜餅和一碗熱騰騰的雞蛋掛麵,才算是過了一個冬至。

潮汕

潮汕的人們吃了冬節圓後,還要在家宅的門、窗、桌、櫥、梯、床等顯眼處粘附兩粒冬節圓,甚至漁家的船首,農戶耕牛的牛角,果農種植的果樹也不例外。以求保佑一家大小平安。

嘉興

冬至古代為大節日,嘉興重冬至,民間崇尚冬至進補,有赤豆糯米飯、人蔘湯;白木耳、核桃仁燉酒、桂圓煮雞蛋等。

冬至節的由來與習俗

冬至,是我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我國漢族一個傳統節日。

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

冬至傳說

一、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凶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二、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現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三、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四、冬至為何吃餃子!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張仲景是南陽稂東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祛寒嬌耳湯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後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飢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醫治凍瘡。他把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裡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麵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隻“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冬至習俗

冬至(陽曆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為進九之始。古人認為到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上升,是個吉日。因此值得慶賀。明、清兩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謂之“冬至郊天”。宮內有百官向皇帝呈遞賀表的儀式,而且還要互相投刺祝賀,就像元旦一樣。但民間並不以冬至為節,不過有些應時應景的活動。

清代,有的旗人為了消災祈福。於冬至日五更時分,邀請本家嫡親姑表及摯友齊聚庭院席地而坐,用矮桌供上“天地碼兒”或牌位,殺豬祭天。順便祭“祖宗杆子”(系兩、三丈高的旗杆,頂端為葫蘆形,稍下為“刁斗”,鬥下懸旗,代表祖先)。祭罷,親朋圍坐吃“白肉”,這種白肉謂之“神餘”。

南方人在在北京客居旅遊的,亦有設筵祭祀祖先的。同時也邀請同僚或摯友在一......餘下全文>>

冬至習俗是什麼

北方習俗

冬至,是山西民間在農曆十一月的重要節日,俗稱“冬”節。

殷周時期,規定冬至前一天為歲終之日。冬至節實質上相當於今天的春節。後來實施夏曆。但冬至一直排在二十四個節氣的首位,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稱之為“亞歲”。從漢代以來,都要舉行慶賀儀式,高峰時期朝廷休假三天,君不聽政。民間歇市三天,歡度節日。其熱鬧程度不亞於過年。

現在的冬至節,仍然保留著許多歷史的遺蹟。從冬至之日起,即進入了數九寒天。民間保留有塗畫“九九消寒圖”的習俗,形式多種多樣。

有畫梅花一枝,素墨勾出九九八十一朵花。每天用紅筆或黑筆塗染一朵花瓣,花瓣盡而九九出,稱為九九消寒圖。

有的是橫十畫、堅十畫,製成一個九九八十一格的方塊圖表。每天塗抹一格、九盡格滿,稱為九九消寒表。

有畫幾個中空的格子,選好幾個字,每字必須是幾劃。每日寫一筆,最後成為一句話,如“亭前屋後看勁柏峰骨”等語,稱為九九消寒句。

最雅緻的是作九體對聯。每聯九字,每字九畫,每天在上下聯各填一筆,如上聯寫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聯對以“秋院掛秋柿秋送秋香”,稱為九九消寒迎春聯。

各傢俱體採用什麼形式,往往根據主人的愛好和文化素質而定。民間還留有九九消寒圖民諺:“下點天陰上點晴,左風右霧雪中心。圖中點得墨黑黑,門外已是草茵茵。”

冬至節,民間習慣贈鞋,其源甚古。《中華古今注》說:“漢有繡鴛鴦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曹植《冬至獻襪履表》亦有“亞歲迎樣,履長納慶”的句子。後來,贈鞋於舅姑的習俗,逐漸變成了舅姑贈鞋帽於甥侄了。主要體現在孩童身上。過去主要是手工刺繡。送給男子的禮物,帽子多做成虎形、狗形、鞋上刺繡的也是猛獸。送給女孩子的禮物,帽子多做成鳳形,鞋上刺繡多為花鳥。現供則多數是從集幣購買,形式緊跟著時代的潮流。每逢節日,大人們總喜歡抱著小孩串門子,誇耀舅姑贈送的鞋帽。

冬至節,晉北地區的男孩子習慣玩打崗遊戲。各持一塊手掌大的方形石片,一方立起,另一方按規定的成套動作,依次序擲擊瞄打。打倒對方所立的崗時,繼續往下進行。失敗後即與對方交換擲打。先完成全部程式者為贏。女孩子們則習慣踢毽子,形式也是各種各樣。人人們往往也要湊熱鬧參加玩耍。

冬至節,舊俗也要由學董牽頭,宴請教書先生。先生要帶領學生拜孔子牌位。然後由學董帶領學生拜先生。山西民間有“冬至節教書的”的諺語,說的就是這種尊師風俗。至今民間仍有冬至節請教師吃飯的習俗。晉西北習慣用燉羊肉招待教師,其情盛濃。

過去為人傭工扛活的,習慣在冬至節與東家結算工錢,準備回家。東家按傳統要設宴招待夥計,並且相互商議下一年的事宜。今天,一些農村個體戶企業,還保留此俗,在冬至節設宴共飲。

南方習俗

冬至這一天是一年中最長的一夜,許多人家利用這一夜,用糯米粉做“冬至圓”,為了區別於後來的春節前夕的“辭歲”,冬節的前一日叫做“添歲”或“亞歲”,表示“年”還沒過完,但大家都已經長了一歲。

我國各地的風俗民情雖各有差別,但大致是相同的。作冬至圓時,經常應孩子們的要求捏一些小動物,小貓、小狗、小兔子、小老虎等等。孩子們每到此時都很高興。吃冬至圓以前,在門窗桌櫃床燈的後面,都要分別粘一個冬至圓,稱為"耗晌",要等到"送灶"以後才能烤食。如果這時家裡有孕婦的話,冬至圓發了,就會生男,否則就會生女。吃冬至圓時入口必須成雙成對,以求吉利。吃到最後只剩兩粒,已婚的人將會萬事如意,剩下一顆,單身未婚者將會凡事順利。還有些家庭在傍晚,用應時的果品、三牲拜神祭祖。也有在這一天&q......餘下全文>>

冬至人們要幹什麼吃什麼有什麼習俗

每年的冬至其實都不是固定的。根據年份不同,一般固定在12月21日或22日。因其日子不確定,也稱為“活節”。每年冬至各地也有不同的過節方式。

家人團聚。

冬至作為冬季中的中華民族的一個大節日,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頓飯,是最基本的過節習俗。在一個城市的親人都要聚到一起,常常聚到老人家裡慶祝。不在一個城市也會往家裡打電話問候。

吃餃子。

這是最常見最普遍的習俗了,冬至到吃餃子幾乎是家家戶戶的傳統了。冬至前幾天的超市中,麵粉餃子粉什麼的也是最暢銷的。

如果家裡人多,還會多包幾種餡兒的餃子。小孩子還會希望吃到帶糖果或者其他有趣的餡兒的餃子。

祭祀活動。

有些老人會在冬至這一天去老家上上墳,不方便回老家的也會在家裡,做一個小供桌,擺上一些餃子、酒、水果等,祭奠家中故去的老人。

喝羊肉湯。

據說是從漢代的大將軍樊噲那裡傳來的。冬季多吃羊肉有利於身體內火旺盛,抗寒有效,是冬季飲食首選。在山東一些地方,冬至喝羊肉湯是當地的一種習俗。

湯圓,麻薯……

南方沒有北方那麼冷。冬至時也會吃一些地方特色食物,來迎接冬至的到來。比如湯圓、麻薯、酒釀丸子等。

食補進補。

從冬至開始,寒冷的冬天真正開始了。要開始注意飲食,特別是一些體寒的女性,除了注意穿著保暖之外,也要注意飲食中,多吃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食物,提高自身能量來抵禦風寒,快樂過冬。

冬至和立冬的區別 時間氣候習俗大不同

立冬:冬是終了,是作物收割後要收藏起來的意思,這一天起冬天開始。

冬至:日影最長,這一天北半球半天最短,黑夜最長,並開始進入數九寒天。

習俗區別:

立冬補冬:餃子、雞鴨魚肉、羊肉爐、薑母鴨

中國過去是個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的人們,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一下,順便犒賞一家人一年來的辛苦。有句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在中國北方,特別是北京、天津的人們愛吃餃子。因為餃子是來源於“交子之時”的說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而在南方,立冬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在臺灣立冬這一天,街頭的“羊肉爐”、“薑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

冬至進補:餃子、赤豆糯米飯、九層糕、冬節圓

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風俗,但多數地方有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在江南水鄉,在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吃赤豆糯米飯。在臺灣還儲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而廣東潮汕的則有吃冬節圓的習俗。

冬至各地的習俗是什麼?

東漢的時候,有個名醫叫張仲景,因為醫術高明,被人成為醫聖。張仲景在長沙做官,在告老還鄉退休的時候,正趕上那年冬天,寒風刺骨,雪花紛飛。在白河邊上,張仲景看到很多無家可歸的人面黃肌瘦,衣不遮體,因為寒冷,把耳朵都凍爛了,心裡很難受。回到家後,由於張仲景的名聲早已經聞名天下,所以很多人上門求醫。張仲景有求必應,整天都很忙碌,可雖然上門求醫的人很多,可張仲景依然掛念那些凍爛耳朵的人。經過研究,他研製了一個可以禦寒的食療方子,叫“祛寒嬌耳湯”。他叫徒弟在南陽東關的一個空地搭了個棚子,支上大鍋,為窮人舍藥治病,開張的那天正是冬至,舍的藥就是“祛寒嬌耳湯”。 祛寒嬌耳湯當初其實就是把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的藥物放在鍋裡煮,熟了以後撈出來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的樣子,再下鍋,用原湯再將包好餡料的麵皮煮熟 麵皮包好後,樣子象耳朵,又因為功效是是為了防止耳朵凍爛,所以張仲景給它取名叫“嬌耳”。

張仲景讓徒弟給每個窮人一碗湯,2個“嬌耳”,人們吃了“嬌耳”,喝了湯,渾身發暖,兩耳生熱,再也沒人把耳朵凍傷了。當初張仲景在長沙任職的時候,就在平時經常為老百姓看病,很受群眾的愛戴。退休以後,長沙的百姓每年都派代表到家鄉去看望。俗話說,醫生難治自己的病。張仲景也是人,不是神。有一年,張仲景病了,他自己也知道,生命的燈油就要燒乾了。長沙來看望他的人說,長沙有一個風水很好的地方,想讓張仲景百年之後在那裡安身,可南陽的人不幹了,雙方就爭吵起來。張仲景說:吃過長沙水,不忘長沙父老情;生於南陽地,不忘家鄉養育恩。我死以後,你們就抬著我的棺材從南陽往長沙走,靈繩在什麼地方斷了,就把我埋葬在哪裡好了。 在那一年的冬天,張仲景駕鶴西去了。壽終的那天正好是冬至。當送葬的隊伍走到當年張仲景為大家舍“祛寒嬌耳湯”的地方的時候,棺繩忽然斷了。大家按照張仲景的囑託,就地打墓、下棺、填墳。兩地的百姓你一挑、我一擔,川流不息,把張仲景的墳壘得大大的,還在墳前為他修了一座廟,這就是現在的醫聖祠。張仲景是在冬至這天去世的,又是在冬至這天為大家舍“祛寒嬌耳湯”的,為了紀念他,從此大家在冬至這天都要包一頓餃子吃,並且都說,冬至這天吃了餃子,冬天耳朵就不會凍了。“祛寒嬌耳湯”現在很少有人吃了,但經過歲月的沖刷,大家在冬至這天吃餃子的習俗流傳了下來。並且餃子的種類和形狀也有了很大改進,記得小時候和父親參加過旅遊局搞的一個餃子節,有上百種的餃子,各種各樣的造型,各種各樣的餡料。大的有如拳頭,小的婉若彈丸,簡單的集如一球,複雜的有白鶴亮翅,當時面對這麼好看的餃子,真捨不得咬下去現在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餃子,餃子也成了闔家團圓的代表食品,但張仲景的名字卻很少有人提到了。

回答者: 娃娃TATA - 一級 2005-12-22 18:42

吃湯圓,酬神.

回答者: 三上閱讀 - 四級 2005-12-23 04:23

天津人冬至吃餃子

回答者: mihayesw - 二級 2005-12-23 08:37

冬至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諸如餛飩、餃子、湯圓、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為年節食品。曾較為時興的“冬至亞歲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獻冬至盤、供冬至團、餛飩拜冬等。

較為普遍的有冬至吃餛飩的風俗。早在南宋時,臨安人就在冬至吃餛飩,開始是為了祭祀祖先,後逐漸盛行開來,民間有“冬至餛飩夏至面”之說。餛飩發展至今,更成為名號繁多,製作各異,鮮香味美,遍佈全國各地,深受人們喜愛的著名小吃。餛飩名號繁多,江浙等大多數地方稱餛飩,而廣東則稱雲吞,湖北稱包面......餘下全文>>

皖南冬至習俗

一、吃冬至面

“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

在皖南,冬至吃麵的風俗與節氣、氣候、農事有關。冬至過後即是數九寒天,每隔九天數作一九。在滴水成冰的嚴冬,吃一碗熱騰騰的雞蛋掛麵,才算是過了一個冬至。

二、喝老母雞湯

冬至宣告寒冬的真正來臨。除了吃冬至面,喝老母雞湯也是多少年傳下來的習慣,因為中國有冬至進補的習慣,老雞湯則一直被大家認為營養豐富,不過現在條件好了,老母雞湯也不再是冬至才能喝上的稀罕東西。但皖南人還是保留著冬至喝老母雞湯的習慣。

三、吃南瓜粑粑

南瓜粑粑的做法很簡單,將南瓜去皮去瓤後洗淨切塊;再 放入鍋內,加水少許,煮熟後搗爛成泥狀;將南瓜泥內加入蔥妻末、精鹽、米粉,拌勻; 手上沾點水,用右手掌平伸挖一坨南瓜泥,然後左手配合;把南瓜泥捏成手掌大小約3釐米厚的粑粑狀,入籠旺火蒸熟……

四、吃南瓜糊

將老南瓜洗淨,切塊放鍋裡煮至爛熟,再加以麵粉攪拌成糊狀,煮沸後即可吃。從醫學和營養學角度講,南瓜糊香甜可口,暖胃熱身,價格又便宜,是很適宜的食物。

五、吃南瓜餅

南瓜去皮,去心、籽後切成片狀,放在籠內蒸熟。然後壓幹水分,加入白糖、麵粉和勻,成圓餅形粘上面包糠,放入油鍋內炸制,待熟呈金黃色即可。

南方的冬至有什麼習俗?

冬至這一天用糯米粉做“冬至圓”,為了區別於春節前夕的“辭歲”,冬節的前一日叫做“添歲”或“亞歲”,表示“年”還沒過,但大家都已經長了一歲。

冬至時,我國各地的風俗 民情有差別。南方作冬至圓時,經常應孩子們的要求捏一些小動物,小貓、小狗、小兔子、小老虎等等,孩子們每到此時都很高興。吃冬至圓以前,在門窗桌櫃床燈的後面,都要分別粘一個冬至圓,稱為“耗晌”,要等到“送灶”以後才能烤食。如果這時家裡有孕婦的話,冬至圓發了,就會生男,否則就會生女。吃冬至圓時,入口必須成雙成對,以求吉利。吃到最後只剩兩粒,已婚的人將會萬事如意,剩下一顆,單身未婚者將會凡事順利。

有些家庭在傍晚應時的果品、三牲拜神祭祖。也有在這一天“晒冬米”的,就是把白米用水洗過,在陽光下曝晒後收藏起來,留給日後有病的人煮粥吃。

吃湯圓也是冬至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湯圓”是冬至必備的食品,是一種用糯米粉製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冬至圓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圓”意味著 “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象徵家庭和諧、吉祥。

冬至的飲食習俗有哪些

冬至的飲食習俗有哪些

民俗活動

九九消寒圖

冬至節亦稱冬節、交冬。它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宮廷和民間歷來十分重視,從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動。

《周禮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目的在於祈求與消除國中的疫疾,減少荒年與人民的飢餓與死亡。《史記·孝武本紀》:“其後二歲,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推歷者以本統。天子親至泰山,以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祠上帝明堂,每修封禪。”

《後漢書禮儀》:“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還要挑選“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黃鐘之律”,以示慶賀。

唐宋時,以冬至和歲首並重。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祝往來,一如年節。”

《清嘉錄》則直言:“冬至大如年”,漢人自古冬至需拜天祭祖,而今國內只有潮汕地區延續此習。

傳統飲食

冬至是養生的大好時機,主要是因為“氣始於冬至”。因為從冬季開始,生命活動開始由衰轉盛,由靜轉動。此時科學養生有助於保證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冬至時節飲食宜多樣,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適當選用高鈣食品。

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風俗,中國北方多數地方有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冬至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吃餃子成為多數中國人冬至的風俗。當然也有例外如在山東省滕州市流行冬至當天喝羊肉湯的習俗,寓意驅除寒冷之意。

古人喜賀冬至,今人雖多不以為節,但冬節再怎麼說也是“年時八節”之一,吃貨們還是不會放過這有著各種冬至特色美食的節日的:如北方水餃、潮汕湯圓、東南麻餈、台州擂圓、合肥南瓜餅、寧波番薯湯果、滕州羊肉湯、江南米飯、蘇州釀酒等。

北方冬至節氣有什麼習俗

北方習俗 冬至,是山西民間在農曆十一月的重要節日,俗稱“冬”節。 殷周時期,規定冬至前一天為歲終之日。冬至節實質上相當於今天的春節。後來實施夏曆。但冬至一直排在二十四個節氣的首位,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稱之為“亞歲”。從漢代以來,都要舉行慶賀儀式,高峰時期朝廷休假三天,君不聽政。民間歇市三天,歡度節日。其熱鬧程度不亞於過年。 現在的冬至節,仍然保留著許多歷史的遺蹟。從冬至之日起,即進入了數九寒天。民間保留有塗畫“九九消寒圖”的習俗,形式多種多樣。 有畫梅花一枝,素墨勾出九九八十一朵花。每天用紅筆或黑筆塗染一朵花瓣,花瓣盡而九九出,稱為九九消寒圖。 有的是橫十畫、堅十畫,製成一個九九八十一格的方塊圖表。每天塗抹一格、九盡格滿,稱為九九消寒表。 有畫幾個中空的格子,選好幾個字,每字必須是幾劃。每日寫一筆,最後成為一句話,如“亭前屋後看勁柏峰骨”等語,稱為九九消寒句。 最雅緻的是作九體對聯。每聯九字,每字九畫,每天在上下聯各填一筆,如上聯寫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聯對以“秋院掛秋柿秋送秋香”,稱為九九消寒迎春聯。 各傢俱體採用什麼形式,往往根據主人的愛好和文化素質而定。民間還留有九九消寒圖民諺:“下點天陰上點晴,左風右霧雪中心。圖中點得墨黑黑,門外已是草茵茵。” 冬至節,民間習慣贈鞋,其源甚古。《中華古今注》說:“漢有繡鴛鴦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曹植《冬至獻襪履表》亦有“亞歲迎樣,履長納慶”的句子。後來,贈鞋於舅姑的習俗,逐漸變成了舅姑贈鞋帽於甥侄了。主要體現在孩童身上。過去主要是手工刺繡。送給男子的禮物,帽子多做成虎形、狗形、鞋上刺繡的也是猛獸。送給女孩子的禮物,帽子多做成鳳形,鞋上刺繡多為花鳥。現在則多數是從集幣購買,形式緊跟著時代的潮流。每逢節日,大人們總喜歡抱著小孩串門子,誇耀舅姑贈送的鞋帽。 冬至節,晉北地區的男孩子習慣玩打崗遊戲。各持一塊手掌大的方形石片,一方立起,另一方按規定的成套動作,依次序擲擊瞄打。打倒對方所立的崗時,繼續往下進行。失敗後即與對方交換擲打。先完成全部程式者為贏。女孩子們則習慣踢毽子,形式也是各種各樣。人人們往往也要湊熱鬧參加玩耍。 冬至節,舊俗也要由學董牽頭,宴請教書先生。先生要帶領學生拜孔子牌位。然後由學董帶領學生拜先生。山西民間有“冬至節教書的”的諺語,說的就是這種尊師風俗。至今民間仍有冬至節請教師吃飯的習俗。晉西北習慣用燉羊肉招待教師,其情盛濃。 過去為人傭工扛活的,習慣在冬至節與東家結算工錢,準備回家。東家按傳統要設宴招待夥計,並且相互商議下一年的事宜。今天,一些農村個體戶企業,還保留此俗,在冬至節設宴共飲。

相關問題答案
冬至的風俗?
關於冬至的風俗?
冬至的風俗是什麼?
冬至的習俗?
冬至的民俗?
廣東冬至的民俗活動?
冬至節的風俗?
立冬的風俗?
黎族的風俗習慣?
京族的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