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曆?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中國農曆一年有多少天?

陰曆與陽曆陰曆也叫農曆。農曆的一年是354天,是按照月球繞地球一週為一個月計算的。農曆的一年有時是12個月,有時是13個月。有閏月的年份是13個月。

陽曆也叫公曆。陽曆的一年是365天,是按地球繞太陽轉一週為一年計算的。地球繞太陽轉一週的時間是365天5小時多一點。

陽曆(一年365天)比陰曆(一年354天)每年多出11天多,為了避免陽曆的月份與陰曆的月份越拉越大,就用閏月來找補。19年中有7個閏月年。一般是農曆的春節前立春的,第二年不閏月。過了春節立春的,這一年就有個閏月了。

贊助廣告

陽曆的一年中,1、3、5、7、8、10、12月,都是31天,4、6、9、11月,都是30天。2月份一般是28天。2月份4年有一個29天。為什麼多出這一天,是因為陽曆每年是365天5小時多,差不多4年就會多出一天時間。至於那一年的2月是29天,你只要把公元計年的年份除4,沒有餘數的那一年2月就是29天。如2004年,除4,沒有餘數,那這一年的2月肯定是29天,2005、2006、2007除4都有餘數,這三年中的2月肯定是28天。

為什麼陽曆的2月是28天?這是古羅馬在制定日曆時,起初設想月份的單數為31天,雙數為30天。但這樣一年是366天,比365天多出一天,必須從12個月中摳出一天。因為在古羅馬,執行死刑都在2月份,所以都認為這個月不吉利,那就從2月中摳出一天,成了29天。當時一羅馬大帝出生在有30天的8月,比上一任出生在有31天的7月的大帝少一天。他就又從2月份中摳出一天,加到8月份。從此陽曆的2月就成了28天,本應是30天的8月份成了31天

贊助廣告

中國為什麼會有農曆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精確曆法的國家,秦漢之前,中國已經有黃帝、顓頊,夏、殷、周、魯等曆法,西漢初期,漢朝根據中國上古的太陽曆法和太陰曆法,而總結歸納出了可以同時計算太陽和月亮及其星象週期運動的陰陽合曆“太初曆法”,從此,中國人開始正式使用非常科學合理的陰陽曆法至今。實行太初曆法至今的二千多年時間中,中國天文曆法多次修改,越來越精確,其中共總結出過102個曆法,其中有大部門沒有正式問世使用,但是,這些曆法卻又對中國的醫療、養生、數學、物理及其各種文化理論等產生過非常重大的影響。 將中國曆法改稱成為“夏曆”或“陽曆”,而按照西曆紀年法則去計算中國紀年,最早始於1911年年底孫中山在南京召開的某次會議,但是,中華民國時期雖然採用了西曆為中國紀年時間,卻依然沿用中國傳統的國號紀年法則。廢除國號紀年法則,完全使用所謂的“公元曆法”為中國紀年,僅僅始於上面說的1949年籌備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但是,當時依然將中國曆法稱之為“夏曆”或者“陰曆”。將中國曆法稱之為“夏曆”或者“陰曆”,這樣的稱呼雖然已經很不合理,但是,那時候的人們至少還知道中國曆法就是中國曆法。 1970年代以後為什麼要將中國曆法稱之為“中國農曆”,筆者考察許久,沒有任何答案,只能夠說那就是荒唐年月產生出來的荒唐叫法,因為,中國歷史上從來就沒有與農曆對稱的“工歷”的說法。而現今所謂的“公元紀年”,誰都知道這是西方基督教在13世紀創造出來的,其主要依據是兩個,一是航海通事紀時,二是基督誕生紀年,其只有數學和宗教意義,既沒有農業紀事內涵,也當然沒有工業紀事內涵,所以,現在的西曆曆法,也說不上是“工業曆法”。 筆者認為,今後,中國輿論應該廢除“中國農曆”這種荒唐的叫法,這很不合邏輯,也很不合理,中國曆法雖然有大量的農業紀事內涵,但根本上還是正二八經的紀年曆法,而且,中國曆法至今依然還是當今世界上最合理的陰陽合曆法,有通行世界的優越條件。這就是說,只要中國人自己不歧視自己的歷法,只要中國人自己不再破四舊,中國曆法今後很可能會流行到全世界各國去。 中國在世界上的崛起,必須以中華文化向外擴張為前提條件,而中華文化的基礎就是中國曆法,所以,中國人應該自己尊重自己的歷法,不要僅僅將其委瑣在“農業”範疇內,這是自己妄自菲薄的表現!今後,中國人應該還把自己的歷法叫做“夏曆、華夏曆”,或者,乾脆就叫做“中國曆”。 中國人應該敢於把中國曆法擴張到世界各國去!

中國農曆一年有那些節日

1月1日 元旦 公曆新年 放假一天

3月8日 國際婦女節 慶祝婦女為社會、政治、經濟等做出的貢獻 婦女放假半天

3月12日 植樹節 孫中山逝世紀念日,以大規模植樹造林活動為紀念,1979年全國人大恢復 不放假

節氣清明 清明節 掃墓祭祀 不放假

5月1日 國際勞動節 慶祝勞工運動為社會及經濟等作出的貢獻 放假三天

5月4日 五四青年節 紀念五四運動,1919年5月4日的反帝愛國學生運動 不放假

6月1日 國際兒童節 慶祝兒童福利的促進 兒童放假一天

7月1日 中國共產黨建立紀念日 紀念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不放假

8月1日 建軍節 紀念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鬥爭的開始 不放假

9月3日 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紀念1945年9月2日日本與盟國簽訂降伏文書 不放假

9月10日 教師節 慶祝教師為社會做出的貢獻,1985年1月全國人大常委會設立 小學、初中一年級教師和學生放假一天

10月1日 國慶節 紀念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放假三天

農曆正月初一 春節 農曆新年 放假三天

農曆正月十五 元宵節 賞燈,吃元宵 不放假

農曆二月初二 春農節 又稱“農頭節”,傳說“二月二、龍抬頭” 不放假

農曆五月初五 端午節 紀念屈原,吃粽子,賽龍舟 不放假

農曆七月初七 七夕 又稱“七巧節”、“乞巧節”,相傳牛郎與織女在鵲橋上相會,中國的情人節 不放假

農曆七月十五 中元節 又稱“鬼節”、“盂蘭盆節” 不放假

農曆八月十五 中秋節 家人團聚,賞月,吃月餅 不放假

農曆九月初九 重陽節 登高 不放假

農曆十二月初八 臘八節 祭祖先神靈,祈豐收吉祥 不放假

農曆十二月二十三 小年 祭灶,送灶王爺上天 不放假

農曆最後一個月最後一天 除夕 歲末,守歲 不放假

回曆10月1日 開齋節 又稱“肉孜節”,齋月結束,伊斯蘭教節日 不放假

回曆12月10日 宰牲節 又稱“古爾邦節”,朝聖次日,伊斯蘭教節日 不放假

中國農曆是怎麼來的 ?

農曆是我國採用的一種傳統曆法,又名夏曆、中歷、舊曆,民間也有稱陰曆的。它用嚴格的朔望週期來定月,又用設定閏月的辦法使年的平均長度與迴歸年相近,兼有陰曆月和陽曆年的性質,因此在實質上是一種陰陽合曆。農曆把日月合朔(太陽和月亮的黃經相等)的日期作為月首,即初一。朔望月的平均長度約為29.53059日,所以有的月份是30日。稱月大;有的月份是29日,稱月小。月初所在的日期,按太陽和月亮的位置推算定,不機械地安排。農曆以12個月為一年,共354日或355日,與迴歸年相差11日。為此,通過每十九年安插七個閏月的辦法回以協調。閏月的安排由二十四節氣來決定。

什麼是中國農曆

多長時間加一個閏月呢?最好的辦法就是求出迴歸年日數與朔望月的日數的最小公倍數:我們希望m個迴歸年的天數與n個朔望月的天數相等,也就是應有等式:m×365.2422=n×29.5306  在這個等式中我們不能直接求出m和n,但可以求出它們的比例:  這個比例的近似值分別為:  在這些分式中,分子表示迴歸年的數目,分母表示朔望月的數目。例如第六個分數式 表示19個迴歸年中必須加7個閏月。  19個迴歸年中加7個閏月的結果比較:  19個迴歸年=19×365.2422=6939.6018(天)  一個朔望月有29.5306天,235個朔望月=235×29.5306=6939.6910(天)  19個迴歸年中加7個閏月後,矛盾消除得只差:6939.6910-6939.6018=0.0892(天)——即2小時9分多,這已經是夠精確的了。

中國農曆和新曆的由來

身份證上一般用的是新曆的日期 給你細解一下中國農曆的由來。新曆在裡面也有解釋,但不用細說了。因為那是按照西方的方式進行的,我國從民國開始使用新曆,僅此而已。 我國的農曆由來已久,其淵源可溯於夏朝,故又有“夏曆“之稱。農曆平年為12個月,閏年有13個月,這已成為人所共知的常識。然而,你可曉得農曆的閏月是怎麼設定的,為什麼閏月設定在夏季的多,設定在冬季的少呢?在大家的記憶中似乎從未有過閏正月,因而也就沒有“閏春節“,這又是為什麼呢?題目還得從地球和月亮的運動情況談起。 年、月、日的定義 自古以來,人類的一切活動都離不開時間。而要計算時間,就必須引入時間的單位。人類的一切活動又都是在地球這個舞臺上進行的,因而晝夜交替、四季更迭的現象自然而然地被人們用作為最基本的時間單位。 地球的自轉給大家帶來了時間的第一個自然單位,這就是“日“。地球繞軸自轉一週為一“日“,它是晝夜交替的週期。地球繞太陽的公轉運動帶來了第二個計時單位,就是“年“。地球公轉一整週為一“年“,這是四季變化的週期。最後,月亮繞地球的運動為大家建立了第三個時間單位“月“。 任何運動都是相對的,天體的運動也不例外。無論是地球的自轉、公轉,還是月亮的運動,都需要相對於一些參考點來加以觀測。所以,在天文學上由於所用參考點的不同便有不同的“年“、“月“、“日“。大家生活中所用的“日“天天長度相等,稱為平太陽日。平太陽日已經不是一種自然的時間單位,它是假定地球公轉軌道為一正圓形、地球自轉軸與公轉軌道平面相垂直時,地球相對太陽自轉一週所經歷的時間。決定四季變化的時間週期稱為迴歸年,它的長度即是365.2422平太陽日。最後,月亮圓缺變化的週期稱為朔望月,長度即是29.5306平太陽日。顯然,年和月的長度並不正好是日的整數倍,這就給日常生活中的計時題目帶來了一些麻煩。怎麼利用年、月、日這三個單位來計算時間的方法稱為曆法,其中包括一年的日數,一年中不同月份的日數怎麼確定,以及置閏的規律等內容。 陽曆和陰曆 曆法中年和月的長度是日長的整數倍,它們不再是時間的自然單位,分別稱為歷年和歷月。陽曆又稱太陽曆,是根據地球繞太陽公轉週期所定出來的歷法。陽曆的每一歷年都接近於迴歸年。在一長時間內,歷年的均勻長度應儘可能與迴歸年相等。在這一條件下,每年劃分為12個歷月,它們沒有天文學上的意義。所以,在陽曆中,便採用與迴歸年最相近的整日數來計算年的長度,一年365日。 很明顯,假如陽曆的歷年長度每年都為365日,那麼由於每一歷年比迴歸年長度短0.2422日,長此以往,差數不中斷積累,季節就會不中斷向後推遲。比如,經過720年後,積累差數達到半年左右,那時春分出現在十月,而七月則成為一年中最冷的月份。這樣,必然會造成寒暑顛倒,歲時混亂。為了克服這一點,陽曆劃定設定閏年,閏年為366日,而把含有365日的年份稱為平年。置閏的規則可用三句話來表示:非世紀年的公元年數能被4整除的為閏年,世紀年(如1900年,2000年)的公元年數能被400整除的為閏年,其餘的年份為平年。於是在400年內計有閏年97年,平年303年,均勻長度為365.2425日,和迴歸年的長度只相差26秒,經過三千多年後才相差1日,這是很精確的了。現行的陽曆為羅馬教皇格里高裡八世在公元1582年所頒佈的,並且從第二年起陸續為世界各國所採用,因而又有格里高裡歷或格里曆之稱。 陰曆又稱太陰曆,是依據月亮執行的週期所定出的一種曆法。制訂陰曆的原則是使每一歷月都接近於朔望月,歷月均勻長度應即是朔望月。然後,使歷年的長度儘可能接近迴歸年。由......餘下全文>>

中國農曆怎麼來的

農曆,又稱夏曆、陰曆、舊曆,是東亞傳統曆法之一。農曆屬於一種陰陽曆,平均歷月等於一個朔望月,但設定閏月以使平均歷年為一個迴歸年,設定二十四節氣以反映季節(太陽直射點的週年運動)的變化特徵,所以又有陽曆的成分。至今幾乎全世界所有華人及朝鮮、韓國和越南及早期的日本等國家,仍使用農曆來推算傳統節日如春節、中秋節、端午節等節日。因為這種曆法相傳創始於夏代,所以稱為夏曆。 夏曆有個輔助部分——節氣。節氣如果也算曆法的話,就是完全的太陽曆。節氣和地球在繞太陽運動的軌道的位置有關,和月球無關。節氣是從立春開始的,一個太陽年是兩個立春之間的時間,約365.2422天。根據太陽的位置,把一個太陽年分成二十四個節氣,以利於農業種植等活動。 夏曆的紀年用天干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復始。年份分為平年和閏年。平年十二個月;閏年十二個月普通月份加一個閏月,總共十三個月。月份分為大月和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一年中哪個月大,哪個月小,年年不同,由計算決定。平年全年354~355天,閏年全年383~384天。由於每平年的天數比太陽年約差十一天,所以採用設定閏年(即十二個普通月份加上一個閏月)的方法使這幾年的平均日數盡農曆 量的接近365.2422日。由於1迴歸年為12.368個朔望月,368/1000=46/125,所以在一百二十五年中應設定四十六個閏年。但因為這樣設閏太過複雜,經推算,7/19最接近0.368。故一般的,在19年裡中設定7個閏月,有閏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 人們因為二十四節氣對於農業生產有重要意義,因而常把夏曆稱為“農曆”,但二十四節氣應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而決定,應該屬於太陽曆部分。因此把夏曆稱為陰曆是不恰當的。 夏曆是世界上廣泛使用的歷法中,唯一既照顧到太陽曆,又照顧到陰曆的歷法。因此,有人說西方的歷法比中國科學,這顯然是錯誤的。比如,公曆中,一個“月”的概念首先就已經違背了“月”這個初始的概念。夏曆既符合了月(朔望月),又符合了年(迴歸年),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最科學的歷法之一。

中國農曆節日有哪些.

27個農曆節日

農曆十二月初八:臘八節、冬至節

農曆十二月二十三、二十四:祭灶

農曆十二月三十:除夕

農曆正月初一:春節

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

農曆正月十六至二十:侗族蘆笙節

農曆正月二十五:填倉節

農曆正月二十九:送窮日

農曆二月初一:瑤族忌鳥節

農曆二月初二:春龍節、畲族會親節

農曆二月初八:僳僳族刀杆節

農曆三月十五:佤族播種節

農曆三月十五至二十五:白族三月街

農曆四月初八:牛王誕

農曆四月十八:錫伯族西遷節

農曆五月十三:阿昌族潑水節

農曆五月二十二:鄂溫克族米闊魯節

農曆五月二十九:瑤族達努節

農曆六月初六:壯族祭田節 、瑤族嘗新節

農曆六月二十四:火把節

農曆七月初七:女兒節

農曆七月十三:侗族吃新節

農曆七月十五:盂蘭盆會、普米族轉山會

農曆八月十五: 中秋節

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

農曆十月初一:祭祖節

農曆十月十六:瑤族盤王節

農曆十二月三十:除夕

農曆正月初一:春節

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

農曆六月十九:菩薩節

農曆七月初七:七夕節

農曆七月十五:鬼節

農曆八月十五: 中秋節

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

中國農曆年份怎麼排列的?

所謂中國農曆年份如何排列事實上為我國的干支紀年法,即60年一個週期:從甲子年開始,具體的我記清了,不過我是不贊成用農曆年紀年的,就是這個60年一個週期,國人無法知道現在是第幾個週期了,不如全球通用的陽曆公元紀年法的科學,用逐年增大的數字紀績比迴圈的60年一個週期好記。

中國農曆月份是什麼時候開始使用的

農曆也叫夏曆。中國的第一個王朝夏朝是以建寅之月為正月,它之後的商、周、秦、西漢初都分別提前,直至漢武帝頒行《太初曆》,又恢復夏王朝曆法的原有月序,以後各王朝也基本沿用這一月序,故辛亥革命後中國傳統曆法為“夏曆”。但到了文化大革命,極左思潮氾濫,“橫掃四舊”,認為 “夏曆”是夏王朝的印記,必須改名;因傳統曆法在農村使用較普遍,故通過報紙改名“農曆”,並影響港澳臺。

農曆是我國採用的一種傳統曆法,又名夏曆、中歷、舊曆,民間也有稱陰曆的。它用嚴格的朔望週期來定月,又用設定閏月的辦法使年的平均長度與迴歸年相近,兼有陰曆月和陽曆年的性質,因此在實質上是一種陰陽合曆。農曆把日月合朔(太陽和月亮的黃經相等)的日期作為月首,即初一。朔望月的平均長度約為29.53059日,所以有的月份是30日。稱月大;有的月份是29日,稱月小。月初所在的日期,按太陽和月亮的位置推算定,不機械地安排。農曆以12個月為一年,共354日或355日,與迴歸年相差11日。為此,通過每十九年安插七個閏月的辦法回以協調。閏月的安排由二十四節氣來決定。

相關問題答案
中國農曆的傳統節日?
中國農曆日曆?
中國農曆節日表?
中國農曆節日大全?
中國農曆?
中國農曆網如何查八字?
中國農曆傳統節日?
二十八星宿與中國農曆?
中國農曆的由來?
中國農曆節日有哪些?